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及跨温区制热的空调热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51871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及跨温区制热的空调热泵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跨温区制热的空调热泵系统,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跨温区制热的空调热泵系统的空调。



背景技术:

空气能热泵产品制热能力大小受制于环境温度,当环境温度大于一定值时,流到室外蒸发器的冷媒可以吸收足够热量完全蒸发,从而提高系统冷媒循环量和制热能力;当环境温度低于一定值时,流到室外蒸发器里的冷媒因空气热量不足而没有完全蒸发,使系统冷媒循环量下降,压机压缩比变大,排气变高,易引起低压或排气高温保护故障。

为使空气能热泵产品适用于低温环境,现阶段采用喷气增焓技术,将制冷系统冷凝器出口冷媒分一部通过喷气增焓流路流回压缩机,提高系统冷媒循环量。这样会使流到室外蒸发器的冷媒变少,冷媒蒸发量跟着变小,再加上低温环境下室外蒸发器容易结霜,换热效率差,风量变小,冷媒蒸发量更少,从而导致低温环境下空气能热泵产品制热能力低、衰减速度快和能效比低,机组在东北等超低温环境下无法正常使用。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决空调低温环境下空气能热泵产品制热能力低、衰减速度快和能效比低等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跨温区制热的空调热泵系统,该跨温区制热的空调热泵系统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空调低温环境下空气能热泵产品制热能力低、衰减速度快和能效比低的问题,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跨温区制热的空调热泵系统的空调。

为了达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跨温区制热的空调热泵系统,包括分别用于冷媒流动的主制热系统和辅热系统;

所述主制热系统包括主压缩机、第一主换热器、第二主换热器和主四通阀;所述主压缩机与所述主四通阀的第四接口连接,所述主四通阀的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二主换热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主换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主换热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主换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主四通阀第二接口连接,所述主四通阀第一接口与所述主压缩机连接;

所述辅热系统包括辅压缩机、第一辅换热器、第二辅换热器和辅四通阀;所述辅压缩机与所述辅四通阀的第四接口连接,所述辅四通阀的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一辅换热器的第一弹连接,所述第一辅换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辅换热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辅换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辅四通阀的第二接口连接,所述辅四通阀的第一接口与所述辅压缩机连接;所述第一主换热器能够与所述第一辅换热器热量交换。

优选地,上述跨温区制热的空调热泵系统中,所述第二主换热器的第二端依次与第一节流阀、第一单向阀、主储液器连接,所述主储液器与第三主换热器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第三主换热器的第二接口通过依次连接的第二单向阀、第二节流阀与所述第一主换热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节流阀和所述第一单向阀两端并联有第三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和所述第二节流阀两端并联有第四单向阀。

优选地,上述跨温区制热的空调热泵系统中,所述第三主换热器内还设置有与第三主换热器本体独立的主增焓换热部,所述主增焓换热部的第一接口依次通过第五节流阀、第一截止阀与所述主储液器连接,所述主增焓换热部的第二接口与所述主压缩机连接。

优选地,上述跨温区制热的空调热泵系统中,所述第二辅换热器的第一端依次与第三节流阀、第三单向阀、辅储液器连接,所述辅储液器与第三辅换热器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第三辅换热器的第二接口通过依次连接的第四单向阀、第四节流阀与所述第一辅换热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单向阀和所述第三节流阀两端并联有第五单向阀,所述第四单向阀和所述第四节流阀两端并联有第六单向阀。

优选地,上述跨温区制热的空调热泵系统中,所述第三辅换热器内还设置有与第三辅换热器本体独立的辅增焓换热部,所述辅增焓换热部的第一接口依次通过第六节流阀、第二截止阀与所述辅储液器连接,所述辅增焓换热部的第二接口与所述辅压缩机连接。

