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线碳素取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48810阅读:1113来源:国知局
红外线碳素取暖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红外线碳素取暖器,属于取暖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防水型红外线取暖器的使用已非常普遍,在酒店、家庭、工厂以及农牧场等处我们都能看到,当前市面上所销售的红外线取暖器,其内部一般是用卤素加热管作为加热核心元件,为让用户使用时感到热量感很高、舒适但又不刺眼,通常的方法是遮挡尽量多可见光的同时让尽量多的红外线透出,因此,卤素加热管表面会经过多次处理来减少可见光透出,但最终用户使用时,依然会感觉太亮刺眼不舒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红外线碳素取暖器,以解决普通红外线取暖器照射光线刺眼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红外线碳素取暖器,包括加热模块和控制模块,控制模块位于加热模块的一侧,控制模块内设置有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控制加热模块的开关以及参数调整;所述加热模块内部设置有碳素加热管、正反射板和侧反射板,侧反射板安装在正反射板的两侧,侧反射板上开有用于固定所述碳素加热管的卡槽,碳素加热管固定在该卡槽内。

进一步,所述的碳素加热管包括碳素丝、石英壳、电极、连接钼杆、钼片、钼杆和密封压头,其中,碳素丝位于石英壳内部,电极固定在碳素丝的尾部,电极左端设有凸片,并通过该凸片与连接钼杆的前端焊接,连接钼杆的尾端与钼杆的前端均固定连接有铂金片,两铂金片之间通过钼片连接,所述密封压头设置在石英壳两端,所述钼杆的尾端通过一连接管与密封压头连接。

进一步,所述的密封压头包括连接导线、防水螺栓、内纤外胶管、瓷头和防水螺母,所述连接导线的一端冲有母端子,防水螺栓套在母端子上,内纤外胶管以及瓷头设置在连接导线的另一端,并与连接管连接;防水螺母上设有公端子,母端子与公端子连接后,防水螺母旋紧在防水螺栓上。

进一步,所述石英壳上布有充保护气体的排气嘴。

进一步,所述加热模块还包括主壳、主壳内侧板、主壳外侧板、正反射板和侧反射板,其中,主壳内侧板和主壳外侧板固定在主壳的两侧,正反射板置于主壳内部的台阶上,侧反射板位于正反射板两侧,正反射板两侧边缘上设有插槽,侧反射板上设有插片,插片插入插槽内,以使侧反射板固定在正反射板上。

进一步,所述加热模块还包括主壳防护罩、左后装饰板和右后装饰板,主壳防护罩安装在主壳下部的槽内,左后装饰板与右后装饰板位于主壳上部的槽内,主壳两端布有透气的槽口。

进一步,所述加热模块的主壳上方设置有固定支架和角向架,固定支架固定连接在主壳上,角向架设置在固定支架上方,角向架通过T型螺母和螺杆固定在固定支架上。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利用碳素加热管作为加热核心元件,有效解决了传统红外线取暖器存在的照射光线过于刺眼的缺点,且通过本技术,由于碳素加热管表面不再需要工艺复杂、成本高昂的处理手段来遮挡可见光,直接减低了产品成本;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红外信号遥控改变其工作状态,极大地方便了用户使用,改善用户体验,同时本实用新型仍具备手动控制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加热模块的结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碳素加热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碳素加热管的结构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模块的结构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模块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遥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红外线碳素取暖器,包括加热模块1和控制模块7,控制模块7位于加热模块1的一侧,加热模块1与控制模块7之间设置护线圈8和陶瓷管9,并通过M4×90十字沉头螺钉10连接,控制模块7内设置有控制电路板11,所述控制电路板11控制加热模块1的开关以及参数调整;所述加热模块1内部设置有碳素加热管1-7、正反射板1-1和侧反射板1-4,侧反射板1-4安装在正反射板1-1的两侧,侧反射板1-4上开有用于固定所述碳素加热管1-7的卡槽1-8,碳素加热管1-7固定在该卡槽1-8内,并通过灯管固定板扣住侧反射板1-4的方式固定,螺钉1-9穿过侧反射板1-4上部的长腰孔1-10固定在主壳1-2上。

如图6、图7所示,红外线碳素取暖器还包括红外遥控机构,红外遥控机构包括遥控器和红外信号接收窗口7-23,控制电路板11上与红外信号接收窗口7-23对应处设置有红外信号接收头。通过遥控器向控制电路板11发射红外信号的方式,来遥控实现产品的开、关以及各档位的调节功能。

