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45549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其能够有效地对发热量大的电气部件进行冷却,并阻止对其他的电气部件造成不利的热影响,从而使可靠性得以提高。所述室外单元具备多个送风机、送风机用的多个逆变器基板以及电气件单元,所述多个送风机沿着上下方向排列配置。所述多个逆变器基板沿着上下方向排列配置,用于驱动所述多个送风机。所述电气件单元用于收容所述多个逆变器基板。
【专利说明】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
[0001]本申请以申请日为2012年8月8日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2-176492号为基础,并且享有该申请的优先权,通过引用将该申请的全部内容包含于此。

【技术领域】
[0002]在此说明的实施方式总体涉及一种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

【背景技术】
[0003]作为冷冻循环装置,例如有一种将多台室内单元连接到一台室外单元、并进行多室或者大空间的空气调节的多联式空气调节装置。
[0004]在先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339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8]在室外单元中,一般随着所需的最大空气调节能力变大,压缩机和送风机等的尺寸也会变大,并且用于驱动控制压缩机和送风机的电气部件的发热量也会变大。因此,根据这些电气部件的配置构造,可能会对其他的电气部件造成不利的热影响。
[0009]鉴于这种情况,期望一种能够有效地对发热量较大的电气部件进行冷却、并阻止对其他的电气部件造成不利的热影响从而使可靠性得以提高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
[0010]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0011]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具备多个送风机、送风机用的多个逆变器基板以及电气件单元。所述多个送风机沿着上下方向排列配置。所述多个逆变器基板沿着上下方向排列配置,用于驱动所述多个送风机。所述电气件单元用于收容所述多个逆变器基板。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示出涉及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的外观的立体图。
[0013]图2是分解示出所述室外单元的多个主要构成部件的一个组合体的立体图。
[0014]图3是分解示出所述室外单元的立体图。
[0015]图4是所述室外单元的内部的立体图。
[0016]图5A是表示图3中示出的三个送风机支撑架组合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0017]图5B是示出所述三个送风机支撑架组合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0018]图6A是表示图3中示出的三个侧面后板组合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0019]图6B是示出所述上下的所述侧面后板的连结构造的剖视图。
[0020]图7是示出所述室外单元中的电气件单元的结构的立体图。
[0021]图8是示出取出一部分所述电气件单元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0022]图9是示出所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冻循环的结构的图。
[0023]图10是示出构成所述冷冻循环装置的多个电气部件的电连接状态的图。
[0024]图11是示出取下所述室外单元的第一段与第二段的侧面前板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0025]图12是示出各种室外单元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参照附图,对基于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进行说明。该实施方式示出了作为冷冻循环装置而应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例子。
[0027]图9是示出应用于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冷冻循环的结构的图。按照制冷运行时制冷剂的流向,对该冷冻循环的结构进行说明。
[0028]在图9的室外单元M中,连接于可变容量型的压缩机21的排出部的制冷剂管P经由消声器22以及单向阀23连接到四通阀24的第一阀口。该四通阀24的第二阀口经由制冷剂管P与室外热交换器2的一端相连接。室外热交换器2具备三个室外用的热交换器2A ?2C。
[0029]送风机8配置成与室外热交换器2相对置。送风机8具备三个转速可变的送风机8A?8C。送风机8A?8C沿着上下方向排列配置,分别与这些热交换器2A?2C相对置。连接于室外热交换器2的另一端的制冷剂管P经由制冷剂罐25以及室外膨胀阀26连接到液测填充阀(packed valve) 27。
[0030]制冷剂罐25用于储存冷冻循环内的剩余制冷剂。在室外膨胀阀26中,并联设置有两个室外膨胀阀26a、26b。液侧连通管PI的一端连接到液测填充阀27,液侧连通管PI的另一端连接到构成室内单元N的4台室内单元NI?N4。
[0031 ] 在室内单元NI?N4中,分别设有室内膨胀阀Nal?Na4、室内用的热交换器Nb I?Nb4、以及未图示的室内风扇。气侧连通管Pg的一端连接到室内单元N。气侧连通管Pg的另一端连接到室外单元M的气侧填充阀(packed valve) 28。
