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贯流空调室内机及含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3108938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贯流空调室内机及含有其的空调器,属于空调器结构设计领域。

背景技术:
常规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口设置在正面或在底面,用于送风,出风口一般是平面状的,出风口处设置导风组件,可实现不同角度的送风。但是通常导风组件由一片或两片大导风板组成,其翻转只能进行小范围的送风,送风范围有限,且送风角度单一,不利于实现空调器的整体效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贯流空调室内机及含有其的空调器,将出风口设置在双贯流空调室内机的两侧,且不同于现有技术的平面状,而分割成两个平面类似折线状,可以实现大范围、多角度的送风。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双贯流空调室内机,包括悬挂在墙体上的机壳,所述机壳的正面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处设有用于打开和关闭进风口的前面板,所述机壳的两侧分别设有出风口,两个所述出风口均为向外凸出且上下分成两段的折线形条状开口,两个所述出风口的上下两段分别设有导风组件,每组所述导风组件均包括多个可封闭或打开出风口的导风板。机壳的侧壁原先是一个竖直的平面,本实用新型将其设计成由向外凸出的两个直面连接而成,正面看是折线形,出风口对应的设置在机壳的侧壁上,从上直面延伸到下直面,出风口的形状类似于上下分成两段的折线形条状开口。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将出风口设置在机壳的两侧,且设置成类似折线状,相当于是分割成两个平面,形成一定的出风角度,实现多角度送风,并增大出风口的送风的范围。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进一步,折线形的所述出风口包括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所述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之间的夹角大于90°、小于180°。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出风口上下折线形分割的两个平面采用钝角的形式,本身并不是非常凸出于机壳,对于机壳的外形及整机使用影响不大,而且也适合出风角度的要求。进一步,每组所述导风组件的多个所述导风板初始位置形成一个与出风口形状对应的平面,封闭所述机壳的出风口并与其侧壁齐平。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导风板封闭住出风口,此时,导风板与机壳的出风口处的侧壁是齐平的,这样相当于隐藏到机壳上,不会影响机壳的外形,也便于取放安装,整体性强,而一般设定此为导风板的初始位置,因为空调器来说,不使用的状态是常态。进一步,每组所述导风组件的多个所述导风板可向内或向外平推翻转打开出风口。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具体的导风板打开出风口,可以向内或向外平推翻转,向内向外都行,只要对其他组件没有影响即可。进一步,打开出风口时,每组所述导风组件的多个所述导风板互相不平行,呈张开的广角状。进一步,打开出风口时,每组所述导风组件的多个所述导风板互相平行,且位于同一侧的上下两组导风组件的导风板之间形成送风角度。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导风板处于打开状态时,每组导风组件的导风板可以平行,也可以不平行,平行的话,有利于控制其本身的出风角度和与其他组形成对应的出风角度,角度明确一些,但是送风的范围可能会小一些,而不平行呈张开的广角状,可以做到最大范围的送风,不过出风角度可能不太明确,两种方案各有利弊,具体如何选择根据情况而定。进一步,每组所述导风组件的导风板设置有3-4个。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一侧出风口一般设置成6-8个导风板,而具体到每组导风组件的导风板,可以设置成3-4个,额外的,在两组导风组件之间的连接处,还可以增设一个辅助的导风板(例如水平设置)。进一步,所述前面板由面板驱动机构驱动,可向机壳前方转动打开进风口或向机壳正面转动至关闭进风口。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进风口的开关由前面板控制,具体可以通过面板驱动机构来调节。