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机内循环壳体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85491阅读:397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机内循环壳体总成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机内循环壳体总成。



背景技术:

机柜空调是专门针对通讯领域应用而设计的,用于解决户外通信机柜、无线户外柜基站、蓄电池机柜等散热问题。主要用于带走电气元件消耗电能发出的热量,为各类机柜内部提供了理想的温湿度环境,同时隔离了外界环境中的灰尘、腐蚀性气体,延长电气元件的使用寿命,提高机器系统运行可靠性。

机柜空调内循环的一侧(即与机柜连通的一侧)内部都需要设置内循环风机,以促进内循环一侧的热量交换,从而实现机柜内部温度的稳定。现有的设计中,内循环风机都是通过螺丝固定的方式固定于机柜空调内部,而且多年来一直没有变动。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螺丝固定的方式具有以下问题:机柜空调长期置于室外,不可避免会出现水渍渗入导致螺丝生锈的情况,在设备出现问题维修时可能不易拆卸;在装配或拆卸内循环风机时,需要手持工具伸入机柜空调设备内部以紧固或卸载螺丝,而设备内部一般设置有多种零部件,其对手持工具伸入设备内部操作会造成障碍;此外,在一些需要带电操作的装配或拆卸过程,手持工具伸入机柜空调设备内部操作甚至会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机柜空调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机内循环壳体总成,其具体设计方式如下:

一种空调机内循环壳体总成,包括主体机壳、设置于主体机壳内部的隔板以及盖合所述主体机壳的内循环面罩,所述内循环面罩、主体机壳及隔板之间形成有容纳腔室,所述容纳腔内部设置有内循环风机,其中,所述内循环风机通过卡扣组件卡设于所述容纳腔室内部。

进一步,所述卡扣组件包括成型于所述主体机壳内部的风机卡槽机构,所述风机卡槽机构包括由所述主体机壳的左、右两侧壁相对向内延伸设置的一对卡槽臂组,每一所述卡槽臂组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上卡槽臂及下卡槽臂,所述内循环风机卡设于两所述上卡槽臂与两所述下卡槽臂之间。

进一步,位于同一侧的所述上卡槽臂及所述下卡槽臂至少一个设置有抵接部,两侧所述抵接部分别抵接所述内循环风机的左、右两侧。

进一步,两侧所述上卡槽臂及所述下卡槽臂分别向下和向上突伸的设置有所述抵接部。进一步,所述内循环面罩内部朝所述主体机壳方向延伸的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上卡槽臂相对设置,并与所述上卡槽臂、所述内循环风机共同将所述容纳腔室分割为第一容纳腔室、第二容纳腔室。

进一步,所述卡扣组件还包括成型于所述挡板上的若干定位弹片,所述定位弹片抵接所述内循环风机的前侧。

进一步,所述定位弹片为楔形,其包括与述挡板连接的连接端以及与所述内循环风机之间形成抵接的抵接端,所述连接端的截面厚度小于所述抵接端的截面厚度,在所述挡板上于所述定位弹片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有断口,所述抵接端相对所述挡板所在平面向下凸出。

进一步,所述内循环面罩上设置有面罩窗口以及与所述面罩窗口相匹配的窗口盖板,所述挡板成型于所述面罩窗口的上侧边,所述挡板与所述窗口盖板之间设置有紧固组件。

进一步,所述紧固组件包括所述窗口盖板上倾斜设置的第一通孔、所述挡板上倾斜设置的第一螺纹孔以及与所述第一螺纹孔匹配的第一螺杆,所述第一螺杆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后与所述第一螺纹孔配合以将所述窗口盖板固定在所述面罩窗口上。

进一步,所述挡板上部设置有凸台结构,所述第一螺纹孔贯穿所述挡板并延伸至所述凸台结构内部或贯穿所述凸台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内循环风机通过卡设的方式设置于空调机内部,无需螺丝固定,简化了内循环风机安装及拆卸过程,并提高了内循环风机带电安装及拆卸时安全度。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空调机爆炸示意图;

图2所示为空调机组装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3所示为主体机壳的立体示意图;

图4所示为图3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5所示为内循环面罩的立体示意图;

图6所示为图5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7所示为未装配内循环风机的内循环壳体总成立体示意图;

图8所示为图7中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9所示为装配有内循环风机的内循环壳体总成立体示意图;

图10所示为图9中d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11所示为空调机第一角度剖面示意图;

图12所示为图11中e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3所示为空调机第二角度剖面示意图;

