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32161阅读:619来源:国知局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家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空气调节器(airconditioner,简称空调器)是用于向封闭的空间或区域直接提供经过处理的空气的电器,在现有技术中,空调器一般用于对工作环境的温度进行调节。随着人们对环境要求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空调器的功能也越来越丰富。

由于人们对空气洁净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出现了一些在空调器内设置净化装置的方案,其对进入空调器的部分空气进行净化,然而这些带有净化功能的空调器存在以下问题:由于仅能对部分空气进行净化,净化效果较差;另外,由于净化装置长时间工作,即使空气处于非常清洁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工作,使得净化装置使用寿命降低,并且还容易带来二次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要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带有净化功能的空调器。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目的是要使得空调器的功能可以按需要启停,避免净化功能始终工作。

本发明的另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在进行净化时,避免风量减小引起室内机换热器负荷异常。

特别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包括:

罩壳,具有分别形成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左表面和右表面的左端盖和右端盖,且其顶部形成有进风口;

前面板,设置在所述罩壳的前侧,以形成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前表面;

净化模块,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罩壳上,且具有多个横向延伸的净化段,所述多个净化段在其宽度方向上首尾依次连接,以使多个所述净化段同步移动;以及

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罩壳的前部,并配置成与至少一个所述净化段相连,以驱动所述净化模块移动;其中

所述净化模块配置成在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在所述前面板的内侧至所述进风口的内侧之间移动;且

所述左端盖和所述右端盖的内侧分别开设有对称设置的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以使所述净化模块的左端和右端分别沿所述第一导向槽和所述第二导向槽移动。

可选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

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均配置成可受控地输出两个方向相反的驱动力;

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配置成可转动地分别连接在一个所述净化段的左端和右端,且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同轴设置,以在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的带动下转动;

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分别沿竖直方向固定于所述罩壳的前侧的横向左右两端,且配置成分别与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啮合,以使所述齿轮在转动时沿所述齿条的延伸方向移动。

可选地,所述净化段的左右端部分别具自该端部的上沿和下沿竖直延伸出的上连接销孔和下连接销孔;

每相邻两个所述净化段中的位于上方的所述净化段的下连接销孔和位于下方的所述净化段的上连接销孔通过连接销柱同轴连接,以使该两个相邻的所述净化段可转动地铰接。

可选地,所述净化模块具有两个驱动销柱,并与位于所述净化模块最下方的所述净化段的左右两端的两个所述下连接销孔同轴设置;且

所述两个驱动销柱分别与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同轴设置,以在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带动下分别沿所述第一齿条和所述第二齿条移动。

可选地,所述连接销柱的背离所述净化段的端部向外延伸有滑动凸台;

所述滑动凸台配置成可滑动地嵌入在所述第一导向槽或第二导向槽内,以分别在所述第一导向槽或第二导向槽内沿所述第一导向槽或第二导向槽的延伸方向滑动,且限制所述净化段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导向槽或第二导向槽的延伸方向上的移动。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向槽具有第一上区段、第一下区段和第一弯折区段;

所述第一上区段位于所述进风口下方,且配置成自所述进风口前沿的下方倾斜向上延伸至所述进风口后沿的下方;

所述第一弯折区段配置成自所述第一上区段的前端弯折向前下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下区段配置成自所述第一弯折区段的下端竖直向下延伸;以及

所述第二导向槽具有第二上区段、第二下区段和第二弯折区段;且

所述第二上区段、所述第二下区段和所述第二弯折区段分别与所述第一上区段、所述第一下区段和所述第一弯折区段镜像对称设置。

可选地,所述净化模块配置成可受控移动至所述第一上区段和所述第二上区段之间的第一位置,并使所述净化模块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位于所述进风口前沿的前侧和所述进风口后沿的后侧;以及

所述净化模块配置成可受控移动至所述第一下区段和所述第二下区段之间的第二位置,并使所述净化模块整体位于所述进风口的前沿所在竖直平面的前侧。

可选地,所述的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净化模块内侧,配置成与流经其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其中

所述换热器具有多个换热区域和至少一个电子膨胀阀,且配置成根据所述净化模块的位置调节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以控制进入所述多个换热区域的冷媒量。

