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45621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太阳能发电系统,包括多个热交换模块、一加热单元、一动力产生装置、一动力转换装置、一蓄电装置及一流体通道。每一热交换模块包括一热交换器、一基座及一聚热单元。热交换器包括一第一、第二热交换组。该两个相邻热交换组之间构成一热交换空间。聚热单元将日照聚焦至热交换器,再经加热单元的辅助可让流经这些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流体产生相变化,以驱动该动力产生装置而产生机械能。机械能经动力转换装置转换为电能,并储存于蓄电装置。流体通道连通于热交换器的热交换空间、加热单元以及该动力产生装置之间。
【专利说明】太阳能发电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发电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多个热交换模块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其中每一个热交换模块都能让热交换流体于热交换空间中充分进行扰动作业。
【背景技术】
[0002]现今,石化能源渐渐枯竭,且石化能源会造成地球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因此目前一些天然能源或再生能源的利用已逐渐受到重视。
[0003]因此,许多专家已开始研究各种再生能源的应用,其中太阳能是最为可行的一种天然能源。目前运用太阳能动力转换装置进行发电已经日趋广泛,而且未来在耗竭性能源逐渐短缺及环保意识抬头的迫切需求之下,利用太阳能动力转换装置更是日益重要。但,目前一般的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光电转换效率不佳,无法更经济有效提供理想电力。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太阳能发电系统,其热交换器能大幅地增加鳍片与热交换流体的接触面积,有效地进行热交换作业,进而大幅地提高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光电转换效率。
[0005]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太阳能发电系统,其具有多个相互连接的热交换器,进而能逐步地提高热交换流体的温度,而达到节省能源的效果。
[0006]本发明提供一种太阳能发电系统,其适于将一日照转换为一电能。该太阳能发电系统包括多个热交换模块、一加热单元、一动力产生装置、一动力转换装置、一蓄电装置以及一流体通道。各该热交换模块包括一热交换器、一基座以及一聚热单元。热交换器包括一第一热交换组以及一第二热交换组。第一热交换组包括多个第一热交换鳍片,各该第一热交换鳍片具有一第一本体以及设于该第一本体的一侧的至少一第一延伸部,各该第一延伸部自该第一本体朝向一第一方向延伸。第二热交换组包括多个第二热交换鳍片,各该第二热交换鳍片具有一第二本体以及设于该第二本体的一侧的至少一第二延伸部,各该第二延伸部自该第二本体朝向一第二方向延伸,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为相反方向。其中,该第一热交换组与该第二热交换组沿一第一轴向相接,且该些第一热交换鳍片与该些第二热交换鳍片沿一第二轴向交错地排列,该第一热交换组与该第二热交换组之间构成一热交换空间,一热交换流体流通于该热交换空间。
[0007]承上所述,该热交换器配置于该基座,该聚热单元架设于该基座,且适于接收该日照,并将该日照聚焦至该热交换器。该加热单元的一端与该些热交换模块相接,使得经该些热交换模块流出的该热交换流体产生一相变化。该动力产生装置的一端与该加热单元的另一端相接,而经该相变化的该热交换流体适于驱动该动力产生装置以产生一机械能。该动力转换装置与该动力产生装置相接,并将该机械能转换为该电能。该蓄电装置与该动力转换装置相接,并储存该电能。该流体通道连通于各该热交换器的该热交换空间、该加热单元以及该动力产生装置之间。[0008]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热交换鳍片还包括一第一接合部,该第一接合部自该第一本体朝向该第一方向延伸,该第二热交换鳍片还包括一第二接合部,该第二接合部自该第二本体朝向该第二方向延伸,当该第一热交换组与该第二热交换组沿该第一轴向相接时,该些第一热交换鳍片的该第一接合部与该些第二热交换鳍片的该第二接合部相接合,且该些第一热交换鳍片沿该第二轴向间隔地排列,该些第二热交换鳍片沿该第二轴向间隔地排列。
[0009]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延伸部自该第一本体朝向该第一方向延伸的区域大于该第一接合部自该第一本体朝向该第一方向延伸的区域,该第二延伸部自该第二本体朝向该第二方向延伸的区域大于该第二接合部自该第二本体朝向该第二方向延伸的区域。
[0010]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热交换组以及该第二热交换组分别包括多个第三热交换鳍片,该第三热交换鳍片配置于两相邻的该些第一热交换鳍片之间,该第三热交换鳍片配置于两相邻的该些第二热交换鳍片之间,且各该第三热交换鳍片包括一第三本体以及一第三接合部。
[0011 ]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各该第一本体与相邻的该第三热交换鳍片的该第三本体相重叠,各该第二本体与相邻的该第三热交换鳍片的该第三本体相重叠。
[0012]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热交换组与该第二热交换组沿该第一轴向相接时,该第一热交换组中的该第一延伸部抵接于其延伸方向上的该第二热交换组中的该第三热交换鳍片,该第二热交换组中的该第二延伸部抵接于其延伸方向上的该第一热交换组中的的该第三热交换鳍片。
[0013]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热交换组以及该第二热交换组分别包括多个第四热交换鳍片,该些第四热交换鳍片分别配置于该第一热交换组以及该第二热交换组的两侦U,使该些第一热交换鳍片、该些第二热交换鳍片以及该些第三热交换鳍片之间构成封闭的该热交换空间。
[0014]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热交换器还包括多个密封件,配置于相邻的该些第一热交换鳍片、该些第二热交换鳍片以及该些第三热交换鳍片之间,且配置于两相邻的该些第四热交换鳍片之间。
[0015]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热交换器还包括一入口通道以及一出口通道,与该流体通道相通,各该热交换器的该出口通道适于与相邻的另一该热交换器的该入口通道相接,且该入口通道以及该出口通道与该热交换空间相通,以供该热交换流体流通,且该入口通道以及该出口通道沿该第一轴向配置于该热交换空间中的两对角位置处。
