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净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60194阅读:558来源:国知局
空气净化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净化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加湿器包括:壳体,该壳体具有吸入口;以及双多叶片式风扇,该双多叶片式风扇配置于壳体内。双多叶片式风扇具有左吸入面和右吸入面这两个吸入面。在该加湿器中,壳体的吸入口与风扇的左吸入面之间的距离和壳体的吸入口与风扇的右吸入面之间的距离不同,从壳体的吸入口至风扇的左吸入面、右吸入面的左右通风阻力不同。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9-29383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与专利文献1的加湿器相同,有的现有空气净化器包括配置于壳体内的双多叶片式风扇。作为该空气净化器,壳体具有左吸入口及右吸入口,包括配置于壳体内的空气净化过滤器,利用双多叶片式风扇分别从左吸入口及右吸入口吸入空气,并将该空气供给至空气净化过滤器。在该空气净化器中,有时双多叶片式风扇在配置于壳体内时并不相对于左吸入口和右吸入口等间隔地配置,而是以靠近左吸入口及右吸入口中的任意一方的方式偏置配置。在该情况下,壳体的左吸入口与风扇的左吸入面之间的距离和壳体的右吸入口与风扇的右吸入面之间的距离不同,因此,从壳体的两个吸入口中的距送风风扇的吸入面较近一侧的吸入口吸入较多的空气,从另一吸入口吸入的空气量较少。在空气净化器中,常常利用配置于壳体内的尘埃传感器对吸入空气中含有的尘埃量进行检测,并根据该尘埃量控制送风风扇,但在尘埃传感器配置于所吸入的空气量较少的吸入口侧的情况下,存在不能利用尘埃传感器恰当地检测出尘埃量的问题。该问题不仅在双多叶片式风扇以靠近左吸入口及右吸入口中任意一方的方式偏置配置的情况中会出现,此外在例如左右的通风阻力不同的情况等中也会出现。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使分别吸入至送风室中的风扇的第一吸入面侧的空间和第二吸入面侧的空间的空气量大致均等的空气净化器。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第一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器包括:壳体,该壳体具有第一吸入口和第二吸入口;空气净化过滤器,该空气净化过滤器配置于所述壳体内;以及送风室,该送风室与所述第一吸入口及所述第二吸入口连通,并对所述空气净化过滤器输送空气,在所述送风室中配置有送风风扇和分隔构件,其中,所述送风风扇具有第一吸入面和第二吸入面,所述分隔构件对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进行分隔,所述第一空间供从所述第一吸入口朝所述第一吸入面流动的空气流过,所述第二空间供从所述第二吸入口朝所述第二吸入面流动的空气流过。

在该空气净化器中,在送风室中将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分隔开,第一空间供从壳体的第一吸入口朝送风风扇的第一吸入面流动的空气流过,第二空间供从壳体的第二吸入口朝送风风扇的第二吸入面流动的空气流过,因此,能使分别吸入至送风室中的风扇的第一吸入面侧的空间和第二吸入面侧的空间的空气量大致均等。

第二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器是在第一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器的基础上,所述送风室在俯视观察时呈矩形,所述第一吸入口在所述送风室的周围具有形成于与形成有所述第二吸入口的面相对的面的吸入口。

在该空气净化器中,能分别从在送风室的周围形成于相对的面的第一吸入口及第二吸入口吸入空气。

第三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器是在第二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器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吸入面被配置成与所述第一吸入口相对,所述第二吸入面被配置成与所述第二吸入口相对,从所述第一吸入口至所述第一吸入面为止的距离与从所述第二吸入口至所述第二吸入面为止的距离不同。

在该空气净化器中,从壳体的左吸入口至送风风扇的左吸入面为止的距离与从壳体的右吸入口至送风风扇的右吸入面为止的距离不同,从而使左右的通风阻力不同,在该情况下,能使分别从壳体的左吸入口及右吸入口吸入的空气量大致均等。

第四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器是在第三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器的基础上,主视观察时,所述送风室在俯视观察时呈矩形,所述第一吸入口及所述第二吸入口中的任一方在所述送风室的周围具有形成于不与所述第一吸入面及所述第二吸入面相对的面的吸入口。