进一步,所述机壳内从进风口到出风口依次设有蒸发器、两个对称布置的贯流风轮及两个对称布置的蜗壳蜗舌组件,所述蒸发器设置在进风口的内侧,两个对称布置的贯流风轮及两个对称布置的蜗壳蜗舌组件形成两个独立的风道,分别对应连通蒸发器和机壳两侧的出风口。本实用新型的出风口及导风组件还可以应用在空调室外机或其他需要进行大范围、多角度送风的结构中。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器,包括所述的双贯流空调室内机。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正视图;图3为图2中B-B的剖视图;图4为图3前面板关闭时的剖视图;图5为图2的剖视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机壳,2、进风口,21、前面板,22、面板驱动机构,3、进风口,31、导风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双贯流空调室内机,包括悬挂在墙体上的机壳1,所述机壳1的正面设有进风口2,所述进风口2处设有用于打开和关闭进风口2的前面板21,所述机壳1的两侧分别设有出风口3,两个所述出风口3均为向外凸出且上下分成两段的折线形条状开口,两个所述出风口3的上下两段分别设有导风组件,每组所述导风组件均包括多个可封闭或打开出风口3的导风板31。机壳1的侧壁原先是一个竖直的平面,本实用新型将其设计成由向外凸出的两个直面连接而成,正面看是折线形,出风口3对应的设置在机壳1的侧壁上,从上直面延伸到下直面,出风口3的形状类似于上下分成两段的折线形条状开口。本实用新型将出风口3设置在机壳1的两侧,且设置成类似折线状,相当于是分割成两个平面,形成一定的出风角度,实现多角度送风,并增大出风口的送风的范围。折线形的所述出风口3包括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所述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之间的夹角大于90°、小于180°。出风口3上下折线形分割的两个平面采用钝角的形式,本身并不是非常凸出于机壳1,对于机壳1的外形及整机使用影响不大,而且也适合出风角度的要求。每组所述导风组件的多个所述导风板31初始位置形成一个与出风口3形状对应的平面,封闭所述机壳1的出风口3并与其侧壁齐平。导风板31封闭住出风口3,此时,导风板31与机壳1的出风口3处的侧壁是齐平的,这样相当于隐藏到机壳1上,不会影响机壳1的外形,也便于取放安装,整体性强,而一般设定此为导风板31的初始位置,因为空调器来说,不使用的状态是常态。每组所述导风组件的多个所述导风板31可向内或向外平推翻转打开出风口3。具体的导风板31打开出风口3,可以向内或向外平推翻转,向内向外都行,只要对其他组件没有影响即可。打开出风口3时,每组所述导风组件的多个所述导风板31可以设置成以下两种结构:(1)导风板31互相不平行,呈张开的广角状;(2)导风板31互相平行,且位于同一侧的上下两组导风组件的导风板31之间形成送风角度。导风板31处于打开状态时,每组导风组件的导风板31可以平行,也可以不平行,平行的话,有利于控制其本身的出风角度和与其他组形成对应的出风角度,角度明确一些,但是送风的范围可能会小一些,而不平行呈张开的广角状,可以做到最大范围的送风,不过出风角度可能不太明确,两种方案各有利弊,具体如何选择根据情况而定。每组所述导风组件的导风板31设置有3-4个。一侧出风口3一般设置成6-8个导风板31,而具体到每组导风组件的导风板31,可以设置成3-4个,额外的,在两组导风组件之间的连接处,还可以增设一个辅助的导风板31(例如水平设置)。所述前面板21由面板驱动机构22驱动,可向机壳1前方转动打开进风口2或向机壳1正面转动至关闭进风口2。进风口2的开关由前面板21控制,具体可以通过面板驱动机构22来调节。所述机壳1内从进风口2到出风口3依次设有蒸发器、两个对称布置的贯流风轮及两个对称布置的蜗壳蜗舌组件,所述蒸发器设置在进风口2的内侧,两个对称布置的贯流风轮及两个对称布置的蜗壳蜗舌组件形成两个独立的风道,分别对应连通蒸发器和机壳1两侧的出风口3。本实用新型的出风口3及导风组件还可以应用在空调室外机或其他需要进行大范围、多角度送风的结构中。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空调器,包括所述的双贯流空调室内机。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内”、“外”、“前”、“后”、“折线形”、“上”、“下”、“齐平”等指示的方位、形状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封闭”、“打开”、“翻转”、“平推”、“设有”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设有”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