优选地,上述跨温区制热的空调热泵系统中,所述第二主换热器外设置有主蓄热箱,所述第二辅换热器外设置有辅蓄热箱。

优选地,上述跨温区制热的空调热泵系统中,所述主蓄热箱和所述辅蓄热箱分别与末端或辅热连接。

优选地,上述跨温区制热的空调热泵系统中,所述第一主换热器与所述第一辅换热器相邻设置。

优选地,上述跨温区制热的空调热泵系统中,所述第一主换热器与所述第一辅换热器为一体式结构。

应用本发明提供的跨温区制热的空调热泵系统时,通过主制热系统和辅热系统的设置,由于第一主换热器能够与第一辅换热器热量交换,从而辅热系统制热的热量来改善主制热系统热源侧环境温度,使主制热系统在低温环境下制热不结霜,实现了低温环境下制冷系统持续无霜高效制热运行。从而保证跨温区制热的空调热泵系统的换热效率,提高低温环境下空气能热泵产品制热能力和能效比。同时,主制热系统和辅热系统均能够独立制冷或制热,或者主制热系统和辅热系统能够同时进行制冷或制热,工作模式更为多样化。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主制热系统的第一主换热器和辅热系统的第一辅换热器连成一体,低温环境下,主制热系统通过第一主换热器吸热,辅热系统通过第一辅换热器放热,辅热系统所释放的热量改善流入主制热系统第一主换热器的环境温度,提高了主制热系统热源侧环境温度,确保系统无霜制热运行。

为了达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空调,该空调包括上述任一种跨温区制热的空调热泵系统。由于上述的跨温区制热的空调热泵系统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该跨温区制热的空调热泵系统的空调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跨温区制热的空调热泵系统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跨温区制热的空调热泵系统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低温无霜制热工作示意图;

图4为末端同时制热工作示意图;

图5为末端同时制冷工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跨温区制热的空调热泵系统,以提高低温环境下空气能热泵产品制热能力。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5,图1为跨温区制热的空调热泵系统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跨温区制热的空调热泵系统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低温无霜制热工作示意图;图4为末端同时制热工作示意图;图5为末端同时制冷工作示意图。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提供的跨温区制热的空调热泵系统包括主制热系统和辅热系统。

其中,主制热系统包括主压缩机1、第一主换热器23、第二主换热器24和主四通阀29。主压缩机1与主四通阀29的第四接口D连接,主四通阀29的第三接口C与第二主换热器24的第一端连接,第二主换热器24的第二端与第一主换热器23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主换热器23的第二端与主四通阀29第二接口E连接,主四通阀29第一接口S与主压缩机1连接。具体的,第二主换热器24的第二端与第一主换热器23的第一端之间也可以依次设置主蓄液器30和第二节流阀21。上述零部件连接成该跨温区制热系统主制热系统的循环流路。

辅热系统包括辅压缩机12、第一辅换热器22、第二辅换热器19和辅四通阀13。辅压缩机12与辅四通阀13的第四接口D连接,辅四通阀13的第三接口C与第一辅换热器2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辅换热器22的第二端与第二辅换热器19的第一端连接,第二辅换热器19的第二端与辅四通阀13的第二接口E连接,辅四通阀13的第一接口S与辅压缩机12连接。上述零部件连接成该跨温区制热系统辅热系统的循环流路。第一主换热器23能够与第一辅换热器22热量交换。

应用本发明提供的跨温区制热的空调热泵系统时,通过主制热系统和辅热系统的设置,也就是通过双独立系统设计,由于第一主换热器能够与第一辅换热器热量交换,从而辅热系统制热的热量来改善主制热系统热源侧环境温度,使主制热系统在低温环境下制热不结霜,实现了低温环境下制冷系统持续无霜高效制热运行。通过辅热系统吸收太阳能、暖气等热量来给主制热系统制热,提高主制热系统热源侧环境温度,从而提高了主制冷系统制热量。机组能够在-25℃~43℃范围内可持续高效制热。同时,主制热系统和辅热系统均能够独立制冷或制热,或者主制热系统和辅热系统能够同时进行制冷或制热,工作模式更为多样化。

