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金属蜂巢集热器双超导热管家用取暖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74782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太阳能金属蜂巢集热器双超导热管家用取暖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建筑领域的《家用采暖器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建筑行业的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40%,而在北方城市的冬季取暖中所占的能耗占总能耗的20%,在城市采暖中一直沿用着必不可少的煤燃锅炉或燃油锅炉或电力锅炉,这都是不可再生的能源。而这些方法能的损耗为;锅炉燃烧煤的损失为55%85%;管道损失为30%。如何降低冬季采暖的的能耗,是当务之急,迫在眉睫。本发明将提供《太阳能金属蜂巢集热器双超导热管家用取暖器装置》
发明内容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什么是超导热管采暖器暖气片里面注满导热介质(如超导液等),再在暖气片里安装发热介质(如水加热器、电加热器、红外电加热器、电磁感应加热器与太阳能电池板供电加热器等)。利用锅炉烧出蒸汽或热水,通过管道输送到建筑物内的散热器(俗称暖气片)中,散出热量,使室温增高,管道中的蒸汽或热水叫"暖气"。目前家庭采暖系统及所选用的散热器的种类很多,而且在发展和变化中,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对室内装饰要求的逐步提高,采暖系统及散热器形式的改善,已给设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下是目前常用的几种采暖系统(一)普通的热水采暖系统目前采用的采暖系统一般为垂直单管系统、双管系统或单双管系统,每个房间或两个房间设一根明装立管,立管位于房间转角处,散热器设在外窗中间。普通明装散热器会影响整个房间的美观,随着人们对建筑装饰标准的提高,目前大部分将明装散热器做个暖气罩。但是暖气罩会占去房间的使用面积,而且使其散热量减少约20%。目前,常用的散热器有以下几种(1)普通铸铁散热器(2)改良型铸铁散热器(3)钢制散热器系统。(二)地板辐射采暖系统采用地板辐射采暖能够有效提高居室的舒适度。而且该系统可以减去室内的明敷管道及散热器,是一种较理想的采暖形式。目前在国内已经开始起步,预计今后将会有较大的发展。地板辐射采暖的地板表面平均温度应该为人员长期停留区域26'C,短期停留区域为30°C,埋在地板内的管道可采用交连高密度聚乙烯管,供水温度宜采用《60'C,供回水温度差宜采角IO'C,在地板加热管之下应铺设热绝缘层。采用地板辐射采暖,对施工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必须严格按照程序办,才能达到高质量、高标准。(三)热风采暖系统热风采暖是使用设在地下室内的暖风机将室外的冷空气加热后,经设在墙内的风管送到卧室、起居室,这部分空气分别再经过厨房、卫生间,排至室外。是有组织的通风系统。一般卧室、起居室换气次数为每小时2次,以保证人们在冬季拥有足够的新鲜空气。空气经卧室、起居室再排到厨房、卫生间,不致使有污染的空气回流到卧室、起居室。这种形式初投资费用高,运行费用也高于其他形式采暖系统,在欧美的别墅建筑中司空见惯,在我国尚不多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逐渐发展起来的。(四)挂镜线或踢脚板式散热器特制铸铁散热器。在房间挂镜线2.5米高处,做高约8cm,宽约3cm的镜线散热器,或在位十踢胸板处,做高约8cm,宽约3cii的踢脚板散热器,看上i就像是普通的挂镜线或踢脚板,4在室内看不到管道也看不到普通散热器。这样做可以增大室内的有效使用面积。采暖系统采用水平串联系统。(五)发热电缆与电热膜采暖系统近几年刚刚兴起的一种采暖方式。发热电缆的供热原理类似于地板辐射采暖,而电热膜则通常结合房间的吊顶布置,由于采用了较先进的电热膜发热技术加热室内空气达到取暖目的,其热效率远高于普通电暖气类设备。电热膜不占用室内空间,而且使用安全可靠,因此在新型采暖设备中具有一定优势。'本发明中采用了现有的重力超导热管技术本发明的热传导和热扩散主要是采用"热管"或"重力超导热管"元件。我国能源综合利用水平一直较低,而"热管"或"超导热管"元件,具有结构简单、价格低廉、制造方便易于在工业中推广应用等特点。因而热管的研究与应用在我国不断拓展,遍及电子元件、电脑、化工,动力和冶金等领域。目前,热管技术的开发研究已成为工业化应用方面最活跃的学术领域之一。自从二次大战之后,由于工程科学及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动力的需要大量增加。几乎所有的电器(甚至于包括晶体管)在电流通过时即会产生热量,这些热量必须有效的引导到适当的容纳处才不致于对电器有所损害,反而会产生新的能源。因此热传递在近代工程科学中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今在美国许多大学的机械工程系中热传递都已成为主要的部门之一。热管的来源热管是在1963年为美国加州大学拉斯阿拉摩斯研究所的格鲁佛氏所发明。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具有高效率传热性能的管子,它是在热传递学者不断的研究及寻求高效率导热装置下的产物。究竟热管是如何传热呢?在没有知道热管的原理之前,最好能先了解普通一般热传递的原理。热传递的原理热传递是热能由高温处传到低温处的现象。它通常可分为传导,辐射及对流三种。传导为二个物体相接触时热由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的现象。传导热量的大小主要是依靠温差及物体的传热系数而定。通常物体的导热系数以固体为最高,其次是液体,最次是气体,然而在固体中以金属为最高。