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风道结构及立式空调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657269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空调风道结构及立式空调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风道结构,其包括风道部件及安装于风道部件上的上下导风机构,风道部件包括二安装板及安装于二安装板之间的蜗壳件、第一蜗舌和第二蜗舌,第一蜗舌与蜗壳件之间形成第一气流通道,第二蜗舌与蜗壳件之间形成第二气流通道,蜗壳件包括位于第一气流通道及第二气流通道的出口处的第一导流部及连接于第一导流部上的第二导流部;上下导风机构安装于蜗壳件的第一导流部上。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立式空调器。两个蜗舌与蜗壳件之间形成两个气流通道,蜗壳件于两个气流通道的共同出口处设置有第一导流部,并于该第一导流部上安装上下导风机构,使排出的气流经过上下导风机构的导风作用,扩大了送风范围,并提高了送风舒适性。
【专利说明】空调风道结构及立式空调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风道结构及立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落地式空调中,大多数是采用离心风机及蜗壳结构,并将离心风机及蜗壳结构设置在空调的底部,气流通过离心风机送到上方的倾斜设置的热交换器处,然后经过热交换器的换热后,由空调的出风口排出至室内,实现制冷及制热的功能。
[0003]随着空调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将离心风轮替换为贯流风轮的空调器室内机。而贯流风轮在空调室内机的应用正处于上升期,贯流风轮在空调机壳内的风道设计还处于设计阶段,因此,提供一种适应于贯流风轮的风道迫在眉睫,而风道与贯流风轮的结合通常是将贯流风轮设计于风道中,并于风道中设计进风口与出风口,气流在贯流风轮的推动下,由出风口排出。这种直来直去的出风使用户感受到强烈的吹拂感,舒适性差,另外,这种贯流风轮与风道的结合所形成的出风送风范围是有限的,不能满足用户对大送风范围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风道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贯流风轮与风道的结合所带来的送风范围小及送风舒适性差的问题。
[0005]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空调风道结构,用以安装于空调内部,其包括风道部件及安装于所述风道部件上的上下导风机构,所述风道部件包括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一安装板相对的第二安装板及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的蜗壳件、第一蜗舌和第二蜗舌,所述第一蜗舌和所述第二蜗舌位于所述蜗壳件相对两侧,所述第一蜗舌与所述蜗壳件之间形成第一气流通道,所述第二蜗舌与所述蜗壳件之间形成第二气流通道,所述蜗壳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及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出口处的第一导流部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导流部上的第二导流部;所述上下导风机构安装于所述蜗壳件的所述第一导流部上。
[0006]进一步地,所述蜗壳件、所述第一蜗舌及所述第二蜗舌均垂直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所述蜗壳件在所述第二安装板上的垂直投影中,所述蜗壳件的所述第一导流部的前端与所述第二安装板的对应轮廓之间形成一定距离。
[0007]进一步地,所述上下导风机构包括两组上下导风结构,两组所述上下导风结构分别位于所述蜗壳件的所述第一导流部的相对两侧,两组所述上下导风结构在所述第一安装板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外轮廓之内。
[0008]进一步地,所述空调风道结构还包括相对两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的两个分流件,两个所述分流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出口处及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出口处;其中一所述分流件将所述第一气流通道于该分流件的相对两侧分成第一股气流通道和第二股气流通道,另外一所述分流件将所述第二气流通道于该分流件的相对两侧分成第三股气流通道和第四股气流通道;所述第二股气流通道与所述第三股气流通道于所述蜗壳件的前端之前汇合;两组所述上下导风结构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股气流通道和所述第三股气流通道中。
[0009]进一步地,每一组所述上下导风结构包括若干叶片、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及电机,每一所述叶片具有第一枢接部及第二枢接部,每一所述叶片的所述第一枢接部枢接于所述蜗壳件的所述第一导流部上,每一所述叶片的所述第二枢接部枢接于所述第一连杆上,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部,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部枢接于所述第一连杆上。
[0010]进一步地,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上,所述第一连杆穿过所述第一安装板并通过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电机连接。