进一步地,在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主制热系统的主压缩机1与主四通阀29第四接口D连接,主四通阀29第三接口C与第二主换热器24的第一端连接,第二主换热器24的第二端与第一节流阀27连接,第一节流阀27与第一单向阀28连接,第一单向阀28与主储液器30连接,主储液器30分别与第一截止阀2和第三主换热器4的第一接口a连接,第三主换热器4的第二接口b与第二单向阀6连接,第二单向阀6与第二节流阀21连接,第二节流阀21与第一主换热器23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主换热器23的第二端与主四通阀29第二接口E连接,主四通阀29第一接口S与主压缩机1连接,在第一节流阀27和第一单向阀28两端并联第三单向阀26,在第二单向阀6和第二节流阀21两端并联第四单向阀5。通过上述零部件的连接,构成了该系统的主制热系统的主循环流路。

第三主换热器内4还设置有与第三主换热器本体独立的主增焓换热部,主增焓换热部的第一接口c依次通过第五节流阀3、第一截止阀2与主储液器30连接,主增焓换热部的第二接口d与主压缩机1连接。主增焓换热部的第一接口c也即第三主换热器4的第三接口,主增焓换热部的第二接口d也即第三主换热器4的第四接口。也就是在主储液器30和主压缩机1之间还可以连接有主制热系统的增焓支路。通过主储液器30与第一截止阀2连接,第一截止阀2与第五节流阀3连接,第五节流阀3与第三主换热器4的第三接口c连接,第三主换热器4的第四接口d与主压缩机1连接。上述零部件连接成了该系统的主制热系统的增焓流路。

更进一步地,辅热系统里辅压缩机12与辅四通阀13第四接口D连接,辅四通阀13第三接口C与第一辅换热器2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辅换热器22的第二端与第四节流阀20连接,第四节流阀20与第四单向阀10连接,第四单向阀10与第三辅换热器7的第一接口m连接,第三辅换热器7的第二接口n分别与辅储液器14和第二截止阀11连接,辅储液器14与第三单向阀16连接,第三单向阀16与第三节流阀17连接,第三节流阀17与第二辅换热器19的第一端连接,第二辅换热器19的第二端与辅四通阀13的第二接口E连接,辅四通阀13第一接口S与辅压缩机12连接,在第四单向阀10和第四节流阀20两端并联第六单向阀8,在第三单向阀16和第三节流阀17两端并联第五单向阀15。通过上述零部件的连接,构成了该系统的辅热系统的主循环流路。

第三辅换热器7内还设置有与第三辅换热器本体独立的辅增焓换热部,辅增焓换热部的第一接口t依次通过第六节流阀9、第二截止阀11与辅储液器14连接,辅增焓换热部的第二接口s与辅压缩机12连接。也就是在辅储液器14和辅压缩机12之间连接有辅热系统的增焓支路。辅增焓换热部的第一接口t也即第三辅换热器7的第三接口,辅增焓换热部的第二接口s也即第三辅换热器7的第四接口。通过辅储液器14与第二截止阀11连接,第二截止阀11与第六节流阀9连接,第六节流阀9与第三辅换热器7的第三接口t连接,第三辅换热器7第四接口s与辅压缩机12连接。上述零部件连接成了该系统的辅热系统的增焓流路。

