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器外循环壳体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09373阅读:843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器外循环壳体总成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外循环壳体总成。



背景技术:

机柜空调是专门针对通讯领域应用而设计的,用于解决户外通信机柜、无线户外柜基站、蓄电池机柜等散热问题。主要用于带走电气元件消耗电能发出的热量,为各类机柜内部提供了理想的温湿度环境,同时隔离了外界环境中的灰尘、腐蚀性气体,延长电气元件的使用寿命,提高机器系统运行可靠性。

机柜空调外循环的一侧(即裸露于机柜外的一侧)内部都需要设置外循环风机,以促进外循环一侧的热量交换,从而实现机柜内部温度的稳定。现有的设计中,外循环风机都是通过螺丝固定的方式固定于机柜空调内部,而且多年来一直没有变动。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螺丝固定的方式具有以下问题:机柜空调长期置于室外,不可避免会出现水渍渗入导致螺丝生锈的情况,在设备出现问题维修时可能不易拆卸;在装配或拆卸外循环风机时,需要手持工具伸入机柜空调设备内部以紧固或卸载螺丝,而设备内部一般装配有多种零部件,其对手持工具伸入设备内部操作会造成障碍;此外,在一些需要带电操作的装配或拆卸过程,手持工具伸入机柜空调设备内部操作甚至会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机柜空调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外循环壳体总成,其具体设计方式如下:

一种空调器外循环壳体总成,包括主体机壳、设置于所述主体机壳内部的隔板以及与所述隔板相对设置用以盖合所述主体机壳前端的外循环面罩,所述主体机壳、隔板及所述外循环面罩之间形成有容纳腔室,所述容纳腔内部设置有外循环风机,其中,所述容纳腔内部内还固定的设置有由所述主体机壳左、右两侧壁相对向内延伸形成的一对卡槽机构,所述外循环面罩上与所述隔板相对的一侧设置有用以增加所述外循环面罩机械强度的强化筋,所述外循环风机卡合于两所述卡槽机构之间并由所述强化筋抵接固定。

进一步,两个所述卡槽均包括竖直设置的卡槽抵接板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卡槽抵接板上、下两侧的卡槽上卡板和卡槽下卡板,两个所述卡槽抵接板相对平行设置;所述外循环风机卡合于两所述卡槽机构之间时,两个所述卡槽抵接板分别抵接所述外循环风机左、右两侧,所述卡槽上卡板及所述卡槽下卡板分别抵接所述外循环风机的上、下两端面。

进一步,所述卡槽机构还包括与所述主体机壳侧壁相连的卡槽臂。

进一步,所述卡槽臂包括分别与所述卡槽上卡板、卡槽下卡板一体延伸形成的上卡槽臂、下卡槽臂。

进一步,所述卡槽抵接板的后端与所述隔板相接,所述外循环风机卡合于两所述卡槽机构之间时,所述外循环面罩上的所述强化筋与所述隔板分别抵接所述外循环风机的前、后两侧。

进一步,所述强化筋包括相互垂直设置于所述外循环面罩上的横向筋条组及竖向筋条组。

进一步,所述横向筋条组、竖向筋条组与所述外循环风机形成抵接的区域朝远离所述外循环风机的方向凹陷形成风机端部容纳区,所述外循环风机的前端卡合于所述风机端部容纳区内。

进一步,所述横向筋条组包括一条设置于所述风机端部容纳区下边缘的第一横向筋条,所述第一横向筋条位于所述外循环风机的两侧朝所述容纳腔室内部延伸并与所述下卡槽臂、所述外循环风机共同将所述容纳腔室分割为上容纳腔室及下容纳腔室。

进一步,所述下卡槽臂上设置有用以卡设冷媒流动管道的挡板,所述挡板通过插槽与所述下卡槽臂上的卡口相匹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外循环风机通过卡槽机构卡合的方式设置于空调器内部,无需螺丝固定,简化了外循环风机安装及拆卸过程,并提高了外循环风机带电安装及拆卸时安全度;此外,基于外循环面罩上强化筋的合理设计方式,其在增强外循环面罩机械强度的同时,亦能实现对外循环风机的抵接固定,即强化筋起到“强化”及“固定”双重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空调器外循环一侧爆炸示意图;

图2所示为主体机壳内部结构;

图3所示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4所示为外循环风机装配于主体机壳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图4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6所示为换热器安装于主体机壳内部的机构示意图;

图7所示为外循环面罩的内侧结构示意图;

图8所示为图7中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9所示为外循环风机与外循环面罩卡合的机构示意图;

图10所示为图9中d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外循环壳体总成的剖面立体示意图;

图12所示为图11中e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

1为主体机壳,2为隔板,3为外循环面罩,4为外循环风机,6为换热器,7为压缩机,8为冷媒流动管道;

10为内循环壳体,11为上容纳腔室,12为下容纳腔室,30为强化筋,31为上通风孔,32为下通风孔,300为风机端部容纳区,301为横向筋条组,302为竖向筋条组,3010为第一横向筋条,50为卡槽抵接板,51为卡槽上卡板,52为卡槽下卡板,53为卡槽臂,531为上卡槽臂,532为下卡槽臂,5320为挡板;

a、b、c、d、e均为待放大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请参照图1至图12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较佳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图1展示了一种具有本实用新型外循环壳体总成的空调器。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外循环壳体总成包括主体机壳1、设置于主体机壳1内部的隔板2以及与隔板2相对设置用以盖合主体机壳1前端的外循环面罩3,空调器的主体机壳1、隔板2及外循环面罩3之间形成有容纳腔室,容纳腔内部设置有外循环风机4。本实用新型中的隔板2不一定为平板状结构,参考图1、图2中所示,隔板2设置为弯折状,如此设置利于空调运行过程中的空气导流。

