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柜式水膜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09328阅读:616来源:国知局
立柜式水膜空调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立柜式水膜空调。



背景技术:

目前,劳动密集型场所采用带容积式压缩机的空调不仅初投资昂贵,工作效率不高,而且电能耗费大、碳排放量高,加之有限的新风供应使许多此类场所工人健康受损,劳动效率下降。因此,如何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成为了该领域技术人员努力的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立柜式水膜空调,能完全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立柜式水膜空调,包括长方体结构的柜体,在柜体内从上至下依次水平安装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从而将柜体内部从上至下分隔为上部安装腔、中部安装腔和下部安装腔,在柜体正面对应上部安装腔开设出风口,在上部安装腔内对应出风口安装风机,在柜体背面对应下部安装腔开设进风口,沿进风方向在下部安装腔内依次安装气流分配控制阀和第一水膜蒸发冷却组件,在中部安装腔内安装第二水膜蒸发冷却组件,所述第一水膜蒸发冷却组件和第二水膜蒸发冷却组件的顶部均设有布水器,在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上对应开设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且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位于第二水膜蒸发冷却组件的不同侧,第一通风孔位于第一隔板上远离出风口的一侧,第二通风孔位于第二隔板上远离进风口的一侧,在柜体底部后侧安装水泵,柜体底部前侧下凹形成储水池,水泵通过管道分别连接储水池和布水器。

作为优选,所述上部安装腔内设有汽水分离器,风机位于汽水分离器与出风口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水膜蒸发冷却组件与储水池之间的过渡面为向储水池方向倾斜向下的斜面,第二水膜蒸发冷却组件与第二通风孔之间的过渡面为向储水池方向倾斜向下的斜面。

作为优选,所述柜体上对应储水池设置补水嘴,在储水池内壁安装液位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体积小,运行效率高,费用低,耗电小,碳排放量低,有利于环境保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立柜式水膜空调,包括长方体结构的柜体1,在柜体1内从上至下依次水平安装第一隔板2和第二隔板3,从而将柜体1内部从上至下分隔为上部安装腔4、中部安装腔5和下部安装腔6。在柜体1正面对应上部安装腔4开设出风口7,在上部安装腔4内对应出风口7安装风机8,在柜体1背面对应下部安装腔6开设进风口9,沿进风方向在下部安装腔6内依次安装气流分配控制阀10和第一水膜蒸发冷却组件11,在中部安装腔5内安装第二水膜蒸发冷却组件12,所述第一水膜蒸发冷却组件11和第二水膜蒸发冷却组件12的顶部均设有布水器13,在第一隔板2和第二隔板3上对应开设第一通风孔14和第二通风孔15,且第一通风孔14和第二通风孔15位于第二水膜蒸发冷却组件12的不同侧,第一通风孔14位于第一隔板2上远离出风口7的一侧,第二通风孔15位于第二隔板3上远离进风口9的一侧,在柜体1底部后侧安装水泵16,柜体1底部前侧下凹形成储水池17,水泵16通过管道分别连接储水池17和布水器13,水泵16将储水池17中的水输送给布水器13,从而向第一、第二水膜蒸发冷却组件11、12供水。

所述上部安装腔4内设有汽水分离器18,风机8位于汽水分离器18与出风口7之间。这种结构可以通过汽水分离器18分离气流中的水汽,从而控制输出气体的湿度。

所述第一水膜蒸发冷却组件11与储水池17之间的第一过渡面19为向储水池17方向倾斜向下的斜面,第二水膜蒸发冷却组件12与第二通风孔15之间的第二过渡面20为向储水池17方向倾斜向下的斜面。这种结构方便第一、第二水膜蒸发冷却组件11、12产生的滴淋水快速流入储水池17中。

所述柜体1上对应储水池17设置补水嘴21,在储水池17内壁安装液位计22。通过液位计21监控储水池17中的水位,当水位不足时,通过补水嘴21向储水池17中补水。

在使用时,新风从进风口9进入柜体1内,经气流分配控制阀10进行流量均匀调节分配,使得下部安装腔6断面内各部位气流均匀通过第一水膜蒸发冷却组件11,并与其表面的水膜充分接触进行热交换,然后气流通过第二通风孔15进入中部安装腔5,并经过第二水膜蒸发冷却组件12后,从第一通风孔14进入上部安装腔4,依次经过汽水分离器18、风机8从出风口7排出柜体。

本实用新型可以根据所需通风量大小,调节控制气流分配控制阀10的每个单元模块阀门叶片开启角度或阀门启闭数量,从而保证运行效率及效果。储水池17直接设置在下部安装腔6内,且未设置隔板,因此,干热空气进入柜体1后直接与水接触,有利于提高降温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