本发明的带有净化功能的空调器,设置有与驱动装置连接的净化模块,净化模块由驱动装置驱动在室内机内部移动,在净化模式下净化模块由驱动装置驱动移动至完全遮蔽进风口的净化位置,从而对进入室内机的气流进行净化,提升室内环境的空气质量;在非净化模式下,净化模块还可由驱动装置的驱动移出进风口,以显露进风口,从而使得气流不经过净化模块直接进入室内机。从而可以根据需要开启净化功能,延长了净化模块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空调室内壁挂机通过将换热器分为多个换热区域,并针对流经多个换热区域的风量的不同,调节各换热区域内的冷媒输入量。从而在保证空调室内壁挂机整体具有较高的换热效率的同时,避免换热器出现局部温差过大情况的出现,增强了换热器运行的稳定性。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分解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罩壳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罩壳从另一视角观察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净化模块和驱动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净化段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分液调节装置的示意性正视图;

图9是沿图8中的剖切线a-a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的示意性分解图。参见图1和图2,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一般性地可包括用于支撑风机和换热装置的骨架130、罩设在骨架130上的罩壳120和设置在罩壳120前部以形成空调室内机100前表面的前面板。具体地,罩壳120的顶部设置有进风格栅,进风格栅上形成有进风口121以允许环境空气进入所述空调室内机100。罩壳120还具有分别形成空调室内机100的左表面和右表面的左端盖124和右端盖125。骨架130、罩壳120和前面板可共同构成空调室内机100的机身。

特别地,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净化模块150和驱动装置。净化模块150配置成可移动地设置于罩壳120上。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罩壳120的示意性结构图。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罩壳120的另一方向上的示意性结构图。参见图3和图4,左端盖124和右端盖125的内侧分别开设有对称设置的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以使净化模块150的左端和右端分别沿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移动。净化模块150具有多个横向延伸的净化段151,多个净化段151在其宽度方向上首尾依次连接,以使多个净化段151同步移动。驱动装置设置在罩壳120的前部,并配置成与至少一个净化段151相连,以驱动净化模块150移动。

进一步地,净化模块150可配置成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在前面板的内侧至进风口121的内侧之间移动。

也即是,当空气质量为中或较差时,净化模块150可以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由前面板的内侧移动至进风口121的内侧,也即是净化位置。净化模块150完全遮蔽进风口121,净化模块150与空气充分接触,对进入室内机100的气流进行充分净化,提升室内环境的空气质量。

当空气质量为良或优时,净化模块可以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由进风口121的内侧移动至前面板的内侧,也即是位于前面板与室内换热器前表面之间的非净化位置,从而将进风口121显露,可以降低净化模块的风阻,使得空调器更加节能环保。

本发明的带有净化功能的空调器,设置有与驱动装置连接的净化模块150,净化模块150由驱动装置驱动在室内机100内部移动,在净化模式下净化模块150由驱动装置驱动移动至完全遮蔽进风口121的净化位置,从而对进入室内机100的气流进行净化,提升室内环境的空气质量;在非净化模式下,净化模块150还可由驱动装置的驱动移出进风口121,以显露进风口121,从而使得气流不经过净化模块150直接进入室内机100。从而可以根据需要开启净化功能,延长了净化模块150的使用寿命。

净化模块150可设置于室内机100的滤尘网的内侧,净化模块150在由远离进风口121的位置运动至进风口121的内侧时,净化模块150位于滤尘网的下部,进入室内机100的气流首先经过滤尘网进行粗过滤,再经过净化模块150进行精细过滤,得到充分净化,之后再进入室内机100中,经与室内换热器换热后,再经过出风口进入室内环境中。

