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48427阅读:468来源:国知局
空调室内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方式多为下出风,此种送风方式会导致冷风或热风直接吹向人体,不利于用户的舒适度体验和身体健康。这种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处通常设置有导板,以通过导板的上下摆动或左右摆动调整出风口的出风方向。然而,该导板裸露于空调室内机的机壳外部,严重影响空调室内机的整体美观,且用于带动导板摆动的步进电机运行时带来的机械噪音和导板摆动时自身产生的噪音都非常大。同时,通过导板调节出风口出风方向的方式调节范围有限,难以实现大范围内的送风要求。即使在传统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通过一些非常规的手段使流体上扬或侧吹,风速和风压的损失也比较大,从而造成空调室内机的功耗较高,噪音进一步加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噪音较小的空调室内机。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扩大空调室内机的送风范围。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提高用户的舒适度体验。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机壳,具有至少一个进风口以及分别位于所述机壳两侧、且朝向所述机壳的侧向前方的第一侧向出风口和第二侧向出风口;

换热装置,设置在所述机壳内,且配置成与流经其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分别设置于所述换热装置与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之间以及所述换热装置与所述第二侧向出风口之间的流动路径中,以促使经所述换热装置换热后的空气分别朝向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和所述第二侧向出风口流动;以及

第一导风通道和第二导风通道,分别连通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以及所述第二风机和所述第二侧向出风口;其中

所述第一导风通道和所述第二导风通道中的至少其中一个导风通道中设置有活动导风机构。

可选地,所述活动导风机构具有:

两个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一活动导风板,每个所述第一活动导风板均沿竖直方向延伸,且配置成绕其竖直延伸的转轴前后转动;以及

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活动导风板之间的至少一个第二活动导风板,每个所述第二活动导风板均垂直于所述第一活动导风板,且配置成绕其水平延伸的转轴上下转动。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风通道和所述第二导风通道中均设置有一个所述活动导风机构;且

位于所述第一导风通道中的所述活动导风机构邻近所述第一风机的出口,位于所述第二导风通道中的所述活动导风机构邻近所述第二风机的出口。

可选地,位于所述第一导风通道中的所述活动导风机构的两个所述第一活动导风板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一风机的出口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一致;位于所述第二导风通道中的所述活动导风机构的两个所述第一活动导风板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二风机的出口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一致。

可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第一固定导风板和第二固定导风板,设置于所述机壳内,并分别由所述机壳的内部弯曲延伸至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和所述第二侧向出风口,以分别对从所述第一风机流向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和从所述第二风机流向所述第二侧向出风口的空气进行引导。

可选地,所述机壳还包括:

前面板,用于构成所述机壳的前部;

后壳体,用于构成所述机壳的后部;以及

第一环状部和第二环状部,分别用于形成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和所述第二侧向出风口;其中

所述第一环状部和所述第二环状部的靠近所述空调室内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竖直等分平面的内侧区段分别与所述前面板的两个横向侧端的边缘同形相连,所述第一环状部和所述第二环状部的远离该竖直等分平面的外侧区段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固定导风板的外侧边缘同形相连。

可选地,所述第一环状部的内侧区段相比于所述第一环状部的外侧区段更加靠前,以使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朝向所述机壳的外侧前方;且

所述第二环状部与所述第一环状部对称设置,以使所述第二侧向出风口与 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对称、并朝向所述机壳的外侧前方。

可选地,所述第一固定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固定导风板均包括:

上缘部,由下至上地向前弯曲延伸、并从内到外地沿第一曲线延伸;

下缘部,位于所述上缘部的下方,并由上至下地向前弯曲延伸、从内到外地沿所述第一曲线延伸;以及

板体部,连接在所述上缘部的后沿与所述下缘部的后沿之间,并由上至下地沿第二曲线延伸。

可选地,所述第一曲线包括由内到外地依次光滑连接的第一圆弧区段、第二圆弧区段和第三圆弧区段。

可选地,所述第二圆弧区段和所述第三圆弧区段所在圆的圆心均位于所述第一曲线的前侧,所述第一圆弧区段所在圆的圆心位于所述第一曲线的后侧;且

所述第三圆弧区段、所述第一圆弧区段和所述第二圆弧区段所在圆的半径依次增大。

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具有第一导风通道和第二导风通道,且至少其中一个导风通道中设置有活动导风机构,即活动导风机构隐藏在空调室内机的机壳内部。在空调室内机的正常使用过程中,用户看不到活动导风机构,既有利于空调室内机的外形美观,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遮蔽带动活动导风机构运动的电机产生的噪音和活动导风机构运动时自身产生的噪音,从而降低了空调室内机整体运行时的噪音。

