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中心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83938阅读:10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中心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节能型循环流化床发电锅炉的中心筒,是发电锅炉中的关键部件。
技术背景目前,随着我国新建、扩建环保节能型电厂项目的增多,环保节能型循环流化床发电锅炉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这种发电锅炉中,旋风筒分离器的中心筒,作为一个关键部件,存在着难以安装维修、使用寿命短的缺点。工作中,中心筒的使用温度常年在1000℃左右,瞬时高温达1100℃以上,而且,该发电锅炉常使用劣质煤,受到较多的二氧化硫、三氧化二硫等腐蚀性物质腐蚀,使中心筒的磨损、腐蚀较快,严重影响了使用寿命。即使性能较好的产品,使用寿命也大多为2-3年,并且一旦有破损就得整体更换。使用成本较高。
目前现有发电锅炉的中心筒有两种,一种为一次性整体铸造的圆形筒,另一种为不锈钢板卷制的整体圆筒。由于它们都是整体结构,体积大、形状笨重,给安装带来困难。同时,这种结构还导致,中心筒有一处磨损,就要更换整个中心筒,使维修更加困难。在安装和更换时,必须打掉炉顶,用50吨吊车,起吊至40米以上高空才能进行。这样的操作费工、费时、费资,且有相当大的危险。

发明内容
为克服以上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进的循环流化床锅炉中心筒,这种中心筒的筒体易于安装和维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该种循环流化床锅炉中心筒,由圆形筒壁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圆形筒壁为上、下挂结相连而成为一体的多个圆筒组成,在圆筒的上部设置外挂钩,下部设置内挂钩。
前述圆筒可以是大组合形式,即每个圆筒可为整体铸件或不锈钢板卷曲组成,在圆筒的上部设置外挂钩,下部设置内挂钩。还可以是小组合形式,即每个圆筒由多个片状铸钢部件拼结而成,外挂钩和内挂钩分别设置在每个铸钢部件的上、下部。小组合形式在维修时更为有利。
这样安装时,根据循环流化床发电锅炉的炉门大小,选用一定数量的片状特种钢铸件,拼成一定直径的圆筒,然后将这些圆筒进行上下挂结,形成一定长度要求的中心筒,最后,采用重叠组焊和间隔焊接的方式连接成型。
为了与原有整体形状相一致,形成中心筒的最下层的铸钢部件可以只设计出一个上挂钩。中心筒的最上层的铸钢部件可以只设计出一个下挂钩。
本实用新型中心筒具有以下积极效果1、形成不同直径和长度的系列中心筒;2、可根据中心筒损坏部位的大小,决定更换损坏块数;3、更换简便,更换损坏部位时,不用大拆整体中心筒,能节省人力、物力、财力,降低维修成本;4、更换损坏部位时,勿需破坏锅炉浇注料和炉顶,使用成本大幅度减少;5、中心筒化整为零,能分散应力,减少热胀冷缩对中心筒造成的变形、开裂等缺陷,延长了使用寿命。原来设计的中心筒,使用寿命只有2-3年;本实用新型中心筒,寿命提高到了4-6年,提高了一倍。
6、本实用新型中心筒,能减少维修时间和维修次数,能多发电、多产汽,节能降耗,提高安全性,运行效率可达98%,比现有同类产品提高15%。


图1为实用新型的主视图;图2为实用新型的俯视图;图3为上层筒单片铸钢件放大主视图;图4为图3的左视图;图5为下层筒单片铸钢件放大主视图;图6为图5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6所示。
1为下层筒,2为上层筒,3为下层筒单片铸钢件,4为上层筒单片铸钢件,5为单片铸钢件上挂钩,6为单片铸钢件下挂钩,7为上层筒单片铸钢板,8为下层筒单片铸钢板。
本实施例的中心筒为小组合形式。由一层下层筒1和若干层上层筒2挂接而成。下层筒1由多片下层单片铸钢件3拼结而成,上层筒2由多片上层筒单片铸钢件4拼结而成,下层筒单片铸钢件3是由下层筒单片铸钢板8与单片铸钢件上挂钩5铸为一体;上层筒单片铸钢件4由上层筒单片铸钢板7与单片铸钢件上挂钩5和单片铸钢件下挂钩6铸为一体。组装时片与片之间采用间隔焊接方式连接,层与层之间采用挂结锁定方式连接。
权利要求1.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中心筒,由圆形筒壁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圆形筒壁为上、下挂结相连而成为一体的多个圆筒组成,在圆筒的上部设置外挂钩,下部设置内挂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中心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个圆筒由多个片状铸钢部件拼结而成,外挂钩和内挂钩分别设置在每个铸钢部件的上、下部。
专利摘要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中心筒,是发电锅炉中的关键部件。它由圆形筒壁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圆形筒壁为上、下挂结相连而成为一体的多个圆筒组成,在圆筒的上部设置外挂钩,下部设置内挂钩。前述圆筒可以是大组合形式,即每个圆筒可为整体铸件或不锈钢板卷曲组成。还可以是小组合形式,即每个圆筒由多个片状铸钢部件拼结而成,外挂钩和内挂钩分别设置在每个铸钢部件的上、下部。小组合形式在维修时更为有利。本实用新型易于安装和维修,能节省人力、物力、财力,降低维修成本,提高安全性,寿命提高到了4-6年,运行效率可达98%。
文档编号F27B15/00GK2695896SQ200420040940
公开日2005年4月27日 申请日期2004年6月1日 优先权日2004年6月1日
发明者张典华, 姜留生 申请人:张典华, 姜留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