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06266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空气源热泵的制热能力随室外环境温度下降迅速衰减,使得空气源热泵的制热性能系数(COP)相应衰减,导致热泵型空调制热舒适性和运行经济性随环境温度下降而下降,甚至会出现制热舒适性不能满足用户需求需要开启辅助电加热,此时的空气源热泵的COP将大幅下降,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存在制热量差的问题。现有低温型空气源热泵产品采用准二级或双级压缩补气增焓技术以提高制热量,虽然COP有一定的提升,但因设计时固定了准二级补气口的位置或双级压缩高低压级容积比。因此,现有补气增焓技术仅在设计工况下获得较优的COP,而低温型空气源热泵运行温度范围较宽,导致空气源热泵在全工况运行时COP难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现有技术中,由于第二气缸和第一气缸的容积比为定值,因此同样存在偏离设计工况时制热COP难以达到最佳效果的问题。且当第二气缸为非压缩模式时仍然存在滚子与上、下法兰和气缸壁之间的滑动摩擦损失,导致压缩机效率相比单级压缩机有所下降。另外,现有技术中的变容控制结构复杂,降低了空调器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现有技术中压缩机还存在因润滑油分配不均空调器容易产生可靠性的问题,且造价成本高、占用空间大等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相连通的压缩机、第一换热器、补气过冷装置、第二换热器、气液分离器;其中,压缩机包括泵体结构,泵体结构包括多个气缸,多个气缸中的至少一个包括主工作腔,多个气缸中的至少一个包括辅助工作腔,主工作腔和辅助工作腔均具有吸气口和排气口;辅助工作腔的吸气口可选择地与气液分离器或补气过冷装置相连通,辅助工作腔的排气口可选择地与第一换热器或补气过冷装置相连通。

进一步地,连通辅助工作腔的排气口和补气过冷装置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阀门。

进一步地,连通辅助工作腔的吸气口和补气过冷装置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阀门。

进一步地,连通辅助工作腔的排气口和第一换热器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三阀门。

进一步地,连通辅助工作腔的吸气口和气液分离器的管路上设置有第四阀门。

进一步地,多个气缸包括:第一气缸,第一气缸包括第一滑片和第二滑片,第一滑片和第二滑片将第一气缸的内腔分隔成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第二工作腔形成辅助工作腔。

进一步地,第一工作腔具有第一吸气口和第一排气口,第一吸气口与补气过冷装置相连通,第一排气口与第一换热器相连通,第二工作腔具有第二吸气口和第二排气口,第二排气口与第一换热器或第一吸气口相连通,第二吸气口可选择地与补气过冷装置或气液分离器相连通。

进一步地,多个气缸还包括:第二气缸,位于第一气缸的下方,第二气缸具有第三工作腔,第三工作腔具有第三吸气口和第三排气口,第三吸气口与气液分离器相连通,第三排气口与第一吸气口相连通,其中,第三工作腔为主工作腔。

进一步地,多个气缸沿竖直方向设置,各气缸均具有一个工作腔,工作腔为主工作腔或为辅助工作腔。

进一步地,多个气缸包括第三气缸和第四气缸,第三气缸具有第四工作腔,第四工作腔具有第四吸气口和第四排气口,第四气缸具有第五工作腔,第五工作腔具有第五吸气口和第五排气口,第四吸气口与第二换热器相连通,第四排气口与第五吸气口相连通,第五排气口与第一换热器相连通,其中,第四工作腔为主工作腔。

进一步地,多个气缸还包括第五气缸,第五气缸具有第六工作腔,第六工作腔具有第六吸气口和第六排气口,第六吸气口可选择地与第二换热器或补气过冷装置相连通,第六排气口可选择地与第五吸气口或第一换热器相连通,其中,第六工作腔为辅助工作腔。

进一步地,补气过冷装置包括:闪发器,闪发器的进液管路与第一换热器的出口端相连通,闪发器的出液管路与第二换热器的进口端相连通,闪发器的出气口与辅助工作腔的吸气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连通闪发器的出气口与辅助工作腔的吸气口的管路上设置有第六阀门。

