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柜机和空调柜机的出风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908424阅读:466来源:国知局
空调柜机和空调柜机的出风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空调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空调柜机和该空调柜机的出风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空调器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空调柜机的换热器为一整体结构,且结构简单,容易出现换热效果不佳的问题,且空气经过换热器时产生的噪音较大,对空调器的使用造成一定影响。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柜机,旨在使该空调柜机的换热效果更好,进风量更加均匀,且噪音更小。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空调柜机,所述空调柜机包括:壳体,该壳体内形成有至少一风道,该壳体的下端设有与一所述风道连通的进风结构,上端设有正出风结构,所述正出风结构具有与一所述风道连通的正出风口;风机,设于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进风结构与所述正出风结构之间;一双排管换热器和至少一单排管换热器,均固定于所述壳体内,设于所述风机的下方,且面对所述进风结构设置,所述至少一单排管换热器设于该双排管换热器背离所述风机的一端;空气由所述进风结构进入所述风道,经所述双排管换热器和所述单排管换热器换热,由所述风机至所述正出风结构吹出。优选地,所述双排管换热器的高度与该单排管换热器的高度相等。优选地,所述双排管换热器的高度为单排管换热器高度的两倍。优选地,所述双排管换热器面向所述风机的一端还设有一所述单排管换热器。优选地,所述双排管换热器的高度与每一所述单排管换热器的高度均相等。优选地,每一单排管换热器的一端部均与双排管换热器的一端部相抵接。优选地,所述双排管换热器包括两排环绕设置的换热管,该两排换热管沿该双排管换热器的厚度方向交错设置。优选地,所述空调柜机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沿竖直方向固定连接所述双排管换热器和所述单排管换热器。优选地,所述空调柜机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安装架,所述双排管换热器和所述单排管换热器卡持于所述安装架内,所述连接板固定于所述安装架。优选地,所述进风结构环绕所述壳体的周向设置,所述双排管换热器和单排管换热器均呈环状设置。优选地,所述空调柜机还包括顶出风结构,该顶出风结构设于所述壳体的顶部,且具有与一所述风道连通的顶出风口,该顶出风结构连接有升降结构,该升降结构驱动所述顶出风结构上下运动,使所述顶出风口显露或隐藏于所述壳体;空气由所述进风结构进入所述风道,经所述双排管换热器和所述单排管换热器换热,由所述风机至所述正出风结构和所述顶出风结构的至少之一吹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柜机的出风控制方法,包括:第一次检测环境的温度;当环境的温度高于预设阈值时,使正出风结构的正出风口开启;第二次检测环境的温度,当环境的温度高于预设阈值时,控制升降结构驱动顶出风结构上下运动,使顶出风口显露于空调柜机的壳体。优选地,使顶出风口显露于空调柜机的壳体的步骤后,还包括:第三次检测环境的温度,当环境的温度低于预设阈值时,控制升降结构驱动顶出风结构上下运动,使顶出风口隐藏于空调柜机的壳体。本发明技术方案空调柜机的换热器包括双排管换热器和单排管换热器,由于双排管换热器具有双排换热管进行换热,换热效果优于仅具有单排换热管的单排管换热器,但由于双排换热管的设计,使得该双排管换热器的厚度大于单排管换热器的厚度,因此,双排管换热器处的进风阻力大于单排管换热器处的进风阻力,因此能够平衡进风结构处进风阻力,降低噪音。