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机组件安装结构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98668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风机组件安装结构和空调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风机组件安装结构和应用该风机组件安装结构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精密空调以其风量大、可靠性高等特点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也越来越大。现在的精密空调的风机组件体积较大,安装过程中是通过行吊把风机组件吊到精密空调框架内部并通过螺栓等方式固定,如果风机出现故障需要拆卸时,需要拆卸较多零部件并通过行吊将风机组件从框架上方吊出,这种方式使得维修过程很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风机组件安装结构,旨在提高空调器的风机组件维修拆卸过程中的方便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风机组件安装结构,包括:

至少两风机支撑板,至少两风机支撑板两两相对设置;

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架设于两两相对设置的风机支撑板之间,并且风机组件的两侧分别与相对应的风机支撑板可拆卸连接;

导风圈组件,与该风机组件相对设置,该导风圈组件包括导风圈以及固定连接所述导风圈的导风圈安装板,所述风机组件部分伸入所述导风圈内;

两固定板,相对设于所述导风圈安装板的两侧,每一所述固定板与所述导风圈安装板的一侧边锁固连接;及

两密封板,一所述密封板设于一所述固定板的下方,当导风圈安装板与所述固定板的锁固状态被解除时,所述导风圈安装板下落并止挡于所述密封板,且带动所述导风圈脱离所述风机组件。

优选地,所述风机组件包括风机支架以及安装于所述风机支架的风机,所述风机支架与所述风机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风机的下端伸入所述导风圈内。

优选地,所述风机支架包括:

电机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风机的电机;

两风机安装梁,相对设置于电机安装板的两侧,一所述风机安装梁固定连接于电机安装板的一侧边;及

两风机横梁,相对设于电机安装板的两侧,一所述风机横梁固定连接一所述风机支撑板和一所述风机安装梁。

优选地,所述电机安装板和所述风机安装梁之间还设置有减震垫。

优选地,所述风机横梁开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风机安装梁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孔相适配的第二定位孔,所述风机横梁与风机安装梁通过紧固件与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的配合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风机横梁还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风机支撑板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相适配的第二安装孔,所述风机横梁与风机支撑板通过紧固件与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的配合固定连接。

优选地,每一所述固定板面向导风圈组件的一侧设置有悬挂部,所述悬挂部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导风圈安装板临近所述固定板的侧边开设有与所述固定孔相适配的连接孔,所述固定板与导风圈安装板通过紧固件与固定孔和连接孔的配合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导风圈安装板临近两所述固定板的两侧均设置一滑轨,两所述密封板均形成有滑槽,当导风圈安装板与所述固定板的锁固状态被解除时,所述导风圈安装板下落并且所述滑轨被所述滑槽止挡。

优选地,将所述滑轨与所述滑槽的底壁的间距设为X,将风机的下端伸入导风圈的深度设为Y,其中,X大于Y。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风机组件安装结构,所述风机组件安装结构包括:包括:

至少两风机支撑板,至少两风机支撑板两两相对设置;

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架设于两两相对设置的风机支撑板之间,并且风机组件的两侧分别与相对应的风机支撑板可拆卸连接;

导风圈组件,与该风机组件相对设置,该导风圈组件包括导风圈以及固定连接所述导风圈的导风圈安装板,所述风机组件部分伸入所述导风圈内;

两固定板,相对设于所述导风圈安装板的两侧,每一所述固定板与所述导风圈安装板的一侧边锁固连接;及

两密封板,一所述密封板设于一所述固定板的下方,当导风圈安装板与所述固定板的锁固状态被解除时,所述导风圈安装板下落并止挡于所述密封板,且带动所述导风圈脱离所述风机组件。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于空调器的安装框架内固定两两相对设置的风机支撑板,而将风机组件架设于两两相对设置的风机支撑板之间,并将风机组件与风机支撑板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还设置上下间隔设置的固定板和密封板,将导风圈组件中的导风圈安装板连接设于上方的固定板,在需要拆卸风机组件进行维修时,只需要解除导风圈安装板与固定板之间的锁紧关系,导风圈安装板即可下落并止挡架设于密封板,与此同时,风机组件与导风圈组件中的导风圈实现彼此脱离,再通过解除风机组件与风机支撑板之间的螺栓或者螺钉的锁紧关系之后,即可施力于风机组件,通过抽拉动作,使得风机组件整体沿着风机支撑板滑出空调器的安装框架,如此本实用新型风机组件安装结构实现风机组件维修拆卸操作过程中,无需通过行吊,并且拆卸零件也较少,维修拆卸的方便性得到大大提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风机组件安装结构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风机组件安装结构装配完成后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风机组件安装结构处于拆卸状态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1中风机组件安装结构处于拆卸状态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风机组件安装结构100。