[0016]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聚热单元为一菲涅尔透镜(FRESNEL LENS)。
[0017]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些热交换模块以阵列方式排列。
[0018]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些热交换模块构成多个串联排列,该些串联排列再以并联的方式相接。
[0019]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各该第一热交换鳍片的该第一延伸部于该第二热交换鳍片所在平面的投影区域不与该第二热交换鳍片的该第二延伸部相重叠。
[0020]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热交换组的该第一延伸部与相邻的该第二热交换组的该第二延伸部交错地配置于该热交换空间。
[0021]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热交换空间位于该第一热交换组的该第一本体与相邻的该第二热交换组的该第二本体之间。
[0022]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热交换组的该些第一延伸部沿一第三轴向排列于所对应的该第一本体,该第二热交换组的该些第二延伸部沿该第三轴向排列于所对应的该第二本体。
[0023]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各该热交换组的该第一延伸部于相邻的另该热交换组其该第二热交换鳍片所在平面的投影区域位于两相邻的该些第二延伸部之间,且与相邻的该二第二延伸部相隔一间距,各该第一本体以及各该第二本体为“ I ”型结构,而各该第一延伸部以及各该第二延伸部为矩形片体排列,延伸自该“ I ”型结构。
[0024]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二热交换鳍片为该第一热交换鳍片沿该第一轴向转动180度的型态,该第一热交换鳍片与该第二热交换鳍片为齿状鳍片。
[0025]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各该第一热交换鳍片的该第一延伸部于该第二热交换鳍片所在平面的投影区域与该第二热交换鳍片的该第二延伸部部分重叠。
[0026]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热交换空间位于该第一热交换组的该第一本体与该第二热交换组的该第二本体之间。
[0027]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延伸部设有多个第一导通槽结构,该第二延伸部设有多个第二导通槽结构,而该第一热交换组其各该第一导通槽结构与相邻的该第二热交换组其各该第二导通槽结构部分相叠合。
[0028]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热交换组其各该第一导通槽结构与相邻的另该热交换组其各该第二导通槽结构相通,以构成该热交换空间。
[0029]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热交换组其该第一导通槽结构同时与相邻的该第二热交换组其至少四个相邻的该第二导通槽结构相通。
[0030]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相邻的该些第二导通槽结构中至少两个沿该第一轴向排列,至少两个沿与该第一轴向相垂直的另一轴向排列。
[0031]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些第一导通槽结构由三组第一导通槽排列所组成,该些第二导通槽结构由三组第二导通槽排列所组成,该第一热交换组其该些第一导通槽排列其中之一同时与相邻的该第二热交换组其该些第二导通槽排列相叠合,而该第一导通槽排列的各该第一导通槽结构同时与相邻的该第二热交换组其各该第二导通槽排列的该第二导通槽结构相通。
[0032]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些第一导通槽排列以及该些第二导通槽排列分别包括两组三边形导通槽排列以及一组四边形导通槽排列,该些三边形导通槽排列配置于该四边形导通槽排列的两侧。
[0033]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热交换组其该四边形导通槽排列同时与相邻的另该热交换组的该四边形导通槽排列以及两个该三边形导通槽排列相通,该些第一导通槽结构为菱形结构与三角形结构的组合,该些第二导通槽结构为菱形结构与三角形结构的组合。
[0034]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各该第一本体以及各该第二本体为“ I ”型结构,而各该第一延伸部为一第一网格状结构,该第二延伸部为一第二网格状结构,该第一网格状结构以及该第二网格状结构延伸自该“ I ”型结构,该第一热交换组其该第一网格状结构中的实体部分与相邻的该第二热交换组其该第二网格状结构中的实体部分交错搭接。
[0035]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二热交换鳍片为该第一热交换鳍片沿该第一轴向转动180度的型态。
[0036]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热交换组还包括一热交换板,该些第一热交换鳍片间隔排列于该热交换板上,该第二热交换组还包括另一热交换板,而该些第二热交换鳍片间隔排列于另该热交换板上,而该日照聚焦至该第一热交换组的该热交换板。
[0037]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动力产生装置为一蒸气驱动装置,而该相变化为液相转变为气相。
[0038]基于上述,在本发明的太阳能发电系统中,热交换器主要由一第一热交换组以及一第二热交换组所构成,两相邻的热交换鳍片组之间构成一热交换空间。其中,热交换空间中设有相互交错的鳍片,该鳍片的设计让热交换流体能于该热交换空间中充分扰动。详细地说,分别来自两相邻热交换鳍片组的鳍片会让流至此热交换空间的热交换流体不断地被强迫分流以及合流,以大幅地增加热交换流体与鳍片间的接触面积,增加了热交换流体进行热交换作业的效率。
[0039]此外,本发明将该些热交换模块以相互接合的方式排列。举例来说,这些热交换模块可构成多个串联排列,该些串联排列再以并联的方式相接。如此一来,这些相互连接的热交换器即能逐步地提高热交换流体的温度至一高温状态。因此,若需要高温蒸气来推动动力设备时,仅需将上述高温状态的热交换流体借由一加热单元稍作加热即可产生蒸气来推动动力设备,以产生机械能,并将该机械能转换为该电能。本发明除了具有节省能源的效果之外,亦能大幅地提高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光电转换效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40]图1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太阳能发电系统的示意图;
