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家用空气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63148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家用空气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家用空气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家用空气净化器中,主要是通过网状结构,对空气中的粉尘和颗粒状物质进行物理吸附,并定期对网状结构进行更换,以保障吸附效率,空气中的很多物质不能通过物理吸附进行处理,使得经过净化装置的空气经常会含有有害气体,并且,很多有害物质在常温状态下不能进行化学反应,而利用物理吸附的空气净化装置不能有效的保障净化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家用空气净化装置,利用壳程对箱体进行温度控制,并通过设置在箱体内的纳米级催化剂,对空气中的有害气体进行催化反应,大大提高空气净化效率。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智能家用空气净化装置,包括箱体和设置在所述的箱体上的上端盖和下端盖,在所述的箱体上端面上设置有上隔板,在所述的上端盖与所述的上隔板之间形成输入空腔,在所述的箱体下端设置有下隔板,所述的下端盖与所述的下隔板之间形成输出空腔,在所述的箱体内侧设置有连通所述的输入空腔和所述的输出空腔的吸附管,在所述的吸附管内壁上覆盖有吸附层,在所述的吸附层上设置有不规则排布的通孔,在所述的通孔内覆盖有纳米级催化剂,在所述的输入空腔内侧设置有支架,在所述的支架内侧设置有催化剂网架,所述的催化剂网架上附着有催化剂,所述的催化剂网架为间隔设置的至少2层,相邻所述的催化剂网架上的网格结构相互错开,在所述的上端盖上设置有输入管,在所述的下端盖上设置有输出管,在所述的箱体下端侧壁上设置有循环管输入端,在所述的箱体上端侧壁上设置有循环管输出端,所述的催化剂网架为金属丝交叉编织形成,所述的金属丝上设置有数条凹槽,所述的凹槽沿着所述的金属丝长度方向设置形成容纳催化剂的容置腔,所述的容置腔内填充有纳米级催化剂。本发明通过采用吸附管结构,使空气通过吸附管进行反应,吸附管内的吸附层上设置有不规则通孔,能够大量吸附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物,而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在于纳米级催化剂相互接触时,能够进行催化反应,由于采用不规则通孔,使纳米级催化剂覆盖在通孔内,能够增大催化剂与有害气体的接触面积,大大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效率,而吸附管位于箱体内部,当通过循环液输入端向箱体内输送循环液,循环液在流动过程中,与吸附管进行换热,能够实现对吸附管进行控温,使吸附管内保持适宜温度,避免反应过程中产生热量导致催化剂失效等问题。本发明中,将催化剂设置在输入空腔内,通过输入管将空气输送到输入空腔内时,空气与附着在催化剂网架上的催化剂相互接触,然后进入吸附管内,实现化学反应,由于设置网架结构,空气在流动时,能够使催化剂与空气接触更加充分,并且,本发明将多层催化剂网架错位设置,使空气与催化剂接触更加充分,通过吸附管反应之后,达到输出空腔,并由输出管输出即可。本发明采用金属丝交叉形成催化剂网架,能够增大催化剂的附着面积,使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大大增加,能够大大增加催化剂的接触面积,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并且,由于采用凹槽形成容置腔,能够方便催化剂的附着,并且增加催化剂的附着面积,提高催化剂的使用效率。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在所述的输入管下端设置有分流管,所述的分流管位于所述的催化剂网架上方,所述的分流管呈中空环状结构,所述的分流管上设置有喷嘴,所述的分流管所在平面与所述的催化剂网架所在平面相平行,所述的分流管通过连接管与所述的输入管相连接。本发明为了使空气能够充分接触催化剂,利用分流管将空气呈分散输出到催化剂网架上,使空气与催化剂接触更加充分。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物经过喷嘴加速喷射出来之后,能够更加分散的通过吸附管,使固体颗粒物能够更加分散的通过吸附管内的吸附层进行吸附,使固体颗粒物的吸附效率更高。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所述的连接管为沿所述的输入管外壁周向等间隔设置的至少4个。通过采用多个连接管,使空气通过输入管进入连接管,然后通过多个连接管分散输入到分流管,利用分流管将空气分散输出,采用该设置方式,能够使空气更加分散的进入分流管内,避免分流管中有固体颗粒物堆积产生堵塞。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在所述的箱体内壁上设置有间隔排布的隔板,所述的隔板在所述的箱体内侧形成呈之字形的循环液通道,所述的吸附管贯穿所述的隔板。本发明通过采用隔板,使隔板相向设置在箱体的两个侧壁上,使隔板相互错开设置,在隔板之间形成循环液流动的空间,当循环液从下部的循环液输入端进入之后,沿着呈之字形的循环液通道流动,使其能够更加充分的与吸附管相互接触,保持吸附管内呈现适宜温度。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在所述的输入空腔内壁上设置有支块,在所述的支块上设置有卡槽,所述的支架外侧边缘卡接在所述的卡槽内侧。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利用网架状的催化剂网架,能够使空气充分的与催化剂接触,有助于提高催化效率,并且利用箱体进行冷却液循环,使吸附管能够保持适宜温度,提高反应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金属丝结构示意图。

