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导风组件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20599发布日期:2018-06-17 13:42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导风组件和包括该空调导风组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出风口的结构设计对空调器的设计制造极其重要,直接关系到空调的出风量、制冷能力和能耗等。现有空调出风口设计,多为传统的左右摆风和上下摆风模式,导致空调的送风角度、送风距离和送风范围受限,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对出风多样性的需求,影响用户的体验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可变化地调节空调器的送风角度、送风距离和送风范围的空调导风组件。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空调导风组件的空调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导风组件,安装在空调器的机壳内,并位于所述空调器的出风口处,所述空调导风组件包括:前支架,固定在所述机壳内;后支架,固定在所述机壳内,并位于所述前支架的后侧;至少两根滑动杆,连接在所述前支架和所述后支架之间;和导风圈,可前后滑动地安装在所述滑动杆上,所述导风圈具有前后贯通的导风通道,所述导风圈的侧壁面由后向前逐渐向内倾斜成喇叭形,且所述导风圈的侧壁面上沿其周向开设有导风圈开口。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导风组件,导风圈可前后滑动地安装在滑动杆上,导风圈的侧壁面上沿其周向开设有导风圈开口,且导风圈的侧壁面由后向前逐渐向内倾斜成喇叭形,这样将上述空调导风组件安装在空调器的出风口处,并使导风圈在机壳内相对于空调器的前后面板前后滑动时,能够可变化地调节从导风圈的前端开口和侧面开口导出去的风量,从而实现可变化地调节空调器的送风角度、送风距离及送风范围的目的,满足用户对出风多样性的需求,改善用户的使用效果。

具体而言,当导风圈沿滑动杆向后滑动至靠近后支架位置时,导风圈上导风通道的后端开口被挡住,此时进入机壳内的气流由导风圈的侧壁面上的导风圈开口进入导风圈内,并由其前端开口导出,使得导出去的气流比较集中,风速大、送风距离远,但送风范围相对较小;当导风圈逐渐滑动至靠近前支架和后支架的中间位置时,此时进入机壳内的气流既可以从导风圈的前端开口导出,也可以从导风圈的侧壁面上的导风圈开口导出,使得导风圈将机壳内的气流分散导出,此时风速相对较小、送风距离近,但送风范围相对较大;当导风圈逐渐滑动至靠近前支架位置时,由导风圈的侧壁面上的导风圈开口导出去的风量相对减少,机壳内的气流主要经导风圈的前端开口导出,使得导出去的气流比较集中,风速大、送风距离远,但送风范围相对较小,从而通过导风圈在机壳内相对于滑动杆前后滑动,能够可变化地调节从导风圈的前端开口和侧面开口导出去的风量,从而实现可变化地调节空调器的送风角度、送风距离及送风范围的目的,满足用户对出风多样性的需求,改善用户的使用效果。

另外,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导风组件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导风圈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滑动杆平行设置。

导风圈的中心轴线与滑动杆平行设置,这样可保证导风圈在滑动杆上前后滑动的平稳性,从而保证通过导风圈调节送风角度、送风距离及送风范围的平稳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导风圈的侧壁面与所述滑动杆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45°且小于90°。

设置导风圈的侧壁面与滑动杆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45°且小于90°,这样可有效增大导风圈的侧壁面的斜度,从而更有利于机壳内的气流经导风圈顺利导出,减小导风圈对气流的阻力作用。

当然,将导风圈的侧壁面与滑动杆的夹角设计为大于0°且小于45°,同样能够通过导风圈的前后滑动,实现对空调送风角度、送风距离及送风范围的调节,但是此时导风圈对气流的阻力作用相对较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导风圈的侧壁面开设有分别与多个所述滑动杆对应的通孔,所述滑动杆穿过所述通孔,以使所述导风圈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滑动杆上。

采用在导风圈的侧壁面上开设通孔,将滑动杆穿过通孔的方式,实现导风圈可滑动地安装在滑动杆上,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导风圈的滑动顺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导风圈的侧壁上沿其周向开设有多个所述导风圈开口。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多个所述导风圈开口关于所述导风圈的中心轴线轴对称或中心对称。

