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废热水热能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34907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一种废热水热能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能回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废热水热能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生产和生活当中,会产生大量的废热水,许多废热水没有经过回收利用就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当中,造成了大量热能资源的浪费,并且对环境也造成了污染。现有的废热水热能回收装置虽然具有一定的热能回收利用功能,但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1)热能回收装置在完成废热水的热能回收后,往往将废水直接排放到下水道或河流中,由于缺少对废水进行过滤处理和回收利用的功能,给环境造成了污染,同时也造成了大量水资源的浪费。

2)热能回收装置在进行热能回收的过程中,由于换热装置与废热水的接触不充分,使得热能交换的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废热水热能回收装置,能够对换热后的废水进行过滤处理,使废水作为中水或者绿化水源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水资源的浪费;能够在热能回收过程中使换热装置与废热水充分进行接触,提高热能交换的效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废热水热能回收装置,包括换热箱,在所述换热箱的前部设有废热水输入管,所述废热水输入管位于换热箱的前部箱壁的右侧位置,在所述废热水输入管上设有废热水输入水泵;在所述换热箱的前部设有废热水收集箱,所述废热水收集箱通过废热水输入管与换热箱相连通;在所述废热水收集箱的前部设有废热水收集管;在所述废热水收集箱的底部内壁上设有永磁体,在所述永磁体的后部设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与水平方向呈一定的倾斜角度;

所述换热箱的俯视剖视形状为口字型;在所述换热箱的左侧箱体的内壁上设有第一螺旋桨,所述第一螺旋桨位于换热箱的左侧箱体的前部位置;在所述换热箱的左侧设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与第一螺旋桨相连接;在所述换热箱的右侧箱体的内壁上设有第二螺旋桨,所述第二螺旋桨位于换热箱的右侧箱体的后部位置;在所述换热箱的右侧设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与第二螺旋桨相连接;

在所述换热箱的内部设有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俯视剖视形状为口字型;在所述换热箱的右侧箱体的前部设有自来水输入管,所述自来水输入管延伸至换热箱的内部,并与换热管的前部相连接;在所述自来水输入管上设有自来水输入水泵;在所述换热箱的左侧箱体的后部设有自来水排出管,所述自来水排出管延伸至换热箱的内部,并与换热管的后部相连接;在所述自来水排出管上设有自来水排出水泵;在所述换热箱的左侧设有加热水储水箱,所述加热水储水箱通过自来水排出管与换热箱相连通;在所述加热水储水箱上设有加热水排出管;

在所述换热管上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包括基座和导流圈;所述基座均套接在换热管上,所述基座的侧面剖视形状均为圆柱型;所述导流圈均位于基座的前部,所述导流圈的侧面剖视形状均为锥型;在所述基座的侧壁上均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第一导热块,所述第一导热块均为长方体型;在所述第一导热块的上部均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第二导热块;所述第二导热块包括对称分布的第一导热片和第二导热片,所述第一导热片和第二导热片的正面剖视形状均为圆弧型;所述第一导热块和第二导热块均为铝材质;

在所述换热箱的后部设有废冷水排出管,所述废冷水排出管位于换热箱的后部箱壁的左侧位置,在所述废冷水排出管上设有废冷水排出水泵;在所述换热箱的后部箱体的内壁上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分别与废热水输入水泵和废冷水排出水泵电性连接;在所述换热管的后部管体的内壁上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分别与自来水输入水泵和自来水排出水泵电性连接;

在所述换热箱的后部设有废冷水回收箱,所述废冷水回收箱通过废冷水排出管与换热箱相连通;在所述废冷水回收箱的内部从前向后依次设有活性炭层、石英砂层和PP棉层,所述活性炭层、石英砂层和PP棉层均与水平方向呈一定的倾斜角度;在所述废冷水回收箱的后部设有废冷水回收管。

进一步优化地,所述过滤网的网孔孔径为1-2毫米。

进一步优化地,所述过滤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45-60度。

进一步优化地,所述活性炭层、石英砂层和PP棉层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均为45-60度。

进一步优化地,在所述换热箱、废热水收集箱和加热水储水箱的箱体外壁上均覆盖有聚氨酯保温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废热水热能回收装置能够对换热后的废水进行过滤处理,使废水作为中水或者绿化水源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水资源的浪费;能够在热能回收过程中使换热装置与废热水充分进行接触,提高热能交换的效率,适于广泛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面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换热箱的俯视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换热管和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换热管的前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导热块和第二导热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换热箱;11、废热水输入管;12、废热水输入水泵;13、废冷水排出管;14、废冷水排出水泵;15、废冷水回收管;

2、废热水收集箱;21、废热水收集管;22、永磁体;23、过滤网;

3、第一螺旋桨;31、第一电机;32、第二螺旋桨;33、第二电机;

4、换热管;41、自来水输入管;42、自来水输入水泵;43、自来水排出管;44、自来水排出水泵;45、加热水储水箱;46、加热水排出管;

