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及其面板支架和前壳体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29973阅读:808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及其面板支架和前壳体组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空调
技术领域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面板支架、一种包含该面板支架的前壳体组件和一种包含该前壳体组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器尤其是圆形柜机,其面板支架10’上的出风口11’位置需与风道20’配合,且受外观限制,导致出风口11’位置的形状向两侧张开,如图1和图2所示,使出风口与送风口的连通处(即图1中A部区域)存在静压区,易产生涡流和喘振,引起较大的机身噪音,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技术实现要素: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面板支架。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面板支架的前壳体组件。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前壳体组件的空调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面板支架,用于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内部设有风道,所述风道具有送风口,所述面板支架上设有出风通道,所述出风通道的入口端向所述空调器的内侧方向延伸至所述送风口处,并与所述送风口相连通,所述出风通道的出口端呈逐渐张开的趋势向所述空调器的外侧方向延伸,并形成出风口;其中,所述出风通道的入口端的内壁面上凸设有用于引导气流方向的导流面,且所述导流面的导流方向与所述送风口的送风方向相一致。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面板支架,通过在出风通道入口端的内壁面上凸设导流面,且导流面的导流方向与风道送风口的送风方向相同或者基本上相同(即相一致),则导流面能够对进入出风通道的风进行引流,使得进入出风通道的风的流向与送风口送出的风的流向相一致,从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出风口与送风口连通处的静压区,有效减小了该部位的涡流,并降低了机身本身的喘振,进而降低了机器的噪音值,提高了用户体验。具体地,面板支架上设有出风通道,出风通道的入口端向内延伸至空调器内部风道的送风口处,并与送风口相连通,保证了风道内的风能够进入出风通道中;出风通道的出口端呈逐渐张开的趋势向空调器的外侧方向延伸,即出风通道由入口端向出口端逐渐向两侧张开,使得面板支架上出风口的尺寸大于内部风道送风口的尺寸,从而扩大了空调器的送风范围,提高了空调器的出风量,且使得出风口能够位于面板支架上最合适的位置处,从而满足了空调器的外观需求;同时,出风通道入口端的内壁面上凸设有导流面,且导流面的导流方向(即气流沿着导流面流动时的方向)与送风口的送风方向(即风从送风口送出时的速度的方向)相同,因而在导流面的引流作用下,风进入出风通道后基本上不改变方向,因此避免了出风通道入口端与风道连通处的静压区,有效避免了现有技术中该部位处的涡流强度,且同时还减弱了出风通道内的其他结构对气流的阻挡,进而减小了气流与出风通道内的其他结构相互摩擦产生的声音,并降低了机身本身的喘振,使得机器的噪音值进一步降低,有效提高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面板支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导流面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出风通道的入口端的端口处,所述导流面的另一端沿着所述送风口的送风方向朝所述出风通道的出口端的方向延伸。使导流面的一端直接延伸至出风通道的入口端的端口处,则风道送出的风在进入出风通道时立即受到了有效的引流作用,使得气流在风道与出风通道之间的过渡更加自然,因而进一步提高了导流面的导流效果;导流面的另一端沿着送风口的送风方向朝出风通道出口端的方向延伸,保证了导流面的导流方向与送风口的送风方向相一致,进而保证了导流面能够起到有效的导流效果。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导流面的所述一端与所述出风通道的入口端的端面圆角相切。导流面的一端与出风通道的入口端的端面圆角相切,使得导流面与面板支架本身之间为平滑过渡,即避免了导流面与面板支架之间的尖角结构,这样使得气流能够更顺畅地进入出风通道内,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出风通道入口端处的涡流强度,进而进一步降低机器的噪音值,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度。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导流面的所述另一端距所述出风通道的内壁面之间的距离为3mm-5mm。使导流面的另一端距出风通道的内壁面之间的距离为3mm-5mm,既保证了导流面能够起到有效的引流作用,又避免了导流面过宽导致出风通道的尺寸过小而使得空调器出风量偏少的情况发生。当然,不同的空调器,其出风口的形状、尺寸不尽相同,故而导流面的另一端距出风通道的内壁面之间的距离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值,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面板支架上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条板和第二条板,所述第一条板和所述第二条板之间限定出所述出风通道;其中,所述第一条板和/或所述第二条板上凸设有所述导流面。