[0011]进一步地,所述电机包括壳体及设置于所述壳体的相对两侧的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置有两个安装柱,所述电机的所述安装部分别安装于两个所述安装柱上。
[0012]进一步地,每一所述叶片的所述第一枢接部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枢接部的前方。
[0013]进一步地,所述蜗壳件的所述第一导流部包括弧形的两个导流板,两个所述导流板的拱起方向朝外,两组所述上下导风结构的所述叶片分别枢接于两个所述导流板上。
[0014]本实用新型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式空调器,其包括前面板、背板及位于所述前面板与所述背板共同围设的空间内的换热器,所述立式空调器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前面板与所述背板共同围设的空间内的上述空调风道结构。
[0015]本实用新型的空调风道结构及立式空调器于第一安装板与第二安装板之间安装有蜗壳件及两个蜗舌,两个蜗舌与蜗壳件之间形成两个气流通道,蜗壳件于两个气流通道的共同出口处设置有第一导流部,并于该第一导流部上安装上下导风机构,使排出的气流经过上下导风机构的导风作用,扩大了送风范围,并提高了送风舒适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立式空调器的立体分解图。
[0017]图2是图1的立式空调器的空调风道结构的上下导风机构与风道部件的立体分解图。
[0018]图3是图2的立式空调器的空调风道结构中的上下导风机构的立体分解图。
[0019]图4是图2的立式空调器的空调风道结构的上下导风机构与风道部件的立体组装图。
[0020]图5是图4的立式空调器的空调风道结构的上下导风机构与风道部件的正视图。
[0021]图6是图5的立式空调器的空调风道结构的上下导风机构与风道部件沿线A-A的首1J视图。
[0022]图7是图1的立式空调器的空调风道结构的立体组装图。
[0023]图8是图7的立式空调器的空调风道结构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组装图。
[0024]图9是图7的立式空调器的空调风道结构的正视图。
[0025]图10是图9的立式空调器的空调风道结构沿线B-B的剖视图。
[0026]图11是图1的立式空调器的分流件的立体图。
[0027]图12是图11的分流件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0028]图13是图1的立式空调器的空调风道结构的风道部件的立体图。
[0029]图14是图13的立式空调器的空调风道结构的风道部件与分流件结合后的正视图。
[0030]图15是图13的立式空调器的空调风道结构的风道部件的正视图。
[0031]图16是图15的立式空调器的空调风道结构的风道部件沿线C-C的剖视图。
[0032]图17是图15的立式空调器的空调风道结构的风道部件沿线D-D的剖视图。
[0033]图18是图1的立式空调器的导流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35]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立式空调器100包括前面板11、背板12及位于所述前面板11与背板12共同围设的空间(未标示)内的换热器13及安装于所述前面板11与所述背板12共同围设的空间内的空调风道结构130。
[0036]请同时参阅图2至图6,所述空调风道结构130包括风道部件10及安装于所述风道部件10上的上下导风机构131。所述风道部件10包括第一安装板18、与所述第一安装板18相对的第二安装板19及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8与所述第二安装板19之间的蜗壳件20、第一蜗舌21和第二蜗舌22,所述第一蜗舌21和所述第二蜗舌22位于所述蜗壳件20相对两侧。所述第一蜗舌21与所述蜗壳件20之间形成第一气流通道23。所述第二蜗舌22与所述蜗壳件20之间形成第二气流通道24。所述蜗壳件20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23的出口处及所述第二气流通道24的出口处的第一导流部29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导流部29上的第二导流部30。所述上下导风机构131安装于所述蜗壳件20的所述第一导流部29上。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第一导流部29位于第二导流部30的前方。
[0037]本实用新型的空调风道结构130及立式空调器100于第一安装板18与第二安装板19之间安装有蜗壳件20及两个蜗舌(即第一蜗舌21和第二蜗舌22),两个蜗舌与蜗壳件20之间形成两个气流通道(即第一气流通道23和第二气流通道24),蜗壳件20于两个气流通道的共同出口处设置有第一导流部29,并于该第一导流部29上安装上下导风机构131,使排出的气流经过上下导风机构131的导风作用,扩大了送风范围,并提高了送风舒适性。
[0038]请同时参阅图15至图17,进一步地,所述蜗壳件20、所述第一蜗舌21及所述第二蜗舌22均垂直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8与所述第二安装板19。所述蜗壳件20在所述第一安装板18上的垂直投影中,所述蜗壳件20的所述第一导流部29的前端与所述第一安装板18的对应轮廓之间形成一定距离,第一导流部29的前端形成供第一气流通道23和第二气流通道24汇合的空间28。所述上下导风机构131位于该空间28内。
[0039]同样地,所述蜗壳件20在所述第二安装板19上的垂直投影中,所述蜗壳件20的所述第一导流部29的前端与所述第二安装板19的对应轮廓之间形成一定距离,第一导流部29的前端形成供第一气流通道23和第二气流通道24汇合的空间28。所述上下导风机构131位于该空间28内。
