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冷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34945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气冷却器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气冷却器。



背景技术:

冷却器作为工业生产领域重要的制冷换热设备,广泛应用于钢铁冶炼、煤炭焦化以及石油冶炼等领域。现有的冷却器通常采用空气冷却器和水冷却器;其中,由于空气冷却器主要采用空气作为冷却介质,相比于传统的水冷却器,能够降低水资源的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传统的空气冷却器主要包括风机、翅片管和两根冷却管道,其中,两根冷却管道分布于翅片管的两侧,冷却管道包括管道进口和管道出口。在使用空气冷却器进行冷却的过程中,流质从管道进口流入冷却管道,然后通过冷却管道流入至翅片管中;流质在翅片管中流动的过程中,伴随着风机的冷风吹送,流质通过翅片管与外部的流动气体进行换热,在此换热的过程中,高温流质逐渐转变为低温流质,并从管道进口流入另一冷却管道中,通过另一冷却管道的管道出口流出。

然而,传统的空气冷却器仅仅通过传导散热,导致空气冷却器对流质的冷却效率不高,流质经过空气冷却器后还保持有较高的温度,进而影响了工业生产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空气冷却器,以解决现有的空气冷却器中冷却效率不高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空气冷却器,该空气冷却器包括:冷却器支撑框架;横跨于所述冷却器支撑框架的上端面的冷却器搭载横梁;挂设于所述冷却器搭载横梁的共用冷却管道;分别与所述共用冷却管道相连通的第一翅片管组以及第二翅片管组;与所述第一翅片管组相连通的第一冷却支管、以及与所述第二翅片管组相连通的第二冷却支管;其中,所述第一冷却支管和所述第二冷却支管分别与所述冷却器支撑框架的支撑杆组件相连接;设置于所述第一翅片管组和所述第二翅片管组下方、且与所述支撑杆组件相连接的冷却风机组件,其中,所述冷却风机组件的出风口朝向所述冷却支撑框架的上端面;以及,固设于所述支撑杆组件且位于所述冷却风机组件上方的加湿器组,其中,所述加湿器组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加湿器,各加湿器的喷口分别朝向所述第一翅片管组和第二翅片管组。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第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杆组件包括:位于所述冷却器支撑框架两侧、且分别与所述第一冷却支管连接的第一支撑杆件以及与所述第二冷却支管相连接的第二支撑杆件;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件和所述第二支撑杆件中间、且位于所述冷却器搭载横梁正下方的第三支撑杆件,其中,所述第三支撑杆件固设有所述加湿器组。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空气冷却器还包括写支撑组件,所述斜支撑组件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冷却支管两端与第一支撑杆件底端的第一斜支撑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二冷却支管两端与第二支撑杆件底端的第二斜支撑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件与所述第三支撑杆件之间的第三斜支撑组件,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件与所述第三支撑杆件之间的第四斜支撑组件。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空气冷却器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共用冷却管道的两组翅片管水分擦除装置,每组所述翅片管水分擦除装置包括连接于所述共用冷却管道的伸缩杆件;固设于所述第一翅片管组或第二翅片管组的伸缩杆件固定套环,其中,所述伸缩杆件套设于伸缩杆件固定套环;连接于所述伸缩杆件头端的擦除组件,其中,所述擦除组件与所述第一翅片管组或第二翅片管组相贴合。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空气冷却器还包括:分别固设于所述冷却器支撑框架的上端面以及四周侧面的百叶窗结构;与所述百叶窗结构转动相连的转动连杆;以及与所述转动连杆电连接的连杆驱动装置。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冷却风机组件包括:连接于所述支撑杆组件的第一冷却风机子组和第二冷却风机子组,其中,所述第一冷却风机子组的出风口朝向所述第一翅片管组,所述第二冷却风机子组的出风口朝向所述第二翅片管组;其中,所述第一冷却风机子组包括:第一风机主体,与所述支撑杆组件相连的第一风机底座,固设于所述第一风机底座内部的第一转动连接件,其中所述第一转动连接件与所述第一风机主体相连接,以及与所述转动连接件电连接的风机控制器;所述第二冷却风机子组包括:第二风机主体,与所述支撑杆组件相连的第二风机底座,固设于所述第二风机底座内部的第二转动连接件,其中所述第二转动连接件与所述第二风机主体相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空气冷却器还包括:固设于所述支撑杆组件与冷却器支撑框架的上端面之间连接角的辅助冷却风扇。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翅片管组和第二翅片管组均为绕片式翅片管组。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空气冷却器还包括:分别与所述共用冷却管道和所述第一冷却支管相连通的第一循环管路;分别与所述共用冷却管道和所述第二冷却支管相连通的第二循环管路;其中,所述第一循环管路与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上均连接有抽送泵。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提供的空气冷却器的工作过程如下:

