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以及燃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54823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交换器以及包括该热交换器的燃烧装置。



背景技术:

组装入热水器和取暖用热源机等的燃烧装置的现有的热交换器具有:上下开口的壳体;通过规定的间隙并排设置在壳体内的多块薄板状的传热翅片;以及以相对于各传热翅片正交的方式被贯穿插入到设置在各传热翅片上的管贯插孔的多个传热管(例如,日本专利特开2011-231993号公报以及日本专利特开2001-153468号公报)。

通常,由热传导性高的不锈钢金属形成的传热翅片以及传热管是已知的。这些传热翅片以及传热管通过具有比所述不锈钢金属融点低的金属钎焊材料(例如,镍钎焊材料)而接合在一起。

图6a为表示被用于现有的热交换器中的传热翅片2的概略主视图。如图6a所示,在传热翅片2上,形成有多个管贯插孔20。并且,在位于最上段的各个管贯插孔20的上方,通过将传热翅片2的上端缘开槽成半圆状而形成有钎焊材料保持部21。

在将传热翅片2与传热管30接合的钎焊工序中,首先,将传热管30贯穿插入到于壳体内并排设置的传热翅片2的管贯插孔20中而制作临时组装体。接着,如图6b所示,棒状或糊状的钎焊材料3被载置或涂布在钎焊材料保持部21之后,临时组装体在钎焊用的炉内被加热。于是,通过加热而熔融的流动性的钎焊材料3从钎焊材料保持部21滴入到被贯穿插入到最上段的管贯插孔20的传热管30的外周面顶部,进而通过毛细现象流落到在传热翅片2的管贯插孔20的周边与传热管30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之后,当钎焊材料3通过冷却工序而固化时,传热管30会被钎焊材料3钎焊固定在传热翅片2的管贯插孔20的周边。

在上述钎焊工序中,理想的是,如图6b所示,以管贯插孔20的中心与钎焊材料保持部21的中心在壳体(图中未示出)的上下方向的铅垂线上一致的方式,传热翅片2以保持为水平姿势的状态而被容纳在炉内。在这种理想状态下,若传热翅片2被容纳在炉内,则钎焊材料3如同图的实线箭头所示,从钎焊材料保持部21流落到传热管30的外周面顶部31,进而从外周面的顶部31均匀地流落到传热管30的外周面的左右。由此,钎焊材料遍布传热管30的外周面的几乎整个表面。因此,传热管30稳定地钎焊固定于传热翅片2的管贯插孔20。

然而,在实际的钎焊工序中,如图6c所示,传热翅片2以在上下方向上稍微倾斜的非理想状态被容纳在炉内。如果传热翅片2在上下方向上倾斜,从钎焊材料保持部21流下的钎焊材料3如同图的虚线箭头所示,从流下位置仅流到传热管30的外周面的左右任一侧。这样一来,在钎焊材料3在传热管30的外周面偏向流动后,通过冷却工序固化钎焊材料,传热管30中仅钎焊材料3流动的单侧的一部分区域与传热翅片2的管贯插孔20的周边钎焊在一起。其结果是,存在发生钎焊不良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事实而进行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产力优越的热交换器以及具备所述热交换器的高热效率的燃烧装置。所述热交换器中无论炉内的传热翅片的姿势如何,从钎焊材料保持部流下的钎焊材料也会均匀地遍布传热管的外周面的几乎整个表面,从而能够切实地将传热管钎焊固定于管贯插孔。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具备:上下开口且燃烧废气流动的壳体;以及并排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对向的两个侧壁之间的多个传热翅片,