其中:101.箱体,102.上端盖,103.下端盖,104.上隔板,105.输入空腔,106.下隔板,107.输出空腔,108.吸附管,109.支架,110.催化剂网架,111.输入管,112.输出管,113.循环管输入端,114.循环管输出端,115.分流管,116.连接管,117.隔板,118.循环液通道,119.支块,120.卡槽,121.金属丝,122.容置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介绍,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智能家用空气净化装置,包括箱体101和设置在所述的箱体101上的上端盖102和下端盖103,在所述的箱体101上端面上设置有上隔板104,在所述的上端盖102与所述的上隔板104之间形成输入空腔105,在所述的箱体101下端设置有下隔板106,所述的下端盖103与所述的下隔板106之间形成输出空腔107,在所述的箱体101内侧设置有连通所述的输入空腔105和所述的输出空腔107的吸附管108,在所述的吸附管108内壁上覆盖有吸附层,在所述的吸附层上设置有不规则排布的通孔,在所述的通孔内覆盖有纳米级催化剂,在所述的输入空腔105内侧设置有支架109,在所述的支架109内侧设置有催化剂网架110,所述的催化剂网架110上附着有催化剂,所述的催化剂网架110为间隔设置的至少2层,相邻所述的催化剂网架110上的网格结构相互错开,在所述的上端盖102上设置有输入管111,在所述的下端盖103上设置有输出管112,在所述的箱体101下端侧壁上设置有循环管输入端113,在所述的箱体101上端侧壁上设置有循环管输出端114,如图2所示,所述的催化剂网架110为金属丝121交叉编织形成,所述的金属丝121上设置有数条凹槽,所述的凹槽沿着所述的金属丝121长度方向设置形成容纳催化剂的容置腔122,所述的容置腔122内填充有纳米级催化剂。

本实施例中,将空气通过输入管输送到输入空腔内,在空气下落过程中,空气与多组催化剂网架上的催化剂相互接触,然后进入吸附管内进行化学反应,沿着吸附管进入输出空腔,并通过输出管输出,在反应过程中,将冷却液通过循环液输入端输送到箱体能内部,在循环液输出端将冷却液抽出,在冷却液流动过程中,与吸附管发生热交换,使吸附管实现降温,实现对吸附管温度的控制。

通过采用网架结构附着催化剂,能够大大增加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使空气更加充分的与催化剂接触,有助于提高催化效率,利用冷却液对吸附管进行控温,能够有效保持催化剂活性,提高其利用效率。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为了使空气与催化剂充分接触,优选地,在所述的输入管111下端设置有分流管115,所述的分流管115位于所述的催化剂网架110上方,所述的分流管115呈中空环状结构,所述的分流管115上设置有喷嘴,所述的分流管115所在平面与所述的催化剂网架110所在平面相平行,所述的分流管115通过连接管116与所述的输入管111相连接。空气通过输入管进入连接管,通过连接管输送到分流管,通过分流管上的喷嘴喷出,由于分流管呈中空环状结构,并且与催化剂网架相平行,使空气通过通过喷嘴分散的喷淋到催化剂网架表面,使空气与催化剂接触更加充分,能够提高其反应效率。

为了使空气充分分散流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连接管116为沿所述的输入管111外壁周向等间隔设置的至少4个。利用多个连接管,使空气分散流动,进而能够分散的进入分流管,减少分流管堵塞等问题。

实施例3:

为了使循环液能够充分的与吸附管进行热交换,充分利用热量,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在所述的箱体101内壁上设置有间隔排布的隔板117,所述的隔板117在所述的箱体101内侧形成呈之字形的循环液通道118,所述的吸附管108贯穿所述的隔板117。循环液沿着之字形循环液通道流动过程中,其与吸附管接触时间更长,其热交换时间也更长,进而使其热量利用效率更高。

实施例4:

为了方便更换催化剂,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在所述的输入空腔105内壁上设置有支块119,在所述的支块119上设置有卡槽120,所述的支架109外侧边缘卡接在所述的卡槽120内侧。通过采用可支块结构,能够方便催化剂网架及支架的更换,在需要添加催化剂时,将支架整体更换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