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发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04784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雾发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雾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各种将在雾发生部生成的高温的雾向外部空间吐出的雾发生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在雾发生装置中,在形成于壳体背面的箱体收容凹部中安装有液体贮留箱体。箱体内的液体通过供给路径被引导至设置于壳体内的前侧位置上的雾发生部中。雾发生部将导入的液体通过加热器进行加热,使其沸腾并雾化。在雾发生部生成的雾被引导至设置于上方位置的高压放电部后被离子化,然后,从形成于壳体的前侧上部的雾吐出口朝前方斜上方向外部吐出。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9-273721号公报然而,在上述雾发生装置中,在壳体内的前侧位置上的雾发生部和后侧位置上的液体贮留部之间的壳体中央部上配置有加热器。该加热器沿壳体的宽度方向延伸。因此,会出现加热器在壳体中央部产生的高温热量容易滞留在壳体内而使壳体内部的温度变高的情况。其结果,必须要用耐热性较高的材质来形成雾发生装置的构成部件,从而会出现高成本化的问题。在此,可以通过与配置在壳体中央部上的加热器保持距离来对构成部件进行配置而不受加热器的热量影响。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加热器与壳体内空气的热交换而形成热平衡状态来防止壳体内部的温度上升,从而以耐热性较低的材质来形成构成部件。然而,如果从加热器空开距离对构成部件进行配置的话,就会使壳体内部的空间容积增加而使雾发生装置自身体积变大,从而需要较大的空间来设置雾发生装置。因此,会出现雾发生装置的放置场所受到限制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针对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构成部件设置在较小的空间内的、紧凑型雾发生装置。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雾发生装置,其具备贮留液体的液体贮留部;送液通道,其用于从所述液体贮留部送出所述液体;雾发生部,其用于对从所述送液通道送来的所述液体进行雾化;加热部,其用于对送至所述雾发生部中的所述液体或在所述雾发生部生成的雾进行加热;壳体,其收容所述送液通道、所述雾发生部、以及所述加热部;和雾吐出口,其用于将所述雾向所述壳体的外部吐出,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部以所述加热部的内侧面与所述雾发生部对置、且所述加热部的外侧面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对置的形式配置在所述壳体内的靠外侧的位置上。优选地,在与所述加热部对置的所述壳体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用于散热的金属膜。优选地,上述雾发生装置进一步具备回液通道,其使附着在所述雾吐出口附近的液体回流至所述雾发生部。优选地,所述雾发生部在其下部具有液体流入口,所述回液通道使附着在所述雾吐出口附近的液体回流至设置在所述雾发生部的下部的所述液体流入口。优选地,所述雾发生部设置在所述加热部和所述回液通道之间。优选地,所述液体贮留部为装卸自如的箱体,所述箱体与所述送液通道连通,以使贮留于所述箱体内的液体送至所述雾发生部中。优选地,在所述加热部上设置有检测该加热部的表面温度的温度检测单元。优选地,所述温度检测单元包含控制部,该控制部在检测出的温度达到预先设定的温度时,停止向所述加热部通电。优选地,所述温度检测单元设置在所述加热部的下侧部分的、接近设在所述雾发生部下部的液体流入口的位置上。优选地,上述雾发生装置进一步具备对所述箱体的装卸进行检测的装卸检测机构,该装卸检测机构在检测出对所述箱体的安装时,所述温度检测单元的复位按钮与所述检测操作联动。优选地,在底板的内底面上形成有防止液体进入的防水壁,经过所述壳体下部的电线的一部分被收容在所述防水壁内。优选地,所述加热部的所述外侧面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只隔着空气层与所述壳体的所述内表面对置。基于本发明,能够将构成部件设置在较小的空间内,从而能够构成紧凑型的雾发
生装置。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美容器的主视图。图2是美容器的背面图。图3是将供水箱体装上时的美容器的侧剖视图。图4是将供水箱体卸下时的美容器的侧剖视图。图5是将壳体卸下时的美容器的侧视图。图6是用于说明沸腾室以及回液通道的美容器的剖视图。图7是底板的立体图。图8是第2实施方式的美容器的局部剖视图。