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空间专用空气净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94093阅读:1089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空间专用空气净化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大空间专用空气净化器。



背景技术:

空气净化器又称“空气清洁器”、空气清新机、净化器,是指能够吸附、分解或转化各种空气污染物(一般包括PM2.5、粉尘、花粉、异味、甲醛之类的装修污染、细菌、过敏原等),有效提高空气清洁度的产品,主要分为家用、商用、工业、楼宇。空气净化器的滤网技术主要是指采取HEPA滤网或活性炭滤网来过滤空气中的污染物,可是两种滤网都有各自的优缺点,HEPA滤网的优点是有效安全,是去除空气中颗粒污染物的最主要技术,但缺点是只能滤除悬浮微粒、无法滤除有害气体,而且使用HEPA滤网或活性炭滤网需要定期更换滤网。使用HEPA滤网的空气净化器要有良好的气密设计,否则空气会绕过滤网而失去过滤效果。而活性碳是一种疏松多孔物质,其发达的空隙结构使它具有很大的表面积,所以很容易吸附易挥发有机大分子物质,如笨、甲苯等,并且还负载冷触媒技术,用于甲醛等有毒气体的催化分解。

目前市面上空气净化器的种类繁多,可是净化的效果以及使用的方便性却难以达到人们的期望,主要是这些净化器能过滤的空气中污染物的种类有限,特别是室内装修产生的甲醛,甲苯等有毒有害气体,且密封性不好,不能有效的过滤掉有毒有害气体。此外,现有的空气净化器在较大空间用于空气净化时,净化效率低,需增加额外增加净化器数量,存在体积较大、移动使用不灵活、过滤效果达不到人们的期望等问题,而且还需定期更换滤网,存在二次污染。

因此,针对目前现有空气净化器在适用于大空间时所存在的缺陷,如何提供一种可适用于大空间、出风面积大、净化效率高且无需更换HEPA过滤网的空气净化器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净化效果好且无需更换滤网无二次污染的大空间专用空气净化器。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大空间专用空气净化器,包括升降顶盖2和筒状的机身8,所述机身8下端四周侧面分别开设有进风口,所述机身8内设有支架11;所述支架11上自下而上依次设有PM2.5传感器21、高压静电板20、低温等离子模块14、风机7、催化板6和升降机5,所述升降机5穿过所述机身8的出风口3与上方的升降顶盖2连接,所述PM2.5传感器21、高压静电板20、低温等离子模块14、风机7和升降机5分别与控制板连接。

进一步地,在所述大空间专用空气净化器上,所述进风口采用条形格栅组成,所述进风口上设置有可拆卸连接的粗滤网10、13、16、19。

进一步地,在所述大空间专用空气净化器上,所述出风口3采用回字型格栅组成,所述出风口3上设有可拆卸连接的粗滤网4。

进一步地,在所述大空间专用空气净化器上,所述机身8侧面设有可拆卸连接的后盖9。

进一步地,在所述大空间专用空气净化器上,所述机身8侧面还设有与所述控制板连接的显示屏12。

进一步地,在所述大空间专用空气净化器上,所述支架11上还设置有空气质量传感器15,所述空气质量传感器15位于所述高压静电板20的下方位置。

进一步地,在所述大空间专用空气净化器上,所述低温等离子模块14和所述控制板分别设置于不锈钢屏蔽罩内,所述不锈钢屏蔽罩固定安装于所述支架11上。

进一步地,在所述大空间专用空气净化器上,所述升降顶盖2为蘑菇状结构,其上表面设有薄膜开关1。

进一步地,在所述大空间专用空气净化器上,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机身8底部的底座22,所述底座22的四角位置均设有底轮17,所述底座22上设有可自动伸缩收纳的电源线盘线圈18,所述电源线盘线圈18与所述控制板连接。

进一步地,在所述大空间专用空气净化器上,所述机身8底部四周上可拆 卸安装有环形橡胶阻尼垫。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大空间专用空气净化器,其采用高压静电、低温等离子和耦合催化技术路线,无需更换HEPA等过滤网,无更换成本,无二次污染,且净化效果更好;采用底部360度四周侧面进风和顶部导风柱360度四周出风的结构设计,有效提高了空气净化效率;同时,可根据所净化空间大小,通过程序控制顶盖升降的高度,调节出风面积和净化效率,应用灵活;用户在使用时仅需定期清洗高压静电桶、催化板和低温等离子等净化模块即可;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大空间专用空气净化器具有结构紧凑、新颖独特、性能稳定、净化效果好等优点,且清洗周期短,无需更换滤网,不存在二次污染,可有效地提高了空间净化器的使用寿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良好的市场潜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大空间专用空气净化器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大空间专用空气净化器的立体装配结构示意图;

