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29766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为了缓解空调器的运行所导致的室内湿度过低的情况,现有的空调器室内机中多设有加湿组件,加湿组件中的淋水装置向室内换热器淋水,从而维持室内湿度。然而,由于加湿组件与室内换热器之间距离较远,加上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淋水装置的出水容易在加湿组件与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空间产生聚集现象,导致流到室内换热器上的各处水量分布不均匀,在室内换热器上液态水集中的部分,水难以及时被蒸发,液态水阻碍了空气的流动,而在室内换热器上液态水较少的部分,水量有限,限制了加湿效果,导致空调器室内机的加湿效果变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调器室内机,旨在解决其出水不均匀的问题,改善空调器室内机的加湿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室内换热器和加湿组件,所述室内换热器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加湿组件包括位于所述壳体内的淋水装置,所述淋水装置设于所述室内换热器上方并与所述室内换热器贴靠设置,所述淋水装置用于向所述室内换热器淋水,所述淋水装置设有淋水腔以及与所述淋水腔连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

优选地,所述淋水装置与所述壳体或所述室内换热器连接。

优选地,所述淋水腔内设有分流机构,用以改变水流方向。

优选地,所述分流机构包括沿所述淋水装置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分流板,所述第一分流板将所述淋水腔分为第一分流腔和第二分流腔,所述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分流腔连通,所述出水口与所述第二分流腔连通,所述第一分流板上设有多个第一连通口,且所述第一分流腔与所述第二分流腔通过多个所述第一连通口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分流机构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分流腔内的多个第二分流板,多个所述第二分流板沿所述淋水装置延伸方向间距排布成一排,每一所述第二分流板对应至少一所述第一连通口设置。

优选地,所述分流机构还包括分别设于所述淋水腔两端的两个第一台阶部,每一所述第一台阶部包括自进水朝出水方向上依次设置的第一台阶面、第二台阶面和第三台阶面,两所述第二台阶面之间的距离,大于两所述第一台阶面之间的距离,并小于两所述第三台阶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分流板位于两所述第一台阶面之间,并与两所述第一台阶面间距设置,所述第二分流板位于两所述第二台阶面之间,并与两所述第二台阶面间距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分流板朝向所述第二分流板的表面设有凸块,所述凸块伸入相邻的两所述第二分流板之间,并分别与两所述第二分流板间距设置。

优选地,所述分流机构包括沿所述淋水装置延伸方向延伸的挡板,所述挡板将所述淋水腔分为第三分流腔和第四分流腔,所述第四分流腔具有沿所述淋水装置延伸方向排布的多个所述出水口,所述第三分流腔具有与所述进水口连通的入水口以及与所述第四分流腔连通的排水通道,所述排水通道具有在所述淋水装置延伸方向上相对的两末端,所述排水通道的宽度自对应所述入水口的位置向所述两末端递增。

优选地,所述淋水装置包括集水板和盖板,所述集水板上设有集水槽,所述盖板盖设于所述集水槽上,以形成所述淋水腔;所述集水槽内设有所述挡板,所述挡板在所述集水板上的凸起高度自对应所述入水口的位置向两端递减,以与所述盖板之间形成间距,所述间距构成所述排水通道。

优选地,所述淋水腔为多个,并沿所述淋水装置延伸方向排布,相邻两所述淋水腔相互连通,相邻两所述淋水腔内的所述挡板间距设置。

优选地,所述分流机构还包括沿所述淋水装置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三分流板,所述第三分流板位于所述进水口与所述挡板之间,所述第三分流板与所述挡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三分流腔,所述第三分流板与所述进水口之间形成第五分流腔,所述第三分流板上设有多个所述入水口,每一所述淋水腔与至少一所述入水口连通,所述进水口通过所述第五分流腔与多个所述入水口连通。

优选地,所述分流机构还包括分别设于所述淋水腔两端的两个第二台阶部,每一所述第二台阶部包括靠近所述进水口的第四台阶面和靠近所述出水口的第五台阶面,两所述第四台阶面之间的距离小于两所述第五台阶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三分流板位于两所述第四台阶面之间,并与两所述第四台阶面间距设置;所述挡板位于两所述第五台阶面之间,且与两所述第五台阶面间距设置。

优选地,所述淋水装置具有底面,与底面邻接的两相对设置的内侧壁面和外侧壁面,所述出水口位于所述底面上;且所述底面上凸设有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与所述出水口的一侧边缘邻接。

优选地,所述导流结构为导流筋,所述导流筋在所述内侧壁面指向所述外侧壁面的方向上倾斜设置。

优选地,所述导流筋延伸至所述底面与所述外侧壁面的连接处;或,所述导流筋延伸至所述底面与所述内侧壁面的连接处。

优选地,所述导流筋的高度自其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减小。

优选地,所述导流筋为多个,多个所述导流筋沿所述淋水装置的延伸方向间距排布,所述底面对应每一所述导流筋均设有一所述出水口。

优选地,所述导流结构为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下端呈锯齿状,所述锯齿的齿顶朝下。

优选地,所述出水口和所述导流板均靠近所述内侧壁面设置,所述内侧壁面朝下延伸形成所述导流板;或,所述出水口和所述导流板均靠近所述外侧壁面设置;所述外侧壁面朝下延伸形成所述导流板。

优选地,所述导流板自所述淋水装置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所述出水口为多个,多个所述出水口沿所述导流板的延伸方向间距排布。

优选地,所述淋水装置包括储水盒和与所述储水盒相对且间距设置的引流板,所述淋水腔设于所述储水盒内,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设于所述储水盒上,且所述出水口位于所述储水盒朝向所述引流板的表面,以向所述引流板喷水,所述引流板的下端贴靠所述室内换热器设置。

优选地,所述淋水装置还包括连接所述引流板和所述储水盒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设于所述引流板的上方或一侧。

优选地,所述出水口自靠近所述淋水腔的一端至远离所述淋水腔的一端向下倾斜设置。

优选地,所述出水口为出水孔。

优选地,所述淋水装置设有至少一排所述出水孔,每一排所述出水孔由多个所述出水孔沿所述淋水装置的延伸方向排布组成。

优选地,所述淋水装置设有多排所述出水孔;相邻两排的所述出水孔对齐设置或交错设置。

优选地,任意两个所述出水孔中,与所述进水口之间的流道较短的所述出水孔的尺寸小于与所述进水口之间的流道较长的所述出水孔的尺寸。

优选地,所述淋水装置上还设有环绕各所述出水孔设置的环形凸起部。

优选地,所述环形凸起部的自由端设有导流段,所述导流段自靠近所述淋水腔的一端向远离所述淋水腔的一端渐缩设置。

优选地,所述出水口为出水孔,并设置在所述淋水装置的底面,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沿所述室内换热器的长度方向间距排布的多个翅片和穿设安装于多个所述翅片上的换热管组件,相邻两个所述翅片之间形成一通道;所述出水孔位于所述淋水装置的底面,每一所述出水孔对准一所述通道设置。

