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调节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649532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空气调节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器。根据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器包括:本体,具有吸入空气的吸入口和排出空气的排出口,压缩机,设置于上述本体的内部,用于压缩制冷剂,热交换器,能够接收来自上述压缩机的被压缩的制冷剂,具有多个热交换部,膨胀器,设置于上述本体的内部,用于使制冷剂膨胀,以及阀,用于调节制冷剂向上述热交换器的流动;空气调节器的工作模式包括制冷模式和除湿模式;上述多个热交换部以空气的流动方向为基准以串联方式配置,使得空气依次通过多个热交换部;根据基于上述阀的工作的制冷剂的流动,上述多个热交换部中的一部分热交换部能够起到冷凝器的作用,上述多个热交换部中的另一部分能够起到蒸发器的作用。
【专利说明】空气调节器

【技术领域】
[0001 ] 本说明书涉及空气调节器。

【背景技术】
[0002]空气调节器是根据用途、目的而使室内的空气维持最适合的状态的家用电器。例如,在夏季,将室内调节成凉爽的制冷状态,在冬季,将室内调节成暖和的制热状态,并且调节室内的湿度,将室内的空气调节成舒适的净化状态。在空气调节器中,能够驱动冷冻循环系统,并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装置及蒸发器。
[0003]如现有技术文献韩国公开特许第2007-0064077号中所公开,现有的空气调节器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通常,室内机固定于室内的特定位置,室外机设置于室外。
[0004]在现有的空气调节器的情况下,通过在室内机中设置多个室内热交换器,来实现包括制冷、制热在内的除湿功能。
[0005]但是,如上所述,在现有的空气调节器的情况下,由于室内机以固定方式进行设置,因而存在无法实现除了特定空间之外的其余空间的空气调节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向所需位置移动,并能够实现除湿和制冷的空气调节器。
[0007]根据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器,包括:本体,具有吸入空气的吸入口和排出空气的排出口,压缩机,设置于上述本体的内部,用于压缩制冷剂,热交换器,能够接收来自上述压缩机的被压缩的制冷剂,具有多个热交换部,膨胀器,设置于上述本体的内部,用于使制冷剂膨胀,以及阀,用于调节制冷剂向上述热交换器的流动;空气调节器的工作模式包括制冷模式和除湿模式;上述多个热交换部以空气的流动方向为基准以串联方式配置,使得空气依次通过多个热交换部;根据基于上述阀的工作的制冷剂的流动,上述多个热交换部中的一部分热交换部能够起到冷凝器的作用,上述多个热交换部中的另一部分能够起到蒸发器的作用。
[0008]在上述空气调节器的制冷模式中,上述阀能够调节制冷剂的流动,使得空气在通过起到冷凝器的作用的热交换部之后,再通过起到蒸发器的作用的热交换部;在上述空气调节器的除湿模式中,上述阀能够调节制冷剂的流动,使得空气在通过起到蒸发器的作用的热交换部之后,再通过起到冷凝器的作用的热交换部。
[0009]上述多个热交换部能够包括:第一热交换部,第二热交换部,位于上述第一热交换部的下游,以及第三热交换部,位于上述第二热交换部的下游;在上述压缩机中被压缩的制冷剂能够向上述第二热交换部供给;上述阀能够控制制冷剂的流动,使得从上述第二热交换部排出的制冷剂向上述第一热交换部和上述第三热交换部中的一个以上热交换部流动。
[0010]上述空气调节器的制冷模式能够包括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在上述第一模式中,上述阀能够控制制冷剂的流动,使得从上述膨胀器排出的制冷剂分别向上述第一热交换部和上述第三热交换部流动;在上述第二模式中,上述阀能够控制制冷剂的流动,使得从上述膨胀器排出的制冷剂向上述第三热交换部流动。
[0011]在上述除湿模式中,上述阀能够控制制冷剂的流动,使得从上述膨胀器排出的制冷剂向上述第一热交换部流动。
[0012]上述膨胀器能够设置于从上述第二热交换部排出的制冷剂所流动的配管上;上述阀能够在上述配管上位于上述膨胀器的下游侧。
[0013]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还能够包括:第一连接配管,与上述阀相连接,并与上述第一热交换部相连接;以及第二连接配管,与上述阀相连接,并与上述第二热交换部相连接。
[0014]上述第三热交换部的至少一部分能够在上下方向上与上述第二热交换部相重叠。
[0015]上述多个热交换部能够包括:第一热交换部,以及第二热交换部,位于上述第一热交换部的下游;在上述空气调节器的除湿模式中,上述阀能够控制制冷剂的流动,使得从上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向上述第一热交换部流动,使上述第一热交换部起到冷凝器的作用。
