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09270阅读:514来源:国知局
空调室内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多为上进风、下出风的气流循环方式,且用于驱动气流循环的装置多为贯流风扇。气流沿垂直于贯流风扇的轴向方向进入贯流风扇的内部,并两次穿过贯流风扇的叶轮,在叶轮内部,气流被强制弯折,使得气流的压力损失较大,风量较低,整机运行时的噪音较大。

为了避免采用贯流风扇驱动气流循环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现有技术中的一些空调室内机将贯流风扇替换成离心风扇或轴流风扇。虽然这种空调室内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风量较低、气流压损较大的问题,但效果却不是特别明显,并且丝毫不能解决噪音较大的问题。像噪音大、风量小这种用户能够通过直观感受体验到的缺陷严重影响了空调室内机的整体使用性能,并且大大限制了空调室内机的使用范围。

为了减小噪音,目前公开的一些专利文献中所涉及的空调室内机直接将风机简单地替换成离子风装置,然而,其离子风装置所产生的离子风风速极其有限,替换后的空调室内机的风速大幅度地减低,几乎不能满足用户最基本的使用需求。也正是由于现有的这种技术方案存在诸多缺陷和不可实践性,截止到目前为止,利用离子风送风的技术还仅停留在最基础的理论层面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风量较大且噪音较小的空调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扩大空调室内机的送风范围,提高空调室内机送风的均衡性。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目的是提高空调室内机送风的柔和性和舒适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机壳,具有用于供环境空气进入其内部的至少一个进风口以及用于供其内部的气流流出的至少一个出风口,所述至少一个出风口位于所述机壳的前侧;

换热装置,设置于所述机壳内,且配置成与经由所述至少一个进风口进入所述机壳内的至少部分气流进行热交换;以及

用于受控地促使所述机壳内的至少部分气流朝向所述至少一个出风口流动的至少一个气流驱动装置组,每个所述气流驱动装置组均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轴流风机和至少一个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轴流风机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相串联地设置于所述机壳内从所述至少一个进风口至所述至少一个出风口的气流流动路径上。

可选地,所述换热装置包括一体式板状蒸发器;且

每个所述气流驱动装置组均位于所述换热装置的前侧,或者每个所述气流驱动装置组均位于所述换热装置的后侧。

可选地,所述换热装置包括分段式板状蒸发器,所述蒸发器的段数与所述气流驱动装置组的个数相同;且

每个所述气流驱动装置组均位于相应的一段所述蒸发器的前侧,或者每个所述气流驱动装置组均位于相应的一段所述蒸发器的后侧。

可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用于受控地促使所述机壳内的部分气流朝向所述至少一个出风口中相应的一个或多个流动的至少一个第二离子风发生装置,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离子风发生装置与所述至少一个气流驱动装置组相并联地设置于所述机壳内从所述至少一个进风口至所述至少一个出风口的气流流动路径上。

可选地,所述至少一个气流驱动装置组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离子风发生装置沿横向交替布置,且相邻的所述气流驱动装置组与所述第二离子风发生装置之间设有风道隔板,以使每个所述气流驱动装置组和每个所述第二离子风发生装置所处的风道之间相互独立。

可选地,所述换热装置包括一体式板状蒸发器,且所述至少一个气流驱动装置组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离子风发生装置均位于所述换热装置的前侧或均位于所述换热装置的后侧,以使由所述至少一个气流驱动装置组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离子风发生装置驱动的气流均经过所述换热装置换热后流向所述至少一个出风口。

可选地,所述气流驱动装置组的数量为一个,所述换热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气流驱动装置组前侧或后侧的一体式板状蒸发器;或者所述气流驱动装置组的数量为多个,所述换热装置包括分段式板状蒸发器,所述蒸发器的段数与所述气流驱动装置组的个数相同,多段所述蒸发器分别设置于多个所述气流驱动装置组所在的风道内,以使

由每个所述气流驱动装置组驱动的气流均经过相应的所述蒸发器换热后流向所述至少一个出风口中相应的一个出风口、由每个所述第二离子风发生装置驱动的气流直接流向所述至少一个出风口中相应的一个出风口。

可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用于受控地促使所述机壳内的部分气流朝向所述至少一个出风口中相应的一个或多个流动的至少一个第二轴流风机,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轴流风机与所述至少一个气流驱动装置组相并联地设置于所述机壳内从所述至少一个进风口至所述至少一个出风口的气流流动路径上。