优选地,所述淋水装置对准每一所述通道设置一所述出水孔,在所述淋水装置的延伸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出水孔相靠近的两端的连线,与所述淋水装置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为锐角或直角。

优选地,所述出水口为出水缝。

优选地,所述出水缝的数量为多条,所述出水缝沿所述淋水装置的延伸方向延伸,多条所述出水缝沿所述淋水装置的延伸方向间距排布。

优选地,所述出水缝沿所述淋水装置的延伸方向自所述淋水装置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

优选地,所述出水缝的缝宽自靠近所述进水口的部位向远离所述进水口的部位呈渐扩设置。

优选地,所述淋水装置具有底面,与底面邻接的两相对设置的内侧壁面和外侧壁面,所述出水缝位于所述底面,并靠近所述内侧壁面或所述外侧壁面设置。

优选地,所述加湿组件还包括储水装置和抽水装置,所述抽水装置分别连通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储水装置,以将所述储水装置中的水传送到所述淋水装置中。

优选地,所述加湿组件还包括杀菌装置,所述杀菌装置对应所述储水装置或所述抽水装置的位置设置,以对所述储水装置或所述抽水装置的管路中的水进行杀菌处理。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空调器室内机,所述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室内换热器和加湿组件,所述室内换热器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加湿组件包括位于所述壳体内的淋水装置,所述淋水装置设于所述室内换热器上方并与所述室内换热器贴靠设置,所述淋水装置用于向所述室内换热器淋水,所述淋水装置设有淋水腔以及与所述淋水腔连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淋水装置与室内换热器贴靠设置,使室内换热器对水起到导流作用,从淋水装置的出水口流出的水能够直接顺着室内换热器的翅片向下流动,均匀分布在室内换热器的翅片上,在室内换热器的热效应下被蒸发,从而达到更好的对室内进行加湿的效果,同时,通过将淋水装置与室内换热器贴靠设置,避免了因淋水装置与室内换热器距离过远而导致水分分散损失或流动到空调器室内机的其它部分,影响空调器室内机的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空调器室内机的加湿组件和室内换热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述加湿组件的淋水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2所述淋水装置第一实施例的沿A-A-A-A剖面的剖切示意图;

图4为图2所述淋水装置第二实施例的沿A-A-A-A剖面的剖切示意图;

图5为图4所述淋水装置沿B-B-B-B剖面的剖切示意图;

图6为图4所述淋水装置的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空调器室内机的淋水装置和室内换热器第三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空调器室内机的淋水装置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空调器室内机的淋水装置和室内换热器第五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述淋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2为本发明空调器室内机的淋水装置第六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4为图12中所述淋水装置从另一角度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6为本发明空调器室内机的淋水装置第七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所述淋水装置沿A1-A1剖面的剖切示意图;

图18为图17中F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9为本发明空调器室内机的淋水装置第八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空调器室内机的淋水装置第九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空调器室内机。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该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图未示出)、室内换热器200和加湿组件,室内换热器200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加湿组件包括位于所述壳体内的淋水装置100,所述淋水装置100设于所述室内换热器200上方且与所述室内换热器200贴靠设置,所述淋水装置100用于向所述室内换热器200淋水。所述淋水装置100设有淋水腔110(如图3所示)以及与所述淋水腔110连通的进水口101和出水口102。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淋水装置100与室内换热器200贴靠设置,使室内换热器200对水起到导流作用,从淋水装置100的出水口102流出的水能够直接顺着室内换热器200的翅片210向下流动,均匀分布在室内换热器200的翅片210上,在室内换热器200的热效应下被蒸发,从而达到更好的对室内进行加湿的效果,同时,通过将淋水装置100与室内换热器200贴靠设置,避免了因淋水装置100与室内换热器200距离过远而导致水分分散损失或流动到空调器室内机的其它部分,影响空调器室内机的正常工作。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淋水装置100与所述壳体或所述室内换热器200连接。具体地,该连接可以是螺接、插接或卡接。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设有插槽,所述淋水装置100一端与所述壳体螺接,另一端插入所述壳体的所述插槽内。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淋水装置100与所述室内换热器螺接。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换热器200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如此所述淋水装置100与所述室内换热器200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使得淋水效果更好。

所述进水口101优选位于所述淋水装置100的内侧壁面162或外侧壁面163上。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淋水腔110内设有分流机构,用以改变水流方向。通过设置分流机构,对水流方向进行改变,使得从进水口101朝出水口102方向流动的水,在到达分流机构后能够朝原本流动路径的外围流动,也即相当于水流可以分散开来,从而使得水流的分布范围更广,如此有利于使出水更加均匀。以下通过第一、第二和第三实施例对所述分流机构进行说明,但不限于此。

请结合参照图3,其中,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分流机构包括沿所述淋水装置100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分流板111,所述第一分流板111将所述淋水腔110分为第一分流腔113和第二分流腔114,所述进水口101与所述第一分流腔113连通,所述出水口102与所述第二分流腔114连通,所述第一分流板111上设有多个第一连通口104,且所述第一分流腔113与所述第二分流腔114通过多个所述第一连通口104相连通。

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在第一分流板111上设置了多个第一连通口104,相当于第一分流腔113上具有多个第一连通口104,如此经进水口101流入到第一分流腔113内的水被分流成多股,并从对应的第一连通口104流向第二分流腔114,也即使得第二分流腔114具有多个不同位置的进水,避免了从同一位置集中进水导致该处水流量和水压均过大,与该处对应的出水口102出水量大,而远离该处的出水口102出水量较小现象的发生。本发明中,多个第一连通口104将从第一分流腔113的出水分流成多股后,从而使得水流可以在第二分流腔114内较为均匀的分布,进而使得不同出水口102的出水更加均匀,如此有利于提高加湿效果。

为形成更为分散的水流,所述分流机构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分流腔114内的多个第二分流板112,多个所述第二分流板112沿所述淋水装置100延伸方向间距排布成一排,每一所述第二分流板112对应至少一所述第一连通口104设置。该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二分流板112相当于将所述第二分流腔114分隔成第一分流通道1141和第二分流通道1142,所述出水口102设于所述第二分流通道1142上,所述第一分流通道1141位于所述第一分流板111和所述第二分流板112之间,相邻所述第二分流板112之间的间距形成连通所述第一分流通道1141和第二分流通道1142的第二连通口105。也即在所述第一分流通道1141设有多个第二连通口105。