[0016]在上述空气调节器的制冷模式中,上述阀能够控制制冷剂的流动,使得从上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向上述第二热交换部流动,使上述第二热交换部起到冷凝器的作用。
[0017]上述膨胀器能够设置在用于将上述第一热交换部与上述第二热交换部相连接的配管上。
[0018]在参照附图进行的以下说明中,具体陈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根据说明、附图及发明要求保护范围来明确其他特征。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简要示出第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内部结构的图。
[0020]图2为第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结构图。
[0021]图3为示出第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以除湿模式运转时的制冷剂流动的图。
[0022]图4为示出第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以制冷模式运转时的制冷剂流动的图。
[0023]图5为简要示出第二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内部结构的图。
[0024]图6为第三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结构图,示出了空气调节器以制冷模式运转时的制冷剂流动。
[0025]图7为第三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结构图,示出了空气调节器以除湿模式运转时的制冷剂流动。

【具体实施方式】
[0026]参照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且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
[0027]在优选实施例的以下详细说明中,参照了形成其一部分的附图,其中,示出了能够实施本发明的图示的特定优选实施例。充分地详细说明这些实施例,使得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施本发明,并且,应当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内,能够利用其他实施例,并进行逻辑结构、机械、电和化学上的改变。为了避免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实施本发明时的不必要的细节,省略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某些信息。因此,以下详细说明不应被视为具有限制意义。
[0028]图1为简要示出第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内部结构的图,图2为第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结构图。
[0029]参照图1及图2,第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I包括用于形成外形的本体10。
[0030]上述本体10能够包括:吸入口 102,用于吸入空气;排出口 104,用于排出空气;以及风扇60,能够用于使空气流动。
[0031]并且,上述本体10能够包括:压缩机11,用于压缩制冷剂;热交换器20,用于使在上述热交换器20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及膨胀器30,用于将制冷剂膨胀。
[0032]在本说明书中,上述热交换器20由多个热交换部构成,上述热交换器20中的一部分热交换部能够起到冷凝器的作用,上述热交换器20中的另一部分热交换部能够起到蒸发器的作用。
[0033]因此,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由于上述本体10包括构成制冷剂循环系统的压缩机、冷凝器、膨胀器及蒸发器,因而能够将上述本体10移动到所需的位置,来执行除湿或制冷。
[0034]上述多个热交换部能够包括第一热交换部21、第二热交换部22及第三热交换部23。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多个热交换部21、22、23能够为以一体方式形成而构成一个热交换器20,并以制冷剂的流动为基准被区分的结构。或者,多个热交换部21、22、23能够在分别以单独的组件形成之后,相结合而构成一个热交换器20。或者,多个热交换部21、22、23能够分别以单独的组件形成而独立设置于本体的内部。在此情况下,能够理解为实质上上述本体10上设有三个热交换器。