所述各传热翅片具有:使传热管贯穿插入的管贯插孔;以及将钎焊材料保持在所述管贯插孔的上方的钎焊材料保持部,

当使所述传热管贯穿插入到所述管贯插孔时,在所述管贯插孔的上方周边分隔地形成有所述管贯插孔的周边与所述传热管的外周面不接触的左右的非接触部,

在所述左右的非接触部之间,形成有从所述钎焊材料保持部向所述传热管的外周面延伸而形成的钎焊材料导流部。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传热翅片以于上下方向上倾斜的非理想的状态被容纳在炉内的情况下,也能够使钎焊材料均匀地遍布传热管的外周面的几乎整个表面。由此,能够将传热管切实地钎焊固定于传热翅片的管贯插孔,并且能够减少传热翅片与传热管的钎焊不良。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生产力优越的热交换器以及高热效率的燃烧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一例的概略立体图。

图2为表示包括图1所示的热交换器的热水器的一例的概略示意图。

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交换器所具备的传热翅片的一例的概略主视图。

图4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传热翅片不在上下方向上倾斜的状态的概略局部放大主视图。

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传热翅片在上下方向上倾斜的状态的概略局部放大主视图。

图6a为表示现有的传热翅片的概略主视图。

图6b为表示现有的传热翅片不在上下方向上倾斜的状态的概略局部放大主视图。

图6c为表示现有的传热翅片在上下方向上倾斜的状态的概略局部放大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面参照附图,一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交换器以及具备该热交换器的燃烧装置进行具体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交换器51的一例的概略立体图。在壳体5的对向的前后侧壁501、502之间,吸热用的多个薄片板状的传热翅片1与两侧壁501、502平行地以规定的间隔并排设置。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前侧壁501的外侧面相当于热交换器51的正面,从正面侧观察壳体(casebody)5时的进深方向相当于前后方向,同样,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分别相当于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

上述热交换器51用于例如如图2所示的作为燃烧装置的一种的热水器。在外壳55内的上部区域,配设有:具有朝下的燃烧面33a的燃烧器33;通过电机m的驱动将空气和燃料气体的混合气送入到器体(housing:箱体、外壳)53内的燃烧器33中的风扇34a。配设有风扇34a的风扇壳体34与器体53连通。

设置在器体53的中间区域的热交换器51为显热回收型的热交换器,配设在其(热交换器51)下方的热交换器52为潜热回收型的热交换器。在该热水器中,从与下方的热交换器52的上游侧连接的供水管38供给的水,在热交换器52内通过回收来自燃烧器33的燃烧废气的潜热而被预热,接着,在上方的热交换器51内通过回收燃烧废气的显热而被加热。由此,以预定温度加热的温水从与热交换器51的下游侧连接的出热水管39向规定的给热水终端流出。

另外,图1所示的壳体5具有上部开口503和下部开口(未图示),构成器体53的一部分。由于在壳体5的上方设置有具有朝下的燃烧面33a的燃烧器33,因此燃烧废气从壳体5的上部开口503向下方流动。

传热管40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长的截面大致椭圆形状。多个传热管40在壳体5内的大致下半区域的空间内,以上下两段且上段侧和下段侧的中心彼此在左右方向上偏心半间距的位置的方式,即交错状并排设置。并且,传热管40贯穿前后的侧壁501、502。

在壳体5的前后的侧壁501、502上,分别以每个盖部5a包围从前后的侧壁501、502向外侧突出的传热管40的两个开口端缘的方式固定有盖部5a。由此,供给到传热管40的水通过盖部5a在热交换器51内蜿蜒流动。

传热翅片1由不锈钢制的金属板构成。多个传热翅片1在壳体5的前后侧壁501、502之间并排设置。如图3所示,在各传热翅片1上,通过打磨加工开设有使传热管40贯穿插入的多个(此处为13个)管贯插孔10。各个管贯插孔10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长的大致椭圆形状,并且具有以大体接触状态使传热管40贯穿插入的大小(例如,长轴:25mm、短轴:15mm)。