气流在经过净化模块150之前,先经过滤尘网过滤其中的灰尘、颗粒等杂质,可以避免气流中的灰尘、颗粒等杂质进入净化模块150而影响净化组的使用,同时,也避免了净化模块150在长时间使用后堆积灰尘而需要频繁清洗或更换。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净化模块150和驱动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图6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净化段151的示意性结构图。参见图5和图6,净化模块150可由多个长条形的净化段151组成。多个长条形的净化段151平行依次排列成链式。由此,使得净化模块150在沿着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移动时,转向更灵活平稳。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驱动装置包括两组,每组均具有一个电机、一个齿轮和一个齿条。具体为,第一电机127a和第二电机128a,均配置成可受控地输出两个方向相反的驱动力。第一齿轮127b和第二齿轮128b,配置成可转动地分别连接在一个净化段151的左端和右端,且分别与第一电机127a和第二电机128a的输出轴同轴设置,以在第一电机127a和第二电机128a的带动下转动。第一齿条127c和第二齿条128c,分别沿竖直方向固定于罩壳120的前侧的横向左右两端,且配置成分别与第一齿轮127b和第二齿轮128b啮合,以使齿轮在转动时沿齿条的延伸方向移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净化段151的左右端部分别具自该端部的上沿和下沿竖直延伸出的上连接销孔151a和下连接销孔151b。每相邻两个净化段151中的位于上方的净化段151的下连接销孔151b和位于下方的净化段151的上连接销孔151a通过连接销柱152同轴连接,以使该两个相邻的净化段151可转动地铰接。也即是,多段净化段151沿上下方向(当净化模块150位于非净化位置时)形成链式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净化模块150具有两个驱动销柱153,并与位于净化模块150最下方的净化段151的左右两端的两个下连接销孔151b同轴设置。两个驱动销柱153分别与第一齿轮127b和第二齿轮128b同轴设置,以在第一齿轮127b和第二齿轮128b带动下分别沿第一齿条127c和第二齿条128c移动。也即是,第一齿轮127b和第二齿轮128b均位于净化模块150的下方。由此,在净化模块150沿弧形曲线在前面板内侧和进风口121内侧之间移动时,两个驱动装置仅需随净化模块150的下端在前面板内侧进行简单的竖直运动,从而可以充分利用前面板与罩壳120之间的狭长空间,使空调室内机100的结构更紧凑。

净化模块150在由前面板的内侧移动至进风口121的内侧时,净化模块150可以位于滤尘网的下部,进入室内机100的气流首先经过滤尘网进行粗过滤,再经过净化模块150进行精细过滤,得到充分净化,之后再进入罩壳120内侧,经由室内换热器换热后,再经过出风口进入室内环境中。

气流在经过净化模块150之前,先经过滤尘网过滤其中的灰尘、颗粒等杂质,可以避免气流中的灰尘、颗粒等杂质进入净化模块150而影响净化模块150的使用,同时,也避免了净化模块150在长时间使用后堆积灰尘而需要频繁清洗或更换。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销柱152的背离净化段151的端部向外延伸有滑动凸台。滑动凸台配置成可滑动地嵌入在第一导向槽或第二导向槽内,以分别在第一导向槽或第二导向槽内沿第一导向槽或第二导向槽各自的延伸方向滑动,且限制净化段151在垂直于第一导向槽或第二导向槽的延伸方向上的移动。

具体地,第一导向槽具有第一上区段124a、第一下区段124c和第一弯折区段124b。第一上区段124a位于进风口121下方,且配置成自进风口121前沿的下方倾斜向上延伸至进风口121后沿的下方。第一弯折区段124b配置成自第一上区段124a的前端弯折向前下方向延伸。第一下区段124c配置成自第一弯折区段124b的下端竖直向下延伸。第二导向槽具有第二上区段125a、第二下区段125c和第二弯折区段125b。第二上区段125a、第二下区段125c和第二弯折区段125b分别与第一上区段124a、第一下区段124c和第一弯折区段124b镜像对称设置。

由此,当净化模块150位于净化位置时,第一齿轮127b和第二齿轮128b分别运动至第一弯折段和第二弯折段的内侧。当述净化模块150位于非净化位置时,第一齿轮127b和第二齿轮128b分别运动至第一下区段124c和第二下区段125c的下端的内侧。

进一步地,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内可设置有多个行程开关,以控制第一电机127a和第二电机128a的转动。具体地,多个行程开关可分别位于:第一上区段124a与第一弯折段的连接处的导槽壁上,第二上区段125a与第二弯折段的连接处的导槽壁上,第一下区段124c下端部的导槽壁上以及第二下区段125c下端部的导槽壁上。

也即是,当净化模块150位于第一位置时,分别与第一齿轮127b和第二齿轮128b同轴设置的驱动销柱153自下向上移动分别经过第一弯折区段124b和第二弯折区段125b,而后可分别和位于第一上区段124a和第二上区段125a的导槽壁上的行程开关抵触,以使第一电机127a和第二电机128a受控停止转动。当净化模块150位于第二位置时,分别与第一齿轮127b和第二齿轮128b同轴设置的驱动销柱153自上向下移动,分别经过第一弯折区段124b和第二弯折区段125b,而后可分别和位于第一下区段124c和第二下区段125c的下端部的导槽壁上的行程开关抵触,以使第一电机127a和第二电机128a受控停止转动。由此,可避免电机转动过步噪音,降低齿轮和齿条的磨损。