将一单排管换热器设于双排管换热器背离风机的一侧,由于双排管换热器距离风机较近,该单排管换热器距离风机较远,风机对双排管换热器处的吸风力强于该单排管换热器处的吸风力,从而使双排管换热器和该单排管换热器处的进风量相当,因此,使该空调柜机经过换热器进入风道的风更加均匀、换热效果更好;因该单排管换热器距离风机较远,风机对该单排管换热器处的吸风力也较小,进一步使得该单排管换热器处进风产生的噪音较小,从而使该空调柜机的噪音更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发明空调柜机的主视图;图2为图1中空调柜机的爆炸示意图;图3为图1中空调柜机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4为图2中空调柜机的换热器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换热器的爆炸示意图;图6为图2中空调柜机的换热器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换热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一双排管换热器和一单排管换热器的爆炸视图;图9为图2中空调柜机的换热器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中换热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中一双排管换热器和二单排管换热器的爆炸视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空调柜机335侧板10壳体70风机11前壳90换热器111让位口911换热管13后壳92连接板20进风结构921连接孔21进风孔93双排管换热器30出风结构94安装架31正出风结构941顶梁311正出风框943接水盘3111正出风口945固定板3113挡风板95单排管换热器33顶出风结构96装配间隙331顶出风口97辅助连接板333顶盖板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结合图1至图11,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柜机100。参见图1和图2,空调柜机100包括壳体10、进风结构20、出风结构30、风机70和换热器90,一般的,进风结构20、换热器90、风机70和出风结构30沿空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参见图2,壳体10包括相扣合的前壳11和后壳13,壳体10内形成有至少一风道(未标示),该风道主要形成于壳体10的内部,外部空气在风机70的驱动下,经由进风结构20进入到风道内,经过换热器90进行换热,并由风机70至出风结构30吹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出风结构30包括正出风结构31,该正出风结构31设于壳体10的上端,并具有与一风道连通的正出风口3111,进风结构20设于壳体10的下端,并与一风道连通;壳体10内还设有风机70和换热器90,风机70设于进风结构20与正出风结构31之间,换热器90包括一双排管换热器93和至少一单排管换热器95,该双排管换热器93与单排管换热器95均设于风机70的下方,且均面对进风结构20设置,至少一单排管换热器95设于双排管换热器93背离风机70的一端;空气由进风结构20进入风道,经双排管换热器93和单排管换热器95换热,由风机70,至正出风结构31吹出。本发明技术方案空调柜机100的换热器90包括双排管换热器93和单排管换热器95,由于双排管换热器93具有双排换热管进行换热,换热效果优于仅具有单排换热管的单排管换热器95,但由于双排换热管的设计,使得该双排管换热器93的厚度大于单排管换热器95的厚度,因此,双排管换热器93处的进风阻力大于单排管换热器95处的进风阻力。将一单排管换热器95设于双排管换热器93背离风机70的一侧,由于双排管换热器93距离风机70较近,该单排管换热器95距离风机70较远,风机70对双排管换热器93处的吸风力强于该单排管换热器95处的吸风力,从而使双排管换热器93和该单排管换热器95处的进风量相当,因此,使该空调柜机100具有较好的换热效果的同时进风效果更加均匀,且该单排管换热器95距离风机70较远,风机70对该单排管换热器95处的吸风力较小,使得该单排管换热器95处进风产生的噪音较小,从而使该空调柜机100的音质更好。参见图2至图5,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双排管换热器93的高度与该单排管换热器95的高度相等。由于双排管换热器93的换热效果优于单排管换热器95的换热效果,但相同高度的双排管换热器93的重量较单排管换热器95要大,因此,将双排管换热器93的高度设置为与该单排管换热器95的高度相等,在使该空调柜机100具有较好的换热效果的同时重量较轻,便于装配,且成本较低。参见图6、图7和图8,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双排管换热器93的高度为单排管换热器95高度的两倍。由于双排换换热器93的换热效果更好,但进风阻力较大,将双排管换热器93的高度为设置为该单排管换热器95高度的两倍,使该双排管换热器93处的进风量更大,使得该空调柜机100的换热效果更好、进风量更加均匀。