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54686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
背景技术
通常,空气调节器为对内部空间,例如建筑物等等进行冷却或加热的装置。空气调节器包括其中容纳有压缩机的室内单元,以及安装在室外以使得制冷剂 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室外单元,其中,可根据产品将室内单元与室外单元一体地形 成。室内单元包括室内热交换器、具有嵌入式风扇组件的主体、以及面板,该面板 打开主体的一部分,以检修上述主体的内部或更换其部件等等。另外,一个或多个入口 形成在主体内,且对经过一个或多个入口的空气进行过滤的过滤器包括在主体内部中。 室内热交换器经由管单元连接至室外单元,且该管单元从室内单元的内部引出到室内单 元的外部。

发明内容
在一个实施例中,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包括主体,该主体包括底架以及联接 至该底架的前部框架;风扇,其设置在主体内部以强制地使空气流动;风扇马达,使得 通风扇旋转;热交换器,其设置在主体内部;控制箱,其中包括用于操作主体的控制 部件;以及形成于底架的控制箱安置部分,且控制箱安置在控制箱安置部分上,其中, 连接至热交换器的管单元所经过的空间部分形成于底架,且该空间部分位于控制箱的后 侧。在以下的附图和描述中阐明了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细节。通过这些描述、附图 以及权利要求,其它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图1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的透视图。图2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竖直剖面图;图4和图5是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内部构造的局部分解透视 图;图6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底架的透视图;图7是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管单元与底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图;图8是根据本实施例的风扇马达盖的透视图;图9是根据本实施例的风扇的透视图;图10是示出了风扇马达盖联接至底架的状态的示图;图11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箱体的透视图12是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箱体安置在控制箱安置部分上的状态的透视图;图13是示出了风扇马达联接至风扇的状态的透视图;以及图14是示出了在前面板关闭的状态下开关与前面板之间的关系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现在将详细参照本公开的实施例,其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在以下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参考构成说明书一部分的附图,并且在附图 中通过图示的方式示出可实施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足够详细地对这些实施例进行描 述,以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施本发明,且应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 或范围的前提下,可采用其它实施例,而且可进行逻辑结构、机械、电气以及化学的变 化。为避免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实施本发明不必要的细节,描述内容可省略本领域的技术 人员已知的某些信息。因此,以下详细说明不具有限制的含义,且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 附权利要求限定。图1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的透视图,图2是根据本实施例的 空气调节器的分解透视图,而图3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竖直剖面图。