作为空调器的外循环系统,容纳空间内部还设置有换热器6、压缩机7以及连接换热器6、压缩机7的冷媒流动管道8等基本构件,外循环面罩3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上通风孔31及下通风孔32,上通风孔31及下通风孔32作为空气流动的通道;此外,参考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还具有内循环壳体10,内循环壳体10与外循环壳体总成由隔板2隔断并共同构成本实用新型空调器的壳体结构,在内循环壳体10内部还设置有与以上外循环系统相匹配的内循环系统,内、外循环系统共同构成空调器的循环系统,以实现空调器的空气调节功能,至于具体的空气调节过程,本实用新型在此不作过多展开。

本实用新型中,参考图2、图3所示,主体机壳1的容纳腔内部内还固定的设置有由主体机壳1左、右两侧壁相对向内延伸形成的一对卡槽机构;参考图7、图8所示,外循环面罩3上与隔板2相对的一侧设置有用以增加外循环面罩3机械强度的强化筋30。参考图11、图12所示,将外循环风机4固定于容纳腔室内部时,外循环风机4卡合于两卡槽机构之间并由强化筋30抵接固定。以下将对此做进一步具体展示。

参考图2、图3所示,两个卡槽均包括竖直设置的卡槽抵接板50以及分别设置于卡槽抵接板50上、下两侧的卡槽上卡板51和卡槽下卡板52,两个卡槽抵接板50相对平行设置。

参考图4、图5所示,将外循环风机4卡合于两卡槽机构之间时,两个卡槽抵接板50分别抵接外循环风机4左、右两侧,卡槽上卡板51及卡槽下卡板(52)分别抵接外循环风机4的上、下两端面。

图3中所示卡槽抵接板50为连续的平板状,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卡槽抵接板50亦可以由多块相互之间具有一定距离的板体构成;而且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外循环风机4的外形形状,两卡槽抵接板50不局限于平行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更为具体的,卡槽机构还包括与主体机壳1侧壁相连的卡槽臂53,参考图3、图5所示,卡槽臂53包括分别与卡槽上卡板51、卡槽下卡板52一体延伸形成的上卡槽臂531、下卡槽臂532。

由于空调器内部设置有用以实现冷媒流动的冷媒流动管道(8),上卡槽臂531、下卡槽臂532在设置时,其具体形状需要根据冷媒流动管道的位置进行确定。参考图3、图5所示,其上卡槽臂531的外形设置为L形;下卡槽臂532上设置有卡口(图中未标示),卡口内设置有挡板5320,用,挡板5320通过插槽(图中未示出)与下卡槽臂532上的卡口相匹配以实现对冷媒流动管道的卡设。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参考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卡槽抵接板50的后端与隔板2相接,外循环风机4卡合于两卡槽机构之间时,隔板2抵接外循环风机4的后侧,参考图5所示。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强化筋30包括相互垂直设置于外循环面罩4上的横向筋条组301及竖向筋条组302,参考图7、图8所示,横向筋条组301及竖向筋条组302各自包括三条筋条,其共同构成栅格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横向筋条组301、竖向筋条组302与外循环风机4形成抵接的区域朝远离外循环风机4的方向凹陷形成风机端部容纳区300。空调器装配后,外循环面罩3上的强化筋30抵接外循环风机4的前侧,具体的参考参考图9、图10所示,外循环风机4的前端卡合于风机端部容纳区(300)内,风机端部容纳区(300)的外形与外循环风机4的前端相吻合。

本实施例中,隔板2与强化筋30分别从前、后两侧对外循环风机4形成抵接,从而有效防止外循环风机4在卡槽结构内的移动。

另外,横向筋条组301包括一条设置于所述风机端部容纳区300下边缘的第一横向筋条3010,参考图8、10,第一横向筋条3010即为设置于横向筋条组301最下端的筋条;参考图10、图11、图12所示,第一横向筋条3010位于外循环风机4的两侧朝容纳腔室内部延伸;参考图11、图12所示,第一横向筋条3010与下卡槽臂532、外循环风机4共同将容纳腔室分割为上容纳腔室11及下容纳腔室12。结合图6所示,所述上容纳腔室11及下容纳腔室12分别用于装配换热器6及压缩机7。

根据图示及以上描述,较为容易理解,本实用新型中的上通风孔31、下通风孔32分别与上容纳腔室11及下容纳腔室12相对应。第一横向筋条3010位于外循环风机4的两侧朝容纳腔室内部延伸并与下卡槽臂532、外循环风机4共同将容纳腔室分割成两部分,如此设计便于外循环风机4的单向导风,避免空气在容纳腔室内部紊乱流动。

在以上具体实施例中,下卡槽臂532上设置有挡板5320,容纳腔室由第一横向筋条3010、下卡槽臂532、挡板5320、外循环风机4(具体为外循环风机下端部)共同实现分割。

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中所涉及的“前”、“后”、“左”、“右”均是相对附图中所示方位而言,应按本领域常规的理解方式进行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