辐射是二个物体在不相接触的情况之下,热由电磁波(或光子)传播的现象。对流是固体和流体或不同相的流体相接触时,由于流体流动而传热的现象。另外有二种热传递现象,就是沸腾热传递和冷凝热传递。它们通常被包括在对流之中,由于近二十年来热传递学者热衷的研究,它们己从其中独立而出。沸腾及冷凝在热传递中最特出的一点就是它们和形态变化有关,其中最常见的为蒸发及冷凝现象。蒸发及冷凝时液态和汽态互变之间所需的热能量称之为潜热。举一个实际例子来看,当一个盛有液体的容器遂渐受热时,容器中液体的温度逐渐升高。如果容器继续受热,至靠近容器表面的液体温度超过沸点时,容器表面的液体开始汽化而有汽泡产生,这种现象称之为沸腾。此时由于液体汽化而自容器表面吸收大量的热,这种热传递现象称之为沸腾传递。相反的,当汽体接触到较冷的固体时,固体表面附近的汽体开始冷凝成液体而放出其潜热。换句话说,较冷的固体吸收了汽体的潜热而使之凝为液体,这种传热现象称之为冷凝热传递。至于热管的传热现象,并不属于以上热传递中之任何一种,它是传导,蒸发,对流及冷凝等现象的组合。其导热量之大小能比同体积的任何金属棒高达千倍以上,因此在短短数年之间^ft管已引起美国及欧洲从事热传递研究者的极大兴趣。热管的构造热管大致说来是一根细长、中空、二头封闭的金属管子。它有15公分长的,也有15公尺长的,其外部形状不拘,在理论上几乎任何形状的设计都是可以的,管子的内壁附着一层毛细物体(重力热管中没有毛细物体),毛细物体内浸湿着液体,这种液体称之为热管的工作液,如此便是通常的热管了。然而在实际上生产制造时并不如此单纯,其结构依导热量及温度的不同而异。目前已制成的热管有用黄铜、镍、不锈钢、钨及其它合金做外壳的。热管工作液的种类更多,它包括钾、钠、铟、铯、锂、铋、水银、水、木酒精、丙酮、冷冻剂液态氮、液态氧及其它一些无机盐等。事实上,热管的外壳及其工作液的选择都视热管的应用情况而定。譬如在摄氏一千度以上的高温时,.热管内部多用钾、钠等液态金属,但热管用于零下一百九十度时,则内部多用液态氮等。热管的基本工作原理当热管的一端置于较高温处而让另一端在较低温处吋,传热现象便开始产生。热由高温处首先穿过金属管壁进入毛细物体中,毛细物体内的工作液受热开始蒸发。热管在高温处的部份便称之为蒸发部份。蒸发后的汽体聚集在蒸发部份的中空管内,同时向热管的另一端流动。由于热管的另一端接触到较低温处,当汽体到达较冷的另一端时便开始冷凝,在此时热量就由汽体穿过毛细物体,工作液及金属管壁而传入较低温部份。因此热管在较低温的部份便称之为冷凝部份。在冷凝部份内原先由蒸发部份蒸发的汽体又凝结成了液体,这些冷凝后的液体因毛细现象的作用自冷凝部份又流回了蒸发部份,如此流体循环不息,热量由高温处便传到了低温处,这便是热管的传热原理。因为蒸发和冷凝现象在几乎相同的汽压下进行,管内的温差非常小。至于热管二端外壳的温差,则主要由于热传导由管壁外缘经过毛细物体,工作液到汽体所致。参见(图18-1)。如把热管和同体积金属棒的二端宣于同样温差之下,热管的导热量可以达到金属棒的千倍以上。换句话说,当同样的热量通过热管和同体积的金属棒时,热管二端的温差要比金属棒小很多。由于这种特性,热管常被称为"近等温导热"装置。统而言之,热管在结构及原理上最特出的一点是毛细物体及毛细现象的应用。"普通热管"由于毛细现象的作用,在冷凝部份的液体可以不需外力的作用而流回蒸发部份,这使热管成为一个完全独立而没有活动零件的导热装置,同时也使热管成为太空中传热的独特装置,因为毛细现象的作用在太空失重状态之下仍可使流体流动。参见(图18-1)。-"重力热管"它也是利用工质的蒸发和冷凝来传递热量,是不需要外加动力而工质自行循环。它与普通热管(毛细现象)的不同点在于管内没有吸液芯(毛细物体及毛细现象),冷凝液从冷疑段返回蒸发段不是靠吸液芯所产生的毛细力,而是靠冷凝液的自身和重力。因此重力热管是有方向性,蒸发段必须置于冷凝段的下方。由于重力热管没有吸液芯,所以不仅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而且传热性能优良,工作可靠。参见(图18-2)。热管的优点及其应用热管的优点很多,主要是由于它在结构及原理上所具有的独特性能所致;在结构上来看,它是个中空的管子,较同体积的金属棒要轻得多。它的外表单纯,当它和其它仪器连用时可省却了许多装置结构上的麻烦。它又是个封闭的管子,不需添加工作液,它没有活动零件,不会遭磨损,这使热管能够耐久可靠而无噪音。在原理上来看,热管内部的蒸发及冷凝现象使它具有高效率及近等温的热传导性能。此外,毛细现象的应用使热管内部的流体可以不藉外力作用而在太空失重状态之下循环不息。这些优点几乎可使热管取代所有的热传导装置。其中它的近等温导热性及在失重状态下的适应力尤其为太空工程界所重视,譬如在1965年秋季,美国太空总署放射的探险者三十六号测地卫星上己经用了热管作为传热装置,在二个月的卫星运行中热管的作用保持恒常,这证明热管在太空上的应用完全成功。由于热管的优点如此多,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它可用于摄氏零下二百三十度的低温仪器中,也可用于高达摄氏一千五百度的液态金属反应炉中。它不但用于地面的一般装置上,也用于太空之中。除了如前段所述热管可用做传热装置外,其应用情形分点略述于下-(1)能量转换当含有高动能的热离子撞击到热管的一端时,热离子的动能变成了热能而传至热管的另一端,此称为热离子转换器。此外,在太空上热管可置于同位素热电发电机之中,使原子能转变成热能,再变成电能,以供给人造卫星及大空船之用。(2)热开关当采用特种的毛细物体及工作液时,热管的作用范围可在控制之下。譬如当温度低于工作液的冰点或导热量超过热管的导热极限时热管无法作用。换句话说,在外界温度变化很大时,热管仅作用于一定的温度范围之内,在此范围之外热管终止其作用。这种情形有如自动开关一般。热管的这种性能多用于自动控制及低温仪器之中。(3)"热二极管"当热管采用不同的毛细物时,g具有不同的导热极限,通常粗松的毛细物具有较低的导热极限。如将粗松及细密的毛细物同时置于一个热管的二端,则当加热于细密毛细物的一端时热管的导热量很大。反之,当加热于粗松毛细物的一端时,热管因受导热极限的限制,其导热量可较前者小很多。从另一方面来解释,如以甲端代表含有细密毛细物的一端,而乙端代表含有粗松毛细物的一端。在热管外界温度变化很大的情形下,如甲端在高温内而乙端在低温内时,热量可有效地自甲端传至乙端。