[0041]图2示出图1的热交换模块的立体图;
[0042]图3A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0043]图3B示出图3A的热交换器于L1-L3平面的剖面示意图;
[0044]图4A示出图3A的热交换器的部分分解图;
[0045]图4B示出图3A的热交换器于另一视角的部分分解图;
[0046]图5示出图4A的部分第一热交换组以及部分第二热交换组的分解图;
[0047]图6A示出图4A的部分第一热交换组的立体图;
[0048]图6B示出图4B的部分第二热交换组与入口通道以及出口通道组合的立体图;
[0049]图7A示出图5的第一热交换组其第一热交换鳍片与第二热交换组其一第二热交换鳍片组合的立体图;
[0050]图7B示出图5的第一热交换组其第一热交换鳍片与第二热交换组其另一第二热交换鳍片组合的立体图;
[0051]图8示出图3A的热交换器于L2-L3平面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0052]图9示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剖视图;
[0053]图1OA示出图9的第一热交换组其第一热交换鳍片与第二热交换组其第二热交换鳍片组合的示意图;
[0054]图1OB示出图1OA的热交换鳍片组合的立体图;
[0055]图1OC示出图9的第一热交换组其第一热交换鳍片与第二热交换组其另一第二热交换鳍片组合的立体图;
[0056]图1OD示出图1OB的第一热交换鳍片与第二热交换鳍片于另一视角的分解图;
[0057]图11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加热单元其内部设计的示意图。
[0058]附图标记
[0059]1:热交换模块 2:加热单元
[0060]3:动力产生装置4:动力转换装置
[0061]5:蓄电装置 6:流体通道
[0062]10、10’:热交换器10AU0B:热交换器的表面
[0063]14:锁固件16:密封件
[0064]18A:入口通道18B:出口通道
[0065]20:基座30:聚热单元
[0066]100:第一热交换组100AU00B:第一热交换鳍片
[0067]110A、110B:第一本体120A、120B:第一延伸部 [0068]122:第一导通槽结构130A:第一接合部
[0069]200:第二热交换组200A、200B:第二热交换鳍片
[0070]210A.210B:第二本体220A、220B:第二延伸部
[0071]222、222A、222B、222C、222D:第二导通槽结构
[0072]230A:第二接合部300A:第三热交换鳍片
[0073]310A:第三本体330A:第三接合部
[0074]A1、A2、A3:第一导通槽排列 B1、B2、B3:第二导通槽排列
[0075]C:凹口C1、C2:通道
[0076]Dl:第一方向D2:第二方向
[0077]d:间距F:热交换流体
[0078]L1:第一轴向L2:第二轴向
[0079]L3:第三轴向S:太阳能发电系统
[0080]S1、S2:热交换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0081]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以下配合所附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0082]图1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太阳能发电系统的示意图,而图2示出图1的热交换模块的立体图。请同时参照图1与图2,本实施例的太阳能发电系统S适于将一日照转换为一电能,太阳能发电系统S包括多个热交换模块1、一加热单兀2、一动力产生装置3、一动力转换装置4、一蓄电装置5以及一流体通道6。其中,每一个热交换模块I包括一热交换器10、一基座20以及一聚热单元30。其中,聚热单元30例如是菲涅尔透镜(FRESNELLENS)ο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热交换器10设有一热交换空间,热交换空间适于供热交换流体流通(关于热交换空间的定义,将于下文中做详细说明)。此外,热交换器10配置于基座20,而聚热单元30架设于基座20。
[0083]其中,本实施例的流体通道6同样适于供热交换流体流通,流体通道6连通于这些热交换器10的热交换空间、加热单元2以及动力产生装置3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热交换模块I的聚热单元30适于接收日照,并将日照聚焦至热交换器10。流通于热交换器10内的热交换流体在经由与热交换器10的热交换作用之后,其温度即会升高。
[0084]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的多个热交换模块例如可以阵列方式排列。举例来说,这些热交换模块I可先构成多个串联排列,再将这些串联排列以并联的方式相接。热交换流体在流经这样的串接以及排列,并与所对应的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作业之后,上述每一串联排列能同步地让热交换流体的温度上升至一高温状态。详细地说,由于每一个热交换器均能经由所对应的聚热单元30来使流通于其内的热交换流体温度升高,因此热交换流体的温度会随着所流经的热交换器的数量而逐渐提高至一高温状态。该高温状态例如是液体接近汽化的温度。在本实施例中,图1所示出的热交换模块仅以九个为例,但本文在此不做任何限制。凡借由多个热交换模块I相互组接来逐渐提高流通于其内的热交换流体温度的方式皆属本发明的精神与范畴。
[0085]承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加热单元2的一端与这些热交换模块I相接,其可使经这些热交换模块I流出的热交换流体产生一相变化。亦即,加热单元2可使例如还是呈现液态的高温热交换流体受热汽化为蒸气,进而进行后续的能量转换作业。详细地说,在本实施例中,动力产生装置3的一端与加热单元2的另一端相接,因此经加热单元2流出的蒸气即适于驱动动力产生装置3以产生一机械能。动力转换装置4则与动力产生装置3相接,并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蓄电装置5则与动力转换装置4相接,并储存上述的电能。如此一来,即可完成光电转换效率佳的发电作业。上述光电转换效率佳的发电作业主要需具有良好的热交换作业的热交换器来配合,以让日照所产生的热量能充分地转换至热交换流体。因此。下文中将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热交换器。
[0086]图3A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图3B示出图3A的热交换器于L1-L3平面的剖面示意图,图4A示出图3A的热交换器的部分分解图,图4B示出图3A的热交换器于另一视角的部分分解图,而图5示出图4A的部分第一热交换组以及部分第二热交换组的分解图。