面板支架上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且相对设置的第一条板和第二条板,第一条板和第二条板之间限定出出风通道,则第一条板和/或第二条板向送风口送风方向的两侧张开,使出风通道由入口端向出口端呈逐渐张开的趋势;且随着第一条板和/或第二条板相对于送风口送风方向的张开方向和张开角度不同,可能会在第一条板和/或第二条板与送风口的连通处形成尺寸不等的静压区,进而产生不同强度的涡流;因此,在第一条板和/或第二条板上凸设导流面,由于导流面的导流方向与送风口送风方向相同,因而无论第一条板和/或第二条板如何设置,导流面均能够起到有效的引流作用,进而避免静压区的形成,有效减小涡流强度,进而降低机器的噪音值。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条板与所述送风口的送风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二条板与所述送风口的送风方向之间的夹角;其中,所述第一条板和所述第二条板中,仅所述第二条板上设有所述导流面。第一条板与送风口的送风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第二条板与送风口的送风方向之间的夹角,即第一条板与送风口的送风方向相同或较为接近,而第二条板与送风口的送风方向相差较大,因此第二条板与送风口的连通处形成的涡流相对较强,而第一条板与送风口的连通处产生的涡流相对较小甚至可以忽略,故而只在第二条板上设置导流面即可起到有效的降噪作用,且能够简化产品的结构,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一条板包括入口段和与所述入口段相连的导流段,所述入口段的延伸方向偏离所述送风口的送风方向,所述导流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送风口的送风方向相一致,且所述入口段在气流流动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导流段在气流流动方向上的长度。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第一条板包括入口段和与入口段相连的导流段,入口段的延伸方向偏离送风口的送风方向,即入口段向远离送风口的送风方向的一侧张开,使得出风通道的尺寸逐渐增大,有利于增加空调器的送风范围和出风量;导流段的延伸方向与送风口的送风方向相一致(即相同或基本上相同),使得出风通道内的气流能够尽可能与送风口送出的气流的流向相一致,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气流的流畅性,使得出风通道的形状尽可能与风道系统相适配,从而进一步优化了空调器的各项性能;入口段在气流流动方向上的长度小于导流段在气流流动方向上的长度,既弱化了入口段处产生的涡流,又强化了导流段处的导流效果,从而进一步优化了空调器的各项性能;而第二条板则可以根据产品外观的需求相对偏离较多,以保证出风口能够位于面板支架的合适位置处(如正前方)。比如对于圆形柜机而言,出风口一般位于面板支架的正前方,而风道送风口一般位于出风口后方偏左或偏右的位置处,相应的,送风口的送风方向则朝向机器的右侧或左侧。具体地,当送风口位于出风口后方偏右的位置处,使送风口的送风方向偏向机器左侧时,则面板支架上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竖直条板中,位于左侧的为第一条板,且第一条板向左侧倾斜张开,以保证出风通道与风道系统相适配,而位于右侧的为第二条板,第二条板则基本上朝着正前方的方向延伸,即可使最终的出风口位于面板支架的正前方,以保证产品外观的美观度;此时,只需在位于右侧的第二条板上设置导流面即可,具体为设置在第二条板靠近送风口的一端处。同理,当送风口位于出风口后方偏左的位置处,使送风口的送风方向偏向机器右侧时,则面板之间上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竖直条板中,位于右侧的为第一条板,且第一条板向右侧倾斜张开,以保证出风通道与风道系统相适配,而位于左侧的为第二条板,第二条板基本上朝着正前方的方向延伸,即可使最终的出风口位于面板支架的正前方,以保证产品外观的美观度;此时,也只需在位于左侧的第二条板上设置导流面即可,具体为设置在第二条板靠近送风口的一端处。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出风通道的内壁面上设有导流筋,所述导流筋的侧壁面形成所述导流面。通过设置筋条的形式来形成导流面,在保证起到有效导流效果的前提下,使得产品结构较为简单,便于加工成型,有利于节约成本。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导流筋的横截面为三角形。导流筋的横截面为三角形,即导流筋形成了类似于三角加强筋的结构,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导流筋与面板支架的连接强度,进一步提高了面板支架的使用可靠性。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导流筋与所述面板支架为一体式结构。导流筋与面板支架为一体式结构,既提高了导流筋与面板支架的连接强度,降低了导流筋从面板支架上脱落或发生断裂的概率,从而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可靠性;且导流筋与面板支架能够通过注塑成型或其他方式一体成型,从而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降低了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出风通道内还设有防护格栅,所述防护格栅靠近所述出风通道的入口端;和/或,所述面板支架的横截面呈半圆形,所述出风口呈长条形,并位于所述面板支架的正前方。防护格栅的设置,避免了用户的手或其他杂物通过出风通道进入风道内危害用户安全或危害机器使用性能的情况发生,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和使用可靠性;防护格栅靠近出风通道的入口端,保证了出风口的出口端附近具有足够的空间来安装导风板、门板等结构。