本实施例中,由于设置了多个第二分流板112,相当于该淋水腔110形成两级分流结构。水流在所述第一分流腔113内被所述第一分流腔113分成多股,该为第一级分流。经过第一级分流后的水分散流入第一分流通道1141内,并在第一分流通道1141内又被分成多股,该为第二级分流。通过两级分流,使得水流更为分散,该分散后的水流能够更为均匀地流入所述第二分流通道1142内,从而使得所述第二分流通道1142的出水也更加均匀。

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二分流板112对应至少一所述第一连通口104设置,具体可以是,每一所述第二分流板112对应一所述第一连通口104设置。也即所述第二分流板112的数量与所述第一连通口104的数量相等。优选地,所述第一连通口104对应所述第二分流板112的中部设置,如此能够使所述第二分流板112两端的水流更为均匀。为形成更好的分散水流,在所述第二分流板112间距设置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在第二分流板112上开设多个通孔以形成多个所述第二连通口105。当然,其它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二分流板112也可对应多个所述第一连通口104设置。

为进一步提高出水均匀性,优选地,每一所述第二连通口105,位于连接对应的第二分流通道1142与淋水腔110的两所述第一连通口104中间。该实施例中,相当于同一所述第二分流通道1142上的两所述第二连通口105,到与该第二分流通道1142对应的所述第一连通口104的距离相等,水流动过程中的动能损耗相同,如此到达各个所述第二连通口105处水流的水压一致,从而使得各个所述第二连通口105的出水量相同。

所述分流机构还包括分别设于所述淋水腔110两端的两个第一台阶部115,每一所述第一台阶部115包括自进水朝出水方向上依次设置的第一台阶面1151、第二台阶面1152和第三台阶面1153,两所述第二台阶面1152之间的距离,大于两所述第一台阶面1151之间的距离,并小于两所述第三台阶面1153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分流板111位于两所述第一台阶面1151之间,并与两所述第一台阶面1151间距设置,所述第二分流板112位于两所述第二台阶面1152之间,并与两所述第二台阶面1152间距设置。本实施例中,两所述第一台阶面1151、第一分流板111以及进水口101之间的空间构成所述第一分流腔113,两所述第二台阶面1152、第一分流板111以及第二分流板112之间的空间构成所述第一分流通道1141,两所述第三台阶面1153、第二分流板112以及出水口102之间的空间构成所述第二分流通道1142。显然,所述第一分流腔113、第一分流通道1141和第二分流通道1142的长度即空间依次增大,其内的水流压力随着空间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水流从前一小的空间流向后一大的空间,压力得到释放,水流具有喷溅的效果,从而使得水流分布范围更大,更有利于各处水流的均匀性。

该第一实施例中,以所述第一分流板111为一个,所述第二分流板112为两个为例进行具体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并不对第一分流板111和第二分流板112的数量进行限定,只要满足第二连通口105的数量大于第一连通口104的数量即可,也即满足自进水朝出水方向上,分流支路逐渐增加。该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流板111与两所述第一台阶面1151之间的间距构成所述第一连通口104,也即相当于在所述第一分流板111的端部设置所述第一连通口104,所述第一连通口104的数量为两个,分别靠近所述第一分流腔113的两端部设置。所述第二分流板112与两所述第二台阶面1152之间的间距、以及两所述第二分流板112之间的间距形成所述第二连通口105,也即相当于在所述第二分流板112的端部设置所述第二连通口105,所述第二连通口105的数量为三个,其中一个位于所述第一分流通道1141中央,另外两个分设于所述第一分流通道1141两端。如此,从进水口101进入的一股水流被两所述第一连通口104分成两股,再接着被三个所述第二连通口105分成三股。所述进水口101优选对准所述第一分流板111的中部设置,所述第一连通口104优选对准对应的所述第二分流板112的中部设置,则同一分流级上的不同股水流的流量是相等的,且每一条分流路径的长度是相同的,所分配到的水量也相同,最终汇聚到第二分流通道1142内的水流能够较为均匀地分布在第二分流通道1142内各处,而从第二分流通道1142内设置的出水口102流出。

为了能够形成更多的分流支路,使水流更加分散,所述第一分流板111朝向所述第二分流板112的表面设有凸块1111,所述凸块1111伸入相邻的两所述第二分流板112之间,并分别与两所述第二分流板112间距设置。如此,所述凸块1111与两所述第二分流板112之间的间距同样也形成所述第二连通口105,相当于所述第二连通口105的数量为四个,水流被一分为二,二分为四。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仅设置一所述第一分流板111,而形成一级分流,或者继续在第二分流通道1142内设置其它分流板,而形成三级分流,且自进水朝出水方向上,分流机构呈金字塔形分布。

请参照图4至图6,其中,图4至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

在该第二实施例中,所述分流机构包括沿所述淋水装置100延伸方向延伸的挡板126,所述挡板126将所述淋水腔110分为第三分流腔121和第四分流腔122,所述第四分流腔122具有沿所述淋水装置100的延伸方向排布的多个出水口102,所述第三分流腔121具有与所述进水口101连通的入水口103以及与所述第四分流腔122连通的排水通道106(如图5所示),所述排水通道106具有在所述淋水装置100的延伸方向上相对的两末端,所述排水通道106的宽度自对应所述入水口103的位置向所述两末端递增。

本发明中,由于连通第三分流腔121和第四分流腔122的排水通道106的宽度自对应入水口103的位置向两末端递增,也即对应入水口103的位置的排水通道106较小,而远离入水口103处的排水通道106较大,由于水流是自入水口103处朝四周分散流动的,则越靠近入水口103的位置,水量越大,水压也越大,而远离入水口103的位置,水量和水压均逐渐减小。在较大水量与水压的同时作用下,水流通过排水通道106的速度较快,因而通过将靠近入水口103处的排水通道106设置较小,能够减少水流的通过;对于排水通道106远离入水口103的位置处,由于水量与水压较小,则水流通过该处的速度较小,因而通过将远离入水口103处的排水通道106设置较大,能够增加水流的通过,如此使得排水通道106各处水流量较为均匀,整个加湿装置内水量分布均匀,从而保证各出水口102出水的均匀性,进而提示加湿装置的加湿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淋水腔110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在第二实施例中,所述淋水腔110为多个(如两个),并沿所述淋水装置100的延伸方向排布,相邻两所述淋水腔110之间相互连通。该实施例中,相邻的两所述第四分流腔122之间相互连通,每一所述第三分流腔121单独设置,即相邻的两所述第三分流腔121之间是相互隔开且彼此独立的,每一所述第三分流腔121内的水流分别流向同一空腔(即多个所述第四分流腔122相互连通所形成的一个大的空腔)内。本实施例中,从所述进水口101进入到所述淋水装置100内的水流被均匀分成多股,而从各个所述入水口103流入到对应的所述第三分流腔121内,并分别流经所述第三分流腔121的所述排水通道106,在该排水通道106的均流作用下,而均匀流入到同一大的空腔内,最后从设置在该空腔上的所述出水口102排出。