[0087]请参照图3A、图3B、图4A、图4B以及图5,本发明的热交换器10主要包括一第一热交换组100以及一第二热交换组200,第一热交换组100与第二热交换组200沿一第一轴向LI相接,其中第一热交换组100以及第二热交换组200可分别由多个热交换鳍片所构成(关于热交换鳍片的设计与配置将于下文中再做详细说明)。
[0088]此外,本实施例的热交换器10还包括多个锁固件14,这些锁固件14是锁固于第一热交换组100与第二热交换组200之间,以使第一热交换组100以及第二热交换组200紧密地相接。
[0089]接着,本文将先针对热交换器10中的热交换流体的传输路径做说明。由图3B可知,在本发明中,两相邻的第一热交换组100与第二热交换组200之间构成一热交换空间,而本实施例以第一热交换组100与第二热交换组200之间构成一热交换空间SI为例。在本实施例中,例如是低温的热交换流体F流通至热交换空间SI,而上述的聚热单元在接收日照后即适于将日照聚焦至热交换器10的一表面10A,该日照聚焦后所产生的热量可传导至热交换器10的多个热交换鳍片上,再与低温的热交换流体F来进行热交换作业。其中,低温的热交换流体F在流经热交换空间SI之后,其温度即明显地升高。[0090]图6A示出图4A的部分第一热交换组的立体图,而图6B示出图4B的部分第二热交换组与入口通道以及出口通道组合的立体图。其中,在图6A与图6B中,以短虚线绘制热交换流体的流动方向。请再参照图6A与图6B,在本实施例中,热交换器10包括了一入口通道18A以及一出口通道18B。本实施例的入口通道18A以及出口通道18B与上述的流体通道6相通。此外,入口通道18A以及出口通道18B与热交换空间SI相通,以供热交换流体F流通。
[0091]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热交换器10的出口通道18B即适于与相邻的另一热交换器10的入口通道18A相接,以让热交换流体能顺利地流通于各个热交换器10之间。其中,入口通道18A以及出口通道18B例如是配置于热交换器10的同一侧10B,且穿设于上述的基座20,该侧例如是位于第二热交换组200的表面,而热交换器10的另一侧IOA即适于供聚热单元进行日照的聚焦作业,另该侧例如是位于第一热交换组100的表面。此外,入口通道18A以及出口通道18B例如是沿第一轴向LI配置于热交换空间SI中的两对角位置处,以让流入热交换空间SI中的热交换流体F能充分地流经热交换器10的每一热交换鳍片。低温的热交换流体F即是经入口通道18A流至热交换空间SI,并自出口通道18B流出热交换空间SI。
[0092]在此,本文将详细说明第一热交换组100的组成、第二热交换组200的组成以及各个热交换鳍片的设计与配置。在本实施例的第一热交换组100的多个热交换鳍片中,主要包括了多个第一热交换鳍片100A,且两相邻的第一热交换鳍片100A之间可配置第三热交换鳍片300A。同样地,在本实施例的第二热交换组200的多个热交换鳍片中,主要包括了多个第二热交换鳍片200A,且两相邻的第二热交换鳍片200A之间亦可配置第三热交换鳍片300A。值得一提的是,当第一热交换组100与第二热交换组200沿第一轴向LI相接时,这些第一热交换鳍片100A与这些第二热交换鳍片200A是沿着第二轴向L2交错地排列。
[0093]承上所述,每个第一热交换鳍片100A具有一第一本体IlOA以及设于第一本体IlOA的一侧的至少一第一延伸部120A,每个第一延伸部120A自第一本体IlOA朝向一第一方向Dl延伸。每个第二热交换鳍片200A具有一第二本体210A以及设于第二本体210A的一侧的至少一第二延伸部220A,每个第二延伸部220A自第二本体210A朝向一第二方向D2延伸,而第一方向Dl与第二方向D2为相反方向。
[0094]此外,第一热交换鳍片100A还包括一第一接合部130A,第一接合部130A亦是自第一本体IlOA朝向第一方向Dl延伸。第二热交换鳍片200A还包括一第二接合部230A,第二接合部230A亦是自第二本体210A朝向第二方向D2延伸。当第一热交换组100与第二热交换组200沿第一轴向LI相接时,这些第一热交换鳍片100A的第一接合部130A与这些第二热交换鳍片200A的第二接合部230A即相接合。在本实施例中,第三热交换鳍片300A亦可设有一第三本体310A以及一第三接合部330A,而第三接合部330A是自第三本体310A延伸出。在第一热交换组100中,第三热交换鳍片300A的第三接合部330A于第一热交换鳍片100A的投影区域与第一接合部130A相重叠。同样地,在第二热交换组200中,第三热交换鳍片300A的第三接合部330A于第二热交换鳍片200A的投影区域与第二接合部230A亦相重叠。
[0095]另外,第一热交换组100以及第二热交换组200还分别包括多个第四热交换鳍片400A,这些第四热交换鳍片400A例如是多个为一组,且分别配置于第一热交换组100以及第二热交换组200的两侧。其中,第四热交换鳍片400A例如是一矩形片体,其于第一轴向LI上的延伸宽度例如是与第一接合部130A以及第二接合部230A于第一轴向LI上的延伸宽度相同。详细地说,第四热交换鳍片400A能完全覆盖该第一热交换鳍片100A、第二热交换鳍片200A与第三热交换鳍片300A,进而使这些第一热交换鳍片100A、这些第二热交换鳍片200A以及这些第三热交换鳍片300A之间构成封闭的热交换空间SI。
[0096]其中,第一热交换鳍片100A与第二热交换鳍片200A例如为齿状鳍片。第一本体110A、第二本体210A以及第三本体310A例如为一“ I ”型结构。当这些第一热交换鳍片100A与第三热交换鳍片300A沿着第二轴向L2交错地排列时,每一个第一热交换鳍片100A的第一本体IlOA与第三热交换鳍片300A的第三本体310A相重叠。同样地,当这些第二热交换鳍片200A与第三热交换鳍片300A沿着第二轴向L2交错地排列时,每一个第二热交换鳍片200A的第二本体210A与第三热交换鳍片300A的第三本体310A相重叠。此外,第一延伸部120A以及第二延伸部220A例如为一矩形片体排列。第一延伸部120A例如是沿一第三轴向L3排列于所对应的第一本体110A,而第二延伸部220A例如是沿第三轴向L3排列于所对应的第二本体210A。第一轴向L1、第二轴向L2以及第三轴向L3例如是相互垂直。
[0097]此外,第一延伸部120A与第二延伸部220A例如是分别延伸自“ I ”型结构。当第一热交换组100与第二热交换组200沿第一轴向LI相接时,基于这些第一热交换鳍片100A与这些第二热交换鳍片200A是沿着第二轴向L2交错地排列,且第一延伸部120A与第二延伸部220A朝向相反方向延伸,因此两相邻的热交换组的延伸部即交错地配置于热交换空间SI中。
[0098]在本实施例中,热交换空间SI是位于第一热交换组100的第一本体IlOA与相邻的第二热交换组200的第二本体210A之间。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热交换组100的第一延伸部120A于相邻的第二热交换组200其第二热交换鳍片200A所在平面的投影区域不与该第二热交换鳍片200A的第二延伸部220A相重叠。进一步地说,第一热交换组100的第一延伸部120A于相邻的第二热交换组200其第二热交换鳍片200A所在平面的投影区域位于两相邻的第二延伸部220A之间,且与相邻的两个第二延伸部220A相隔一间距d。