[0032]气侧填充阀28经由制冷剂管P连接到四通阀24的第三阀口。连接于四通阀24的第四阀口的制冷剂管P经由储液器(accumulator) 29连接到压缩机21的吸入部。储液器29将制冷剂分离为液体制冷剂和气体制冷剂。
[0033]设有用于连接压缩机21的排出部与储液器29的底部的第一分流回路BI,在该第一分流回路中设有开闭阀VI。第一分流回路BI是如下的分流回路:在外气温度较低等时,制冷剂沉入储液器29中的情况下,为了对储液器29的液体制冷剂加热以使大量的液体制冷剂不会返回到压缩机21中,而用于将压缩机21的排出气体输送到储液器29的底部的分流回路。
[0034]设有用于连接压缩机21的所述排出部与吸入部的第二分流回路B2。在该第二分流回路B2中设有开闭阀V2。第二分流回路B2是如下的分流回路:为了在外气温度较低时等情况下进行起动时对压缩机21进行加热,而用于输送排出气体的分流回路。
[0035]进一步,设有用于连接压缩机21的所述排出部以及室外热交换器2的所述一端、与制冷剂罐25之间的第三分流回路B3。在该第三分流回路中设有开闭阀V3。第三分流回路B3是如下的分流回路:为了防止在暖气设备负荷较小时冷冻循环内的压力上升,而用于绕过室内单元N将压缩机21的排出气体的一部分输送到室外热交换器2的分流回路。压缩机21驱动如上构成的冷冻循环,由此使制冷剂循环。
[0036]在室外单元M中,在压缩机21的所述排出部侧的制冷剂管P上,设有温度传感器TD以及高压侧压力传感器HPS。温度传感器TD用于检测从压缩机21排出的气体制冷剂的温度。高压侧压力传感器HPS用于检测压缩机21的所述排出部侧的压力。在室外热交换器2的背面侧的外部设有温度传感器TO,在室外热交换器2上设有温度传感器TE。温度传感器TO用于检测室外温度,温度传感器TE用于检测室外热交换器2的制冷剂温度。在室外膨胀阀26与液测填充阀27之间的制冷剂管P上设有温度传感器TL。温度传感器TL用于检测液体制冷剂的温度。在连接于压缩机21的所述吸入部侧的制冷剂管P上设有温度传感器TS以及低压侧压力传感器LPS。温度传感器TS用于检测吸入到压缩机21中的气体制冷剂的温度,低压侧压力传感器LPS用于检测压缩机21的所述吸入部侧的压力。这些传感器连接到后述的电气件单元H的主控制基板44上。
[0037]图1是示出所述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单元M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代表性地分解示出在构成图1的室外单元M的由多个主要构成部件构成的第一段至第三段的三个组合体S内的、第一段的组合体的立体图。图3是分解示出室外单元M的立体图。图4是室外单元M的内部的立体图。
[0038]如图1以及图3所示,室外单元M基本上是通过上下重叠所述三个组合体S而构成的。
[0039]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三个组合体S由所述热交换器2A?2C、送风机组合件3A?3C、作为壳体4的一部分的壳体侧面部12A?12C、隔板13A?13C、以及风扇罩20A?20C构成。如图4所示,电气件单元H的一部分兼作隔板13B。
[0040]壳体侧面部12A?12C由形成壳体4前表面的一部分的前面板15A?15C、形成壳体4前表面以及右侧面的一部分的前侧面板16A?16C、以及形成壳体4右侧面的一部分和背面的一部分的侧面后板17A?17C构成。
[0041]如图3所示,室外单元M的壳体4由形成底部的底板10、形成顶板部的顶板11、三个壳体侧面部12A?12C、隔板13A?13C、以及图2和图4中示出的支柱19构成。壳体侧面部12A?12C设置在底板10与顶板11之间。如图4所示,隔板13A?13C将壳体4内部分隔成热交换室30与机械室31。支柱19以纵跨底板10至顶板11的全高的方式设置在壳体4的左侧面与背面部的角部。
[0042]如图2以及图4所示,热交换器2A?2C是在俯视时呈大致L字状的翅片管式热交换器。热交换管的U型弯头沿着热交换器2A?2C的一侧部突出。U型弯头、集合管5A以及图9中示出的分配管5B沿着热交换器2A?2C的另一侧部设置。
[0043]送风机组合件3A?3C具备送风机8A?8C、以及送风机支撑架9A?9C。送风机8A?8C由风扇电机6A?6C、以及安装在风扇电机6A?6C的旋转轴上的送风机风扇7A?7C构成。送风机支撑架9A?9C用于支撑送风机8A?8C。
[0044]图2以及图4中的送风机支撑架9A?9C是上下方向较长的长框体,风扇电机6A?6C被支撑在该送风机支撑架9A?9C的大致中央部。例如,在送风机支撑架9A?9C的下端设有弯折成大致L字状的、用于安装底板的安装部9a。第一段的送风机支撑架9A的安装部9a与图3中示出的底板10的突部c2的突出形状相对应。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送风机支撑架9A?9C的上端分别设有朝前方弯折的、用于安装前面板的安装部%,以及朝背面侧弯折的热交换器的支撑部9c。进一步,在这些安装部9b与这些支撑部9c之间分别设有安装部9d,这些安装部9d具有与图3的底板10的突部c2同样的突出形状。
[0045]在图2以及图3中,在构成壳体侧面部12A?12C的前面板15A?15C、前侧面板16A?16C、侧面后板17A?17C各自相对的多个侧边部,设有用于彼此连接的多个连接部do进一步,在前面板15A?15C、前侧面板16A?16C、侧面后板17A?17C的上端部分别设有多个连接部e,该多个连接部e用于使配置在上方的前面板、前侧面板以及侧面后板、或者顶板11嵌合。另一方面,在前面板15A?15C、前侧面板16A?16C、侧面后板17A?17C的下端部分别设有多个接合凹部f,该多个接合凹部f用于在前面板15A?15C、前侧面板16A?16C、侧面后板17A?17C被嵌入配置于下方的前面板、前侧面板以及侧面后板、或者底板10的状态下使固定件插通以进行固定。
[0046]在前面板15A?15C上端的连接部e上,分别设有送风机支撑架的固定部15b,该固定部15b用于固定送风机支撑架9A的安装部9b。在固定部15b上分别挂接送风机支撑架9A?9C的前表面安装部%,并借助固定件进行固定。由于仅有这些固定部15b形成为比其他多个连接部e更加呈凹状地凹陷,因此,当安装顶板11以及配置于更上方的所述前面板15A?15C时不会形成阻碍。