优选地,如图3、图4所示,所述的碳素加热管包括碳素丝1-7-1、石英壳1-7-2、电极1-7-3、连接钼杆1-7-6、钼片1-7-7、钼杆1-7-9和密封压头,其中,碳素丝1-7-1位于石英壳1-7-2内部,电极1-7-3固定在碳素丝1-7-1的尾部,电极1-7-3左端设有凸片1-7-5,并通过该凸片1-7-5与连接钼杆1-7-6的前端焊接,连接钼杆1-7-6的尾端与钼杆1-7-9的前端均固定连接有铂金片1-7-8,两铂金片1-7-8之间通过钼片1-7-7连接,所述密封压头设置在石英壳1-7-2两端,所述钼杆1-7-9的尾端通过一连接管1-7-16与密封压头连接。

可选地,如图4所示,所述的密封压头包括连接导线1-7-11、防水螺栓1-7-13、内纤外胶管1-7-14、瓷头1-7-15和防水螺母1-24,所述连接导线1-7-11的一端冲有母端子1-7-12,防水螺栓1-7-13套在母端子1-7-12上,内纤外胶管1-7-14以及瓷头1-7-15设置在连接导线1-7-11的另一端,并与连接管1-7-16连接;防水螺母1-24上设有公端子1-23,母端子1-7-12与公端子1-23连接后,防水螺母1-24旋紧在防水螺栓1-7-13上。

可选地,如图4所示,所述石英壳1-7-2上布有充保护气体的排气嘴1-7-17。

优选地,如图2所示,所述加热模块还包括主壳1-2、主壳内侧板1-17、主壳外侧板1-18、正反射板1-1和侧反射板1-4,其中,主壳内侧板1-17和主壳外侧板1-18固定在主壳1-2的两侧,具体地,主壳内侧板1-17位于主壳1-2左侧,主壳外侧板1-18通过螺钉1-19固定在主壳1-2右侧,正反射板1-1置于主壳1-2内部的台阶1-3上,侧反射板1-4位于正反射板1-1两侧,正反射板1-1两侧边缘上设有插槽1-6,侧反射板1-4上设有插片1-5,插片1-5插入插槽1-6内,以使侧反射板1-4固定在正反射板1-1上。

优选地,如图2所示,所述加热模块还包括主壳防护罩1-11、左后装饰板1-13和右后装饰板1-14,主壳防护罩1-11安装在主壳1-2下部的槽1-12内,左后装饰板1-13与右后装饰板1-14位于主壳1-2上部的槽1-15内,主壳1-2两端布有透气的槽口1-16。

可选地,如图1、图2所示,所述加热模块1的主壳1-2上方设置有固定支架2和角向架4,主壳1-2上部布有螺钉1-20,螺钉1-20上放置有支架1-21与垫片1-22,固定支架2置于垫片1-22上,通过螺母3与螺钉1-20的配合固定在主壳1-2上;角向架4设置在固定支架2上方,角向架4通过T型螺母5和螺杆6固定在固定支架2上。

如图5、图6所示,控制模块7由副壳外侧板7-1、副壳外侧板密封片7-2、副壳防护罩7-3、控制电路板11、副壳7-4、副壳内侧板7-5、副壳内侧板密封板7-6、开关7-7以及电源线7-8等零部件组成;其中,控制电路板11插在副壳7-4下部的槽7-9内,并通过螺钉7-10固定在副壳7-4上;电源线7-8穿过电源线硅胶固定器7-11卡在副壳7-4上部的圆孔7-12内,并通过固定塞子7-13固定在副壳7-4上;副壳防护罩7-3位于副壳7-4下部的槽7-14内,副壳防护罩7-3表面布有用于散热的长条孔7-15以及用于放置透镜7-17的长腰孔7-16;副壳外侧板密封片7-2位于副壳7-4侧面,副壳外侧板7-1在副壳外侧板密封片7-2外侧,开关7-7位于副壳外侧板7-1上的圆孔7-18内;副壳内侧板密封片7-6位于副壳7-4另一侧面,副壳内侧板7-5在副壳内侧板密封片7-6外侧,电源线固定座7-19通过螺钉7-20固定在副壳内侧板7-5上,电源线固定夹7-21通过螺钉7-22固定在电源线固定座7-19上。

如图8所示,为本红外线碳素取暖器的电路原理图,本红外线碳素取暖器适用额定电压220V,50HZ的电源,额定功率为2500W或3000W。

本实用新型利用碳素加热管1-7作为加热核心元件,有效解决了传统红外线取暖器存在的照射光线过于刺眼的缺点,且通过本技术,由于碳素加热管表面不再需要工艺复杂、成本高昂的处理手段来遮挡可见光,直接减低了产品成本;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红外信号遥控改变其工作状态,极大地方便了用户使用,改善用户体验,同时本实用新型仍具备手动控制的功能。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