每个导向槽均由一个上区段、一个下区段和一个弯折区段组成。具体地,第一上区段124a和第二上区段125a可位于进风的左右两侧边缘的正下方,且具有与其左右两侧边缘大致相等的长度,以保证运动至第一上区段124a和第二上区段125a之间的净化模块150可位于进风口121的正下方,且其覆盖面积不小于进风口121的进风截面积。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净化模块150配置成可受控移动至第一上区段124a和第二上区段125a之间的第一位置,也即是净化位置,并使净化模块150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位于进风口121前沿的前侧和进风口121后沿的后侧。

净化模块150还配置成可受控移动至第一下区段124c和第二下区段125c之间的第二位置,也即是非净化位置,以使净化模块150整体位于进风口121前沿所在竖直平面的前侧。

进一步地,净化模块150还可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其他位置。也即是,净化模块150也可以部分移动至前面板内侧,部分遮蔽住进风口121的一部分,将进风口121的部分显露,部分遮蔽,从而降低室内机100的风阻。由此实现空气净化能力的灵活可调,实现空调器功能的扩展和使用的灵活。

另外,当净化模块150由驱动装置驱动在前面板110的内侧与进风口121的内侧之间移动时,净化模块150与室内换热器160表面的垂直距离相对较近。由此,当净化模块150移动至遮挡某一部分室内换热器160时,会在该局部区域产生相对较大的风阻,影响该局部区域的换热效率。从而使得室内换热器160产生局部温差,容易发生凝露或冻结等问题,使其换热能力减弱。

图7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的室内换热器160和风机170的示意性结构图。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室内换热器160具有多个换热区域和至少一个电子膨胀阀161,且配置成根据净化模块150的位置调节电子膨胀阀161的开度以控制进入多个换热区域的冷媒量。

电子膨胀阀161可以为多个。电子膨胀阀161的具体数量可以和换热区域的数量相同,以使每个换热区域均具有一个与之相对的电子膨胀阀161,从而可以通过与其相对应的电子膨胀阀161直接调节控制进入其内的冷媒输入量,从而适应各换热区域的由于风阻不同而产生差异的换热效率,进而使得室内换热器160各个区域的换热效果大致相同。

多个换热区域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位于进风口121下方的第一换热区域和位于进风口121前沿的前侧下方的第二换热区域(即前面板内侧对应的区域);

净化模块150由驱动装置140驱动移动至进风口121的内侧时,净化模块150遮蔽进风口,此时净化模块150所处的位置即为第一位置,进风口121进风路径的下游即为第一换热区域。

净化模块150由驱动装置140驱动移动至前面板110的内侧时,将进风口121显露。此时,净化模块150的位置即为第二位置。前面板110的内侧对应的区域即为第二换热区域。

室内换热器160可具有用于引导冷媒流入的总导流管路200以及用于分别向第一换热区域和第二换热区域输送冷媒的第一导流管路210和第二导流管路220。电子膨胀阀161可设置于第一导流管路210或第二导流管路220的输入端,以调节进入第一导流管路210和/或第二导流管路220的冷媒量。

净化模块150由驱动装置140驱动移动至进风口121的内侧时,净化模块完全遮蔽进风口121的位置,以对进入室内机100的空气进风净化。此时,位于净化模块150内侧,进风口121下方的第一换热区域受净化模块150的风阻的影响较为明显。由此,需要限制流入第一换热区域的冷媒,和/或增加流入第二换热区域的冷媒。

当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稍好,用户不要求室内机100的净化模块启动净化模式时,净化模块150由驱动装置140驱动由完全遮蔽进风口121的位置向前面板110内侧的位置移动,不与环境空气大面积接触的位置,以减少或尽量避免与空气接触。此时,位于净化模块150后侧、大致垂直于进风口121所在平面的第二换热区域受净化模块150的风阻的影响较为明显。由此,需要限制流入第二换热区域的冷媒,和/或增加流入第一换热区域的冷媒。