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二主换热器24外设置有主蓄热箱25,第二辅换热器19外设置有辅蓄热箱18。进一步地,主蓄热箱(25)和辅蓄热箱(18)分别与末端或辅热连接。进而主蓄热箱25和辅蓄热箱18可以配不同的末端实现不同功能。也就是通过两独立制冷系统均可独立制冷或制热,每个系统的蓄热箱均与末端连接,根据末端配置实现多种功能。优选的,辅蓄热箱18可与多种辅热连接,低温环境下辅热系统可以吸收暖气、太阳能等辅助热量来改善主制热系统热源侧环境温度。例如,蓄热箱25内设有第二主换热器24,蓄热箱25与末端连接。蓄热箱18内设有第二辅换热器19,蓄热箱18与末端和辅热连接。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第一主换热器23与第一辅换热器22可以相邻设置。优选的,第一主换热器23与第一辅换热器22为一体式结构。即第一主换热器23与第一辅换热器22连成一体。将第一主换热器23和第一辅换热器22连成一体,低温环境下,主制热系统通过第一主换热器23吸热,辅热系统通过第一辅换热器22放热,辅热系统所释放的热量改善流入主制热系统第一主换热器23的环境温度,提高了主制热系统热源侧环境温度,确保系统无霜制热运行。

以下具体说明热泵系统各功能实现的过程及原理:

低温工况下无霜制热功能的实施:

如图3所示,当室外环境温度较低时,两系统可根据需求启动喷液增焓系统,主制热系统吸收辅热系统制热的热量来改善主制热系统热源侧运行环境温度,使主制热系统在低温环境下无霜运行。

具体的,在辅热系统里,高温高压的冷媒由辅压缩机12流入辅四通阀13第四接口D,接着由辅四通阀13第三接口C流向第一辅换热器22,冷媒在第一辅换热器22内与流过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放热降温后的冷媒接着由第一辅换热器22流向第六单向阀8,接着由第六单向阀8流向第三辅换热器7的第二接口m,冷媒接着由第三辅换热器7的第一接口n流向辅储液器14,接着由辅储液器14流向第三单向阀16,冷媒接着由第三单向阀16流向第三节流阀17,经节流后的冷媒由第三节流阀17流向蓄热箱18内的第二辅换热器19,冷媒在第二辅换热器19内吸收蓄热箱18热量或辅热热量蒸发,吸热后的冷媒由第二辅换热器19流向辅四通阀13第二接口E,最后由辅四通阀13第一接口S流回辅压缩机12。通过上述主流路循环,系统完成低温工况下辅热系统对第一辅换热器22的制热功能。

在主制热系统里,高温高压的冷媒由主压缩机1流入主四通阀29第四接口D,接着由主四通阀29第三接口C流向蓄热箱25内的第二主换热器24,冷媒在第二主换热器24内与蓄热箱25内的换热介质进行热交换,放热降温后的冷媒接着由第二主换热器24流向第三单向阀26,接着由第三单向阀26流向主储液器30,冷媒接着由主储液器30流向第一截止阀2和第三主换热器4的第一接口a,冷媒在第三主换热器4内与增焓支路冷媒进行热交换,放热降温后的冷媒接着由第三主换热器4的第二接口b流向第二单向阀6,冷媒接着由第二单向阀6流向第二节流阀21,经节流后的冷媒接着由第二节流阀21流向第一主换热器23,冷媒在第一主换热器23内吸热蒸发,吸收辅热系统热量和空气热量后的冷媒由第一主换热器23流向主四通阀29第二接口E,接着由主四通阀29第一接口S流回压缩机。通过上述主流路循环,系统完成低温工况下主制热系统对蓄热箱25的制热功能。

当辅热系统所制热量不足时,为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增焓支路上第一截止阀2打开,冷媒经主储液器30后一分为二,增焓支路上的冷媒由第一截止阀2流向第五节流阀3,经节流后的冷媒接着由第五节流阀3流向第三主换热器4的第三接口C,也就是主增焓换热部的第一接口,增焓支路上的冷媒在第三主换热器4内吸收的主制冷系统冷媒的余热,对主流路冷媒进行过冷,吸热蒸发后的冷媒由第三主换热器4的第四接口D,也就是主增焓换热部的第二接口流回主压缩机1。通过上述流路的循环,系统完成主制热系统的增焓功能。

