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68438阅读:591来源:国知局
面板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面板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空调室内机采用强制对流进行换热,出风口风速较高,湍流度高,造成空调器舒适性不佳的后果。以制冷工况为例,出风温度较低,且出风到达人体活动区域时仍有较高的速度,导致冷风直吹区域用户感受到较强的冷风吹风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面板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器出风舒适性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面板结构,包括:面板本体,面板本体上具有多个孔状出风区域,相邻孔状出风区域之间设置有风向调节区域,风向调节区域用于改变从孔状出风区域处吹出的风的风向。

进一步地,风向调节区域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的横截面的中心处与出风口的横截面的中心处的连线与水平方向具有夹角。

进一步地,风向调节区域包括条形孔,条形孔的长边与面板本体的长边具有夹角。

进一步地,条形孔的长边与面板本体的长边相互垂直。

进一步地,条形孔贯通地设置于面板本体上,条形孔的第一端的开口形成进风口,条形孔的第二端的开口形成出风口,第一端至第二端之间形成风向调节风道,风向调节风道沿竖直方向逐渐上升。

进一步地,条形孔为多个,多个条形孔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各条形孔的长边沿水平方向设置。

进一步地,风向调节区域包括多个调节孔,各调节孔的孔道沿竖直方向逐渐上升。

进一步地,多个孔状出风区域沿面板本体的竖直方向设置。

进一步地,多个孔状出风区域中位于面板本体底部的孔状出风区域的下方设置有风向调节区域。

进一步地,面板本体还包括格栅出风区域,格栅出风区域位于多个孔状出风区域的上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面板结构,面板结构为上述的面板结构。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该面板结构包括面板本体。面板本体上具有多个孔状出风区域,相邻孔状出风区域之间设置有风向调节区域,风向调节区域用于改变从出风区域处吹出的风的风向。通过设置风向调节区域,能够有效地改变从孔状出风区域吹出的风的风向,增加了空调器出风舒适性和实用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面板结构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面板结构的风向调节区域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具有图1中的面板结构的空调器处于关闭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中空调器处于无风感出风模式的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3中空调器处于常规出风模式的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3中空调器的驱动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3中空调器的出风状态下出风扫风方向示意图;以及

图8示出了不具有风向调节区域的面板结构的空调器出风扫风方向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面板本体;11、孔状出风区域;12、格栅出风区域;20、风向调节区域;21、进风口;22、出风口;23、条形孔;30、分流锥;40、壳体;41、出风口;42、出风口;50、换热器;60、风机;61、风道;70、驱动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方式。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申请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有可能扩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并且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器件,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结合图1至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面板结构。

具体地,该面板结构包括面板本体10。面板本体10上具有多个孔状出风区域11,相邻孔状出风区域11之间设置有风向调节区域20,风向调节区域20用于改变从孔状出风区域11处吹出的风的风向。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风向调节区域20,能够有效地改变从孔状出风区域11吹出的风的风向,增加了空调器出风舒适性和实用性。

如图2所示,风向调节区域20具有进风口21和出风口22。进风口21的横截面的中心处与出风口22的横截面的中心处的连线与水平方向具有夹角。其中,面板结构的进风口21一般位于空调器的内部,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地起到改变从进风口21进入的风的向,由于孔状出风区域11的出风孔的孔道一般设置成沿水平方向的直线通道,这样能够增加面板结构的扫风面积。因此,将风向调节区域20的进风口21的横截面的中心处与出风口22的横截面的中心处的连线与水平方向具有夹角,即风向调节区域20的出风通道与孔状出风区域11的出风孔道具有夹角,这样设置使得从风向调节区域20吹出的风能够有效地改变从孔状出风区域11吹出的风的方向。

优选地,风向调节区域20包括条形孔23,条形孔23的长边与面板本体10的长边具有夹角。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地改变面板结构纵向上的出风方向。

当条形孔23的长边与面板本体10的长边相互垂直时,条形孔23能够有效地起到改变位于该条形孔23的上方或下方的孔状出风区域11的出风方向。其中,关于是否改变位于该条形孔23的上方或下方的孔状出风区域11的出风方向,取决于条形孔23出风通道设置时的倾斜方向。

进一步地,条形孔23贯通地设置于面板本体10上,条形孔23的第一端的开口形成进风口21,条形孔23的第二端的开口形成出风口22,第一端至第二端之间形成风向调节风道,风向调节风道沿竖直方向逐渐上升。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地改变位于条形孔23的上方的孔状出风区域11的出风方向。具体地,如图7和图8所示,图8示出了没有设置风向调节区域的出风面板结构的空调器的出风示意图,这样的空调器吹出的风呈自然下落状态,造成出风扫风面积小,送风距离不远的问题。图7示出了具有本实施例中的面板结构的出风风向的示意图,当从孔状出风区域11吹出的风呈自然下落至条形孔23出风扫风范围内时,由于从条形孔23吹出的风向是沿竖直方向倾斜向上,当从孔状出风区域11吹出的风与从条形孔23吹出的风相互叠加时,从条形孔23吹出的风将带动从孔状出风区域11吹出的风沿从条形孔23的出风方向继续移动,有效地防止了从孔状出风区域11吹出的风继续自然下落的问题。这样设置有效地增加了从面板结构中吹出的微风的扫风面积,增加了空调器出风的舒适性。

