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送风末端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74694阅读:560来源:国知局
一种送风末端及空调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送风末端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空气品质的日益重视,新风空调已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新风空调通过管道将空气输运至室内,室内连接送风末端,将室外空气吹送至室内。

请参阅图1,图1为现有技术所提供的一种送风末端的结构示意图。

该送风末端包括固定在地板上的风箱1和扣合于风箱1侧面的风口盖板2,所述风箱1设置在侧墙3内,所述风口盖板2固定在侧墙3上。不仅能够减少其占用建筑空间和地面,并且安装简单、维修方便。但是上述送风末端的出风口位于下侧,在制冷工况下,冷空气吹向下方,由于冷空气的积聚在脚部,室内空气换热不均,制冷舒适性不佳。

因此,如何提高制冷舒适性,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制冷舒适性,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送风末端及空调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送风末端,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与送风管口连通的制冷出风口,所述制冷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上部,当处于制冷工况时,所述制冷出风口开启。

优选地,上述送风末端中,所述壳体的制热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下部,当处于制冷工况时,所述制热出风口关闭;当处于制热工况时,所述制冷出风口关闭,所述制热出风口开启。

优选地,上述送风末端中,所述壳体还设置有与回风管口连通的制冷回风口和制热回风口,其中,当处于制冷工况时,所述制冷回风口开启,所述制热回风口关闭;当处于制热工况时,所述制冷回风口关闭,所述制热回风口开启。

优选地,上述送风末端中,所述制冷回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下部。

优选地,上述送风末端中,所述制热回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上部。

优选地,上述送风末端中,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分流体,所述分流体内部围成出风腔体,所述壳体的内部与所述分流体的外部围成回风腔体,所述送风管口、所述制冷出风口和所述制热出风口与所述出风腔体连通,所述回风管口、所述制冷回风口和所述制热回风口与所述回风腔体连通。

优选地,上述送风末端中,所述制冷出风口设置有第一密封件、所述制热出风口设置有第二密封件,所述制冷回风口设置有第三密封件,所述制热回风口设置有第四密封件,当处于制冷工况时,所述第一密封件和所述第三密封件开启,所述第二密封件和所述第四密封件关闭;当处于制热工况时,所述第一密封件和所述第三密封件关闭,所述第二密封件和所述第四密封件开启。

优选地,上述送风末端中,所述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三密封件和所述第四密封件为密封板。

优选地,上述送风末端中,所述壳体包括围成长方体结构的安装板、前面板、侧板和底板,其中,所述送风管口和所述回风管口设置在安装板,所述第一密封件和所述第四密封件设置在上部,所述第二密封件和所述第三密封件设置在下部。

优选地,上述送风末端中,所述分流体为对称结构。

优选地,上述送风末端中,所述送风管口设置有散流器。

优选地,上述送风末端中,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可绕自身轴线旋转的旋转体,所述旋转体设置有第一腔体、第二腔体、第一切换口、第二切换口、第三切换口和第四切换口,所述第一腔体连通第一切换口和第三切换口,所述第二腔体连通所述第二切换口和所述第四切换口,当处于制冷工况时,所述第一切换口与所述送风管口对接,所述第二切换口与所述回风管口对接,所述第三切换口与所述制冷出风口对接,所述第四切换口与所述制冷回风口对接;当处于制热工况时,所述第一切换口与所述回风管口对接,所述第二切换口与所述送风管口对接,所述第三切换口与所述制热出风口对接,所述第四切换口与所述制热回风口对接。