导风圈的侧壁上沿其周向开设有多个导风圈开口,优选地,多个导风圈开口关于导风圈的中心轴线轴对称或中心对称,使得进入导风圈内的气流能够经多个导风圈开口均匀吹出,既保证了送风效率和送风量,又保证了送风的均匀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导风圈的前端开口正对所述出风口设置,且所述导风圈的前端开口的通流面积不大于所述出风口的通流面积。

导风圈的前端开口正对出风口设置,使得由导风圈的前端开口吹出的风,能够经出风口顺畅吹出,减少风量损失,提升送风效率和送风量;导风圈的前端开口的通流面积不大于出风口的通流面积,这样使机壳内的气流不仅可以经导风圈的前端开口后由出风口吹出,还可以经导风圈侧壁面上的导风圈开口后由出风口吹出,从而在保证送风效率和送风量的同时,达到通过设置在导风圈侧壁面上的导风圈开口,有效调节送风角度、送风距离和送风范围的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空调导风组件还包括:驱动电机,与所述导风圈相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导风圈在所述滑动杆上相对于所述滑动杆前后滑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空调器的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控制装置能够接收用户输入的调节信号,并根据所述调节信号控制所述驱动电机的启停,以调节所述导风圈的前后滑动行程。

驱动电机可带动导风圈在滑动杆上前后滑动,控制装置可根据用户输入的调节命令,来调节导风圈的前后滑动行程,并且可实现导风圈在滑动杆上任一位置的精确定位,从而达到无极调节空调器的送风角度、送风距离及送风范围的效果。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机壳,所述机壳上开设有出风口;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导风组件,所述空调导风组件安装在所述机壳内,并位于所述出风口处,所述空调器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导风组件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导风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空调导风组件,10前支架,20后支架,30滑动杆,40导风圈,401导风圈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导风组件和空调器。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个方面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导风组件1,安装在空调器的机壳内,并位于空调器的出风口处,空调导风组件包括:前支架10、后支架20、至少两根滑动杆30及导风圈40。

其中,前支架10固定在机壳内;

后支架20固定在机壳内,并位于前支架10的后侧;

至少两根滑动杆30连接在前支架10和后支架20之间;

导风圈40可前后滑动地安装在滑动杆30上,导风圈40具有前后贯通的导风通道,导风圈40的侧壁面由后向前逐渐向内倾斜成喇叭形,且导风圈40的侧壁面上沿其周向开设有导风圈开口401。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导风组件1,导风圈40可前后滑动地安装在滑动杆30上,导风圈40的侧壁面上沿其周向开设有导风圈开口401,且导风圈40的侧壁面由后向前逐渐向内倾斜成喇叭形,这样将上述空调导风组件1安装在空调器的出风口处,并使导风圈40在机壳内相对于空调器的前后面板前后滑动时,能够可变化地调节从导风圈40的前端开口和侧面开口导出去的风量,从而实现可变化地调节空调器的送风角度、送风距离及送风范围的目的,从而满足用户对出风多样性的需求,改善用户的使用效果。

具体而言,当导风圈40沿滑动杆30向后滑动至靠近后支架20位置时,导风圈40上导风通道的后端开口被挡住,此时进入机壳内的气流由导风圈40的侧壁面上的导风圈开口401进入导风圈40内,并由其前端开口导出,使得导出去的气流比较集中,风速大、送风距离远,但送风范围相对较小;当导风圈40逐渐滑动至靠近前支架10和后支架20的中间位置时,此时进入机壳内的气流既可以从导风圈40的前端开口导出,也可以从导风圈40的侧壁面上的导风圈开口401导出,使得导风圈40将机壳内的气流分散导出,此时风速相对较小、送风距离近,但送风范围相对较大;当导风圈40逐渐滑动至靠近前支架10位置时,由导风圈40的侧壁面上的导风圈开口401导出去的风量相对减少,机壳内的气流主要经导风圈40的前端开口导出,使得导出去的气流比较集中,风速大、送风距离远,但送风范围相对较小,从而通过导风圈40在机壳内相对于滑动杆30前后滑动,能够可变化地调节从导风圈40的前端开口和侧面开口导出去的风量,从而实现可变化地调节空调器的送风角度、送风距离及送风范围的目的,满足用户对出风多样性的需求,改善用户的使用效果。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导风圈40的中心轴线与滑动杆30平行设置。