进一步地,由于活动导风机构具有可前后转动的两个第一活动导风板和可上下转动的至少一个第二活动导风板,因此,活动导风机构能够在上、下、前、后多个方向上调节其对应的导风通道中的气流方向,增大了其可调节的角度范围,从而扩大了空调室内机的送风范围。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具有朝向机壳侧向前方的两个侧向出风口,经两个侧向出风口送出的风吹向机壳的侧向前方,每个出风口送出的风均能够直接到达用户正常的活动区域内,由此可形成左、右两面偏侧前方的送风效果,减弱了对空调室内机安装位置的限制,增大了空调室内机送风的角度,扩大了其送风范围。

进一步地,由于本发明空调室内机的两个侧向出风口均朝向机壳的外侧前方,因此,空调室内机的两个出风口可形成环抱式的送风效果,不但进一步扩大了空调室内机的送风范围,而且避免了冷风或热风直接吹向人体,提高了室 内温度的均匀性,从而提高了空调室内机的舒适度,使用户的使用体验更佳。

进一步地,由于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弯曲延伸至其两个侧向出风口的两个固定导风板,因此,可通过固定导风板与活动导风机构的相互配合加强空调室内机的环抱式送风的效果,并进一步扩大空调室内机的送风范围。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正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分解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另一示意性剖视图;

图6是图4中部分a的示意性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正视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俯视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分解图,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图。参见图1至图4,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包括机壳、换热装置20、第一风机31、第二风机32、第一导风通道61和第二导风通道62。

机壳具有至少一个进风口以及分别位于机壳两侧、且朝向机壳的侧向前方的第一侧向出风口112和第二侧向出风口113。具体地,经第一侧向出风口112和第二侧向出风口113送出的风吹向机壳的侧向前方,每个出风口送出的风均能够直接到达用户正常的活动区域内,由此可形成左、右两面偏侧前方的送风效果,减弱了对空调室内机1安装位置的限制,增大了空调室内机1送风的角度,扩大了其送风范围。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机壳还可具有位于其下部的下部 出风口,以形成左侧前方、右侧前方、下部前方三面的送风效果。

换热装置20设置于机壳内,且配置成与流经其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改变流经其的空气的温度,使其变成冷空气或热空气。进一步地,换热装置20可包括设置于第一风机31和第二风机32后侧的平板式蒸发器,以提高换热效率,减小空调室内机1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从而减小空调室内机1的体积。

第一风机31和第二风机32分别设置于换热装置20与第一侧向出风口112之间以及换热装置20与第二侧向出风口113之间的流动路径中,以促使经换热装置20换热后的空气分别朝向第一侧向出风口112和第二侧向出风口113流动。也就是说,第一风机31和第二风机32均设置于机壳内,且在机壳内的空气流动方向上,第一风机31和第二风机32均位于换热装置20的下游。具体地,第一风机31和第二风机32可以为离心风机,例如前向式离心风机或后向式离心风机,第一风机31和第二风机32还可以为轴流风机或其他适合的风机。

第一导风通道61和第二导风通道62分别连通第一风机31和第一侧向出风口112以及第二风机32和第二侧向出风口113。具体地,第一风机31和第一侧向出风口112分别位于第一导风通道61的两端,第二风机32和第二侧向出风口113分别位于第二导风通道62的两端。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通道61和第二导风通道62中的至少其中一个导风通道中设置有活动导风机构51。也就是说,活动导风机构51隐藏在空调室内机1的机壳内部。在空调室内机1的正常使用过程中,用户看不到活动导风机构51,既有利于空调室内机1的外形美观,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遮蔽带动活动导风机构51运动的电机产生的噪音和活动导风机构51运动时自身产生的噪音,从而降低了空调室内机1整体运行时的噪音。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活动导风机构51具有两个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一活动导风板511以及设置于两个第一活动导风板511之间的至少一个第二活动导风板512。每个第一活动导风板511均沿竖直方向延伸,且配置成绕其竖直延伸的转轴前后转动。每个第二活动导风板512均垂直于第一活动导风板511,且配置成绕其水平延伸的转轴上下转动。由此,活动导风机构51能够通过其第一活动导风板511调节第一风机31和第二风机32在前后方向上的出风角度,并通过其第二活动导风板512调节第一风机31和第二风机32在上下方向上的出风角度。也就是说,活动导风机构51能够在上、下、前、后多个方向上调节其对应的导风通道中的气流方向,增大了其可调节的角度范围,从而扩大了空调室内机1的送风范围。

