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冶金余热综合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34860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废气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冶金余热综合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冶金企业在炼铁、炼钢的同时,产生大量的高炉煤气、转炉煤气、烧结余热、炼钢饱和蒸汽等低品位能源。高炉煤气、转炉煤气可作为锅炉燃料,产生中温中压以上的蒸汽用于发电,因以上各种蒸汽参数差异较大,部分冶金企业分别建设有煤气汽轮发电机组、饱和蒸汽汽轮发电机组、烧结余热补汽式汽轮发电机组,用于回收利用上述能源。但以上三种机组分别建设投资大,饱和蒸汽汽轮发电机组、烧结余热补汽式汽轮发电机组回报率低,运营成本高,因此许多冶金企业仅单一回收高炉煤气和转炉煤气烧结余热、炼钢饱和蒸汽选择直接放散,造成大量能源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冶金企业余热排放、能源浪费的问题,提供一种冶金余热综合利用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冶金余热综合利用系统,包括燃气锅炉、余热双压锅炉、蓄热器、蒸汽过热器、双补汽式汽轮发电机组;燃气锅炉通过中压蒸汽输出管与发电机组主汽门相连;余热双压锅炉的高压蒸汽输出管与发电机组高压补气口相连接;蓄热器与蒸汽过热器相连接;余热双压锅炉的低压蒸汽输出管与过热器出气管并联导向发电机组低压补气口。

优选地,高压蒸汽输出管、中压蒸汽输出管和低压蒸汽输出管上分别设置有流量调节阀。

优选地,高压蒸汽输出管、中压蒸汽输出管和低压蒸汽输出管上分别设置有电动隔离阀和补气阀。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在于:合理设置管路系统,实现了一台汽轮机机组兼顾回收煤气余热、烧结余热、炼钢余热的功能,在效率相当的前提下,用少量投资即可实现烧结余热补汽式汽轮发电机组、炼钢饱和蒸汽汽轮发电机组的功能,且可节省建设与运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冶金余热综合利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冶金余热综合利用系统; 2-燃气锅炉; 8-余热双压锅炉;16-蓄热器;15-蒸汽过热器; 3-双补汽式汽轮发电机组; 7-中压蒸汽输出管; 32-发电机组主汽门; 82-高压蒸汽输出口; 81-低压蒸汽输出口;31-电机组低压补气口;33-发电机组高压补气口; 4-低压蒸汽输出管;5-高压蒸汽输出管;51-隔离阀一;52-补气阀一;53-流量调节阀一;41-隔离阀三;42-补气阀三;43-流量调节阀三;71-隔离阀二;72-补气阀二;73-流量调节阀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请同时参阅图1所示,一种冶金余热综合利用系统1,包括燃气锅炉2、余热双压锅炉8、蓄热器16、蒸汽过热器15、双补汽式汽轮发电机组3;燃气锅炉2通过中压蒸汽输出管7与发电机组主汽门32相连;余热双压锅炉8的高压蒸汽输出口82通过高压蒸汽输出管5与发电机组高压补气口33相连接;低压蒸汽输出管4连接蓄热器16通过蒸汽过热器15,之后与余热双压锅炉8的低压蒸汽输出口81输出的低压蒸汽输出管4并联,之后连接向发电机组低压补气口31。

工作原理:传统回收以上三种能源,需分别建设三个发电厂房、购置三台汽轮机双补汽式汽轮发电机组,而采用上述系统后,只需购置建设一台汽轮双补汽式汽轮发电机组;通过燃气锅炉2、余热双压锅炉8、蓄热器16、蒸汽过热器15、双补汽式汽轮发电机组3,对炼钢饱和蒸汽进行微过热,使其可以与烧结余热低压蒸汽参数相匹配,简化蒸汽系统,同时提升蒸汽温度,减少蒸汽带水量,改善了汽轮机的工作条件;按照炼钢饱和蒸汽、烧结双压蒸汽的参数,在传统单补汽汽轮机的基础上,打孔增设一路补汽口,实现了双补汽功能,能同时吸纳两种参数的蒸汽进行做功;补汽管路分别配置补汽阀,对蒸汽参数进行调整,以适应各变工况条件。

进一步地,高压蒸汽输出管5上设置有流量调节阀一53、中压蒸汽输出管7上设置有流量调节阀二73,低压蒸汽输出管4上设置有流量调节阀三43。方便对双补汽式汽轮发电机组3的三个补气口的进气流量进行控制,调整搭配各比例蒸汽加入量提高蒸汽的效率。

进一步地,高压蒸汽输出管5设置有电动隔离阀一51和补气阀一52,中压蒸汽输出管7设置有电动隔离阀二71和补气阀二72,低压蒸汽输出管4设置有电动隔离阀三41和补气阀三42。隔离阀主要用于急停关闭用于应急情况,补气阀用于管路的正常开启关闭,保证系统稳定运行。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在于:合理设置管路系统,实现了一台汽轮机机组兼顾回收煤气余热、烧结余热、炼钢余热的功能,在效率相当的前提下,用少量投资即可实现烧结余热补汽式汽轮发电机组、炼钢饱和蒸汽汽轮发电机组的功能,且可节省建设与运营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