当然,在第二实施例中,相邻两所述第三分流腔121也可以是相互连通,即多个所述第三分流腔121相互连通形成一大的空腔。

该第二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5,具体地,所述淋水装置100包括集水板124和盖板125,所述集水板124上设有集水槽,所述盖板125盖设于所述集水槽上,以形成所述淋水腔110;所述集水槽内设有所述挡板126,所述挡板126在所述集水板124上的凸起高度自对应所述入水口103的位置向两端递减,以与所述盖板125之间形成间距,所述间距为所述排水通道106。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高度渐变的所述挡板126来与所述盖板125形成所述排水通道106的方式,仅需要对挡板126的形状进行改变,具有加工简单方便的效果。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集水槽的槽底朝所述盖板125凸出,该凸出部位与所述盖板125之间的间距形成所述排水通道106。或者,所述集水槽的槽底朝所述盖板125凸出,且所述盖板125也对应朝所述集水槽槽底凸出,两凸出部位之间形成所述排水通道106,所述淋水装置100呈腰形。或者,所述挡板126在所述集水板124上各处的凸起高度是相等的,即所述挡板126呈长方体形,并与所述盖板125抵接,在所述挡板126上设置一长条形的缝隙而形成所述排水通道106。

在该第二实施例中,相邻两所述淋水腔110内的挡板126间距设置。如此,相当于两相邻的所述挡板126之间形成一分别连通所述第三分流腔121和所述第四分流腔122的连通口,当水流流动到所述挡板126的两端时,能够从该连通口处流入到所述第四分流腔122内,从而有利于水流快速流动。进一步的,位于最外端的两所述挡板126的外端部与所述淋水腔110的壁面之间间距设置,该间距同样形成分别连通所述第三分流腔121和所述第四分流腔122的连通口。该第二实施例中,具体地,所述挡板126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排水通道106对应为两个。

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三分流腔121具有一所述入水口103,每一所述挡板126的中部对准对应的所述入水口103设置。所述挡板126以其中部为中心呈对称结构,两相同位置处到所述入水口103距离相同,也即所述排水通道106相同宽度处到所述入水口103距离相同,因而其相同宽度的位置的水流量和水压是相同的,即出水量相同,从而保证述排水通道106的两对称的位置处出水均匀。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挡板126可以是呈梯形、三角形或弓形。例如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挡板126具有朝向所述盖板125的第一表面1261,所述第一表面1261包括与所述盖板125平行设置的平行面1261a,及对应连接所述平行面1261a两端的两倾斜面1261b,所述倾斜面1261b自远离所述平行面1261a的方向朝远离所述盖板125的方向倾斜。

该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当所述淋水腔110为多个时,所述分流机构还包括沿所述淋水装置100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三分流板127,所述第三分流板127位于所述进水口101与所述挡板126之间,所述第三分流板127与所述挡板126之间形成所述第三分流腔121,所述第三分流板127与所述进水口101之间形成第五分流腔123,所述第三分流板127上设有多个所述入水口103,每一所述淋水腔110与至少一所述入水口103连通,所述进水口101通过所述第五分流腔123与多个所述入水口103连通。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分流板127的作用与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流板111和所述第二分流板112的作用相同,分流的原理也相同,同样是为了将水流分流成多股,而从不同位置流向下一空间。

上述中,每一所述淋水腔110与至少一所述入水口103连通,例如,当每一所述淋水腔110与一所述入水口103连通时,相当于所述挡板126的数量与所述入水口103的数量相等,所述入水口103优选对应所述挡板126的中部设置,即对应所述排水通道106的最小间距处设置,能够使得所述排水通道106各处的水流量相对于所述排水通道106的中部呈对称分布,且由于所述排水通道106的特殊设计,使得其各处水流量更加均匀。需要说明的是,当每一所述淋水腔110与多个所述入水口103连通时,多个所述入水口103集中对应所述挡板126的中部,如平形面1261a设置。

所述分流机构还包括分别设于所述淋水腔110两端的两个第二台阶部128,每一所述第二台阶部128包括靠近所述进水口101的第四台阶面1281和靠近所述出水口102的第五台阶面1282,两所述第四台阶面1281之间的距离小于两所述第五台阶面1282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三分流板127位于两所述第四台阶面1281之间,并与两所述第四台阶面1281间距设置;所述挡板126位于两所述第五台阶面1282之间,且与两所述第五台阶面1282间距设置。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分流板127、两所述第四台阶面1281和进水口101之间的空间构成所述第五分流腔123,所述第三分流板127、两所述第五台阶面1282和出水口102之间的空间构成所述淋水腔110。显然,所述第五分流腔123和淋水腔110的长度即空间依次增大,其内的水流压力随着空间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水流从前一小的空间流向后一大的空间,压力得到释放,水流具有喷溅的效果,从而使得水流分布范围更大,更有利于各处水流的均匀性。

本发明实施例中,并不对第三分流板127和挡板126的数量进行限定。该第二实施例中,以所述第三分流板127为一个,所述挡板126为两个为例进行具体说明。所述第三分流板127与两所述第四台阶面1281之间的间距形成所述入水口103,所述挡板126与两所述第五台阶面1282之间的间距以及相邻两挡板126之间的间距用于加大出水量,以避免所述排水通道106出水不足的情况。所述入水口103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排水通道106的数量也对应为两个。

请参考图7,图7示出了本发明第三实施例。该第三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三实施例中,所述淋水腔110'为一个,所述入水口对应为一个,且该入水口即为所述淋水装置的进水口101,所述进水口101位于所述淋水腔110'中间,如此有利于所述淋水腔110'各处水流量均匀。该第三实施例中,所述挡板126'的数量为一个,所述排水通道(未标示)对应为一个,所述挡板126'两端与所述淋水装置100'的内壁之间具有间距。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出水口102可以是设置在所述淋水装置100的底面,以使得水流在所述淋水装置100内从上往下流动。当然,所述出水口102也可以是设置在所述淋水装置100的侧面,以使得水流在所述淋水装置100内水平流动。