导风圈40的中心轴线与滑动杆30平行设置,这样可保证导风圈40在滑动杆30上前后滑动的平稳性,从而保证通过导风圈40调节送风角度、送风距离及送风范围的平稳性。

优选地,如图1所示,导风圈40的侧壁面与滑动杆30之间的夹角α为:45°≤α<90°。

设置导风圈40的侧壁面与滑动杆30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45°且小于90°,这样可有效增大导风圈40的侧壁面的斜度,从而更有利于机壳内的气流经导风圈40顺利导出,减小导风圈40对气流的阻力作用。

当然,将导风圈40的侧壁面与滑动杆30的夹角设计为大于0°且小于45°,同样能够通过导风圈40的前后滑动,实现对空调送风角度、送风距离及送风范围的调节,但是此时导风圈40对气流的阻力作用相对较大。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导风圈40的侧壁面开设有分别与多个滑动杆30对应的通孔,滑动杆30穿过通孔,以使导风圈40可滑动地安装在滑动杆30上。

采用在导风圈40的侧壁面上开设通孔,将滑动杆30穿过通孔的方式,实现导风圈40可滑动地安装在滑动杆30上,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导风圈40的滑动顺畅。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导风圈40的侧壁上沿其周向开设有多个导风圈开口401。

优选地,多个导风圈开口401关于导风圈40的中心轴线轴对称或中心对称。

导风圈40的侧壁上沿其周向开设有多个导风圈开口401,优选地,多个导风圈开口401关于导风圈40的中心轴线轴对称或中心对称,使得进入导风圈40内的气流能够经多个导风圈开口401均匀吹出,既保证了送风效率和送风量,又保证了送风的均匀性。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导风圈40的前端开口正对出风口设置,且导风圈40的前端开口的通流面积不大于出风口的通流面积。

导风圈40的前端开口正对出风口设置,使得由导风圈40的前端开口吹出的风,能够经出风口顺畅吹出,减少风量损失,提升送风效率和送风量;导风圈40的前端开口的通流面积不大于出风口的通流面积,这样使机壳内的气流不仅可以经导风圈40的前端开口后由出风口吹出,还可以经导风圈40侧壁面上的导风圈开口401后由出风口吹出,从而在保证送风效率和送风量的同时,达到通过设置在导风圈40侧壁面上的导风圈开口401,有效调节送风角度、送风距离和送风范围的效果。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空调导风组件1还包括:驱动电机(图中未示出),驱动电机与导风圈40相连接,用于驱动导风圈40在滑动杆30上相对于滑动杆30前后滑动。

进一步地,驱动电机与空调器的控制装置电连接,控制装置能够接收用户输入的调节信号,并根据调节信号控制驱动电机的启停,以调节导风圈40的前后滑动行程。

驱动电机可带动导风圈40在滑动杆30上前后滑动,控制装置可根据用户输入的调节命令,来调节导风圈40的前后滑动行程,并且可实现导风圈40在滑动杆30上任一位置的精确定位,从而达到无极调节空调器的送风角度、送风距离及送风范围的效果。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图中未示出),包括:机壳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导风组件1,机壳上开设有出风口;空调导风组件1安装在机壳内,并位于出风口处。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包括机壳和安装在机壳内、并位于出风口处的空调导风组件1,导风圈40可前后滑动地安装在滑动杆30上,且导风圈40的侧壁面由后向前逐渐向内倾斜成喇叭形,这样当导风圈40在机壳内相对于空调器的前后面板前后滑动时,能够可变化地调节从导风圈40的前端开口和侧面开口导出去的风量,从而实现可变化地调节空调器的送风角度、送风距离及送风范围的目的,从而满足用户对出风多样性的需求,改善用户的使用效果;所述空调器还具有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导风组件1的其它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导风组件,导风圈可前后滑动地安装在滑动杆上,导风圈的侧壁面上沿其周向开设有导风圈开口,且导风圈的侧壁面由后向前逐渐向内倾斜成喇叭形,这样将上述空调导风组件安装在空调器的出风口处,并使导风圈在机壳内相对于空调器的前后面板前后滑动时,能够可变化地调节从导风圈的前端开口和侧面开口导出去的风量,从而实现可变化地调节空调器的送风角度、送风距离及送风范围的目的,满足用户对出风多样性的需求,改善用户的使用效果。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