图14所示为图13中f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5所示为内循环风机卡设原理示意图。

图中,

1为内循环面罩,2为主体机壳,3为隔板,4为内循环风机,6为线路板,7为蒸发器,8为外循环面罩;

11为挡板,110为定位弹片,1101为连接端,1102为抵接端,1103为断口,111为第一螺纹孔,112为凸台结构,12为面罩窗口,13为窗口盖板,130为第一通孔,131为第一螺杆,132为卡扣,14为上通风口,15为下通风口;

21为卡槽臂组,211为上卡槽臂,212为下卡槽臂,2110为上抵接部,2120为下抵接部;

51为第一容纳腔室,52为第二容纳腔室;

a、b、c、d、e、f均为待放大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请参照图1至图15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较佳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图1、图2展示了一种具有本实用新型内循环壳体总成的空调机。参考图1所示,空调机包括有由内循环面罩1、主体机壳2、外循环面罩8构成的壳体,主体机壳2内部设置有隔板3,隔板3将空调机分割为内循环一侧及外循环一侧。其中,内循环一侧内部设置有内循环风机4、蒸发器7、线路板6、窗口盖板13等元件;结合图11、图13,其外循环一侧设置有外循环风机81、压缩机82、冷凝器83等元件。

图2所示为空调机组装后的立体示意图,其窗口盖板13通过旋转轴(图中未标示)设置于内循环面罩1上,盖板13绕旋转轴旋转一定角度后可盖合内循环面罩1的面罩窗口12,并通过卡扣132与内循环面罩1扣合。

结合以上空调机的整体结构,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内循环壳体总成指的是空调机内循环一侧的壳体结构,其包括主体机壳2、设置于主体机壳内部的隔板3以及盖合主体机壳2的内循环面罩1,其中,主体机壳2的结构参考图3、图4所示,内循环面罩1的结构参考图5、图6所示。参考图7、图9,内循环面罩1、主体机壳2及隔板3之间形成有容纳腔室(图中未标示),容纳腔内部设置有内循环风机4,于本实用新型中,内循环风机4通过卡扣组件卡设于容纳腔室内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具体结构展示如下:

参考图3、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卡扣组件包括成型于主体机壳2内部的风机卡槽机构,风机卡槽机构包括由主体机壳2的左、右两侧壁相对向内延伸设置的一对卡槽臂组21,每一卡槽臂组21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上卡槽臂211及下卡槽臂212。

本实用新型中,位于同一侧的上卡槽臂211及下卡槽臂212至少一个设置有抵接部,两侧抵接部分别抵接内循环风机4的左、右两侧,以限制内循环风机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在本实施例中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两侧上卡槽臂211及下卡槽臂212分别向下和向上突伸的设置有抵接部。参考图4,两侧的上卡槽臂211向下突伸的设置有上抵接部2110,两侧的下卡槽臂212向上突伸的设置有下抵接部2120,其中,上抵接部2110及下抵接部2120为抵接部的两种形式。

本实施例中,每组卡槽臂组中的上卡槽臂211主体结构与下卡槽臂212主体结构为相互平行设置的平板结构,其内侧与与隔板3连接。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上卡槽臂211的主体结构与下卡槽臂212的主体结构并不局限于图4中所示平板结构。

参考图8、图10,将内循环风机4装配于风机卡槽机构上时,内循环风机4卡设于两上卡槽臂211与两下卡槽臂212之间;一对上抵接部2110分别抵接内循环风机4上部的相对两侧;一对下抵接部2120分别抵接内循环风机4下部的相对两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上卡槽臂211与下卡槽臂212之间的间距、两上抵接部2110之间的间距以及两下抵接部2120之间的间距均根据内循环风机4的外形尺寸确定。

参考图5,内循环面罩1上设置有上通风口14、下通风口15以及设置于上通风口14与下通风口15之间的面罩窗口12;参考图6、8,内循环面罩1内部朝主体机壳2方向延伸的设置有挡板11,挡板11与上卡槽臂211相对设置;结合图11所示,挡板11与上卡槽臂211、内循环风机4共同将容纳腔室分割为第一容纳腔室51、第二容纳腔室52。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容纳腔室51通过上通风口14与外界连通,第二容纳腔室52通过下通风口15与外界连通,其中第二容纳腔室52下部靠近下通风口15位置处设置有蒸发器7。在空调器的运行过程中,上通风口14形成进风口,下通风口15形成出风口,在内循环风机4的作用下,外部空气通过上通风口14进入第一容纳腔室51,然后经过内循环风机4进入第二容纳腔室52,再与蒸发器7进行热交换,最后通过下通风口15排出,以达到外部温度的调节。另外,与本实施例中,面罩窗口12可用作内循环风机4及线路板6等元件的安装窗口,也可以作为空调机后期维护检修窗口。