反之,当乙端在高温内而甲端在低温内时,乙端由于导热极限的限制无法有效地传热至甲端。综合来说,热由甲端传至乙端易,而由乙端传至甲端难。这种现象有如二极真空管的作用一般。热管的此种功能多用于太空及低温仪器之中。(4)温度控制当热管外界温度变化很大时,其导热量也随之变化,然而热管内部温度的变化却很小,此种御热性能及热管的近等温导热性能可用于宇宙飞行服、宇宙飞船及人造卫星的温度调节及控制上。如果采用二种不同的工作液于一个热管中时,热管就会产生二个温度区,这种情形也适合某些特殊的温度控制。(5)散热热管可伸'出于发热装置之外,以增加发热装置的散热面积。由于热管的导热量大于同体积的金属棒,它可取代一般散热鳍的金属片而增加其散热量。热管的此种功能多用于电子仪器的散热装置及人造卫星上的辐射鳍等。此外热管也可装于汽车内的引擎及车室之间作为发热器及车内温度调节之用。从以上热管的应用中可知,自热管发明至今,在短短数年之内已被广泛地采用。然而热管在应用方面的潜在力,还依赖理论方面的研究才能更有效的发挥其作用。热管技术的特点1、高速度的热传导效果;2、重量轻且构造简单;3、温度分布平均,可作均温或等温动作;4、热传输量大、热传送距离长;5、没有主动组件,本身并不耗电;6、可以在无重力力场的环境下使用;7、没有热传方向的限制,蒸发端以及凝结端可以互换;8、容易加工以改变热传输方向;9、耐用、寿命长、可靠,易存放保管;10、价格低廉。"热管"有较大的传热能力,热管巧妙的组织了热阻较小的沸腾和凝结两种相变过程,使它的导热系数高达紫铜导热系数的数倍以至数千倍。"热管"不需要输送泵以及密封润滑,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和噪音。如一根长0.6m直径13mm重0.34kg"热管"在IO(TC工作温度下,输送200W能量,其温降0.5°(:,而输送同等能量同样长的实心铜棒重量为22.7kg,温差高达70'C。"热管换热器"的冷、热流体完全分开流动,可以比较容易的实现冷、热流体的完全逆流换热;同时冷热流体均在管外流动,由于管外流动的换热系数远高于管内流动的换热系数,且两侧受热面均可采用扩展受热面,用于品位较低的热能的回收非常经挤。"热管"又称"超导热管"或"介质导热管",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热传导元件。7它打破了传统的以水为介质的传热方式,可将大量热量通过极小的截面积实现远距离快速传输而无需外加动力,从而实现了高效、节能、低耗的目的。经测试,其传热速度可达80100厘米/秒,是银、铜、铝等良导体的数千倍;传输过程几乎是等温传热,热损耗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而使用寿命高达上万至数万小时。其用途之广更是令人侧目,工业、农业、日用均有着广阔的市场。本发明中采用了现有的无水超导传热介质吸热与散热技术无水超导传热介质吸热与散热技术,是一种超导传热和高效换热新技术。无毒、无味、不腐蚀、不爆炸,利用封闭超导液循环传热的工作原理,克服了传统暖气包的气阻、腐蚀水管、传递与散热效率低的三大难题。无水超导传热介质吸热与散热技术,可节省能源50%-70%。传热5分钟左右,可使供暖系统增至100度,热效率高达95%,是开发高效热能传导的首选技术。主要特征汽化潜热大、热容高、热阻小、损耗少、传热快、沸点低、工作温度高、无毒、无味、无腐蚀、不挥发、不燃烧、不爆炸。1、它的起动温度极低只须30度即可开始传温。而水的传递温度必须超过或达到100度,水升温很慢,传递更慢。一般水暖的起动升温必须经过1至2小时才能达到室温。无水超导传热介质吸热与散热技术,它的传递速度是水暖的几十倍,每分钟可传递20米。2、零下40度不会结冰没有冰结之隐患,可正常运行。而水暖设备在寒冷的北方,只要停一天供暖就会冻裂水管或散热片。3、终生不用维修水暖设备每年都要维修检修,并且还有漏水、冒水、滴水现象,保养的再好,水暖设备的寿命也只有六至七年。但无水超导传热介质吸热与散热技术,一次装成之后,只要不是人为的破坏就可终身不用维修,使用寿命长达50年。4、结构简单,安装方便。5、节省能源比水暖设备节煤50%,节省油、汽40%以上,可降低综合使用费50%,但热效率提高30%,5至8分钟即可将散热器表面温度达到7(TC9(TC以上。6、节水100%:超导采暖是用超导液代替水,每50m2房间只使用1.5公斤超导液,一次灌装终身使用,冬季室温可达20度以上,可自由调节。本发明中采用了高频电磁灶的现有技术高频电磁灶一般采用"工频交流一直流一高频交流"的变频方案,将50HZ正弦交流电能转换成20KHZ50KHZ的高频交流电能,作为感应加热线圈所需的高频电源。电磁炉是采用电磁感应原理加热,减少了热量传递的中间环节。因此,电磁灶的热效率在80%以上,甚至高达93%(—般蒸汽为15%、煤气加热的效率为40%,电阻式加热为52%)。高频电磁灶的这种独特的优点,很适合用于生产制造替代电阻加热式的采暖散热器。在环境温度、冷却水入口温度和输入电功率基本相同条件下,导液系统热效率比水循环系统高水循环系统热效率为43.75%,而导液系统热效率为87.68%,相对热效率提高100%。高频感应加热液体的热导率比煤炉、燃油、煤气和电热丝都高。是目前所有加热能源中效率最高的。其节能效率也是最高的,再加上高效热管技术合并应用,热效率可达到100%。是我国和我市今后家用取暖器改造的最高效节能方式。高频感应加热可实现改善用电负荷曲线的目的,见下表各种加热方式的热导率情况<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8</column></row><table>本发明中采用了太阳能光电池供电现有技术。本发明的创新点在于技术路线一本发明选用了"高效的超导热管传热元件"其特点1、高速度的热传导效果;2、重量轻且构造简单;3、温度分布平均,可作均温或等温动作;4、热传输量大、热传送距离长;5、没有主动组件,本身并不耗电;6、可以在无重力力场的环境下使用;7、没有热传方向的限制,蒸发端以及凝结端可以互换;8、容易加工以改变热传输方向;9、耐用、寿命长、可靠,易存放保管;10、价格低廉;11、便于普及推广应用。'技术路线二本发明采用"蜂巢金属集热器"制成了"超导热管家用采暖器装置"的集热器装置,根据超导热管的特性比用玻璃真空管的效率要好得多。