并且,管贯插孔10和传热管40的配置一样,以在上下两段且在下段侧和上段侧上的中心彼此向左右方向偏心半间距的位置的方式,即交错状并排设置。

另外,在由上下段的管贯插孔10包围的区域,开设有多个(此处为7个)打磨孔12,用于使从壳体5的上部开口503导入到相邻的传热翅片1间的燃烧废气的流向发生偏向。

在传热翅片1的上端缘,形成有沿上段侧的管贯插孔10的上缘的大致半圆弧状的山部13和相邻的山部13之间的谷部14。各谷部14被开槽至下段侧的管贯插孔10的上缘附近。在传热翅片1的下端缘,于下段侧相邻的两个管贯插孔10之间,形成有翅片下端部被开槽成向上方凹陷的大致半椭圆弧状的切口部(例如,r1.5)。

另外,在山部13的顶部中央以及谷部14的底部中央,分别以大致半圆弧状形成有凹陷部。这些凹陷部作为用于涂布糊状的钎焊材料的钎焊材料保持部11而发挥功能。

在各个管贯插孔10的周边,除了钎焊材料保持部11的下方部分以外,形成有向传热翅片1的一面侧(此处为前方侧)突出的凸缘部17。当使传热管40贯穿插入到管贯插孔10时,传热管40的外周面与凸缘部17的内周面大体接触。

在位于管贯插孔10的短轴的两端以及下端缘中央的凸缘部17上,形成有向外侧弯折的弯折片19。

在各管贯插孔10的上方周边,形成有欠缺凸缘部17的凸缘欠缺部17a。当使传热管40贯穿插入到管贯插孔10时,管贯插孔10的上方周边与传热管40的外周面大体接触,由此形成从钎焊材料保持部11穿过凸缘欠缺部17a向下方延伸的钎焊材料导流部100。并且,当使传热管40贯穿插入到管贯插孔10时,以管贯插孔10的周边与传热管40的外周面不接触的左右的非接触部15、16与钎焊材料导流部100邻接而形成的方式,将管贯插孔10的上方周边的一部分开槽。

更详细地,如图4所示,在钎焊材料保持部11的左右两端的下方,并且在相对于将左右方向上的钎焊材料保持部11的中心与管贯插孔10的中心连接的虚线1a大致线对称的位置上,通过管贯插孔10的上方周边的一部分开槽成大致三角形形状形成有一对非接触部15、16。钎焊材料导流部100以从钎焊材料保持部11向非接触部15、16之间延伸的方式形成。因此,非接触部15、16夹持管贯插孔10的上方周边中虚线1a通过的最上缘部、分别在位于凸缘部17与凸缘欠缺部17a之间的边界(交界)处的管贯插孔10的周边处形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非接触部15、16的外侧端缘间的距离l1被设定为大约4mm,非接触部15、16的内侧端缘间的距离l2被设定为大约2.6mm。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传热翅片1与传热管40的接合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在壳体5内容纳与前后的侧壁501、502平行的多个传热翅片1。这时,由于各个传热翅片1形成有在一面侧具有弯折片19的凸缘部17,因此向一面侧突出的弯折片19与相邻的传热翅片1的另一面抵接。因此,多个传热翅片1经由凸缘部17的突出部分的间隙而叠层。并且,传热管40从设置在前后的侧壁501、502上的管导入孔(图中未示出)被导入到壳体5内,进而传热管40贯穿插入到设置在各传热翅片1上的管贯插孔10中。这时,由于管贯插孔10具有与传热管40大致相同的形状和尺寸,因此除了形成非接触部15、16的区域以外的管贯插孔10的周边与传热管40的外周面大体接触。即,管贯插孔10的周边与传热管40的外周面在非接触部15、16以外处大体接触。由此,能够提高热效率。

如上所述,在壳体5内,传热管40贯穿插入到管贯插孔10中的传热翅片1的山部13的顶部中央和谷部14的底部中央的钎焊材料保持部11上,涂布有糊状的钎焊材料4。这时,由于钎焊材料保持部11均以向上方开口的方式形成,因此不会被传热翅片1、壳体5以及钎焊材料的充填机等妨碍,能够容易且切实地从传热翅片1的上方向各钎焊材料保持部11涂布钎焊材料4。并且,在检查是否已适当地将钎焊材料4涂布于全部的钎焊材料保持部11了的检查工序中,能够通过目视或检查相机更容易地确认钎焊状态。