通过上述流路循环,主制热系统在低温环境下实现无霜制热功能。

低温环境下主制热系统通过吸收经辅热系统加热后空气里的热量来制热或制热水,通过辅热系统制热来改善主制热系统热源侧环境温度,使主制热系统在低温环境下可持续、高效和无结霜的制热或制热水。

以下说明对两末端同时制热功能的实施:

如图4所示,当两末端同时需要制热时,主制热系统对蓄热箱25进行制热,辅热系统对蓄热箱18进行制热。

在主制热系统里,高温高压的冷媒由主压缩机1流入主四通阀29第四接口D,接着由主四通阀29第三接口C流向蓄热箱25内的第二主换热器24,冷媒在第二主换热器24内与蓄热箱25内的换热介质进行热交换,放热降温后的冷媒接着由第二主换热器24流向第三单向阀26,接着由第三单向阀26流向主储液器30,冷媒接着由主储液器30分别流向第一截止阀2和第三主换热器4的第一接口a,冷媒在第三主换热器4内与增焓支路冷媒进行热交换,放热降温后的冷媒接着由第三主换热器4的第二接口b流向第二单向阀6,冷媒接着由第二单向阀6流向第二节流阀21,经节流后的冷媒接着由第二节流阀21流向第一主换热器23,冷媒在第一主换热器23内吸热蒸发,吸收空气里热量后的冷媒由第一主换热器23流向主四通阀29第二接口E,接着由主四通阀29第一接口S流回压缩机。通过上述主流路循环,系统完成低温工况下主制热系统对蓄热箱25的制热功能。

当流经第一主换热器23空气热量不足时,为确保主制热系统正常运行,增焓支路上第一截止阀2打开,冷媒经主储液器30后一分为二,增焓支路上的冷媒由第一截止阀2流向第五节流阀3,经节流后的冷媒接着由第五节流阀3流向第三主换热器4第三接口C,增焓支路上的冷媒在第三主换热器4内吸收的主制热系统冷媒的余热,对主流路冷媒进行过冷,吸热蒸发后的冷媒由第三主换热器4第四接口D流回主压缩机1。通过上述流路的循环,系统完成主制热系统的增焓功能。

在辅热系统里,高温高压的冷媒由辅压缩机12流入辅四通阀13第四接口D,接着由辅四通阀13第二接口E流向蓄热箱18内的第二辅换热器19,冷媒在第二辅换热器19内与蓄热箱18内的换热介质进行热交换,放热降温后的冷媒接着由第二辅换热器19流向第五单向阀15,接着由第五单向阀15流向辅储液器14,冷媒接着由辅储液器14流向第二截止阀11和第三辅换热器7的第一接口n,冷媒在第三辅换热器7内与增焓支路冷媒进行热交换,放热降温后的冷媒接着由第三辅换热器7的第二接口m流向第四单向阀10,冷媒接着由第四单向阀10流向第四节流阀20,经节流后的冷媒接着由第四节流阀20流向第一辅换热器22,冷媒在第一辅换热器22内吸热蒸发,吸收空气里热量后的冷媒由第一辅换热器22流向辅四通阀13第三接口C,接着由辅四通阀13第一接口S流回压缩机。通过上述主流路循环,系统完成低温工况下辅热系统对蓄热箱18的制热功能。

当流经第一辅换热器22空气热量不足时,为确保辅热系统正常运行,增焓支路上第二截止阀11打开,冷媒经辅储液器14后一分为二,增焓支路上的冷媒由第二截止阀11流向第六节流阀9,经节流后的冷媒接着由第六节流阀9流向第三辅换热器7的第三接口t,也就是辅增焓换热部的第一接口,增焓支路上的冷媒在第三辅换热器7内吸收的辅热系统冷媒的余热,对辅热系统主流路冷媒进行过冷,吸热蒸发后的冷媒由第三辅换热器7的第四接口s,也就是辅增焓换热部的第二接口,流回辅压缩机12。通过上述流路的循环,系统完成辅热系统的增焓功能。

以下说明对两末端同时制冷功能的实施:

如图5所示,当两末端同时需要制冷时,主制热系统对蓄热箱25进行制冷,辅热系统对蓄热箱18进行制冷。

具体的,在主制热系统里,高温高压的冷媒由主压缩机1流入主四通阀29第四接口D,接着由主四通阀29第二接口E流向第一主换热器23,冷媒在第一主换热器23内与流过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放热降温后的冷媒接着由第一主换热器23流向第四单向阀5,接着由第四单向阀5流向第三主换热器4的第二接口b,冷媒接着由第三主换热器4的第一接口a流向主储液器30,接着由主储液器30流向第一单向阀28,冷媒接着由第一单向阀28流向第一节流阀27,经节流后的冷媒由第一节流阀27流向蓄热箱25内的第二主换热器24,冷媒在第二主换热器24内吸收蓄热箱25热量或其末端热量蒸发,吸热后的冷媒由第二主换热器24流向主四通阀29第三接口C,最后由主四通阀29第一接口S流回主压缩机1。通过上述主流路循环,系统完成主制热系统对蓄热箱25及其末端的制冷功能。

在辅热系统里,高温高压的冷媒由辅压缩机12流入辅四通阀13第四接口D,接着由辅四通阀13第三接口C流向第一辅换热器22,冷媒在第一辅换热器22内与流过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放热降温后的冷媒接着由第一辅换热器22流向第六单向阀8,接着由第六单向阀8流向第三辅换热器7的第二接口m,冷媒接着由第三辅换热器7的第一接口n流向辅储液器14,接着由辅储液器14流向第三单向阀16,冷媒接着由第三单向阀16流向第三节流阀17,经节流后的冷媒由第三节流阀17流向蓄热箱18内的第二辅换热器19,冷媒在第二辅换热器19内吸收蓄热箱18热量或辅热热量蒸发,吸热后的冷媒由第二辅换热器19流向辅四通阀13第二接口E,最后由辅四通阀13第一接口S流回辅压缩机12。通过上述主流路循环,系统完成辅热系统对蓄热箱18及其末端的制冷功能。

综上,该发明通过辅热系统制热来改善主制热系统热源侧环境温度,使系统实现无霜持续制热功能。优选的,该系统设有主制热系统和辅热系统,两系统可独立制冷或制热,也可以同时制冷或制热。优选的,该系统的主制热系统换热器与辅热系统换热器连成一体,换热器换热形式、位置和结构不受限制。优选的,该系统通过连成一体的辅热系统换热器放热来改善主制热系统换热器环境温度,使主制热系统换热器无结霜持续制热。优选的,该系统的主制热系统和辅热系统均设有蓄热箱,蓄热箱不受结构形式、换热介质、体积大小和换热方式所限制。优选的,该系统两蓄热箱均与末端连接,选配不同末端实现多种功能。优选的,该系统辅热系统蓄热箱还与辅热连接,辅热可以是暖气、太阳能、空气能、地热等能源。优选的,该款跨温区制热的空调热泵系统具有无霜制热、持续制热、快速制热等优点,系统本身具有的优点不受声明所限制。

综上所述,应用本发明提供的热泵系统,能够在低温环境下持续制热:该系统通过无霜设计,低温环境下,主制热系统吸收辅热系统制热的热量来改善主制热系统热源侧运行环境温度,使主制热系统在低温环境下蒸发器无霜运行,实现低温环境下制冷系统持续制热功能。同时能够低温环境下提高制热量:通过辅热系统吸收太阳能、暖气等热量来给主制热系统制热,提高主制热系统热源侧环境温度,从而提高了主制冷系统制热量。且实现了跨温区工作:机组在-25℃~43℃范围内可持续高效制热。

基于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跨温区制热的空调热泵系统,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空调,该空调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种跨温区制热的空调热泵系统。由于该空调采用了上述实施例中的跨温区制热的空调热泵系统,所以该空调的有益效果请参考上述实施例。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