无焰催化燃烧燃气热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49536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焰催化燃烧燃气热水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进的燃气热水器,特别是一种无焰催化燃烧燃气热水器。
现有燃气热水器主要由外壳、点火器、进气阀、进水阀、出水阀、燃烧器和换热装置构成,其燃烧器均为有焰燃烧器,换热装置都是由缠绕在燃烧腔外壁上的导水铜管构成。该种类的热水器在使用中存在的不足有1、热效率较低,其原因在于①有焰燃烧的燃气—空气比范围较窄,在燃烧过程中,空气过剩率较高,消耗了一定的热量;②换热导水管设在燃烧腔的外壁,仅靠燃烧腔壁的传导换热;③燃烧腔壁为金属体且表面积大,散损的热量较多。2、燃气燃烧不完全,安全性不高且污染环境,其原因在于其燃气需较高的点燃温度,一般在650℃左右,才发生强烈的燃烧氧化反应,反应的速度相对较慢,这就导致了燃气难于全部燃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热效率高,燃气燃烧完全充分的无焰催化燃烧燃气热水器。
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一种无焰催化燃烧燃气热水器,包括外壳、点火器、进气阀、进水阀、出水阀、燃烧器和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燃烧器是由大、小两个耐热陶管、两块环形蜂窝状耐热陶板和环状槽形混合器构成,小耐热陶管置于大耐热陶管之中,它们之间相隔一个空间,两块环形蜂窝状耐热陶板分别置于它们相隔空间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大耐热陶管的内壁表面、小耐热陶管的外壁表面及两块环形蜂窝状耐热陶板的表面附有燃气氧化催化剂薄层,太、小两耐热陶管下端置于环状槽形混合器中,其换热装置的导水铜管缠绕在大、小两耐热陶管之间相隔的空间内。
为利于燃气在燃烧过程中通畅,大耐热陶管的内壁表面和小耐热陶管的外壁表面设为竖向波浪状。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在于1、热效率高,经测定可达93%。比现有燃气热水器要提高16-19个百分点,基于①采取了无焰催化燃烧方式,燃气的起燃温度低(150℃)氧化反应强烈快速。在通过燃烧腔的过程中,能完全充分燃烧;②燃气可在很宽的范围内实现安全燃烧,因而可较大地降低空气过剩率,减少热损耗、燃烧腔除混合器中的空气进口进入空气外,其外部的冷空气再无法进入燃烧腔;③换热导水铜管置于燃烧腔之中,导水铜管能以传导、辐射、对流三种热传递方式吸收热量并传给内部的水,这可较大的提高热的吸收率;④燃烧腔外壁为陶质,隔热优于金属,从而散发的热量少。2、安全性好,不污染环境,据测定,燃烧器排出的尾气中Co的含量小于万分之一,远比现有燃气热水器排放尾气中Co的含量低。
以下结合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阐述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示意图。
参见附图,无焰催化燃烧器的大、小耐热陶管1、2的下部插在环状槽式燃气混合器3槽中的上半部,它们之间相隔一个空间形成燃烧腔4,燃烧腔4的上、下部分别设置一块环形蜂窝状耐热陶板5。大、小耐热陶管1、2的内壁表面、外壁表面及环形蜂窝状耐热陶板5的表面附有燃气氧化催化剂。为利于燃气在燃烧过程中通畅,大、小耐热陶管1、2的内壁表面、外壁表面设为竖向波浪状。在燃烧腔4内缠绕一组换热导水铜管6。点火器7的点火口8设在环形蜂窝状耐热陶板5的上表面处,燃气经进气阀9进入混合器3中与由空气进入口10进入的空气混合,形成混合可燃气,经下环形蜂窝状耐热陶板5后被点燃,一当下环形蜂窝状耐热陶板5烧红,混合燃气即进入无焰燃烧状态。混合可燃气体流经燃气氧化催化剂薄层时,其燃点大幅度降低氧化反应强烈迅速。在通过上环形蜂窝状耐热陶板时,几乎全部燃烧完毕。换热导水铜管6的两端分别与进水阀11,出水阀12联接。混合器3和点火器7固定在外壳13上。
大、小耐热陶管1、2的横切面可为园形、椭园形、跑道形等。上、下环形蜂窝状耐热陶板5的形状与上述相对应。
权利要求1.一种无焰催化燃烧燃气热水器,包括外壳、点火器、进气阀、进水阀、出水阀、燃烧器和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燃烧器是由大、小两个耐热陶管、两块环形蜂窝状耐热陶板和环状槽形混合器构成,小耐热陶管置于大耐热陶管之中,它们之间相隔一个空间,两块环形蜂窝状耐热陶板分别置于它们相隔空间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大耐热陶管的内壁表面、小耐热陶管的外壁表面及两块环形蜂窝状耐热陶板的表面附有燃气氧化催化剂薄层,大、小两耐热陶管下端置于环状槽形混合器中,其换热装置的导水铜管缠绕在大、小两耐热陶管之间相隔的空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焰催化燃烧燃气热水器,其特征在于大耐热陶管的内壁表面和小耐热陶管的外壁表面设为竖向波浪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是一种无焰催化燃烧燃气热水器,它与现有燃气热水器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燃烧器的燃烧腔壁为耐热陶质,其燃烧腔壁附有燃气氧化催化剂薄层,换热导水铜管置于燃烧腔中,它的优点在于,热效率高,可达93%,排放尾气中CO的含量小于万分之一,是一种新型、安全、低耗高效的燃气热水器。
文档编号F24H1/12GK2408390SQ0020162
公开日2000年11月29日 申请日期2000年1月6日 优先权日2000年1月6日
发明者李圣秋 申请人:李圣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