如上,在制造了涂布有钎焊材料的临时组装体以后,使钎焊材料在钎焊用的炉内加热熔融。如图4所示,在传热翅片1的上下方向的倾斜少的、保持水平姿势的理想状态下,在传热翅片1被容纳在壳体5内的情况下,通过加热而熔融的钎焊材料4从钎焊材料保持部11向位于钎焊材料保持部11的正下方且位于虚线1a上的传热管40的外周面顶部41流下。于是,钎焊材料4通过毛细现象浸入到传热管40的外周面与同传热管40的外周面大体接触的钎焊材料导流部100的下端部之间。然后,如同图的实线箭头所示,钎焊材料4向钎焊材料导流部100的下端部的左右大致均匀地流动,进而越过非接触部15、16,流入传热管40的外周面与凸缘部17的内周面大体接触的区域。

然而,传热翅片1、传热管40、壳体5等的部件具有制造时的尺寸误差。并且,在上述临时组装体的制作中,为了形成上述理想的状态,使所有的传热翅片1以及传热管40被容纳在壳体5内伴随着相当的困难。因此,在实际的临时组装体中,如图5所示,在虚线1a向左右任一侧倾斜并且传热翅片1在上下方向上倾斜的非理想状态下,传热翅片1容易地被容纳在壳体5内。在这种非理想的状态下,若传热翅片1被容纳在壳体5内,通过加热而熔融的钎焊材料4向比虚线1a穿过传热管40的外周面的位置还向左右任一侧偏移的位置流下。然后,由于在钎焊材料保持部11的下方形成有与传热管40的外周面大体接触的钎焊材料导流部100,因此如同一图的实线箭头所示,钎焊材料4通过毛细现象穿过传热管40的外周面与形成管贯插孔10的上方周边的钎焊材料导流部100的下端部之间,沿左右任一侧的传热管40的外周面流下。

这时,由于在钎焊材料导流部100的下端部的左右形成有管贯插孔10的周边与传热管40的外周面不接触的非接触部15、16,因此钎焊材料4一旦被例如一侧的非接触部15堵塞,就贮留在非接触部15内。然后,贮留在非接触部15内的钎焊材料4被从钎焊材料保持部11刚刚滴下的钎焊材料4挤压,从非接触部15溢出。其结果是,钎焊材料4的一部分越过非接触部15,通过毛细现象在形成于管贯插孔10的周边的凸缘部17的内周面与传热管40的外周面之间以实线箭头所示的顺时针方向流动。

然而,钎焊材料4的另一部分从非接触部15朝向流下位置而向虚线箭头所示的逆时针方向逆流。然后,当钎焊材料4越过流下位置并且到达容纳时的传热管40的外周面的最高位置的外周面顶部41,向另外的非接触部16侧流落。进一步地,流落到另外的非接触部16侧的钎焊材料4通过毛细现象越过非接触部16,在形成于管贯插孔10的周边的凸缘部17的内周面与传热管40的外周面之间流动。

这样一来,在本实施方式中,若使传热管40贯穿插入到管贯插孔10中,在位于钎焊材料保持部11的下方的管贯插孔10的上方周边,形成有下端部与传热管40的外周面大体接触的钎焊材料导流部100,在钎焊材料导流部100的下端部的左右,形成有非接触部15、16。

因此,当传热翅片1以在上下方向上倾斜的非理想的状态被容纳的临时组装体被提供给钎焊工序时,即使从钎焊材料保持部11流下来的钎焊材料4仅向传热管40的外表面的左右任一侧流动,钎焊材料4也一旦被非接触部15或16堵塞就贮留在非接触部15或16,能够将从非接触部15或16溢出的钎焊材料4挤压回另一侧。由此,即使在传热翅片1以在上下方向上倾斜的非理想的状态被容纳在炉内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钎焊材料4仅向传热管40的外周面的单侧流动,使钎焊材料均匀分配到传热管40的外周面的几乎整个表面。

