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06265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空气源热泵的制热能力随室外环境温度下降迅速衰减,使得空气源热泵的制热性能系数(COP)相应衰减,导致热泵型空调制热舒适性和运行经济性随环境温度下降而下降,甚至会出现制热舒适性不能满足用户需求需要开启辅助电加热,此时的空气源热泵的COP将大幅下降。现有低温型空气源热泵产品采用准二级或双级压缩补气增焓技术以提高制热量,虽然COP有一定的提升,但因设计时固定了准二级补气口的位置或双级压缩高低压级容积比。因此,现有补气增焓技术仅在设计工况下获得较优的COP,而低温型空气源热泵运行温度范围较宽,导致空气源热泵在全工况运行时COP难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现有技术中,由于第二气缸和第一气缸的容积比为定值,因此同样存在偏离设计工况时制热COP难以达到最佳效果的问题。且当第二气缸为非压缩模式时仍然存在滚子与上、下法兰和气缸壁之间的滑动摩擦损失,导致压缩机效率相比单级压缩机有所下降。另外,现有技术中的变容控制结构复杂,降低了空调器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现有技术中压缩机还存在因润滑油分配不均空调器容易产生可靠性的问题,且造价成本高、占用空间大等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制热量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相连通的压缩机、第一换热器、补气过冷装置、第二换热器、气液分离器;其中,压缩机包括泵体结构,泵体结构包括多个气缸,多个气缸中的至少一个包括主工作腔,多个气缸中的至少一个包括辅助工作腔,主工作腔和辅助工作腔均具有吸气口和排气口;辅助工作腔的吸气口可选择地与气液分离器或补气过冷装置相连通。

进一步地,多个气缸包括:第一气缸,第一气缸内形成有多个工作腔,各工作腔均具有吸气口及排气口,其中,多个工作腔中的至少一个为主工作腔或为辅助工作腔。

进一步地,第一气缸包括第一滑片和第二滑片,第一滑片和第二滑片将第一气缸的内腔分隔成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第一工作腔形成辅助工作腔。

进一步地,第一工作腔具有第一吸气口和第一排气口,第一吸气口可选择地与气液分离器或补气过冷装置相连通,第一排气口与第一换热器相连通。

进一步地,第二工作腔具有第二吸气口和第二排气口,第二排气口与第一换热器相连通,多个气缸还包括:第二气缸,位于第一气缸的下方,第二气缸具有第三工作腔,第三工作腔具有第三吸气口和第三排气口,第三吸气口与气液分离器相连通,第三排气口与第二吸气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连通第一吸气口与气液分离器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阀门。

进一步地,连通第一吸气口与补气过冷装置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阀门。

进一步地,连通第二吸气口与补气过冷装置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三阀门。

进一步地,多个气缸沿竖直方向设置,各气缸均具有一个工作腔,工作腔为主工作腔或为辅助工作腔。

进一步地,多个气缸包括第三气缸,第三气缸具有第四工作腔,第四工作腔具有第四吸气口和第四排气口,第四吸气口可选择地与第二换热器或补气过冷装置相连通,第四排气口与第一换热器相连通。

进一步地,多个气缸包括第四气缸和第五气缸,第四气缸具有第五工作腔,第五工作腔具有第五吸气口和第五排气口,第五排气口与第一换热器相连通,第五气缸具有第六工作腔,第六工作腔具有第六吸气口和第六排气口,第六吸气口与第二换热器相连通,第六排气口与第五吸气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补气过冷装置包括:闪发器,闪发器的进液管路与第一换热器的出口端相连通,闪发器的出液管路与第二换热器的进口端相连通,闪发器的出气口与辅助工作腔的吸气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补气过冷装置的进口端与第一换热器的出口端相连通,补气过冷装置的出口端与第二换热器的进口端相连通,补气过冷装置还包括辅路,辅路的一端与第一换热器的出口端相连通,辅路的另一端与辅助工作腔的吸气口相连通,辅路上设置有节流装置。