[0099]此外,第一延伸部120A自第一本体IlOA朝向第一方向Dl延伸的区域大于第一接合部130A自第一本体IlOA朝向第一方向Dl延伸的区域。第二延伸部220A自第二本体210A朝向第二方向D2延伸的区域大于第二接合部230A自第二本体210A朝向第二方向D2延伸的区域。在第一热交换组100与第二热交换组200沿第一轴向LI相接时,第一热交换组100的第一延伸部120A会抵接于其延伸方向Dl上的第二热交换组200的第三热交换鳍片300A。同样地,第二热交换组200的第二延伸部220A会抵接于其延伸方向D2上的第一热交换组100的第三热交换鳍片300A。亦即,本实施例除了可借由于热交换空间SI中的热交换流体来与热交换鳍片进行热交换作业之外,亦可借由热交换鳍片的相互抵接来进行第一热交换组100与第二热交换组200之间的热传导,进而让热交换作业更有效率,均热效应及更加地明显。
[0100]另外,本实施例的热交换器10还包括多个密封件16,其例如是配置于相邻的这些第一热交换鳍片100A、这些第二热交换鳍片200A以及这些第三热交换鳍片300A之间,且配置于两相邻的第四热交换鳍片400A之间,进而让各个鳍片之间有良好的接合度。进一步地说,第一热交换鳍片IOOA的第一接合部130A、第二热交换鳍片200A的第二接合部230A以及第三热交换鳍片300A的第三接合部330A的前缘均设有一凹口 C。在第一热交换组100中,当这些第一热交换鳍片100A与这些第三热交换鳍片300A沿着第二轴向L2交错地相接时,这些鳍片的凹口 C在相接之后即构成一凹槽。同样地,在第二热交换组200中,当这些第二热交换鳍片200A与这些第三热交换鳍片300A沿着第二轴向L2交错地相接时,这些鳍片的凹口 C在相接之后亦构成一凹槽。因此,当第一热交换组100与第二热交换组200相接时,第一热交换组100的凹槽与第二热交换组200的凹槽即对应地相接,并构成一通槽,而例如是硅胶的密封件16即适于填充于其间。在搭配上锁固件14的辅助之后,第一热交换组100与第二热交换组200之间即有良好的接合关系。
[0101]另一方面,为让热交换流体F能于热交换空间SI中有效地进行热交换作业,本实施例除了可于两相邻的第四热交换鳍片400A之间设置密封件16之外,亦可于这些第一热交换鳍片100A、这些第二热交换鳍片200A以及这些第三热交换鳍片300A的组合与第四热交换鳍片400A的接合处设置密封件16,进而确使热交换空间SI为一密闭空间。其中,上述的锁固件14即是穿设于第一热交换组100的多个第四热交换鳍片400A与第二热交换组200的多个第四热交换鳍片400A间。
[0102]图7A示出图5的第一热交换组其第一热交换鳍片与第二热交换组其一第二热交换鳍片组合的立体图,图7B示出图5的第一热交换组其第一热交换鳍片与第二热交换组其另一第二热交换鳍片组合的立体图,而图8示出图3A的热交换器于L2-L3平面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其中,在图7A与图7B中,以短虚线绘制热交换流体的流动方向,而图8所示出的区域为热交换流体F于热交换空间SI的流动区域。同样地,在图8中,以短虚线绘制热交换流体的流动方向。
[0103]为更清楚地了解热交换流体F于热交换空间SI中的流动路径,除了参照上述图示之外,请再参照图7A、图7B以及图8,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入口通道18A以及出口通道18B分别配置于热交换空间SI中的两对角位置处,因此低温的热交换流体F经入口通道18A流至热交换空间SI之后会于第二轴向L2以及第三轴向L3上流经热交换空间SI中的第一热交换组100其第一延伸部120A以及相邻的第二热交换组200其第二延伸部220A。
[0104]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热交换组沿第一轴向LI相接时,由于第一热交换组100的第一延伸部120A会抵接于其延伸方向Dl上的第二热交换组200的第三热交换鳍片300A,第二热交换组200的第二延伸部220A会抵接于其延伸方向D2上的第一热交换组100的第三热交换鳍片300A,且第一热交换组100的第一延伸部120A与相邻的第二热交换组200的第二延伸部220A又是交错地配置于相邻的两个热交换组间的热交换空间SI,因此热交换流体F由入口通道18A流动至出口通道18B的过程中,热交换流体F在受到第一延伸部120A分流之后(请参照图7A、图7B以及图8中所标示的短虚线流动方向),会流至第二延伸部220A的周边区域,而与于其它区域同样受到分流的热交换流体F进行合流之后,再受到第二延伸部220A的分流,并自第一延伸部120A与第二延伸部220A间的间距d再流至第一延伸部120A的周边区域,再与于其它区域同样受到分流的热交换流体F进行合流之后,再次受到第一延伸部120A的分流。
[0105]简单地说,在热交换流体F由入口通道18A流动至出口通道18B的过程中,热交换流体F会受到第一延伸部120A与第二延伸部220A的作用,而被不断的被强迫分流或合流,进而提高了热交换器10的热交换效率。如此一来,热交换器10即有良好的热交换效能,而该热交换效能即能有效地将日照聚焦后的热量转换至热交换流体。
[0106]另一方面,第二热交换鳍片200A可为第一热交换鳍片100A沿该第一轴向LI转动180度的型态。因此,在制作热交换器10时,即可借由冲压工艺同时制作出第一热交换鳍片100A以及第二热交换鳍片200A,进而大幅增加产品的制作效率。
[0107]图9示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剖视图。图1OA示出图9的第一热交换组其第一热交换鳍片与第二热交换组其第二热交换鳍片组合的示意图,图1OB示出图1OA的热交换鳍片组合的立体图,图1OC示出图9的第一热交换组其第一热交换鳍片与第二热交换组其另一第二热交换鳍片组合的立体图,而图1OD示出图1OB的第一热交换鳍片与第二热交换鳍片于另一视角的分解图。在图1OA与图1OB中,第一热交换鳍片100B重叠于第二热交换鳍片200B上。在图1OC中,第二热交换鳍片200B重叠于第一热交换鳍片100B上。此外,在图1OB与图1OC中,以短虚线绘制热交换流体的流动方向。
[0108]请参照图9、图10A、图10B、图1OC以及图10D,本实施例的第一热交换鳍片100B以及第二热交换鳍片200B与前述实施例的第一热交换鳍片100A以及第二热交换鳍片200A相似,当这些第一热交换鳍片100B与前述的第三热交换鳍片沿着第二轴向L2交错地排列时,每一个第一热交换鳍片100B的第一本体IlOB与第三热交换鳍片的第三本体亦相重叠。当这些第二热交换鳍片200B与第三热交换鳍片沿着第二轴向L2交错地排列时,每一个第二热交换鳍片200B的第二本体210B与第三热交换鳍片300B亦相重叠。其中,热交换空间S2同样是位于第一热交换组的第一本体IlOB与相邻的第二热交换组的第二本体210B之间。低温的热交换流体同样流通于热交换空间S2中。
[0109]此外,当这些热交换组相接时,第一热交换组的第一延伸部120B亦是抵接于其延伸方向上的第二热交换组的第三热交换鳍片300B,第二热交换组的第二延伸部220B亦是抵接于其延伸方向上的第一热交换组的第三热交换鳍片300B。只是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热交换组的第一延伸部120B于相邻的第二热交换组的第二热交换鳍片200B所在平面的投影区域与该第二热交换鳍片200B的第二延伸部220B部分重叠。
[0110]详细地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120B设有多个第一导通槽结构122,第二延伸部220B设有多个第二导通槽结构222,而第一热交换组其第一导通槽结构122部分叠合于相邻的第二热交换组其第二导通槽结构222。亦即,第一热交换组的第一导通槽结构122与相邻的第二热交换组的第二导通槽结构222相通,以构成热交换空间S2。