具体地,在本发明实施中,活动导风机构51具有多个设置于两个第一活动导风板511之间的第二活动导风板512,多个第二活动导风板512沿上下方向等间隔排布。每个第一活动导风板511上均设置有安装孔,第二活动导风板512通过该安装孔安装在两个第一活动导风板511之间。

为了使第一侧向出风口112和第二侧向出风口113的出风更加均衡和对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风通道61和第二导风通道62中分别设置有一活动导风机构51。位于第一导风通道61中的活动导风机构51邻近第一风机31的出口311,位于第二导风通道62的活动导风机构51邻近第二风机32的出口321。由此,既能够有效地引导第一风机31和第二风机32送出的风,又能够使活动导风机构51更加隐秘地隐藏在导风通道中,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噪音。

进一步地,位于第一导风通道61中的活动导风机构51的两个第一活动导风板511之间的距离与第一风机31的出口311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一致;位于第二导风通道62中的活动导风机构51的两个第一活动导风板511之间的距离与第二风机32的出口321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一致。由此,第一风机31吹出的风几乎能够全部经过活动导风机构51吹向第一导风通道61,第二风机32吹出的风也几乎能够全部经过活动导风机构51吹向第二导风通道62,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送风的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还包括:第一固定导风板41和第二固定导风板42,设置于机壳内,并分别由机壳的内部弯曲延伸至第一侧向出风口112和第二侧向出风口113,以分别对从第一风机31流向第一侧向出风口112和从第二风机32流向第二侧向出风口113的空气进行引导。也就是说,经第一侧向出风口112和第二侧向出风口113吹出的风均经过活动导风机构51和固定导风板这两个引导部件的双重引导。活动导风机构51与固定导风板相配合,能够尽可能地扩大侧向出风口的送风范围,并且提高空调室内机1环抱式送风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另一示意性剖视图。参见图4和图5,在图4中,活动导风机构51的两个第一活动导风板511沿横向水平延伸。此时,活动导风机构51起主要的导风作用,例如,经过位于第二导风通道62中的活动导风机构51引导后的风大致沿图4中标识的0°~90°的角度范围内吹出。在图5中,活动导风机构51的两个第一活动导风板511从前向后地由内向外倾斜延伸,也就是说,两个第一活动导风板511的外侧端朝向第一固定导风板41或第二固定导风板42倾斜。经活动导风机构51引导后的 风几乎全部吹向第一固定导风板41和第二固定导风板42。此时,第一固定导风板41和第二固定导风板42起到主要的导风作用,例如,经第二固定导风板42引导后的风大致沿图5中所标识的90°~180°的角度范围内吹出。由此可见,通过活动导风机构51与固定导风板的配合可使空调室内机1在机壳前侧的0°~180°的大范围内送风。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机壳还包括:前面板13,用于构成机壳的前部;后壳体14,用于构成机壳的后部;以及第一环状部151和第二环状部152,分别用于形成第一侧向出风口112和第二侧向出风口113。也就是说,第一环状部151和第二环状部152分别邻近机壳的横向两侧,第一环状部151的内部限定了第一侧向出风口112,第二环状部152的内部限定了第二侧向出风口113。第一环状部151和第二环状部152可大致呈圆形、椭圆形、腰形或其他适合的形状。具体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环状部151和第二环状部152均大致呈椭圆形,且其长轴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一导风通道61形成在第一固定导风板41和前面板13之间,第二导风通道62形成在第二固定导风板42和前面板13之间。

进一步地,第一环状部151和第二环状部152的靠近空调室内机1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竖直等分平面的内侧区段分别与前面板13的两个横向侧端的边缘同形相连,第一环状部151和第二环状部152的远离该竖直等分平面的外侧区段分别与第一固定导风板41和第二固定导风板42的外侧边缘同形相连。由此,简化了空调室内机1的结构,增强了空调室内机1的外观效果。