面板支架的横截面呈半圆形,使得空调器的整体形状较为美观;出风口呈长条状,保证了空调器具有较大的送风范围;出风口位于面板支架的正前方,使得空调器的形状较为规整,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空调器的美观度。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前壳体组件,包括:如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面板支架;和面板组件,与所述面板支架相连接,并沿所述面板支架的出风口的周向设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前壳体组件,因包括有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面板支架,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具体地,所述面板组件包括左面板、右面板、上面板和下面板,其中,左面板位于出风口的左侧,并覆盖面板支架上出风口的左侧区域;右面板位于出风口的右侧,并覆盖面板支架上出风口的右侧区域;上面板位于出风口的上侧,并覆盖出风口上侧左右面板之间的区域;下面板位于出风口的下侧,并覆盖出风口下侧左右面板之间的区域。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如第二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前壳体组件;后壳体组件,与所述前壳体组件相连,并与所述前壳体组件围设出安装空间,所述安装空间内设有风道;蒸发器,设置在所述安装空间内;和风轮,设置在所述安装空间内,并位于所述风道的入口处。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因包括有第二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前壳体组件,因而有效降低了噪音,提高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器包括室内柜机,所述室内柜机包括上述前壳体组件、后壳体组件、蒸发器和风轮。进一步地,所述室内柜机为圆形柜机。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本发明所述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前壳体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3所示前壳体组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C-C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中D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6中E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和图2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10’面板支架,11’出风口,20’风道;图1中平行设置的箭头代表送风口的送风方向;图3至图8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10面板支架,11第一条板,111入口段,112导流段,12第二条板,13导流筋,131导流面,14防护格栅,15出风口,20左面板,30右面板,40上面板,50下面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下面参照图3至图8,以圆形柜机为例,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及其面板支架和前壳体组件。如图3至图8所示,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面板支架10,用于空调器,空调器内部设有风道,风道具有送风口,面板支架10上设有出风通道,出风通道的入口端向空调器的内侧方向延伸至送风口处,并与送风口相连通,出风通道的出口端呈逐渐张开的趋势向空调器的外侧方向延伸,并形成出风口15;其中,出风通道的入口端的内壁面上凸设有用于引导气流方向的导流面131,且导流面131的导流方向与送风口的送风方向相一致。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面板支架10,通过在出风通道入口端的内壁面上凸设导流面131,且导流面131的导流方向与风道送风口的送风方向相同或者基本上相同(即相一致),则导流面131能够对进入出风通道的风进行引流,使得进入出风通道的风的流向与送风口送出的风的流向相一致,从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出风口15与送风口连通处的静压区,有效减小了该部位的涡流,并降低了机身本身的喘振,进而降低了机器的噪音值,提高了用户体验。具体地,面板支架10上设有出风通道,出风通道的入口端向内延伸至空调器内部风道的送风口处,并与送风口相连通,保证了风道内的风能够进入出风通道中;出风通道的出口端呈逐渐张开的趋势向空调器的外侧方向延伸,即出风通道由入口端向出口端逐渐向两侧张开,使得面板支架10上出风口15的尺寸大于内部风道送风口的尺寸,从而扩大了空调器的送风范围,提高了空调器的出风量,且使得出风口15能够位于面板支架10上最合适的位置处,从而满足了空调器的外观需求;同时,出风通道入口端的内壁面上凸设有导流面131,且导流面131的导流方向(即气流沿着导流面131流动时的方向)与送风口的送风方向(即风从送风口送出时的速度的方向)相同,因而在导流面131的引流作用下,风进入出风通道后基本上不改变方向,因此避免了出风通道入口端与风道连通处的静压区,有效避免了现有技术中该部位处的涡流强度,且同时还减弱了出风通道内的其他结构对气流的阻挡,进而减小了气流与出风通道内的其他结构相互摩擦产生的声音,并降低了机身本身的喘振,使得机器的噪音值进一步降低,有效提高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导流面131的一端延伸至出风通道的入口端的端口处,如图7所示,导流面131的另一端沿着送风口的送风方向朝出风通道的出口端的方向延伸。