技术路线三本发明采用多个"蜂巢金属集热器"相串联对水的加热方式,可以做到过升温快、过水热。技术路线四本发明采用了"太阳能-光电池"供电的可再生能源装置,节电100%。技术路线五在无电地区本发明采用了"灌热水装置",节电100%。技术路线六在有电源的地区,本发明装置由(L)总市电插头供电的电源;由(L2)转换开关①连接(Ll)市电插头再连接(GH)电磁热管过水热内的(H)电磁涡流超导热管加热器中的(H2)电磁涡流加热器由(L)总市电插头供电的电源,节电70%。技术路线七本发明装置由(P)自来水管连接(Dl)储水箱与(C)蜂巢金属集热器;在(Dl)储7JC灌内连接着(Dl-5)水位控制仪和(D1-6)水温控制仪在(Dl)储水箱的上端连接着(Dl-1)进水管、下端连接着(D1-2)供热水管经(K4)转换开关连接(X)仪器与水泵电源总线连接的(E4)报警音响或(E4-4)电池与(6)水泵;(Dl)储水箱连接的(D1-2)供热水管连接着(2)两路水阀;经(2)两路水阀的(b)端连接(D2)室内热水箱;在(D2)室内热水箱内连接着(D2-8)水位控制仪和(D2-9)水温控制仪再经(4)单路水阀连接(5)单路水阀连接的(M)淋浴头;(Dl)储水箱连接的(Dl-2)供热水管连接着(2)两路永阀;经(2)两路水阀的(a)端连接(3)两路水阀连接的(a)端的(GH)电磁热管过水热再连接(EF)散热片取暖器的(a)端(E3-7)供热水管经(E3-8)回水管内连接的(6)水泵连接的(1)两路水阀(b)端返回到经(D1-1)进水管连接的(Dl)储水箱内;(EF)散热片取暖器包括由(EF1)散热片取暖器-1、(EF2)散热片取暖器-2、(EF3)散热片取暖器-3组成。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一是可不用电;二是用电可节能在70%以上;三是可利用太阳能可再生能源。具有节能、减排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是当前和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意义重大。图l:金属高效集热器用超导热管外形示意图《简称(AB1)集热器热管》;图2:取暖器用超导热管外形示意图《简称(AB2)暖器热管》;图3:超导热管金属高效集热器外形示意图《简称(C)金属集热器》;图4:太阳能金属蜂巢高温集热器外形示意图《简称(D)高温金属集热器》;图5:超导热管家用取暖器剖面示意图《简称(E)取暖器》;图6:散热片式超导热管家用取暖器外形示意图《简称(EF)散热片取暖器》;图7:室内存热水灌外形示意图《简称(D2)室内热水灌》;图8:电磁涡流超导热管过水热示意图《简称(GH)电磁热管过水热》图9:串联高温金属高效集热器《简称(DX)特高温集热器》;图10:太阳能光电池板《简称(K)光电板》;图11:本发明的系统连接框图《简称(X)本发明框图》;在图中(AB1)集热器散热管(Al-0)超导液、(Al-1)冷凝段、(Al-2)双联螺栓、(Al-3)蒸发段、(Bl)散热器;(AB2)暖器散热管(A2-0)超导液、(A2-l)冷凝段、(A2-2)双联螺栓、(A2-3)蒸发段、(B2)散热器;(C)蜂窝金属集热器(Cl)单管蜂巢金属集热器、(Cl-0)外集热窝、(Cl-1)竖片集热槽、(Cl-2)内散热槽、(Cl-3)集热槽顶盖板、(C1-4)连接螺母、(C1-5)横片集热槽、(Cl-6)外保温槽;(C2)多管蜂巢金属集热器(C2-0)蜂巢集热窝、(C'2-l)外金属集热器蜂巢板、(C2-2)内金属集热器框、(C2-3)内金属集热器片、(C2-4)外保温槽、(AB1)集热器散热管的(Al-2)双联螺栓、(C2-6)保温玻璃板。(C2-5)多管集热槽顶盖板、(C2-6)连接螺母;(D)高温金属集热器(Dl)储水箱、(D1-O)保温外壳、(D1-l)进水管、(D1-2)供热水管、(AB1)集热举散热管的(Al-2)双联螺栓(Dl-3)连接螺母、(Dl-4)金属集热器支架、(Dl-5)水位控制仪、(Dl-6)水温控制仪、(0-0)太阳光、(0-1)水;(El)两用架、(E1-1)底座;(E2)双连座(E2-1)顶盖座、(E2-2)上连接圈、(E2-3)连接螺母、(E2-4)超导液筒连接螺栓、(E2-5)下连接圈、(E2-6)连接孔;(E3)取暖器加热箱(E3-0)箱上接口、(E3-1)箱壳体、(E3-2)箱底、(E3-3)保温层、(E3-4)红外涂料层、(E3-5)排水管口、(E3-6)万向轮;(E4)温控器(E4-0)温度传感头、(E4-l)温度显示屏、(E4-2)按钮、(E4-3)报警音响、(E4-4)电池;(E5)漏斗水管(E5-l).供水管口、(E5)漏斗进水口;(AB2)暖器散热管(A2-l)冷凝段、(A2-2)双联螺栓、(A2-3)蒸发段;(F)竖立片散热器(Fl)散热器、(F1-0)散热片、(Fl-1)顶盖、(F1-2)筒液口、(Fl-3)散热片竖壁、(E1-4)散热片连接圈、(El-5)连接孔;(E6)胶密封圈、(E6-0)连接孔;(E00)超导液箱;(E5)漏斗水管、(E4)温控器、(E)两用架、(E2)双连座;(E3)取暖器加热箱、(E3-7)供热水管、(E3-8)回水管;(D2)室内热水箱(D2-0)热水灌、(D2-1)外壳、(D2-2)保温层、(D2-3)红外涂料层、(D2-4)回热水室、(D2-5)进热水管、(D2-6)供热水管、(D2-7)箱支架、(D2-8)水位控制仪、(D2-9)温度控制仪;(GH)电磁热管过水热(Gl)过水热箱、(Gl-1)外壳、(G1-2)保温层、(Gl-3)进水管口、(Gl-4)供热水管口、(Gl-5)隔板、(Gl-6)循环水口、(0-3)水流方向;(G2)过水热双连板、(G3)过水热加热箱、(G3-0)箱底壳、(G3-1)保温层、(G3-2)红外涂料层、(E4)温控开关、(E4-0)温度传感头、(E5)漏斗水管、(E00)超导液筒、(AB2)暖器散热管、(A2-2)双联螺栓、(A2-3)蒸发段;(H)电磁涡流超导热管加热器(Hl-1)电路盒、(H2)电磁涡流加热器、(H2-O)金属方盒、(H2-l)电磁线圈、(H2-2)密封盖、(00)涡流热源;(DX)特高温集热器(0-O)太阳光、(AB1)集热器散热管、(ABX)集热器散热管、(Dl)储水箱、(Dl-1)进水管、