符号说明L···美容器(雾发生装置)、2…筐体、3…底板、3a···内底面、4…壳体、4a···左侧内侧面(内表面)、5…开口部、6…雾流路盖(雾吐出口)、10…收容口、11···箱体收容部件、11a···箱体收容凹部、lib…侧壁、12…轴衬、13…肋板、14···底部、15···导出口、16…供给管(送液通道)、17…解除棒、18···开关阀、21···贮留部、22···封闭部、23···外壁部、24···圆筒口、25…阀部件、26···圆筒部、27···支承壁、28···操作棒、29···卡止突起、30···雾发生单元、31…雾发生主体部、32···开口凹部、33…回液通道、34···大径部、36···雾引导筒、40···沸腾室(雾发生部)、41…下侧通道(送液通道)、42…上侧通道、45…高压放电装置、46···雾吐出口、50···自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51…金属膜、53···布线、54···控制电路基板、60…防水壁、61···排水孔、70···手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71···操作按钮、72…圆筒部件、73···封闭盖、74···插通孔、75···检测棒(装卸检测机构)、77···检测突起、78···挡块、80···支承板、81…支承轴、82···操作拨杆(装卸检测机构)、B…阀芯、H…加热器(加热部)、T…供水箱体(液体贮留部)、AC…铝制盒体、PL···供水管(送液通道)、P2…雾流路管、PL···电源插头、Sfl-内侧面(一侧)、Sf2…外侧面(另一侧)、ST…挡块、SPl SP3…弹簧、SW1···电源开关。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具体化为一种雾发生装置、即美容器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以及图2所示,美容器1的筐体2由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具有长径的椭圆形的底板3、和与形成于底板3的外边缘上的结合片相连结且向上方延出形成的壳体4构成,底板3和壳体4均由合成树脂形成。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由筐体2的底板3和壳体4形成的空间S中收容有用于生成雾的各种构成部件。在图示的例子中,壳体4从底板3起越靠向上方就变得越细。在壳体4的前端部上形成有朝前方斜上方扩开的开口部5。在该开口部5上安装有雾流路盖6。在壳体4内生成的雾通过雾流路盖6朝前方斜上方吐出。如图1所示,在壳体4的正面位置上设置有电源开关SW1。如图2所示,在壳体4左侧后方的侧面位置上设置有电源插头PL。如图2以及图4所示,在壳体4的背面上形成有用于收容并支承供水箱体T的收容口 10。由合成树脂形成的箱体收容部件11以朝向底板3的形式被配置在空间S内。箱体收容部件11的下侧被支承在底板3上,且箱体收容部件11的上侧与壳体4 (例如,收容口 10的边缘)连结固定。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用箱体收容部件11形成的箱体收容凹部Ila内以能够装卸的形式安装有供水箱体T。在箱体收容凹部Ila的下方中央位置上设置有轴衬12。肋板13从轴衬12的外周面朝前后左右方向呈十字状延出而连结在箱体收容部件11上。轴衬12配置在被安装的供水箱体T的下方中央位置上。如图3以及图4所示,箱体收容部件11在轴衬12的下方处具有底部14。底部14以与其成为一体的形式具有导出口 15和供给管16,导出口形成在与轴衬12相对置的位置上,供给管16与导出口 15连通且从导出口 15向前方延伸。在导出口 15中贯插有将底板3以及供给管16贯穿的解除棒17。解除棒17的前端部以贯插的形式支承在轴衬12内,解除棒17的前端部能够沿轴向移动。在底板3处于浮起的状态下、即在美容器1被抬起而处于不与桌子等设置面接触的状态下,解除棒17的基端从底板3突出。这时,解除棒17的前端与轴衬12的上部开口端齐平(参照图3)。在美容器1被放置在设置面上时,从底板3突出的解除棒17被压入而向上移动,从而解除棒17的前端从轴衬12的上部开口朝上方突出(参照图4)。在形成于箱体收容部件11的底部14上的导出口 15的附近设置有开关阀18。开关阀18固装在将导出口 15贯穿的解除棒17上。在开关阀18和轴衬12之间的解除棒17上以压缩状态配置有弹簧SPl。解除棒17通过弹簧SPl的弹力被向下方弹压。例如在美容器1被放置在设置面上时,解除棒17抵抗弹簧SPl的弹力向上移动。相反,在美容器1被抬起而处于不与设置面接触的状态下,解除棒17通过弹簧SPl的弹力向下移动而使解除棒17的基端从底板3突出。如图4所示,在美容器1被放置在设置面上时,开关阀18与解除棒17向上的移动联动而向上移动,从而导出口 15被开放而与供给管16相连通。相反,如图3所示,在底板3从设置面浮起时,开关阀18与解除棒17向下的移动联动而向下移动,从而导出口 15被封闭而使导出口 15与供给管16的连通被阻断。供水箱体T具有嵌合支承在箱体收容凹部Ila的壁面上的贮留部21、和将贮留部21的下侧开口部闭塞的封闭部22。在贮留部21的后部外侧面上形成有用于使形成于壳体4背面的收容口 10与壳体4的外侧面具有连续性的外壁部23。在封闭部22的中央位置上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圆筒口 24。在形成于该圆筒口 M的外周面上的阳螺纹部上螺接有阀部件25。如图4所示,阀部件25具有圆筒部26。通过形成于圆筒部沈外侧的阴螺纹部与形成于圆筒口 M上的阳螺纹部螺接,由此圆筒部沈被连结在圆筒口 M上。在圆筒部沈内形成有支承壁27,该支承壁27具有液体出口。在支承壁27上贯插有操作棒洲,该操作棒28能够沿轴线方向移动。支承壁27的液体出口根据操作棒观所处的位置而开闭。在操作棒观的比支承壁27更靠上侧的位置上安装有防止操作棒观向下方掉落的挡块ST。另外,在操作棒观的下端形成有卡止突起四,在该卡止突起四和支承壁27之间以压缩状态配置有弹簧SP2。因此,操作棒观通过弹簧SP2的弹力被向下方弹压。例如,在将美容器1放置在设置面上而使解除棒17向上移动时,解除棒17与操作棒观的下表面抵接,并抵抗弹簧SP2的弹力使操作棒观向上移动。在操作棒28的比挡块ST更靠前端侧的位置上安装有阀芯B。阀芯B与操作棒28向上的移动联动而向上移动,将支承壁27的液体出口打开。