在图1中,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壁式室内单元。参照图1至图3,根据本实施例的室内单元1包括主体10和前面板30,各种部 件设置在主体10中,而前面板30可旋转地联接至主体10以选择性地打开主体10。主体10包括底架11、联接至底架11的前表面并形成有吸气格栅141的前部框架 14、对经由吸气格栅141吸入的空气进行净化的预过滤器15、执行经过预过滤器15的空 气与内部制冷剂之间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器16、强制使空气流动的风扇17、使风扇17旋转 的风扇马达18、由用于控制室内单元1的运行的部件构成的控制箱20、对经过热交换器 16的空气的排放进行导向的排放组件23、控制所排放空气的方向的百叶窗单元24、以及 联接至热交换器16的集尘器25。另外,前面板30布置在前部框架14的前方,并且允许室内单元1安装在墙壁上 的安装面板40联接至底架11的后侧。更具体而言,吸气格栅141例如形成在前部框架14的顶面上。吸气格栅141形 成空气被吸入所经过的进气孔,并用于保护热交换器16免受外界的侵害。允许预过滤器15安装和拆卸的一个或多个开口部分142形成在前部框架14的前 表面上。在图2中,例如示出了两个开口部分142,但并不限制开口部分142的数目。 而且,设置相同数目的开口部分142和预过滤器15。开口部分142由可旋转地联接至前部框架14的前面板30打开和关闭。前面板 30的下端可例如以其上端为中心旋转。因此,在旋转前面板30之后,能够安装预过滤器15,或者能够经由开口部分 142抽出预过滤器15。此外,支承预过滤器15的过滤器支承部分144形成在前部框架14 处。这里,尽管未示出,但是可将等离子体过滤器联接至过滤器支承部分144的前方。用于控制箱20的更换或维修等等的维修孔143形成于前部框架14的前表面。可 通过联接至前部框架14的维修盖145打开和关闭维修孔143。另外,在维修盖145覆盖维修孔143的状态下,维修盖145由前面板30覆盖。因此,为更换或维修控制箱20,在旋转前面板30之后将维修盖145分离。将使空气流动的一个或多个气流孔149形成于前部框架14的一个侧面(例如, 图2中的右侧面)。热交换器16被一次或多次地弯曲,从而可被分成多个部分。在本实施例中,例 如热交换器16示出为被分成3个部分。另外,预过滤器15被定位于热交换器16的上游 侧。热交换器保持件161联接至热交换器16的一侧,而多个固定板163、164联接至 热交换器16的另一侧。此外,当热交换器保持件161和多个固定板163、164固定至底 架11时,热交换器16的位置被固定。热交换器16通过管单元165连接至未示出的室外单元。作为风扇17,可采用横流式风扇。另外,风扇马达18在风扇17的一个侧向上 联接至风扇17。而且,控制箱20被布置在风扇马达18的一个侧向上。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风扇马达定位于风扇17与控制箱20之间。控制箱20包括箱体21和箱盖22,在箱体21中安装有各种部件,例如PCB等 等,而箱盖22覆盖箱体21。为引导风扇17的流动,将流动导向件111形成在底架11处,而将稳定器232形 成在排放组件23中。此外,将已进行热交换的空气排放到室内所经过的出口 231形成在 排放组件23内。换言之,已进行热交换的空气的排放通道由流动导向件111和排放组件23限定。同时,感测经由气流孔149吸入的室内空气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219设置于箱体 21的一侧,即,设置于与其上形成前部框架14的气流孔149的表面面对的表面处。由温度传感器219感测的温度被传输到未示出的控制器(该控制器可以是构成控 制箱的元件),且该控制器将设定温度(所需温度)与由温度传感器219感测的温度进行 比较,从而控制室内单元或室外单元的运行。根据本实施例,气流孔149形成于前部框架14的侧面,以便通过温度传感器219 感测经由气流孔149吸入的空气的温度,从而能够精确地感测当前室内温度。换言之,将气流孔149定位为与出口 231间隔开,以便使排放空气难以经由气流 孔149流入。由此,室内空气经由气流孔149流入,使得能够精确地感测当前室内温度。图4和图5是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内部构造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图6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底架的透视图,而图7是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管单元与底架之间 的位置关系的示图。