可选地,所述至少一个气流驱动装置组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轴流风机沿横向交替布置,且相邻的所述气流驱动装置组与所述第二轴流风机之间设有风道隔板,以使每个所述气流驱动装置组和每个所述第二轴流风机所处的风道之间相互独立。

可选地,所述换热装置包括一体式板状蒸发器,且所述至少一个气流驱动装置组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轴流风机均位于所述换热装置的前侧或均位于所述换热装置的后侧,以由经所述至少一个气流驱动装置组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轴流风机驱动的气流均经过所述换热装置换热后流向所述至少一个出风口。

可选地,所述气流驱动装置组的数量为一个,所述换热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气流驱动装置组前侧或后侧的一体式板状蒸发器;或者所述气流驱动装置组的数量为多个,所述换热装置包括分段式板状蒸发器,所述蒸发器的段数与所述气流驱动装置组的个数相同,多段所述蒸发器分别设置于多个所述气流驱动装置组所在的风道内,以使

由每个所述气流驱动装置组驱动的气流均经过相应的所述蒸发器换热后流向所述至少一个出风口中相应的一个出风口、由每个所述第二轴流风机驱动的气流直接流向所述至少一个出风口中相应的一个出风口。

可选地,每个所述气流驱动装置组中,所述第一轴流风机和所述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的数量均为一个;且

所述第一轴流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的后侧,或所述第一轴流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的前侧。

可选地,每个所述气流驱动装置组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轴流风机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配置成受控地择一启动运行或同时启动运行,以使所述空调室内机工作于仅通过所述第一轴流风机驱动送风的速冷/速热模式或仅通过所述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驱动送风的静音模式或通过所述第一轴流风机和所述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同时驱动送风的大风量模式。

可选地,每个所述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均包括沿前后方向依次排列且并联或串联连接的多个放电模组,每个所述放电模组均具有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平面内延伸的金属网和位于所述金属网后侧并呈阵列排布的多个放电针;且

相邻两个所述放电模组的放电针直对布置或错位布置。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包括至少一个气流驱动装置组,每个气流驱动装置组均包括相串联的至少一个第一轴流风机和至少一个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第一轴流风机在电机的驱动下转动,从而驱动气流流动,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能够通过电场力驱动气流流动,第一轴流风机和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串联布置后,能够对气流进行多次加速,实现风速的叠加,从而获得较高的风速和较大的风量。同时,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依靠电场力使空气中的粒子获得动能,从而形成离子风。相比于旋转类的送风组件(例如风机)来说,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具有压损销、耗能低、噪音小等优势。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第一轴流风机和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的串联设置,既扩大了空调室内机的送风量、提高了其送风速度,又不增加额外的噪音,相比于全部使用旋转类送风组件的空调室内机来说,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运行时的噪音大大降低。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换热装置可以为一体式板状蒸发器,还可以为分段式板状蒸发器。换热装置可以位于所有气流驱动装置组的前侧,也可以位于所有气流驱动装置组的后侧。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对换热装置的形状、位置等设计均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以有利于空调室内机其他结构的设计和布置。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还包括与至少一个气流驱动装置组相并联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二离子风发生装置或至少一个第二轴流风机,由此,不但可以在没有增加额外噪音的前提下进一步地增大空调室内机的送风量,而且还可以避免局部区域风速过大、局部区域风速过小的问题,从而扩大了空调室内机的送风范围,并使空调室内机送出的气流更加均衡。

进一步地,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的换热装置仅设置于气流驱动装置组所在的风道内,因此,经气流驱动装置组驱动的气流全部经过换热装置的换热而形成温度较高或较低的换热气流,经与气流驱动装置组并联设置的第二离子风发生装置或第二轴流风机驱动的气流不经过换热装置的换热而形成自然气流。换热气流与自然气流在出风口处或出风口附近相混合而形成温度适中的比较柔和的混合风,从而避免冷风或热风直接吹向人体,提高了空调室内机的舒适度,使用户的使用体验更佳。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正视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分解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六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离子风发生装置的一个放电模组的示意性结构分解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放电模组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相邻两个放电模组的其中一种错位布置方式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相邻两个放电模组的另一种错位布置方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正视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分解图,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剖视图,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剖视图。参见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包括机壳10、换热装置20以及至少一个气流驱动装置组30。在如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包括两个气流驱动装置组30,在如图2至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包括三个气流驱动装置组30。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还可包括一个气流驱动装置组30或多于三个的更多个气流驱动装置组30,本实用新型不再一一用附图说明。