[0035]上述第二热交换部20配置于上述第一热交换部21和上述第三热交换部23之间,且以空气的流动为基准,在上述第一热交换部21的下游设有上述第二热交换部22。并且,在上述第二热交换部22的下游设有上述第三热交换部23。并且,在上述第三热交换部23的下游设有上述排出口 104。即,以空气的流动方向为基准,第一热交换部21、第二热交换部22及第三热交换部23以串联方式配置,使得空气依次在上述第一热交换部21、上述第二热交换部22及第三热交换部23中流动之后,通过上述排出口 104向上述本体10的外部排出。
[0036]在图2中,作为一例,示出风扇60配置于第一热交换部21的上游的情况,但与此不同,也能够配置于第三热交换部23的下游。
[0037]上述压缩机11能够借助上述第二热交换部22和第一配管41来进行连接。上述第二热交换部22能够与第二配管43相连接。在上述第二配管43上配置有上述膨胀器30。并且,在上述第二配管43中的上述膨胀器43的下游侧配管上,设有用于调节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阀50。作为一例,上述阀50能够为三通阀,但并不局限于此。
[0038]上述阀50能够与第一连接配管45和第二连接配管46相连接。上述第一连接配管45与上述第一热交换部21相连接,上述第二连接配管46与上述第三热交换部23相连接。因此,借助上述阀50,制冷剂能够向上述第一热交换部21及上述第三热交换部23中的某一个热交换部流动,或者分别向上述第一热交换部21及上述第三热交换部23流动。
[0039]上述第一热交换部21及上述第三热交换部23各自的排出配管能够在贴合之后,与上述压缩机11相连接。
[0040]如上所述,上述热交换器20包括多个热交换部21、22、23,因而上述空气调节器I的工作模式至少能够包括制冷模式和除湿模式。并且,上述本体10还能够包括水罐70,当处于除湿模式时,上述水罐70用于储存冷凝水。
[0041]上述水罐70能够以可分离的方式与上述本体10相结合,在从上述本体10中分离上述水罐70的状态下,能够清空储存于上述水罐70的冷凝水。
[0042]以下,对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工作进行说明。
[0043]图3为示出第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以除湿模式运转时的制冷剂流动的图,图4为示出第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以制冷模式运转时的制冷剂流动的图。
[0044]首先,参照图3,若上述空气调节器I以除湿模式运转,则在上述压缩机I中被压缩的制冷剂流入于上述第二热交换部22。流入于上述第二热交换部22的制冷剂一边在上述第二热交换部22中流动,一边被冷凝。因此,在除湿模式中,上述第二热交换部22起到冷凝器的作用。从上述第二热交换部22排出的制冷剂借助上述膨胀器30来实现膨胀。
[0045]在上述膨胀器30中膨胀的制冷剂借助上述阀50来向上述第一热交换部21流动。即,在除湿模式中,上述阀50控制制冷剂的流动,使得上述制冷剂仅向上述第一热交换部21和第三热交换部23中的第一热交换部21流动。
[0046]制冷剂在上述第一热交换部21中流动的过程中蒸发之后,再次流入于上述压缩机11。因此,在除湿模式中,上述第一热交换部21起到蒸发器的作用。
[0047]综上所述,在除湿模式中,第一热交换部21起到蒸发器的作用,第二热交换部22起到冷凝器的作用,而制冷剂不向第三热交换部23流动。
[0048]因此,借助上述风扇60来送出的空气一边通过上述第一热交换部21,一边被除湿,之后一边通过上述第二热交换部22,一边被加热。并且,加热的空气在通过上述第三热交换部23之后,通过上述排出口 104从上述本体10中排出。此时,由于制冷剂不在上述第三热交换部23中流动,因而即使通过上述第二热交换部22而被加热的空气通过上述第三热交换部23,上述加热的空气的状态也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0049]因此,最终,经除湿的加热空气从上述本体10中排出,因而能够执行除湿作用。
[0050]之后,参照图4,若上述空气调节器I以制冷模式运转,则在上述压缩机I中被压缩的制冷剂流入于上述第二热交换部22。流入于上述第二热交换部22的制冷剂一边在上述第二热交换部22中流动,一边被冷凝。因此,在制冷模式中,上述第二热交换部22起到冷凝器的作用。从上述第二热交换部22排出的制冷剂借助上述膨胀器30来实现膨胀。
[0051]在上述膨胀器30中膨胀的制冷剂借助上述阀50来向上述第一热交换部21及第三热交换部23流动。即,在制冷模式中,上述阀50控制制冷剂的流动,使得制冷剂分别向上述第一热交换部21和第三热交换部23流动。
[0052]制冷剂在上述第一热交换部21及第三热交换部23中流动的过程中蒸发之后,再次流入于上述压缩机11。因此,在制冷模式中,上述第一热交换部21及第三热交换部22起到蒸发器的作用。
[0053]综上所述,在制冷模式中,第一热交换部21起到蒸发器的作用,第二热交换部22起到冷凝器的作用,第三热交换部23起到蒸发器的作用。
[0054]因此,借助上述风扇60来送出的空气一边通过上述第一热交换部21,一边被除湿,之后一边通过上述第二热交换部22,一边被加热。并且,经加热的空气一边通过上述第三热交换部23,一边被冷却。因此,冷却空气通过上述排出口 104从上述本体10中排出。
[0055]此时,即使通过上述第二热交换部22的空气被加热,被加热的空气的温度与常温相似,且被加热的空气一边通过起到蒸发器的作用的上述第三热交换部22,一边被冷却,最终,被冷却的空气从上述本体10中排出,因而能够执行制冷作用。
