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可靠的机柜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38281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安全可靠的机柜空调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机柜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安全可靠的机柜空调。



背景技术:

机柜中的电子元件组在工作中会产生大量热量,热量会使电柜中的空气温度急剧升高,不进行冷却的话会使电子元件组由于温度过高而停止工作甚至损坏,造成极大的损失。常见的解决方式是为机柜提供空调散热,机柜空调具有内机和外机,现有的机柜空调有将内机设置在柜体内部的顶端,在工作时内机容易因为空气冷凝而产生冷凝水珠,冷凝水珠容易滴到下方的电子元件组,造成电路的短路及损坏,因此,这种机柜空调在实际使用中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机柜空调,内机设于柜体内部的电子元件组的下方避免了内机产生的冷凝水珠对柜体内部的电子元件组产生影响,从而减少安全隐患。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安全可靠的机柜空调,包括内机、外机和容纳有电子元件组的柜体,所述内机安装在所述柜体的内部,所述内机设于所述柜体的内的所述电子元件组的下方,所述内机与所述外机通过管道连接。

具体地,通过将所述内机设置在所述电子元件组的下方,能够有效避免所述内机的冷凝水珠滴落在所述电子元件组上,从而减少安全隐患,同时提高所述电子元件组的工作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外机固定安装在所述柜体的顶部。

具体地,通过将所述外机固定安装在所述柜体的顶部,实现柜体与所述外机的一体化结构,避免了在用户现场对所述内机和所述外机进行连接,简单安排工序,降低现场安装的难度,提高了安装效率。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外机上开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所述出气口均与机房内部的空气连通。

具体地,直接利用机房内部的空气冷却所述外机的冷凝器,所述外机排出的热空气也直接排在机房内,此时所述外机的冷凝风机在低转速运行。该室内直排式结构的优点是所述外机不用现场额外施工,可直接使用。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外机上开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机柜空调还包括回气管和排气管,所述回气管的一端与所述进气口连接,所述回气管的另一端延伸至机房外部并与室外空气连通;所述排气管的一端与所述出气口连接,所述排气管的另一端延伸至机房外部并与室外空气连通。

具体地,所述外机的进气口和出气口均通过气管与室外空气连通,利用室外的空气冷却所述外机的冷凝器,所述外机排出的热空气也排出室外,此时冷凝风机高速运行。该风管排风式结构的优点是一体式机柜的外机直接利用外环境的空气,不需要利用机房内的空气,从而降低机房内部的环境温度控制空调的热负荷,且所述外机与气管进行连接的施工难度低于将所述外机放置在室外连接铜管的难度,能够有效降低安装难度,提高安装效率。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外机还包括外壳,以及安装在所述外壳内的压缩机、冷凝器、冷凝风机和电控盒,所述进气口和出气口开设于所述外壳的顶部,所述冷凝器安装在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之间,所述压缩机位于所述冷凝器靠近所述进气口的一侧,所述冷凝风机位于所述冷凝器靠近所述出气口的一侧,所述电控盒位于所述冷凝风机远离所述冷凝器的一侧。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柜体的内部还设置有用于驱动柜体内部空气循环的应急内风机。

具体地,所述内机的内部设置有内循环风机,用于实现所述柜体内部的空气循环,实际使用过程中,当所述内循环风机出现故障时,所述柜体内部的空气将无法实现空气循环和热交换。本方案通过设置所述应急内风机,在所述内循环风机出现故障时,启动所述应急内风机取代所述内循环风机,驱动所述柜体内部的空气循环,实现异常状态下的散热。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应急抽风机和应急排风机,所述柜体上开设有抽风口和排风口,所述应急抽风机安装在所述抽风口位置,所述应急排风机安装在所述排风口位置。

具体地,当由所述内机和所述外机组成的空调系统出现故障时,导致空调系统无法制冷,此时所述柜体内部的所述电子元件组将无法实现散热,本方案通过设置所述应急抽风机和所述应急排风机,使紧急状态下所述柜体的内部能够与外部的空气连通,即与室内空气连通,利用室内空气对所述柜体内的所述电子元件组进行散热,从而实现柜体内的电子元件组在紧急状态下的有效散热,避免电子元件组损坏或者被迫停止工作。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应急抽风机设于所述柜体底部,所述应急排风机设于所述柜体顶部。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柜体上设置有抽风启闭门和排风启闭门,所述抽风启闭门覆盖所述抽风口,所述排风启闭门覆盖所述排风口。

具体地,通过设置所述抽风启闭门和排风启闭门,保证机柜空调正常状态下所述柜体的内部与外部空气隔绝,从而避免柜体内部的低温空气散失,进而提高散热效率。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柜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可启闭的前门板和后门板。

