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波节管式油冷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34918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冷却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波节管式油冷却器。



背景技术:

油冷却器是给液压系统或润滑系统的降温装置,液压系统和润滑系统是机械设备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作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在长时间工作后油温会逐渐升高,如果不能及时降温,会导致系统的密封元件老化、损坏,而且油的粘度随着油温升高而变低,油压也会达不到工作的要求;为保证机器安全可靠地运行,必须把油温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但是现有的油冷却器,热油从进入油冷却器到出油冷却器这个冷却过程中,都是只通过一次换热就流出了油冷却器,换热不充分彻底,由于冷却液和换热管的冷热交换效率是一定的,为充分换热降低油温,需要延长换热面积,进而采用增加换热管的长度,如此又会导致油冷却器体积过长,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波节管式油冷却器,第一波节管和第二波节管并列设置,热油经过两次换热,从而使冷却更充分,同时使结构更紧凑,提高冷却器整体单位长度内的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波节管式油冷却器,包括第一油腔、换热腔、第二油腔、第一波节管和第二波节管,换热腔位于第一油腔和第二油腔之间并用于填充冷却热油的冷却流体,第一油腔具有出油室和用于进热油的进油室;第一波节管与第二波节管并列设于换热腔中,第一波节管两端穿接于换热腔壁,第一波节管的内管道连通进油室与第二油腔;第二波节管两端穿接于换热腔壁,第二波节管的内管道连通出油室与第二油腔。

优选的,换热腔还具有输入流体的流体入口和输出流体的流体出口,换热腔中还设有若干折流板,若干折流板沿所述流体入口指向所述流体出口的方向交错排布,相邻的折流板之间形成供流体流过的通道,相邻通道头尾顺次连通形成贯通的流道。

优选的,流体入口靠近第一油腔,流体出口靠近第二油腔。

优选的,进油室与出油室并列位于换热腔中线延长线的两侧,流体入口与出油室同一侧,相对地,流体出口与进油室同一侧。

优选的,第一油腔远离换热腔一侧设有第一清洁开口,第二油腔远离换热腔一侧设有第二清洁开口,第一清洁开口和第二清洁开口均以可拆卸的方式封盖有密封盖板。

优选的,波节管式油冷却器具有壳体,壳体具有空腔,空腔内设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将空腔分隔为第一油腔、换热腔和第二油腔;第一隔板将第一油腔与换热腔隔开,第二隔板将换热腔与第二油腔隔开,第三隔板将第一油腔分隔成进油室和出油室。

优选的,密封盖板螺栓固定连接在所述壳体的外壁上。

所述第三隔板采用隔热材料制成。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进油室和出油室均位于第一油腔,进油室、第一波节管、第二油腔、第二波节管和出油室依次连通,第一波节管和第二波节管并列位于一个具有冷却流体的换热腔中,热油流经进油室、第一波节管、第二油腔、第二波节管和出油室,分别在第一波节管和第二波节管中与流体进行两次换热,高效率的快速降低油温,防止油温超高而使生产停工;同时,采用波节管代替传统圆管的换热管不但大大提高换热系数,还具有良好的自洁作用,第一波节管和第二波节管并列的设置,还有进油室和出油室均位于第一油腔的设置使得油冷却器结构更加紧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波节管油冷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油腔;11、第三隔板;12、第一清洁开口;2、换热腔;21、第一隔板;22、第二隔板;23、流体入口;24、流体出口;3、第二油腔;31、第二清洁开口;4、进油室;5、出油室;6、第一波节管;7、第二波节管;8、折流板;9、密封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的一种波节管式油冷却器,包括第一油腔1、换热腔2、第二油腔3、第一波节管6和第二波节管7,换热腔2位于第一油腔1和第二油腔3之间并用于填充冷却热油的冷却流体,第一油腔1具有出油室5和用于进热油的进油室4;第一波节管6与第二波节管7并列设于换热腔2中,第一波节管6两端穿接于换热腔2壁,第一波节管6的内管道连通进油室4与第二油腔3;第二波节管7两端穿接于换热腔2壁,第二波节管7的内管道连通出油室5与第二油腔3。

换热腔2内填充有冷却热油的冷却流体,该流体可以是冷却水或者其它的冷却液,也可以是一种可用于冷却的气体。最好是流体充满换热腔2,充分的包裹在第一波节管6和第二波节管7周围,这样可以充分与波节管里流经的热油充分换热。

进油室4、第一波节管6、第二油腔3、第二波节管7和出油室5依次连通;需要冷却的热油先从进油室4的进油口进入进油室4,再从进油室4流经第一波节管6,此时在第一波节管6中热油与流体进行第一次换热。进行了第一次换热后的热油进入到第二油腔3,然后折返进入第二波节管7内,并在流经第二波节管7的过程中进行第二次换热,经过第二次换热的油进入出油室5,再从出油室5的出口流出,经过如此两次换热步骤,油温被高效而且快速的冷却下来,可以防止油温超高而影响到生产机器的工作造成生产停工。同时,第一波节管6和第二波节管7是并列设置的,进油室4和出油室5也是并列设置在第一油腔1中,这种结构充分利用了空间资源,结构紧凑,相比于常规的波节管油冷却器,本实用新型在单位长度内的换热效率更高,可以节约常规波节管式油冷却器在长度方向上的空间资源。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波节管6和第二波节管7均采用高效不锈钢波节管,相比于传统的圆管,由于波节管表面凹凸的波浪状外形,油在波节管内的层流被破坏,并使之在管内形成较强的湍流,从而大大提高管内外表面的换热系数,使换热器整体换热效率高,且波节管通过热胀冷缩而具有自洁作用,因此不易结垢,并具有良好的承压能力,能应付系统的油压冲击问题。