在该空气净化器中,通过使在送风室的周围形成于不与第一吸入面及上述第二吸入面相对的面的吸入口和第一空间和/或第二空间连通,能调节通风阻力。

第五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器是在第一技术方案至第四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器的基础上,在所述送风室中配置有产生活性物质的活性物质产生装置和电气部件,所述活性物质产生装置和所述电气部件中的一方配置于所述第一空间,另一方配置于所述第二空间。

在该空气净化器中,在送风室中将配置有活性物质产生装置的空间和配置有电气部件的空间分隔开,由活性物质产生装置产生的活性物质不会流动至电气部件,因此,能防止电气部件生锈。

第六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器是在第五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器的基础上,包括对空气进行加湿的加湿室,朝所述活性物质产生装置供给流过所述加湿室之前的空气。

在该空气净化器中,流过加湿室之前的空气被供给至活性物质产生装置,因此,能使流过活性物质产生装置的空气恰当地包含活性物质。

第七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器是在第一技术方案至第六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器的基础上,所述加湿室配置于比所述送风室靠上方的位置,所述送风室中驱动所述送风风扇的电动机和配置于所述加湿室的水箱被配置成在左右方向上分离。

在该空气净化器中,送风室中驱动送风风扇的电动机和配置于加湿室的水箱被配置成在左右方向上分离,因此,能使动空气净化器变得平衡。

第八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器是在第七技术方案的空气净化器的基础上,所述水箱构成为能从所述加湿室的右侧面加以取出。

在该空气净化器中,能容易地从加湿室的右侧面取出水箱。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获得以下效果。

在第一技术方案中,在送风室中将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分隔开,第一空间供从壳体的第一吸入口朝送风风扇的第一吸入面流动的空气流过,第二空间供从壳体的第二吸入口朝送风风扇的第二吸入面流动的空气流过,因此,能使分别吸入至送风室中的风扇的第一吸入面侧的空间和第二吸入面侧的空间的空气量大致均等。

在第二技术方案中,能分别从在送风室的周围形成于相对的面的第一吸入口及第二吸入口吸入空气。

在第三技术方案中,从壳体的左吸入口至送风风扇的左吸入面为止的距离与从壳体的右吸入口至送风风扇的右吸入面为止的距离不同,从而使左右的通风阻力不同,在该情况下,能使分别从壳体的左吸入口及右吸入口吸入的空气量大致均等。

在第四技术方案中,通过使在送风室的周围形成于不与第一吸入面及上述第二吸入面相对的面的吸入口和第一空间和/或第二空间连通,能调节通风阻力。

在第五技术方案中,在送风室中将配置有供活性物质产生装置的空间和配置有电气部件的空间分隔开,由活性物质产生装置产生的活性物质不会流动至电气部件,因此,能防止电气部件生锈。

在第六技术方案中,在送风室中将配置有活性物质产生装置的空间和配置有电气部件的空间分隔开,由活性物质产生装置产生的活性物质不会流动至电气部件,因此,能防止电气部件生锈。

在第七技术方案中,送风室中驱动送风风扇的电动机和配置于加湿室的水箱被配置成在左右方向上分离,因此,能使空气净化器变得平衡。

在第八技术方案中,能容易地从加湿室的右侧面取出水箱。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的大致情况的立体图。

图2(a)是空气净化器的俯视图,图2(b)是空气净化器的左视图,图2(c)是空气净化器的主视图,图2(d)是空气净化器的右视图。

图3是空气净化器的纵剖图。

图4是表示从左侧面观察空气净化器时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5是表示从右侧面观察空气净化器时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与比较例的空气净化器的气流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的气流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空气净化器的纵剖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空气净化器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是四棱柱状的装置,其外周面由壳体1a(参照图2(a)~图2(d))覆盖。该空气净化器1具有加湿功能和空气净化功能,用户能仅选择空气净化功能,但当选择加湿功能时,伴随着空气净化功能。另外,在图1中,在以能观察到内部结构的方式拆下壳体1a(铅垂四侧面)的状态下进行图示。

空气净化器1具有送风室2、空气净化室3、加湿室4,送风室2、空气净化室3、加湿室4从下方朝上方依次排列。即,空气净化器1呈沿纵向延伸的形状,因此,设置面积较小。送风室2朝空气净化室3的空气净化过滤器30输送空气。空气净化室3将室内空气中含有的尘埃等去除以对空气进行净化。加湿室4对室内空气进行加湿。