结合图3和图9,将图3中的换热器90替换成图9中的换热器90,得到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具体参见图9至图11,双排管换热器93面向风机70的一侧还设有一单排管换热器95。由于单排管换热器95的进风阻力小,但进风量较大,而双排管换热器93的换热效果好,但进风阻力大,因此,为了将双排管换热器93与单排管换热器95的优势更好的相结合,本实施例中采取将双排管换热器93与单排管换热器95交错设置的结构,具体为,分别将一单排管换热器95设于该双排管换热器93的上方和下方,并且均与该双排管换热器93的端部相对接。该结构的设置使得空调柜机100在具有良好换热效果的同时,兼具进风量大的优点。具体地,该实施例中,该双排管换热器93的高度与每一单排管换热器95的高度均相等,也可根据具体需要将双排管换热器93与二单排管换热器95的高度设置为不相等地结构。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每一单排管换热器95的一端部均与双排管换热器93的一端部相抵接。使得两者在纵向位置连接紧密,从而使进入进风结构20的空气换热更加全面。可以理解的,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单排管换热器95和双排管换热器93之间还可以设置其他连接结构将两者进行连接,例如,双排管换热器93和单排管换热器95之间具有一定空隙,该空隙由一覆盖板进行覆盖,且该覆盖板固定连接于该双排管换热器93和单排管换热器95上,不仅可以达到将双排管换热器93和单排管换热器95进行连接的目的,还可以将两者之间的空隙进行密封,是换热器90的换热效果更好。参见图5、图8和图11,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双排管换热器93包括两排环绕设置的换热管911,该两排换热管911沿该双排管换热器93的厚度方向交错设置。由于空气沿双排管换热器93的厚度方向进行换热,将双排管换热器93地两排换热管911沿其厚度方向交错设置,使得进过该双排管换热器93的空气换热更加充分,使空调柜机100的换热效果更好。可以理解的,单排管换热器95包括一排沿竖直方向设置的换热管911。参见图5、图7和图10,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换热器90还包括连接板92,连接板92沿竖直方向固定连接双排管换热器93和单排管换热器95。该连接板92的设置,将双排管换热器93和单排管换热器95固定在一起,使换热器90更加稳固。每一双排管换热器93和每一单排管换热器95均具有沿竖直方向设置的两侧端面,每一双排管换热器93和每一单排管换热器95内的换热管911均沿水平方向设置,并贯穿于该两侧端面,每一换热管911均为弯折结构,并具有一弯折端9(为标示)和一接头端(为标示),该弯折端和接头端分别伸出于每一双排管换热器93两侧端面(每一单排管换热器95两侧端面)。该连接板92将双排管换热器93和单排管换热器95沿竖直方向位置相平齐的一侧端面进行连接,该侧端面为换热管911的接头端所在的侧端面。具体的,参见图5,连接板92具有多个连接孔921,该连接孔921与该双排管换热器93和该单排管换热器95的换热管911的接头端相匹配,每一接头端具有二连接头(未标示)。每一连接头穿过一相应的连接孔921,从而实现连接板92对该双排管换热器93和该单排管换热器95的连接。可以理解的,当该空调柜机100具有两个或多个单排管换热器95时,该连接板92的结构和连接结构与以上结构相类似,在此不再一一赘述。进一步参考图5,换热器90还包括固定于壳体10的安装架94,双排管换热器93和单排管换热器95卡持于安装架94内,连接板92固定于安装架94。参见图1和图2,进风结构20环绕壳体10的周向设置,双排管换热器93和单排管换热器95均呈环状设置。具体为环绕成圆筒形,或环绕成方形。传统的空调柜机的进风结构仅位于空调柜机的后半部分,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将进风结构20环绕壳体10的周向设置,具体为,该进风结构20部分设于前壳11,另一部分设于后壳13,为了实现周向进风并周向换热,相应的,该换热器90也需要设置为环状的结构,具体为,将双排管换热器93和单排管换热器95均环绕成圆筒形,或环绕成方形,参见图2,双排管换热器93和单排管换热器95均环绕成方形,由于换热管911在环绕的过程中,曲面的部位越多,越容易在曲面处形成应力集中,内部产生微裂纹,在一些特殊条件下如果冷或过热,该微裂纹失稳扩展,导致该换热管911的材料晶界断裂,从而使得换热管911局部产生泄露,因此,将双排管换热器93和单排管换热器95均环绕成方形,即该换热管911环绕成方形(该方形可为长方型或正方形),其只在少于四个折弯处产生曲面,因此,可降低换热管911绕制的难度,减小换热管911局部泄露的概率,使得该换热器90的换热效果更好、使用寿命更长。