本发明还公开一种空调器,包括送风末端,所述送风末端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送风末端。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送风末端,其制冷出风口位于壳体的上部,当处于制冷工况时,制冷出风口开启,冷空气会从送风末端的上部送出,冷空气下沉,下沉过程中与周边空气进行换热,因此,能够提高换热的均匀性,从而提高了制冷舒适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所提供的一种送风末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送风末端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送风末端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送风末端处于制冷工况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送风末端处于制热工况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送风末端的分流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送风末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种送风末端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种送风末端的分流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种送风末端处于制冷工况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种送风末端处于制热工况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00为壳体、101为安装板、102为前面板、103为侧板、104为侧板、105为底板、200为送风管口、201为制冷出风口、202为制热出风口、300为回风管口、301为制冷回风口、302为制热回风口、401为第一密封件、402为第二密封件、403为第三密封件、404为第四密封件、500为分流体、600为散流器、a为出风腔体、b为回风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一个核心在于提供一种送风末端,以提高制冷舒适性;本发明的第二个核心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下面所示的实施例不对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发明内容起任何限定作用。另外,下面实施例所表示的构成的全部内容不限于作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发明的解决方案所必需的。

请参阅图1至图1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送风末端,包括壳体100,壳体100上设置有与送风管口连通的制冷出风口201,制冷出风口201位于壳体100的上部,当处于制冷工况时,制冷出风口201开启。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送风末端,其制冷出风口201位于壳体100的上部,当处于制冷工况时,制冷出风口201开启,冷空气会从送风末端的上部送出,冷空气下沉,下沉过程中与周边空气进行换热,因此,能够提高换热的均匀性,从而提高了制冷舒适性。

进一步的方案中,为了提高制热工况时的舒适性,壳体100的制热出风口202位于壳体100的下部,当处于制冷工况时,制热出风口202关闭;当处于制热工况时,制冷出风口201关闭,制热出风口202开启。由于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末端,处于制热工况时,制冷出风口201关闭,制热出风口202开启,热空气会从制热出风口202送出,热空气上浮,在上浮过程中与周边空气进行换热,因此,能够提高换热的均匀性,从而提高制热工况的舒适性。

上述制冷出风口201和制热出风口202可以相互连通,也可以相互不连通。其中,相互连通可以理解为,制冷出风口201和制热出风口202通过一个共同的腔体与送风管口连通;相互不连通可以理解为,制冷出风口201和制热出风口202单独与送风管口连通。

进一步的方案中,壳体100还设置有与回风管口300连通的制冷回风口301和制热回风口302,其中,当处于制冷工况时,制冷回风口301开启,制热回风口302关闭;当处于制热工况时,制冷回风口301关闭,制热回风口302开启。制冷回风口301作用为,在处于制冷工况时,使得室内回风通过送风末端的制冷回风口301进入空调器,制热回风口302的作用为,在处于制热工况时,使得室内回风通过送风末端的制热回风口302进入空调器。

制冷回风口301和制热回风口302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形式,制冷回风口301和制热回风口302相同,即为同一个回风口,也可以为不同回风口。为了达到制冷回风只从制冷回风口301送入至空调器中,因此,在制冷工况时,制冷回风口301开启,制热回风口302关闭;同理,在制热工况时,制冷回风口301关闭,而制热回风口302开启。

上述制冷回风口301和制热回风口302可以相互连通,也可以相互不连通。其中,相互连通可以理解为,制冷回风口301和制热回风口302通过一个共同的腔体与回风管口300连通;相互不连通可以理解为,制冷回风口301和制热回风口302单独与回风管口300连通。

为了优化上述方案,制冷回风口301位于壳体100的下部。制冷回风口301设置在壳体100的下部,当处于制冷工况时,冷空气从制冷出风口201送出,冷空气下沉过程中,使得室内回风上浮,因此,采用此种设计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制冷工况下的换热效率。

为了优化上述方案,制热回风口302位于壳体100的上部。制热回风口302设置在壳体100的下部,当处于制热工况时,冷空气从制热出风口202送出,冷空气下沉过程中,使得室内回风上浮,因此,采用此种设计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制热工况下的换热效率。

制冷出风口201与制冷回风口301之间相互隔绝,防止制冷回风与制冷出风在送风末端内部发生热交换,从而减少热量损失。制热出风口202与制热回风口302之间相互隔绝,防止制热回风与制热出风在送风末端内部发生热交换,从而减少热量损失。