其中,薄膜开关1,顶盖2,出风口3,粗滤网4,升降机5,催化板6,风机7,机身8,后盖9,粗滤网10,支架11,显示屏12,粗滤网13,低温等离子体模块14,空气质量传感器15,粗滤网16,底轮17,电源线盘线圈18,粗滤网19,高压静电板20,PM2.5传感器21,底座2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大空间专用空气净化器,包括升降顶盖2和筒状的机身8,机身8下端四周侧面分别开设有进风口,机身8内设有支架11;支架11上自下而上依次设有PM2.5传感器21、高压静电板20、低温等离子模块14、风机7、催化板6和升降机5,升降机5穿过机身8的出风口3与上方的升降顶盖2连接,PM2.5传感器21、高压静电板20、低温等离子模块14、风机7和升降机5分别与控制板连接。为了方便用户拆洗和安装静电板模块,高压静电板20采用静电板触片式接线方式。

在该大空间专用空气净化器上,升降顶盖2通过升降机实现上下升降,设备在未启用状态,升降顶盖2与机身8完全贴合,能够起到防尘防水的效果;待设备启动后,通过升降机5控制升降顶盖2自动上升,在升降顶盖2与机身8之间形成出风口3。其次,通过电路感知设计,可以在升降顶盖2升降过程中起到防夹手作用。最后,可以通程序控制升降机5继而控制升降顶盖2升降的高度,从而调节出风口3的出风面积和净化效率。

于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风口采用360度四周侧面进风的结构设计,气采用若干条形格栅组成,并分别在进风口上设置有可拆卸连接的粗滤网10、13、16、19,这样外观更加简洁大方。优选地,针对在取出粗滤网时不可避免会有粉尘进入设备内部的情况,将粗滤网10、13、16、19可分别被设置为由下安装或取出,这种安装粗滤网的方式,不仅可以减少粉尘掉入设备的数量,而且更便于清理粗滤网残留。

于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风口格栅采用由方形到圆形的过渡的结构,与顶部出风孔由圆形扩散至方形的结构形成呼应关系。具体进风口格栅的一端在机身8上为方形结构,而与机身8内圆形风道连接的另一端的方形,这就使得进风口格栅是一个由一端为方形到另一端为圆形的过渡结构。同理顶部出风口处也为该种过渡结构设置,以保证在最大化进风面积的前提下,起到降低风噪、部分防水防尘的功效。

于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如图1所示,升降顶盖2为具有导流柱的蘑菇状结构,出风口3采用回字型格栅组成,并出风口3上设有可拆卸连接的粗滤网4。出风口3与顶盖2的导风柱相配合设置,使净化后的气流沿弧形导风柱形成顺势风的流向,降低了风噪。

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升顶盖2采用内弧5°角设计,可有效起到防水作用,也可以防止误导用户在顶盖处搁置重物或水杯等物品。在升降顶盖2的上表面设置薄膜开关,操作更加方便。以及将机身8和升降顶盖2均采用圆融的弧角设计,可最大程度防止儿童或老人由于碰撞造成伤害。

在本实施例中,由进风口、机身8和出风口3组成该大空间空气净化器的风道,该风道采用全新的酒杯式空气动力风道结构,即下端风道直径小而上端风道直径大的结构,可增强气密性与密封性,能让空气增压变大,从而实现吸附污 染空气到催化板净化。

此外,为便于安装或维修,在机身8侧面设有可拆卸连接的后盖9,该后盖9采用打开断电保护设计,当后盖9打开后可以给控制板发送一个信号,关闭所有电源,防止用户在不拔电源线情况下开盖造成的危险。在机身8的上端安装活动提手,便于将该大空间空气净化器整体向上提起,置放于相应的位置安放。

同时,为实时监测该净化器的运行状态和空气质量,在支架11上还设置有空气质量传感器15,空气质量传感器15位于高压静电板20的下方位置;以及在机身8侧面设置一个与控制板连接的数字显示屏12,可通过数字显示屏12直观的了解设备的运行情况及现阶段的空气质量。

为保证用户所处环境中其他设备或系统不受电磁干扰,将低温等离子模块14和控制板分别设置于不锈钢屏蔽罩内,不锈钢屏蔽罩固定安装于支架11上,该大空间空气净化器对控制板及低温等离子体模块14的EMC进行了电线传导及屏蔽传输的优化设计,使该空气净化器的电子电器性能满足车规级别标准。

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还包括设置于机身8底部的底座22,底座22的四角位置均设有底轮17,底座22上设有可自动伸缩收纳的电源线盘线圈18,电源线盘线圈18与控制板连接。此外,为了不破坏进风口与机身8整体外观,电源线安装在机身8底部的电源线盘线圈18上,既可以360度无死角转动,又可以自动伸缩收纳。

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可在大空间专用空气净化器上,机身8底部四周上可拆卸安装有环形橡胶阻尼垫,从而保证机身8的安放更加稳固,具有防摔倒、减少震动风噪的作用。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作为范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该实用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