在送风室2内配置有送风风扇20。在空气净化室3内配置有空气净化过滤器30。在加湿室4内配置有加湿单元50。即,需要维修的加湿单元50位于上方,因此,容易进行维修作业。另外,加湿单元50能从设于右侧面12上方的侧门12b(参照图2(a)~图2(d))朝水平方向加以取出。

如图2(a)~图2(d)所示,壳体1a的前表面面板10具有前表面吸入口10a。该前表面吸入口10a设于前表面面板10的下方,并与送风室2连通,该前表面吸入口10a在送风室2的周围形成于不与左吸入面20a及所述第二吸入面相对的面。壳体1a的左侧面面板11具有左吸入口11a。壳体1a的右侧面面板12具有右吸入口12a。左吸入口11a及右吸入口12a与送风室2连通。这样,送风室2在俯视观察时呈矩形,左吸入口11a和右吸入口12a分别形成于在送风室2的周围相对的面。因此,左吸入口11a在送风室的周围具有形成于与形成有第二吸入口的面相对的面的吸入口。风扇20的左吸入面20a被配置成与左吸入口11a相对,右吸入面20b被配置成与右吸入口12a相对。此时,从左吸入口11a至左吸入面20a为止的距离比从右吸入口12a至右吸入面20b为止的距离长。壳体1的顶面面板13具有顶面吹出口13a。顶面吹出口13a设于顶面面板13的大致全部区域。

在该空气净化器1中,通过驱动送风风扇20,将室内空气从前表面吸入口10a、左吸入口11a及右吸入口12a吸入至送风室2。此外,如图3的实线箭头所示,吸入至送风室2的空气依次流过送风风扇20、空气净化过滤器30、加湿过滤器51,并从顶面吹出口13a吹出。

如图2(a)~图2(d)所示,前表面吸入口10a是沿着前表面面板1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宽度大的吸入口,并设于前表面面板10的下方(下端附近)。因此,会从前表面吸入口10a吸入浮游于前表面面板10的前方地面附近的尘埃、花粉等。如图4及图5所示,在前表面吸入口10a的附近配置有预滤器10b。该预滤器10b沿着水平方向配置,并对较大的尘埃进行捕集。

左吸入口11a及右吸入口12a分别是设于左侧面面板11及右侧面面板12的宽度方向大致全部区域、且设于左侧面面板11及右侧面面板12的下方的吸入口。详细而言,左吸入口11a及右吸入口12a设于比左侧面面板11及右侧面面板12的上下方向中央靠下方的位置。因此,顶面吹出口13a被配置成在上下方向上与左吸入口11a、右吸入口12a及前表面吸入口10a分离。在左吸入口11a的附近及右吸入口12a的附近分别配置有未图示的预滤器。该预滤器分别以覆盖左吸入口11a及右吸入口12a的方式沿着上下方向配置,并捕集较大的尘埃。

如图3所示,配置于空气净化室3的空气净化过滤器30具有集尘过滤器31和除臭过滤器32。集尘过滤器31及除臭过滤器32大致水平地配置于送风室2和加湿室4之间,除臭过滤器32配置于比集尘过滤器31靠上方的位置。在该空气净化过滤器30中,首先,利用集尘过滤器31对细微的尘埃进行去除。利用包含活性炭等在内的除臭过滤器32对流过集尘过滤器31的空气中的甲醛、带臭味的成分等进行吸附或分解。

配置于加湿室4的加湿单元50具有:加湿过滤器51,该加湿过滤器51朝空气供给水分以对空气进行加湿;水盘52,该水盘52对供给至加湿过滤器51的水进行贮存;以及水箱53,该水箱53对供给至水盘52的水进行贮存。该加湿室4配置于空气净化室3与顶面吹出口13a之间。如图3所示,水箱53从正面观察配置于加湿室4的右侧(比宽度方向中央靠右侧)的空间。

送风室2具有:送风风扇20;电动机22,该电动机22驱动送风风扇20;尘埃传感器25;电气构件26;流光放电单元27(活性物质供给装置);以及分隔构件28。该送风室2形成于空气净化器1的最下方,并朝空气净化过滤器30输送空气。