[0047]进一步,在前面板15A?15C上,分别一体地形成有喇叭口 15a。在前面板15A?15C被组装为壳体4的状态下,这些喇叭口 15a与送风机风扇7A?7C的前面相对置。以覆盖这些喇叭口 15a的方式,可拆装地安装风扇罩20A?20C,该风扇罩20A?20C的上端缘以及左右两侧缘形成为直线状、下端缘形成为圆形状。
[0048]在图2中,翅片护网18A是在纵横方向上分别组合多根金属丝状的部件而形成的。在已组装成壳体4的状态下,翅片护网18A以及同样的两个翅片护网设置在与图4的热交换器2A?2C相对置的位置。这些翅片护网的一侧部安装在前面板15A?15C上,翅片护网18的另一侧部安装在侧面后板17A?17C上。在这些翅片护网的所述一侧部与所述另一侧部之间介有支柱19。
[0049]如图2以及图3所示,与其他的壳体侧面部12B、12C不同,在第一段的壳体侧面部12A上设有搬运用的把手32、顶出部33、通气孔34、温度传感器保持件35、安装部36 (图2中示出)。设置顶出部33是为了使连接室外单元M与收纳有室内单元N的室内机的制冷剂管P连通。通气孔34用于将外部空气导入图4的机械室31。温度传感器保持件35用于保持室外温度传感器TO。设置安装部36是为了安装温度传感器保持件35。第二段以及第三段的壳体侧面部12B、12C上没有设置这些把手32和顶出部33。
[0050]在图4中,如上所述,室外单元M的内部被隔板13A?13C划分成所述热交换室30和所述机械室31。在构成热交换室30的所述三个组合体S的空间中,分别收容热交换器2A?2C以及多个送风机组合件3A?3C。送风机组合件3A?3C分别具备具有风扇电机6A?6C和送风机风扇7A?7C的送风机8A?SC、以及送风机支撑架9A?9C。热交换器2A?2C沿着上下方向排列配置。送风机8A?SC沿着上下方向排列配置。在构成机械室31的所述三个组合体S的空间中,分别收容压缩机21、储液器29、电气件单元H等。
[0051]如图3所示,底板10在俯视时呈矩形状,并且沿着底板10的周缘设有弯折部10a。在底板10的下表面,平行于壳体4的宽度方向安装有两个支撑脚10b。这些支撑脚1b的安装部1c从底板10的下表面延伸出来。能够将预先设置在装配场所的、例如地脚螺栓等固定件插入这些安装部1c中,并借助螺母等将室外单元M固定在装配场所。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风扇罩20A?20C的所述下端缘形成为圆形状,因而在装配时风扇罩20A?20C不易形成阻碍,易于紧固螺母等。
[0052]进一步,在底板10上一体地设有突部Cl、突部c2以及突部c3。设置突部cl是为了对由热交换器2A?2C构成的室外热交换器2进行定位。设置突部c2是为了对图4的送风机支撑架9A?9C进行定位。设置突部c3是为了对隔板13A?13C进行定位。这些突部Cl?c3的突出高度均相同。
[0053]顶板11在俯视时呈与底板10相同的矩形状。在顶板11的平面部上设有用于保持刚性的突部。沿着顶板11的平面部的周缘设有弯折部11a,并且在壳体侧面部12A?12C上设有用于插通并固定固定件的接合凹部f。
[0054]如图2所示,在隔板13A上沿着前面设有前侧弯折部13a,沿着背面设有后侧弯折部13b,沿着下端部设有下端连接部13c,沿着上端部设有上端连接部13e。
[0055]这样构成的室外热交换器2A?2C、送风机支撑架9A?9C的各个安装部9a至所述支撑部9c的部分、隔板13A?13C全部被设定为相同的高度尺寸。因此,将第一段的热交换器2A、送风机支撑架9A以及隔板13A载置在底板10的突部cl?c3上时,它们上端的高度位置彼此相同。进一步,分别设置在构成壳体侧面部12A?12C的前面板15A?15C、前侧面板16A?16C、侧面后板17A?17C的上端的连接部e的高度尺寸与设置在底板10上的突部cl?c3的高度尺寸一致。通过这样的设定,使上述连接部e的下端部与位于底板10上的热交换器2A、设置在送风机支撑架9A上的所述支撑部9c、隔板13A的上端的高度位置全部一致。进一步,在底板10的弯折部1a上嵌入并组装好第一段的壳体侧面部12A,在该状态下使底板10的底部与壳体侧面部12A的下端缘全部一致。
[0056]同样地,载置于第一段的热交换器2A上的第二段的热交换器2B、设置在送风机支撑架9B上的所述支撑部9c、兼作电气件单元H的隔板13B的上端的高度位置全部一致,载置于第二段上的第三段的热交换器2C、设置在送风机支撑架9C上的所述支撑部9c、隔板13C的上端的高度位置全部一致。
[0057]由此,能够上下重叠组合体S以构成一个室外单元M。
[0058]接下来,对电气件单元H进行说明。图7是电气件单元H的立体图。图8是示出取出电气件H的一部分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0是示出作为冷冻循环装置的所述空气调节装置的电气部件的电连接状态的图。
[0059]如图4所示,电气件单元H的一部分兼作第二段的隔板13B,并被收容在机械室31的第二段的空间内。以朝热交换室30突出的方式设置散热器47A?47C。
[0060]如图4、图7以及图8所示,电气件单元H由隔板侧的收容部51、正面侧的收容部52、以及端子台安装用的底座板53构成。收容部51用于收容逆变器基板41A、压缩机用的逆变器基板42以及逆变器基板41B。收容部52用于收容噪声滤波器基板43以及主控制基板44。底座板53用于安装端子台45a、45b。在噪声滤波器基板43的前侧设置有主控制基板44。在图4以及图7中,噪声滤波器基板43被遮住而不可见。在图8中,由于取下了主控制基板44用的固定板55a,因而能够观察到噪声滤波器基板43。
[0061]收容部51是机械室31 —侧开口的箱体,通过弯折金属板而形成。如图4所示,收容部51配置在第一段的隔板13A与第三段的隔板13C之间,并兼作第二段的隔板13B。如图8所示,在隔板侧的收容部51中,自下而上配置有逆变器基板41A、逆变器基板42、逆变器基板41B。逆变器基板41A与逆变器基板41B以在上下方向上分离的方式进行配置。逆变器基板41A、41B以及42以逆变器基板41A、41B以及42的正面沿着上下方向的方式进行配置。