优选的,换热腔2还具有输入流体的流体入口23和输出流体的流体出口24,换热腔2中还设有若干折流板8,若干折流板8沿流体入口23指向流体出口24的方向两两相对的交错排布,相邻的折流板8之间形成供流体流过的通道,相邻通道头尾顺次连通形成贯通的流道。形成流道后,温度低的流体从流体入口23进入,已经进行换热的流体在换热升温后从流体出口24流出,如此可以持续不断的补充新的流体,充分降温,流体在进行流动时,会遇到第一波节管6和第二波节管7的阻碍,并被打破层流状态,形成湍流层,如此可以均匀并且更加充分有效的进行换热,提高换热效率;流道成弯曲迂回状,弯曲迂回的流道设置更加合理,在有限的空间内流体可以流经最多的路程,如此使换热进行的更加充分。并且可形成上下循环和/或左右循环。

优选的,流体入口23靠近第一油腔1,流体出口24靠近第二油腔3。流体出口24附近的流体经过了换热后,温度会有所升高,而流体入口23附近的流体温度就会比流体出口24附近的流体温度低,流体入口23设置在第一油腔1附近,可以让进入第一波节管6的热油第一时间得到最快速的冷却,最有效率的热交换,迅速的降低油温。

优选的,进油室4与出油室5并列位于换热腔2中线延长线的两侧,流体入口23与出油室5同一侧,相对地,流体出口24与进油室4同一侧。如图1所示结构,由于流体入口23、流体出口24,折流板8、第一波节管6和第二波节管7多方相对配合的设置,使得热油在经过第一波节管6入口区域、第一波节管6出口区域、第二波节管7入口区域和第二波节管7出口区域这四个区域时合理的与不同温度的流体进行换热,依次对应为:冷流体、最不冷流体、稍不冷流体、最冷流体。如此油液不但在进入换热腔2时换热效率高,而且在出换热腔2时,油液与流体也可以保持相对较大的温度差,从而让油液的温度可以降到最低。

优选的,第一油腔1远离换热腔2一侧设有第一清洁开口12,第二油腔3远离换热腔2一侧设有第二清洁开口31,第一清洁开口12和第二清洁开口31均以可拆卸的方式封盖有密封盖板9。设置第一清洁开口12和第二清洁开口31可以更加方便的对油冷却器进行清洁,在需要清洁时只需要拆卸密封盖板9即可实现原地清洗,无需拆卸管道,使清洗工序更加简单容易。

换热腔2位于第一油腔1和第二油腔3之间,第一油腔1具有进油室4和出油室5,本实施例是采用以下方案来实现的:如图1所示:波节管式油冷却器具有壳体,壳体具有空腔,空腔内设有第一隔板21、第二隔板22和第三隔板11,第一隔板21与第二隔板22将所述空腔分隔为第一油腔1、换热腔2和第二油腔3;第一隔板21将第一油腔1与换热腔2隔开,第二隔板22将换热腔2与第二油腔3隔开,第三隔板11将第一油腔1分隔成进油室4和出油室5。这种方式结构更加的紧凑。

优选的,所述密封盖板9是以螺栓固定连接在壳体的外壁上。螺栓固定连接使密封盖板9连接得更牢固,也更容易拆卸便于清洗波节管式油冷却器。第一清洁开口12的密封盖板9可以固定在第一油腔1的处的壳体外壁上,第二清洁开口31的密封盖板9可以固定在第二油腔3处的壳体外壁上。清洁开口处可以设置与密封盖板9配合的凸缘,加强密封的性能。当然也可以其他的固定方式将密封盖板9以可拆卸的方式对两清洁开口进行密封固定,比如在换热腔2处的壳体外壁上设置凸起,然后密封盖板9以螺栓固定在换热腔2壳体上凸起处等等。

优选的,第三隔板11采用隔热材料制成。采用隔热材料,可以隔绝热油与已经被冷却的油之间再次进行换热,拒绝使已经被冷却的油再次升温。

实施例二:(图未示)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腔2、第一油腔1、第二油腔3均为单独的腔体,三个腔体均具有各自的腔壁,三个腔体均为单独的模块,然后将这三个腔体按照顺序放置并可拆装的固定连接,各自的腔壁可以合并到一起也可以不合并到一起,各对应的腔壁上对应的设有用于穿接波节管的孔,且波节管外壁与孔壁密封配合,第一油腔1中具有一体而成的进油室4和出油室5。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各腔体单元模块化,方便更换坏的腔体,而没坏的腔体还可以继续使用,节约成本。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