送风风扇20是安装于电动机22的一侧(右侧)的双多叶片式风扇,其具有左吸入面20a和右吸入面20b。

尘埃传感器25对吸入至送风室2的室内空气中含有的尘埃量进行检测。尘埃传感器25配置于左吸入口11a与预滤器11b之间,且配置于左吸入口11a的上端附近。

电气构件26收容印刷基板等,并配置于送风风扇20的上方。

流光放电单元27是具有放电部的活性物质产生装置。在流光放电单元27中,通过对针状电极施加高电压来产生一种等离子放电即流光放电。当该放电产生时,生成氧化分解力较高的活性物质。在上述活性物质中包含有高速电子、离子、羟自由基及激发态氧分子等,上述活性物质将由氨类、醛类、氮氧化物等较小的有机分子构成的空气中的有害成分、臭气成分分解。

分隔构件28是配置于与送风风扇20的右吸入面20b大致相同的平面上的板状构件,并是将送风室2的空间分隔为左侧空间2a和右侧空间2b的构件。因此,如图3所示,电动机22、送风风扇20、尘埃传感器25及电气构件26从正面观察时配置于送风室2的左侧的左侧空间2a。本发明的电气部件包括电动机22、尘埃传感器25及电气构件26等。从左吸入口11a至左吸入面20a为止的距离T1比从右吸入口12a至右吸入面20b为止的距离T2长。另外,电动机22和水箱53被配置成在左右方向上分离。

在空气净化器1中,如图3的虚线箭头所示,流过空气净化过滤器30的一部分空气作为支流被输送至流光放电单元27。在该支流流过流光放电单元27时,因流光放电而产生的活性物质被供给至支流。获得活性物质的支流与图3的实线箭头所示的气流(主流)合流而被输送至顶面吹出口13a侧。供给至支流的活性物质到达除臭过滤器32,可提高除臭过滤器32中的除臭效果。

如图5所示,集尘过滤器31及除臭过滤器32的侧周面被树脂制的过滤器盖33覆盖。过滤器盖33具有开口34,该开口34设于除臭过滤器32的侧方,且与右侧面面板12相对。此外,在过滤器盖33与右侧面面板12之间形成有与开口34及送风室2连通的导管35。如图5所示,作为支流被输送至流光放电单元27的空气在从过滤器盖33的开口34经由导管35返回至送风室2(详细而言是右吸入口与覆盖右吸入口的预滤器之间)之后,流过配置于该预滤器内侧的流光放电单元27。

图6(a)是表示本发明的空气净化器1的送风室2的气流的示意图,图6(b)是表示比较例的空气净化器的送风室的气流的示意图。图6(b)是将图6(a)中的分隔构件28拆下后的图。在比较例中,如图6(b)所示,从左吸入口11a至左吸入面20a为止的距离比从右吸入口12a至右吸入面20b为止的距离长,因此,较多的空气从右吸入口12a吸入至送风室2,与此相对,从左吸入口11a吸入至送风室2的空气量较少。从前表面吸入口10a吸入的空气被分开吸入至送风风扇20的左吸入面20a和右吸入面20b。因此,从左吸入面20a吸入的空气、从前表面吸入口10a吸入的一部分空气、以及从右吸入口120a吸入的一部分空气被吸入至送风风扇20的左吸入面20a,从右吸入面20b吸入的空气和从前表面吸入口10a吸入的一部分空气被吸入至右吸入面20b。这样,从右吸入口12a吸入的一部分空气绕过送风风扇20而从左吸入面20a吸入,从而使大致相同量的空气被吸入至送风风扇20的左吸入面20a和右吸入面20b。由此,在比较例中,在尘埃传感器配置于吸入的空气量较少的左吸入口11a侧的情况下,存在不能利用尘埃传感器恰当地检测出尘埃量这样的问题。

与此相对,在本发明中,如图6(a)所示,利用分隔构件28将送风室2分隔为左侧空间2a和右侧空间2b,因此,尽管从左吸入口11a至左吸入面20a为止的距离T1比从右吸入口12a至右吸入面20b为止的距离T2长,也能使从左吸入口11a吸入至送风室2的空气量比起比较例增加,达到比从右吸入口12a吸入的空气量稍少的程度。从前表面吸入口10a吸入的空气被吸入至送风风扇20的左吸入面20a。因此,从左吸入面20a吸入的空气和从前表面吸入口10a吸入的一部分空气被吸入至送风风扇20的左吸入面20a,从右吸入面20b吸入的空气被吸入至右吸入面20b。这样,以从右吸入口12a吸入的一部分空气不会绕过送风风扇20而从左吸入面20a吸入的方式将大致相同量的空气吸入至送风风扇20的左吸入面20a和右吸入面20b。由此,在本发明中,虽然尘埃传感器25配置于左侧空间2a,但由于从左吸入口11a吸入的空气量比比较例多,因此能利用尘埃传感器25恰当地检测出尘埃量。