[0062]在收容部51的前面侧,以上下保持间隔的方式设有两个爪部51a,所述两个爪部51a用于将图4以及图7的主基板底座55固定在电气件单元H上。在这些爪部51a的附近,分别设有狭缝状的临时挂接用的两个孔部51b。能够将设置于图7中示出的主基板底座55上的临时挂接用的两个爪部55b3分别插入到所述临时挂接用的两个孔部51b中。通过插入所述爪部55b3,在进行维护作业时等、临时从电气件单元H中取出主基板底座55的状态下,能够临时放置主基板底座55。进一步,在收容部51的前侧面,以上下间隔开的方式设置有两个电源线导入部51c (在图7、图8中示出),如图4所示,所述两个电源线导入部51c用于将连接风扇电机6A?6C和各个逆变器基板41A、41B的电源线6A1?6C1导入到机械室31内。
[0063]如图4以及图7所示,以分别从收容部51朝着热交换器30 —侧突出、且上下排列的方式设置有散热器47A、散热器47B、散热器47C。如图8所示,散热器47A安装在逆变器基板41A上,散热器47B安装在逆变器基板42上,散热器47C安装在逆变器基板41B上。这些散热器47A?47C,是分别将由散热性良好的铝材或者铝合金材料构成的多个翅片材料以相互之间设有狭小间隙的状态平行配置而成的。
[0064]如图7所示,散热器47A以及散热器47C的形状相同,它们与散热器47B相比,高度方向的尺寸较小,并且朝热交换器30—侧突出较多。为了避免与第二段的送风机风扇7B发生碰撞,散热器47A的上部被设置成朝热交换室30 —侧突出的尺寸较小。另一方面,散热器47B配置在散热器47A与散热器47C之间,并被设定成:相比于散热器47A、47B,高度方向的长度尺寸较大,并且朝热交换室30 —侧突出的尺寸较小。该散热器47B也形成为不会与第二段的送风机风扇7B发生碰撞。
[0065]如图8所示,在收容部52中,在其下方配置有噪声滤波器基板43,在基板43的上方配置有继电器46。如图7所示,以覆盖收容部52的噪声滤波器基板43以及继电器46的方式配置有主基板底座55,在该主基板底座55上安装有主控制基板44。
[0066]如图8所示,收容部52具有噪声滤波器基板用的固定板52a、固定板52b以及固定板52c。在固定板52a上安装有噪声滤波器基板43以及继电器46。固定板52b从固定板52a的左侧端部朝后方弯折而形成。固定板52c从固定板52a的右侧端部朝前方弯折而形成。固定板52b以覆盖收容部51的一部分的方式固定在收容部51上。在固定板52c的前方的端部,具备进一步朝着右方弯折而形成的固定片52cl。在该固定片52cl上,设有用于固定图7的主基板底座55的多个固定用孔52c2。
[0067]进一步,在收容部52上设有从固定板52a的上端以及下端分别朝前方弯折而形成的上面板52d和下面板52e。在该下面板52e上,一体地设有从下面板52e的前侧端部进一步朝斜前方延伸的所述端子台底座板53。在该端子台底座板53上安装有电源用的所述端子台45a以及通信用的所述端子台45b。
[0068]如图7所示,主基板底座55具有主控制基板用的固定板55a、弯折片55b以及弯折片55c。弯折片55b从固定板55a的左侧端部朝着前方弯折而形成。弯折片55c从主控制基板固定板55a的右侧端部朝着后方弯折而形成。进一步,在弯折片55b上设置有从其前侧端部进一步朝左侧弯折而形成的临时挂接用的片部55bl。在该片部55bl上一体地设有挂接部55b2以及临时挂接用的所述爪部55b3。挂接部55b2用于挂接设置在收容部51上的爪部51a。设置爪部55b3是为了挂接到设置于收容部51上的所述孔部51b中。在弯折片55c上设置有从弯折片55c的后方端部进一步朝右侧弯折而形成的固定片55cl。在该固定片55cl上设有固定用孔55c2,该固定用孔55c2用于将固定件插通并固定到构成壳体4的侧面后板17B的连接部d。
[0069]接下来,利用图10,对涉及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电气部件的电连接进行说明。
[0070]在图10中,三相四线制的商用电源60 (交流380V)经由所述电源用的端子台45a连接到所述噪声滤波器基板43上,并进一步经由所述继电器46连接到逆变器基板42上。从噪声滤波器基板43向逆变器基板41B以及主控制基板44供给220V的交流电压。从逆变器基板42向逆变器基板41A供给220V的交流电压。逆变器基板41B与逆变器基板42以及主控制基板44分别通过两根信号线W连接,逆变器基板41A和逆变器基板42通过信号线W连接。
[0071 ] 逆变器基板41B是用于驱动风扇电机6B、6C的控制基板,安装有转换器、平滑电容器、逆变器等电气部件。所述转换器将从噪声滤波器基板43供给的三相的所述电压的一相与中性线之间的220V的单相交流电压整流成直流电压。所述平滑电容器用于使该直流电压平滑化。所述逆变器对施加到所述第二段的送风机8B的风扇电机6B、以及所述第三段的送风机8C的风扇电机6C上的电压和频率进行控制。逆变器基板41B上连接有用于改善功率因数的电抗器61。伴随着运转,逆变器基板41B会从所述转换器的整流元件和所述逆变器的开关元件放出大量的热。
[0072]逆变器基板42是用于驱动压缩机21的电机21a的控制基板,安装有转换器、平滑电容器、逆变器等电气部件。所述转换器用于将商用电源60的三相交流电压整流成直流电压。所述平滑电容器用于使该直流电压平滑化。逆变器对施加到电机21a上的电压和频率进行控制。逆变器基板42上连接有用于改善功率因数的电抗器62。伴随着运转,逆变器基板42会从所述转换器的整流元件和所述逆变器的开关元件放出大量的热。
[0073]如图4所示,电抗器61、62安装在第三段的隔板13C上,并配置在机械室31内的第二段的空间中。
[0074]逆变器基板41A是用于驱动风扇电机6A的控制基板,安装有转换器、平滑电容器、逆变器等电气部件。所述转换器将从逆变器基板42供给的三相电压的一相与中性线之间的220V的单相交流电压整流成直流电压。所述平滑电容器用于使该直流电压平滑化。所述逆变器对施加到所述第一段的送风机8A的风扇电机6A上的电压和频率进行控制。伴随着运转,逆变器基板41A会从所述转换器的整流元件和所述逆变器的开关元件放出大量的热。
[0075]所述噪声滤波器基板43是安装有用于去除商用电源60的噪声的多个电子部件的基板,相比于逆变器基板41A、41B以及逆变器基板42,其伴随着运转而发出的热较小。