请继续结合参考图1和图2,本发明第一、第二实施例中,所述出水口102设置在所述淋水装置100的侧面。具体地,所述淋水装置100包括储水盒130和与所述储水盒130相对且间距设置的引流板140,所述淋水腔110设于所述储水盒130内,所述进水口101和所述出水口102设于所述储水盒130上,且所述出水口102位于所述储水盒130朝向所述引流板140的表面,以向所述引流板140喷水。

通过将加湿组件设置于室内换热器200的上方,以使得加湿组件喷淋的水能够流动到室内换热器200的翅片210上,翅片210上的水随室内换热而蒸发加湿,从而达到加湿效果;同时设置储水盒130和引流板140,储水盒130朝向所述引流板140的侧壁上设置多个连通所述淋水腔110的出水口102,使水流能经多路流出储水盒130向引流板140喷射,喷到引流板140的水,撞击引流板140后分散,再均匀的向下流动到室内换热器200的翅片210上,因为撞击作用,水分散得更均匀,有利于达到较好的加湿效果,同时,引流板140和室内换热器200的翅片210对水流起到导流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水的聚集,也有利于水流的均匀分散,进而能够提高加湿效果。

为了达到较好的淋水效果,所述淋水装置100的形状与所述室内换热器200顶面的形状相匹配,所述引流板140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储水盒130的延伸方向相同。

为了进一步避免水的聚集,还可以设置所述引流板140的下端贴靠所述室内换热器200。从引流板140流下的水可以直接流动到室内换热器200中,引流板140和室内换热器200的翅片210连续引流,不会发生水的聚集,进一步保证水流的均匀分散,因而能够提高加湿效果。

为了保证引流板140和储水盒130的相对位置的可靠性,第一、第二实施例中,所述淋水装置100还包括连接所述引流板140和所述储水盒130的安装板150;安装板150一端与引流板140相连接,另一端与储水盒130相连接,对引流板140进行固定安装,保证引流板140与储水盒130之间相对位置,为了避免安装板150遮挡淋水,所以需要将所述安装板150设于所述引流板140的上方或一侧。

具体的,请参考图2,在第一、第二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板150与所述引流板140一体成型,所述安装板150自所述引流板140的上端向所述储水盒130延伸;所述储水盒130上设有安装部131,所述安装板150与所述安装部131可拆卸连接。安装部131与安装板150的连接方式可以是插接(安装部131为插槽)、粘合固定(安装部131为粘合层)、螺钉连接(安装部131为螺孔)、卡合连接(安装部131为卡扣);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拆卸,优选所述安装部131为设于所述储水盒130顶部的插槽,所述安装板150插接于所述插槽中。插槽的槽口朝向引流板140,安装时,将安装板150沿引流板140指向储水盒130的方向插入插槽中,实现引流板140的定位,此时可以通过调节安装板150的插入深度,可以调节引流板140与出水口102之间的距离,从而适应不用的出水要求;同时,可以通过设置插槽的尺寸,使得安装板150插接到位后与插槽紧密配合,防止安装板150和插槽产生不必要的相对移动。

安装板150与引流板140的固定方式也可以参考安装部131与安装板150的配合方式。请参考图8,在第四实施例中,所述储水盒130'和所述安装板150'一体成型,所述安装板150'自所述储水盒130'的上端向所述引流板140'延伸;所述安装板150'上设有连接部151',所述引流板140'与所述连接部151'可拆卸连接。连接部151'与引流板140'的连接方式可以是插接(连接部151'为插槽)、粘合固定(连接部151'为粘合层)、螺钉连接(连接部151'为螺孔)、卡合连接(连接部151'为卡扣);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拆卸,优选所述连接部151'为设于安装板150'远离储水盒130'一端的插槽,所述引流板140'插接并卡紧于所述插槽中。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设置所述储水盒130、所述安装板150'与所述引流板140'一体成型,此时淋水装置100'的结构可靠性最好,而且生产更方便。

第一、第二和第四实施例中,所述出水口102自靠近所述淋水腔110的一端至远离所述淋水腔110的一端向下倾斜设置。如此,从出水孔102喷出的水向下倾斜,撞到引流板140后较多的水会分散到撞击点的下方,相对于朝上喷水或水平喷水的情况而言,能够大大减少撞击点上方的水量,改善上方的水向下流对撞击分散造成的影响,从而达到较好的分散效果。

请参照图9至图15,其中,图9至图11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图12至图15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

在第五、第六实施例中,所述淋水装置100'具有底面161,与底面161邻接的两相对设置的内侧壁面162和外侧壁面163,所述出水口(图11中标号为102a,图13中标号为102b)位于所述底面161上;且所述底面161上凸设有导流结构(图11中标号为170a,图13中标号为170b),所述导流结构与所述出水口的一侧边缘邻接。

通常,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壳体(图未示出),位于所述壳体上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通过风道连通。自所述进风口到所述出风口方向上,且所述风道内依次安装有所述室内换热器200'和风机组件。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换热器200'朝向风机组件的一侧为内,朝向进风口的一侧为外。也即所述淋水装置100'的内侧壁面162为朝向风机组件的表面,外侧壁面163为朝向进风口的表面。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在出水口的一侧边缘设置了导流结构,由于导流结构是凸出侧边缘设置,当水流动到该侧边缘时,能够被引导至导流结构上,而被分散开来,并顺着导流结构往下滴落到室内换热器200'上。由于导流结构能够破坏水流之间的表面张力,因而避免水珠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在出水口侧边缘的聚集堆积,从而使得出水能够更加均匀。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结构可以是呈板状、块状或锯齿状。请参考图9至图11,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结构为导流筋170a,所述导流筋170a在所述内侧壁面162指向所述外侧壁面163的方向上倾斜设置。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导流筋170a倾斜设置,能够延长导流筋170a的长度,以使得水流面积更大,水流更为分散。

为使得水流更为分散,如图10所示,所述导流筋170a延伸至所述淋水装置100'的所述底面161与所述外侧壁面163的连接处,如此,所述导流筋170a能够将水导流至所述淋水装置100'的外侧边缘。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筋170a延伸至所述淋水装置100'的所述底面161与所述内侧壁面162的连接处,如此,所述导流筋170a能够将水导流至所述淋水装置100'的内侧边缘,从而使得水流更为分散。

为使得所述导流筋170a的导流效果更好,在该第五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筋170a的高度自其一端朝另一端逐渐减小。如此,水流在重力作用下能够顺着所述导流筋170a较厚的一端流向较薄的一端,该较薄的一端相当于形成一尖端,该尖端能够破坏水的表面张力,以使得水能够顺畅流下。