这时,由于设置于箱体收容部件11的底部14的导出口 15上的开关阀18也处于打开状态,所以供水箱体T内的液体、即水经由箱体收容部件11的底部14的导出口 15后被送至供给管16。相反,阀芯B与操作棒28向下的移动联动而向下移动,将支承壁27的液体出口关闭,从而不使供水箱体T内的水导出。另外,在向供水箱体T内加水时,将供水箱体T从壳体4的箱体收容凹部Ila抽出。然后,将阀部件25从圆筒口 24卸下,将水从圆筒口 M注入。将水注入后上紧阀部件25,并将供水箱体T安装在壳体4的箱体收容凹部Ila中,由此完成供水。供水箱体T的水经由供给管16而被供给至雾发生单元30中。雾发生单元30具有由合成树脂形成的雾发生主体部31。在该雾发生主体部31的下侧一体形成有与供给管16连结的供水管Pl。雾发生主体部31被支承在底板3上,并朝上方设置。如图6所示,雾发生主体部31的左侧面与壳体4的左侧内侧面如对置。在雾发生主体部31的左侧面上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开口的开口凹部32。在雾发生主体部31的右侧面上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回液通道33。如图3、图4、和图6所示,回液通道33的下侧与供水管Pl相连通。另外,回液通道33的上侧与大径部34的倾斜的台阶面相连。大径部34将回液通道33和雾引导筒36连接,其以离雾引导筒36越近口径就越大的形式形成。在位于回液通道33上方的雾引导筒36等构成部件上结露的水(结露水)被大径部;34接住,并沿着大径部34的倾斜的台阶面被导入回液通道33后回流至供水管P1。
如图6所示,在雾发生主体部31的左侧面上组装有加热器H。通过加热器H和雾发生主体部31的左侧面的开口凹部32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空间、即沸腾室40。在图示的例子中,加热器H为在铝制盒体AC内收纳了 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加热器的加热器单元。沸腾室40的一部分、S卩加热器H(铝制盒体AC)具有沸腾室40侧的面(内侧面Sfl)和沸腾室40相反侧的面(外侧面Sf^)。加热器H以内侧面Sfl与雾发生主体部31对置、且外侧面Sf2与壳体4的左侧内侧面如对置的形式配置在壳体4内的靠外侧的位置上。以加热器H(铝制盒体AC)的外侧面Sf2与壳体4的左侧内侧面如对置的形式对加热器H进行了配置,由此从加热器H(铝制盒体AC)的表面产生的多余的热量通过壳体4传向外侧。因此,壳体4和加热器H之间的热交换通过被暴露在外部较低温度下的壳体4冷却了的空气(空间幻来进行,由此经过该热交换后的热平衡状态的温度变低。其结果,壳体4和加热器H之间的空气温度被控制在较低的范围。优选地,加热器H的外侧面Sf2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只隔着所述空间S的空气层而与壳体4的内表面对置。优选地,例如不将沸腾室40、回液通道33、和供水箱体T配置在加热器H的外侧面Sf2侧,而将沸腾室40、回液通道33、和供水箱体T配置在加热器H的内侧面Sfl侧。起到液体流入口的作用的沸腾室40的下部通过在雾发生主体部31的下侧朝右侧面贯穿形成的下侧通道41与回液通道33以及供水管Pl连通。送到供给管16中的供水箱体T的水经由供水管Pl、以及下侧通道41后从下方被供给至沸腾室40中。供给到沸腾室40中的水被加热器H加热而沸腾并生成高温的雾。另外,沸腾室40的上部通过在雾发生主体部31的上侧朝右侧面贯穿形成的上侧通道42,与在回液通道33的上侧扩开形成的大径部34连通。上侧通道42将在沸腾室40生成的温雾供给至大径部34中。连结在大径部34上侧的雾引导筒36由合成树脂形成,大径部34通过上侧通道42与沸腾室40连通。在沸腾室40生成的温雾被导入雾引导筒36中。在雾引导筒36内配设有高压放电装置45。高压放电装置45通过高压放电进一步将温雾微细化并离子化。微细化了的温雾通过上侧的由合成树脂形成的雾流路管P2被引导至雾吐出口 46后,从开口部5 (雾流路盖6)向前方斜上方朝外部吐出。由于雾发生主体部31直接与加热器H连结而形成沸腾室40,所以与美容器1的其他构成部件不同,优选用例如含氟树脂等耐热性树脂来形成雾发生主体部31。也可以用金属材料形成雾发生主体部31。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与壳体4的左侧内侧面如对置的加热器H的外侧面Sf2上安装有作为温度检测单元的自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50。自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50检测加热器H的温度(铝制盒体AC的表面温度)。作为优选的例子,在本实施方式中,自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50在加热器H(铝制盒体AC的表面温度)的温度达到140°C时就关闭,在加热器H的温度从140°C降至125°C时就自动复位而接通。自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50与加热器H(PTC加热器)以及电源开关SWl串联。因此,在加热器H(铝制盒体AC的表面温度)的温度小于等于125°C的状态(自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50处于接通的状态)下,一对电源开关SWl进行接通操作,就会向加热器H供电而使其开始加热动作。然后,如果加热器H进行加热动作而使加热器H(铝制盒体AC的表面温度)的温度达到140°C的话,自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50就会从接通状态变为关闭状态,从而切断向加热器H供电。由此,虽然电源开关SWl被接通操作,但还是会切断向加热器H供电而停止加热动作。