进一步地,补气过冷装置的进口端与第一换热器的出口端相连通,补气过冷装置的出口端与第二换热器的进口端相连通,补气过冷装置还包括辅路,辅路的一端与第一换热器的出口端相连通,辅路的另一端与辅助工作腔的吸气口相连通,辅路上设置有节流装置。

进一步地,第二工作腔的容积与第三工作腔的容积比为Q1,其中,0.1≤Q1≤0.4。

进一步地,第一工作腔的容积与第三工作腔的容积比为Q2,其中,0.6≤Q2≤0.75。

进一步地,第六工作腔的容积与第四工作腔的容积比为Q3,其中,0.1≤Q3≤0.4。

进一步地,第五工作腔的容积与第四工作腔的容积比为Q4,其中,0.6≤Q4≤0.75。

进一步地,辅助工作腔的排气口在压缩机的壳体外可选择地与第一换热器或补气过冷装置相连通。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空调器包括相连通的压缩机、第一换热器、补气过冷装置、第二换热器、气液分离器。其中,压缩机包括泵体结构,泵体结构包括多个气缸,多个气缸中的至少一个包括主工作腔,多个气缸中的至少一个辅助工作腔。主工作腔和辅助工作腔均具有吸气口和排气口。辅助工作腔的吸气口可选择地与气液分离器或补气过冷装置相连通,辅助工作腔的排气口可选择地与第一换热器或补气过冷装置相连通。这样设置使得能够根据空调器的具体运行工况,辅助工作腔的吸气口可选择地与气液分离器或补气过冷装置相连通,辅助工作腔的排气口可选择与第一换热器或补气过冷装置相连通,有效地提高空调器运行时的季节性能系数,同时提高了空调器的制热量。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的第一种压缩机气缸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的第二种压缩机气缸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的第三种压缩机气缸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的第一种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的第二种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的第一种压缩机气缸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的第二种压缩机气缸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的第三种压缩机气缸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的第四种压缩机气缸连接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的第五种压缩机气缸连接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压缩机;11、第一气缸;12、第一滑片;13、第二滑片;14、第二气缸;15、第三气缸;16、第四气缸;17、第五气缸;20、第一换热器;30、补气过冷装置;31、辅路;32、闪发器;40、第二换热器;50、管路;51、主路;52、支路;53、支路;531、支路;532、支路;54、支路;55、支路;60、气液分离器;71、第一阀门;72、第二阀门;73、第三阀门;74、第四阀门;75、节流装置;76、第六阀门;77、节流装置;78、节流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方式。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申请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有可能扩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并且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器件,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结合图1至图10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

具体地,空调器包括相连通的压缩机10、第一换热器20、补气过冷装置30、第二换热器40、气液分离器60。其中,压缩机10包括泵体结构,泵体结构包括多个气缸,多个气缸中的至少一个包括主工作腔,多个气缸中的至少一个包括辅助工作腔,主工作腔和辅助工作腔均具有吸气口和排气口。辅助工作腔的吸气口可选择地与气液分离器60或补气过冷装置30相连通,辅助工作腔的排气口可选择地与第一换热器20或补气过冷装置30相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这样设置使得能够根据空调器的具体运行工况,辅助工作腔的吸气口可选择地与气液分离器或补气过冷装置相连通,辅助工作腔的排气口可选择与第一换热器或补气过冷装置相连通,有效地提高空调器运行时的季节性能系数,同时提高了空调器的制热量。

