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便搬运的减震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93412阅读:57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方便搬运的减震空调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具体是一种方便搬运的减震空调。



背景技术:

空调即空气调节器。是指用人工手段,对建筑/构筑物内环境空气的温度、湿度、洁净度、速度等参数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一般包括冷源/热源设备,冷热介质输配系统,末端装置等几大部分和其他辅助设备。主要包括水泵、风机和管路系统。末端装置则负责利用输配来的冷热量,具体处理空气,使目标环境的空气参数达到要求。

现有的空调往往都不具备底座,在使用时往往都是现场安装的,这样在第一次安装时却是省了搬运的麻烦,但是空调不可能一直被安放在一个位置,例如在搬家的时候,空调便会被搬运,而现有的空调在设计时很少考虑到这一点,现有的家电中,冰箱尚且具备滚轮方便进行小距离的滚动,而空调一旦放置之后,如若进行搬运,就只能多人合作进行抬起,再靠搬运小车进行移动,这样很麻烦,而且在搬运的过程中也很难保证空调是否会因为震动而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搬运的减震空调,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方便搬运的减震空调,包括空调机体,所述空调机体的下端安装在底座上,底座上端开设有容纳空调机体下部的凹槽,凹槽内水平设有支撑板,空调机体设于支撑板上,所述支撑板的下端中心安装有螺套,螺套的下端内部螺纹配合有螺杆,所述凹槽的底部中心开设有安装槽,安装槽与螺杆相对应,螺杆的下端通过轴承转动安装在安装槽内,所述螺杆的下部安装有从动齿轮,从动齿轮的右侧啮合有主动齿轮,主动齿轮安装在转轴的左端,转轴的右端穿出凹槽,凹槽的右侧壁开设有供转轴穿过的通孔;所述支撑板的下端侧部还安装有导柱,凹槽的底部安装有套筒,套筒与导柱相配合,且套筒内底部还设有减震弹簧;所述底座的下端边角处设有盲孔,盲孔内顶部固定安装有液压缸,液压缸的输出轴下端安装有连接板,连接板的下端安装有滚轮。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凹槽内设有支撑转轴的支撑块,转轴与支撑块转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转轴的右端安装有调节手柄。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减震弹簧的顶部紧抵导柱的下端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方便调节空调机体的高度,调节快捷方便,而且还能为空调提供一个缓冲的空间,使空调机体具备一定的抗震性能,同时底座还能够方便移动和定位,方便了搬运,节省了人力,适合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方便搬运的减震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方便搬运的减震空调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空调机体、2-底座、3-凹槽、4-支撑板、5-螺套、6-螺杆、7-安装槽、8-轴承、9-从动齿轮、10-主动齿轮、11-转轴、12-通孔、13-支撑块、14-调节手柄、15-导柱、16-套筒、17-减震弹簧、18-盲孔、19-液压缸、20-连接板、21-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2,一种方便搬运的减震空调,包括空调机体1,所述空调机体1的下端安装在底座2上,底座2上端开设有容纳空调机体1下部的凹槽3,凹槽3内水平设有支撑板4,空调机体1设于支撑板4上,所述支撑板4的下端中心安装有螺套5,螺套5的下端内部螺纹配合有螺杆6,所述凹槽3的底部中心开设有安装槽7,安装槽7与螺杆6相对应,螺杆6的下端通过轴承8转动安装在安装槽7内,所述螺杆6的下部安装有从动齿轮9,从动齿轮9的右侧啮合有主动齿轮10,主动齿轮10安装在转轴11的左端,转轴11的右端穿出凹槽3,凹槽3的右侧壁开设有供转轴11穿过的通孔12,所述凹槽3内设有支撑转轴11的支撑块13,转轴11与支撑块13转动连接,所述转轴11的右端安装有调节手柄14。

通过调节手柄14带动转轴11旋转,转轴11通过主动齿轮10带动从动齿轮9旋转,从动齿轮9带动螺杆6转动,螺杆6便开始与螺套5发生作用,因为螺套5的下端固定在支撑板4下端,因此螺杆6的旋转不会带动螺套5跟着旋转,而是会使螺套5上下移动,通过改变支撑板4的高低来实现调整空调机体1的高低。

所述支撑板4的下端侧部还安装有导柱15,凹槽3的底部安装有套筒16,套筒16与导柱15相配合,且套筒16内底部还设有减震弹簧17,减震弹簧17的顶部紧抵导柱15的下端面。减震弹簧17会一直施加给导柱15一个力,这个力最终被作用在支撑板4上,这样就可以使空调机体1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能。

所述底座2的下端边角处设有盲孔18,盲孔18内顶部固定安装有液压缸19,液压缸19的输出轴下端安装有连接板20,连接板20的下端安装有滚轮21。通过液压缸19控制滚轮21在盲孔18内的伸缩,可以实现底座2的行走与定位。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