[0076]所述主控制基板44接收来自图9中示出的所述室内单元N的信号、以及来自图9中示出的所述温度传感器TS、TE、TO、TD、TL和压力传感器HPC、LPS等各种传感器的信号,并向逆变器基板41A、41B、逆变器基板42、以及所述四通阀24和所述室外膨胀阀26等发出控制信号,从而对所述室外单元M进行控制。
[0077]在如上构成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当从室内单元N向室外单元M的电气件单元H输入开始冷冻循环运转的指示时,必要的控制信号从电气件单元H通过所述多根信号线W被发送到所述压缩机21和所述送风机8A?SC等电动部件。所述压缩机21驱动,从而进行冷冻循环运转。图4的三个送风机8A?SC被驱动,从室外单元M的背面和左侧面将室外空气吸入到内部,并且使其在热交换器2A?2C中流通。在热交换器2A?2C中,从压缩机21经由四通阀24等被导入的制冷剂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经过了热交换后的室外空气从室外单元M前面的多个喇叭口 15a经由多个风扇罩20A?20C后,从室外单元M的前面被吹出到外部。
[0078]在图10的电气件单元H中,安装在逆变器基板42和逆变器基板41A、41B上的多个整流元件以及多个开关元件等电气部件伴随着运转而产生的发热量极大。在图7以及8中示出的逆变器基板42中,其发出的热量在散热器47B集中并被散热。在逆变器基板41A中,其发出的热量在散热器47A集中并被散热。在逆变器基板4IB中,其发出的热量在散热器47C集中并被散热。
[0079]另一方面,室外空气通过三个送风机8A?8C被导入到室外单元M的热交换室30中,并在室外热交换器2中流通。在室外交换器2中流通之后的一部分室外空气对散热器47A?47C进行冷却。由各个散热器47A?47C加热后的空气,与图4的热交换器2A?2C进行了热交换之后的空气一起被迅速排出到外部。通过这样的室外空气的流动,从各个散热器47A?47C放出的热量不会封闭在热交换室30中,从而不会对所述多个电气部件产生不利的热影响。
[0080]在图4中,各个散热器47A?47C以从收容部51朝着热交换室30—侧突出的方式安装在兼作第二段的隔板13B的收容部51上。因此,不仅通过由第二段的送风机SB导入的室外空气进行冷却,还通过由第一段以及第三段的送风机8A、8C导入的室外空气进行冷却,因此,冷却效率好。
[0081]进一步,将用于驱动第一段的送风机8A的风扇电机6A的、图8的逆变器基板41A配置在图4中示出的靠近第一段的送风机8A的位置,将用于驱动第二段以及第三段的送风机8B、8C的风扇电机6B、6C的、图8的逆变器基板41B配置在图4中示出的靠近第三段的送风机8C的位置。通过这样的配置,能够缩短用于连接各个风扇电机6A?6C与各个送风机用逆变器基板41A、41B的、图4中示出的电源线6A1?6C1的长度,从而提高装配和连接这些电源线时的操作性。
[0082]如图4所示,由于机械室31的第三段的空间形成为空置空间,因此,从电气件单元H产生的热量不会封闭在电气件单元H附近,而是朝所述第三段的空间上升。通过该热上升,未通过散热器47A?47C直接冷却的主控制基板44和噪声滤波器基板43不易受到热影响,能够保持安装在这些基板43、44上的所述多个电子部件的可靠性,并防止出现错误动作。
[0083]将用于驱动三个送风机8A?SC的送风机用的所述多个逆变器分别配置在逆变器基板41A上和逆变器基板41B上。因此,即使在所述多个逆变器中的某一个发生了故障的情况下,也能够使送风机8A?SC中的某一个运转,从而能够以降低空气调节能力的方式持续使室外单元M运转。
[0084]对图4的室外单元M的组装顺序进行说明。在底板10上配置压缩机21以及储液器29,并借助固定件进行固定。在储液器29上,借助未图示的固定件一体地设有制冷剂罐25。因此,通过配置储液器29而同时完成对制冷剂罐25的配置,因而操作性好。
[0085]在图3的底板10的突部Cl上配置图4中示出的第一段的热交换器2A,在底板10的突部c2上配置图4中示出的第一段的送风机支撑架9A,并分别借助固定件进行安装。将设置于送风机支撑架9A上的所述支撑部9c挂接在图4的热交换器2A的上端部。
[0086]在图4中,在第一段的送风机支撑架9A上叠放第二段的送风机支撑架9B。具体为,在形成于第一段的送风机支撑架9A上端部的安装部9d上载置第二段的送风机支撑架9B的底板安装部9a,并通过螺钉等固定手段进行固定。该安装部9d具有与图3中示出的底板10的突部c2同样的突出形状,能够准确地对第二段的送风机支撑架9B进行定位。
[0087]进一步,在已载置到底板10上的第一段的热交换器2A上,叠放第二段的热交换器2B。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第二段的热交换器2B的下端部与第一段的热交换器2A的上端部之间,夹有第一段的送风机支撑架9A的支撑部9c。将第二段的送风机支撑架9B的支撑部9c挂接到第二段的热交换器2B的上端部。
[0088]在第二段的送风机支撑架9B上叠放第三段的送风机支撑架9C。具体为,在形成于第二段的送风机支撑架9B上部的安装部9d上载置第三段的送风机支撑架9C的底板安装部9a并进行定位,并通过螺钉等固定手段进行固定。
[0089]进一步,在第二段的热交换器2B上叠放作为最上段的、第三段的热交换器2C。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第三段的热交换器2C的下端部与第二段的热交换器2B的上端部之间,夹有第二段的送风机支撑架9B的支撑部9c。将第三段的送风机支撑架9C的支撑部9c挂接到第三段热交换器2C的上端部。
[0090]这样,如图4所示,通过载置热交换器2A?2C,使得用于构成分别位于热交换器2A?2C侧部一侧的分配以及集合管5的、图2以及图4中示出的三个管5a相互接触,由此,通过钎焊加工等将这些管5a形成为一体并使其连通。
[0091]进一步,在图3的底板10的突部c3上安装第一段的隔板13A。在该隔板13A的上部安装电气件单元H。
[0092]在三个送风机支撑架9A?9C上分别安装图2以及图4中示出的风扇电机6A?6C,并在风扇电机6A?6C上分别安装送风机风扇7A?7C。