[0040]请再次参阅图2至图6,进一步地,所述上下导风机构131包括两组上下导风结构132,两组所述上下导风结构132分别位于所述蜗壳件20的所述第一导流部29的相对两侦牝两组所述上下导风结构132在所述第一安装板18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8的外轮廓之内。同样地,两组所述上下导风结构132在所述第二安装板19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安装板19的外轮廓之内。
[0041]两组所述上下导风结构132安装于第一导流部29的前端的相对两侧,并位于第一导流部29的前端形成的空间28内。
[0042]请再次参阅图2和图3,每一组所述上下导风结构132包括若干叶片133、第一连杆134、第二连杆135及电机136。每一所述叶片133具有第一枢接部137及第二枢接部138,每一所述叶片133的所述第一枢接部137枢接于所述蜗壳件20的所述第一导流部29上,每一所述叶片133的所述第二枢接部138枢接于所述第一连杆134上,所述电机136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杆135的第一端部139,所述第二连杆135的第二端部140枢接于所述第一连杆134上。
[0043]电机136运转,带动第二连杆135的第二端部140相对于第一端部139转动,同时,由于第一连杆134与第二连杆135的第二端部140枢接,因此,第二连杆135会带动第一连杆134上下移动,由于叶片133的第一枢接部137与蜗壳件20枢接,而叶片133的第二枢接部138与第一连杆134枢接,由此,第一连杆134带动所有叶片133围绕各自的第一枢接部137与蜗壳件20的枢接位置转动,实现了导风。
[0044]上述涉及到的枢接方式均以枢接轴141插入枢接孔142的方式连接,在此不加赘述。
[004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134是由几段杆件通过上述枢接方式连接起来,具体地,第一连杆134通过三段杆件143通过上述枢接方式连接起来。
[0046]请再次参阅图4,进一步地,所述电机136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8上,所述第一连杆134穿过所述第一安装板18并通过所述第二连杆135与所述电机136连接。
[0047]请同时参阅图3,进一步地,所述电机136包括壳体144及设置于所述壳体144的相对两侧的安装部145,所述第一安装板18上设置有两个安装柱146,所述电机136的所述安装部145通过固定件(例如螺钉等)分别安装于两个所述安装柱146上,由此,电机136固定安装于第一安装板18上。
[0048]请同时参阅图6,进一步地,每一所述叶片133的所述第一枢接部137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枢接部138的前方,在电机136通过第二连杆135带动第一连杆134的运动过程中,使所有叶片133的后部先摆动,以实现快速响应系统导风指令。
[0049]请同时参阅图7至图10,进一步地,所述空调风道结构130还包括相对两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8与所述第二安装板19之间的两个分流件15,两个所述分流件15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23的出口处及所述第二气流通道24的出口处;其中一所述分流件15将所述第一气流通道23于该分流件15的相对两侧分成第一股气流通道146和第二股气流通道147,另外一所述分流件15将所述第二气流通道24于该分流件15的相对两侧分成第三股气流通道148和第四股气流通道149 ;所述第二股气流通道147与所述第三股气流通道148于所述蜗壳件20的前端之前汇合;两组所述上下导风结构132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股气流通道147和所述第三股气流通道148中。
[0050]分流件15将原有的一股气流分成两股气流,使两股气流由分流件15的相对两侧排出,如此可以将原有的一股气流出风方向改变为由分流件15的相对两侧出风,不仅增加了气流的出风方向,而且还可以相应增加气流的出风口,同时,在分流的过程中,会对原有的那股气流有个缓冲作用,并将原有的气流的流向有所变化,扩大了送风范围。
[0051]请同时参阅图1,对应第一股气流通道146,前面板11开设有第一出风口 150 ;对应第二股气流通道147与所述第三股气流通道148的汇合之处,前面板11开设有第二出风口 151 ;对应第四股气流通道149,前面板11开设有第三出风口(未标示)。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立式空调器100具备三个出风口,即前侧出风(即由第二出风口 151出风)及两侧出风(即由第一出风口 150和第三出风口出风)。
[0052]请同时参阅图1和图1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空调风道结构130还包括位于第一股气流通道146的出口处(即与第一出风口 150对应的位置)的第一左右导风结构152及位于第四股气流通道149的出口处(即与第三出风口对应的位置)的第二左右导风结构153。第一左右导风结构152与第二左右导风结构153的结构相同,以下仅针对第一左右导风结构152进行详细说明。
[0053]第一左右导风结构152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若干导风板154、横向连接于各个导风板154上并将所有导风板154连接起来的第一横板155、连接于各个导风板154的相同的第一端部156上的第二横板157、连接于各个导风板154的相同第二端部158上的第三横板159、分别形成于第二横板157和第三横板159上的枢轴160及驱动电机161。两个枢轴160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一安装板18和第二安装板19上。
[0054]驱动电机161的输出轴与其中一枢轴160连接,并将驱动电机161固定于该枢轴160所连接的风道部件10的第一安装板18或第二安装板19上。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电机161固定安装于第一安装板18上。