温度较高的流质从共用冷却管道分别流入第一翅片管组和第二翅片管组,流质在第一翅片管组和第二翅片管组中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冷却风机组件的出风口朝向冷却支撑框架的上端面,因此冷却风机组件能够向第一翅片管组和第二翅片管组吹拂流速较快的空气,通过空气的流动与第一翅片管组和第二翅片管组内的流质进行换热,以降低流质的温度。并且,由于加湿器组固设于支撑杆组件上,内部各加湿器的喷口朝向第一翅片管组和第二翅片管组,因此加湿器能够在冷却风机组件吹拂第一翅片管组和第二翅片管组的同时,向第一翅片管组和第二翅片管组洒水,从而在冷却风机组件吹拂的过程中,通过水分蒸发带走一部分热量,进而提高管组内流质散热的效率。

综上,通过上述工作过程可知,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提供的空气冷却器中,通过加湿器对第一翅片管组和第二翅片管组洒水,在冷却风机组件吹拂下,能够通过水分蒸发快速带走第一翅片管组和第二翅片管组内的热量,进而提高对管组内流质的冷却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气冷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冷却器的主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翅片管水分擦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至图3中各结构与附图标记的对应关系如下:

1-冷却器支撑框架、101-支撑杆组件、1011-第一支撑杆件、1012-第二支撑杆件、1013-第三支撑杆件、2-冷却器搭载横梁、3-共用冷却管道、4-第一翅片管组、5-第二翅片管组、6-第一冷却支管、7-第二冷却支管、8-冷却风机组件、801-第一冷却风机子组、8011-第一风机主体、8012-第一风机底座、8013-第一转动连接件、8014-风机控制器、802-第二冷却风机子组、8021-第二风机主体、8022-第二风机底座、8023-第二转动连接件、9-加湿 器组、901-加湿器、10-斜支撑组件、1001-第一斜支撑组件、1002-第二斜支撑组件、1003-第三斜支撑组件、1004-第四斜支撑组件、11-翅片管水分擦除装置、1101-伸缩杆件、1102-伸缩杆固定套环、1103-擦除组件、12-百叶窗结构、13-转动连杆、14-连杆驱动装置、15-辅助冷却风扇、16-第一循环管路、17-第二循环管路、18-抽送泵。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气冷却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冷却器的主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空气冷却器包括:

冷却器支撑框架1,冷却器支撑框架1为支撑空气冷却器内部各个结构的框架,能够容纳空气冷却器内部的各个结构。

横跨于冷却器支撑框架1的上端面的冷却器搭载横梁2。挂设于冷却器搭载横梁2的共用冷却管道3。冷却器搭载横梁2能够搭载共用冷却管道3,共用冷却管道3为多个翅片管组共用的管道,内部流动有流质,通过该共用冷却管道3能够将温度较高的流质流入至多个翅片管组内。

分别与共用冷却管道3相连通的第一翅片管组4以及第二翅片管组5;第一翅片管组4和第二翅片管组5与共用冷却管道3相连通,能够接收共用冷却管道3流入的温度较高的流质,并且在流质流入至翅片管组内部时与外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降低流质的温度。

与第一翅片管组4相连通的第一冷却支管6、与第二翅片管组5相连通的第二冷却支管7;第一冷却支管6与第一翅片管组4相连通,能够接收从第一翅片管组4流出的冷却后的流质,从而通过该第一冷却支管6将流质流向至需要制冷换热的设备;同理,第二冷却支管7能够接收从第二翅片管组5流出的流质,通过该第二冷却支管7将流质流向需要制冷换热的设备。

其中,第一冷却支管6和第二冷却支管7分别与冷却器支撑框架1的支撑杆组件101相连接。支撑杆组件101与第一冷却支管6和第二冷却支管7相连,并且共用冷却管道3挂设于冷却器搭载横梁2,因此共用冷却管道3、第一翅片管组4、第二翅片管组5、第一冷却支管6和第二冷却支管7通过上述冷却器支撑框架1的冷却器搭载横梁2、第一冷却支管6和第二冷却支管7构成了稳定的结构。并且支撑杆组件101上可设置有不同高度的档位,从而调节第一翅片管组4和第二翅片管组5的倾斜角度。

设置于第一翅片管组4和第二翅片管组5下方、且与支撑杆组件101相连接的冷却风机组件8,其中,冷却风机组件8的出风口朝向冷却支撑框架的上端面。

冷却风机组件8的出风口朝向冷却支撑框架的上端面,即朝向第一翅片管组4和第二翅片管组5,从而使得冷却风机组件8能够向第一翅片管组4和第二翅片管组5吹拂流速较高的空气,与翅片管组内的流质进行高效率的热交换。