结合图4和图5作为参考,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安装架94包括顶梁941和接水盘943,接水盘943用于接收换热器90产生的冷凝水,一般该接水盘943呈圆盘状设置,该顶梁941为环状并与接水盘943相对设置,且分别卡持或抵持于该双排管换热器93的上端面和该单排管换热器95的下端面,该顶梁941和接水盘943还连接有若干固定板945,每一固定板945的一端固定于顶梁941,另一端固定与接水盘943,将顶梁941和接水盘943进行连接和固定,固定板945沿换热器90的周向对称设置,进一步对该双排管换热器93和单排管换热器95的周向进行止挡。参见图6和图7,换热器90具有一装配间隙96,双排管换热器93和单排管换热器95环绕成方形后,该双排管换热器93的两侧端面相临近并形成一间隙,同理,单排管换热器95的两侧端面相临近并形成一间隙,双排管换热器93的两侧端面与单排管换热器95的两侧端面分别平齐,也就是说双排管换热器93形成的间隙与单排管换热器95形成的间隙相平齐,且共同组成该装配间隙96,其中,双排管换热器93与单排管换热器95相平齐的一侧端面由连接板92相连接,双排管换热器93与单排管换热器95相平齐的另一侧端面由一辅助连接板97止挡。安装架94还包括一挡板947,该挡板947一端固定于顶梁941,另一端固定与接水盘943,并覆盖于该装配间隙96。进一步的,为了使由进风结构20进入的空气尽可能完全的由双排管换热器93和单排管换热器95进行换热,将该装配间隙96进一步密封,该挡板947的两侧分别固定于连接板92和辅助连接板97。一般的,换热器90的装配间隙96是在绕制换热管911时形成的,但是,若有外部空气经由该装配间隙96进入风道内,则该处进入的外部空气的换热效果较差,设置挡板947,可以防止该装配间隙96处进入外部空气,防止未经换热管911换热的空气流入到风道内,由此可提高换热效率。参见图2,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进风结构20包括多个进风孔21,多个进风孔21间隔均匀排布。通过多个进风孔21形成的进风结构20,使得通过多个进风孔21进入到壳体10内的空气能够形成均匀气流,同时该进风孔21的直径一般小于10mm,如此,可有效阻止空气内的大颗粒粉尘经由进风孔21进入到风道内,防止风道内的元器件如风机70和换热器90的损坏。多个进风孔21间隔均匀排布。如此,可进一步增强均匀进风效果,同时也可防止其中某一进风孔21被堵塞而导致的无法进风的问题。进一步参见图2,正该正出风结构31位于壳体10的中部位置,该壳体10设有与该正出风口3111相配合的让位口111,该让位口111开设于前壳11上。出风结构30还包括顶出风结构33,该顶出风结构33设于壳体10的顶部,且具有与一风道连通的顶出风口331,该顶出风结构33连接有升降结构(未图示),该升降结构驱动顶出风结构33上下运动,使顶出风口331显露或隐藏于壳体10;空气由进风结构20进入所述风道,经双排管换热器93和所述单排管换热器95换热,由风机70至正出风结构31和顶出风结构33的至少之一吹出。本空调柜机100的壳体10内形成有一条风道,正出风结构31和顶出风结构33位于同一风道内,相应的,风机70也设置有一个,如,正出风结构31的上下两端设有连通风道的贯通口(未标示),在风机70的驱动下,外部空气由进风结构20进入风道内,经过换热器90后经由下端的贯通口进入到正出风结构31中,可以经由该正出风结构31的正出风口3111吹出。同时,换热后的空气经由该正出风结构31上端的贯通口至顶出风结构33,可以经由顶出风结构33的顶出风口331吹出。在一个风道的情况下,本空调柜机100的整体结构简单、紧凑,并且成本较低。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该正出风结构31和顶出风结构33可位于不同的风道,壳体10内可形成有两风道,正出风结构31与其中一风道连通,顶出风结构33与另一风道连通,在风道为两条的情况下,本空调柜机100的风机70可设置一个或两个,即可以通过一个风机70同时驱动两条风道内空气流动,还可以是每一条风道对应一个风机70。在两个风道的情况下,正出风口3111和顶出风口331的出风量和出风速度便于控制,则空调柜机100的空气调节能力更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空调柜机100的出风结构30包括正出风结构31和顶出风结构33,使得空调柜机100不仅能从正出风结构31的正出风口3111进行正面出风,作为主要的出风模式,进一步结合顶出风结构33的顶出风口331进行顶部的出风,作为辅助的出风模式。