为使得内循环风机4卡设稳定,参考图6,卡扣组件还包括成型于挡板11上的若干定位弹片110,定位弹片110抵接内循环风机4的前侧,定位弹片110与隔板3限定内循环风机的前后移动,参考图10,即定位弹片110抵接内循环风机4靠近内循环面罩1一侧的上部。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意图,参考图15,其展示的是内循环风机卡设原理示意图,如图所示,定位弹片110为楔形,其包括与挡板11连接的连接端1101以及与内循环风机4之间形成抵接的抵接端1102,连接端1101的截面厚度小于抵接端1102的截面厚度,抵接端1102相对挡板11所在平面向下凸出。装配内循环风机4时,内循环风机4从内循环面罩1上的面罩窗口12导入,在插入上卡槽臂211与下卡槽臂212之间时,内循环风机4将定位弹片110向上顶起(图中未示出),待内循环风机4完全插入后,定位弹片110复位并与内循环风机4之间形成抵接,此时内循环风机4在上卡槽臂211、下卡槽臂212、定位弹片110与隔板3的作用下实现全方位固定;在取出内循环风机4时,用手向上顶起定位弹片110,即可实现内循环风机4的取出。

在一些具体设计中,考虑到操作的便利性,挡板11所在平面的水平高度稍高于上卡槽臂211所在平面的水平高度,如此,在装配或取出内循环风机4时,不需要将定位弹片110完全顶起即可实现内循环风机4在上卡槽臂211、下卡槽臂212之间的移动。当然,一些实施例中,挡板11所在平面的水平高度与上卡槽臂211所在平面的水平高度一致,此时在上卡槽臂211、下卡槽臂212之间移动内循环风机4需要将定位弹片110完全顶起,即向上顶起定位弹片110使得定位弹片110的抵接端1102最低点的高度与挡板11的下表面高度一致。

进一步,参考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挡板11为U型结构,其形状与内循环风机4的外形相匹配,在挡板(11)上于定位弹片(110)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有断口(1103)断口1103缝隙较小,定位弹片110采用断口的方式实现,而非采用突伸出挡板11侧边的方式,能够在保证定位弹片110能够上下弹动的同时,也可以较为容易实现挡板11、内循环风机4、上卡槽臂211之间相互配合后无较大缝隙,即能较好的保证第一容纳腔室51与第二容纳腔室52之间的空气流动主要是通过内循环风机4内的导风通道实现。

参考图7、图8、图9、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挡板11成型于面罩窗口12的上侧边,即面罩窗口12的上侧边设置有挡板11。另外,除了前述采用卡扣132将窗口盖板13扣合于面罩窗口12上以外,本实施例中在挡板11与窗口盖板13之间还设置有紧固组件。

参考图2、图11、图12、图13、图14所示,紧固组件包括窗口盖板13上倾斜设置的第一通孔130、挡板11上倾斜设置的第一螺纹孔111以及与第一螺纹孔111匹配的第一螺杆131,装配时,第一螺杆131穿过第一通孔130后与第一螺纹孔111配合以将窗口盖板13固定在面罩窗口12上。

本实施例具体实施过程中,挡板11上部还设置有凸台结构112,第一螺纹孔111贯穿挡板11及凸台结构112,参考图12、图14;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螺纹孔111可以只延伸至贯穿凸台结构112内部而不管穿凸台结构112。本实施例中在挡板11上设置凸台结构112的方式,可以强化第一螺杆131与第一螺纹孔111配合时的强度,能够满足工业应用中安全设计要求;同时,凸台结构112如果设置挡板11下部,其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装配或拆卸内循环风机4造成一定的障碍,而将其设置于挡板11上部则可以完全避免此种问题。

基于以上空调机内循环壳体总成的设计方式,内循环风机4较为容易通过卡设的方式设置于空调机内部,无需螺丝固定,简化了内循环风机安装及拆卸过程,并提高了内循环风机带电安装及拆卸时安全度。

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中所涉及的“前”、“后”、“左”、“右”及“侧”均是相对附图中所示方位而言,应按本领域常规的理解方式进行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