参照图1至图7,其中容纳风扇17两侧的风扇容纳部分包括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底 架11内。风扇容纳部分包括第一风扇容纳部分112和第二风扇容纳部分113。此外,通 道导向件111定位于第一容纳部分112与第二容纳部分113之间。容纳风扇17左侧的一部分并具有大致半圆形竖直横截面的第一容纳凹槽112a形 成在第一容纳部分112内。而且,尽管在第一容纳部分112中未示出,但形成了轴承安 置在其上的轴承安置部分112b,该轴承联接至风扇17的左侧,以引导风扇17的旋转。容纳风扇17的整个右边的第二容纳凹槽113a形成在第二容纳部分113的左侧内。而且,风扇马达18安置在其上的风扇马达安置部分120形成在第二容纳部分113的 右侧,而控制箱20安置在其上的控制箱安置部分130形成于风扇马达安置部分120的一 侧。另外,风扇马达18的马达轴181所穿过的轴贯穿孔115形成在第二容纳部分113 内。马达轴181在左右方向上穿过轴贯穿孔115。轴贯穿孔115包括形成在第二容纳部分113的中心部分内的第一孔115a以及从 第一孔115a向前延伸的第二孔115b。第一孔115a具有被形成为圆形的竖直横截面。因此,轴贯穿孔115整体形成为非圆形形状,其中,前后长度被形成为比上下 宽度更长。这使得能够容易地将马达轴181联接至风扇17。稍后将描述其具体原因。风扇马达安置部分120包括第一支承部分122、第二支承部分以及马达容纳空间 121,第一支承部分和第二支承部分支承风扇马达18的两侧,而马达容纳空间形成于第 一支承部分122与第二支承部分123之间以将风扇马达18容纳于其内。第一支承部分122 —体地形成于第二容纳部分113的右侧面,而第二支承部分 123 —体地形成于控制箱安置部分130的前表面。第二支承部分123从控制箱安置部分 130的前表面向前突出。也就是说,第一支承部分122不与第二容纳部分113间隔开,而是一体地形成于 第二容纳部分113的右侧面。换言之,第一支承部分122与第二容纳部分113之间不存 在间隙。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将风扇马达18直接定位于第二容纳部分113的右 侧,因此,能够最小化风扇马达18的马达轴181的长度,以便使室内单元1的水平尺寸 变小,从而可使得室内单元变得紧凑。另外,如果将风扇马达18安置在风扇马达安置部分120上,则将马达轴181的 靠近第一衰减部分182的端部181a安置在轴贯穿孔115上,具体而言是第一孔115a上。 从不同观点来看,可以解释为可将从风扇马达18突出的马达轴181的最内侧部分定位在 第一孔115a上。在本实施例中,作为风扇马达18,例如可使用AC马达或BLDC马达。另外,风扇马达18的马达轴181的至少联接至风扇17的一部分的横截面被形成 为非圆形形状。例如,可将马达轴181的横截面形成为D形。各自为半圆形的安置凹槽122a和123a形成在第一支承部分122和第二支承部分 123内。另外,用于冷却风扇马达18的空气流动所经过的一个或多个冷却孔124形成在 风扇马达安置部分120内。在风扇马达18安置在风扇马达安置部分120上的状态中将振动最小化并由弹性 材料形成的振动衰减部分联接至风扇马达18的两侧。在本实施例中,将要说明的是,振 动衰减部分构成风扇马达18的一部分。振动衰减部分包括联接至风扇马达18的左侧的第一衰减部分182,以及联接至 风扇马达18的右侧的第二衰减部分184(图2中所示)。实质上,第一衰减部分182安置在第一支承部分122上,而第二衰减部分184安 置在第二支承部分123上。而且,支承风扇马达盖19的一个或多个支承肋126形成在风扇马达安置部分120的内周面上。同时,控制箱安置部分130从底架11的背面部分110向前突出。换言之,控制箱安置部分130包括多个延伸部分130a和连接部分130b,这些 延伸部分130a基本上基于背面部分110向前竖直延伸,而上述连接部分将多个延伸部分 130a的前端相连。因此,控制箱安置部分130的水平横截面形成为具有打开的后表面的“c”形 状,并且由多个延伸部分130a和连接部分130b来限定空间部分131。将空间部分131形 成为在竖直方向上较长。从不同观点来看,可理解为将空间部分131形成为底架110的背面部分向前塌陷。另外,定位在空间部分131中的管单元165和空间部分131由安装面板40覆盖。此外,管单元165所经过的侧面开口部分132形成于多个延伸部分130a中的靠 近风扇马达安置部分120的延伸部分130a。提高控制箱安置部分130的强度的一个或多个加强肋133形成在控制箱安置部分 130处。在图7中,多个加强肋133例如形成于控制箱安置部分130的背面,其中,多个 加强肋133彼此竖直地间隔开。加强肋133形成在多个延伸部分130a和连接部分130b上方。尽管定位在空间部分131中的管单元165在安装管单元165时会撞到控制箱安置 部分130,但也能够通过加强肋133防止控制箱安置部分130遭到破坏。