[0111]进一步地说,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第一本体IlOB以及第二本体210B亦例如为“ I ”型结构,而该第一延伸部120B为一第一网格状结构,第二延伸部220B为一第二网格状结构,第一网格状结构以及第二网格状结构延伸自“ I ”型结构。其中,第一热交换组其第一网格状结构中的实体部分与相邻的第二热交换组其第二网格状结构中的实体部分交错搭接。亦即,第一热交换组其第一网格状结构中的空心部分会与相邻的第二热交换组其第二网格状结构中的空心部分相通,而热交换流体即适于在相通的空间中流动。
[0112]承上所述,这些第一导通槽结构122例如是由三组第一导通槽排列A1、A2、A3所组成,这些第二导通槽结构222由三组第二导通槽排列B1、B2、B3所组成。这些第一导通槽排列A1、A2、A3自第一本体IlOB朝向第一方向Dl依序排列,而这些第二导通槽排列B1、B2、B3自第二本体IlOB朝向第二方向D2依序排列。当这些热交换组相接时,第一热交换组的多个第一导通槽排列其中之一会同时与相邻的第二热交换组其多个第二导通槽排列相叠合。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热交换组的第一导通槽排列A2 (位于第一热交换鳍片100B)即会同时与相邻的第二热交换组其第二导通槽排列B1、B2、B3 (位于第二热交换鳍片200B)相叠合。如此一来,第一导通槽排列A2的每一个第一导通槽结构122会同时与相邻的第二热交换组其每一个第二导通槽排列B1、B2、B3中的第二导通槽结构222相通。
[0113]再详细地说,第一热交换组其第一导通槽排列A2的第一导通槽结构122会同时与相邻的第二热交换组其至少四个相邻的第二导通槽结构222相通。这些相邻的第二导通槽结构222中至少有两个(如图1OA与图1OD所示的222A与222B)是沿着这些热交换组的组装轴向(第一轴向LI)排列,有至少两个(如图1OA与图1OD所示的222C与222D)是沿着与该组装轴向相垂直的另一轴向(第三轴向L3)排列。其中,这四个相邻的第二导通槽结构222A、222B、222C与222D即是分别位于第二导通槽排列B1、B2、B3中。
[0114]在本实施例中,这些第一导通槽排列例如是包括两组三边形导通槽排列以及一组四边形导通槽排列,而这些第二导通槽排列同样例如是包括两组三边形导通槽排列以及一组四边形导通槽排列。这些三边形导通槽排列配置于四边形导通槽排列的两侧。在本实施例中,三边形导通槽排列即为第一导通槽排列Al与A3以及第二导通槽排列BI与B3,四边形导通槽排列即为第一导通槽排列A2以及第二导通槽排列B2。亦即,当这些热交换组相接时,第一热交换组其四边形导通槽排列A2 (位于第一热交换鳍片100B)同时与相邻的第二热交换组其第二热交换鳍片200B的四边形导通槽排列B2以及两个三边形导通槽排列BI与B3相通。上述这些第一导通槽结构122例如为菱形结构与三角形结构的组合。同样地,上述这些第二导通槽结构222例如为菱形结构与三角形结构的组合。
[0115]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本实施例的热交换器10’亦可包括入口通道18A以及出口通道18B (如图9所示),以进行相关的热交换流体输送作业。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热交换组沿第一轴向LI相接时,第一热交换组的第一延伸部120B会抵接于其延伸方向Dl上的第二热交换组的第三热交换鳍片,第二热交换组的第二延伸部220B会抵接于其延伸方向D2上的第一热交换组的第三热交换鳍片,且每一个第一热交换组的第一延伸部120B与相邻的第二热交换组的第二延伸部220B是重叠地配置于相邻的两个热交换组间的热交换空间S2。
[0116]如此一来,在热交换流体F由入口通道18A流动至出口通道18B的过程中,热交换流体F在受到第一延伸部120B分流之后(请参照图1OB以及图1OC中所标示的短虚线流动方向),会流至第二延伸部220B的周边区域,而与于其它区域同样受到分流的热交换流体F进行合流之后,再受到第二延伸部220B的分流,并自相通的第二导通槽结构222与第一导通槽结构122再流至第一延伸部120B的周边区域,再与于其它区域同样受到分流的热交换流体F进行合流之后,再次受到另一第一延伸部120B的分流。
[0117]简单地说,在热交换流体F由入口通道18A流动至出口通道18B的过程中,热交换流体F会受到第一延伸部120B与第二延伸部220B的作用,而被不断的被强迫分流或合流,进而提高了热交换器10’的热交换效率。如此一来,热交换器10’即有良好的热交换效能。
[0118]值得一提的是,基于本实施例的第一导通槽结构122与第二导通槽结构222例如是菱形结构以及三角形结构的组合,故菱形结构以及三角形结构的侧边会有斜面结构的特征。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当低温的热交换流体F经入口通道18A流至热交换空间S2之后,热交换流体F除了会于第二轴向L2以及第三轴向L3上流经热交换空间S2中的第一热交换组其第一延伸部120B以及相邻的第二热交换组其第二延伸部220B之外,还会于第一轴向LI上流经热交换空间S2中的各个延伸部。
[0119]承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热交换鳍片100B以及第二热交换鳍片200B同样适于与前述实施例的第三热交换鳍片以及第四热交换鳍片相接。本实施例的第一热交换鳍片100B以及第二热交换鳍片200B与前述实施例的第三热交换鳍片以及第四热交换鳍片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借由与相关构件(如密封件)间的相互作用来产生的效果均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因此本文在此实施方式中即不再做相关说明。此外,第二热交换鳍片200B亦可为第一热交换鳍片100B沿第一轴向LI转动180度的型态。因此,在制作热交换器10’时,即可借由冲压工艺同时制作出第一热交换鳍片100B以及第二热交换鳍片200B,进而大幅增加产品的制作效率。
[0120]在上述两个实施例中,第一热交换鳍片以及第三热交换鳍片的组合的一侧即构成热交换器的表面10A,而热交换器即是借由表面IOA来接收聚热单元的聚焦作业。在其它较佳实施例中,这些第一热交换鳍片亦可直接地间隔排列于一热交换板上,而热交换器可借由该热交换板来接收聚热单元的聚焦作业。同样地,第二热交换鳍片亦可直接地间隔排列于另一热交换板。亦即,在无配置第三热交换鳍片的设计下,本发明的热交换器亦能提供良好的热交换效能。亦即,凡使热交换空间中的第一热交换鳍片与第二热交换鳍片沿一轴向交错地排列,且鳍片的设计让热交换流体能于该热交换空间中充分扰动均属本发明的精神与范畴,本发明在此并不做任何限制。