机壳10具有用于供环境空气进入其内部的至少一个进风口11以及用于供其内部的气流流出的至少一个出风口12,该至少一个出风口12位于机壳10的前侧。具体地,机壳10可包括后壳18以及前面板19。出风口12形成在前面板19上,其形状可以为方形、圆形或其他合适的形状。进风口11形成在后壳18的顶壁或后壁。该至少一个进风口11可全部位于机壳10的后侧;或者一部分进风口11位于机壳10的后侧,另外一部分进风口11位于机壳10的顶部。在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进风口11的数量为一个,该进风口11位于机壳10的后侧,并沿机壳10的横向延伸,以使得该进风口11能够与上述至少一个出风口12相对。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进风口1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三个或多于三个的更多个。进风口11的数量可以与气流驱动装置组30的数量相同,或进风口11的数量多于气流驱动装置组30的数量。同样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出风口1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该出风口12沿机壳10的横向延伸。在图2至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出风口12的数量与气流驱动装置组30的数量相同。每个气流驱动装置30均对应一个出风口12。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风口11处可设有进风栅格14。每个出风口12处均可设有用于引导气流流动的绕流格栅13,以受控地使出风口12送出的气流满足不同出风方向的需求。

换热装置20设置于机壳10内,且配置成与经由至少一个进风口11进入机壳10内的至少部分气流进行热交换。具体地,换热装置20可以与流经其的气流进行热交换,以改变该气流的温度,使其变为温度较高或温度较低的换热气流。

上述至少一个气流驱动装置组30用于受控地促使机壳10内的至少部分气流朝向上述至少一个出风口12流动。气流驱动装置组30的数量可以与出风口12的数量相同,每个气流驱动装置组30均对应一个出风口12。每个气流驱动装置组30均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轴流风机31和至少一个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32(也即是每个轴流风机31和每个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32都是一个气流驱动装置),该至少一个第一轴流风机31和至少一个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32相串联地设置于机壳10内从上述至少一个进风口11至上述至少一个出风口12的气流流动路径上。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相串联”意指至少一个第一轴流风机31和至少一个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32在机壳10内的气流流动方向上以任意顺序依次排列。也就是说,至少一个第一轴流风机31和至少一个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32中的任一个气流驱动装置送出的气流都会经过其他气流驱动装置。

进一步地,至少一个第一轴流风机31和至少一个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32相串联的路径上还可设有允许气流通过的其他装置,例如净化装置70。净化装置70配置成吸附流经其的气流中的杂质,其内部可以涂覆粉末状催化剂,上述催化剂可以用于分解空气中的有害气体,例如包括用于分解氮氧化物的金属氧化物等。

在每个气流驱动装置组30中,至少一个第一轴流风机31和至少一个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32相串联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至少一个第一轴流风机31相串联后,再与至少一个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32串联。再例如至少一个第一轴流风机31和至少一个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32相间地串联,即第一轴流风机31和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32在气流流动方向上交替布置。在每个气流驱动装置组30中,第一轴流风机3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32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提及的“多个”均包括两个、三个和多于三个的更多个。