为了进一步地实现辅助工作腔的排气口和吸气口能够实现可切换即可选择,分别在连通辅助工作腔的排气口和补气过冷装置30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阀门71。在连通辅助工作腔的吸气口和补气过冷装置30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阀门72。在连通辅助工作腔的排气口和第一换热器20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三阀门73。连通辅助工作腔的吸气口和气液分离器60的管路上设置有第四阀门74。这样设置使得可以根据压缩机的具体运行工况控制相应管路上的阀门以改变压缩机的吸气口和排气口的连通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压缩机的压缩性能。优选地,辅助工作腔的排气口在压缩机10的壳体外可选择地与第一换热器20或补气过冷装置30相连通。

多个气缸包括第一气缸11。第一气缸11内形成有相互隔离的多个工作腔(如图1中A和B所示),各工作腔均具有吸气口(如图1中吸气口121、吸气口131所示,滚子132设置于气缸内)及排气口(图中未示出)。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地简化了气缸的结构,提高了压缩机运行的可靠性。

其中,压缩机的泵体结构包括第一气缸11。第一气缸11包括第一滑片12和第二滑片13,第一滑片12和第二滑片13将第一气缸11的内腔分隔成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第二工作腔形成辅助工作腔。第一工作腔具有第一吸气口和第一排气口,第一吸气口与补气过冷装置30相连通,第一排气口与第一换热器20相连通,第二工作腔具有第二吸气口和第二排气口,第二排气口可选择地与第一换热器20或第一吸气口相连通,第二吸气口可选择地与补气过冷装置30或气液分离器60相连通。这样设置使得能够根据空调器的具体运行工况,辅助工作腔的吸气口可选择地与气液分离器或补气过冷装置相连通,辅助工作腔的排气口可选择与第一换热器或补气过冷装置相连通,有效地提高空调器运行时的季节性能系数,同时提高了空调器的制热量。

多个气缸还包括第二气缸14。第二气缸14位于第一气缸11的下方,第二气缸14具有第三工作腔,第三工作腔具有第三吸气口和第三排气口,第三吸气口与气液分离器60相连通,第三排气口与第一吸气口相连通,其中,第三工作腔为主工作腔。这样设置能够使得当第一气缸11处于正常压缩状态时第二气缸14同样处于正常的压缩状态,有效地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因多个气缸叠置其中一个气缸正常压缩时其他气缸不能实现正常压缩模式,造成压缩摩擦损失,降低压缩机以及空调器的制热量的问题。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泵体结构还可以设置成:多个气缸沿竖直方向设置,各气缸均具有一个工作腔,工作腔为主工作腔或为辅助工作腔。这样设置能够同样起到提高压缩机的制热量的作用,增加了压缩机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多个气缸包括第三气缸、第四气缸和第五气缸。第三气缸具有第四工作腔,第四工作腔具有第四吸气口和第四排气口,第四气缸具有第五工作腔,第五工作腔具有第五吸气口和第五排气口,第四吸气口与第二换热器40相连通,第四排气口与第五吸气口相连通,第五排气口与第一换热器20相连通。第五气缸具有第六工作腔,第六工作腔具有第六吸气口和第六排气口,第六吸气口可选择地与第二换热器40或补气过冷装置30相连通,第六排气口可选择地与第五吸气口或第一换热器20相连通,其中,第四工作腔为主工作腔,第六工作腔为辅助工作腔。

补气过冷装置30包括闪发器32。闪发器32的进液管路与第一换热器20的出口端相连通,闪发器32的出液管路与第二换热器40的进口端相连通,闪发器32的出气口与辅助工作腔的吸气口相连通。这样设置能够同样起到增加压缩机的压缩性能提高空调器的工作效率。

进一步地,为了进一步地控制管路50支路上的冷媒流量,连通闪发器32的出气口与辅助工作腔的吸气口的管路上设置有第六阀门76。

补气过冷装置30的进口端与第一换热器20的出口端相连通,补气过冷装置30的出口端与第二换热器40的进口端相连通,补气过冷装置30还包括辅路31,辅路31的一端与第一换热器20的出口端相连通,辅路31的另一端与辅助工作腔的吸气口相连通,辅路31上设置有节流装置75。为了提高压缩机的补气效果,在辅路31上设置有节流装置75,这样设置能够有效控制管路50中的冷媒的流量,提高了压缩机的制热效率。