进一步地,第四工作腔的容积与第六工作腔的容积比为Q1,其中,0.05≤Q1≤0.25。

进一步地,第五工作腔的容积与第六工作腔的容积比为Q2,其中,0.6≤Q2≤0.75。

进一步地,第一工作腔的容积与第三工作腔的容积比为Q3,其中,0.05≤Q3≤0.25。

进一步地,第二工作腔的容积与第三工作腔的容积比为Q4,其中,0.6≤Q4≤0.75。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空调器包括相连通的压缩机、第一换热器、补气过冷装置、第二换热器、气液分离器。其中,压缩机包括泵体结构,泵体结构包括多个气缸,多个气缸中的至少一个包括主工作腔,多个气缸中的至少一个包括辅助工作腔,主工作腔和辅助工作腔均具有吸气口和排气口;辅助工作腔的吸气口可选择地与气液分离器或补气过冷装置相连通。将辅助工作腔的吸气口设置成可选择的连通方式,使得该空调器的管路能够根据实际运行工况选择与辅助工作腔的吸气口相连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该空调器的制热量和COP。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压缩机气缸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空调器的压缩机气缸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空调器的压缩机气缸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空调器的控制系统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中空调器的控制系统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6示出了图1中空调器的压缩机气缸连接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压缩机;11、第一气缸;12、第一滑片;13、第二滑片;14、第二气缸;15、第三气缸;16、第四气缸;17、第五气缸;20、第一换热器;30、补气过冷装置;31、辅路;32、闪发器;40、第二换热器;50、管路;51、主路;52、支路;53、支路;531、连接管路;532、连接管路;60、气液分离器;71、第一阀门;72、第二阀门;73、第三阀门;74、节流装置;75、节流装置;76、节流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方式。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申请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有可能扩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并且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器件,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结合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

具体地,该空调器包括相互连通的压缩机10、第一换热器20、补气过冷装置30、第二换热器40、气液分离器60。其中,压缩机10包括泵体结构,泵体结构包括多个气缸,多个气缸中的至少一个包括主工作腔,多个气缸中的至少一个包括辅助工作腔,主工作腔和辅助工作腔均具有吸气口和排气口;辅助工作腔的吸气口可选择地与气液分离器60或补气过冷装置30相连通。将辅助工作腔的吸气口设置成可选择的连通方式,使得该空调器的管路能够根据实际运行工况选择与辅助工作腔的吸气口相连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该空调器的制热量和COP。

在本实施例中,将辅助工作腔的吸气口设置成可选择的连通方式,使得该空调器的管路能够根据实际运行工况选择与辅助工作腔的吸气口相连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该空调器的制热量和COP。

如图1所示,多个气缸包括第一气缸11,第一气缸11内形成有多个工作腔(如图中A和B所示),各工作腔均具有吸气口(如图1中吸气口121、吸气口131所示,滚子132设置于气缸内)及排气口(图中未示出),其中,多个工作腔中的至少一个为主工作腔或为辅助工作腔。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地避免了当泵体结构中的主工作腔处于有效压缩状态时,辅助工作腔中产生摩擦损失,有效地提高了泵体结构的宽工况运行时的性能系数,并简化了压缩机结构,提高了空调器的工作效率。

其中,第一气缸11包括第一滑片12和第二滑片13,第一滑片12和第二滑片13将第一气缸11的内腔分隔成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其中,第一工作腔形成辅助工作腔。本实施例中采用一个气缸并在气缸内设置多个压缩腔,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减轻压缩机机泵体的重量,使得该压缩机泵体结构更加简单,同时提高了使用该压缩机的空调器性能。

进一步地,第一工作腔具有第一吸气口和第一排气口,第一吸气口可选择地与气液分离器60或补气过冷装置30相连通,第一排气口与第一换热器20相连通。第二工作腔具有第二吸气口和第二排气口,第二排气口与第一换热器20相连通,多个气缸还包括:第二气缸14,第二气缸14位于第一气缸11的下方,第二气缸14具有第三工作腔,第三工作腔具有第三吸气口和第三排气口,第三吸气口与气液分离器60相连通,第三排气口与第二吸气口相连通。这样设置能够增加气缸中的吸气口连通的灵活性,使得该压缩机根据空调器自身运行工况进行管路切换实时可以改变冷媒的流路,有效地增加了压缩机以及具有该压缩机的空调器的适用性。