所述导流筋170a为多个,多个所述导流筋170a沿所述淋水装置100'的延伸方向间距排布,所述底面161对应每一所述导流筋170a均设有一所述出水口(图11中标号为102a)。由于设置了多个沿所述淋水装置100'的延伸方向间距排布的出水口,使得水可被分散到所述淋水装置100'的底面161各处。同时,每一出水口各自对应设置一导流筋170a,如此流经每一所述出水口的水都能够被很好地导流到所述导流筋170a上,使得导流效果更好,从而使得水能够均匀流下。而由于淋水装置100'的形状是与所述室内换热器200'顶面的形状相匹配的,也即自所述淋水装置100'均匀流下的水能够均匀地滴落到所述室内换热器200'顶面,进而均匀分布到所述室内换热器200'的翅片210上,随翅片210温度升高而蒸发加湿,从而提高了加湿效果。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相邻的两所述出水口也可共用一所述导流筋170a。

为对所述导流筋170a的结构起到加强作用,所述导流筋170a背离所述出水口的表面设有加强筋。

在第五实施例中,所述出水口为出水孔102a。其中,出水孔102a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取,例如可以为圆形孔、方形孔或者不规则孔等。所述出水孔102a优选为条形孔,条形孔的范围更广,有利于分散水流。条形孔同样也为倾斜设置,其倾斜方向与所述导流筋170a的倾斜方向相同,且在倾斜方向上,所述导流筋170a的长度大于所述条形孔的长度,如此经过所述出水孔102a流出的水,能够被引导至较长的所述导流筋170a上,而使得出水面积更大,水流更为分散,从而有利于水流作用到所述室内换热器200'的不同位置。本实施例中,该条形孔的宽度为0.5-2mm,具体长度视淋水装置100'的尺寸而定,为了防止水流过大而造成的浪费,也避免水流太小而影响加湿效果,优选该条形孔的宽度在1mm左右,如此,出水量的合理,能够达到较好的加湿效果。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出水孔102a也可以为圆形孔,如此,可以保证相邻的出水孔102a之间的距离,减小靠近的两个/多个出水孔102a出水时相互的干扰;该圆形孔的孔径可以为0.5-2mm;孔径大小可以根据水的流量和流速进行合理选取,为了防止水流过大而造成的浪费,也避免水流太小而影响加湿效果,优选该圆形孔的孔径在1mm左右,如此,出水量的合理,能够达到较好的加湿效果。

请参考图12至图15,在本发明第六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结构为导流板170b,所述导流板170b的下端呈锯齿状,所述锯齿的齿顶朝下。由于在出水口(图13中标号为102b)的一侧边缘设置了锯齿状的导流板170b,该导流板170b相对于出水口向下凸出,且锯齿的齿顶是朝下的,当水流动到该侧边缘时,能够顺着导流板170b往下流动,导流板170b的锯齿部分对水的表面张力具有破坏作用,使得水能够顺着锯齿的齿顶滴落,从而减少了水珠悬挂在出水口边缘而无法滴落现象的产生。同时从淋水装置100'流出的水能够分散到每一锯齿上,而从锯齿均匀流下,从而在室内换热器200'上分布更加均匀,以达到更好的加湿效果。

在该第六实施例中,所述出水口和所述导流板170b均靠近所述外侧壁面163设置;所述外侧壁面163朝下延伸形成所述导流板170b。该外侧壁面163的内表面对水可以起到一定的导流作用,如此,所述淋水腔110内的水能够顺着所述外侧壁面163的内表面而直接流入所述出水口内,该内表面有助于水之间表面张力的减小。同时,所述外侧壁面163延伸形成所述导流板170b的方式,有利于所述导流板170b的加工,方便所述锯齿的形成。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水口和所述导流板170b均靠近所述内侧壁面162设置,所述内侧壁面162朝下延伸形成所述导流板170b。该设置方式与上一实施例中靠近所述外侧壁面163的方式具有相类似的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15所示,所述导流板170b包括多个依次间距设置的锯齿,为进一步避免水珠积聚在所述淋水装置100'的底面161难以滴落,相邻两所述锯齿之间设有一斜面171,所述斜面171在从外朝内的方向上自上向下倾斜。当所述导流板170b靠近所述内侧壁面162设置时,即所述导流板170b位于所述内侧壁面162与所述出水口102之间时,所述斜面171在从所述内侧壁面162指向所述出水口102的方向上自上向下倾斜。当所述导流板170b靠近所述外侧壁面163设置时,即所述导流板170b位于所述外侧壁面163与所述出水口之间时,所述斜面171在从所述外侧壁面163指向所述出水口的方向上自上向下倾斜。本实施例中,该斜面171可以起到引流作用,如此即使部分水流动到两锯齿之间时,由于斜面171的存在,水能够顺着斜面171向下流动,从而可避免水朝外侧边缘流动而积聚在外侧边缘现象的产生。

为使得水更容易从所述锯齿的齿顶直接滴落,优选地,所述锯齿为直齿。如此,可使得水垂直向下流动,水之间的表面张力更小。当然,其它实施例中,所述锯齿也可以为斜齿。

当所述淋水装置100'与所述室内换热器200'贴靠设置时,为避免所述锯齿的齿顶刮损所述室内换热器200',所述齿顶优选为圆弧面。

若所述导流板170b的厚度L过厚,则形成的所述锯齿较为狭长,由于水流一般是顺着所述导流板170b朝向所述出水口的表面流动,而远离所述出水口102的那部分锯齿的作用并不明显,造成材料的浪费。若所述导流板170b的厚度L过薄,锯齿的齿顶较小,水容易集中在该较小的齿顶处,使得该处水流过大,其它位置水流过小,同样也不利于分散水流来形成均匀的水流。因此,该第六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板170b的厚度L为1.0-2.5mm,既避免了材料的浪费,也有利于对水进行导流。

为减少加工步骤,所述导流板170b的数量优选为一个,并自所述淋水装置100'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

在该第六实施例中,所述出水口可以是呈孔状或缝状,优选为出水缝102b。通过出水缝102b实现出水的方式,有助于形成均匀的水帘出水,而避免形成水滴出水,进而实现了向室内换热器200'的均匀淋水,改善了空调器室内机的加湿效果,避免了液态水集中于室内换热器200'的局部,导致液态水集中的部分水分无法及时蒸发而影响空气的流动,液态水较少的部分水分过少而加湿效果不足的问题。出水缝102b的数量为多条,出水缝102b沿淋水装置100'的延伸方向延伸,多条出水缝102b沿淋水装置100'的延伸方向间距排布。相比沿淋水装置100'的其它方向设置出水缝102b,沿其延伸方向有利于获得尽量长的出水缝102b的缝长,从而避免缝长过短所导致的形成水滴状不均匀的出水。由于设置了多个沿所述淋水装置100'的延伸方向间距排布的出水缝102b,使得水可被分散到所述淋水装置100'的底面161各处。同时,多个出水缝102b共同对应一导流板170b设置,有利于导流板170b的加工,能够简化加工工序。流经每一所述出水缝102b的水均能够被很好地导流到同一所述导流板170b上,使得导流效果更好,从而使得水能够均匀流下。当然,所述导流板170b也可为多个,多个所述导流板170b沿所述淋水装置100'的延伸方向间距排布。