泵体结构包括消音腔。第二排气口与第一排气口与消音腔的进口相连通,消音腔的出口与第一换热器20相连通。将从第二排气口和第一排气口中排出的冷媒在消音腔的进口处相汇合,并经消音腔的出口排出至第一换热器20内,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地降低了压缩机的排气噪音,增加了压缩机的运行时的噪音污染,有效提高了空调器的舒适性。

其中,管路50包括主路51和支路52。主路51的第一端与补气过冷装置30的出气口相连通。支路52的一端与主路51的第二端相连通,支路52的第二端与第二吸气口相连通。这样设置能够使得泵体结构能够通过第二吸气口进行补气,有效地降低了压缩机排气温度,增加了空调器在整个运行工况中的制热量和COP。

管路50还包括支路53。支路53的一端与主路51的第二端相连通,支路53的第二端与第二排气口相连通。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地控制管路50中冷媒的走向,实现了空调器能够根据不同的运行工况进行补气或补气调整,有效地避免了空调器中的压缩机存在补气混合损失和回流损失等问题,增加了该空调器的实用性。

如图4所示,支路53包括支路531和支路532。支路531的第一端与支路53相连通,支路531的第二端与第二排气口相连通。支路532的第一端与支路53的主路相连通,支路532的第二端与第一吸气口相连通。进一步地,为了能够很好地控制管路50中冷媒的走向,在支路531上设置第一阀门71,在支路52上设置第二阀门72。其中,第二排气口通过支路54在压缩机10的壳体外与第一排气口相连通。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地提高压缩机的制热量,其中,图中的字母C和字母D分别表示室外机和室内机区域。

为了进一步地提高压缩机的制热量,空调器还包括支路54。支路54的一端与第一分支路531相连通并位于第一阀门71与第二排气口之间,支路54的另一端与第一换热器20相连通。为了使得支路54上的冷媒的流量实现可控,在支路54上设置第三阀门73。

管路50还包括支路55。支路55的一端与支路52相连通并位于第二阀门72与第二吸气口之间,支路55的另一端与气液分离器60的出口端相连通。这样设置同样能够进一步地提高压缩机的制热量,进一步地,为了使得支路55上的冷媒的流量实现可控,在第支路55上设置第四阀门74。

具体地,补气过冷装置30的进口端与第一换热器20的出口端相连通,补气过冷装置30的出口端与第二换热器40的进口端相连通,补气过冷装置30还包括辅路31。辅路31的一端与第一换热器20的出口端相连通,辅路31的另一端与补气管路50相连通。这样设置使得从第一换热器20的出口端排出的冷媒即制冷剂能够通辅路31进入至补气过冷装置30内进行热交换后通过管路50进入至泵体结构中进行补气。

为了提高补气管路50的补气效果,在辅路31上设置有第二节流装置75,这样设置能够有效控制补气管路50中的冷媒的流量。

为了进一步优化压缩机性能,增加空调器的制热量。将第二工作腔的容积与第三工作腔的容积比设置为Q1,其中,0.1≤Q1≤0.4,进一步地0.15≤Q1≤0.25。将第一工作腔的容积与第三工作腔的容积比设置成Q2,其中,0.6≤Q2≤0.75。将第六工作腔的容积与第四工作腔的容积比为Q3,其中,0.1≤Q3≤0.4,进一步地0.15≤Q3≤0.25。将第五工作腔的容积与第四工作腔的容积比为Q4,其中,0.6≤Q4≤0.75。

