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干隧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74824阅读:4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烘干隧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硅胶生产设备的改进,具体讲是一种烘干隧道,其属于化工干燥设备技术领域。
在现行的硅胶生产设备中,经常使用烘干隧道。传统的老式隧道跨度小,隧道容积小,生产能力小,而且其热风分配系统设置不合理,有能源浪费的设置在该隧道顶棚上的若干组湿汽排空筒,而且隧道室内温度分布不均匀,经常会发生热风温度过高而糊料现象和胶粒破碎现象。与隧道配套的烘干料车进入隧道的推顶设施是采用链条式顶车机。该设备噪音大,冲击力大,易发生料盘中胶粒散落地面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烘干隧道。该隧道要具有跨度大,纵深长,干燥温度均匀,生产能力大,节约能源较老式隧道达10--20%,减少物料损耗,降低噪音,减轻员工劳动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的,研制了一种烘干隧道,其包括设有数台烘干料车及其轨道的大跨度保温隧道,设置在该隧道顶棚上的由若干组热风输送风机及其风筒组成的热风分配系统,其中有设置在该隧道顶棚上的若干组湿汽排空筒,设置在该隧道室内的排列有序的散热器。所述的热风分配系统是由双回路对称式热风输送风机进行循环通风的;其中,在该隧道后部降速干燥段的顶棚上的至少两组该湿汽排空筒上设有支路回收风管,并将该风管的另一端引入到该隧道前部预热干燥段顶棚上相应的至少两组热风输送风机的循环进风口中,该系统的每组热风输送风机分别将其循环出风筒排口引入到该隧道室内的两侧,并在该出风筒排口前,设置导引热风顺利穿过烘干料车料盘间隙的百叶窗式导风板。
本烘干隧道所述的百叶窗式导风板,其诸层导风叶片的导风方向和诸叶片间的片间距要对应匹配和相等于烘干料车的料盘间隙。
本烘干隧道所述的烘干料车,其进入隧道的推顶设施为处在隧道进口门位置处的液压顶机车,该机车沿隧道轨道平稳地推顶该料车进入隧道。
本烘干隧道所述的排列有序的散热器,其设置在隧道轨道之间的空间处,在隧道室内的预热、匀速干燥段采用圆翼式铸铁列管散热器,诸列管的直径与烘干料车的料盘厚度相当或略大,诸列管的间隙与烘干料车的料盘间隙以及与导风板的诸层导风叶片的导风方向和诸叶片间的片间距对应匹配和相等;在隧道室内的降速干燥段采用高效钢翼式列管散热器,诸列管的直径也与烘干料车的料盘厚度相当或略大,诸列管的间隙也与烘干料车的料盘间隙以及与导风板的诸层导风叶片的导风方向和诸叶片间的片间距对应匹配和相等。
本烘干隧道在所述的隧道室内的预热、匀速、降速干燥段,还相应设有上、中、下位置的温、湿度测控点,并通过仪表联动控制诸散热器的汽阀进汽量,构成在降速干燥段的相对湿度RH=10-50%,温度110-150℃的隧道室内环境。
本烘干隧道所述的热风分配系统的风筒,其包括湿汽排空筒,循环进风筒排,循环出风筒排和支路回收风管;其中循环进风筒排是由三个引风筒口并联于长进风筒中而构成;循环出风筒排是由天园地方形风筒引出三个出风筒口,进入隧道室内。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由于采用的热风分配系统是由双回路对称式热风输送风机进行循环通风的;其中,在该隧道后部降速干燥段的顶棚上的至少两组该湿汽排空筒上设有支路回收风管,并将该风管的另一端引入到该隧道前部预热干燥段顶棚上相应的至少两组热风输送风机的循环进风口中,将相对湿度低RH=10-50%,温度高110-150℃的降速干燥段的热风引入预热干燥段中,减少了冷空气的补充,从而减少了热能的损失,节约能源较老式隧道达10-20%,达到节能的效果,同时使得在跨度大,纵深长的该隧道中的干燥温度均匀,生产能力大,减少物料损耗,特别是减少了硅胶颗粒破碎现象,提高了烘干效率。由于设置导引热风顺利穿过烘干料车料盘间隙的百叶窗式导风板,结合列管散热器的诸列管的间隙与烘干料车的料盘间隙以及与导风板的诸层导风叶片的导风方向和诸叶片间的片间距对应匹配和相等,使得热风气流穿过料盘间隙的阻力减少,提高了隧道室内的对流传热效果。由于设计了推顶烘干料车进入隧道的设施是液压顶机车,该机车可平稳地推顶烘干料车沿隧道轨道进入隧道,消除了烘干料车进入隧道的撞击力,从而减少了发生烘干料车的料盘中胶粒散落地面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结合
如下图1为烘干隧道设备装置的俯视图。
图2为烘干隧道室内设备局部的侧视图(图1的B-B视图)。
图3为烘干隧道室内设备的侧面剖视图(图1的A-A视图)。
参见图1,图2,制成的烘干隧道,其包括设有数台烘干料车1及其轨道2的大跨度保温隧道3,设置在该隧道3顶棚上的由若干组热风输送风机4及其风筒5-8组成的热风分配系统,其中有设置在该隧道3顶棚上的若干组湿汽排空筒5,设置在该隧道3室内的排列有序的散热器9。所述的热风分配系统是由双回路对称式热风输送风机4进行循环通风的;其中,在该隧道3后部降速干燥段的顶棚上的至少两组该湿汽排空筒5上设有支路回收风管8,并将该风管8的另一端引入到该隧道3前部预热干燥段顶棚上相应的至少两组热风输送风机4的循环进风口10中,该系统的每组热风输送风机4分别将其循环出风筒排7口引入到该隧道3室内的两侧,并在该出风筒排7口前,设置导引热风顺利穿过烘干料车1料盘(图中未画出)间隙的百叶窗式导风板11。
本烘干隧道所述的百叶窗式导风板11,其诸层导风叶片12的导风方向和诸叶片12间的片间距要对应匹配和相等于烘干料车1`的料盘(图中未画出)间隙。