(Dl-2)供热水管、(DX)储水箱、(DX-1)进水管、(DX-2)供热水管、(DX-0)串联管、(0-1)水、(0-X)水、(Cl)蜂巢金属集热器、(CX)蜂巢金属集热器、(Dl-4)金属集热器支架;(K)光电板(0-0)太阳光、(K0)光电池板、(Kl)连接电线、(K2)蓄电池、(K3)蓄电池开关、(K4)转换开关、(K5)市电开关、(K6)直流变换器、(K7)市电插头;(K)光电板、(K0)光电池板、(Kl)连接电线、(K2)蓄电池、(K3)蓄电池开关、(K4)转换开关2、(K5)市电开关、(K6)直流变换器、(K7)市电插头O;(L)总市电插头(Ll)市电插头、(L2)转换开关、(P)自来水管、(D1-5)水位控制仪、(Dl-6)水温控制仪、(Dl-1)进水管、(D1-2)供热水管、(X)仪器与水泵电源总线、(GH)电磁热管过水热、(D2)室内热水箱、(D2-8)水位控制仪、(D2-9)水温控制仪、(M)淋浴头、(EF)散热片取暖器、(EF1)散热片取暖器-1、(EF2)散热片取暖器-2、(EF3)散热片取暖器-3、(E4)报警音响、、(E5)漏斗水管、(1)两路水阀、(2)两路水阀、(3)两路水阀、(4)单路水阀、(5)单路水阀、(6)两路水阖、(7)水泵。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在图1中(AB1)集热器散热管(Al-0)超导液、(Al-1)冷凝段、(Al-2)双联螺栓、(A1-3)蒸发段、(Bl)散热器。图1-1为超导热管外形图示;图1-2为散热器外形图示;图1-3为集热器散热管外形图示。在图中(AB1)集热器散热管包括由(A1-1)冷凝段连接的(Al-2)双联螺栓和(Al-3)蒸发段与外连接的(Bl)散热器组成,在(AB1)集热器散热管内灌注了(A1-0)超导液。在图2中(AB2)暖器散热管(A2-0)超导液、(A2-l)冷凝段、(A2-2)双联螺栓、(A2-3)蒸发段、(B2)散热器。图2-1为超导热管外形图示;图2-2为散热器外形图示;图2-3为集热器散热管外形图示。在图中(AB2)暖器散热管包括由(A2-l)冷凝段连接的(A2-2)双联螺栓和(A2-3)蒸发段外连接的(B2)散热器组成,在(AB2)暖器散热管内灌注了(A2-0)超导液。实施例二在图3中(C)蜂巢金属集热器(Cl)单管蜂巢金属集热器、(Cl-0)外集热窝、(Cl-1)竖片集热槽、(Cl-2)内散热槽、(C1-3)集热槽顶盖板、(Cl-4)连接螺母、(Cl-5)横片集热槽、(Cl-6)外保温槽(C2)多管蜂巢金属集热器(C2-0)蜂巢集热窝、(C2-1)外金属集热器蜂巢板、(C2-2)内金属集热器框、(C2-3)内金属集热器片、(C2-4)外保温槽、(AB1)集热器散热管的(Al-2)双联螺栓、(C2-6)保温玻璃板。(C2-5)多管集热槽顶盖板、(C2-6)连接螺母。图3-1为单管蜂巢金属集热器的竖片集热槽外形图示;图3-2为单管蜂巢金属集热器的横片集热槽外形图示;图3-3为单管蜂巢金属集热器外形图示;图3-4图3-7为多管蜂巢金属集热器外形图示。在图中(C)蜂巢金属集热器包括由(Cl)单管蜂巢金属集热器和(C2)多管蜂巢金属集热器组成(Cl)单管蜂巢金属集热器包括由(Cl-1)竖片集热槽内插入连接的(Cl-5)横片集热槽构成的(Cl-0)外集热窝和下面连接的(Cl-2)内散热槽连接的(C1-3)集热槽顶盖板上的(C1-4)连接螺母与连接的(Cl-6)外保温槽构成;(C2)多管蜂巢金属集热器包括由(C2-l)外金属集热器蜂巢构成的(C2-0)蜂巢集热窝与下面连接的具有(C2-3)内金属集热器片的(C2-2)内金属集热器框外面连接的具有(C2-6)连接螺母的(C2-5)多管集热槽顶盖板和外框连接着的(C2-4)外保温槽及最上面连接着的(C2-6)保温玻璃板组成;在(C2-2)内金属集热器框内经(Al-2)双联螺栓连接着(AB1)集热器散热管。在图4中(D)高温金属集热器(Dl)储水箱、(Dl-0)保温外壳、(D1-1)进水管、(D1-2)供热水管、(AB1)集热器散热管的(Al-2)双联螺栓(D1-3)连接螺母、(D1-4)金属集热器支架、(Dl-5)水位控制仪、(Dl-6)水温控制仪、(0-0)太阳光、(0-1)水。图4-l图4-2为高温金属集热器外形图示。在图中(D)高温金属集热器包括由具有(Dl-0)保温外壳的(Dl)储水箱连接的(Dl-1)进水管和(D1-2)供热水管经(Al-2)双联螺栓连接(Dl)储水箱内连接的(AB1)集热器散热管的(Dl-3)连接螺母,并在(Dl)储水箱内连接着(D1-5)水位控制仪和(Dl-6)水温控制仪,下端连接着(Dl-4)金属集热器支架。11实施例三在图5中(El)两用架、(El-1)底座;(E2)双连座(E2-1)顶盖座、(E2-2)上连接圈、(E2-3)连接螺母、(E2-4)超导液筒连接螺栓、、(E2-5)下连接圈、(E2-6)连接孔;(E3)取暖器加热箱(E3-0)箱上接口、(E3-1)箱壳体、(E3-2)箱底、(E3-3)保温层、(E3-4)红外涂料层、(E3-5)排水管口、(E3-6)万向轮;(E4)温控器(E4-0)温度传感头、(E4-l)温度显示屏、(E4-2)按钮、(E4-3)报警音响、(E4-4)电池;(E5)漏斗水管、(E5-l)供水管口、(E5)漏斗进水口;(AB2)暖器散热管(A2-l)冷凝段、(A2-2)双联螺栓、(A2-3)蒸发段。图5-l图5-2为两用架外形图示;图5-3图5-4为双连座外形图示;图5-5图5-6为取暖器加热箱外形图示;图5-7图5-8为取暖器外形图示。