当气流驱动装置组30的数量为多个时,如图2至图4所示,多个气流驱动装置组30相并联地设置于机壳10内从上述至少一个进风口11至上述至少一个出风口12的气流流动路径上,以扩大空调室内机1的送风范围和送风量。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多个气流驱动装置组30也可串联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轴流风机31在电机的驱动下转动,从而驱动气流流动,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32能够通过电场力驱动气流流动(离子风发生装置产生流动的离子风气流的原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比较习知和容易获得的,因此这里不再赘述),第一轴流风机31和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32串联布置后,能够对气流进行多次加速,实现风速的叠加,从而获得较高的风速和较大的风量。同时,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32依靠电场力使空气中的粒子获得动能,从而形成离子风。相比于旋转类的送风组件(例如风机)来说,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32具有压损小、耗能低、噪音小等优势。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第一轴流风机31和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32的串联设置,既扩大了空调室内机1的送风量、提高了其送风速度,又不增加额外的噪音,相比于全部使用旋转类送风组件的空调室内机来说,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1运行时的噪音大大降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和图3,换热装置20包括一体式板状蒸发器,也即是换热装置20为一体式的板状结构。每个气流驱动装置组30均位于换热装置20的前侧,或者每个气流驱动装置组30均位于换热装置20的后侧。也就是说,每个气流驱动装置组30均位于换热装置20在机壳10内的气流流动方向上的下风侧,或者每个气流驱动装置组30均位于换热装置20在机壳10内的气流流动方向上的上风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4,换热装置20包括分段式板状蒸发器,也即是换热装置20为分段式的板状结构,其包含有多段蒸发器21。蒸发器21的段数与气流驱动装置组30的个数相同。每个气流驱动装置组30均位于相应的一段蒸发器21的前侧,或者每个气流驱动装置组30均位于相应的一段蒸发器21的后侧。图4中所示的空调室内机具有两个气流驱动装置组30,相应地,换热装置20包括两段蒸发器2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替代性实施方式中,气流驱动装置组30的个数和蒸发器21的段数还可以为三个、四个或多于四个的更多个。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图,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5,空调室内机1还包括用于受控地促使机壳10内的部分气流朝向至少一个出风口12中相应的一个或多个流动的至少一个第二离子风发生装置40(可以理解的是,第二离子风发生装置40也是一种气流驱动装置)。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离子风发生装置40的数量为三个,在一些替代性实施例中,第二离子风发生装置40的数量还可以为一个、两个或多于三个的更多个。上述至少一个第二离子风发生装置40与上述至少一个气流驱动装置组30相并联地设置于机壳10内从上述至少一个进风口11至上述至少一个出风口12的气流流动路径上。此时,出风口12的数量优选为与气流驱动装置组30的数量和第二离子风发生装置40的数量之和相同。本实用新型的“相并联”意指上述至少一个第二离子风发生装置40与上述至少一个气流驱动装置组30沿垂直于机壳10内的气流流动方向的横向以任意顺序依次排列。也就是说,上述至少一个第二离子风发生装置40与上述至少一个气流驱动装置组30中的任一个气流驱动装置所送出的气流都不会经过其他气流驱动装置。由此,可以避免出风口处局部区域风速过大、局部区域风速过小的问题,从而扩大了空调室内机1的送风范围,并使空调室内机1送出的气流更加均衡。

进一步地,上述至少一个第二离子风发生装置40与上述至少一个气流驱动装置组30相并联的方式有多。例如,至少一个第二离子风发生装置40沿横向依次排列后,至少一个气流驱动装置组30再沿横向依次排列。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5,至少一个气流驱动装置组30与至少一个第二离子风发生装置40沿横向交替布置,且相邻的气流驱动装置组30与第二离子风发生装置40之间设有风道隔板50,以使每个气流驱动装置组30和每个第二离子风发生装置40所处的风道之间相互独立。由此,可避免不同风道之间的气流产生相互干扰,从而避免紊流、混流现象的出现,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的送风速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换热装置20包括一体式板状蒸发器时,上述至少一个气流驱动装置组30与上述至少一个第二离子风发生装置40均位于换热装置20的前侧(参见图5)或均位于换热装置20的后侧,以使由上述至少一个气流驱动装置组30和上述至少一个第二离子风发生装置40驱动的气流均经过换热装置20换热后流向至少一个出风口12。也即是,由所有的气流驱动装置组30和所有的第二离子风发生装置40驱动的气流均为换热气流。由此,该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更加适用于快速制冷或快速制热的环境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气流驱动装置组30的数量为一个,换热装置20包括设置于气流驱动装置组30前侧或后侧的一体式板状蒸发器;或者,参见图6,气流驱动装置组30的数量为多个,换热装置20包括分段式板状蒸发器,蒸发器21的段数与气流驱动装置组30的个数相同,多段蒸发器21分别设置于多个气流驱动装置组30所在的风道内。也就是说,换热装置20的蒸发器仅仅设置在气流驱动装置组30所在的风道内,从而使得由每个气流驱动装置组30驱动的气流均经过相应的蒸发器21换热后流向至少一个出风口12中相应的一个出风口、由每个第二离子风发生装置40驱动的气流直接流向至少一个出风口12中相应的一个出风口。换句话说,由气流驱动装置组30驱动的气流全部经过换热装置20的换热而形成温度较高或较低的换热气流,由与气流驱动装置组30并联设置的第二离子风发生装置40驱动的气流不经过换热装置20的换热而形成自然气流。换热气流与自然气流在出风口12处或出风口12附近相混合而形成温度适中的比较柔和的混合风,从而避免冷风或热风直接吹向人体,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的舒适度,使用户的使用体验更佳。