另外,对控制箱20的安置进行导向的导向肋135形成于控制箱安置部分130的 前表面部分。参照图7,连接至热交换器16的管单元165向后延伸至底架11的背面部分110, 并在马达安置部分120的上方弯曲,从而经由侧面开口部分132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而且,经过侧面开口部分132的管单元165从空间部分131向下弯曲。另外, 管单元165沿着空间部分131向下延伸,从而被引出到主体10的外部。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实施例,连接至热交换器16的管单元165从控制箱安置部分 130的后部竖直延伸,从而主体10不需要用于避开管单元165的空间,并具有使得产品尺 寸变小、风扇马达18和控制箱20容易安装的优点。换言之,由于通过使得管单元165经过风扇马达18的上方而将管单元165定位 在控制箱20的后部,因此,与风扇马达18的干扰消失,从而能以最大程度将风扇马达18 和风扇17定位为彼此靠近,使得减小产品的整个尺寸成为可能。与相关技术相比,在现有技术中,将管单元165定位于风扇马达18的前方或者 控制箱20的前方时,应通过避开管单元165来安装风扇马达18和控制箱20,从而使得主 体10的整个尺寸变大,而且难以安装风扇马达18和控制箱20。但是,利用本实施例, 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图8是根据本实施例的风扇马达盖的透视图,图9是根据本实施例的风扇的透视 图,而图10是示出了风扇马达盖联接至底架的状态的示图。参照图1至图10,风扇马达盖19具有大致C状的竖直横截面。风扇马达盖19 覆盖风扇马达18的一部分,风扇马达的该部分在风扇马达18容纳于马达容纳空间121内的状态下突出到马达容纳空间121的外侧。换言之,风扇马达18的一部分容纳于马达容 纳空间121内,而风扇马达18的剩余部分由风扇马达盖19覆盖。第一覆盖部分192和扣锁/脱离钩193形成于风扇马达盖19的左侧,第一覆盖 部分192覆盖安置在第一支承部分122上的第一衰减部分182,而上述扣锁/脱离钩193 由形成于右侧容纳部分113的侧面的悬挂端114悬挂。通过接合构件(未示出)与第二支承部分123接合的第一接合端194形成于风扇 马达盖19的右侧。接合构件所穿过的第一接合孔194a形成在第一接合端194内。另外,与箱体21接合的接合钩196形成于风扇马达盖19的顶面(或前表面)。因此,在风扇马达18容纳于马达容纳空间121中的状态下,锁扣/脱离钩193主 要由悬挂端114悬挂,以便能够固定风扇马达盖19的位置。而且,将风扇马达盖19的 第一接合端194放置在接合部分125的顶面上,该接合部分125形成在第二支承部分123 处,并且风扇马达盖19,具体而言是第一盖部分192覆盖第一衰减部分182的顶侧。如果第一覆盖部分192在第一衰减部分182安置在第一支承部分122上的状态中 覆盖第一衰减部分182,则能够防止第一衰减部分182移动。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风扇马达盖19使得风扇马达18的一侧,即第一衰减部 分182的位置固定。同时,风扇17包括彼此间隔开的多个叶片172以及将叶片172连接的连接部分 174。风扇的基本结构与公知的横流式风扇的结构相同,从而省略其详细说明。与风扇马达18的马达轴181联接的轴联接部分175形成在连接部分174的定位 于最外面的连接部分处。另外,轴联接孔176形成在轴联接部分175中。轴联接孔176 被形成为与马达轴181相对应的形状。换言之,轴联接孔176和马达轴181被形成为非 圆形,从而能够防止马达轴181相对于风扇17空转。图11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箱体的透视图,而图12是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箱体安 置在控制箱安置部分上的状态的透视图。参照图1至图12,箱体21包括框架210,该框架的竖直横截面被形成为大致 "c"形,且前表面敞开。另外,可经由框架210的敞开的前表面安装各种部件,例如 PCB等等。框架210的敞开的前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可由箱盖22覆盖。覆盖第二衰减部分184的第二覆盖部分212、通过接合构件与第一接合端194接 合的第二接合端215、以及接合钩196得以悬挂的挂钩214形成于框架210的一个侧面(图 11中的左侧面)。另外,与接合构件接合的第二接合孔215a形成在第二接合端215中。在本实施例中,接合钩196被描述为形成在风扇马达盖19处,而挂钩214被描 述为形成在框架210处,S卩,控制箱处。但是,与此不同的是,还可将接合钩形成在框 架处,且还可将挂钩形成在风扇马达盖处。开关安置部分216形成于框架210的前表面侧,感测前面板30的关闭的开关218 安置在上述开关安置部分上。