请结合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风机组件安装结构100包括至少两风机支撑板30,至少两风机支撑板30两两相对设置,风机组件10架设于两两相对设置的风机支撑板30之间,并且风机组件10的两侧分别与相对应的风机支撑板30可拆卸连接,导风圈组件50与该风机组件10相对设置,导风圈组件50包括导风圈53以及固定连接导风圈53的导风圈安装板51,风机组件10部分伸入所述导风圈53内,风机组件安装结构100还包括两固定板70,两固定板70相对设于导风圈安装板51的两侧,每一个固定板70与导风圈安装板51的一侧边锁固连接;以及两密封板90,一个密封板90间隔设于一个固定板70的下方,当导风圈安装板51与固定板70的锁固状态被解除时,导风圈安装板51下落并被密封板90止挡,导风圈安装板51进一步带动导风圈53脱离风机组件10。

本实用新型的风机组件安装结构100应用于精密空调器,风机组件安装结构100设置于精密空调器的安装框架(未图示),其中风机支撑板30可设置有四个,四个风机支撑板30两两相对设置并固定安装于空调器的安装框架。密封板90和固定板70均设置有两个并且两者均与空调器的安装框架预先固定连接,密封板90设置于固定板70的下方,密封板90和固定板70在竖直方向上形成有间隙,在本实用新型的风机组件安装结构100的装配过程中,可先将导风圈组件50组件中的导风圈安装板51的两侧与两相对设置的固定板70进行锁紧,然后再通过行吊将风机组件10整体吊入两两相对设置的风机支撑板30之间,并对准导风圈53,使得风机组件10的下端部分伸入导风圈53内,再进一步固定连接风机组件10和风机支撑板30。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于空调器的安装框架内固定两两相对设置的风机支撑板30,而将风机组件10架设于多个两两相对设置的风机支撑板30之间,并将风机组件10与风机支撑板30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还设置上下间隔设置的固定板70和密封板90,将导风圈组件50中的导风圈安装板51连接于设于上方的固定板70,在需要拆卸风机组件10进行维修时,只需要解除导风圈安装板51与固定板70之间的锁紧关系,导风圈安装板51即可下落并止挡架设于密封板90,与此同时,风机组件10与导风圈组件50中的导风圈53实现彼此脱离,在通过解除风机组件10与风机支撑板30之间的螺栓或者螺钉的锁紧关系之后,即可施力于风机组件10,通过抽拉动作,使得风机组件10整体沿着风机支撑板30滑出空调器的安装框架,如此本实用新型风机组件安装结构100实现风机组件10维修拆卸操作过程中,无需通过行吊并且拆卸零件也较少,维修拆卸的方便性得到大大提升。

所述风机组件10包括风机支架(未标示)以及安装于风机支架的风机11,风机支架与风机支撑板30固定连接,风机11的下端伸入所述导风圈53内。本实施例的风机11可采用离心风机11,可以理解的,风机11包括电机部分和扇叶部分,其中导风圈53的出风口正对风机11的扇叶部分,本实施例通过风机支架的设置,在风机11通过行吊搬运以及固定风机11过程中更方便。

具体地,所述风机支架包括电机安装板13,电机安装板13固定连接于风机11的电机;两风机安装梁15,两风机安装梁15相对设置于电机安装板13的两侧,其中每一个风机安装梁15固定连接于与之相对应的电机安装板13的一侧边;及两风机横梁17,两风机横梁17相对设于电机安装板13的两侧,一风机横梁17固定连接一风机支撑板30和一个风机安装梁15。