该停止状态持续至加热器H(铝制盒体AC的表面温度)的温度从140°C起下降与复位温度差ΔΤ相应的量、S卩加热器H的温度下降至125°C而使自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50从关闭状态变为接通状态为止。也就是说,自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50构成对加热器H进行温度检测的温度检测单元,同时也构成切断向加热器H供电的控制部。在此,将自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50的关闭设定在140°C是因为在用加热器H使水沸腾时,加热器H的温度因与水的热交换作用而不会上升至140°C。然而,如果沸腾室40中的水被用完而没有水与加热器H进行热交换的话,加热器H的温度就会超过140°C并继续上升。为了防止温度过度上升,将自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50从接通状态切换成关闭状态,切断向加热器H供电并使加热动作停止。另外,在优选的例子中,将自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50从关闭切换成接通的复位温度设定为125°C、即将复位温度差Δ T设定为15°C ( = 140°C _125°C )。该值按照自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50的复位时间和双金属寿命两个观点而被设定。例如,复位温度差Δ T越大,自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50恢复到接通状态的时间就会变得越长,即使水被供给至沸腾室40也无法立刻使加热器H进行加热动作,从而到能够使用为止需要一定的时间。相反,复位温度差Δ T越小,自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50的复位时间就会变得越短,另一方面,由于双金属温度调节器50的动作次数变多,所以双金属的寿命会变短。在此,从复位时间和双金属寿命两个观点来看,复位温度差Δ T被设定为15°C。另外,自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50安装在加热器H的外侧面Sf2上的靠下部的位置上。详细地讲,在上下方向垂直于将水导入至沸腾室40中的下侧通道41的中心轴线的线上、且在接近下侧通道41的下侧位置上安装有自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5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加热器H(铝制盒体AC)的下端起往上20mm的位置上安装有自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50。在将自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50安装在加热器H的外侧面Sf2上的靠上部的位置上的情况下,在沸腾室40中水的残留量变少时,具有因加热器H的表面温度上升较快而易于进行温度检测的倾向。然而,由于难以受到由加热器H与水进行热交换而带来的影响,所以会出现在使用者将水供给至沸腾室40中时难以检测出加热器H的温度降低,从而使自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50的复位变慢的问题。在此,由于在从供水箱体T导入温度较低的水的情况下,加热器H被从下侧冷却而使其温度降低,所以自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50优选安装在加热器H(铝制盒体AC)的下部。例如,沸腾室40中的水被用完,没有水与加热器H进行热交换,加热器H(铝制盒体AC)的温度超过140°C而使自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50从接通状态变为关闭状态。这时,使用者察觉沸腾室40中的水被用完,将水补给至供水箱体T中,并使新补给的水导入至沸腾室40。这时,通过供水箱体T所供给的温度较低的水使加热器H (铝制盒体AC)的下部比上部先被冷却。因此,在自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50安装在加热器H(铝制盒体AC)的下侧位置上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地对加热器H的温度降低进行检测,从而能够迅速地使雾的生成再次开始。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将自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50配置在从加热器H的最低点起往上20mm的位置上。该位置为通过试验等得到的最佳值。如图6所示,在壳体4的左侧内侧面如上的、与加热器H的外侧面Sf2对置的位置上粘贴有金属膜51。金属膜51例如由铝箔形成,其将从加热器H的表面产生的多余的热量向壳体4散热扩散。能够通过金属膜51进一步降低在壳体4和加热器H之间进行热交换后的热平衡状态的温度。如图6所示,在回液通道33的右侧面上安装有控制电路基板M。控制电路基板54通过布线53与电源开关SWl、电源插头PL、加热器H、以及自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50连接,从而能够在控制电路基板M上使电源开关SW1、电源插头PL、加热器H、以及自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50串联。