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热器流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26878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一种集热器流道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集热器流道,所述集热器流道包括一侧相互连接的第一流道管和第二流道管,所述第一流道管上靠近所述第二流道管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凹槽,所述第二流道管上靠近所述第一流道管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凹槽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一凹槽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凹槽形成一个密闭的空腔,所述第一流道管与所述第二流道管接触部分通过焊接的方式相互连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有效的解决了传统集热器流道与冷凝套管焊接处漏水的问题,且该集热器流道制作简单、成本更低。
【专利说明】一种集热器流道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器,具体涉及一种集热器流道。
【背景技术】
[000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使用新能源意识的增强,太阳能热水器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逐步走进了更多普通老百姓的家中。太阳能热水器是把太阳光能转化为热能,将水从低温度加热到高温度,以满足人们在生活、生产中的热水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按结构形式分为真空管式太阳能热水器和平板式太阳能热水器,目前以真空管式太阳能热水器为主,占据国内95%的市场份额。真空管式家用太阳能热水器是由集热器、储水箱及支架等相关附件组成,把太阳能转换成热能主要依靠集热器,它的工作流程是把太阳光中的热能收集起来,通过太阳能超导热管,传递给集热器流道中的水,并利用热水上浮冷水下沉的原理,使水产生微循环而使水箱中的水加热。
[0003]现有的集热器主要包括主流道、冷凝套管和太阳能超导热管,对集热器目前也有较多的公开专利,如专利号为201020171718.4的专利“热管式太阳能集热器流道”,在主流道两端设置水嘴接头,主流道内两端设置有挡水板,包括贯穿主流道的套管组件,可以避免因换热面积不够或不能形成湍流状态,而不能将集热器所采集热量输送不出去的问题;又如专利号为201020616535.9的专利“一种真空管式集热器流道”,在主流道上设置紫铜传热盲管,在集热管内设置与紫铜传热盲管连接的金属热管,集热管中部设置有铝翼,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造价高和传热性能差的技术问题。但是以上专利的集热器,都是先将冲压成型的主流道上设置若干个穿孔,将冷凝套管套在穿孔中,冷凝套管与主流道的连接处焊接进行固定,然后将太阳能超导热管置于冷凝套管中进行加热,这样的连接方式在实际应用中会存在一个缺陷,就是冷凝套管与主流道的焊接部位,由于连接处的面积很小,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或振动等其他原因,焊接处会产生裂痕而漏水,一旦集热器漏水,会致使整个热水器都无法使用,并且这种集热器的制作工艺也比较复杂,需要制作单独的冷凝套管并进行焊接。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产生漏水现象、且制作简单、成本更低的集热器流道。
[0005]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集热器流道,其中所述集热器流道包括一侧相互连接的第一流道管和第二流道管,所述第一流道管上靠近所述第二流道管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凹槽,所述第二流道管上靠近所述第一流道管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凹槽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一凹槽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凹槽形成一个密闭的空腔。
[0006]本发明中,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均为半圆形凹槽。
[0007]本发明中,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的直径相同。[0008]本发明中,所述第一流道管与所述第二流道管接触部分通过焊接的方式相互连接。
[0009]本发明中,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均通过冲压的方式成型。
[0010]本发明中,所述第一流道管两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流道管的两端之间有间距。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0012]将第一流道管的一侧和第二流道管的一侧相互连接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实际上是替换掉了传统的主流道,第一流道管和第二流道管在连接处均设置有若干个凹槽,第一流道管上的第一凹槽与对应的第二流道管上的第二凹槽形成了一个密闭的空腔,将太阳能超导热管置于这个空腔中,实际上这个空腔就相当于传统集热器流道上的冷凝套管,由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分别是在第一流道管和第二流道管的本体上经冲压成型的,所以不存在漏水的问题。
[0013]并且第一流道管和第二流道管实际上是完全一样的结构,可以以连接处进行轴对称,因此它们连接处的面积较大,经焊接后,可以很好的固定在一起。
[0014]在实际生产中,只需要将冲压成型后的第一流道管和第二流道管进行焊接即可,又取消掉了冷凝套管结构,因此整个制作过程更加简单,并且也降低了成本。
[0015]第一流道管的端口处与对应的第二流道管的端口处之间有间距,不接触,这是方便后续在端口处要连接其他结构。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集热器流道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太阳能超导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第一流道管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实施例。
[0020]如图1所示,一种集热器流道,包括第一流道管I和第二流道管2,第一流道管I的一侧和第二流道管2的一侧相互连接,第一流道管I上靠近第二流道管2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凹槽1-1,第二流道管2上靠近第一流道管I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凹槽2-1,第一凹槽1-1的数量与第二凹槽2-1的数量和直径都相同,第一凹槽1-1与对应位置上的第二凹槽2-1形成一个密闭的空腔,第一凹槽1-1与第二凹槽2-1均通过冲压的方式成型,第一流道管I与第二流道管2的接触部分通过焊接进行固定,实际操作中,先将第一流道管I与第二流道管2的位置对应好,在两者的接触部位加上焊液,然后进行铜钎焊,第一流道管I和第二流道管2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实施例中,第一流道管I和第二流道管2均采用的是直径为22mm厚的铜管冲压而成,第一流道管I端口处和第二流道管2的端口处有间距,间距为14mm,这个间距是在对第一流道管I和第二流道管2进行冲压时,冲压出一个折弯的形状而形成的,这个间距是为了方便后续在端口处连接其他结构。
[0021]继续参照图1和图2所示,图2为太阳能超导热管3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凹槽1-1和第二凹槽2-1形成的空腔的直径略大于太阳能超导热管3的直径,本实施例中,空腔的直径为14.1mm,太阳能超导热管3的直径为13.9mm,这样太阳能超导热管3既能稳定的固定在空腔中,又能很好的起到导热的作用。第一凹槽1-1和第二凹槽2-1的数量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而定,但是在第一流道管I和第二流道管2上,第一凹槽1-1和第二凹槽2-1都是按照相邻间隔80?100mm,均匀排列。继续参照图3所示,经冲压成型后,第一流道管I和第二流道管2不再是规则的圆形结构,在相互接触的地方已经被冲压成了平面,这样也使得两个流道管的接触面增大,经焊接后更加牢固。
[002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因此,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权利要求】
1.一种集热器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热器流道包括一侧相互连接的第一流道管(I)和第二流道管(2 ),所述第一流道管(I)上靠近所述第二流道管(2 )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凹槽(1-1 ),所述第二流道管(2)上靠近所述第一流道管(I)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凹槽(2-1),所述第一凹槽(1-1)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凹槽(2-1)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一凹槽(1-1)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凹槽(2-1)形成一个密闭的空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热器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1-1)与所述第二凹槽(2-1)均为半圆形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集热器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1-1)与所述第二凹槽(2-1)的直径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热器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管(I)与所述第二流道管(2)接触部分通过焊接的方式相互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热器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1-1)与所述第二凹槽(2-1)均通过冲压的方式成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热器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管(I)的端口处与对应所述第二流道管(2)的端口处之间有间距。
【文档编号】F24J2/46GK103851802SQ201210499946
【公开日】2014年6月11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29日
【发明者】丁国成 申请人:常州英泊索尔新能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