优选地,导流面131的一端与出风通道的入口端的端面圆角相切,如图7所示。优选地,导流面131的另一端距出风通道的内壁面之间的距离d为3mm-5mm,如图7所示。使导流面131的一端直接延伸至出风通道的入口端的端口处,则风道送出的风在进入出风通道时立即受到了有效的引流作用,使得气流在风道与出风通道之间的过渡更加自然,因而进一步提高了导流面131的导流效果;导流面131的另一端沿着送风口的送风方向朝出风通道出口端的方向延伸,保证了导流面131的导流方向与送风口的送风方向相一致,进而保证了导流面131能够起到有效的导流效果。导流面131的一端与出风通道的入口端的端面圆角相切,使得导流面131与面板支架10本身之间为平滑过渡,即避免了导流面131与面板支架10之间的尖角结构,这样使得气流能够更顺畅地进入出风通道内,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出风通道入口端处的涡流强度,进而进一步降低机器的噪音值,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度。使导流面131的另一端距出风通道的内壁面之间的距离为3mm-5mm,既保证了导流面131能够起到有效的引流作用,又避免了导流面131过宽导致出风通道的尺寸过小而使得空调器出风量偏少的情况发生。当然,不同的空调器,其出风口15的形状、尺寸不尽相同,故而导流面131的另一端距出风通道的内壁面之间的距离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值,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6至图8所示,面板支架10上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条板11和第二条板12,第一条板11和第二条板12之间限定出出风通道;其中,第一条板11和/或第二条板12上凸设有导流面131。面板支架10上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且相对设置的第一条板11和第二条板12,第一条板11和第二条板12之间限定出出风通道,则第一条板11和/或第二条板12向送风口送风方向的两侧张开,使出风通道由入口端向出口端呈逐渐张开的趋势;且随着第一条板11和/或第二条板12相对于送风口送风方向的张开方向和张开角度不同,可能会在第一条板11和/或第二条板12与送风口的连通处形成尺寸不等的静压区,进而产生不同强度的涡流;因此,在第一条板11和/或第二条板12上凸设导流面131,由于导流面131的导流方向与送风口送风方向相同,因而无论第一条板11和/或第二条板12如何设置,导流面131均能够起到有效的引流作用,进而避免静压区的形成,有效减小涡流强度,进而降低机器的噪音值。进一步地,第一条板11与送风口的送风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第二条板12与送风口的送风方向之间的夹角;其中,第一条板11和第二条板12中,仅第二条板12上设有导流面131,如图6所示。第一条板11与送风口的送风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第二条板12与送风口的送风方向之间的夹角,即第一条板11与送风口的送风方向相同或较为接近,而第二条板12与送风口的送风方向相差较大,因此第二条板12与送风口的连通处形成的涡流相对较强,而第一条板11与送风口的连通处产生的涡流相对较小甚至可以忽略,故而只在第二条板12上设置导流面131即可起到有效的降噪作用,且能够简化产品的结构,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地,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第一条板11包括入口段111和与入口段111相连的导流段112,入口段111的延伸方向偏离送风口的送风方向,导流段112的延伸方向与送风口的送风方向相一致,且入口段111在气流流动方向上的长度小于导流段112在气流流动方向上的长度,如图8所示。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第一条板11包括入口段111和与入口段111相连的导流段112,入口段111的延伸方向偏离送风口的送风方向,即入口段111向远离送风口的送风方向的一侧张开,使得出风通道的尺寸逐渐增大,有利于增加空调器的送风范围和出风量;导流段112的延伸方向与送风口的送风方向相一致(即相同或基本上相同),使得出风通道内的气流能够尽可能与送风口送出的气流的流向相一致,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气流的流畅性,使得出风通道的形状尽可能与风道系统相适配,从而进一步优化了空调器的各项性能;入口段111在气流流动方向上的长度小于导流段112在气流流动方向上的长度,既弱化了入口段111处产生的涡流,又强化了导流段112处的导流效果,从而进一步优化了空调器的各项性能;而第二条板12则可以根据产品外观的需求相对偏离较多,以保证出风口15能够位于面板支架10的合适位置处(如正前方)。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出风通道的内壁面上设有导流筋13,导流筋13的侧壁面形成导流面131,如图3和图4所示。优选地,导流筋13的横截面为三角形,如图7所示。进一步地,导流筋13与面板支架10为一体式结构。通过设置筋条的形式来形成导流面131,在保证起到有效导流效果的前提下,使得产品结构较为简单,便于加工成型,有利于节约成本。导流筋13的横截面为三角形,即导流筋13形成了类似于三角加强筋的结构,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导流筋13与面板支架10的连接强度,进一步提高了面板支架10的使用可靠性。