[0093]在该状态下,将所述各种传感器类的多根信号线、以及压缩机21和送风机8A?SC的所述电源线6A1?6C1连接到电气件单元H。
[0094]电源线6A1?6C1的一端分别连接到风扇电机6A?6C。如图4所示,连接到第一段的风扇电机6A上的电源线6A1沿着第一段的送风机支撑架9A朝上方布线,并借助图7以及图8中示出的、设置在电气件单元H上的下侧的电源线导入部51c导入到图4中示出的机械室31中。如图4所示,连接到第二段的风扇电机6B上的电源线6B1沿着第二段的送风机支撑架9B朝上方布线,并借助图7以及图8中示出的、设置在电气件单元H上的上侧的电源线导入部51c导入到图4中示出的机械室31中。如图4所示,连接到第三段的风扇电机6C上的电源线6C1沿着第三段的送风机支撑架9C朝下方布线,并与第二段的电源线6B1 —同经由所述上侧的电源线导入部51c导入到机械室31中。被导入到机械室31中的电源线6A1的另一端连接到逆变器基板41A上,电源线6B1以及6C1的另一端连接到逆变器基板4IB上。
[0095]之后,如图3所示,在底板10上安装第一段的前面板15A,再在前面板15A上安装第二段的前面板15B,接着在前面板15B上安装第三段的前面板15C。分别在这些前面板15A?15C上安装风扇罩20A?20C。
[0096]进一步,如图3所示,在底板10上安装第一段的侧面后板17A,再在侧面后板17A上安装第二段的侧面后板17B,接着在侧面后板17B上安装第三段的侧面后板17C。将顶板11嵌入作为最上段的、第三段的前面板15C以及侧面后板17C各自上端的连接部e。
[0097]在壳体4的左侧面和背面部的角部,以纵跨底板10至顶板11的方式安装图4中示出的支柱19。借助该支柱19,沿着上下方向将图2的翅片护网18A以及同样的两个翅片护网分别安装在前面板15A?15C以及侧面后板17A?17C上。
[0098]之后,如图3所示,将作为最上段的、第三段的侧面前板16C配置在第三段的前面板15C与侧面后板17C之间,并将侧面前板16C上端的连接部e嵌入顶板11的弯折部11a,并且借助固定件进行安装。在第三段的侧面前板16C的下方配置第二段的侧面前板16B,并将第二段的侧面前板16B上端的连接部e嵌入第三段的侧面前板16C下端,并且借助固定件进行安装。进一步,在第二段的侧面前板16B的下方配置作为最下段的、第一段的侧面前板16A,并将第一段的侧面前板16A上端的连接部e嵌入第二段的侧面前板16B下端,并且借助固定件进行安装。借助固定件将第一段的侧面前板16A的下部安装到底板10的弯折部1a上。通过以上的步骤,完成室外单元M的组装。
[0099]下面,以侧面后板17A?17C为例,对构成图3的壳体4的壳体侧面部12A?12C在上下方向上的连接构造进行说明。
[0100]图6A是不出已使形成壳体4的右侧部和背面的侧面后板17A?17C —体化后的状态的图。图6B是举例示出上下的侧面后板17A、17B的连接构造的图。
[0101]如图3所示,在形成于第一段的侧面后板17A上端部的连接部e上嵌入第二段的侧面后板17B的下端部。此时,如图6B所示,设置于第二段的侧面后板17B下端部的接合凹部f与设置于第一段的侧面后板17A的连接部e的孔部fa相对置。由此,通过将固定件(未图示)插入接合凹部f与孔部fa并进行固定,从而使第一段的侧面后板17A与第二段的侧面后板17B相互连接并固定。同样地,在形成于第二段的侧面后板17B上端部的连结部e上嵌入第三段的侧面后板17C的下端部。此时,与图6B同样地,设置于第三段的侧面后板17C下端部的接合凹部f与设置于第二段的侧面后板17B的连接部e的孔部fa相对置,由此,通过固定件(未图示)使侧面后板17C与侧面后板17B连接并固定。这样,三个侧面后板17A?17C被连接起来。
[0102]以上,以侧面后板17A?17C为例,对构成图3中示出的壳体4的壳体侧面部12A?12C在上下方向上的连接构造进行了说明。前面板15A?15C以及侧面前板16A?16C也通过与侧面后板17A?17C同样的构造进行连接。
[0103]如图4所示,在室外单元M中,图3的制冷剂管P和图9的开闭阀Vl?V3以及压缩机21等冷冻循环部件被收容在相当于机械室31的第一段至第二段的空间内。如前所述,相当于最上段的、机械室31的第三段的空间形成为空置空间。在该空间中仅设有连接到第三段的热交换器2C的集合管5A的一部分以及图10的电抗器61、62。在该空间中不具备压缩机21和室外膨胀阀26等主要冷冻循环部件和电气件单元H。开闭阀Vl?V3大致横向并排配置在所述第二段空间的最上部。由此,容易掌握开闭阀Vl?V3的位置关系,并且容易目视观察,从而提尚制造性和维护性。
[0104]如图5A以及图5B所示,以重叠三个送风机支撑架9A?9C的方式使室外单元M形成一体化。图5A是示出重叠三个送风机支撑架9A?9C以形成一体化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B是图5A的侧视图。在送风机支撑架9A?9C中,下段的安装部9d与上段的安装部9a被牢固地固定,并且,在各个送风机支撑架9A?9C中,各个安装部9b被固定在各个前面板15A?15C上端的图3的连接部e的各固定部15b上,并形成为各个支撑部9c夹入各个热交换器2A?2C的上端部的结构。因此,送风机支撑架9A?9C整体的强度得以提高。例如,在上下方向上由一个送风机支撑架固定三个送风机8A?SC的情况下,该送风机支撑架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变得较大。因此,伴随着送风机8A?SC的运转,所述送风机支撑架容易翘曲成弓状。由于该翘曲,多个喇叭口 15a与送风机风扇7A?7C之间的距离会偏离设计值,并有可能成为产生异常响声或噪音的原因。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送风机支撑架9A?9C分别固定在前面板15A?15C与热交换器2A?2C上,使得送风机支撑架9A?9C整体不易翘曲成弓状。
[0105]基于上述的壳体侧面部12A?12C在上下方向上的连接构造,在安装和维护室外单元M时,能够从下方依次(自第一段至第二段)取下图3中示出的侧面前板16A?16C。图11中示出了分别取下了第一段和第二段的侧面前板16A、16B后的状态。图9中示出的压缩机21、四通阀24、室外膨胀阀26等主要冷冻循环部件和图4的电气件单元H被收容在相当于机械室31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空间内。因此,安装时和维护时能够从下方依次取下侧面前板16A、16B,而不需要取下最上段的侧面前板16C,因此,操作性得以提高。