在接通了电源开关SWl时,从电源插头PL供给出的商用电源被施加在加热器H上。控制电路基板M与高压放电装置45相连接,对高压放电装置45进行控制。通过电源插头PL向控制电路基板M供电。参照图7,对支承箱体收容部件11以及雾发生主体部31的底板3加以说明。在底板3的内底面3a上形成有呈多角形框状的防水壁60。如图6所示,在防水壁60的上方配置有控制电路基板M。防水壁60的大小、位置、以及形状设定为,控制电路基板M在底板3上的投影像形成在由防水壁60区划成的多角形框内。防水壁60防止水从防水壁60的框外流入框内。从加热器H以及自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50延伸出的布线53经由防水壁60的框内被连接在控制电路基板M上。在底板3的内底面3a上的防水壁60的框外贯穿形成有多个排水孔61。积存在底板3的内底面3a上的水被排水孔61向外部排出。接着,对以上述形式构成的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通过解除棒17向上移动而使操作棒28向上移动,由此阀芯B使阀部件25的液体出口打开。于是,供水箱体τ内的水经由箱体收容部件11的底部14的导出口 15、供给管16、供水管P1、以及下侧通道41后被供给至沸腾室40。在这种状态下,在电源开关SWl被接通时,加热器H被供电而进行加热,从而使沸腾室40内的水加热沸腾。因沸腾而生成温雾。该温雾被引导至上侧通道42、大径部34、以及雾引导筒36后,进一步被设置在雾引导筒36内的高压放电装置45微细化并离子化。微细化并离子化了的温雾经由上侧的雾流路管P2被引导至雾吐出口 46后,从开口部5 (雾流路盖6)朝前方斜上方向外部吐出。另外,如果沸腾室40中的水被用完的话,就没有水与加热器H进行热交换,从而使加热器H的温度上升。如果加热器H的温度超过140°C的话,自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50就从接通状态变为关闭状态,从而切断向加热器H供电并使加热动作停止。然后,等待从供水箱体T向沸腾室40补给水。然后,如果水被补给至沸腾室40中而使加热器H的温度(铝制盒体AC的表面温度)下降至125°C的话,就会使自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50复位为接通状态,并再次通过加热器H开始加热动作,从而温雾的生成再次开始。有时,会出现在沸腾室40生成的温雾的一部分没有从开口部5吐出而在中途冷却并结露的情况。这些结露水被大径部34接住,并沿着大径部34的倾斜的台阶面被导入回液通道33后通过下侧通道41回流至沸腾室40,而被再利用。接着,以上述形式构成的实施方式的效果记载如下。(1)基于上述实施方式,加热器H以加热器H的外侧面Sf2与壳体4的左侧内侧面4a对置的形式配置在壳体4内的靠外侧的位置上,由此将从加热器H的表面产生的多余的热量传向壳体4的外侧。这时,壳体4和加热器H之间的热交换通过被暴露在外部较低温度下的壳体4冷却了的空气来进行,由此经过该热交换后的热平衡状态的空气温度变低。因此,能够极力减少热量对供水箱体T、箱体收容部件11、供给管16等其他构成部件的影响。使构成部件集中于美容器1的中央,从而能够使美容器1紧凑化。并且,由于不须用耐热性较高且高价的材料来形成构成部件,所以能够低成本地制造美容器1。(2)基于上述实施方式,在壳体4的左侧内侧面如上的、与加热器H的外侧面Sf2对置的位置上粘贴有金属膜51。金属膜51使从加热器H的表面产生的多余的热量向壳体4散热扩散。由此,能够使在壳体4和加热器H之间进行热交换后的热平衡状态的温度进一步降低。(3)基于上述实施方式,在加热器H被直接安装在雾发生主体部31上而形成的沸腾室40的下部形成有下侧通道41。供水箱体T的水经由供水管P1、供给管16、以及下侧通道41后被导入至沸腾室40的下部。不断地从沸腾室40的下侧导入供水箱体T的水。然后,在形成沸腾室40的加热器H (铝制盒体AC)上安装了自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50。因此,即使沸腾室40中的水被用完,没有水与加热器H进行热交换而使沸腾室40空烧,也能够迅速地切断向加热器H供电,从而能够防止加热器H的温度上升。由于自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50为自动复位型,所以如果将水补给至供水箱体T并将水导入至沸腾室40内的话,就会自动地再次开始加热动作,从而能够使雾的生成再次开始。并且,将自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50安装在接近沸腾室40的下侧通道41的位置上。因此,由于通过来自供水箱体T的温度较低的水使加热器H(铝制盒体AC)的温度迅速下降至125°C而使自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50接通,所以能够迅速地使雾的生成再次开始。(4)基于上述实施方式,在大径部34的倾斜的台阶面上连结有回液通道33。在吐出前产生于上方的结露水被大径部34接住,并沿着大径部34的倾斜的台阶面被导入回液通道33中。因此,能够使结露水经由回液通道33后回流至沸腾室40中,并能够对其进行再利用。(5)基于上述实施方式,由于将雾发生主体部31设置在加热器H和回液通道33之间,所以在加热器H和雾发生主体部31之间、即沸腾室40的热交换效率变高。加上,由于供水箱体T(箱体收容部件11)配置在回液通道33的右侧,所以供水箱体T与加热器H分开。加热器H的热量难以传向供水箱体T。从而能够将各种构成部件紧凑地汇集并配置在供水箱体T (箱体收容部件11)的周围。(6)基于上述实施方式,在底板3的内底面3a上形成防水壁60,使经过美容器1的下部而被引向控制电路基板M的布线53暂且集中在防水壁60的框内后再将该布线53引向控制电路基板54。因此,不易沾湿布线53,从而能够正常地使加热器H进行加热动作。并且,能够防止积存在底板3上的水附着在布线53上。