而且,如果将箱体21安置在控制箱安置部分130上,则第二支承部分123和第 二覆盖部分212对齐。另外,将第二衰减部分184定位于第二支承部分123与第二覆盖 部分212之间。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箱体21使得风扇马达18的另一侧,即第二衰减部分182的位置固定。下面,将描述主体以及风扇马达和控制箱的组装顺序。图13是示出了风扇马达联接至风扇的状态的透视图。参照图1至图13,风扇17的右侧容纳在第二容纳部分113内,而风扇17的左侧 容纳在第一容纳部分112内。然后,风扇马达18的马达轴181穿过轴贯穿孔115而允许 马达轴181联接至风扇17的右侧。更具体而言,马达轴181首先穿过第二孔115b,然后马达轴181移动到第一孔 115a。而且,风扇马达18安置在风扇马达安置部分120上,同时,移动到第一孔115a的 马达轴181联接至轴联接部分175。由于第一支承部分122形成于第二容纳部分113的右侧,因此,与相关技术相 比,马达轴181变得更短,从而马达轴181径直穿过第一孔115a,而难以联接至轴联接部 分175。但是,在本实施例中,还形成从第一孔115a延伸的第二孔115b。因此,当马 达轴181在马达轴181首先穿过第二孔115b之后移动到第一孔115a时,如果执行马达轴 181的联接和风扇马达18的安置,则能够将马达轴181联接至轴联接部分175。如果将马达轴181联接至风扇17,则第一衰减部分182安置在第一支承部分122 上,第二衰减部分184安置在第二支承部分123上,并且风扇马达18的一部分容纳在马 达容纳空间121内。随后,风扇马达盖19覆盖风扇马达18。此时,通过悬挂端114来 悬挂锁扣/脱离钩193,且第一覆盖部分192覆盖第一衰减部分182。随后,将控制箱20安置在控制箱安置部分130上。然后,第二覆盖部分212覆 盖第二衰减部分184,通过接合钩196悬挂挂钩214,并且将第二接合端215放置在第一 接合端194的顶面上。此外,接合构件使得第二接合端214、第一接合端195以及接合部分125同时接
I=I O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由于风扇马达直接定位于第二容纳部分的右侧,因此, 能够将风扇马达的马达轴的长度最小化,以便使室内单元的水平尺寸变小,从而可使得 室内单元变得紧凑。此外,由于风扇马达盖覆盖风扇马达的一侧,摒弃呢控制箱控制风扇马达的另 一侧,所以风扇马达和控制箱定位为彼此靠近,使得减小主体的横向宽度成为可能。另外,由于管单元穿过控制箱的后部,所以不需要用于避开管单元的附加空 间,从而能够扩大利用空间。图14是示出了在前面板关闭的状态下开关与面板之间的关系的剖面图。参照图2、图5以及图14,在箱体21安置在控制箱安置部分130上的状态中, 开关218安置在箱体21的前部(面向前面板的部分),而开关218面向前方。同时,选择性按压开关218的按压部302从前面板30的背面向后突出,而按压 部302选择性穿过的穿过孔148形成在前部框架14内。穿过孔148被定位在维修孔143 的下方。参照图10,按压部302通过在前面板30关闭的状态中穿过穿过孔148来按压开 关218。开关218用于感测前面板30关闭的状态。如果开关218受压,则开关218打 开,且开关218的打开信号被传输到未示出的控制器。然后,该控制器运行集尘器和/或等离子体过滤器。换言之,如果在前面板30未关闭的状态中输入室内单元的开机信号,则控制器 不会运行集尘器和/或等离子体过滤器,而在感测到前面板30的关闭时,控制器运行集 尘器和/或等离子体过滤器。利用本实施例,由于控制箱安置部分从底架向前突出,从而可在箱体安置在控 制箱安置部分上的状态中将开关定位为与穿过孔靠近。因此,形成于前面板背面的施压部分能直接按压安置在箱体上的开关,从而能 够顺畅地布置连接至开关的电线。尽管本公开内容已参照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了特别展示和描述,但本领 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脱离以下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对 其形式和细节进行各种改变。
权利要求