为了进一步地实现辅助工作腔的排气口和吸气口能够实现可切换即可选择,分别在连通第一吸气口与气液分离器60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阀门71,在连通第一吸气口与补气过冷装置30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阀门72,在连通第二吸气口与补气过冷装置30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三阀门73。这样设置使得可以根据压缩机的具体运行工况控制相应管路上的阀门以改变压缩机的吸气口和排气口的连通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压缩机的压缩性能。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泵体结构还可以设置成:多个气缸沿竖直方向设置,各气缸均具有一个工作腔,工作腔为主工作腔或为辅助工作腔。这样设置能够同样起到提高压缩机的制热量和COP的作用,增加了压缩机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具体地,多个气缸包括第三气缸、第四气缸和第五气缸。第三气缸具有第四工作腔,第四工作腔具有第四吸气口和第四排气口,第四吸气口可选择地与第二换热器40或补气过冷装置30相连通,第四排气口与第一换热器20相连通。第四气缸具有第五工作腔,第五工作腔具有第五吸气口和第五排气口,第五排气口与第一换热器20相连通,第五气缸具有第六工作腔,第六工作腔具有第六吸气口和第六排气口,第六吸气口与第二换热器40相连通,第六排气口与第五吸气口相连通。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地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因多个气缸叠置其中一个气缸正常压缩时其他气缸不能实现正常压缩模式,造成压缩摩擦损失,降低压缩机以及空调器的制热量的问题。

补气过冷装置30包括闪发器32。闪发器32的进液管路与第一换热器20的出口端相连通,闪发器32的出液管路与第二换热器40的进口端相连通,闪发器32的出气口与辅助工作腔的吸气口相连通。这样设置能够同样起到增加压缩机的压缩性能提高空调器的压缩效率的问题。

具体地,补气过冷装置30的进口端与第一换热器20的出口端相连通,补气过冷装置30的出口端与第二换热器40的进口端相连通,补气过冷装置30还包括辅路31,辅路31的一端与第一换热器20的出口端相连通,辅路31的另一端与辅助工作腔的吸气口相连通,辅路31上设置有节流装置74。这样设置能够有效控制管路50中的冷媒的流量,提高了压缩机的制热效率。

泵体结构包括消音腔。第二排气口与第一排气口与消音腔的进口相连通,消音腔的出口与第一换热器20相连通。这样设置使得从气缸的压缩腔中排出的冷媒经泵体结构内的消音腔消音降噪后再通过压缩机内腔和排气管排出,有效地降低了压缩机运行时的噪音,提高了用户使用体验。

其中,管路50包括主路51和支路52。主路51的第一端与补气过冷装置30的出气口相连通。支路52的一端与主路51的第二端相连通,支路52的第二端与第二吸气口相连通。这样设置使得压缩机中的气缸能够通过吸入补气过冷装置30中的冷媒对压缩机进行补气,能够有效地降低了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增加了压缩机以及空调器的制热量。

进一步地,管路50还包括支路53,支路53的一端与主路51的第二端相连通,支路53的另一端与第一吸气口相连通。这样设置能够使得从气液分离器60中排出的冷媒能够通过第一吸气口进入气缸的压缩腔内进行补气,有效地增加了压缩机的压缩性能。

空调器包括连接管路531。其中,连接管路532属于连接管路531中的一部分。连接管路531的第一端与气液分离器60的出口端相连通,连接管路531的第二端与第一吸气口相连通。具体地,如图4所示,连接管路531的第一端与支路53的主路相连通,连接管路531的第二端与气液分离器60相连通。连接管路532的第一端与支路53的主路相连通,连接管路532的第二端与第一吸气口相连通。其中,连接管路531上设置有第一阀门71,第二补气支路53的主路上设置有第二阀门72,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支路53的主路”为支路53的起始端至支路53开始出现分支的这一段的管路。这样设置能够根据压缩机的运行工况,分别控制第一阀门71与第二阀门72的开闭状态进而控制空调器控制系统中的冷媒走向,以达到避免压缩机存在压缩损失的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压缩机的制热量和COP。

进一步地,多个气缸包括第四气缸和第五气缸,第四气缸具有第五工作腔,第五工作腔具有第五吸气口和第五排气口,第五排气口与第一换热器20相连通,第五气缸具有第六工作腔,第六工作腔具有第六吸气口和第六排气口,第六吸气口与第二换热器40相连通,第六排气口与第五吸气口相连通如图3和图6所示,图中第三气缸15、第四气缸16、第五气缸17。其中,图6中示出了管路50的一端与第五气缸17的排气口相连通,然后再与第四气缸16的吸气口相连通。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地降低了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增加了空调器的制热量。