进一步地,换热装置20的每段蒸发器21均位于相应气流驱动装置组30的前侧或均位于相应气流驱动装置组30的后侧(参见图6)。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图,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还包括用于受控地促使机壳10内的部分气流朝向至少一个出风口12中相应的一个或多个流动的至少一个第二轴流风机60(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轴流风机60也是一种气流驱动装置)。在图7所示实施例中,第二轴流风机60的数量为三个;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二轴流风机60的数量还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或多于三个的更多个。上述至少一个第二轴流风机60与上述至少一个气流驱动装置组30相并联地设置于机壳10内从上述至少一个进风口11至上述至少一个出风口12的气流流动路径上。此时,出风口12的数量优选为与气流驱动装置组30的数量和第二轴流风机60的数量之和相同。由此,可以避免出风口处局部区域风速过大、局部区域风速过小的问题,从而扩大了空调室内机1的送风范围,并使空调室内机1送出的气流更加均衡。此处的“相并联”与前面所说的“相并联”意思类似,因此这里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上述至少一个第二轴流风机60与上述至少一个气流驱动装置组30相并联的方式有多。例如,至少一个第二轴流风机60沿横向依次排列后,至少一个气流驱动装置组30再沿横向依次排列。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7,至少一个气流驱动装置组30与至少一个第二轴流风机60沿横向交替布置,且相邻的气流驱动装置组30与第二轴流风机60之间设有风道隔板50,以使每个气流驱动装置组30和每个第二轴流风机60所处的风道之间相互独立。由此,可避免不同风道之间的气流产生相互干扰,从而避免紊流、混流现象的出现,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的送风速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7,当换热装置20包括一体式板状蒸发器时,上述至少一个气流驱动装置组30与上述至少一个第二轴流风机60均位于换热装置20的前侧或均位于换热装置20的后侧,以使由上述至少一个气流驱动装置组30和上述至少一个第二轴流风机60驱动的气流均经过换热装置20换热后流向至少一个出风口12。也即是,由所有的气流驱动装置组30和所有的第二轴流风机60驱动的送往出风口12的气流均为换热气流。由此,该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更加适用于快速制冷或快速制热的环境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气流驱动装置组30的数量为一个,换热装置20包括设置于气流驱动装置组30前侧或后侧的一体式板状蒸发器;或者参见图8,气流驱动装置组30的数量为多个,换热装置20包括分段式板状蒸发器,蒸发器21的段数与气流驱动装置组30的个数相同,多段蒸发器21分别设置于多个气流驱动装置组30所在的风道内。也就是说,换热装置20的蒸发器仅仅设置在气流驱动装置组30所在的风道内,从而使得由每个气流驱动装置组30驱动的气流均经过相应的蒸发器21换热后流向至少一个出风口12中相应的一个出风口、由每个第二轴流风机60驱动的气流直接流向至少一个出风口12中相应的一个出风口。换句话说,由气流驱动装置组30驱动的气流全部经过换热装置20的换热而形成温度较高或较低的换热气流,由与气流驱动装置组30并联设置的第二轴流风机60驱动的气流不经过换热装置20的换热而形成自然气流。换热气流与自然气流在出风口12处或出风口12附近相混合而形成温度适中的比较柔和的混合风,从而避免冷风或热风直接吹向人体,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的舒适度,使用户的使用体验更佳。