当然,为了增加风向调节区域20的风向调节力度,可以将条形孔23设置为多个,多个条形孔23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其中,各条形孔23的长边沿水平方向设置。

进一步地,风向调节区域20还可以设置成多个调节孔,各调节孔的孔道沿竖直方向逐渐上升。为了使得多个调节孔同样起到改变的从面板结构的孔状出风区域11即微风出风区域吹出的风的风向,可以将调节孔的孔径设置成大于孔状出风区域11中微孔的孔径。

如图1所示,多个孔状出风区域11沿面板本体10的竖直方向设置。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地实现空调器沿纵向方向均实现微风感模式出风,增加了空调器在纵向方向出风的舒适性。

其中,多个孔状出风区域11中位于面板本体10底部的孔状出风区域11的下方设置有风向调节区域20。这样设置能够使得位于面板结构最下方的孔状出风区域11吹出的风的风向同样能够实现远距离送风,进一步增加了空调器的出风舒适性和实用性。

面板本体10还包括格栅出风区域12。格栅出风区域12位于多个孔状出风区域11的上方。这样设置能够使得从格栅出风区域12吹出的风能够有效地加快室内空气的回风和热交换的效率。

如图3至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面板结构,面板结构为上述实施例中的面板结构。其中,面板结构包括面板本体10。面板本体10上具有多个孔状出风区域11,相邻孔状出风区域11之间设置有风向调节区域20,风向调节区域20用于改变从孔状出风区域11处吹出的风的风向。通过设置风向调节区域20,能够有效地改变从孔状出风区域11吹出的风的风向,增加了空调器出风舒适性和实用性。

具体地,通过驱动器70驱动面板结构可转动地设置在空调器的壳体40的出风口41和出风口42处。该空调器包括位于风道61出口端的分流锥30以及设置在壳体40内的换热器50和风机60。

从上述可知,该空调器的面板结构可以具有如下的实施例:

具体地,该面板结构包括面板本体10。面板本体10上具有多个孔状出风区域11,相邻孔状出风区域11之间设置有风向调节区域20,风向调节区域20用于改变从孔状出风区域11处吹出的风的风向。通过设置风向调节区域,能够有效地改变从孔状出风区域吹出的风的风向,增加了空调器出风舒适性和实用性。

具体地,该面板结构包括面板本体10。面板本体10上具有多个孔状出风区域11,相邻孔状出风区域11之间设置有风向调节区域20,风向调节区域20用于改变从孔状出风区域11处吹出的风的风向。风向调节区域20具有进风口21和出风口22,进风口21的横截面的中心处与出风口22的横截面的中心处的连线与水平方向具有夹角。

具体地,该面板结构包括面板本体10。面板本体10上具有多个孔状出风区域11,相邻孔状出风区域11之间设置有风向调节区域20,风向调节区域20用于改变从孔状出风区域11处吹出的风的风向。风向调节区域20具有进风口21和出风口22,进风口21的横截面的中心处与出风口22的横截面的中心处的连线与水平方向具有夹角。风向调节区域20包括条形孔23,条形孔23的长边与面板本体10的长边具有夹角。

具体地,该面板结构包括面板本体10。面板本体10上具有多个孔状出风区域11,相邻孔状出风区域11之间设置有风向调节区域20,风向调节区域20用于改变从孔状出风区域11处吹出的风的风向。风向调节区域20具有进风口21和出风口22,进风口21的横截面的中心处与出风口22的横截面的中心处的连线与水平方向具有夹角。条形孔23的长边与面板本体10的长边相互垂直。条形孔23能够有效地起到改变位于该条形孔23的上方或下方的孔状出风区域11的出风方向。其中,关于是否改变位于该条形孔23的上方或下方的孔状出风区域11的出风方向,取决于条形孔23出风通道设置时的倾斜方向。

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可以是落地式室内机,其包含一种无风感的出风面板即面板结构,使得空调包含一种无风感出风模式,从而在制冷运行时包含一种无风感制冷运行,提高了用户使用舒适性。同时微孔板不同位置上设置有条形出风区和常规出风区,其中条形出风区用于解决冷气下层引起温度分层、常规出风区设置于出风面板上端即格栅出风区域,用于强化房间空气对流循环,从而保证较好的制冷循环效果。

空调器包括进风口、换热器、贯流风叶、导流壁、出风口、分流锥、电机、孔板和挡风板。贯流风机旋转带动气流由进风口通过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后,贯穿叶轮经导流壁出流,在分流锥的作用下从左右两个出风口出流,电机即控制器控制挡风板运动,电机即驱动器控制孔板即面板结构运动。挡风板和孔板同时开启时,空调为常规送风模式(如图5左侧出风口)。闭合孔板,风道出风经过孔板整流形成层流送风,达到无风感。进一步地为使得空调无风感模式下保持较好的制冷效果,孔板上端为常规空调竖条的出风格栅设计,使得空调上端送风保持一定速度达到远距离送风,有利于房间空气对流循环,从而起到较好的制冷循环效果,由于该出风格栅开设段处于风口上端,送风有一定高度,从而避免风吹人。另外,下段微孔区域设计,其间穿插设计有条形出风边,通过其可以吹出一丝丝微风层,可起到解决微风孔冷风下层导致的温度层分层明显的问题,同时为了进一步改善效果,可以使条形出风边设计成一定倾角向上方向(如图7、图8效果对比图)。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