本烘干隧道所述的烘干料车1,其进入隧道3的推顶设施为处在隧道3进口门位置处13的液压顶机车14,该机车14沿隧道3轨道2平稳地推顶该料车1进入隧道3。
本烘干隧道所述的排列有序的散热器9,其设置在隧道轨道2之间的空间处,在隧道3室内的预热、匀速干燥段采用圆翼式铸铁列管散热器9,诸列管19的直径与烘干料车1的料盘(图中未画出)厚度相等或略大,诸列管9′的间隙与烘干料车1的料盘(图中未画出)间隙以及与导风板11的诸层导风叶片12的导风方向和诸叶片12间的片间距对应匹配和相等;在隧道3室内降速干燥段采用高效钢翼式列管散热器9,诸列管9′直径也与烘干料车1的料盘(图中未画出)厚度相等或略大,诸列管9′的间隙也与烘干料车1的料盘(图中未画出)间隙以及与导风板11的诸层导风叶片12的导风方向和诸叶片12间的片间距对应匹配和相等。
本烘干隧道在所述的隧道3室内的预热、匀速、降速干燥段,还相应设有上、中、下位置的温、湿度测控点,并通过仪表联动控制诸散热器9的汽阀15进汽量,构成在降速干燥段的相对湿度RH=10-50%,温度110-150℃的隧道3室内环境。
本烘干隧道所述的热风分配系统的风筒5-8,其包括湿汽排空筒5,循环进风筒排6,循环出风筒排7和支路回收风管8;其中循环进风筒排6是由三个引风筒口16并联于长进风筒6中而构成;循环出风筒排7是由天园地方形风筒引出三个出风筒口7′,进入隧道3室内。
权利要求1.一种烘干隧道,其包括设有数台烘干料车及其轨道的大跨度保温隧道,设置在该隧道顶棚上的由若干组热风输送风机及其风筒组成的热风分配系统,其中有设置在该隧道顶棚上的若干组湿汽排空筒,设置在该隧道室内的排列有序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风分配系统是由双回路对称式热风输送风机进行循环通风的;其中,在该隧道后部降速干燥段的顶棚上的至少两组该湿汽排空筒上设有支路回收风管,并将该风管的另一端引入到该隧道前部预热干燥段顶棚上相应的至少两组热风输送风机的循环进风口中,该系统的每组热风输送风机分别将其循环出风筒排口引入到该隧道室内的两侧,并在该出风筒排口前,设置导引热风顺利穿过烘干料车料盘间隙的百叶窗式导风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烘干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百叶窗式导风板,其诸层导风叶片的导风方向和诸叶片间的片间距要对应匹配和相等于烘干料车的料盘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烘干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烘干料车,其进入隧道的推顶设施为处在隧道进口门位置处的液压顶机车,该机车沿隧道轨道平稳地推顶该料车进入隧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烘干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列有序的散热器,其设置在隧道轨道之间的空间处,在隧道室内的预热、匀速干燥段采用圆翼式铸铁列管散热器,诸列管的直径与烘干料车的料盘厚度相当或略大,诸列管的间隙与烘干料车的料盘间隙以及与导风板的诸层导风叶片的导风方向和诸叶片间的片间距对应匹配和相等;在隧道室内的降速干燥段采用高效钢翼式列管散热器,诸列管的直径也与烘干料车的料盘厚度相当或略大,诸列管的间隙也与烘干料车的料盘间隙以及与导风板的诸层导风叶片的导风方向和诸叶片间的片间距对应匹配和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烘干隧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隧道室内的预热、匀速、降速干燥段,还相应设有上、中、下位置的温、湿度测控点,并通过仪表联动控制诸散热器的汽阀进汽量,构成在降速干燥段的相对湿度RH=10-50%,温度110-150℃的隧道室内环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烘干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风分配系统的风筒,其包括湿汽排空筒,循环进风筒排,循环出风筒排和支路回收风管;其中循环进风筒排是由三个引风筒口并联于长进风筒中而构成;循环出风筒排是由天园地方形风筒引出三个出风筒口,进入隧道室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烘干隧道,包括烘干料车及其轨道,大跨度保温隧道,数组热风输送风机及其风筒的热风分配系统,其中有数组湿汽排空筒,隧道室内的散热器。该系统是由双回路对称式热风输送风机行循环通风的;隧道降速干燥段的顶棚上的该排空筒上设有支路回收风管,该风管另一端引入相应的该送风机的循环进风口,每组该送风机的循环出风筒排口引入隧道室内的两侧,并在该筒排口前设置百叶窗式导风板。在隧道进口门处设置推顶该料车进入隧道的液压顶车机。该隧道跨度大,纵深长,干燥温度均匀,生产能力大,节约能源,减少物料损耗,降低噪音,减轻员工劳动强度。
文档编号F26B15/00GK2463768SQ01216250
公开日2001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01年2月7日 优先权日2001年2月7日
发明者张崇岷, 王淑新, 解思海 申请人: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