进一步地,换热装置20的每段蒸发器21均位于相应气流驱动装置组30的前侧或均位于相应气流驱动装置组30的后侧(参见图6)。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1对换热装置20的形状、位置等设计均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以有利于空调室内机1其他结构(例如气流驱动装置组、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等)的设计和布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气流驱动装置组30中,第一轴流风机31和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32的数量均为一个。第一轴流风机31设置于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32的后侧,或第一轴流风机31设置于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32的前侧。也即是,每个气流驱动装置组30中的第一轴流风机31和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32沿前后方向以任意顺序依次排列,提高了布置灵活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气流驱动装置组30中,上述至少一个第一轴流风机31和至少一个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32配置成受控地择一启动运行或同时启动运行,以使空调室内机1工作于仅通过第一轴流风机31驱动送风的速冷/速热模式或仅通过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32驱动送风的静音模式或通过第一轴流风机31和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32同时驱动送风的大风量模式。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每个气流驱动装置组30中的第一轴流风机31和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32的启停进行控制,可使得空调室内机1至少具有速冷/速热、静音和大风量三种工作模式,从而同时满足了不同用户或同一用户在不同情况下的多种使用需求,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具体地,在速冷/速热模式下,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32不启动运行,空调室内机1仅通过第一轴流风机31向上述至少一个出风口12驱动送风,被驱动的气流流经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32内的风道,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32对气流不产生任何的驱动作用。由于第一轴流风机31的送风量相对较大、制冷效率或制热效率相对较高,因此能够快速地缓解室内的温度。此种模式适用于空调室内机1刚开始启动运行的情形、或其他需要迅速制冷或制热的情形。在静音模式下,第一轴流风机31不启动运行,空调室内机1仅通过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32向上述至少一个出风口12驱动送风,被驱动的气流流经第一轴流风机31,第一轴流风机31不对气流产生任何的驱动作用。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32运行时的工作噪音接近甚至低于室内的背景噪音,因此大幅度地降低了空调室内机1运行时的整体噪音,解决了超低静音送风的行业难题。此种模式适用于医疗、儿童监护等使用环境、以及空调室内机1运行一段时间以后的情形。在大风量模式下,第一轴流风机31和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32可受控地同时启动运行,以同时向上述至少一个出风口12送风,也即是气流经第一轴流风机31和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32的多次驱动作用后送出。因此,此种模式适用于对风量和风速有较高要求的情形、更加快速制冷或快速制热的情形、以及其他对风速有较高要求的情形。

进一步地,当气流驱动装置组30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气流驱动装置组30中的第一轴流风机31受控地同时启动或停止,多个气流驱动装置组30中的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32受控地同时启动或停止。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的一个放电模组的示意性结构分解图。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9,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32和第二离子风发生装置40均包括至少一个放电模组410。每个放电模组410均具有在金属网411和位于金属网411后侧并呈阵列排布的多个放电针412。金属网411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平面内延伸。金属网411上均匀分布有圆形孔、方形孔、菱形孔或其他形状的通孔。放电针412具有放电尖端,该放电尖端可直向金属网411的某一通孔的中心。放电针412和金属网411上分别施加正负高压电极,放电针412相当于产生电晕放电的放射极,金属网411相当于接收极。

也就是说,每个放电模组410所产生的离子风的流向均为从后向前,多个放电针412与金属网411的排布方向与离子风的流向相同。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放电模组的示意性剖视图。参见图10,为了提高离子风发生装置的送风速度,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人进行了大量的风速测量实验,实验结果发现,将每个放电针412的针尖与金属网411的距离L设置成使其满足L=aL1(其中,a为范围在0.7~1.3之间的任一常数,即a可取值为0.7、0.8、0.9、1.0、1.1、1.2或1.3,L1为使得金属网411的风速中心点处的离子风风速达到最大风速Vmax时放电针412的针尖与金属网411之间的距离,金属网411的风速中心点为放电针412的针尖在金属网411上的投影点)的关系后,一方面,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32和第二离子风发生装置40所产生的离子风风速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正常的使用需求,另一方面,还可确保放电针412在金属网411产生有效离子风的区域内能够部分重叠以达到无影灯的投射的效果,从而使得金属网411的离子风分布更加均匀。