并且,即使各传热风扇1的姿势不同,也能够将传热管4切实钎焊固定在所有的传热翅片1的管贯插孔10中。由此,能够大幅度降低钎焊不良。并且,由于设置在非接触部15、16之间的钎焊材料导流部100的下端部与传热管40的外周面大体接触,因此还能够抑制热效率的降低。

特别是,由于非接触部15、16形成于从管贯插孔10的周边向传热翅片1的一面侧(前方侧)突出的凸缘部17与钎焊材料保持部11的下方的凸缘欠缺部17a之间的交界处,因此从钎焊材料保持部11滴下的钎焊材料4切实地被非接触部15、16以及凸缘部17的端缘堵塞,钎焊材料4贮留在非接触部15、16内。并且,越过非接触部15、16的钎焊材料4浸入到传热管40的外周面与具有一定的突出高度的凸缘部17的内周面之间。由此,能够牢固地将传热管40钎焊固定于管贯插孔10。

并且,由于传热管40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长的截面大致椭圆形状,因此与截面圆形的传热管相比,钎焊材料4容易向下方流动。由此,能够用少量的钎焊材料4将传热管40切实钎焊固定于管贯插孔10。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传热翅片1应用于图2所示热水器的显热热交换器51的情况下,传热翅片1以上段侧的管贯插孔10位于燃烧废气的流路的上游侧的方式并且以图3所示的方向被容纳在壳体5内。在该热水器中,从燃烧器33喷出的燃烧废气在壳体5内从上部开口503向下方流动。因此,传热翅片1的上部开口503侧被加热成更高的温度。其结果是,传热翅片1的上部区域容易发生热变形。然而,若以非接触部15、16位于上部开口503侧的方式使传热翅片1被容纳在壳体5内,则通过与高温的燃烧废气的接触,即使在传热翅片1的上部区域发生热变形,热变形也会在非接触部15、16被吸收。由此,能够防止热效率的降低。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钎焊材料导流部100以钎焊材料导流部100的下端部与传热管40的外周面大体接触的方式延伸设置,而钎焊材料导流部100也可以以钎焊材料导流部100的下端部与传热管40的外周面之间形成微小间隙的方式设置。

热交换器51除了能够适用于如上所述的热水器以外,还能够适用于冷凝热水器、储热水式给热水系统的热源机、具有洗澡再加热功能的热水器、只具有给热水功能的热水器、给热水取暖用热源机、组装入水暖设备等燃烧装置的热交换器。

以上进行了详细说明,若概要本发明则如下: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具备:上下开口且燃烧废气流动的壳体;以及并排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对向的两个侧壁之间的多个传热翅片,

所述各传热翅片具有:使传热管贯穿插入的管贯插孔;以及在所述管贯插孔上方而保持钎焊材料的钎焊材料保持部,

当使所述传热管贯穿插入到所述管贯插孔时,在所述管贯插孔的上方周边上分隔地形成所述管贯插孔的周边与所述传热管的外周面不接触的左右的非接触部,

在所述左右的非接触部之间,形成有从所述钎焊材料保持部向所述传热管的外周面延伸的钎焊材料导流部。

在上述热交换中,在管贯穿孔(管插通孔)的上方的周边部的左右分隔形成管贯插孔的周边与传热管的外周面不接触的非接触部。因此,若在炉内形成传热翅片保持水平姿势的理想的状态,则从钎焊材料保持部流过来的钎焊材料向位于钎焊材料保持部的下方的钎焊材料导流部流下,并从该流下位置沿着传热管的外周面左右均匀地流动。与此相对,在传热翅片以在上下方向上倾斜的非理想状态被容纳在炉内的情况下,钎焊材料从该流下位置偏向流落到传热管的外周面左右仅任一侧。