本发明具体介绍其中一种实现形式,壳体100内部设置有分流体500,分流体500内部围成出风腔体a,壳体100的内部与分流体500的外部围成回风腔体b,送风管口、制冷出风口201和制热出风口202与出风腔体a连通,回风管口300、制冷回风口301和制热回风口302与回风腔体b连通。

制冷工况时,冷空气由送风管口进入出风腔体a内,并通过制冷出风口201送出,室内回风由制冷回风口301进入回风腔体b内,由回风管口300送入室外;制热工况时,热空气由送风管口进入出风腔体a内,并通过制热出风口202送出,室内回风由制热回风口302进入回风腔体b内,由回风管口300送入室外。

或者,壳体100内部设置有分流体500,分流体500内部围成回风腔体b,壳体100的内部与分流体500的外部围成出风腔体a,送风管口、制冷出风口201和制热出风口202与出风腔体a连通,回风管口300、制冷回风口301和制热回风口302与回风腔体b连通。

制冷工况时,冷空气由送风管口进入出风腔体a内,并通过制冷出风口201送出,室内回风由制冷回风口301进入回风腔体b内,由回风管口300送入室外;制热工况时,热空气由送风管口进入出风腔体a内,并通过制热出风口202送出,室内回风由制热回风口302进入回风腔体b内,由回风管口300送入室外。

壳体100的作用是支撑整个送风末端,根据实际需要可以设计成圆柱型结构,长方体结构,等等。当为长方体结构时,壳体100包括围成长方体结构的安装板101、前面板102、侧板103,104和底板105,其中,送风管口和回风管口300设置在安装板101上。安装板101的作用将整个送风末端安装在墙体上,其中送风管口与空调器的送风管连接,回风管口300与回风管连接。

上述分流体500为对称结构、非对称结构,图1至图7中分流体500为对称结构,图8至图11中分流体为非对称结构。

为了提高出风的舒适性,送风管口设置有散流器600,用于避免气流直接撞击腔体壁面产生异常噪音,出风腔体a将整个末端空间切分为两个腔体,含散流器的腔体为出风腔体a,出风腔体a外侧与各密封板形成的腔体为回风腔体b。

实现上述制冷出风口201、制冷回风口301、制热出风口202和制热回风口302的开启和关闭的形式有很多种,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制冷出风口201设置有第一密封件401、制热出风口202设置有第二密封件402,制冷回风口301设置有第三密封件403,制热回风口302设置有第四密封件404,当处于制冷工况时,第一密封件401和第三密封件403开启,第二密封件402和第四密封件404关闭;当处于制热工况时,第一密封件401和第三密封件403关闭,第二密封件402和第四密封件404开启。第一密封件401和第四密封件404设置在上部,第二密封件402和第三密封件403设置在下部。第一密封件401、第二密封件402、第三密封件403和第四密封件404为密封板。

由上述结构可知,本发明实施例中,针对不同的工况,通过实现第一密封件401、第二密封件402、第三密封件403和第四密封件404的开启或关闭完成切换不同的出风口和不同的回风口,以达到载制冷工况下和制热工况下提高舒适性的目的。

本发明实施例还介绍了另外一种实现制冷与制热切换的结构,壳体100内部设置有可绕自身轴线旋转的旋转体,旋转体设置有第一腔体、第二腔体、第一切换口、第二切换口、第三切换口和第四切换口,第一腔体连通第一切换口和第三切换口,第二腔体连通第二切换口和第四切换口,当处于制冷工况时,第一切换口与送风管口对接,第二切换口与回风管口300对接,第三切换口与制冷出风口201对接,第四切换口与制冷回风口301对接;当处于制热工况时,第一切换口与回风管口300对接,第二切换口与送风管口对接,第三切换口与制热出风口202对接,第四切换口与制热回风口302对接。

由此可见,采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送风末端,通过旋转旋转体就能够实现不同的出风口和回风口的切换,简化了结构。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包括送风末端,送风末端为上述任一项的送风末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