也即是,根据净化模块150的不同移动位置,室内换热器160可相应地划分出不同的换热区域。进一步地,当净化模块150的位置发生改变时,室内机100可立即通过直接调节各个换热区域的冷媒输入量,从而迅速地使换热器160整体的换热效果得到均衡,避免换热器160出现局部温差过大的现象。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电子膨胀阀16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该电子膨胀阀161可设置在第二导流管路220的输入端,并配置成当净化模块150由驱动装置140驱动移动至遮蔽进风口121的位置时,电子膨胀阀161增大其开度至第一开度。也即是,当净化模块150位于进风口121的内侧并遮蔽进风口121时,其风阻使得流经第一换热区域的气流减少,进而使第一换热区域内的冷媒换热量减小。此时,电子膨胀阀161可将其开度增大,以使流入第二换热区域的冷媒增多,流入第一换热区域的冷媒减少。由此,使得第一换热区域和第二换热区域的换热压力及换热效率与流经其的风量相适应,使得其二者的换热效果得到均衡。

相应地,当净化模块150由驱动装置140移动至前面板110的内侧的位置时,电子膨胀阀161减小其开度至小于第一开度的第二开度。也即是,位于第二位置的净化模块150的风阻使得流经第二换热区域的气流减少,进而使第二换热区域内的冷媒换热量减小。此时,电子膨胀阀161可将其开度减小,以使流入第二换热区域的冷媒减少,流入第一换热区域的冷媒增多。由此,使得第一换热区域和第二换热区域的换热效果得到均衡。

具体地,由于位于进风口121下方的第一换热区域相较于位于罩壳内部前侧的第二换热区域更易于接触到较多的环境空气,换热效率相对较高。因此,可将电子膨胀阀161直接设置在为第二换热区域输送冷媒的第二导流管路220的输入端,从而可预先限制进入第二换热区域的冷媒输入量,以预防或适当限制换热器160可能产生的换热效果不均衡。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换热器160的换热区域的个数也可以为大于两个的其他数值。相应地,净化模块150的移动位置也可进一步细分。在本实施例中,净化模块150的多个移动位置可分别对应多组各换热区域的理想冷媒输入量。也即是,针对换热器160可能出现的多种换热效率不均的情况,分别设置相应的冷媒输入量分流比例,以使对换热器160的各分支管路中冷媒输入量的调节更加准确迅速。

本实施例通过将电子膨胀阀161设置在第二换热区域的第二导流管路220的输入端,使得当净化模块150的位置改变时,仅需电子膨胀阀161改变一相对较小的开度差值即可使得两个换热区域的换热压力得到均衡,从而提高了电子膨胀阀161的调节速度,且使得电子膨胀阀161的调节幅度更平缓稳定,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第一开度和第二开度的具体数值可根据室内机的实际使用情况设置。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度可以为70~80%之间的任意开度值。例如可以为70%、72%、74%、76%、78%或80%等。第二开度可以为15~50%之间的任意开度值,例如可以为15%、20%、25%、30%、35%、40%、45%或50%等。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160具有三段式的壳体,壳体包括水平设置在进风口121下方的第一换热段301、自第一换热段301的前端向前侧下方延伸的第二换热段302以及自第二换热段302的下端向下竖直延伸的第三换热段303。第一导流管路210和第二导流管路220均配置成自第二换热段302接入罩壳。

也即是,第一导流管路210和第二导流管路220的输入端可沿同一延伸方向接入位于换热器160中段位置的第二换热段302。由此使得冷媒输入管路机构紧凑,所占空间小。进一步地,第一导流管路210和第二导流管路220的位于第二换热段302内部的管路分别沿相反方向延伸,从而可以避免两个换热区域各自的分流管路中的冷媒相互影响。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段301和至少部分第二换热段302形成第一换热区域。第三换热段303和至少部分第二换热段302形成第二换热区域。第一导流管路210在第二换热段302内弯曲向上延伸至第一换热段301,以覆盖全部第一换热区域。第二导流管路220在第二换热段302内弯曲向下延伸至第三换热段303,以覆盖全部第二换热区域。

也即是,第二换热段302的上半部分属于第一换热区域,第二换热段302的下半部分属于第二换热区域。由此,当净化模块150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时,其对换热器160产生的主要影响基本上都位于第一导流管路210和第二导流管路220的输入端所在的第二换热段302上。从而使得净化模块150的风阻对于第一换热区域和第二换热区域的换热效果的影响较为相似。由此,将第一导流管路210和第二导流管路220的输入端均设置在换热器160的中段位置,既可减小电子膨胀阀161开度的调节幅度,又可减少其调节次数,使得换热器160的运行更加稳定。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区域和第二换热区域的外表面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以分别检测第一换热区域的第一表面温度和第二换热区域的第二表面温度。进一步地,电子膨胀阀161可配置成当第一表面温度和第二表面温度的差值大于一预设的温度差值时,电子膨胀阀161增大或减小一预设的开度值。