[0055]请同时参阅图10至图12,所述分流件15包括第一分流板54及第二分流板55,所述第一分流板54与所述第二分流板55呈外扩状排布。进一步地,所述分流件15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分流板54与所述第二分流板55之间且形成用以安装所述导流件14的凹陷空间56的凹板57,所述凹板57连接于所述第一分流板54的内侧和所述第二分流板55的内侧。第一分流板54与第二分流板55是通过一凹板57连接成一体的,
[0056]所述分流件15还包括横向连接于所述凹板57、所述第一分流板54及所述第二分流板55上的若干第一加强板58及两个第二加强板59,两个所述第二加强板59位于所述分流件15的第一端部60和第二端部61。
[0057]请同时参阅图13和图14,所述第一安装板18设置有第一安装部62,所述第二安装板19设置有第二安装部63,所述分流件15的第一端部60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部62上,所述分流件15的第二端部61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装部63上。
[0058]所述第一安装部62和所述第二安装部63均具有内凹槽;所述分流件15的第一端部60伸入所述第一安装部62的内凹槽内,其中一个第二加强板59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部62的内凹槽的底部;所述分流件15的第二端部61伸入所述第二安装部63的内凹槽内,另外一个第二加强板59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装部63的内凹槽的底部。
[0059]第一安装部62与第二安装部63的内凹槽均于其前部开口,以便于分流件15的第一端部60和第二端部61侧向伸入第一安装部62和第二安装部63的内凹槽中,方便拆装。然后再通过螺钉等固定件将第一安装部62和第二安装部63分别与两个第二加强板59固定连接,由此,实现分流件15与风道部件10的固定。
[0060]优选地,分流件15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蜗壳件20的长度方向。第一蜗舌21、第二蜗舌22与蜗壳件20的长度方向均平行。分流件15、第一蜗舌21、第二蜗舌22及蜗壳件20均与第一安装板18及第二安装板19垂直。
[0061]请同时参阅图15至图17,所述蜗壳件20在所述第二安装板19上的垂直投影在所述第二安装板19的轮廓内;所述蜗壳件20在所述第二安装板19上的垂直投影中,所述蜗壳件20的前部与所述第二安装板19的对应轮廓的最短距离大于所述蜗壳件20的后部与所述第二安装板19的对应轮廓的最短距离,使得蜗壳件20的前部形成空间28。
[0062]所述蜗壳件20的后部在所述第一安装板18上的垂直投影伸出所述第一安装板18的对应轮廓外,所述蜗壳件20的前部在所述第一安装板18上的垂直投影在所述第一安装板18的对应轮廓内。
[0063]请再次同时参阅图10,所述第一导流部29包括两个弧形导流板32,两个所述导流板32的拱起方向朝外,两组所述上下导风结构132的所述叶片133分别枢接于两个所述导流板32上。
[0064]所述第二导流部30包括相背设置的两个弧板31,两个所述弧板31的拱起方向朝内,两个所述导流板32的一侧与两个所述弧板31连接,两个所述导流板32的另一侧相互连接。
[0065]请同时参阅图10、图16和图17,所述第一安装板18和所述第二安装板19均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23的入口处及所述第二气流通道24的入口处设置有用以安装贯流风轮16的所述安装位25。在本实施例中,贯流风轮16为两个,分别为第一贯流风轮95和第二贯流风轮96。第一贯流风轮95的相对两端分别安装于第一安装板18和第二安装板19的安装位25上,同样地,第二贯流风轮96的相对两端分别安装于第一安装板18和第二安装板19的安装位25上。
[0066]所述第一蜗舌21与所述第二蜗舌22相对于所述蜗壳件20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蜗舌21包括用以与第一贯流风轮95的外围邻接的第一舌部34及与所述第一舌部34连接的第一主体部35,所述第二蜗舌22包括用以与第二贯流风轮96的外围邻接的第二舌部36及与所述第二舌部36连接的第二主体部37,所述第一主体部35与所述第二主体部37相对于所述蜗壳件20外扩延伸。所述第一主体部35与所述第二主体部37之间是朝向整个风道部件10的出风方向扩张。
[0067]请同时参阅图10,每一个分流件15均对应一个所述导流件14,该导流件14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8与第二安装板19之间。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导流件14位于所述分流件15的后方,导流件14在分流件15对应的气流通道内摆动,以实现对分流件15所分成的两股气流进行扰动,使气流产生紊流,送风更接近自然风。
[0068]可以理解地,导流件14可以转动切换封堵对应分流件15所分成的两股气流,灵活地根据用户的需求实现前面送风及侧面送风。导流件14与第一安装板18和第二安装板19
均垂直。
[0069]请同时参阅图10和图18,所述导流件14的相对两端部均设置有枢接柱64,所述导流件14的枢接柱64分别枢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8和所述第二安装板19上。所述导流件14于其横截面上具有尖端部65及与所述尖端部65相对的厚端部66,所述尖端部65相对于所述厚端部66更伸入至对应气流通道内部。所述导流件14的厚端部66在所述分流件15的凹陷空间56的最底部,并且导流件14与第一安装板18与第二安装板19之间的枢接轴线在该导流件14的厚端部66。
[0070]所述导流件14具有第一导流面67及第二导流面68,所述第一导流面67与所述第二导流面68均由所述蜗壳件20凹向对应的蜗舌,以避免导流件14与对应的上下导风结构132之间发生干涉。