在图中(El)两用架由连接的(El-1)底座组成;(E2)双连座包括由(E2-l)顶盖座及(E2-3)连接螺母和下面的(E2-4)超导液筒连接螺栓和下面连接的(E2-5)下连接圈与(E2-6)连接孔和上面连接的(E2-2)上连接圈组成;(E3)取暖器加热箱包括由(E3-l)箱壳体和(E3-2)箱底与内连接的(E3-3)保温层、(E3-4)红外涂料层与(E3-2)箱底下方连接的(E3-5)排水管口及(E3-l)箱壳体上端的(E3-0)箱上接口与(E3-1)箱壳体的(E3-2)箱底下端连接的(E3-6)万向轮组成;(E4)温控器包括由(E4-0)温度传感头连接的(E4-1)温度显示屏、(E4-2)按钮、(E4-3)报警音响与(E4-4)电池组成;(E5)漏斗水管由(E5-l)供水管口连接的(E5)漏斗进水口组成;在(E2)双连座的(E2-3)连接螺母旋进连接(AB2)暖器散热管构成了(E)取暖器;(El)两用架经(El-1)底座连接(E2)双连座(E2)双连座的上端经(E2-3)连接螺母连接(AB2)暖器散热管的(A2-2)双联螺栓;(E2)双连座的下端经(E3-0)箱上接口连接(E3)取暖器加热箱经(E3-5)排水管口连接(E5-l)供水管口连接的(E5)漏斗水管;(E3)取暖器加热箱内腔壁面上连接着(E3-3)保温层、(E3-4)红外涂料层;(E3)取暖器加热箱外侧连接着(E4)温控器包括由连接的(E4-l)温度显示屏、(E4-2)按钮、(E4-3)报警音响与(E4-4)电池,(E3)取暖器加热箱内连接着(E4-0)温度传感头;在(E3)取暖器加热箱的(E3-2)箱底下端连接的(E3-6)万向轮;(E2)双连座上端为(AB2)暖器散热管的(A2-l)冷凝段,(E2)双连座下端在(E3)取暖器加热箱内为(A2-3)蒸发段构成了(E)取暖器。在图6中(F)竖立片散热器、(Fl)散热器、(F1-0)散热片、(Fl-1)顶盖、(F1-2)灌液口、(F1-3)散热片竖壁、(El-4)散热片连接圈、(E1-5)连接孔;(E6)胶密封圈、(E6-0)连接孔;(E00)超导液筒;(E5)漏斗水管、(E4)温控器、(E)两用架、(E2)双连座;(E3)取暖器加热箱、(E3-7)供热水管、(E3-8)回水管。图6-l图6-4为竖立片散热器外形图示;图6-5图6-7为散热片取暖外形图示。在图中(F)竖立片散热器包括由(Fl)散热器顺次连接的(F卜0)散热片、(F1-1)顶盖、(Fl-2)灌液口、(Fl-3)散热片竖壁、(El-4)散热片连接圈、(E1-5)连接孔组成经(E6)胶密封圈上面的(E6-0)连接孔顺次连接(E2)双连座(E3)取暖器加热箱、(E3-7)供热水管、(E3-8)回水管;在(E2)双连座内下端连接着(E00)超导液筒,在上端连接着(E)两用架;在(E3)取暖器加热箱外连接着(E5)漏斗水管和(E4)温控器构成了(EF)散热片取暖器。实施例四在图7中(D2)室内热水箱、(D2-0)热水箱、(D2-l)外壳、(D2-2)保温层、(D2-3)红外涂料层、(D2-4)回热水室、(D2-5)进热水管、(D2-6)供热水管、(D2-7)箱支架、(D2-8)水位控制仪、(D2-9)温度控制仪。在图中(D2)室内热水箱包括由(D2-l)外壳、(D2-2)保温层、(D2-3)红外涂料层、(D2-4)回热水室、(D2-5)进热水管、(D2-6)供热水管连接构成了(D2-0)热水箱;在(D2-0)热水箱内连接着(D2-8)水位控制仪、(D2-9)温度控制仪,在(D2-0)热水箱外的下端连接着(D2-7)箱支架。实施例五在图8中(GH)电磁热管过水热(Gl)过水热箱、(G1-1)外壳、(G1-2)保温层、(Gl-3)进水管口、(G1-4)供热水管口、(Gl-5)隔板、(G1-6)循环水口、(0-3)水流方向;(G2)过水热双连板、(G3)过水热加热箱、(G3-0)箱底壳、(G3-1)保温层、(G3-2)红外涂料层、(E4)温控开关、(E4-0)温度传感头、(E5)漏斗水管、(E00)超导液筒、(AB2)暖器散热管、(A2-2)双联螺栓、(A2-3)蒸发段;(H)电磁涡流超导热管加热器、(Hl-l)电路盒、(H2)电磁涡流加热器、(H2-0)金属方盒、(H2-l)电磁线圈、(H2-2)密封盖、(00)涡流热源。图8-1为电磁热管过水热外形图示;图8-2为热水在过水热箱内串联循环加温的示意图8-3为电磁涡流加热器结构示意图。在图中(Gl)过水热箱包括由顺次连接着的(G2)过水热双连板、(G3)过水热加热箱、(H)电磁涡流超导热管加热器组合构成;(Gl)过水热箱包括由顺次连接着的(Gl-1)外壳、(Gl-2)保温层、(Gl-3)进水管口、(Gl-4)供热水管口、(G1-5)隔板、(G1-6)循环水口组成并向下端连接(G2)过水热双连板与(E00)超导液筒和(G3)过水热加热箱;在(G2)过水热双连板上端的(Gl)过水热箱内连接着(AB2)暖器散热管;在(G2)过水热双连板上连接着(AB2)暖器散热管上的(A2-2)双联螺栓下端的(A2-3)蒸发段连接在(G3)过水热加热箱内的上方端;(G3)过水热加热箱的(G3-0)箱底壳内顺次连接着(G3-1)保温层、(G3-2)红外涂料层和(E4-0)温度传感头在外侧连接着(E4)温控开关、(E5)漏斗水管;在(G3)过水热加热箱的(G3-0)箱底壳内上端连接着(H)电磁涡流超导热管加热器中的(H2)电磁涡流加热器;在(G3-0)箱底壳下端连接着(Hl-1)电路盒;(H2)电磁涡流加热器是在(H2-0)金属方盒内连接'(H2-1)电磁线圈并由(H2-2)密封盖密封(H2-0)金属方盒构成了水流在(Gl)过水热箱内经相串联的(Gl-5)隔板中的(AB2)暖器散热管瞬间加热后再经(Gl-6)循环水口供热水的(GH)电磁热管过水热。实施例六在图9中(DX)特高温集热器(0-0)太阳光、(AB1)集热器散热管、(ABX)集热器散热管、(Dl)储水箱、(Dl-1)进水管、(Dl-2)供热水管、(DX)储水箱、(DX-1)进水管、(DX-2)供热水管、(DX-0)串联管、(0-1)水、(0-X)水、(Cl)蜂巢金属集热器、(CX)蜂巢金属集热器、(D1-4)金属集热器支架。在图中(DX)特高温集热器包括由210个(AB1)集热器散热管连接的(Cl)蜂巢金属集热器上的上(Dl)储水箱中的(D1-2)供热水管与下(DX)储水箱中的(DX-1)进水管相串联连接(DX-0)串联管构成。13实施例七在图10中(K)光电板、(0~0)太阳光、(K0)光电池板、(Kl)连接电线、(K2)蓄电池、(K3)蓄电池开关、(K4)转换开关、(K5)市电开关、(K6)直流变换器、(K7)市电插头。在图中(K)光电板包括由(K0)光电池板顺次连接的(Kl)连接电线、(K2)蓄电池、(K3)蓄电池开关、(K4)转换开关、(K5)市电开关、(K6)直流变换器、(K7)市电插头组成。