具体地,参见图1和图3,位于左侧的第一环状部151的内侧区段1511与前面板13的左侧端边缘131同形相连,即第一环状部151的内侧区段1511与前面板13的左侧端边缘131无缝连接,也就是说,两者的形状相吻合、弯曲的程度和趋势均相同。位于左侧的第一环状部151的外侧区段1512与第一固定导风板41的外侧边缘同形相连,即第一环状部151的外侧区段1512与第一固定导风板41的外侧边缘无缝连接,也就是说,两者的形状相吻合、弯曲的程度和趋势均相同。位于右侧的第二环状部152的内侧区段1521与前面板13的右侧端边缘132同形相连,即第二环状部152的内侧区段1521与前面板13的右侧端边缘132无缝连接,也就是说,两者的形状相吻合、弯曲的程度和趋势均相同。位于右侧的第二环状部152的外侧区段1522与第二固定导风板42的外侧边缘同形相连,即第二环状部152的外侧区段1522与第二固定导风板42的外侧边缘无缝连接,也就是说,两者的形状相吻合、弯曲的程度和趋势均 相同。

具体地,前面板13与后壳体14可通过螺钉连接或卡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导风板41和第一环状部151可通过螺钉连接或卡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导风板41和第一环状部151还可以一体成型。同理,第二固定导风板42和第二环状部152也可通过螺钉连接或卡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或一体成型。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和图3,第一环状部151的内侧区段1511相比于第一环状部151的外侧区段1512更加靠前,以使第一侧向出风口112朝向机壳的外侧前方。也就是说,第一环状部151的内侧区段1511和外侧区段1512在横向上和前后方向上均处于不同的位置,其内侧区段1511比其外侧区段1512更加靠近空调室内机1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竖直等分平面,且其内侧区段1511位于其外侧区段1512的侧向前方,由此可使第一侧向出风口112斜向外地朝向机壳的前方。

进一步地,第二环状部152与第一环状部151对称设置,以使第二侧向出风口113与第一侧向出风口112对称、并朝向机壳的外侧前方。也就是说,第二环状部152的内侧区段1521相比于第二环状部151的外侧区段1522更加靠前。第二环状部152的内侧区段1521和外侧区段1522在横向上和前后方向上均处于不同的位置,其内侧区段1521比其外侧区段1522更加靠近空调室内机1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竖直等分平面,且其内侧区段1521位于其外侧区段1522的侧向前方,由此可使第二侧向出风口113斜向外地朝向机壳的前方。

由此,空调室内机1的两个出风口可形成环抱式的送风效果,不但进一步扩大了空调室内机1的送风范围,而且避免了冷风或热风直接吹向人体,提高了室内温度的均匀性,从而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的舒适度,使用户的使用体验更佳。

图6是图4中部分a的示意性放大图。参见图5至图6,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导风板41和第二固定导风板42均包括:上缘部,由下至上地向前弯曲延伸、并从内到外地沿第一曲线延伸;下缘部,位于上缘部的下方,并由上至下地向前弯曲延伸、从内到外地沿第一曲线延伸;以及板体部,连接在上缘部的后沿与下缘部的后沿之间,并由上至下地沿第二曲线延伸。上缘部的后沿即为其下边沿,下缘部的后沿即为其上边沿,即板体部连接在上缘部和下缘部之间,使得第一固定导风板41和第二固定导风板42均从内到外沿第一曲线延伸。具有该形状的第一固定导风板41和第二固定导风板42能够有 效地引导空气的流动,使经第一侧向出风口112和第二侧向出风口113送出的风更容易形成环抱式的出风效果。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所称的“内”和“外”均分别意指机壳的内部和外部。同时,由于第一固定导风板41和第二固定导风板42均为厚度均匀的薄板状构件,因此可在忽略其厚度的前提下将其从内到外弯曲延伸的第一曲线的形状大致等同与其横截面的形状。