[0071]请再次同时参阅图8和图10,所述空调风道结构130还包括卡扣盖于所述第二导流部30的后部的后盖件92,所述后盖件92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蜗壳件20的长度方向,所述后盖件92由其前部至后部的方向呈渐缩状。后盖件92的渐缩状使气流平缓地进入第一气流通道23和第二气流通道24内,减少气流对风道的内壁的气流冲击,达到降噪的目的。可以理解地,后盖件92可以直接通过固定件螺锁的方式直接固定地第二导流部30上。
[007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空调风道结构,用以安装于空调内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风道结构包括风道部件及安装于所述风道部件上的上下导风机构,所述风道部件包括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一安装板相对的第二安装板及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的蜗壳件、第一蜗舌和第二蜗舌,所述第一蜗舌和所述第二蜗舌位于所述蜗壳件相对两侧,所述第一蜗舌与所述蜗壳件之间形成第一气流通道,所述第二蜗舌与所述蜗壳件之间形成第二气流通道,所述蜗壳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出口处及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出口处的第一导流部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导流部上的第二导流部;所述上下导风机构安装于所述蜗壳件的所述第一导流部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件、所述第一蜗舌及所述第二蜗舌均垂直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所述蜗壳件在所述第二安装板上的垂直投影中,所述蜗壳件的所述第一导流部的前端与所述第二安装板的对应轮廓之间形成一定距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导风机构包括两组上下导风结构,两组所述上下导风结构分别位于所述蜗壳件的所述第一导流部的相对两侧,两组所述上下导风结构在所述第一安装板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外轮廓之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风道结构还包括相对两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的两个分流件,两个所述分流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出口处及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出口处;其中一所述分流件将所述第一气流通道于该分流 件的相对两侧分成第一股气流通道和第二股气流通道,另外一所述分流件将所述第二气流通道于该分流件的相对两侧分成第三股气流通道和第四股气流通道;所述第二股气流通道与所述第三股气流通道于所述蜗壳件的前端之前汇合;两组所述上下导风结构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股气流通道和所述第三股气流通道中。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组所述上下导风结构包括若干叶片、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及电机,每一所述叶片具有第一枢接部及第二枢接部,每一所述叶片的所述第一枢接部枢接于所述蜗壳件的所述第一导流部上,每一所述叶片的所述第二枢接部枢接于所述第一连杆上,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部,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部枢接于所述第一连杆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上,所述第一连杆穿过所述第一安装板并通过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电机连接。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包括壳体及设置于所述壳体的相对两侧的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置有两个安装柱,所述电机的所述安装部分别安装于两个所述安装柱上。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叶片的所述第一枢接部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枢接部的前方。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件的所述第一导流部包括弧形的两个导流板,两个所述导流板的拱起方向朝外,两组所述上下导风结构的所述叶片分别枢接于两个所述导流板上。
10.一种立式空调器,其包括前面板、背板及位于所述前面板与所述背板共同围设的空间内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立式空调器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前面板与所述背板共同围设的空间内的如权 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空调风道结构。
【文档编号】F24F1/00GK203857645SQ201420156317
【公开日】2014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31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31日
【发明者】闫长林, 李向阳 申请人: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