以往,须要使用特殊的部件将布线53支承在较高的位置上,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不须要这种特殊的部件,从而能够使布线53靠近至离底板3较近的位置为止。因此,在不设置特殊的部件的情况下,可以使美容器1的尺寸缩小与能够使布线53靠近至离底板3较近的位置为止对应的量,从而可以使美容器1变得紧凑。(7)基于上述实施方式,在底板3的内底面3a上的防水壁60的外侧形成有排水孔61。因此,积存在底板3内底面3a上的水不会积存在美容器1的内部而被排向外部,从而能够保持清洁。(第2实施方式)接着,参照图8,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雾发生装置加以说明。在第1实施方式中作为温度检测单元使用了自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50,而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手动复位型的双金属温度调节器。另外,本实施方式具有以下特征,在供水箱体T被安装到箱体收容部件11上时,手动复位型的双金属温度调节器检测加热器H的温度。因此,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而详细地对不同的部分加以说明。如图8所示,在加热器H的、与壳体4的左侧内侧面如对置的外侧面Sf2上安装有手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70,来代替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50。手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70与操作按钮71相连接,在操作按钮71被按下的状态下手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70检测加热器H的温度(铝制盒体AC的表面温度)。相反,在操作按钮71没有被按下时,手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70不检测加热器H的温度。详细地讲,在操作按钮71被按下的状态下,电源开关SWl—被接通操作,电源就被供给至加热器H并开始通过加热器H进行加热动作,而手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70对加热器H进行温度检测。这时,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手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70在加热器H(铝制盒体AC的表面温度)的温度达到140°C时就关闭,而从140°C下降至125°C时就自动复位而接通。相反,在操作按钮71没有被按下的状态下,即使电源开关SWl被接通操作,手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70也不会向加热器H供电,并且也不会对加热器H进行温度检测。在手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70的上方位置、且在箱体收容部件11的侧壁1 Ib上一体形成有圆筒部件72。圆筒部件72的基端贯穿侧壁lib而与箱体收容凹部Ila相连通。另一方面,圆筒部件72的前端具有封闭盖73。在该封闭盖73上贯穿形成有插通孔74。在圆筒部件72上配设有检测棒75,该检测棒75能够沿轴线方向移动。在检测棒75的基端(箱体收容凹部Ila侧的端部)上形成有能够收容在圆筒部件72内的半球状的检测突起77。另外,在检测棒75的比封闭盖73更靠外侧的位置上固装有挡块78。在圆筒部件72内、且在检测突起77和封闭盖73之间的检测棒75上配设有弹簧SP3。在供水箱体T没有被安装在箱体收容凹部Ila内时,通过弹簧SP3的弹力,检测棒75向箱体收容凹部Ila侧移动直至挡块78与封闭盖73卡合为止。在该挡块78与封闭盖73相卡合时,半球状的检测突起77的半球面向箱体收容凹部Ila突出。另一方面,在供水箱体T被安装在箱体收容凹部Ila内时,供水箱体T的贮留部21的侧面与检测突起77的半球面相抵接而将该检测突起77压入到圆筒部件72内。由此,检测棒75的前端被从后退位置推向前方位置。在检测棒75和手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70的中间位置上,从雾发生单元30延出形成有支承板80。在支承板80的前端部设置有支承轴81,在该支承轴81上支承有操作拨杆82,该操作拨杆82能够摇动。在图示的例子中,操作拨杆82的中心位置被支承轴81所支承。操作拨杆82以支承轴81为中心进行摇动。操作拨杆82的上端部与检测棒75的前端抵接,操作拨杆82的下端部与手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70的操作按钮71的前端抵接。操作拨杆82将检测棒75所处的位置传递至操作按钮71。也就是说,在检测棒75从后退位置向前方位置移动时,操作拨杆82向图8中的顺时针方向摇动并按下操作按钮71。相反,在检测棒75从前方位置向后退位置移动时,操作拨杆82向图8中的逆时针方向摇动并解除对操作按钮71的按下。接着,对以上述形式构成的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在供水箱体T没有被安装在箱体收容凹部Ila内时,检测棒75位于通过弹簧SP3的弹力而使半球状的检测突起77向箱体收容凹部Ila内突出的后退位置。因此,与位于后退位置上的检测棒75对应,操作拨杆82解除对手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70的操作按钮71的按下。