以及,固设于支撑杆组件101且位于冷却风机组件8上方的加湿器组9,其中,加湿器组9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加湿器901,各加湿器901的喷口分别朝向第一翅片管组4和第二翅片管组5。

加湿器组9向第一翅片管组4和第二翅片管组5喷水,能够在冷却风机组件8向翅片管组吹风,与翅片管组内的流质进行热交换的过程中,通过蒸发散热,快速降低翅片管组内流质的温度,加快散热效率。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冷却器,通过温度较高的流质从共用冷却管道3分别流入第一翅片管组4和第二翅片管组5,流质在第一翅片管组4和第二翅片管组5中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冷却风机组件8的出风口朝向冷却支撑框架的上端面,因此冷却风机组件8能够向第一翅片管组4和第二翅片管组5吹拂流速较快的空气,通过空气的流动与第一翅片管组4和第二翅片管组5内的流质进行换热,以降低流质的温度。并且,由于加湿器组9固设于支撑杆组件101上,内部各加湿器901的喷口朝向第一翅片管组4和第二翅片管组5,因此加湿器901能够在冷却风机组件8吹拂第一翅片管组4和第二翅片管组5的同时,向第一翅片管组4和第二翅片管组5洒水,从而在冷却风机组件8吹拂的过程中,通过水分蒸发带走流质的一部分热量,进而提高管组内流质散热的效率。

另外,为了对空气冷却器内的各结构进行牢固固定和支撑,如图1和图2所示,支撑杆组件101包括:

位于冷却器支撑框架1两侧、且分别与第一冷却支管6连接的第一支撑杆件1011以及与第二冷却支管7相连接的第二支撑杆件1012。

第一支撑杆件1011和第二支撑杆件1012位于冷却器支撑框架1两侧,能够支撑冷却器的各个结构,并且第一支撑杆件1011和第一冷却支管6连接,第二支撑杆件1012和第二冷却支管7连接,从而使得第一支撑杆件1011和第二支撑杆件1012与冷却器挂载横梁相配合,稳定地支撑起空气冷却器内部的各个结构。

位于第一支撑杆件1011和第二支撑杆件1012中间、且位于冷却器搭载横梁2正下方的第三支撑杆件1013,其中,第三支撑杆件1013固设有加湿器组9。

通过设置第三支撑杆件1013,能够更加牢固地支撑空气冷却器的各个结构。并且由于第一翅片管组4和第二翅片管组5挂载于冷却器挂载横梁上,且两个冷却支管分别与 第一支撑杆件1011和第二支撑杆件1012相连接,因此如图1所示,第一翅片管组4和第二翅片管组5形成有开口朝下的夹角。通过在第三支撑杆件1013上固设加湿器组9,各个加湿器901的喷头能够正对着翅片管组的表面,因此,能够提高喷洒的水分的覆盖面积,进而提高换热效率。

并且为了提高各个支撑杆件对空气冷却器的支撑稳定性,如图1所示,空气冷却器还包括斜支撑组件10,该斜支撑组件10包括:

连接于第一冷却支管6两端与第一支撑杆件1011底端的第一斜支撑组件1001;

连接于第二冷却支管7两端与第二支撑杆件1012底端的第二斜支撑组件1002;

连接于第一支撑杆件1011与第三支撑杆件1013之间的第三斜支撑组件1003,以及连接于第二支撑杆件1012与第三支撑杆件1013之间的第四斜支撑组件1004。

第一斜支撑组件1001和第二斜支撑组件1002分别具有两根,连接在冷却支管两端与支撑杆件底端之间,从而构成了三角形的形状,提高了支撑的稳定性。并且在第一支撑杆件1011和第三支撑杆件1013之间,第二支撑杆件1012和第三支撑杆件1013之间分别设置有第三斜支撑组件1003和第四斜支撑组件1004,从而使得第一支撑杆件1011、第三支撑杆件1013和第三斜支撑组件1003构成了稳定的三角形,第二支撑杆件1012、第三支撑杆件1013和第三斜支撑杆件组成了稳定的三角形形状,提高了空气冷却器的支撑稳定性。

由于加湿器901能够向翅片管喷洒水分,因此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若不及时擦除水分,则翅片管容易结冰。为了解决该问题,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如图3所示,空气冷却器还包括:连接于共用冷却管道3的两组翅片管水分擦除装置11。

每组翅片管水分擦除装置11包括连接于共用冷却管道3的伸缩杆件1101。

固设于第一翅片管组4或第二翅片管组5的伸缩杆件固定套环1102,其中,伸缩杆件1101套设于伸缩杆件固定套环1102;连接于伸缩杆件1101头端的擦除组件1103,其中,擦除组件1103与第一翅片管组4或第二翅片管组5相贴合。其中,该擦除组件1103能够为抹布等吸水性较高的物件。