优选地,所述出水缝102b位于所述淋水装置100'的底面161,并靠近所述内侧壁面162或所述外侧壁面163设置,例如图14中所示多条所述出水缝102b均设于所述淋水装置100'的底面161与所述淋水装置100'的外侧壁面163的交界处。当然,在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中,多条出水缝102b也可以分别邻近淋水装置100'的内侧壁面162和外侧壁面163间距排布。由于水的表面张力作用,在出水缝102b较窄的情况下,可能出现水无法顺利流出出水缝102b的情况,内侧壁面162或外侧壁面163改变了出水缝102b处的表面张力,破坏了水的表面张力与重力之间的平衡,从而起到引流的作用,使水顺利地流出出水缝102b,均匀地淋到室内换热器200'上,避免出现局部水滴滴落的现象。

在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出水缝102b的数量也可为一条,并沿淋水装置100'的延伸方向自淋水装置100'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出水缝102b沿淋水装置100'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使出水覆盖整个淋水装置100'的延伸方向,从而提高了向室内换热器200'淋水的均匀性,改善了空调器室内机的加湿效果。为形成更为均匀的出水,所述出水缝102b的缝宽自靠近进水口101的部位向远离进水口101的部位渐扩设置,也即所述出水缝102b的缝宽自其对应进水口101的位置朝其两端呈渐扩设置。需要注意的是,当淋水装置100'内设有分流机构时,距离是指设有所述出水缝102b的分流腔的进水位置处与所述出水缝102b之间的流道长短。随着水流的流动,自靠近进水口101向远离进水口101处,水的流速和流量逐渐减小,相应的,出水难度逐渐增大。通过设置出水缝102b的缝宽自靠近进水口101的部位向远离进水口101的部位渐扩,随着缝宽的增加,出水难度相应减小,以补偿上述流速和流量差别所导致的出水难易程度的差别,从而在整个出水缝102b的延伸方向上形成均匀出水,改善空调器室内机的加湿效果。

当出水缝102b过窄时,易受到表面张力的影响而导致出水不畅,或局部形成水滴状滴落导致出水不均匀;当出水缝102b过宽时,单条出水缝102b的出水量过大,集中于室内换热器200'的局部,导致无法及时蒸发而影响空气的流动,甚至过量的液态水流动到空调器室内机的其它部分而影响其正常工作。在本发明中,优选的缝宽为0.5~2mm,当单条出水缝102b各部分的缝宽保持不变时,优选的缝宽为0.5~1mm,当单条出水缝102b各部分的缝宽渐变设置时,其变化范围为0.5~2mm,以形成出水量适当且均匀的水帘,淋到室内换热器200'上,改善空调器室内机的加湿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所述淋水装置100'的底部设有至少一排所述出水孔102a,每一排所述出水孔102a由多个所述出水孔102a沿所述淋水装置100'的延伸方向排布组成。例如,在本发明第七实施例中,所述淋水装置100'的底部设有一排所述出水孔102a,该排所述出水孔102a由多个所述出水孔102a沿所述淋水装置100'的延伸方向排布组成。

如图9所示,由于所述室内换热器200'通常包括沿所述室内换热器200'的长度方向间距排布的多个翅片210和穿设安装于多个所述翅片210上的换热管组件220,相邻两个所述翅片210之间形成一通道。因此,本发明第七实施例中,所述出水孔102a的具体位置可以基于室内换热器200'的翅片210的分布情况进行设置,例如,所述出水孔102a位于所述淋水装置100'的底面161,每一所述出水孔102a对准一所述通道设置。当然,所述出水孔102a也可对准一翅片210设置或者对准多个相邻的通道设置,只要能够达到均匀的淋水效果的设置方式都可以适用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在此不做限定。

根据所述室内换热器200'的实际情况,为了促进水流的均匀分散,保证水能够均匀地淋到整个室内换热器200'上,可以设置所述淋水装置100'的底面对准每一个所述通道设置一个出水孔102a。此时,所述淋水装置100'可以对每一所述通道淋水,所述室内换热器200'上的每个部位的淋水量也比较平均;不会出现仅淋水装置100'部分对接室内换热器200'的情况,因而可以防止所述室内换热器200'局部湿度偏高而堵塞空气流动,局部湿度偏低而达不到预期的加湿效果的问题。

为促进淋水过程中水流均匀,将出水孔102a的数量设为多个,用于对室内换热器200'喷淋时提供多条出水通道,使水流能经多路流出淋水腔,从而更好地分配水量。同时,设置相应数量的多个出水孔102a分布在淋水装置100'的底面,各出水孔102a之间相隔着一定的距离,以分配淋水装置100'的水量。本实施例中,由于空气在室内换热器200'延伸方向所在平面的法向通过,多个出水孔102a在淋水装置100'的底面均匀设置,使水流能经多路流出淋水腔110后,向室内换热器200'均匀淋水,使空气流经室内换热器200'时加湿面积更广。多个出水孔102a在淋水装置100'的底面均匀分布,此处所述均匀分布为将各相邻的两个出水孔102a之间设置成相等的间距,能使加湿效果更均匀。

连通淋水腔110的各个出水孔102a与进水口101之间的流道的长度不同,造成各出水孔102a的水量并不均匀,根据水量计算公式:W=Q×t,Q=v×s,W代表水量,Q代表流量(单位时间内的水量),v代表流速,t代表时间,s代表流经出水孔102a的截面积,从而得出W=v×s×t。流速v相同时,某些出水孔102a距离进水口之间流道较长,流经该出水孔102a的时间t短,分配的水量较少。基于流道的长度,相应增大该出水孔102a的横截面尺寸(下文统称为孔径),从而增大该出水孔102a的截面积s,本实施例中,参照图所示,任意两个所述出水孔102a中,与所述进水口101之间的流道较短的所述出水孔102a的尺寸小于与所述进水口101之间的流道较长的所述出水孔102a的尺寸,从而增大了水流经该流道较长的出水孔102a的流量Q,使其分配到的水量W相应加大,加湿用水得到合理利用,淋洒在室内换热器200'表面的水量更均匀,提高了加湿组件的加湿效果。当然,增大该出水孔102a孔径的方式有多种,例如:随着流道的长度等比例扩大、根据该出水孔102a距离最小孔径的出水孔102a处的距离等比例扩大等,本领域技术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本发明实施例及附图容易得到相应的技术方案,在此不一一赘述。显然,每一所述出水孔102a的尺寸,根据与该出水孔102a和尺寸最小的所述出水孔102a之间的距离成正比设置,更有利于根据流道长度均匀分配水量。

