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自然温差空调效果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86553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转换自然温差空调效果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转换自然温差空调效果装置,涉及空调技术领域,以及太阳能应用技术领域,尤其是空调技术领域。
此前所了解的空调技术,一种是压缩液化化学气体,释放热量,化学液体挥发成气体吸收热量。第二种是将地下水抽出,靠地下水低温降低室内温度。以上技术,第一种空调技术结构复杂,耗能高且设备经济成本高。第二种技术,将抽出的地下水排放掉,浪费地下水资源。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转换自然温差空调效果装置,它不仅能利用自然界低温环境来降低室内或其它场所、物体的温度,达到致冷的目的,也能利用自然界高温环境来升高室内或其它场所、物体的温度,达到致热的目的,且结构简单,节能、节约地下水资源。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内换热器和外换热器、动力泵依靠管道连通形成液体循环体系,内换热器和外换热器可以是管或箱或其它形状的容器,如果内换热器和外换热器同时采用管状则循环体系只由管和动力泵组成,其结构最为简单。此两种换热器的作用是,传递换热器内液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热量,内换热器处可加装风扇以利于空气流动,也可不装风扇。内换热器的容器外围可加装用于换热的金属片,也可不装金属片。内换热器置于室内或者置于其它需要改变原来温度的物体旁,当室内或其它物体需降温时,外换热器置于地下深层处(此种情况在夏季前后的时间采用),或自然界其它低温处,当室内或其它物体需升温时,外换热器置于自然界温度较高处,可置于阳光照射下,冬季前后,地下深层温度高于室内,也可将其置于地下深层。动力泵可采用普通水泵或温变动力泵或其它动力泵。这样,动力泵抽动循环体系中液体循环,可将流经低温环境的外换热器中液体循环至内换热器处,通过内换热器的热量传递吸收内换热器外部环境的热量,达到降温的目的,也可将流经高温环境的外换热器中液体循环至内换热器,通过内换热器的热量传递向内换热器外部环境释放热量,达到升温的目的。
可根据需要,在外界多处安置多个外换热器,它们通过分支管道与液体循环体系并联,并在各段分支管道上装阀门开关进行切换,这样可使液体循环体系同时串通各外换器,也可使液体循环体系不同时、不同季节轮流串通某个或某些外换热器。也可安置多个内换热器以并联或串联的形式,同时与液体循环体系串通。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利用自然界的温差,既可达到升高室内气温或其它物体温度的目的,又可达到降低室内气温或其它物体温度的目的,其不需要致冷压缩机,或锅炉、电炉等加热装置,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实施容易,节能、节约地下水资源。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1中,内换热器1、外换热器2、管道3、动力泵4,组成一个液体循环体系,当室内(或其它需要降温的物体)温度高时,外换热器2置于地下深层或自然界其它低温环境。当室内(或其它需升温的物体)温度低时,外换热器2置于受阳光照射处,冬季前后,地下深层温度高于室内温度,也可将外换热器置于地下深层,也可置于自然界其它较高温环境。
在图2中,可在多个室内分别安置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内换热器1,每个建筑室内的内换热器1分别与循环主管道6和循环主管道7靠相应的分循环管道8连通,为便于理解,图2中,将起不同作用和不同部位的管道分别以标记6、标记7、标记8区分。循环主管道6和循环主管道7上端封闭,下端分别与外换热器5连通。图2中,外换热器仅为埋入地下,此时,单独以标记5区分,外换热器采用容积较大的容器,埋入地下深层,动力泵4可安置在任一循环主管道上,其位置不应高于任一分循环管道与该循环主管道的连接点,动力泵也可直接安装在分循环管道上。在分循环管道装动力泵时,每个分循环管道上可加装单向阀门9,此单向阀门,只容许液体以既定的方向,从其中一根循环主管道经装有单向阀门的分循环管道流向另一根循环主管道,不容许液体反向流动。这样,动力泵工作时,抽动循环液体从外换热器流经内换热器,从内换热器又流回外换热器。