具体地,以第一固定导风板41为例,参见图3至图6,第一固定导风板41包括上缘部412、下缘部413以及板体部414。上缘部412、下缘部413以及板体部414均从内到外地沿第一曲线415弯曲延伸,板体部414从上至下地沿第二曲线(图中未示出)延伸。第一曲线415的形状与第二曲线的形状可以相同或者不同。具体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曲线415与第二曲线具有不同的形状。进一步地,第二曲线可包括一个向后凸出的圆弧形曲线。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6,第一曲线415可包括由内到外地依次光滑连接的第一圆弧区段4151、第二圆弧区段4152和第三圆弧区段4153。相邻两个圆弧区段的分界点可采用图6中所示的点划线区分。本发明的设计人通过深入的流体分析和大量的科学试验发现,将第一曲线415设计为由三段圆弧光滑连接而成的曲线结构可减小流体在沿第一固定导风板41流动过程中的阻力,保证从第一风机31吹出的空气更加顺畅地流动至第一侧向出风口112,减小了能量损耗,增大了空调室内机1的出风量。

进一步地,第二圆弧区段4152和第三圆弧区段4153所在圆的圆心均位于第一曲线415的前侧,第一圆弧区段4151所在圆的圆心位于第一曲线415的后侧。也就是说,第二圆弧区段4152和第三圆弧区段4153均为向后凸出弯曲的圆弧形曲线,第一圆弧区段4151为向前凸出弯曲的圆弧形曲线。更进一步地,第三圆弧区段4153、第一圆弧区段4151和第二圆弧区段4152所在圆的半径依次增大。也就是说,第三圆弧区段4153具有比第一圆弧区段4151更加弯曲凸出的形状,第一圆弧区段4152具有比第二圆弧区段4152更加弯曲凸出的形状。由此,既能够保证经第一固定导风板41引导后的空气在第一侧向出风口112具有较大的速度,又能够使经第一固定导风板41引导后的空气在第一侧向出风口112沿机壳的外侧前方吹出,从而与第二侧向出风口113相配合地实现环抱式送风的效果。

由于第二固定导风板42与第一固定导风板41的结构相互对称,因此这里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机31和第二风机32沿横向并排设置,且第一风机31和第二风机32之间设置有竖向延伸的隔板33,以在机壳内形成分别连通第一风机31和第一侧向出风口112、以及第二风机32和第二侧向出风口113的两个独立的送风风道。由此,可避免两个风机的进风口处的气流相互产生干扰,提高第一侧向出风口112和第二侧向出风口113的出风速度和出风量。进一步地,第一风机31和第二风机32可均为离心风机。因此,可充分利用离心风机的抗静压损能力强、风道匹配性强的特点提高空调室内机1的制冷制热效率,并进一步加强其环抱式送风的效果。并且,两个风机横向并排设置,减小了空调室内机1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既优化了空调室内机1的外观效果,又满足了用户对空调室内机1较小安装空间的要求。

进一步地,第一固定导风板41和第二固定导风板42在机壳内的空气流动方向上分别位于第一风机31和第二风机32的下游。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后壳体14具有竖直延伸的本体141以及由本体141的上下两侧向前弯曲延伸的上缘部142和下缘部143。本体141上可设置有用于将空调室内机1悬挂于墙壁的悬挂孔。空调室内机1的进风口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例如进风口121和进风口122,两个进风口可分别设置于后壳体14的上缘部142和下缘部143,以增大空调室内机1的进风量,从而保证其具有较大的出风量,同时还可提高空调室内机1的换热效率。具体地,进风口121可设置于上缘部142,进风口122可设置于下缘部143。由此,空调室内机1可形成上、下两面进风,左、右两面环抱式出风的整体效果。

进一步地,后壳体14还具有由本体141的横向两端向前弯曲延伸的第一侧凸缘144和第二侧凸缘145。第一侧凸缘144的边缘、第一固定导风板41的外侧边缘和第一环状部151的外侧区段1512形状相吻合,第二侧凸缘145的边缘、第二固定导风板42的外侧边缘和第二环状部152的外侧区段1522形状相吻合。具体地,第一环状部151的外侧区段1512和第一固定导风板41的外侧边缘可同时与后壳体14的第一侧凸缘144的横向侧边缘同形相连,第二环状部152的外侧区段1522和第二固定导风板42的外侧边缘可同时与后壳体14的第二侧凸缘145的横向侧边缘同形相连。由此,可进一步简化空调室内机1的结构、增强空调室内机1的外观效果。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所称的“上”、“下”、“内”、“外”、“竖直”、“水平”、“前”、“后”等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用语是以空调室内机1的实际使用状态为基准而言的,这些用语仅是为了便于 描述和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发明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