为了改善出水时的水流形状,提高导流作用,可以令水流更均匀。第七实施例中,参照图17和图18所示,所述淋水装置100'上还设有环绕各所述出水孔102a设置的环形凸起部180。具体地,该环形凸起部180在淋水装置100'的底面环绕出水孔102a的出口处形成,并朝出水方向凸起。出水孔102a的孔壁沿该环形凸起部180延伸,伸长了的出水孔102a能更好地起到导向作用,以使得出水时水流形状更趋于成柱状,从而提高导流作用,令水流更均匀。显然,环形凸起部180还能够形成屏障,用于阻隔相邻两个出水孔102a之间的出水聚集,从而进一步提高出水的均匀性,进而改善加湿效果。

从出水孔102a流出的水可能挂流在环形凸起部180上,难以滴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所述环形凸起部180的自由端设有导流段181,所述导流段181自靠近所述淋水腔110的一端向远离所述淋水腔110的一端渐缩设置;此处的渐缩是指尺寸逐渐减小,例如导流段181的截面呈圆形时,此处是指导流段181的外径自靠近所述储水腔的一端向远离所述储水腔的一端逐渐减小。通过设置导流段181,导流段181的倾斜面能对对应出水孔102a的出水进行引流,从而使水聚集在环形凸起部180的端部中心处,进而形成水柱/水滴落下,能够有效解决挂流问题,达到更好的引流效果。理论上来说,所述环形凸起部180自靠近所述淋水腔110的一端至远离所述淋水腔110的一端的长度R越长,则导向效果越好,但是长度过长生产时会有一定困难,并且,当淋水装置100'与室内换热器200'贴靠设置时,环形凸起部180也不需要设置过长,因此,在本实施中优选所述环形凸起部180自靠近所述淋水腔110的一端至远离所述淋水腔110的一端的长度R为1-2mm;如此,能够达到较好的引流效果。

为了使出水更顺畅,每一出水孔102a为自靠近所述淋水腔110的一端向远离所述淋水腔110的一端渐缩设置,出水孔102a的孔径自靠近所述淋水腔110的一端向远离所述淋水腔110的一端逐渐缩小至1mm左右,此处所述的减缩方式有多种,如各种锥形孔或通过曲面过渡的漏斗状,考虑到便于生产制造以及产品的一致性,本实施例中,出水孔102a为圆锥形孔,圆锥形孔方便制造。同时,圆锥形孔的孔壁相对于复杂曲面的孔壁而言,各孔之间的一致性较高,孔径的误差较小。靠近内端的孔径大于靠近外端的孔径,相对于直孔而言,出水孔102a的孔径随出水方向逐渐减小,水流经出水孔102a沿着孔壁流动时,水压逐渐增大,该水压促使水继续沿孔壁往下流动直至将水驱离淋水腔110,使水流更顺畅。并且,在出水孔102a处形成二次加压,更便于出水孔102a处的积水自排,防止了积垢造成的孔堵塞现象。

在本发明其它实施例中,所述淋水装置100'设有多排所述出水孔102a;相邻两排的所述出水孔102a对齐设置或交错设置。具体地,请参考图19,在本发明第八实施例中,所述淋水装置100'的底面平行设置两排所述出水孔102a,优选两排的所述出水孔102a交错设置,同一排的出水孔102a之间的距离可以较大,相邻两排的出水孔102a之间的距离可以较远,能够避免出水孔102a太靠近而产生集流,防止因此而导致水流分布不均匀,从而更有利于提高喷淋均匀性,优化加湿效果。同时通过设置多排所述出水孔102a,能够增大出水孔102a在淋水装置100'的底面的分布范围,从而增加淋水范围,使得水能够更均匀地喷淋到室内换热器200'上,达到更好的淋水效果。

请结合参考图20,图20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

由于室内换热器200'的翅片210排布是比较密集的,因此出水孔102a的数量也较多。为了改善相邻出水孔102a之间的间距过小而容易出现出水聚集的问题,在所述淋水装置100'的延伸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出水孔102a相靠近的两端的连线,与所述淋水装置100'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为锐角或直角。此时,相对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出水孔102a相靠近的两端的连线与淋水装置100'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情况而言,可以在保证出水孔102a数量和在延伸方向的分布区域不变的前提下,增大相邻两个出水孔102a之间的距离,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出水孔102a之间距离较近出水后水流汇集导致淋水不均匀的情况,从而改善加湿效果。实际操作时,可参阅图20,基于这种排布规则,对多个出水孔102a的位置进行选择即可。

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达到较好的淋水效果,所述淋水装置100的形状与所述室内换热器200顶面的形状相匹配。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室内换热器200呈板状设置,所述淋水装置100呈长条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所述室内换热器200'呈弯折状设置,包括相互连接的条形换热段240和弧形换热段230;所述淋水装置100'包括对应所述条形换热段240的条形段191,及对应所述弧形换热段230的弧形段192。本发明中,并不对所述室内换热器200的具体形状进行限定,任何形状的室内换热器200均可适用于本空调器室内机中。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加湿组件还包括储水装置300和抽水装置400,所述抽水装置400分别连通所述进水口101和所述储水装置300,以将所述储水装置300中的水传送到所述淋水装置400中。所述储水装置300为设置在所述空调器室内机内部的内部储水箱,或为设置在所述空调器室内机外部的外部储水箱,或者为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200下方的接水盘,该接水盘用于收集所述室内换热器200的冷凝水,以将冷凝水循环利用。所述抽水装置400为连接管路和设置在连接管路上的水泵,所述水泵用以将所述储水装置300内的水输送至所述淋水装置100内。当然,所述淋水装置100也可直接通过管道与外部水源接通,而通过一电磁阀或单向阀等阀门控制进水。

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加湿组件还包括杀菌装置(图未示出),所述杀菌装置对应所述储水装置300或所述抽水装置400的位置设置,以对所述储水装置300或所述抽水装置400的管路中的水进行杀菌处理。其中杀菌装置可以是紫外线杀菌装置,通过发射紫外线照射管路中或储水装置中的水进行杀菌。当然杀菌装置不仅限于紫外线杀菌装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