实施例八在图11中(K)光电板、(K0)光电池板、(Kl)连接电线、(K2)蓄电池、(K3)蓄电池开关、(K4)转换开关、(K5)市电开关、(K6)直流变换器、(K7)市电插头;(L)总市电插头、(Ll)市电插头、(L2)转换开关、(P)自来水管、(C)蜂巢金属集热器、(Dl)储水箱、(D1-5)水位控制仪、(Dl-6)水温控制仪、(Dl-1)进水管、(Dl-2)供热水管、(X)仪器与水泵电源总线、(GH)电磁热管过水热、(D2)室内热水箱、(D2-8)水位控制仪、(D2-9)水温控制仪、(M)淋浴头、(EF)散热片取暖器、(EF1)散热片取暖器-1、(EF2)散热片取暖器-2、(EF3)散热片取暖器-3、(E4)报警音响、、(E5)漏斗水管、(1)两路水阀、(2)两路水阀、(3)两路水阀、(4)单路水阀、(5)单路水阀、(6)水泵。在图中本发明装置由(K0)光电池板顺次连接的(Kl)连接电线、(K2)蓄电池、(K3)蓄电池开关、(K4)转换开关、(K5)市电开关、(K6)直流变换器、(K7)市电插头(D组成,由太阳能的(K)光电板供电;本发明装置由(K6)直流变换器经(L2)转换开关连接(K7)市电插头O由(L)总市电插头供电;本发明装置由(L2)转换开关Q连接(Ll)市电插头再连接(GH)电磁热管过水热内的(H)电磁涡流超导热管加热器中的(H2)电磁涡流加热器由(L)总市电插头供电;本发明装置由(P)自来水管连接(Dl)储水箱与(C)蜂巢金属集热器;在(Dl)储水箱内连接着(Dl-5)水位控制仪和(Dl-6)水温控制仪在(Dl)储水箱的上端连接着(Dl-1)进水管、下端连接着(D1-2)供热水管经(K4)转换开关连接(X).仪器与水泵电源总线连接的(E4)报警音响或(E4-4)电池与(6)水泵;(Dl)储水箱连接的(D1-2)供热水管连接着(2)两路水阀;经(2)两路水阀的(b)端连接(D2)室内热水箱;在(D2)室内热水箱内连接着(D2-8)水位控制仪和(D2-9)水温控制仪再经(4)单路水阀连接(5)单路水阀连接的(M)淋浴头;(Dl)储水箱连接的(D1-2)供热水管连接着(2)两路水阀;经(2)两路水阀的(a)端连接(3)两路水阀连接的(a)端的(GH)电磁热管过水热再连接(EF)散热片取暖器的(a)端(E3-7)供热水管经(E3-8)回水管内连接的(6)水泵连接的(1)两路水阀(b)端返回到经(D1-1)进水管连接的(Dl)储水箱内。(EF)散热片取暖器包括由(EF1)散热片取暖器-1、(EF2)散热片取暖器-2、(EF3)散热片取暖器-3组成。权利要求1、太阳能金属蜂巢集热器双超导热管家用取暖器装置,包括由(AB1)集热器散热管、(AB2)暖器散热管、(C)蜂巢金属集热器、(C2)多管蜂巢金属集热器、(D)超导热管金属集热器、(E3)取暖器加热箱、(E4)温控器(E5)漏斗水管、(F)竖立片散热器、(D2)室内热水箱、(GH)电磁热管过水热、(H)电磁涡流超导热管加热器、(DX)特高温集热器、(K)光电板、(L)总市电插头、(1)~(3)两路水阀、(4)~(5)单路水阀、(6)水泵组成,其特征是;由(K0)光电池板顺次连接的(K1)连接电线、(K2)蓄电池、(K3)蓄电池开关、(K4)转换开关、(K5)市电开关、(K6)直流变换器、(K7)市电插头①组成由太阳能的(K)光电板供电的电源;由(K6)直流变换器经(L2)转换开关②连接(K7)市电插头①由(L)总市电插头供电的电源;由(L2)转换开关②连接(L1)市电插头再连接(GH)电磁热管过水热内的(H)电磁涡流超导热管加热器中的(H2)电磁涡流加热器由(L)总市电插头供电的电源;由(P)自来水管连接(D1)储水箱与(C)蜂巢金属集热器;在(D1)储水灌内连接着(D1-5)水位控制仪和(D1-6)水温控制仪在(D1)储水箱的上端连接着(D1-1)进水管、下端连接着(D1-2)供热水管经(K4)转换开关连接(X)仪器与水泵电源总线连接的(E4)报警音响或(E4-4)电池与(6)水泵;(D1)储水箱连接的(D1-2)供热水管连接着(2)两路水阀;经(2)两路水阀的(b)端连接(D2)室内热水箱;在(D2)室内热水箱内连接着(D2-8)水位控制仪和(D2-9)水温控制仪再经(4)单路水阀连接(5)单路水阀连接的(M)淋浴头;(D1)储水箱连接的(D1-2)供热水管连接着(2)两路水阀;经(2)两路水阀的(a)端连接(3)两路水阀连接的(a)端的(GH)电磁热管过水热再连接(EF)散热片取暖器的(a)端(E3-7)供热水管经(E3-8)回水管内连接的(6)水泵连接的(1)两路水阀(b)端返回到(D1-1)进水管连接的(D1)储水箱内构成本发明的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金属蜂巢集热器双超导热管家用取暖器装置,其特征是;(AB1)集热器散热管包括由(Al-1)冷凝段连接的(Al-2)双联螺栓和(Al-3)蒸发段与外连接的(Bl)散热器组成,在(AB1)集热器散热管内灌注了(Al-0)超导液;(AB2)暖器散热管包括由(A2-l)冷凝段连接的(A2-2)双联螺栓和(A2-3)蒸发段外连接的(B2)散热器组成,在(AB2)暖器散热管内灌注了(A2-0)超导液构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金属蜂巢集热器双超导热管家用取暖器装置,其特征是;(C)蜂巢金属集热器包括由(Cl)单管蜂巢金属集热器和(C2)多管蜂巢金属集热器组成(Cl)单管蜂巢金属集热器包括由(Cl-l)竖片集热槽内插入连接的(C1-5)横片集热槽构成的(Cl-0)外集热窝和下面连接的(Cl-2)内散热槽连接的(Cl-3)集热槽顶盖板上的(Cl-4)连接螺母与连接的(Cl-6)外保温槽构成;(C2)多管蜂巢金属集热器包括由(C2-1)外蜂巢金属集热器构成的(C2-0)蜂巢集热窝与下面连接的具有(C2-3)内金属集热器片的(C2-2)内金属集热器框外面连接的具有(C2-6)连接螺母的(C2-5)多管集热槽顶盖板和外框连接着的(C2-4)外保温槽及最上面连接着的(C2-6)保温玻璃板组成;在(C2-2)内金属集热器框内经(Al-2)双联螺栓连接着(AB1)集热器散热管构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金属蜂巢集热器双超导热管家用取暖器装置,其特征是;(D)高温金属集热器包括由具有(Dl-0)保温外壳的(Dl)储水箱连接的(D1-1)进水管和(Dl-2)供热水管经(Al-2)双联螺栓连接(Dl)储水箱内连接的(AB1)集热器散热管的(Dl-3)连接螺母,并在(Dl)储水箱内连接着(D1-5)水位控制仪和(D1-6)水温控制仪,下端连接着(Dl-4)金属集热器支架构成。