<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的特征>

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净化器1具有以下特征。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中,在送风室2中,分隔开左侧空间2a和右侧空间2b,其中,上述左侧空间2a供从壳体1a的左侧面面板11的左吸入口11a朝送风风扇20的左吸入面20a流动的空气流过,上述右侧空间2b供从壳体1a的右侧面面板12的右吸入口12a朝送风风扇20的右吸入面20b流动的空气流过,因此,能使分别从壳体1a的左吸入口11a及右吸入口12a吸入的空气量大致均等。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中,从壳体1a的左吸入口11a至送风风扇20的左吸入面20a为止的距离T1与从壳体1a的右吸入口12a至送风风扇20的右吸入面20b为止的距离T2不同,从而使左右的通风阻力不同,在该情况下,能使分别从壳体1a的左吸入口11a及右吸入口12a吸入的空气量大致均等。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中,壳体1a不仅具有左吸入口11a、右吸入口12a,还具有配置于壳体1的前表面的前表面吸入口10a,通过使前表面吸入口10a与左侧空间2a连通,能调节左右的通风阻力。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中,在送风室2中,分隔开左侧空间2a和右侧空间2b,其中,上述左侧空间2a配置有电动机22、尘埃传感器25、电气零件26,上述右侧空间2b配置有流光放电单元27,由流光放电单元27产生的活性物质不会流动至电动机22、尘埃传感器25、电气零件26,因此,能防止电动机22、尘埃传感器25、电气零件26生锈。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中,流过加湿室4之前的空气被供给至流光放电单元27,因此,能使流过流光放电单元27的空气恰当地包含活性物质。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中,送风室2中驱动送风风扇20的电动机22和配置于加湿室4的水箱52在左右方向上分离配置,因此,能使空气净化器1变得平衡。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中,能从加湿室4的右侧面取出水箱,因此,能容易地从加湿室4的右侧面取出水箱27。

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a的左吸入口11a和前表面吸入口10a是本发明的第一吸入口,壳体1a的右吸入口12a是本发明的第二吸入口,送风风扇20的左吸入面20a是本发明的第一吸入面,送风风扇20的右吸入面20b是本发明的第二吸入面。

(第二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的不同点是送风室的结构。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中,在主视观察时,送风风扇20配置于右侧,电动机22配置于左侧,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中,如图7、图8所示,送风风扇120配置于正面侧,电动机122配置于背面侧。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中,具有左吸入口11a、右吸入口12a、前表面吸入口10a,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中,如图8所示,具有正面吸入口110a、左吸入口111a、右吸入口112a、背面吸入口113a。这样,送风室102在俯视观察时呈矩形,正面吸入口11a和背面吸入口113a分别形成于在送风室102的周围相对的面。因此,背面吸入口113a在送风室102的周围具有形成于与形成有正面吸入口110a的面相对的面的吸入口。风扇120的前表面吸入面120a被配置成与前表面吸入口110a相对,背面吸入面120b被配置成与背面吸入口113a相对。此时,从背面吸入口113a至背面吸入面120b为止的距离比从正面吸入口110a至正面吸入面120a为止的距离长。壳体1的顶面面板13具有顶面吹出口13a。顶面吹出口13a设于顶面面板13的大致全部区域。

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01具有送风室102、空气净化室3、加湿室4。送风室102具有:送风风扇120;电动机122,该电动机122驱动送风风扇120;尘埃传感器;电气构件;流光放电单元(活性物质供给装置);以及分隔构件128。省略了尘埃传感器、电气构件、流光放电单元(活性物质供给装置)的说明,但它们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相同。该送风室102形成于空气净化器101的最下方,并朝空气净化过滤器输送空气。