[0056]在本说明书中,在制冷模式的情况下,上述阀50能够以使得制冷剂向上述第一热交换部21及上述第三热交换部23流动的方式工作,但与此不同,上述阀50能够以使得制冷剂仅向上述第三热交换部23流动的方式工作。在此情况下,空气也最终一边在第三热交换部23流动,一边被冷却,因而能够执行制冷作用。
[0057]作为其他例,在本发明中,制冷模式能够区分为两个模式,在第一模式中,制冷剂能够分别向上述第一热交换部21及上述第三热交换部23流动,在第二模式中,制冷剂能够仅向上述第三热交换部23流动。
[0058]此时,在上述第一模式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空气的除湿性能,因而能够将第一模式视为除湿兼制冷模式,并将第二模式视为制冷模式。
[0059]根据所提出的实施例,具有能够在使上述本体10向所需的位置移动的状态下,根据用户的选择来使上述空气调节器以除湿模式或制冷模式工作的优点。
[0060]图5为简要示出第二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内部结构的图。
[0061]本实施例在其他部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只有在热交换器方面有所差异。因此,以下,仅对本实施例的特征部分进行说明。
[0062]参照图5,第二实施例的热交换器20能够包括第一热交换部21、第二热交换部22及第三热交换部33。
[006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热交换部21、第二热交换部22及第三热交换部23的功能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只有在第二热交换部和第三热交换部的配置方面有所差异。
[0064]具体而言,能够在上述第一热交换部21的下游配置上述第二热交换部22和上述第三热交换部23,并在上述第二热交换部22的上侧配置上述第二热交换部22的至少一部分。
[0065]此时,上述第三热交换部23的至少一部分能够以图5为基准,在上下方向上与上述第二热交换部22相重叠。
[0066]并且,上述第三热交换部23的至少一部分能够位于上述第二热交换部22的下游。即,上述第三热交换部23的至少一部分能够以图5为基准,在左右方向上与上述第二热交换部23相重叠。
[0067]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在上述第三热交换部23起到蒸发器的作用的过程中,在上述第三热交换部中生成的冷凝水流入于上述第二热交换部22,因而具有起到冷凝器的作用的第二热交换部22的冷凝性能得到提高的优点。
[0068]图6及图7为第三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结构图,图6示出了空气调节器以制冷模式运转时的制冷剂流动,图7示出了空气调节器以除湿模式运转时的制冷剂流动。
[0069]本实施例在其他部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只有在热交换器和制冷剂流动方面有所差异。因此,以下,仅对本实施例的特征部分进行说明。
[0070]参照图6,第三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能够包括:压缩机11 ;阀80,用于调节从上述压缩机11中排出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热交换器90,与上述阀80相连接;以及膨胀器30,用于将制冷剂膨胀。
[0071]上述热交换器90能够包括:第一热交换部91 ;以及第二热交换部92,位于上述第一热交换部91的下游。
[0072]上述阀80根据空气调节器的工作模式来控制制冷剂的流动,使得从上述压缩机11中排出的制冷剂向上述第一热交换部91和上述第二热交换部92中的某一个热交换部流动。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一例,上述阀80能够为四通阀。
[0073]上述膨胀器30能够设置在用于将上述第一热交换部91与第二热交换部92相连接的配管上。
[0074]首先,若空气调节器以制冷模式运转,则在上述压缩机11中被压缩的制冷剂借助上述阀80来向上述第一热交换部91流动。制冷剂一边在上述第一热交换部91流动,一边被冷凝,并在上述膨胀器30中膨胀之后,向上述第二热交换部92流动。制冷剂一边在上述第二热交换部92中流动,一边蒸发之后,借助上述阀80来流入于上述压缩机11。
[0075]并且,借助风扇60来送出的空气依次在上述第一热交换部91和上述第二热交换部92中流动。空气最终通过起到蒸发器的作用的上述第二热交换部92,因而能够借助上述空气调节器来执行制冷作用。
[0076]之后,参照图7,若空气调节器以除湿模式运转,则在上述压缩机11中被压缩的制冷剂借助上述阀80来向上述第二热交换部92流动。制冷剂一边在上述第二热交换部92流动,一边被冷凝,并在上述膨胀器30中膨胀之后,向上述第一热交换部91流动。制冷剂一边在上述第一热交换部91中流动,一边蒸发之后,借助上述阀80来流入于上述压缩机11。