具体地,当由所述内机和所述外机组成的空调系统出现故障时,导致空调系统无法制冷,此时所述柜体内部的所述电子元件组将无法实现散热,本方案通过设置可启闭的前门板和后门板,在紧急状态下通过开启所述前门板和所述后门板使所述柜体的内部能够与外部的空气连通,即与室内空气连通,利用室内空气对所述柜体内的所述电子元件组进行散热,从而实现柜体内的电子元件组在紧急状态下的有效散热,避免电子元件组损坏或者被迫停止工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机柜空调,包括内机、外机和容纳有电子元件组的柜体,所述内机安装在所述柜体的内部,所述内机设于所述柜体的内的所述电子元件组的下方,所述内机与所述外机通过管道连接。通过将内机设于柜体内部的电子元件组的下方避免了内机产生的冷凝水珠对柜体内部的电子元件组产生影响,从而减少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所述的机柜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所述的外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二所述的机柜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四所述的机柜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1至图4中:

1、柜体;2、内机;3、外机;31、进气口;32、出气口;33、外壳;34、压缩机;35、冷凝器;36、冷凝风机;37、电控盒;4、电子元件组;5、回气管;6、排气管;7、应急抽风机;8、应急排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一种安全可靠的机柜空调,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内机2、外机3和容纳有电子元件组4的柜体1,所述内机2安装在所述柜体1的内部,所述内机2设于所述柜体1的内的所述电子元件组4的下方,所述内机2与所述外机3通过管道连接。具体地,通过将所述内机2设置在所述电子元件组4的下方,能够有效避免所述内机2的冷凝水珠滴落在所述电子元件组4上,从而减少安全隐患,同时提高所述电子元件组4的工作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外机3固定安装在所述柜体1的顶部。通过将所述外机3固定安装在所述柜体1的顶部,实现柜体1与所述外机3的一体化结构,避免了在用户现场对所述内机2和所述外机3进行连接,简单安排工序,降低现场安装的难度,提高了安装效率。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外机3上开设有进气口31和出气口32,所述进气口31、所述出气口32均与机房内部的空气连通。具体地,直接利用机房内部的空气冷却所述外机3的冷凝器35,所述外机3排出的热空气也直接排在机房内,此时所述外机3的冷凝风机36在低转速运行。该室内直排式结构的优点是所述外机3不用现场额外施工,可直接使用。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外机3还包括外壳33,以及安装在所述外壳33内的压缩机34、冷凝器35、冷凝风机36和电控盒37,所述进气口31和出气口32开设于所述外壳33的顶部,所述冷凝器35安装在所述进气口31和所述出气口32之间,所述压缩机34位于所述冷凝器35靠近所述进气口31的一侧,所述冷凝风机36位于所述冷凝器35靠近所述出气口32的一侧,所述电控盒37位于所述冷凝风机36远离所述冷凝器35的一侧。

实施例二:

一种安全可靠的机柜空调,如图2和图3所示,包括内机2、外机3和容纳有电子元件组4的柜体1,所述内机2安装在所述柜体1的内部,所述内机2设于所述柜体1的内的所述电子元件组4的下方,所述内机2与所述外机3通过管道连接。具体地,通过将所述内机2设置在所述电子元件组4的下方,能够有效避免所述内机2的冷凝水珠滴落在所述电子元件组4上,从而减少安全隐患,同时提高所述电子元件组4的工作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外机3固定安装在所述柜体1的顶部。通过将所述外机3固定安装在所述柜体1的顶部,实现柜体1与所述外机3的一体化结构,避免了在用户现场对所述内机2和所述外机3进行连接,简单安排工序,降低现场安装的难度,提高了安装效率。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外机3上开设有进气口31和出气口32,机柜空调还包括回气管5和排气管6,所述回气管5的一端与所述进气口31连接,所述回气管5的另一端延伸至机房外部并与室外空气连通;所述排气管6的一端与所述出气口32连接,所述排气管6的另一端延伸至机房外部并与室外空气连通。具体地,所述外机3的进气口31和出气口32均通过气管与室外空气连通,利用室外的空气冷却所述外机3的冷凝器35,所述外机3排出的热空气也排出室外,此时冷凝风机36高速运行。该风管排风式结构的优点是一体式机柜的外机3直接利用外环境的空气,不需要利用机房内的空气,从而降低机房内部的环境温度控制空调的热负荷,且所述外机3与气管进行连接的施工难度低于将所述外机3放置在室外连接铜管的难度,能够有效降低安装难度,提高安装效率。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外机3还包括外壳33,以及安装在所述外壳33内的压缩机34、冷凝器35、冷凝风机36和电控盒37,所述进气口31和出气口32开设于所述外壳33的顶部,所述冷凝器35安装在所述进气口31和所述出气口32之间,所述压缩机34位于所述冷凝器35靠近所述进气口31的一侧,所述冷凝风机36位于所述冷凝器35靠近所述出气口32的一侧,所述电控盒37位于所述冷凝风机36远离所述冷凝器35的一侧。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