图3中,为便于理解,将起不同作用和不同部位的管道分别以标记6、标记7、标记8区分,此实施例中,外换热器仅为埋入地下深层,此时单独以标记5区分。本实施例中,可在多个室内分别安置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内换热器1,每个建筑室内的内换热器,分别与循环主管道6和循环主管道7靠相应分循环管道8连通,两循环主管道上端分别连通储容器11和储容器12,储容器作用在于积蓄一定量的液体,液体可经过循环管道在它们之间流动。两储容器上端可不封闭,也可靠柔软膜等软物封闭,两循环主管道下端分别连通埋入地下深层的外换热器5,在其中一根循环主管道上装动力泵4和容许液体单向流动的单向阀门10,在本图中,单向阀门容许液体反时针流动。装于循环主管道上的动力泵和单向阀门的位置,不能高于该循环主管道与任意一根分循环管道的连接点。当动力泵抽动液体反时针流动时,从外换热器5中流至循环主管道7的液体一部分经分循环管道流经内换热器1,一部分上行至储容器12中储存,这部分储存的液体位置升高,势能增大,在动力泵停止工作时受单向阀门10阻挡,不能沿循环主管道7下行至外换热器,而只能缓缓流经分循环管道和内换热器,这样动力泵可间息工作,而内换热器中基本保持有循环液体流过。在分循环管道8上也可装动力泵。
图4中,动力泵可采用由于温度变化会产生动力的温变动力泵20,温变动力泵20可以是内封闭有气体的容器,其可置于温度有规律性变化的地方,也可置于白天能被阳光照射的地方,利用太阳能在白天升高温变动力泵内气体气温、气压,夜晚太阳落山,温变动力泵内气温、气压也会下降。图4中,温变动力泵其本身容器与储容器17连通,储容器17在上部与温变动力泵容器相连,储容器17下部与循环主管道13上端连通,储容器可以是管状或箱状或其它形状,当循环主管道口径大时,储容器也可以以循环主管道的一部分替代。温变动力泵中的气体可排入储容器17和循环主管道13上端,也可随气压减小,缩回温变动力泵。循环主管道13、循环主管道14下端分别与埋入地下深层的第一个外换热器5连通,循环主管道15和循环主管道16下端分别与埋入地下深层的第二个外换热器5连通,循环主管道14和循环主管道15上端可封闭,循环主管道15上端也可靠装有单向阀门19的管道与循环主管道16上部连通,单向阀门19容许液体经过它流向循环主管道16,而不能反向流动,循环主管道16上端与储容器18连通,储容器18可不封闭,也可靠软膜等软物封闭,置于室内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内换热器1靠分循环管道与循环主管道14和循环主管道15连通。温变动力泵受阳光照射温度升高时,其内气压、气温升高,气压增压作用下趋动储容器17和循环主管道13中的液体依次流经第一个外换器、循环主管道14、内换热器1、循环主管道15,再流经第二个外换热器(此时,循环主管道15上端封闭,该管上端不与循环主管道16连通。)或单向阀门19(此时,循环主管道15上端靠装有单向阀门19的管道与循环主管道16连通,采用此种连接方式的目的在于,已经受室内环境温度影响的液体,直接从单向阀门19流入储容器18,而不大量流入第二个外换热器,使第二个外换器与室内温度保持较大温差。)最后流入储容器18。在夜晚,阳光消失时,温变动力泵20中气温、气压减小,储容器18中的液体又会依次流经循环主管道16、第二个外换热器、循环主管道15、分循环管道和内换热器、循环主管道14、第一个外换热器、循环主管道13,最后进入储容器17。这样,温变动力泵在吸收太阳光能热能后(或白日和夜晚温差较大的情况下),无论在白天还是夜晚,均会使其中一个外换热器中的液体流经内换热器,只不过内换热器中液体在白天和夜晚流向相反,温变动力泵和储容器17、储容器18容积足够大时,内换热器中液体会花费很长时间缓缓流动,可分别保持液体在一个白天和一个夜晚的很长时间内以两个相反的方向往返流动,循环一次。每天都可循环一次。