1.一种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包括底架和联接至所述底架的前部框架; 风扇,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内部,以强行使空气流动; 风扇马达,所述风扇马达旋转所述风扇; 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内部; 控制箱,所述控制箱中包括用于运行所述主体的控制部件;以及 控制箱安置部分,所述控制箱安置部分形成在所述底架处,并且所述控制箱安置在 所述控制箱安置部分上,其中,在所述底架处形成空间部分,管单元通过所述空间部分来连接至所述热交换 器,并且所述空间部分位于所述控制箱的后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其中,所述控制箱安置部分包括从 所述底架的背面向前突出的多个延伸部分和连接所述多个延伸部分的连接部分,并且所 述空间部分由所述多个延伸部分和所述连接部分限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其中,在所述多个延伸部分中的靠 近所述风扇马达的延伸部分处形成侧面开口部分,所述管单元贯穿所述侧面开口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其中,所述管单元在所述风扇马达 的上方穿过所述侧面开口部分,然后在所述空间部分内向下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其中,在所述控制箱安置部分的后 表面形成一个或多个加强肋,所述加强肋提高所述控制箱安置部分的强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还包括 将所述主体安装在墙壁上的安装面板,其中,所述安装面板联接至所述底架的后侧,以覆盖所述空间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其中,所述底架包括风扇容纳部分 和风扇马达安置部分,所述风扇容纳部分容纳所述风扇的一部分,所述风扇马达安置在 所述风扇马达安置部分上,其中,在所述风扇容纳部分的一侧上形成容纳所述风扇的所述部分的容纳凹槽,并 且所述风扇马达安置部分形成在所述风扇容纳部分的另一侧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其中,所述风扇马达安置部分包括 第一支承部分、第二支承部分以及马达容纳空间,所述第一支承部分支承所述风扇马达 的一侧,所述第二部分支承所述风扇马达的另一侧,所述马达容纳空间形成在所述第一 支承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承部分之间,其中,所述第一支承部分与所述风扇容纳部分的所述另一侧一体地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其中,在所述风扇容纳部分处形成 轴贯穿孔,所述风扇马达的马达轴穿过所述轴贯穿孔,并且所述轴贯穿孔具有形成为非 圆形的竖直横截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其中,当所述风扇马达安置在所 述风扇马达安置部分上时,从所述风扇马达突出的所述马达轴的内侧部分定位在所述轴 贯穿孔处。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其中,所述轴贯穿孔包括第一孔以及第二孔,所述第一孔形成在所述风扇容纳部分的中心部分中,所述第二孔从所述第 一孔向外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其中,所述马达轴的联接至所述 风扇的一部分具有形成为非圆形的横截面,并且在所述风扇中形成有轴联接孔,所述轴 联接孔联接至所述马达轴,并具有形状与所述马达轴对应的横截面。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还包括覆盖所述风扇马达的风扇 马达盖,其中,在所述风扇马达盖处形成接合钩,并且在所述风扇容纳部分的所述另一侧形 成悬挂部分,所述接合钩利用所述悬挂部分而得以悬挂。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所述室内单元的所述空气调节器包括主体,包括底架和联接至所述底架的前部框架;风扇,设置在所述主体内部以强制地使空气流动;风扇马达,使得通风扇旋转;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主体内部;控制箱,其中包括用于运行所述主体的控制部件;以及控制箱安置部分,形成在所述底架处,并且所述控制箱安置在所述控制箱安置部分上,其中,连接至所述热交换器的管单元所经过的空间部分形成在所述底架处,所述空间部分位于所述控制箱的后侧。
文档编号F24F1/00GK102022777SQ200910260470
公开日2011年4月20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15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10日
发明者阳承勋 申请人:Lg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