[0121]承上所述,热交换流体在流经如上述的多个热交换器之后,热交换流体可成为一高温液体,其温度例如是介于90?98°C。因此,本发明可再经由加热单元2来使上述高温液体汽化为蒸气,以驱动如图1所示的动力产生装置3。本发明的加热单元2的设计可如图11所示(图11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加热单元其内部设计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1,本实施例的加热单元2亦设有一通道Cl供热交换流体流通。此外,加热单元2还设有另一通道C2供另一高温的热交换流体流通。于通道C2流通的热交换流体例如是油或是沸点较高的适当流体,其温度例如是大于300°C。如此一来,于通道C2流通的高温热交换流体能让流通于通道Cl中的例如是高温液态水的热交换流体迅速地汽化成蒸气,以驱动动力产生装置3,进而进行后续的能量转换作业。
[0122]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中,聚热单元30可为直径3.7米的反射聚光镜,流体通道的水流量可为3000 cc /min,热交换流体的初始温度例如为29°C,而热交换流体在首次流经热交换模块后的温度例如为52.6°C,温度上升了约23.60C。在此情况下,热交换流体吸收热能约为4940瓦(23.6*3000/60*4.1868)。以欧美以及日本为例,该些国家现阶段需要的能源约70亿千瓦。若采用本发明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即需约须70亿套(以70亿千瓦/5千瓦*5倍的年日照时数)。本实施例的反射聚光镜占地面积约10.75 Hf,每公顷约可安装500套。换言之,每平方公里可安装50000套(每平方公里是100公顷),而70亿套大约140, 000平方公里,约四个台湾的面积即可供应欧美日本的人的能源需求。
[0123]当然,在提高相关管线的保温能力以及调整管线的孔径尺寸之后,即可大幅提高本发明的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吸收热能的能力,进而能降低太阳能发电系统的配置空间。[0124]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太阳能发电系统中,热交换器由多个热交换组所构成,两相邻的热交换组之间构成一热交换空间。其中,热交换空间中设有相互交错的鳍片,该鳍片的设计让热交换流体能于该热交换空间中充分扰动。详细地说,分别来自两相邻热交换组的鳍片会让流至此热交换空间的热交换流体不断地被强迫分流以及合流,以大幅地增加热交换流体与鳍片间的接触面积,增加热交换流体进行热交换作业的速率,达到良好的热交换效能。
[0125]因此,在将多个热交换模块以适当的方式排列之后,热交换流体即能上升至接近汽化的温度,因此再经由一加热单元的辅助之后,热交换流体即能迅速地汽化为蒸气。如此一来,本发明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即可应用蒸气来驱动该动力产生装置以产生机械能,并将该机械能转换为该电能,进而大幅地提高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光电转换效率。上述的该适当的方式除了可以是本文所述的排列方式之外,亦可仅以串联的方式来排列,本文在此并不做任何限制。
[0126]此外,本发明的太阳能发电系统亦可预先将自多个热交换器流出的热交换流体储存于一储存槽,而在需要进行能量转换作业时,在让储存槽中的热交换器经过加热单元来进行汽化作业,以产生上文所述的机械动能。
[0127]再者,由于本发明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包括了具有良好热交换效率的热交换模块,且这些以适当方式排列的多个热交换模块能逐渐地提高热交换流体的温度至一接近汽化的状态。因此,本发明的加热单元仅需短暂地作业即能让热交换流体汽化为蒸气。相较一般的太阳能发电系统需要长时间的作业始能完成能量转换作业,本发明的太阳能发电系统能以较为节能的方式来达到相同的目的。
[0128]虽然本发明已揭示多个实施例如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其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的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任意的变更与修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太阳能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适于将一日照转换为一电能,该太阳能发电系统包括: 多个热交换模块,各该热交换模块包括: 一热交换器,包括一第一热交换组以及一第二热交换组,该第一热交换组包括多个第一热交换鳍片,各该第一热交换鳍片具有一第一本体以及设于该第一本体的一侧的至少一第一延伸部,各该第一延伸部自该第一本体朝向一第一方向延伸,该第二热交换组包括多个第二热交换鳍片,各该第二热交换鳍片具有一第二本体以及设于该第二本体的一侧的至少一第二延伸部,各该第二延伸部自该第二本体朝向一第二方向延伸,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为相反方向,其中,该第一热交换组与该第二热交换组沿一第一轴向相接,且该些第一热交换鳍片与该些第二热交换鳍片沿一第二轴向交错地排列,该第一热交换组与该第二热交换组之间构成一热交换空间,一热交换流体流通于该热交换空间; 一基座,该热交换器配置于该基座; 一聚热单元,架设于该基座,且适于接收该日照,并将该日照聚焦至该热交换器; 一加热单元,一端与该些热交换模块相接,使得经该些热交换模块流出的该热交换流体产生一相变化; 一动力产生装置,一端与该加热单元的另一端相接,而经该相变化的该热交换流体适于驱动该动力产生装置以产生一机械能; 一动力转换装置,与该动力产生装置相接,并将该机械能转换为该电能; 一蓄电装置,与该动力转换装置相接,并储存该电能;以及 一流体通道,连通于各该热交换器的该热交换空间、该加热单元以及该动力产生装置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热交换鳍片还包括一第一接合部,该第一接合部自该第一本体朝向该第一方向延伸,该第二热交换鳍片还包括一第二接合部,该第二接合部自该第二本体朝向该第二方向延伸,当该第一热交换组与该第二热交换组沿该第一轴向相接时,该些第一热交换鳍片的该第一接合部与该些第二热交换鳍片的该第二接合部相接合,且该些第一热交换鳍片沿该第二轴向间隔地排列,该些第二热交换鳍片沿该第二轴向间隔地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延伸部自该第一本体朝向该第一方向延伸的区域大于该第一接合部自该第一本体朝向该第一方向延伸的区域,该第二延伸部自该第二本体朝向该第二方向延伸的区域大于该第二接合部自该第二本体朝向该第二方向延伸的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热交换组以及该第二热交换组分别包括多个第三热交换鳍片,该第三热交换鳍片配置于两相邻的该些第一热交换鳍片之间,该第三热交换鳍片配置于两相邻的该些第二热交换鳍片之间,且各该第三热交换鳍片包括一第三本体以及一第三接合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本体与相邻的该第三热交换鳍片的该第三本体相重叠,各该第二本体与相邻的该第三热交换鳍片的该第三本体相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热交换组与该第二热交换组沿该第一轴向相接时,该第一热交换组中的该第一延伸部抵接于其延伸方向上的该第二热交换组中的该第三热交换鳍片,该第二热交换组中的该第二延伸部抵接于其延伸方向上的该第一热交换组中的该第三热交换鳍片。