在这种状态下,即使电源开关SWl被接通操作,手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70也不会向加热器H供电,并且也不会对加热器H进行温度检测。另一方面,如果供水箱体T被安装在箱体收容凹部Ila内的话,检测棒75就会向前方位置移动。与位于前方位置上的检测棒75对应,手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70的操作按钮71被操作拨杆82按下。由此,在电源开关SWl被接通操作时,手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70向加热器H供电。然后,在电源开关SWl被接通操作时,手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70进行与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50相同的检测动作,并控制向加热器H供电。在电源开关SWl被接通操作的状态下,在供水箱体T被从箱体收容凹部Ila上卸下时,检测棒75会后退。这时,由于操作拨杆82对操作按钮71的按下被解除,所以手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70切断向加热器H供电。因此,在为了补给水而将供水箱体T从箱体收容凹部1 Ia上卸下时,加热器H不进行加热动作,由此能够防止沸腾室40的空烧或雾发生主体部31的异常加热于未然。接着,基于以上述形式构成的第2实施方式,除了能够获得第1实施方式的上述(1) (7)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由于在为了补给水而将供水箱体T从美容器1上卸下时切断向加热器H供电,所以能够防止沸腾室40的空烧或雾发生主体部31的异常加热于未然。因此,设置在美容器1内的各个构成部件不会被热量损坏。
另外,只要将补给完水的供水箱体T安装在箱体收容凹部Ila上,就可在不对电源开关SWl进行接通操作的情况下,立即向加热器H供电。因此,在使用时无须进行多余的操作,从而能够使等待时间缩短与之相对应的量。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更改为以下的形式。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加热器H的外侧面Sf2与作为壳体4内表面的左侧内侧面如相对置的形式进行了配置,然而并不仅限于此。与加热器H的外侧面Sf2相对置的壳体4的内表面也可以为壳体4的右侧内侧面、前侧内侧面、或者后侧内侧面。总之,只要加热器与壳体4对置且被配置在壳体4内的靠外侧的位置上,而通过位于壳体4的内表面和加热器H之间的空间内的、被暴露在外部较低温度下的壳体4冷却了的空气来进行壳体4和加热器H之间的热交换,加热器H的配置位置在哪一个位置上都可以。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加热部的加热器H具备PTC加热器,然而并不仅限于此,加热部也可以为,例如由镍铬合金线等构成的电热器。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自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50以及手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70形成在加热器H的下侧位置上,然而并不仅限于此,只要形成在能够检测加热器H的加热温度的部位即可。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自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50以及手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70在加热器H(铝制盒体AC的表面温度)的温度一达到140°C,就会切断向加热器H供电,然而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根据规格适当更改切断供电的温度并实施。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自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50以及手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70在加热器H(铝制盒体AC的表面温度)的温度一达到125°C,就处于能够向加热器H供电的状态,然而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根据规格适当更改能够进行供电的温度并实施。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自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50以及手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70的复位温度差ΔΤ设定为15°C,然而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根据规格适当更改复位温度差ΔT并实施。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温度检测单元使用了具备停止向加热器H供电的控制部功能的自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50以及手动复位型双金属温度调节器70。