所述柜体的内部还设置有用于驱动柜体内部空气循环的应急内风机。具体地,所述内机的内部设置有内循环风机,用于实现所述柜体内部的空气循环,实际使用过程中,当所述内循环风机出现故障时,所述柜体内部的空气将无法实现空气循环和热交换。本方案通过设置所述应急内风机,在所述内循环风机出现故障时,启动所述应急内风机取代所述内循环风机,驱动所述柜体内部的空气循环,实现异常状态下的散热。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

如图4所示,该机柜空调还包括应急抽风机7和应急排风机8,所述柜体1上开设有抽风口和排风口,所述应急抽风机7安装在所述抽风口位置,所述应急排风机8安装在所述排风口位置。具体地,当由所述内机2和所述外机3组成的空调系统出现故障时,导致空调系统无法制冷,此时所述柜体1内部的所述电子元件组4将无法实现散热,本方案通过设置所述应急抽风机7和所述应急排风机8,使紧急状态下所述柜体1的内部能够与外部的空气连通,即与室内空气连通,利用室内空气对所述柜体1内的所述电子元件组4进行散热,从而实现柜体1内的电子元件组4在紧急状态下的有效散热,避免电子元件组4损坏或者被迫停止工作。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应急抽风机7设于所述柜体1底部,所述应急排风机8设于所述柜体1顶部。所述柜体1上设置有抽风启闭门和排风启闭门,所述抽风启闭门覆盖所述抽风口,所述排风启闭门覆盖所述排风口。通过设置所述抽风启闭门和排风启闭门,保证机柜空调正常状态下所述柜体1的内部与外部空气隔绝,从而避免柜体1内部的低温空气散失,进而提高散热效率。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

所述柜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可启闭的前门板和后门板。具体地,当由所述内机和所述外机组成的空调系统出现故障时,导致空调系统无法制冷,此时所述柜体内部的所述电子元件组将无法实现散热,本方案通过设置可启闭的前门板和后门板,在紧急状态下通过开启所述前门板和所述后门板使所述柜体的内部能够与外部的空气连通,即与室内空气连通,利用室内空气对所述柜体内的所述电子元件组进行散热,从而实现柜体内的电子元件组在紧急状态下的有效散热,避免电子元件组损坏或者被迫停止工作。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

所述柜体的内部还设置有用于驱动柜体内部空气循环的应急内风机。具体地,所述内机的内部设置有内循环风机,用于实现所述柜体内部的空气循环,实际使用过程中,当所述内循环风机出现故障时,所述柜体内部的空气将无法实现空气循环和热交换。本方案通过设置所述应急内风机,在所述内循环风机出现故障时,启动所述应急内风机取代所述内循环风机,驱动所述柜体内部的空气循环,实现异常状态下的散热。

该机柜空调还包括应急抽风机和应急排风机,所述柜体上开设有抽风口和排风口,所述应急抽风机安装在所述抽风口位置,所述应急排风机安装在所述排风口位置。具体地,当由所述内机和所述外机组成的空调系统出现故障时,导致空调系统无法制冷,此时所述柜体内部的所述电子元件组将无法实现散热,本方案通过设置所述应急抽风机和所述应急排风机,使紧急状态下所述柜体的内部能够与外部的空气连通,即与室内空气连通,利用室内空气对所述柜体内的所述电子元件组进行散热,从而实现柜体内的电子元件组在紧急状态下的有效散热,避免电子元件组损坏或者被迫停止工作。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应急抽风机设于所述柜体底部,所述应急排风机设于所述柜体顶部。所述柜体上设置有抽风启闭门和排风启闭门,所述抽风启闭门覆盖所述抽风口,所述排风启闭门覆盖所述排风口。通过设置所述抽风启闭门和排风启闭门,保证机柜空调正常状态下所述柜体的内部与外部空气隔绝,从而避免柜体内部的低温空气散失,进而提高散热效率。

所述柜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可启闭的前门板和后门板。具体地,当由所述内机和所述外机组成的空调系统出现故障时,导致空调系统无法制冷,且所述应急抽风机和所述应急排风机也出现故障,此时所述柜体内部的所述电子元件组将无法实现散热,本方案通过设置可启闭的前门板和后门板,在紧急状态下通过开启所述前门板和所述后门板使所述柜体的内部能够与外部的空气连通,即与室内空气连通,利用室内空气对所述柜体内的所述电子元件组进行散热,从而实现柜体内的电子元件组在紧急状态下的有效散热,避免电子元件组损坏或者被迫停止工作。

需要声明的是,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在本发明所公开的技术范围内,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容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