然而,根据上述热交换器,由于在位于钎焊材料保持部的下方的管贯插孔的上方周边且在钎焊材料导流部的左右分隔地形成有非接触部,因此在管贯插孔的周边与传热管的外周面之间形成规定大小的空间。因此,从上方的钎焊材料保持部向下方的管贯穿孔(管插通孔)的周边流来的钎焊材料并不会马上在管贯穿孔的周边与传热管的外周面之间向下方流动,钎焊材料的流动被任一侧的非接触部暂时堵塞,钎焊材料被贮留在所述空间内。

贮留在该空间内的钎焊材料被从钎焊材料保持部沿钎焊材料导流部刚刚流下来的钎焊材料挤压,从而一部分在管贯插孔的周边与一侧的传热管的外周面之间向下方流落。

然而,钎焊材料的另一部分向流下位置逆流。然后,逆流下的钎焊材料越过流下位置,向下流落到管贯插孔的周边与另一侧的传热管的外周面之间。

这样一来,根据上述热交换器,即使在传热翅片以在上下方向上倾斜的非理想的状态被容纳在炉内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钎焊材料仅流向传热管的外周面的左右任一侧。由此,能够使钎焊材料均匀地遍布传热管的外周面的几乎整个表面。

并且,根据上述热交换器,钎焊材料导流部以穿过左右的非接触部之间并向传热管的外周面延伸的方式形成。因此,若以钎焊材料导流部的下端部与传热管的外周面大体接触的方式形成钎焊材料导流部,则能够抑制热效率的降低。

在上述热交换器中,优选的是,

各所述传热翅片在所述管贯插孔的周边具有向所述传热翅片的一面侧突出的凸缘部和所述凸缘部欠缺的凸缘欠缺部,

所述凸缘欠缺部设置在所述钎焊材料保持部的下方,

所述左右的非接触部分别形成于所述凸缘部与所述凸缘欠缺部的交界处。

通过在管贯插孔的周边形成向传热翅片的一面侧突出的凸缘部,能够更牢固地将传热管钎焊固定在管贯插孔的周边。

并且,一方面,在管贯插孔的周边形成有凸缘部,另一方面,在钎焊材料保持部的下方形成有凸缘部欠缺的凸缘欠缺部。因此,能够使从钎焊材料保持部流过来的钎焊材料直接向传热管的外周面流下。

并且,由于左右的非接触部分别形成于凸缘部与凸缘欠缺部的交界处,因此通过凸缘欠缺部沿传热管的外周面流过来的钎焊材料被凸缘部的端缘切实地堵塞。由此,能够使一定量的钎焊材料切实贮留在由各非接触部形成的空间中。因此,即使传热翅片以在上下方向上倾斜的非理想状态设置在炉内,也能够使钎焊材料更均匀地遍布传热管的外周面的几乎整个表面。

在上述热交换器中,优选的是,

所述传热管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长的截面大致椭圆形状,

所述管贯插孔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长的大致椭圆形状,

所述非接触部以相对于所述管贯插孔的长轴大致线对称地形成。

根据上述热交换器,传热管的外周面具有与截面圆形的传热管相比在上下方向上较尖的形状。因此,从钎焊材料保持部向传热管的外周面流下的钎焊材料容易从流下位置向其左右两侧流动。因此,能够使钎焊材料更均匀地遍布传热管的外周面,并且能够用少量的钎焊材料切实地将传热管钎焊固定于管贯插孔。

在上述热交换器中,优选的是,

所述左右的非接触部在所述壳体内配设在所述燃烧废气的流路的上游侧。

根据上述热交换器,以左右的非接触部位于壳体内的更高温的上游侧的方式配设传热翅片。由此,即使在传热翅片上产生热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左右的非接触部吸收变形。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具备上述热交换器的燃烧装置。

根据上述热交换器,由于减少了传热翅片与传热管的钎焊不良,因此能够切实地将传热管钎焊固定于传热翅片的管贯插孔。由此,能够获得具备生产力优越的热交换器的高热效率的燃烧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