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电热丝发热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44425阅读:18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带电热丝发热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发热管领域,尤其涉及ー种带电热丝的发热管。
背景技术
已知发热管被广泛应用到电热水器及其他热水加热装置上,是制作热能的主要部件,利用电能转换为热能,再被水体吸收这些热能后而输出热水,然而水与电的利用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否则,会直接危害到人身安全,乃至危及生命。 至此,市面上出现ー种在耐高温玻璃管上涂设电阻层,该电阻层在通电后即可对玻璃管产生热量,而当水流在管内经过时,即可吸收管的热量,但这种电阻层的主要材料为金属粉和玻璃铀粉混合而组成,但这种金属粉与玻璃铀粉的混合,常常出现脱粉现状,随着使用时间的往后,脱粉现象越厉害,也造成很大程度的功率衰减,使通电或加热的情况受损,若散落到电路板上吋,更会导致电路的短路问题;其次,制作金属粉和玻璃铀粉的过程的污染大,生产过程容易悬浮在空中而被工人吸入,而环境方面亦包含了金属特性。因此,如何克服涂在玻璃管体上的粉状脱落以及导电粉状物的悬浮污染问题更显得刻不容缓。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为带电热丝发热管,通过在非金属管上缠绕电热丝,由ー层耐高温的绝缘层包裹电热丝,使电热丝紧贴非金属管外壁,更安全耐用地对玻璃管进行加热。因此,本实用新型包括非金属管,非金属管具有进水管口和出水管ロ,所述非金属管的外表面螺旋单向缠绕电热丝而组成发热管,该发热管的外表面套设有ー层耐高温的绝缘隔热层。其中,所述电热丝为ー组单向螺旋缠绕在非金属管上的电阻丝。所述电热丝为两组分别交叉螺旋缠绕在非金属管上的电阻丝,即ー组电热丝为左向螺旋缠绕,另ー组电热丝为右向螺旋缠绕。所述进水管口和出水管ロ凸伸出绝缘隔热层的两端,且所述绝缘隔热层与所述发热管之间利用玻璃胶密封。所述绝缘隔热层的两端熔融密封式地连接于发热管的外壁处。所述电热丝的接电端是从绝缘隔热层的两端处向外延伸。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干所述非金属管的外表面螺旋单向缠绕电热丝而组成发热管,该发热管的外表面套设有ー层耐高温的绝缘隔热层,该电热丝可设置为一组或者两组,而该两组的电热丝是为交叉螺旋缠绕在非金属管上的电阻丝,利用电热丝代替电阻层而避免电阻层的脱粉现象,同时由于耐热绝缘层紧套发热丝,又可大大提高发热丝对非金属管的加热效果。

[0013]图I为本实用新型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并对本实用新型作进ー步解释,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非金属管1,非金属管I具有进水管ロ 11和出水管ロ 12,所述非金属管I的外表面螺旋单向缠绕电热丝2而组成发热管10,该发热管10的外表面套设有ー层耐高温的绝缘隔热层3。所述进水管ロ 11和出水管ロ 12凸伸出绝缘隔热层3的两端,且所述绝缘隔热层3与所述发热管10之间利用玻璃胶密封,其另ー种密封式可以在该绝缘隔热层3的两端熔 融密封式地连接于发热管10的外壁处。所述电热丝2为ー组单向螺旋缠绕在非金属管I上的电阻丝,所述电热丝2的接电端21是从绝缘隔热层3的两端处向外延伸,或如图3所示,所述电热丝2为两组分别交叉螺旋缠绕在非金属管I上的电阻丝,即ー组电热丝2为左向螺旋缠绕,另ー组电热丝2为右向螺旋缠绕。该发热管10可设置为I根或者2-4根等,视乎具体的生产要求所需。
权利要求1.一种带电热丝发热管,其包括非金属管(1),非金属管(I)具有进水管口(11)和出水管口(12),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金属管(I)的外表面螺旋单向缠绕电热丝(2)而组成发热管(10),该发热管(10)的外表面套设有一层耐高温的绝缘隔热层(3)。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带电热丝发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丝(2)为一组单向螺旋缠绕在非金属管(I)上的电阻丝。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带电热丝发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丝(2)为两组分别交叉螺旋缠绕在非金属管(I)上的电阻丝。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带电热丝发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口(11)和出水管口(12)凸伸出绝缘隔热层(3)的两端,且所述绝缘隔热层(3)与所述发热管(10)之间利用玻璃胶密封。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带电热丝发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隔热层(3)的两端熔融密封式地连接于发热管(10)的外壁处。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带电热丝发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丝(2)的接电端(21)是从绝缘隔热层(3)的两端处向外延伸。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电热丝发热管,其包括非金属管,非金属管具有进水管口和出水管口,所述非金属管的外表面螺旋单向缠绕电热丝而组成发热管,该发热管的外表面套设有一层耐高温的绝缘隔热层,该电热丝可设置为一组或者两组,而该两组的电热丝是为交叉螺旋缠绕在非金属管上的电阻丝,利用电热丝代替电阻层而避免电阻层的脱粉现象,同时由于耐热绝缘层紧套发热丝,又可大大提高发热丝对非金属管的加热效果。
文档编号F24H9/18GK202535561SQ20122015342
公开日2012年1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12日
发明者张新明 申请人:张新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