如图8所示,送风室102具有左吸入口111a、右吸入口112a、正面吸入口110a、背面吸入口113a。风扇120具有正面吸入面120a和背面吸入面120b。

分隔构件128是配置于与送风风扇120的正面吸入面120a大致相同的平面上的板状构件,并是将送风室102的空间分隔为正面侧空间102a和背面侧空间102b的构件。因此,如图8所示,电动机122、送风风扇120、未图示的尘埃传感器及电气构件配置于送风室102的背面侧的背面侧空间102a。本发明的电气部件包括电动机122、尘埃传感器及电气构件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利用分隔构件128将送风室102分隔为正面侧空间102a和背面侧空间102b,因此,从正面吸入口110a吸入的空气被吸入至送风风扇120的正面吸入面120a,从左吸入口111a、右吸入口112a、背面吸入口113a吸入的空气被吸入至送风风扇120的背面吸入面120b。因此,被吸入至送风室102的正面侧空间102a的空气量与被吸入至背面侧空间102b的空气量大致均等。由此,在本发明中,虽然尘埃传感器配置于背面侧空间102b,但能利用尘埃传感器恰当地检测出尘埃量。

<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的特征>

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净化器101具有以下特征。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01中,在送风室102中,分隔出正面侧空间102a和背面侧空间102b,其中,上述正面侧空间102a供从壳体的正面吸入口110a朝送风风扇120的正面吸入面120a流动的空气流过,上述背面侧空间102b供从壳体的左吸入口111a、右吸入口112a、背面吸入口113a朝送风风扇120的背面吸入面120b流动的空气流过,因此,能使被吸入至送风室102的正面侧空间102a的空气量与被吸入至背面侧空间102b的空气量大致均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的正面吸入口110a是本发明的第一吸入口,壳体的左吸入口111a、右吸入口112a、背面吸入口113a是本发明的第二吸入口,送风风扇120的正面吸入面120a是本发明的第一吸入面,送风风扇120的背面吸入面120b是本发明的第二吸入面。

以上,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该认为,具体的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的范围并非由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来限定,而应由权利要求书来限定,此外,还包含了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在送风室2中左侧空间2a和右侧空间2b被完全分隔开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左侧空间2a和右侧空间2b大部分被分隔开的情况下,能获得本发明的效果。因此,例如图9所示,也可在分隔构件28中的配置于比送风风扇20靠下方的位置的部分形成有开口28a。在该情况下,空气从右侧空间2b流动至左侧空间2a,因此,能防止流过流光放电单元27之后的一部分空气滞留于右侧空间2b的下端。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以下情况进行了说明:在主视观察时,从左吸入口11a至左吸入面20a为止的距离与从右吸入口12a至右吸入面20b为止的距离不同,从而使左右的通风阻力不同,但既可以使从左吸入口11a至左吸入面20a为止的距离与从右吸入口12a至右吸入面20b为止的距离相同,也可以采用以下结构:从左吸入口11a至左吸入面20a为止的距离与从右吸入口12a至右吸入面20b为止的距离相同,且利用其它结构(例如左吸入口11a和右吸入口12a的大小不同等)使左右的通风阻力不同。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壳体1a具有配置于其前表面的前表面吸入口10a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壳体1a也可以不具有配置于其前表面的前表面吸入口10a。

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对空气净化器具有送风室、空气净化室及加湿室而具有加湿功能和空气净化功能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空气净化器也可以具有送风室和空气净化室而具有空气净化功能(但不具有加湿功能)。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若利用本发明,则能使分别吸入至送风室中的风扇的第一吸入面侧的空间和第二吸入面侧的空间的空气量大致均等。

符号说明

1 空气净化器

1a 壳体

2 送风室

2a 左侧空间(第一空间)

2b 右侧空间(第二空间)

4 加湿室

10a 前表面吸入口(第一吸入口)

11a 左吸入口(第一吸入口)

12a 右吸入口(第二吸入口)

20 送风风扇

20a 左吸入面(第一吸入面)

20b 右吸入面(第二吸入面)

22 电动机(电气部件)

25 尘埃传感器(电气部件)

26 电气零件(电气部件)

27 流光放电单元(活性物质产生装置)

28 分隔构件

30 空气净化过滤器

53 水箱

101 空气净化器

102 送风室

102a 正面侧空间(第一空间)

102b 背面侧空间(第二空间)

110a 前表面吸入口(第一吸入口)

111a 左吸入口(第二吸入口)

112a 右吸入口(第二吸入口)

113a 背面吸入口(第二吸入口)

120 送风风扇

120a 正面吸入面(第一吸入面)

120b 背面吸入面(第二吸入面)

128 分隔构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