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室内采暖的壁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51687阅读:463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室内采暖的壁画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壁画技术领域,特指一种适用于室内采暖的壁画。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般家庭在室内取暖方面都是采用家庭式空调取暖方式,家庭式空调通过本身的装置进行供暖,但是,通过家庭式空调容易给人的皮肤带来干燥,而且功率比较大,耗电量也比较大,另外,家庭空调设备也占用了有效的使用面积,开久了还造成对空气的环境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室内采暖的壁画,通过采用能够提供热量的壁画给室内提供热量,不会给人的皮肤带来干燥,而且能耗比较小,非常省电,又可以起到室内装饰作用,也不占用室内有效使用面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适用于室内采暖的壁画,包括壁画、框架、隔热板,壁画、框架与隔热板对应连接组成封闭的空腔结构,空腔结构内设有发热装置,发热装置电连接有电源装置,发热装置包括石墨烯碳晶高分子发热板,石墨烯碳晶高分子发热板电连接有智能传感器,智能传感器电连接有恒温控制器。

进一步而言,所述框架外层设有彩带灯。

进一步而言,所述电源装置采用直流电源或太阳能充电电源。

进一步而言,所述壁画固定设于框架的前部,隔热板固定设于框架的后部,发热装置设于壁画与隔热板之间。

进一步而言,所述智能传感器通过螺栓固定于框架内壁上。

进一步而言,所述壁画采用数码印花帆布壁画。

进一步而言,所述框架采用铝合金框架。

本发明有益效果:

本发明采用这样结构设置,通过在壁画、框架与隔热板对应连接组成封闭的空腔结构内设有发热装置,有效给室内提供热量,不用担心皮肤会干燥,而且能耗比较小,非常省电,又可以起到室内装饰作用,也不占用室内有效使用面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1.壁画;2.框架;3.石墨烯碳晶高分子发热板;4.隔热板;20.智能传感器;21.恒温控制器;22.彩带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述一种适用于室内采暖的壁画,包括壁画1、框架2、隔热板4,壁画1、框架2与隔热板4对应连接组成封闭的空腔结构,空腔结构内设有发热装置,发热装置电连接有电源装置,发热装置包括石墨烯碳晶高分子发热板3,石墨烯碳晶高分子发热板3电连接有智能传感器20,智能传感器20电连接有恒温控制器21。以上所述构成本发明基本结构。

本发明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通过在壁画1、框架2与隔热板4对应连接组成封闭的空腔结构内设有发热装置,发热装置采用石墨烯碳晶高分子发热板3,有效给室内提供热量,同时通过智能传感器20感应实时温度,再通过恒温控制器21实现恒温的目的,使人感到非常舒适的温度,且不用担心皮肤会干燥,而且能耗比较小,非常省电,又可以起到室内装饰作用,也不占用室内有效使用面积。另外,本发明加热的空间跟石墨烯碳晶高分子发热板3相关,有一定的范围,如果需要在大范围的制热或者保暖,就必须要使用大量的本产品。

本发明所述石墨烯碳晶高分子发热板3的具体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在玻璃纤维布的两端点焊上铜条;

b)利用吸吊机将铜条与玻璃纤维布压合成型;

c)将碳浆印刷至玻璃纤维布的正面后放入烘箱烘干;

d)在玻璃纤维布的正反面分别粘合两层绝缘层压合为一体,制备成石墨烯碳晶高分子发热板粗品;

e)裁切;

f)铣靶。

通过以上步骤,从而得到两个可供接线的焊点,接线通电后即得产品石墨烯碳晶高分子发热板,增加微小颗粒的撞击频率,提升制热效率,阻值更加稳定,密封环境减少电流的泄漏,使得采暖效率大幅提高,并且有利于健康舒适。

更具体而言,所述框架2外层设有彩带灯22。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让壁画1整体外形看起来更美观。

更具体而言,所述电源装置采用直流电源或太阳能充电电源。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通过插头连接电源即可启动对石墨烯碳晶高分子发热板3加热,采用太阳能充电电源更节能更环保。

更具体而言,所述壁画1固定设于框架2的前部,隔热板4固定设于框架2的后部,发热装置设于壁画1与隔热板4之间。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通过隔热板4有效防止石墨烯碳晶高分子发热板3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室内的墙壁上,有效避免长期使用后对墙壁造成损伤。

更具体而言,所述智能传感器20通过螺栓固定于框架2内壁上。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防止智能传感器20长期悬空造成对电线的损伤。

更具体而言,所述壁画1采用数码印花帆布壁画。采用数码印花技术制成的帆布壁画,其外形更美观,且使用寿命更长。

更具体而言,所述框架2采用铝合金框架。有效保证框架2的牢固程度,且其具有重量轻的特点,适用于固定在墙上。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