导流筋13与面板支架10为一体式结构,既提高了导流筋13与面板支架10的连接强度,降低了导流筋13从面板支架10上脱落或发生断裂的概率,从而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可靠性;且导流筋13与面板支架10能够通过注塑成型或其他方式一体成型,从而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降低了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出风通道内还设有防护格栅14,如图3至图6所示,防护格栅14靠近出风通道的入口端,如图6所示。防护格栅14的设置,避免了用户的手或其他杂物通过出风通道进入风道内危害用户安全或危害机器使用性能的情况发生,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和使用可靠性;防护格栅14靠近出风通道的入口端,保证了出风口15的出口端附近具有足够的空间来安装导风板、门板等结构。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面板支架10的横截面呈半圆形,出风口15呈长条形,并位于面板支架10的正前方,如图6所示。面板支架10的横截面呈半圆形,使得空调器的整体形状较为美观;出风口15呈长条状,保证了空调器具有较大的送风范围;出风口15位于面板支架10的正前方,使得空调器的形状较为规整,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空调器的美观度。如图3至图8所示,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前壳体组件,包括:如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面板支架10和面板组件。其中,面板组件与面板支架10相连接,并沿面板支架10的出风口15的周向设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前壳体组件,因包括有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面板支架10,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具体地,面板组件包括左面板20、右面板30、上面板40和下面板50,其中,左面板20位于出风口15的左侧,并覆盖面板支架10上出风口15的左侧区域;右面板30位于出风口15的右侧,并覆盖面板支架10上出风口15的右侧区域;上面板40位于出风口15的上侧,并覆盖出风口15上侧左右面板30之间的区域;下面板50位于出风口15的下侧,并覆盖出风口15下侧左右面板30之间的区域。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包括:如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前壳体组件、后壳体组件(图中未示出)、蒸发器(图中未示出)和风轮(图中未示出)。具体地,后壳体组件与前壳体组件相连,并与前壳体组件围设出安装空间,安装空间内设有风道;蒸发器设置在安装空间内;风轮设置在安装空间内,并位于风道的入口处。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因包括有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前壳体组件,因而有效降低了噪音,提高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具体地,空调器包括室内柜机,室内柜机包括上述前壳体组件、后壳体组件、蒸发器和风轮。更具体地,室内柜机为圆形柜机。下面结合一些具体实施例来详述本申请提供的空调器及其面板支架10和前壳体组件。实施例一如图3至图8所示,该空调器为圆形柜机,出风口15位于面板支架10的正前方,而风道送风口位于出风口15后方偏右的位置处,送风口的送风方向偏向机器左侧;则面板支架10上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竖直条板中,位于左侧的为第一条板11,且第一条板11向左侧倾斜张开,以保证出风通道与风道系统相适配,而位于右侧的为第二条板12,第二条板12则基本上朝着正前方的方向延伸,即可使最终的出风口15位于面板支架10的正前方,以保证产品外观的美观度;此时,只需在位于右侧的第二条板12上设置导流面131即可,具体为设置在第二条板12靠近送风口的一端处。实施例二(图中未示出)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送风口位于出风口15后方偏左的位置处,使送风口的送风方向偏向机器右侧;则面板之间上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竖直条板中,位于右侧的为第一条板11,且第一条板11向右侧倾斜张开,以保证出风通道与风道系统相适配,而位于左侧的为第二条板12,第二条板12基本上朝着正前方的方向延伸,即可使最终的出风口15位于面板支架10的正前方,以保证产品外观的美观度;此时,也只需在位于左侧的第二条板12上设置导流面131即可,具体为设置在第二条板12靠近送风口的一端处。经检测,原始面板支架和改进后的面板支架在同一台室内柜机上进行噪音和风量对比测试的数据如下表:噪音数据对比高档中档低档静音档原始支架48.743.13127.9新支架4842.530.527.6风量数据对比高档中档低档静音档原始支架1144940600528新支架1137936595526由此可知,增加了导流面后,对机器的风量影响很小,即此结构不会对机器的性能产生影响,但是对噪音降低有极大的利好,最大值能够降低有0.7分贝。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面板支架,通过在出风通道入口端的内壁面上凸设导流面,且导流面的导流方向与风道送风口的送风方向相同或者基本上相同(即相一致),则导流面能够对进入出风通道的风进行引流,使得进入出风通道的风的流向与送风口送出的风的流向相一致,从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出风口与送风口连通处的静压区,有效减小了该部位的涡流,并降低了机身本身的喘振,进而降低了机器的噪音值,提高了用户体验。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