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倍聚光型太阳能蓄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77632阅读:903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倍聚光型太阳能蓄热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倍聚光型太阳能蓄热器。



背景技术:

当今,常规能源日益枯竭,能源紧张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寻找一种新的替代能源成为解决能源问题的开门锁。近年来光伏电池凭借其日益成熟的技术扩大了它在建筑领域的发展。然而,太阳能具有间断的缺点,蓄能技术能很好的弥补这一不足。

常见的太阳能蓄热器效率一般较低。虽然经过聚焦得到的焦点处的阳光温度很高,但现在很多太阳能集热器换热较慢,大部分太阳能没有被吸收就被反射回大气中,从能量利用角度来说,其效率很低,前景不明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基于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高倍聚光型太阳能蓄热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倍聚光型太阳能蓄热器,包括碟式聚光器、微通道换热器、油管、油泵和蓄热箱体,蓄热箱体包括块状固体蓄热材料和包裹在固体蓄热材料外侧的保温材料,碟式聚光器位于微通道换热器下方并聚光加热微通道换热器中的导热油,微通道换热器的输出端与固体蓄热材料的输入端之间、固体蓄热材料的输出端与微通道换热器的输入端之间均通过油管连通,油管上的油泵将导热油在微通道换热器和固体蓄热材料之间循环输送,蓄热箱体两端分别设有进风管和送风管。

进一步地,碟式聚光器包括太阳光收集器、碟式反光镜、支架和底座,太阳光收集器贴合于微通道换热器底面,碟式反光镜位于太阳光收集器下方并将太阳光收集和发射给太阳光收集器,支架连接于太阳光收集器和碟式反光镜之间,底座固定支撑于碟式反光镜底部。

进一步地,微通道换热器是当量直径为1000μm的铜制换热器,相邻通道均匀布置,间隔1000μm。

进一步地,微通道换热器的两端分别装有集油装置和分油装置,微通道换热器中的导热油进入集油装置汇总后,经过油泵的提升进入块状固体蓄热材料提高块状固体蓄热材料的温度,通过分油装置回到微通道换热器,形成循环。

进一步地,若干块状固体蓄热材料成横向并联、竖向串联阵列式连接。

进一步地,碟式聚光器的数量为三个,通过微通道换热器串联连接,导热油的温度逐级升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该高倍聚光型太阳能蓄热器使用三级碟式聚光器串联连接,蓄热温度高;(2)使用微通道换热器,传热效率高;(3)具有清洁环保的特点,可广泛用于供室内采暖、生活用水。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保温材料,2.固体蓄热材料,3.油管,4.油泵,5.集油装置,6.微通道换热器,7.支架,8.太阳光收集器,9.分油装置,10.碟式反光镜,11.底座,12.进风管,13.送风管。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2所示的一种高倍聚光型太阳能蓄热器,包括碟式聚光器、微通道换热器6、油管3、油泵4和蓄热箱体,蓄热箱体包括块状固体蓄热材料2和包裹在固体蓄热材料2外侧的保温材料1,碟式聚光器位于微通道换热器6下方并聚光加热微通道换热器6中的导热油,微通道换热器6的输出端与固体蓄热材料2的输入端之间、固体蓄热材料2的输出端与微通道换热器6的输入端之间均通过油管3连通,油管3上的油泵4将导热油在微通道换热器6和固体蓄热材料2之间循环输送,蓄热箱体两端分别设有进风管12和送风管13。

碟式聚光器包括太阳光收集器8、碟式反光镜10、支架7和底座11,太阳光收集器8贴合于微通道换热器6底面,碟式反光镜10位于太阳光收集器8下方并将太阳光收集和发射给太阳光收集器8,支架7连接于太阳光收集器8和碟式反光镜10之间,底座11固定支撑于碟式反光镜10底部。

微通道换热器6是当量直径为1000μm的铜制换热器,相邻通道均匀布置,间隔1000μm。

微通道换热器6的两端分别装有集油装置5和分油装置9,微通道换热器6中的导热油进入集油装置5汇总后,经过油泵4的提升进入块状固体蓄热材料2提高块状固体蓄热材料2的温度,通过分油装置9回到微通道换热器6,形成循环。

若干块状固体蓄热材料2成横向并联、竖向串联阵列式连接。

碟式聚光器的数量为三个,通过微通道换热器6串联连接,导热油的温度逐级升高。

导热油在微通道换热器中被碟式聚光器加热,利用微通道换热器,换热效率能够提高50%。

使用时,在进风管将空气送入,利用固体蓄热材料加热冷空气,输出的热风可用于室内采暖;同时,使用壳管式换热器,用热风使水升温,供生活用水使用。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