具体地,如图4所示,为双级压缩热泵循环制冷剂流路上具有压缩机10、室外换热器即第二换热器40、室内换热器即第一换热器20、过冷装置即补气过冷装置30、辅路节流装置即第二节流装置75、主路节流装置即节流装置78、气液分离器60和电磁二通阀即第四阀门74、第二阀门72、第三阀门73、第一阀门71。如附图2和图3所示,压缩机具有第一、第二和第三压缩腔,第一压缩腔即图3中第三气缸15具有第一吸气口和第一排气口,第二压缩腔即图3中第四气缸16具有第二吸气口和第二排气口,第三压缩腔即图3中第五气缸17具有第三吸气口和第三排气口。压缩机的第一吸气口与气液分离器的出口相连通,第二吸气口与第一排气口相连通,第二排气口依次与室内换热器、过冷装置的主路通道、主节流装置、室外换热器和气液分离器的入口相连通,第三吸气口通过第二阀门72依次与过冷装置的辅路、辅路节流装置和室内换热器相连通,第三排气口通过第三阀门73与室内换热器相连通。压缩机还具有补气口,第二吸气口还通过补气口与过冷装置的辅路连通。压缩机的第三吸气口还通过第四阀门74与气液分离器的出口相连通,第三排气口还通过第一阀门71与补气口连通。

如图6至图10所示,第一、二压缩腔串联组成的双级压缩中间需要补气时则打开辅路节流装置,当电磁二通阀第四阀门74、第一阀门71关闭,第二阀门72、第三阀门73打开时,实现主路再过冷循环,压缩机的工作模式如附图6所示。热泵装置循环具体如下:制冷剂在室外换热器内吸热蒸发气化后进入气液分离器进行气液分离,低压制冷剂气体经第一吸气口进入第一压缩腔内压缩至中压过热气体从第一排气口排出至中间腔内(具有消声和补气混合作用),大部分气体再由第二吸气口进入第二压缩腔内压缩至高压过热气体从第二排气口排出至消声腔内,然后流经电机绕组并对其冷却后从压缩机的排气口排出至室内换热器,高压过热气体在室内换热器内冷凝放热并被过冷后分为主路和辅路,主路制冷剂进入过冷装置的主路通道被进一步过冷后经主节流装置节流降压为两相制冷剂后进入室外换热器内,辅路制冷剂经辅路节流装置节流降至中压两相制冷剂进入过冷装置的辅路通道吸热蒸发气化后经第二阀门72,并与第一排气口出来的部分中压过热气体混合后由压缩机的第三吸气口进入第三压缩腔并被压缩至高压过热气体从第三排气口排出至室内换热器。此时,过冷装置对主路制冷剂具有再过冷效果,降低进入室外换热器的制冷剂比焓从而增大进出口比焓差并降低了第一、二压缩腔的单位制热量的功耗,而第三压缩腔的单位制热量的功耗更低而容积制热量更高,从而总体上提高了热泵装置相对常规单级压缩热泵装置的制热性能系数和制热量。如图6所示,压缩机的双级压缩补气工作模式下运行具有较大的高低压级容积比,适合较低热负荷且冷凝温度较低的热泵运行工况。

当热负荷较大且冷凝温度较高时,如图7所示,压缩机在双级压缩工作模式下运行,此时第二阀门72、第一阀门71关闭,第四阀门74、第三阀门73和辅助节流装置打开,过冷装置具有再过冷效果从而可以提高制热性能系数和制热量。

当热负荷大且蒸发温度很低时,压缩机在如图7所示的双级压缩补气工作模式下运行且具有较小的高低压级容积比,此时第二阀门72、第三阀门73关闭,第四阀门74、第一阀门71和辅助节流装置打开,过冷装置具有再过冷效果从而可以提高制热性能系数和制热量。

当热负荷很低时,压缩机在如图10所示的并行压缩工作模式下运行,此时第四阀门74、第三阀门73打开,第二阀门72、第一阀门71和辅助节流装置关闭,过冷装置无过冷效果。

本实施例中的热泵装置即空调器大部分工况在再过冷模式下运行,仅少数工况下在无再过冷模式下运行,如热泵装置启动初期、低负荷及小压比温和运行工况等。因此,相对单级压缩热泵装置,季节制热性能系数提升,低温及超低温工况下制热量提升。该泵装置的压缩机高低压级容积比可变,且有三种可选,因此季节制热性能系数相对常规双级压缩补气增焓热泵装置得到有效提升。