顶出风结构33上设有的升降结构驱动顶出风结构33上下运动,使得顶出风结构33在关闭时能够隐藏于壳体10,达到对顶出风结构33上的顶出风口331的遮挡,避免外界杂质的进入,进一步对空调柜机100的内部结构进行保护,进一步提高了空调柜机100的使用和安全性能。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采用正出风结构31和顶出风结构33相结合的双出风结构,使得空调柜机100具有三种出风模式,可根据室内的温度和面积选择出风模式。例如在制冷条件下,正常工作模式只通过正出风结构31出风即可。当检测到室内温度过高时,可以升起顶出风结构33,通过正出风结构31和顶出风结构33同时进行出风。当检测到温度过低时,可以选择关闭正出风结构31,而只通过顶出风结构33进行出风;或者关闭顶出风结构33,只通过正出风结构21进行出风。如此,可实现多种出风模式,满足出风面积和出风量的需求,使室内空气的温度能够有效快速达到预先设置的温度。该正出风结构31和顶出风结构33均包括导风板(未标示),且导风板均具有横向导风板(未标示)和纵向导风板(未标示),分别可以将由正出风结构31和顶出风结构33吹出的风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来回扫动,使空调柜机100吹出的风更加舒适。本发明实施例中,正出风结构31连接有第一旋转结构(未图示),第一旋转结构驱动正出风结构31转动,使正出风口3111正对让位口111或隐藏于壳体10内。第一旋转结构驱动正出风结构31转动,使得正出风结构31具有开启和关闭两种状态,开启状态时,正出风口3111正对让位口111;关闭状态时,第一旋转结构驱动正出风结构31转动,使正出风口3111隐藏于壳体10内。相较于传统的出风口在关闭时仅利用导风板来进行遮挡的结构,本发明中,将正出风口3111隐藏于壳体10内的方式对正出风口3111的遮挡更为有效,能够全方位的对正出风口3111进行遮挡和密封,防止外界灰尘或水汽等杂质的进入,对空调柜机100的内部结构进行更好的保护,从而延长空调柜机100的使用寿命,使得空调柜机100使用和安全性能得到提高。正出风结构31包括正出风框311和连接于正出风框311的挡风板3113,正出风框311形成正出风口3111。本发明实施例中,正出风结构31的开启和关闭具体实现方式为:第一旋转结构驱动正出风结构31转动,使正出风结构31的正出风框311和挡风板3113分别正对让位口111。在正出风结构31关闭的状态下,挡风板3113正对让位口111,此时正出风口3111隐藏于壳体10。挡风板3113的设置能够将空调柜机10的内外进行隔开,防止外界杂质的进入,使空调柜机10的使用和安全性能得到提升。本发明实施例中,顶出风结构33还连接有第二旋转结构(未图示),第二旋转结构驱动顶出风结构33旋转,使顶出风口331周向出风。为了使空调柜机100进一步满足使用者的多重需求,顶出风口331在第二旋转结构的驱动下,可实现周向出风,使用者在各个方向都能感受到空调柜机100的风力。空调柜机100具有多种出风模式,且使室内空气的温度能够有效快速达到预先设置的温度。顶出风结构33包括圆形的顶盖板333和自顶盖板333的周缘向下延伸的侧板335,侧板335开设有顶出风口331。将顶出风结构33的顶盖板333设置为圆形,使得顶出风结构33大致为圆柱体,且空调柜机100整体大致为圆柱体,使得空调柜机100外形新颖、美观,更加满足现代人对时尚的追求。本实施例第一旋转结构可以是电机、主动齿轮以及从动齿轮或者齿条相配合的结构,其中主动齿轮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或者齿条啮合,从动齿轮或者齿条固定连接顶出风结构33。同理可知,第二旋转结构也可以是电机、主动齿轮以及从动齿轮或者齿条相配合的结构,其中主动齿轮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或者齿条啮合,从动齿轮或者齿条固定连接正出风结构31。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柜机100的出风控制方法包括:第一次检测环境的温度;当环境的温度高于预设阈值时,使正出风结构31的正出风口3111开启;第二次检测环境的温度,当环境的温度高于预设阈值时,控制升降结构驱动顶出风结构33上下运动,使顶出风口331显露于空调柜机100的壳体10。使顶出风口331显露于空调柜机100的壳体10的步骤后,还包括:第三次检测环境的温度,当环境的温度低于预设阈值时,控制升降结构驱动顶出风结构33上下运动,使顶出风口331隐藏于空调柜机100的壳体10。空调柜机10的出风控制方法,使顶出风口331显露于空调柜机100的壳体10的步骤后及第三次检测环境的温度之前,还包括:当空调柜机100具有第二旋转结构时,该第二旋转结构驱动顶出风结构33旋转,使顶出风口331周向出风。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