本实施例通过风机安装梁15的设置,使得风机11通过电机安装板13传递至风机横梁17的压力得到均匀扩散,风机11运行过程中受力更均匀,运行稳定性更高。

为了进一步提升风机11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本实施例还于电机安装板13和风机安装梁15之间还设置有减震垫19。其中减震垫19可为硅胶材质,通过减震垫19的设置,空调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音进一步降低。

本实施例于风机横梁17开设有第一定位孔171,风机安装梁15开设有与第一定位孔171相适配的第二定位孔(未标示),所述风机横梁17与风机安装梁15通过紧固件与第一定位孔171和第二定位孔的配合固定连接。在风机组件10的组装过程中,通过第一定位孔171和第二定位孔(未标示)的对位并通过螺栓、螺丝或者销钉的锁固,可确保风机11处于相对合理的位置,风机11组装过更方便。

进一步地,风机横梁17还开设有第一安装孔173,风机支撑板30开设有与第一安装孔173相适配的第二安装孔(未标示),风机横梁17与风机支撑板30通过紧固件与第一安装孔173和第二安装孔的配合固定连接。。在将风机11组装好的风机组件10安装至空调器的安装框架内的过程中,通过行吊将风机组件10吊行至相对设置的风机支撑板30之间以后,通过紧固件(螺栓、螺丝或者销钉)与第一安装孔173和第二安装孔的配合可将风机组件10进行固定,整个连接结构较稳固。

请结合参照图2至图5,本实施例为了方便实现导风圈组件50的安装,于固定板70面向导风圈组件50的一侧设置有悬挂部71,悬挂部71开设有固定孔(未标示),导风圈安装板51临近固定板70的侧边开设有与固定孔相适配的连接孔(未标示),固定板70与导风圈安装板51通过紧固件与固定孔和连接孔的配合固定连接。通过紧固件(螺栓、螺丝或者销钉)与固定孔和连接孔的配合,可将导风圈安装板51固定连接到固定板70的悬挂部71。由上述内容可知,在将导风圈安装板51固定连接到固定板70的悬挂部71之前,导风圈组件50中的导风圈53和导风圈安装板51应该已经组装完毕,并且本实施例在风机组件10安装至空调器的安装框架之前,应先将导风圈组件50安装到空调器的安装框架内,风机组件10中的风机11与导风圈53为上下对位过程。

通过上述内容,现已了解本实用新型风机组件安装结构100的装配过程,当需要拆卸风机组件10进行维修时,具体过程如下:首先将导风圈安装板51与固定板70之间的螺栓连接结构进行松开,则导风圈组件50整体因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在下落过程中被设置于固定板70下方的密封板90止挡,也可以理解为导风圈组件50被密封板90承接住(参见图3),在此过程中,风机11与导风圈53实现分离,接下来进一步解除风机支撑板30与风机横梁17之间的螺栓锁紧结构,并可通过牵引抽拉风机横梁17,使得风机组件10整体与风机支撑板30之间产生相对滑动(参见图5),如此风机组件10可在不借助行吊的基础上即可滑出空调器的安装框架,拆卸过程中方便性大大提升。

进一步地,所述导风圈安装板51临近两所述固定板70的两侧均设置一滑轨511,两密封板90均形成有滑槽91,当导风圈安装板51与固定板70的锁固状态被解除时,导风圈安装板51下落并且滑轨511被滑槽91止挡。

本实施例通过滑轨511和滑槽91的设置,在风机组件10拆卸过程中,使得导风圈53可以通过滑轨511和滑槽91的相对滑动,导风圈组件50得以通过抽拉的方式滑出空调器的安装框架,导风圈组件50也可实现较方便的拆卸。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为了确保风机组件10拆卸过程能得以顺利滑出,将所述滑轨511与所述滑槽91的底壁的间距设为X,将风机11的下端伸入导风圈53的深度设为Y,其中,X大于Y。通过这样的设计,可进一步确保,风机11的底部由导风圈53的顶部抽离,风机组件10滑出时不会被导风圈53阻挡,整个过程更顺畅。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风机组件安装结构100,该风机组件安装结构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