也即是,电子膨胀阀161的开度首先可根据净化模块150的移动位置进行即时的调节(增大至第一开度或减小至第二开度)。而后,在换热器160运行的过程当中,电子膨胀阀161还可根据第一换热区域和第二换热区域的第一表面温度和第二表面温度进行实时的调整,从而使得换热器160各区域的换热效果持续维持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保证了用户的使用效果。

具体地,第一表面温度和第二表面温度的温度差值可以根据换热器160的性能、室内机的净化模式等进一步地设置。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该温度差值可以为0.5~2℃之间的任意温度值。例如可以为0.5℃、0.7℃、0.9℃、1℃、1.5℃、2℃等。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该温度差值可以优选为1℃,以保证换热器160的各区域表面温度不会相差过大,且可避免电子膨胀阀161开度的调节过于频繁。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表面温度和第二表面温度的差值大于温度差值的情况下,电子膨胀阀161配置成:当第一表面温度小于第二表面温度时,电子膨胀阀161增大开度值。当第一表面温度大于第二表面温度时,电子膨胀阀161减小开度值。具体地,预设的开度调节值可以为1~10%之间的任意值。例如可以为1%、2%、3%、4%、5%、6%、7%、8%、9%或10%等。

也即是,当电子膨胀阀161的开度根据净化模块150的移动位置进行了初次调节之后,在换热器160的工作过程中,第一换热区域和第二换热区域的换热效果可能会受空调室内壁挂机所处室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出现较小的差异,从而导致换热器表面温度不均衡。此时,根据换热器160各换热区域的表面温度差值,较小幅度地调整电子膨胀阀161的开度,可以实现对换热器160内冷媒输入量进行实时调控,迅速消除换热器160上的局部温差。特别地,这种微调还可以为优化第一开度、第二开度等初次调节时所需的预设开度值提供数据支持,极有助于空调室内壁挂机的功能完善。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时例中,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分液调节装置70,设置于总导流管路200的下游,第一导流管路210和第二导流管路220的上游。

图8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分液调节装置70的示意性正视图。图9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分液调节装置70的示意性剖视图。

参见图8,分液调节装置70具有分流腔,分流腔内设置有一弹性件700以将其内部空间分为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以分别容纳至少部分流入分流腔的冷媒。具体地,分液调节装置70还包括与其冷媒输入口连通的总导流管路200、第一导流管路210和第二导流管路220。总导流管路200配置成引导冷媒进入分流腔。第一导流管路210配置成与第一子腔室连通,以引导第一子腔室内的冷媒流出分液调节装置70。第二导流管路220配置成与第二子腔室连通,以引导第二子腔室内的冷媒流出分液调节装置70。

进一步地,第一导流管路210配置成与第一换热区域的冷媒接收口连通,以引导第一子腔室内的冷媒进入第一换热区域。第二导流管路220配置成与第二换热区域的冷媒接收口连通,以引导第二子腔室内的冷媒进入第二换热区域。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700由固定部710和活动部720组成。固定部710呈弧形,且配置成其外周侧端缘固定于分流腔的内壁上。活动部720配置成其部分周侧端缘与固定部710的至少部分内周侧端缘连接,其另一部分周侧边缘与固定部710的至少部分内周侧端缘和/或与分流腔的部分内壁邻接,以将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内的冷媒分隔开,并分别将其内冷媒输送至两个换热区域的冷媒管路中。

参见图9,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700可以为片状。固定部710和活动部720可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截面形状,该截面形状具有与分流腔的至少一个截面相同的形状和尺寸,以将其内部空间分隔为两部分。

也即是,当两个换热区域的制冷效果相似时,二者的换热压力也较为均衡,从而使得分别与两个换热区域连通的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内流体压力大致相等。由此,当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内的压力相等时,弹性件700不会受到与其垂直的作用力,或该作用力远小于其自身的回弹力,从而避免活动部720与固定部710或分流腔内壁之间产生间隙,进而防止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内产生流体交换,以使两个换热区域能够维持当前的较为均衡的换热效果,避免其出现局部温差过大情况的出现,增强了换热器运行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固定部710的与分流腔内壁相连接的部分(以下简称连接部)相对于活动部720的与固定部710的至少部分内周侧端缘和/或与分流腔的内壁相邻接的部分(以下简称邻接部)远离分流腔接收冷媒的输入口。