[0106]如上所述,室外单元M由三个组合体S构成,所述三个组合体S由图3以及图4中示出的室外热交换器2A?2C、送风机组合件3A?3C、壳体侧面部12A?12C以及隔板13A?13C构成。由于这些组合体S构成为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进行重叠,因此,能够使用由小尺寸的制造设备和小尺寸的金属模具制造而成的多个构成部件来构成大型(三段)的单元,以作为室外单元M。
[0107]进一步,在室外单元M中,能够将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所述多个构成部件的接缝全部设定在同一高度位置。因此,被重叠的所述多个构成部件之间不会产生间隙,不需要用于调整尺寸的异型部件,从而能够节省劳力、降低成本。
[0108]构成所述三个组合体S的各部件的基本形状在上下方向上全部设定为同一形状。因此,通过制作出用于制造一段的构成部件的模具,就能够制作三段尺寸的室外单元、即室外单元M。
[0109]在图3的第一段的侧面前板16A以及侧面后板17A上,设有搬运用的把手32、多个顶出部33、通气孔34以及图2中示出的安装部36。所述多个顶出部33用于取出与室内机相连接的制冷剂管。通气孔34用于将外部空气导入机械室31。设置安装部36是为了安装图2的温度传感器保持件35,所述温度传感器保持件35用于保持图9的室外温度传感器TOo在第二、三段的组合体S中不需要这些部分。因此,在第一段与第二、三段中,侧面前板16A?16C以及侧面后板17A?17C的形状有少许不同。但是,可以以第二、三段用的金属模具作为基本金属模具,在制造时仅仅对形状不同的部分局部地替换金属模具即可,能够以最小限度的模具制作来制成室外单元M0
[0110]进一步,在室外单元M中,如上所述,图9的压缩机21、四通阀24、室外膨胀阀26等主要冷冻循环部件和图4的电气件单元H被收容在相当于图4中的机械室31下部至第二段的空间内,而相当于第三段的空间形成为空置空间。通过拆去图4中的第三段的热交换器2C、包含送风机SC在内的送风机组合件3C、壳体侧面部12C以及隔板13C,能够获得二段型室外单元。在这种情况下,在图10的电气件单元H中,拆去用于驱动第一段的风扇电机6A的逆变器基板41A,并将第一段与第二段的风扇电机6A、6B的电源线6A1、6B1 (在图4中所示)连接到用于驱动第二段与第三段的风扇电机6B、6C的逆变器基板41B上即可。或者,也可以拆去逆变器基板41B,取而代之地再安装一个逆变器基板41A,并在其上连接第二段的风扇电机6B的电源线6B。
[0111]进一步,为了配置图4的大容量的制冷剂罐25和储液器29,在相当于机械室31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空间内需要更多的收容空间,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电气件单元H移到形成为空置空间的机械室31的第三段空间中,也能够容易地确保收容空间。
[0112]图12是示出以构成室外单元M的三个组合体S为基础、可扩展的室外单元系列的结构图。室外单元大体分为三种。作为室外单元,有“IFAN(风扇)壳体”、“2FAN壳体”以及“3FAN壳体”。“ IFAN壳体”具备一个室外热交换器、一个送风机以及一个壳体。“2FAN壳体”具备两个室外热交换器、两个送风机以及两个壳体。“3FAN壳体”具备三个室外热交换器、三个送风机以及三个壳体。
[0113]作为IFAN壳体,有“单段型室外单元”与“变形单段型室外单元”。“单段型室外单元”使用一个组合体。“变形单段型室外单元”使用以组合体为基础的、朝着高度方向延长的变形组合体。举例示出IFAN壳体的多个单元的高度以及最大空气调节能力。“单段型室外单元”的最大空气调节能力为2hp (2马力),壳体高度尺寸H为600_。“变形单段型室外单元”的最大空气调节能力为3hp或者4hp,壳体高度尺寸H为890mm。
[0114]作为2FAN壳体,有“两段型室外单元”、“混合两段型室外单元”以及“变形两段型室外单元”。“两段型室外单元”重叠使用两个组合体。“混合两段型室外单元”分别重叠使用一个变形组合体和一个组合体。“变形两段型室外单元”重叠使用两个变形组合体。举例示出2FAN壳体的多个单元的高度以及最大空气调节能力。两段型室外单元的高度尺寸H为600mmX2,最大空气调节能力为5hp或者6hp。混合型室外单元的高度尺寸H为600mm+890mm,最大空气调节能力为8hp。变形两段型室外单元的高度尺寸H为890mmX2,最大空气调节能力为10hp。
[0115]作为3FAN壳体,有重叠三个组合体的三段型室外单元。举例示出三段型室外单元的高度以及最大空气调节能力。三段型室外单元的高度尺寸H为600_X 3,最大空气调节能力为1hp或者12hp。整体高度尺寸约为1800_,大致为货物搬运用电梯内所能收容的最大限度的尺寸。“四段型室外单元”及其以上尺寸的室外单元理论上可以制作,但是可能会对搬运和配置造成困难,作为例如设置在公寓等各层的室外单元并不现实,因此,在此省略说明。
[0116]这样,以组合体为基础,总共得到6种类型的室外单元系列,从而扩大了室外单元的设计自由度。2FAN壳体和3FAN壳体均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各自的构成部件。因此,能够使用由小尺寸的制造设备和小尺寸的金属模具制造而成的构成部件来制作与所需的最大热交换能力相对应的、大型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外单元。
[0117]如上所述,即使在重叠上下方向的高度尺寸不同的构成部件时,也能够将各个室外单元中的上下方向的接缝设置为各个构成部件彼此相同的高度。因此,通过对齐重叠分割线,就无需在一个壳体中使用不同尺寸的部件。