该压缩机的第三压缩腔即第二工作腔和第一压缩腔即第三工作腔的有效内容积比为0.1~0.4,进一步优化的内容积比为0.15~0.25。压缩机的第二压缩腔即第一工作腔和第一压缩腔即第三工作腔的有效内容积比为0.6~0.75。

辅路节流装置为带有阀闭功能的电子膨胀阀,主路节流装置为电子膨胀阀、毛细管或为电子膨胀阀串联毛细管的节流组件等。

过冷装置为具有双侧制冷剂通道的中间换热器。如图4中的过冷装置的双侧制冷剂为逆流布置形式,作为替代方案也可以采用顺流布置形式。

电磁二通阀可以由具有同等功能的电磁三通阀替代。

如图5所示,为热泵装置的一种替代实施例系统图,与最优实施例不同的是,图5中的过冷装置的形式由中间换热器被替换为闪发器形式,相应辅路节流装置被替换为节流装置77,主路节流装置则变为节流装置78,同时在补气支路上增加电磁二通阀即第六阀门76且分别与第二阀门72和第一阀门71相连。

该替代实施例中,室内换热器出来的过冷制冷剂经节流装置节流降至中压两相状态,进入过冷装置中气液分离,分离出来的气体通过第二阀门72或第六阀门76进入压缩机的第三压缩腔或第二压缩腔或,分离出来的液体经第二节流装置、室外换热器和气液分离器进入压缩机的第一压缩腔或同时进入第三压缩腔。

在替代实施例中,热泵装置的压缩机具有如图6至图10所示的工作模式。第四阀门74、第一阀门71关闭,第二阀门72、第三阀门73和第六阀门76打开,如图6所示的双级压缩补气工作模式,高低压级容积比较大。第二阀门72、第一阀门71关闭,第四阀门74、第三阀门73和第六阀门76打开,如图7所示的双级压缩补气工作模式。第四阀门74、第一阀门71、第六阀门76关闭,第三阀门73打开,如图8所示的并行压缩模式。第二阀门72、第三阀门73关闭,第四阀门74、第二阀门72、第六阀门76打开,如图9所示的双级压缩补气工作模式,高低压级容积比较小。第二阀门72、第一阀门71、第六阀门76关闭,第四阀门74、第三阀门73打开,如图10所示的并行压缩模式。在前四种压缩机的工作模式下过冷装置均具有再过冷效果,从而提高制热性能系数和制热量。

该实施例过冷装置中不存在换热温差,因此在再过冷模式下运行时具有较高的过冷效果。该替代实施例中第一、二节流装置可以是电子膨胀阀、毛细管等,本实施例中的阀门也可以由具有同等功能的电磁三通阀替代。该实施例中的过冷装置可以为双向闪发器,并增加必要的四通换向阀实现制冷功能。

本实施例中的压缩机采用多压缩腔通过外部阀的切换形成多种较优的工作模式。压缩机具有两个相互串联的第一、二压缩腔和可以与串联压缩腔中的两个或一个形成并行压缩的第三压缩腔,第一、二压缩腔分别为双级中的低压级和高压级,第三压缩腔的吸气口通过压缩机外部阀的切换可以选择性连接在第一压缩腔的吸气口或双级压缩的补气口或双级压缩的补气支路,双级压缩的补气支路通过阀的开或关可以选择补气或不补气。

第三压缩腔的排气口还可以通过外部阀的切换选择性连接在第二压缩腔的排气口,或连接在双级压缩的补气口且第三压缩腔的吸气口连接在第一压缩腔的吸气口。补气支路连接在过冷装置的气体出口,过冷装置可以是闪发器或中间换热器。其中,本文中的并行压缩指存在至少两个压缩腔分别对至少两路不同的流体同时进行压缩。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