由此,当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内的压力不相等时,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的压差会导致弹性片受到与其垂直的作用力。当该作用力大于弹性件700自身的回弹力时,活动部720与分流腔内壁之间产生间隙,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相互连通,并产生流体交换以调节分别进入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内的冷媒的量。

当净化模块在净化位置和非净化位置之间移动切换时,其对两个换热区域产生的风阻不同,进而使得两个换热区域的换热效率出现差异。

具体地,当净化模块150位于与第一子腔室连通的第一换热区域的进风路径上游时,所述第一换热区域的风阻增大,换热效率降低,其内冷媒温度逐渐低于第二换热区域内的冷媒温度,从而使得第一换热区域内流体压力逐渐小于第二换热区域内的流体压力。

相应地,与第一换热区域连通的第一子腔室内的流体压力逐渐小于与第二换热区域连通的第二子腔室内的流体压力。当两个子腔室的流体压力差产生的作用力大于弹性件700自身的回弹力时,活动件的位于邻接部的一端受力向流体压力小的第一子腔室弯曲,从而使得第一子腔室靠近分流腔的冷媒输入口处的横截面积减小,并使得第二子腔室靠近分流腔的冷媒输入口处的横截面积增大。由此,弯曲的活动部720可引导相对更多的冷媒流入第二子腔室,并限制流入第一子腔室内的冷媒量,从而使得与第一子腔室连通的第一换热区域和与第二子腔室连通的第二换热区域的温度差及换热压力差逐渐减小,直至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的压力差所产生的作用力小于弹性件700的回弹力。

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通过设置具有弹性件700的分液调节装置70进行冷媒分流,使得当换热器的各换热区域的换热效果产生较明显差异时,该弹性件700可在换热效果差异引起的分液腔内压力差的作用下,自动地调节进入各换热区域的冷媒的量,而不需要额外的检测或监控装置,从而简化了空调室内机的结构,降低了其制造成本。

在本发明的空调器室内机中,净化模块由驱动装置带动在完全遮蔽室内机的进风口的净化位置与离开进风口的默认位置之间移动,在不开启净化功能时,净化模块位于移出进风口达到非净化位置;在开启净化功能后,净化模块由驱动装置带动,移动至完全遮蔽室内机的进风口的净化位置,对进入室内机的气流进行净化。

由于上述净化模块在净化位置和非净化位置时,室内机风机产生气流的风阻明显不同,在进入净化模式后,气流经过过滤,必然导致经过室内机换热器的换热效果衰减,容易出现高负荷问题,可以根据空调器的运行模式进行相应控制,使空调器在净化时减少对空调器的正常制冷或者制热功能的影响。

例如在进入净化模式后,可以设定室内机的换热器管温的目标管温,并实时检测室内机的换热器管温,根据检测管温与目标管温的温差对空调器的制冷系统进行反馈控制。本发明的室内机所适用的空调器还包括室外机,上述制冷系统可包括室内机中的换热器、室外机的压缩机以及其他必要结构,制冷系统可适用于以下具体控制方式。

在空调器制冷运行时,如果在净化后换热器管温低于目标管温不超过第一温差阈值(例如3度)时,可以根据差值对室内机的风机进行反馈控制,换热器管温温度越低,室内机的风机转速越快。如果室内机风机转速的提升不能保证换热器管温维持在与目标管温温差在第一温差阈值以内时,则增加压缩制冷循环的节流装置的开度,如果仍不能保证换热器管温维持在与目标管温温差在第二温差阈值以内时,则对压缩机进行降频,从而防止室内机换热器温度过低而出现高负荷。

在空调器进行制热运行时,如果在净化后换热器管温高于目标管温不超过第一温差阈值(例如3度)时,可以根据差值对室内机的风机进行反馈控制,换热器管温温度越高,室内机的风机转速越快。如果室内机风机转速的提升不能保证换热器管温维持在与目标管温温差在第一温差阈值以内时,则增加压缩制冷循环的节流装置的开度,如果仍不能保证换热器管温维持在与目标管温温差在第二温差阈值以内时,则对压缩机进行降频,从而防止室内机换热器温度过高而出现高负荷。

上述第一温差阈值和第二温差阈值可以根据室内机换热器的规格和使用要求进行配置,例如将第一温差阈值设置正负3摄氏度,将第二温差阈值设置为正负5摄氏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发明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