[0077]并且,借助风扇60来送出的空气依次在上述第一热交换部91和上述第二热交换部92中流动。因此,空气一边通过上述第一热交换部91,一边被除湿,并一边通过上述第二热交换部92,一边被加热,因而能够借助上述空气调节器来执行除湿作用。
[0078]尽管实施例已参照多个示例性实施例而说明,但应理解的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想出的多个其他修改和实施例属于本发明原理的精神和范围。尤其,在公开内容、附图及所附的发明要求保护范围内,能够进行结构要素和/或主题组合配置的配置上的各种变更和修改。就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除了结构要素和/或配置上的变更和修改之外的其他代替方案是显而易见的。
【权利要求】
1.一种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 本体,具有吸入空气的吸入口和排出空气的排出口, 压缩机,设置于上述本体的内部,用于压缩制冷剂, 热交换器,能够接收来自上述压缩机的被压缩的制冷剂,具有多个热交换部, 膨胀器,设置于上述本体的内部,用于使制冷剂膨胀,以及 阀,用于调节制冷剂向上述热交换器的流动; 空气调节器的工作模式包括制冷模式和除湿模式; 上述多个热交换部以空气的流动方向为基准以串联方式配置,使得空气依次通过多个热交换部; 根据基于上述阀的动作的制冷剂的流动,上述多个热交换部中的一部分热交换部起到冷凝器的作用,上述多个热交换部中的另一部分起到蒸发器的作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空气调节器的制冷模式中,上述阀调节制冷剂的流动,使得空气在通过起到冷凝器的作用的热交换部之后,再通过起到蒸发器的作用的热交换部; 在上述空气调节器的除湿模式中,上述阀调节制冷剂的流动,使得空气在通过起到蒸发器的作用的热交换部之后,再通过起到冷凝器的作用的热交换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热交换部包括: 第一热交换部, 第二热交换部,位于上述第一热交换部的下游,以及 第三热交换部,位于上述第二热交换部的下游; 在上述压缩机中被压缩的制冷剂向上述第二热交换部供给; 上述阀控制制冷剂的流动,使得从上述第二热交换部排出的制冷剂向上述第一热交换部和上述第三热交换部中的一个以上热交换部流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空气调节器的制冷模式包括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 在上述第一模式中,上述阀控制制冷剂的流动,使得从上述膨胀器排出的制冷剂分别向上述第一热交换部和上述第三热交换部流动; 在上述第二模式中,上述阀控制制冷剂的流动,使得从上述膨胀器排出的制冷剂向上述第三热交换部流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除湿模式中,上述阀控制制冷剂的流动,使得从上述膨胀器排出的制冷剂向上述第一热交换部流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膨胀器设置于从上述第二热交换部排出的制冷剂所流动的配管上; 上述阀在上述配管上位于上述膨胀器的下游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连接配管,与上述阀相连接,并与上述第一热交换部相连接;以及 第二连接配管,与上述阀相连接,并与上述第二热交换部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三热交换部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与上述第二热交换部相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热交换部包括: 第一热交换部,以及 第二热交换部,位于上述第一热交换部的下游; 在上述空气调节器的除湿模式中,上述阀控制制冷剂的流动,使得从上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向上述第一热交换部流动,使上述第一热交换部起到冷凝器的作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空气调节器的制冷模式中,上述阀控制制冷剂的流动,使得从上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向上述第二热交换部流动,使上述第二热交换部起到冷凝器的作用。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上述膨胀器设置在用于将上述第一热交换部与上述第二热交换部相连接的配管上。
【文档编号】F24F1/02GK104344466SQ201410373401
【公开日】2015年2月11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31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6日
【发明者】朴正钦 申请人:Lg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