通过设置伸缩杆件1101,能够沿着固设于第一翅片管组4和第二翅片管组5的伸缩杆固定套环1102伸缩;并且伸缩杆件1101的头端连接有擦除组件1103,该擦除组件1103与第一翅片管组4和第二翅片管组5相贴合,在伸缩杆伸缩的过程中,擦除组件1103能够来回擦除第一翅片管组4和第二翅片管组5上的水分,从而避免第一翅片管组4和第 二翅片管组5表面结冰,影响空气冷却器的使用。另外伸缩杆件1101连接于共用冷却管道3,由于共用冷却管道3内有温度较高的流质,因此伸缩杆件1101缩回时,擦除组件1103的水分能够被尽快烤干,有利于下次使用。

另外,为了避免灰尘影响空气冷却器的运转,并且提高散热效率,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空气冷却器还包括:

分别固设于冷却器支撑框架1的上端面以及四周侧面的百叶窗结构12;

与百叶窗结构12转动相连的转动连杆13;以及与转动连杆13电连接的连杆驱动装置14。

传统的冷却风机组件8只能够吹拂到翅片管组的一面,而空气通过翅片管组的间隙从翅片管组的另一面直接流出,造成了冷却效率的降低。并且冷却风机组件8的吹拂范围往往有限,同一时间,翅片管组的不同部位受到的吹拂情况不同。

而本实施例中,连杆驱动装置14与转动连杆13电连接,能够驱使转动连杆13带动百叶窗结构12转动,调节百叶窗结构12的偏转角度,从而将一部分流动的空气通过一定角度反射回第一翅片管组4和第二翅片管组5,从而使得翅片管组的两面均能够受到风力吹拂,提高流质的换热效率。并且百叶窗结构12的偏转角度能够调节,从而达到调节同一翅片管组的不同部位的目的。

另外,为了对第一翅片管组4和第二翅片管组5内的流质均进行冷却处理,如图1和图2所示,冷却风机组件8包括:

连接于支撑杆组件101的第一冷却风机子组801和第二冷却风机子组802,其中,第一冷却风机子组801的出风口朝向第一翅片管组4,第二冷却风机子组802的出风口朝向第二翅片管组5。

其中,第一冷却风机子组801包括:第一风机主体8011,与支撑杆组件101相连的第一风机底座8012,固设于第一风机底座8012内部的第一转动连接件8013,其中第一转动连接件8013与第一风机主体8011相连接,以及与第一转动连接件8013电连接的风机控制器8014。

风机控制器8014通过控制第一转动连接件8013转动,进而控制第一风机主体8011转动,从而能够对第一翅片管组4进行吹拂散热。

第二冷却风机子组802包括:第二风机主体8021,与支撑杆组件101相连的第二风 机底座8022,固设于第二风机底座8022内部的第二转动连接件8023,其中第二转动连接件8023与第二风机主体8021相连接。

风机控制器8014通过与第二转动连接件8023相连,控制第二转动连接件8023转动,进而控制第二风机主体8021转动,能够对第二翅片管组5进行吹拂散热。

综上,风机控制器8014能够控制两个风机主体同时吹拂两个翅片管组,提高换热效率。

如图1和图2所示,空气冷却器还包括:固设于支撑杆组件101与冷却器支撑框架1的上端面之间连接角的辅助冷却风扇15。

通过设置辅助冷却风扇15,结合冷却风机组件8,能够对翅片管组的两面均进行吹拂散热,提高第一翅片管和第二翅片管的换热效率。其中,上述连接角有四个,对应的辅助冷却风扇15可设置4个。

另外,为了增加流质在翅片管内的停留时间,从而提高换热效率,第一翅片管组4和第二翅片管组5均为绕片式翅片管组。

在第一翅片管组4内和第二翅片管组5内流质进行了一次热交换后,可能流质的冷却温度下降并不明显。为了进一步降低流质的温度,如图1和图2所示,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空气冷却器还包括:分别与共用冷却管道3和第一冷却支管6相连通的第一循环管路16;分别与共用冷却管道3和第二冷却支管7相连通的第二循环管路17;其中,第一循环管路16与第二循环管路17上均连接有抽送泵18。

通过设置第一循环管路16和第二循环管路17,并且在各循环管路上连接抽送泵18,能够通过该抽送泵18将第一冷战支管和第二冷却支管7内的已经冷却的流质分别通过第一循环管路16和第二循环管路17流入共用冷却管道3,进而通过共用冷却管道3流入翅片管组,再次进行热循环,进一步降低流质的温度。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所述的本申请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