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48829阅读:5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加热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家电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加热器。



背景技术:

加热器,是常用的电热器件,它体积小,加热功率高,使用十分广泛,人越来越离不开它,在天冷时,加热器的可供家庭、医院、实验室等室内取暖用,现有技术中的加热器只能插电即用,无法蓄热,即不插电时加热器无法供暖,加热器耗电很大,而取暖时,往往是在用电高峰期使用,用电低谷期使用的时间很短,居民的生活成本很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解决加热器只能插电使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加热器,本实用新型可蓄热,降低居民使用电热器的用电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加热器,包括设置在底座上的加热壳体,加热壳体内设有通电工作的加热管,在前后方向上,所述加热管与加热壳体之间设有蓄热层,所述蓄热层的左右侧设有第一保温隔热板,所述蓄热层的上侧和下侧设有第二保温隔热板,所述第二保温隔热板的左右侧设有保温板,所述第二保温隔热板上排布有若干通风口,所述通风口正对加热管。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可在用电低谷期对加热管通电加热,蓄热层不断吸收加热管的热量,用电高峰期时,使加热管断电,蓄热层放热,外界空气从加热壳体底部第二保温隔热板中设置的通风口从下往上流动,经过蓄热层上侧第二保温隔热板中设置的通风口排出热气,从而达到供暖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可优选用电低谷期时对加热管加热,用电高峰期时加热管断电,断电后加热器仍然能供暖,降低居民的用电成本,可应用于天冷时的取暖工作中。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的蓄热性能,所述蓄热层为镁铁尖晶石砖。

为了提高本实用新型的保温隔热性能,所述第一保温隔热板和第二保温隔热板均为蛭石板,此设计使蓄热层的热量不易往外流失,同时使热量不向加热壳体传导,提高加热器使用的安全性。

为了提高本实用新型中断电后的保温性能,所述保温板为硅酸铝保温板。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的保温性能,所述保温板和蓄热层外包裹有纳米微孔保温层。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工作时温度的可控性,所述加热管与温控器电连接,所述加热壳体内设有温度检测器,所述温度检测器与温控器连接,此设计可根据检测的实时温度控制加热管的通断电;所述温控器的输出端连接漏电保护器一端,所述漏电保护器的另一端与插座连接,此设计可避免漏电时损坏加热器,提高本实用新型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工作的安全性,所述加热器壳体内还设有防倾倒开关,防倾倒开关连接在加热管的输入端和温控器之间,此设计使加热器倾倒时,加热管断电,提高本实用新型工作时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图3为图1的A-A向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电路连接简图。

其中,1底座,2加热壳体,3第二保温隔热板,4通风口,5蓄热层,6加热管,7第一保温隔热板,8保温板,9纳米微孔保温层,10插座,11温度检测器,12温控器,13防倾倒开关,14漏电保护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的一种加热器,包括设置在底座上的加热壳体2,加热壳体2内设有通电工作的加热管6和防倾倒开关13,防倾倒开关13连接在加热管6的输入端和温控器12之间,加热管6与温控器12电连接,加热壳体2内设有温度检测器11,温度检测器11与温控器12连接,温控器12的输出端连接漏电保护器14一端,漏电保护器14的另一端与插座10连接,在前后方向上,加热管6与加热壳体2之间设有蓄热层5,蓄热层5为镁铁尖晶石砖,蓄热层5的左右侧设有第一保温隔热板7,蓄热层5的上侧和下侧设有第二保温隔热板3,第二保温隔热板3的左右侧设有保温板8,第二保温隔热板3上排布有若干通风口4,通风口4正对加热管6, 第一保温隔热板7和第二保温隔热板3均为蛭石板,保温板8为硅酸铝保温板,保温板8和蓄热层5外包裹有纳米微孔保温层9。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可在用电低谷期对加热管6通电加热,蓄热层5不断吸收加热管6的热量,温度检测器11检测加热管6所在区域的加热器壳体内的温度,当温度超过温控器12中设定的最高温度时,加热管6断电;加热管6断电后,温度低于温控器12中设定的最低温度时,加热管6通电加热;用电高峰期时,使加热管6断电,蓄热层5放热,外界空气从加热壳体2底部第二保温隔热板3中设置的通风口4从下往上流动,经过蓄热层5上侧第二保温隔热板3中设置的通风口4排出热气,从而达到供暖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可优选用电低谷期时对加热管6加热,用电高峰期时加热管6断电,断电后加热器仍然能供暖,降低居民的用电成本,可应用于天冷时的取暖工作中。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特征作出一些替换和变形,这些替换和变形均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