[0118]图3以及图4中示出的室外热交换器2A?2C、送风机组合件3A?3C、以及壳体侧面部12A?12C、隔板13A?13C均可以在上下方向上设定为彼此相同的形状。因此,通过制作出用于制造一段的组合体S的模具,就能够制作出多段重叠的室外单元M。
[0119]各个室外热交换器2A?2C、各个送风机组合件3A?3C、各个壳体侧面部12A?12C具备能够与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其他室外热交换器、送风机组合件以及壳体侧面部进行连接的多个连接部和接合突部,因而能够牢固地进行重叠。
[0120]虽然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出的,并不意味着限定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新颖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在不偏离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或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保护范围或主旨中,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和其等同的保护范围内。
[0121]附图标记说明
[0122]2:室外热交换器 3:送风机组合件 6:风扇电机
[0123]8:送风机4:壳体12:壳体侧面部
[0124]13:隔板21:压缩机30:热交换室
[0125]31:机械室41A:逆变器基板 41B:逆变器基板
[0126]42:逆变器基板 44:主控制基板 47A:散热器
[0127]47B:散热器47C:散热器H:电气件单元
【权利要求】
1.一种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具备: 多个送风机,沿着上下方向排列配置; 多个逆变器基板,沿着上下方向排列配置,用于驱动所述多个送风机;以及 电气件单元,用于收容所述多个逆变器基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其中, 在所述多个逆变器基板上分别设有冷却用的散热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其中, 所述多个送风机的数量为三个,所述多个逆变器基板包括用于驱动一个所述送风机的逆变器基板以及用于驱动另外两个所述送风机的逆变器基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其中, 所述电气件单元配置在所述室外单元的高度方向的中央部。
5.一种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 具有分别由多个主要构成部件构成的、沿着上下方向重叠的多个组合体,所述多个组合体形成热交换室以及机械室,所述热交换室由沿着上下方向设置在所述多个组合体内的多个第一空间构成,所述机械室由位于所述多个第一空间的侧方且沿着所述上下方向设置在所述多个组合体内的多个第二空间构成, 其中,所述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具备: 多个送风机,分别设置在所述多个第一空间内,并且沿着上下方向排列配置; 多个第一逆变器基板,沿着上下方向排列设置在所述机械室内,用于驱动所述多个送风机;以及 电气件单元,设置在所述机械室内,用于收容所述多个第一逆变器基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其中, 设置有多个隔板,所述多个隔板用于隔开所述多个第一空间与所述多个第二空间之间,所述多个隔板中的一个隔板由所述电气件单元的一部分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其中, 进一步具备冷却用的多个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分别安装在所述多个第一逆变器基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其中, 所述多个组合体的数量为三个,所述多个送风机的数量为三个,所述多个第一逆变器基板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多个第一逆变器基板中的一个第一逆变器基板用于驱动所述多个送风机中的一个送风机,所述多个第一逆变器基板中的另一个第一逆变器基板用于驱动其余的所述多个送风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其中, 进一步具备收容在所述电气件单元中的第二逆变器基板,并且在所述机械室内设有压缩机,通过所述第二逆变器基板来驱动所述压缩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其中, 所述多个第一逆变器基板以及所述第二逆变器基板配置在所述机械室中的所述热交换室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其中, 所述电气件单元配置在所述室外单元的所述机械室内的高度方向的中央部。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其中, 进一步具备收容在所述电气件单元中的第二逆变器基板,并且在所述机械室内设有压缩机,通过所述第二逆变器基板来驱动所述压缩机。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其中, 以使所述多个第一逆变器基板的正面沿着上下方向的方式配置所述多个第一逆变器基板。
【文档编号】F24F1/22GK104520649SQ201380042120
【公开日】2015年4月15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8日
【发明者】丹羽博之, 大熊孝正, 山内裕文, 佐藤一久 申请人: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