权利要求1.一种转换自然温差空调效果装置,其特征是内换热器、外换热器、动力泵依靠管道连通形成液体循环体系,内换热器置于室内或其它需要改变原来温度的物体旁,当室内或其它物体需降温时,外换热器置于自然界的温度较低处,夏季前后外换热器可置于地下深层处,当室内或其它物体需升温时,外换热器可置于自然界的温度较高处,可置于阳光照射下,冬季前后外换热器也可置于地下深层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换自然温差空调效果装置,其特征是可根据需要,在外界多处安置多个外换热器,它们通过分支管道与液体循环体系并联,并在各段分支管道上装用于切换的阀门开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换自然温差空调效果装置,其特征是也可安置多个内换热器以并联或串联的形式同时与液体循环体系串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换自然温差空调效果装置,其特征是动力泵可采用温变动力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换自然温差空调效果装置,其特征是内换热器处可加装风扇或换热金属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换自然温差空调效果装置,其特征是内换热器、外换热器可以是管状或箱状或其它形状的容器,也可以同时都采用管状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换自然温差空调效果装置,其特征是可在多个室内分别安置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内换热器(1),每个建筑室内的内换热器分别与循环主管道(6)和循环主管道(7)靠相应的分循环管道(8)连通,循环主管道(6)和循环主管道(7)上端封闭,下端分别与埋入地下深层的外换热器(5)连通,动力泵(4)可安置在循环主管道(6)和循环主管道(7)中任意一根上,动力泵也可直接安装在分循环管道(8)上,每根分循环管道(8)上可加装单向阀门(9)。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换自然温差空调效果装置,其特征是在多个室内分别安置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内换热器(1),每个建筑室内的内换热器分别与循环主管道(6)和循环主管道(7)靠相应分循环管道(8)连通,循环主管道(6)上端连通储容器(11),循环主管道(7)上端连通储容器(12),储容器(11)、储容器(12)上端可不封闭,也可用软膜或其它软物封闭,循环主管道(6)、循环主管道(7)下端分别连通埋入地下深层的外换热器(5),可在循环主管道(6)和循环主管道(7)两者中任意一根上装动力泵(4)和单向阀门(10),动力泵也可安置在分循环管道(8)上。
9.根据权利要求1和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换自然温差空调效果装置,其特征是温度动力泵可以是内封闭有气体的容器,其可置于温度有规律变化的地方,也可置于白天能被阳光照射的地方,温变动力泵其本身容器与储容器(17)上部连通,储容器(17)下部与循环主管道(13)上端连通,循环主管道(13)、循环主管道(14)下端分别与埋入地下深层的一个外换热器(5)连通,循环主管道(15)和循环主管道(16)下端分别与埋入地下深层的第二个外换热器(5)连通,循环主管道(14)和循环主管道(15)上端可封闭,循环主管道(15)上端也可靠装有单向阀门(19)的管道与循环主管道(16)上部连通,循环主管道(16)上端与储容器(18)连通,储容器(18)可不封闭,也可用软膜或其它软物封闭,置于室内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内换热器(1)靠分循环管道与循环主管道(14)和循环主管道(15)连通。
专利摘要一种转换自然温差空调效果装置由内换热器、动力泵、外换热器靠管道连通形成液体循环体系,内换热器置于室内等场所,当室内气温高时,外换热器置于外界环境温度较低处,当室内气温低时,外换热器置于外界环境温度较高处,动力泵抽动循环体系中液体循环,可对室内或其它场所起到升温或降温作用,其技术具有节能的积极效果。
文档编号F24F5/00GK2509493SQ01264888
公开日2002年9月4日 申请日期2001年10月11日 优先权日2001年10月11日
发明者罗建刚 申请人:罗建刚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