为了提高离子风发生装置的送风量,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人进行了大量的针尖投影半径测量的实验,实验结果发现,将相邻两个放电针412的针尖之间的距离R设置成使其满足R=aR1(其中,R1为风速达到最大风速Vmax的b倍的风速测量点与风速中心点之间的距离,b为范围在0.3~0.7之间的任一常数,即b可取值为0.3、0.4、0.5、0.6或0.7,a的取值与上述相同)的关系后,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32和第二离子风发生装置40所产生的离子风风量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正常的使用需求。同时,对相邻两个放电针412之间的距离进行特别设计后,既能够避免相邻两个放电针412之间因距离太近而发生风速相互抵消,又能够避免两个放电针412之间的距离太远而导致风量减少以及风量分布不均匀。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通过合理设计放电针412与金属网411的空间位置关系,并同时合理布局多个放电针412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使得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32和第二离子风发生装置40能够产生均匀的、较大风量的离子风,从而提高了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32和第二离子风发生装置40的送风速度、送风量以及送风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32均包括沿前后方向依次排列、且并联或串联连接的多个放电模组410,每个放电模组410均具有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平面内延伸的金属网411和位于金属网411后侧并呈阵列排布的多个放电针412。由此,每个放电模组410中的放电针412与对应的金属网411之间将产生电晕放电现象,从而可使得离子风经过多个放电模组410进行多次加速,可以实现风速的叠加,以获得较高的出风速度。并且在高速出风作用下能够形成负压,进一步的增大进风量、提高多级离子送风模块的送风速度、送风量以及送风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相邻两个放电模组410的放电针412直对布置,也就是说,每相邻两个放电模组的放电针412在离子风发生装置的出风面内的投影重合。由此,每个放电针412的尖端所对应的区域会产生较大较强的电场,因此该区域会产生局部风速较高的离子风,该离子风吹到用户身上会另用户具有较强的风感。换句话说,此种布置方式可在金属网411的每个风速中心点附近获得局部的较大风速,以提升空调室内机1单独由离子风发生装置驱动送风时的风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替代性实施方式中,相邻两个放电模组410的放电针412错位布置。图11所示实施例为其中一种错位布置方式,其中OZ轴表示高度方向,OY轴表示横向。为了便于理解,将相邻两个放电模组410的结构分别以实线和虚线示出。该错位布置方式为:每相邻两个放电模组的放电针412在横向上错位布置,且每相邻两个放电模组的相应放电针412在离子风发生装置10的出风面内的投影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即每相邻两个放电模组的放电针412错位布置,但相应放电针412所处的高度相同)。由此,在水平方向上的若干个线性区域内可产生较为均匀的柔和风,多个放电模组的叠加又可在该线性区域内形成较大较强的电场,因此该线性区域内的离子风风速相对较高。进一步地,多个放电模组的放电针412在水平面内所形成的每组彼此相邻的三个放电针投影均形成等腰三角形,以确保离子风发生装置产生的离子风分布比较均匀。

图12所示实施例为另一种错位布置方式,其中OZ轴表示高度方向,OY轴表示横向。为了便于理解,将相邻两个放电模组410的结构分别以实线和虚线示出。该另一种错位布置方式为:每相邻两个放电模组的放电针412在横向以及竖直方向上均错位布置。由此,离子风发生装置产生的离子风可在其出风面内均匀分布,以在低电压、低电场强度、低功率的情况下实现柔和、均匀和大风量的送风。也就是说,每相邻的两个放电模组410的放电针412均相互错位,可填补每个放电模组410的多个放电针412之间的间隙。由此,可在金属网411的整个区域内形成比较均匀的离子风,提升了整体的送风量。进一步地,多个放电模组的放电针412在离子风发生装置的出风面内所形成的每组彼此相邻的三个放电针投影均形成等边三角形,以确保离子风发生装置产生的离子风分布更加均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9,每个放电模组410还包括壳体416、具有多个金属导电片414的金属导电条413以及与金属导电条413电连接、并垂直于金属导电条413的至少一个PCB多层板415。PCB多层板415具有前后两层绝缘保护层以及位于两层绝缘保护层之间的导电层,该导电层与金属导电片414电连接。壳体416的底壁上开设有卡扣4161,金属导电条413的金属导电片414扣合在壳体416的卡扣4161中。

PCB多层板415的数量可以为一个,其大致呈长方形;或者PCB多层板415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每个PCB多层板415均呈垂直于金属导电条413延伸的细长条状。

多个放电针412均匀地分布在至少一个PCB多层板415的朝向金属网411的外侧。具体地,每个PCB多层板415的外侧表面上均开设有若干个用于安装放电针412的针孔。针孔的孔径稍小于放电针412的直径,以使针孔与放电针412过盈配合。插入放电针412的针孔周围设有通过焊接工艺填补的填充层,也即是针孔的围绕放电针412的周围设有通过焊接工艺填补的填充层,以保证放电针412与PCB多层板415内的导电层保持良好的电连接,同时又可严格地避免导电层裸露于外部,从而避免产生乱放电或打火的现象。

相应地,每个第二离子风发生装置40也可包括沿前后方向依次排列、且并联或串联连接的多个放电模组,该放电模组的结构与上述第一离子风发生装置32的放电模组410的结构相同,因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1优选为壁挂式的空调室内机,其后侧与墙壁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以便于气流从进风口11流入机壳10内部。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称的“上”、“下”、“内”、“外”、“横”、“前”、“后”等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用语是以空调室内机1的实际使用状态为基准而言的,这些用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