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热交换组以及该第二热交换组分别包括多个第四热交换鳍片,该些第四热交换鳍片分别配置于该第一热交换组以及该第二热交换组的两侧,使该些第一热交换鳍片、该些第二热交换鳍片以及该些第三热交换鳍片之间构成封闭的该热交换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热交换器还包括多个密封件,配置于相邻的该些第一热交换鳍片、该些第二热交换鳍片以及该些第三热交换鳍片之间,且配置于两相邻的该些第四热交换鳍片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热交换器还包括一入口通道以及一出口通道,与该流体通道相通,各该热交换器的该出口通道适于与相邻的另一该热交换器的该入口通道相接,且该入口通道以及该出口通道与该热交换空间相通,以供该热交换流体流通,且该入口通道以及该出口通道沿该第一轴向配置于该热交换空间中的两对角位置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聚热单元为一菲涅尔透 镜。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些热交换模块以阵列方式排列。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些热交换模块构成多个串联排列,该些串联排列再以并联的方式相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热交换鳍片的该第一延伸部于该第二热交换鳍片所在平面的投影区域不与该第二热交换鳍片的该第二延伸部相重叠。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热交换组的该第一延伸部与相邻的该第二热交换组的该第二延伸部交错地配置于该热交换空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热交换空间位于该第一热交换组的该第一本体与相邻的该第二热交换组的该第二本体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热交换组的该些第一延伸部沿一第三轴向排列于所对应的该第一本体,该第二热交换组的该些第二延伸部沿该第三轴向排列于所对应的该第二本体。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各该热交换组的该第一延伸部于相邻的另该热交换组其该第二热交换鳍片所在平面的投影区域位于两相邻的该些第二延伸部之间,且与相邻的该二第二延伸部相隔一间距,各该第一本体以及各该第二本体为“ I ”型结构,而各该第一延伸部以及各该第二延伸部为矩形片体排列,延伸自该“ I ”型结构。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热交换鳍片为该第一热交换鳍片沿该第一轴向转动180度的型态,该第一热交换鳍片与该第二热交换鳍片为齿状鳍片。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热交换鳍片的该第一延伸部于该第二热交换鳍片所在平面的投影区域与该第二热交换鳍片的该第二延伸部部分重叠。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热交换空间位于该第一热交换组的该第一本体与该第二热交换组的该第二本体之间。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延伸部设有多个第一导通槽结构,该第二延伸部设有多个第二导通槽结构,而该第一热交换组其各该第一导通槽结构与相邻的该第二热交换组其各该第二导通槽结构部分相叠合。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热交换组其各该第一导通槽结构与相邻的另该热交换组其各该第二导通槽结构相通,以构成该热交换空间。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热交换组其该第一导通槽结构同时与相邻的该第二热交换组其至少四个相邻的该第二导通槽结构相通。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相邻的该些第二导通槽结构中至少两个沿该第一轴向排列,至少两个沿与该第一轴向相垂直的另一轴向排列。
25.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导通槽结构由三组第一导通槽排列所组成,该些第二导通槽结构由三组第二导通槽排列所组成,该第一热交换组其该些第一导通槽排列其中之一同时与相邻的该第二热交换组其该些第二导通槽排列相叠合,而该第一导通槽排列的各该第一导通槽结构同时与相邻的该第二热交换组其各该第二导通槽排列的该第二导通槽结构相通。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导通槽排列以及该些第二导通槽排列分别包括两组三边形导通槽排列以及一组四边形导通槽排列,该些三边形导通槽排列配置于该四边形导通槽排列的两侧。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热交换组其该四边形导通槽排列同时与相邻的另该热交换组的该四边形导通槽排列以及两个该三边形导通槽排列相通,该些第一导通槽结构为菱形结构与三角形结构的组合,该些第二导通槽结构为菱形结构与三角形结构的组合。
28.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本体以及各该第二本体为“ I ”型结构,而各该第一延伸部为一第一网格状结构,该第二延伸部为一第二网格状结构,该第一网格状结构以及该第二网格状结构延伸自该“ I ”型结构,该第一热交换组其该第一网格状结构中的实体部分与相邻的该第二热交换组其该第二网格状结构中的实体部分交错搭接。
2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热交换组还包括一热交换板,该些第一热交换鳍片间隔排列于该热交换板上,该第二热交换组还包括另一热交换板,而该些第二热交换鳍片间隔排列于另该热交换板上,而该日照聚焦至该第一热交换组的该热交换板。
3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动力产生装置为一蒸气驱动装置,而该相变化为液相转变为气相。
【文档编号】F24J2/46GK103940118SQ201410008592
【公开日】2014年7月23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21日
【发明者】陈晃涵 申请人:陈晃涵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