为了进一步优化压缩机性能,将压缩机中的第四工作腔的容积与第六工作腔的容积比设置为Q1,其中,0.05≤Q1≤0.25。第五工作腔的容积与第六工作腔的容积比设置为Q2,其中,0.6≤Q2≤0.75。将第一工作腔的容积与第三工作腔的容积比设置为Q3,其中,0.05≤Q3≤0.25。将第二工作腔的容积与第三工作腔的容积比为Q4,其中,0.6≤Q4≤0.75。

具体地,如图4所示,空调器循环制冷剂流路上具有所述的压缩机10、室外换热器即第二换热器40、室内换热器即第一换热器20、过冷装置即补气过冷装置30、辅路节流装置即节流装置74、主路节流装置75、气液分离器60和电磁二通阀即第一阀门71、第二阀门72、第三阀门73。压缩机10具有第一、第二和第三工作腔,第一工作腔具有第一吸气口和第一排气口,第二工作腔具有第二吸气口和第二排气口,第三工作腔具有第三吸气口和第三排气口。压缩机10的第一吸气口与气液分离器60的出口相连通,第二吸气口与第一排气口相连通,第三吸气口依次与电磁二通阀即第二阀门72、过冷装置的辅路、辅路节流装置和室内换热器相连通,第二、三排气口依次与室内换热器、过冷装置的主路通道、主节流装置、室外换热器和气液分离器60的入口相连通。并行压缩热泵循环中压缩机10的第三吸气口还通过电磁二通阀即第一阀门71与气液分离器60的出口相连通,并且通过电磁二通阀即第一阀门71、第二阀门72的开和关可选择性切换制冷剂流路实现主路再过冷或无再过冷循环。并行压缩热泵循环中压缩机10的第二吸气口还通过第三阀门73与过冷装置的辅路出口相连通,并且通过第三阀门73的开和关可选择性实现在压缩机10的第一排气口和第二吸气口之间进行补气或不补气。

结合附图4和附图6,第一、二压缩腔串联(即图6中的第五气缸17、第四气缸16的工作腔)组成的双级压缩中间无需补气时则关闭第三阀门73,当第一阀门71关闭,第二阀门72和辅路节流装置74均打开时,实现主路再过冷循环,具体如下:制冷剂在室外换热器内吸热蒸发气化后进入气液分离器进行气液分离,低压制冷剂气体经第一吸气口进入第一压缩腔内压缩至中压过热气体从第一排气口排出至中间腔内(具有消声和补气混合作用),再由第二吸气口进入第二压缩腔内压缩至高压过热气体从第二排气口排出至消声腔内,然后流经电机绕组并对其冷却后从压缩机的排气口排出至室内换热器,高压过热气体在室内换热器内冷凝放热并被过冷后分为主路和辅路,辅路制冷剂经辅路节流装置节流降至中压两相制冷剂进入过冷装置的辅路通道吸热蒸发气化,主路制冷剂进入过冷装置的主路通道被进一步过冷后经主节流装置节流降压为两相制冷剂后进入室外换热器,过冷装置辅路通道出来的中压制冷剂气体由压缩机的第三吸气口进入第三压缩腔并被压缩至高压过热气体从第三排气口排出至压缩机内的消声腔,在消声腔内与第二压缩腔排出的高压过热气体汇合后流经电机绕组。最后从压缩机的排气口排至室内换热器。此时,过冷装置对主路制冷剂具有再过冷效果,降低进入室外换热器的制冷剂比焓从而增大进出口比焓差并降低了第一、二压缩腔的单位制热量的功耗,而第三压缩腔的单位制热量的功耗更低而容积制热量更高,从而总体上提高了热泵装置相对常规单级压缩热泵装置的制热性能系数和制热量。同时第三压缩腔的排气压力与第二压缩腔相同但排气温度较低从而降低了排气混合后的温度,电机冷却得到改善。前述循环中压缩机10组成并行压缩工作模式且主路制冷剂被再过冷,此时热泵装置适合运行在低温或超低温工况下,制热COP优于现有双级补气增焓热泵装置。其中,图中的字母C和字母D分别表示室外机和室内机区域。

当热泵装置运行在常温工况而冷凝温度不是较高时,此时需要打开第三阀门73进行补气,则第二、三压缩腔(即图6中的第四气缸16、第三气缸15的工作腔)具有相同的吸排气状态从而组成纯双级压缩中间补气工作模式且主路制冷剂被再过冷,此时高低压级容积排量比较大。该工作模式下的压缩机容积排量比为设计工况下的较优值,制热COP与现有双级补气增焓热泵装置相当。