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金属蜂巢集热器双超导热管家用取暖器装置,其特征是;(El)两用架由连接的(El-1)底座组成(E2)双连座包括由(E2-1)顶盖座及(E2-3)连接螺母和下面的(E2-4)超导液筒连接螺栓和下面连接的(E2-5)下连接圈与(E2-6)连接孔和上面连接的(E2-2)上连接圈组成;(E3)取暖器加热箱包括由(E3-l)箱壳体和(E3-2)箱底与内连接的(E3-3)保温层、(E3-4)红外涂料层与(E3-2)箱底下方连接的(E3-5)排水管口及(E3-l)箱壳体上端的(E3-0)箱上接口与(E3-l)箱壳体的(E3-2)箱底下端连接的(E3-6)万向轮组成;(E4)温控器包括由(E4-0)温度传感头连接的(E4-1)温度显示屏、(E4-2)按钮、(E4-3)报警音响与(E4-4)电池组成;(E5)漏斗水管由(E5-1)供水管口连接的(E5)漏斗进水口组成在(E2)双连座的(E2-3)连接螺母旋进连接(AB2)暖器散热管构成了(E)取暖器构成(El)两用架经(El-1)底座连接(E2)双连座;(E2)双连座的上端经(E2-3)连接螺母连接(AB2)暖器散热管的(A2-2)双联螺栓;(E2)双连座的下端经(E3-0)箱上接口连接(E3)取暖器加热箱经(E3-5)排水管口连接(E5-l)供水管口连接的(E5)漏斗水管;(E3)取暖器加热箱内腔壁面上连接着(E3-3)保温层、(E3-4)红外涂料层;(E3)取暖器加热箱外侧连接着(E4)温控器包括由连接的(E4-l)温度显示屏、(E4-2)按钮、(E4-3)报警音响与(E4-4)电池,(E3)取暖器加热箱内连接着(E4-0)温度传感头;在(E3)取暖器加热箱的(E3-2)箱底下端连接的(E3-6)万向轮;(E2)双连座上端为(AB2)暖器散热管的(A2-l)冷凝段,(E2)双连座下端在(E3)取暖器加热箱内为(A2-3)蒸发段构成了(E)取暖器。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金属蜂巢集热器双超导热管家用取暖器装置,其特征是;(F)竖立片散热器包括由(Fl)散热器顺次连接的(F1-0)散热片、(Fl-1)顶盖、(Fl-2)灌液口、(F1-3)散热片竖壁、(El-4)散热片连接圈、(E1-5)连接孔组成经(E6)胶密封圈上面的(E6-0)连接孔顺次连接(E2)双连座(E3)取暖器加热箱、(E3-7)供热水管、(E3-8)回水管;在(E2)双连座内下端连接着(E00)超导液筒,在上端连接着(E)两用架;在(E3)取暖器加热箱外连接着(E5)漏斗水管和(E4)温控器构成了(EF)散热片取暖器。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金属蜂巢集热器双超导热管家用取暖器装置,其特征是;(D2)室内热水箱包括由(D2-l)外壳、(D2-2)保温层、(D2-3)红外涂料层、(D2-4)回热水室、(D2-5)进热水管、(D2-6)供热水管连接构成了(D2-0)热水箱;在(D2-0)热水箱内连接着(D2-8)水位控制仪、(D2-9)温度控制仪,在(D2-0)热水箱外的下端连接着(D2-7)箱支架构成。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金属蜂巢集热器双超导热管家用取暖器装置,其特征是;(Gl)过水热箱包括由顺次连接着的(G2)过水热双连板、(G3)过水热加热箱、(H)电磁涡流超导热管加热器组合构成;(Gl)过水热箱包括由顺次连接着的(Gl-1)外壳、(Gl-2)保温层、(Gl-3)'进水管口、(G1-4)供热水管口、(G1-5)隔板、(G1-6)循环水口组成并向下端连接(G2)过水热双连板与(E00)超导液筒和(G3)过水热加热箱;在(G2)过水热双连板上端的(Gl)过水热箱内连接着(AB2)暖器散热管;在(G2)过水热双连板上连接着(AB2)暖器散热管上的'(A2-2)双联螺栓下端的(A2-3)蒸发段连接在(G3)过水热加热箱内的上方端;(G3)过水热加热箱的(G3-0)箱底壳内顺次连接着(G3-1)保温层、(G3-2)红外涂料层和(E4-0)温度传感头在外侧连接着(E4)温控开关、(E5)漏斗水管;在(G3)过水热加热箱的(G3-0)箱底壳内上端连接着(H)电磁涡流超导热管加热器中的(H2)电磁涡流加热器;在(G3-0)箱底壳下端连接着(Hl-1)电路盒;(H2)电磁涡流加热器是在(H2-0)金属方盒内连接(H2-l)电磁线圈并由(H2-2)密封盖密封(H2-0)金属方盒构成了水流在(Gl)过水热箱内经相串联的(G1-5)隔板中的(AB2)暖器散热管瞬间加热后再经(Gl-6)循环水口供热水的(GH)电磁热管过水热构成。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金属蜂巢集热器双超导热管家用取暖器装置,其特征是;(DX)特高温集热器包括由210个(AB1)集热器散热管连接的(Cl)蜂巢金属集热器上的上(Dl)储水箱中的(Dl-2)供热水管与下(DX)储水箱中的(DX-1)进水管相串联连接(DX-0)串联管构成。全文摘要太阳能金属蜂巢集热器双超导热管家用取暖器装置,包括由超导热管、蜂巢金属集热器、取暖器、灌热水漏斗、散热器、室内热水箱、电磁热管过水热、特高温集热器、光电板、市电、单双路水阀与水泵组成,由自水管连接蜂巢金属集热器和室内热水箱与电磁热管过水热及水漏斗连接的散热片取暖器构成,特别适用于无电地区;节电70%以上或不用电,其特点是蜂巢金属集热器的集热与热传导效率高于玻璃管、重量轻且构造简单、温度分布平均、热传输量大、热传送距离长、本身不耗电、没有热传方向的限制,易加工、寿命长、可靠、价格低廉及便于普及推广应用,具有节能、减排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是当前和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意义重大。文档编号F24J2/32GK101672494SQ20081021239公开日2010年3月17日申请日期2008年9月9日优先权日2008年9月9日发明者丁朝霞,陈绍勇申请人:陈绍勇;丁朝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