温度检测单元也可以为例如热敏电阻器。例如,热敏电阻器连续地检测加热器H的温度并将该检测信号输出至作为控制部的计算机(CPU)。计算机(CPU)根据检测信号监视加热器H的温度,在加热器H的温度达到140°C时,将与加热器H和电源开关SWl串联的功率MOS晶体管关闭而使加热器H的加热动作停止。伴随加热器H的停止,加热器H的温度下降。另一方面,计算机(CPU)根据检测信号在加热器H的温度达到125°C时,使功率MOS晶体管接通而使加热器H的加热动作再次开始。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美容器1为沸腾汽化式,其通过加热器H对沸腾室40的水进行加热使其沸腾而使温雾生成。也可以将其应用在以超声波等对水进行雾化后再用加热器进行加热的超声波雾化式、或用喷雾器对水进行雾化后再用加热器进行加热的喷雾式的美容器中。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将对雾进行加热的加热器以朝向外侧的形式配置在壳体4内。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雾发生装置具体化为美容器1,然而也可以应用于加湿
13ο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水作为液体,然而也可以用碱性离子水、含有美容液的水、电解水、或含有芳香剂的水等来实施。
权利要求
1.一种雾发生装置,具备贮留液体的液体贮留部;送液通道,其用于从所述液体贮留部送出所述液体;雾发生部,其用于对从所述送液通道送来的所述液体进行雾化;加热部,其用于对送至所述雾发生部中的所述液体或在所述雾发生部生成的雾进行加执.y 、人 壳体,其收容所述送液通道、所述雾发生部、以及所述加热部;和雾吐出口,其用于将所述雾向所述壳体的外部吐出,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部以所述加热部的内侧面与所述雾发生部对置、且所述加热部的外侧面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对置的形式配置在所述壳体内的靠外侧的位置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加热部对置的所述壳体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用于散热的金属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备回液通道,其使附着在所述雾吐出口附近的液体回流至所述雾发生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发生部在其下部具有液体流入口,所述回液通道使附着在所述雾吐出口附近的液体回流至设置在所述雾发生部的下部的所述液体流入口。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发生部设置在所述加热部和所述回液通道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贮留部为装卸自如的箱体,所述箱体与所述送液通道连通,以使贮留于所述箱体内的液体送至所述雾发生部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加热部上设置有检测该加热部的表面温度的温度检测单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检测单元包含控制部,该控制部在检测出的温度达到预先设定的温度时,停止向所述加热部通电。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检测单元设置在所述加热部的下侧部分的、接近设在所述雾发生部下部的液体流入口的位置上。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备对所述箱体的装卸进行检测的装卸检测机构,该装卸检测机构在检测出对所述箱体的安装时,所述温度检测单元的复位按钮与所述检测操作联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 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底板的内底面上形成有防止液体进入的防水壁,经过所述壳体下部的电线的一部分被收容在所述防水壁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 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部的所述外侧面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只隔着空气层与所述壳体的所述内表面对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将构成部件设置在较小的空间内的紧凑型雾发生装置(1)。在雾发生装置(1)的壳体(4)内收容有沸腾室(40)、和对送到该沸腾室(40)中的液体进行加热的加热器(H)。加热器(H)以加热器(H)的内侧面(Sf1)与沸腾室(40)对置、且加热器(H)的外侧面(Sf2)与壳体(4)的内表面(4a)对置的形式配置在壳体(4)内的靠外侧的位置上。
文档编号F24F6/12GK102552018SQ20111041763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1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2日
发明者中川香织, 大村真吾, 山口信太郎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