当热泵装置运行在常温工况而冷凝温度较高时,此时需要关闭第二阀门72,打开第一阀门71、第三阀门73,压缩机10的第三吸气口和第三排气口分别与第一吸气口和第二排气口连通,第二吸气口与过冷装置的辅路出口相连通,从而组成双级压缩补气与并行压缩混合的工作模式且主路制冷剂被再过冷,此时高低压级容积排量比较小,制热COP优于现有双级补气增焓热泵装置。

当热泵装置运行在低负荷小压比工况时,一般无需再过冷,此时需要关闭第二阀门72、第三阀门73,打开第一阀门71,压缩机10的第三吸气口和第三排气口分别与第一吸气口和第二排气口连通,从而组成并行压缩工作模式且主路制冷剂无再过冷,制热COP与现有双级补气增焓热泵装置相当。

本实施例中的热泵装置大部分工况在再过冷模式下运行,仅少数工况下在无再过冷模式下运行,如热泵装置启动初期、低负荷及小压比温和运行工况等。因此,相对单级压缩热泵装置,季节制热性能系数提升,低温及超低温工况下制热量提升。该热泵装置比双级压缩补气增焓热泵装置多出两种压缩机工作模式且制热COP均得到优化和提高,因此季节制热性能系数相对提升。该热泵装置切换控制结构相对现有技术中的压缩机更简单可靠,且比现有技术中的第二气缸处于非压缩模式工作状态下的压缩机效率高。

在本实施例中,压缩机10的第三压缩腔和第一压缩腔的有效内容积比为0.05~0.25,进一步优化的内容积比为0.08~0.15。该压缩机10的第二压缩腔和第一压缩腔的有效内容积比为0.6~0.75。

辅路节流装置、主路节流装置为电子膨胀阀、毛细管或为电子膨胀阀串联毛细管的节流组件等。

过冷装置为具有双侧制冷剂通道的中间换热器。如图4所示,图中过冷装置的双侧制冷剂为逆流布置形式,作为替代方案也可以采用顺流布置形式。

其中,空调器冷媒控制系统中的电磁二通阀(第一阀门71、第二阀门72)也可以由具有同等功能的电磁三通阀替代。

如图5所示,为本实施例中热泵装置的一种替代实施例系统图,与最优实施例不同的是,图5中的过冷装置的形式由中间换热器被替换为闪发器形式,相应辅路节流装置被替换为主路第一节流装置即节流装置76,主路节流装置则变为主路第二节流装置即节流装置75。该替代实施例中,室内换热器出来的过冷制冷剂经第一节流装置节流降至中压两相状态,进入过冷装置中气液分离,分离出来的气体进入压缩机的第三压缩腔或与第一压缩腔排出来的气体混合后进入第二压缩腔,分离出来的液体经第二节流装置、室外换热器和气液分离器进入压缩机的第一压缩腔或同时进入第三压缩腔,经第一压缩腔(压缩后进入第二压缩腔)、第三压缩腔最终压缩至高压过热制冷剂气体进入压缩机的消声腔内,流经电机绕组后由压缩机的排气口排至室内换热器。关闭第一阀门71,当第二阀门72、第三阀门73单独打开或一起打开时,则过冷装置对主路制冷剂具有再过冷效果。相反,打开第一阀门71,关闭第二阀门72、第三阀门73,则过冷装置对主路制冷剂无再过冷效果。

该实施例过冷装置中不存在换热温差,因此在再过冷模式下运行时具有较高的过冷效果。该替代实施例中第一、二节流装置可以是电子膨胀阀、毛细管等。该实施例中的过冷装置可以为双向闪发器,并增加必要的四通换向阀实现制冷功能。

本实施例中的双缸三压缩腔也可以是三缸三压缩腔,替代后三缸尺寸比例将严重失调,比如对于R410A空气源热泵型空调,3.5kW额定热量所需变频压缩机的第一压缩腔的容积排量为10cm3/rev,则按内容积比0.1计算较小缸的容积排量为1cm3/rev。其中,本文中的并行压缩指存在至少两个压缩腔分别对至少两路不同的流体同时进行压缩。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