5、换热装置;51、基座;52、导流圈;53、第一导热块;54、第二导热块;55、第一导热片;56、第二导热片;6、第一温度传感器;61、第二温度传感器;

7、废冷水回收箱;71、活性炭层;72、石英砂层;73、PP棉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图7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废热水热能回收装置,包括换热箱1,在所述换热箱1的前部设有废热水输入管11,所述废热水输入管11位于换热箱1的前部箱壁的右侧位置,在所述废热水输入管11上设有废热水输入水泵12;在所述换热箱1的前部设有废热水收集箱2,所述废热水收集箱2通过废热水输入管11与换热箱1相连通;在所述废热水收集箱2的前部设有废热水收集管21,生产或生活中产生的废热水通过废热水收集管21输入到废热水收集箱2内进行存储。所述废热水输入水泵12用于将废热水收集箱2内的废热水抽出,通过废热水输入管11输送到换热箱1内,对废热水进行换热。

在所述废热水收集箱2的底部内壁上设有永磁体22,用于吸附废热水中含有的金属杂质。在所述永磁体22的后部设有过滤网23,用于过滤掉废热水中体积较大的杂质,减少废热水中含有的杂质造成换热箱1内部的堵塞。优选地,所述过滤网23的网孔孔径为1-2毫米。所述过滤网23与水平方向呈一定的倾斜角度,使过滤后的杂质能够沿着过滤网23的倾斜表面在废热水收集箱2的底部形成堆积,便于对杂质进行清理。优选地,所述过滤网23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45-60度。

所述换热箱1的俯视剖视形状为口字型(如图4所示),便于输入的废热水在换热箱1的内部形成循环流动。在所述换热箱1的左侧箱体的内壁上设有第一螺旋桨3,所述第一螺旋桨3位于换热箱1的左侧箱体的前部位置;在所述换热箱1的左侧设有第一电机31,所述第一电机31与第一螺旋桨3相连接。在所述换热箱1的右侧箱体的内壁上设有第二螺旋桨32,所述第二螺旋桨32位于换热箱1的右侧箱体的后部位置;在所述换热箱1的右侧设有第二电机33,所述第二电机33与第二螺旋桨32相连接。当废热水输入到换热箱1的内部后,启动第一电机31和第二电机33,能够分别带动第一螺旋桨3和第二螺旋桨32转动,推动废热水在换热箱1内形成循环流动,便于废热水与换热装置之间进行充分的接触,提高热能交换的效率。(图4中的箭头方向为废热水在换热箱1内的循环流动方向。)

在所述换热箱1的内部设有换热管4,所述换热管4的俯视剖视形状为口字型。在所述换热箱1的右侧箱体的前部设有自来水输入管41,所述自来水输入管41延伸至换热箱1的内部,并与换热管4的前部相连接。在所述自来水输入管41上设有自来水输入水泵42,用于将自来水通过自来水输入管41输送到换热管4内,通过换热管4将废热水的热量与自来水进行热能交换,提高自来水的温度。

在所述换热箱1的左侧箱体的后部设有自来水排出管43,所述自来水排出管43延伸至换热箱1的内部,并与换热管4的后部相连接;在所述自来水排出管43上设有自来水排出水泵44。在所述换热箱1的左侧设有加热水储水箱45,所述加热水储水箱45通过自来水排出管43与换热箱1相连通;在所述加热水储水箱45上设有加热水排出管46。所述自来水排出水泵44用于将换热管4内完成热能交换的自来水输出,通过自来水排出管43输送到加热水储水箱45内进行存储。所述加热水排出管46用于将加热水储水箱45内的加热后的自来水输出,作为生产或生活用水。

在所述换热管4上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换热装置5(如图5所示),所述换热装置5包括基座51和导流圈52;所述基座51均套接在换热管4上,所述基座51的侧面剖视形状均为圆柱型;所述导流圈52均位于基座51的前部,所述导流圈52的侧面剖视形状均为锥型;在所述基座51的侧壁上均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第一导热块53,所述第一导热块53均为长方体型;在所述第一导热块53的上部均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第二导热块54。所述导流圈52用于改变废热水的流向,使废热水沿着导流圈52的锥形表面,流向第一导热块53和第二导热块54,提高废热水与第一导热块53和第二导热块54的接触面积。

所述第二导热块54包括对称分布的第一导热片55和第二导热片56(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导热片55和第二导热片56的正面剖视形状均为圆弧型,能够增加第一导热片55和第二导热片56与废热水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所述第一导热块53和第二导热块54均为铝材质,具有较好的吸热性能。使用过程中,废热水在流动过程中将热量传递至第一导热片55和第二导热片56,所述第一导热片55和第二导热片56将吸收的热量通过基座51和换热管4的管壁将热量与换热管4内的自来水进行热能交换,对自来水加热,进行热能的回收。

在所述换热箱1的后部设有废冷水排出管13,所述废冷水排出管13位于换热箱1的后部箱壁的左侧位置,在所述废冷水排出管13上设有废冷水排出水泵14。完成热能交换的废热水在温度降低后变为废冷水,所述废冷水排出水泵14用于将换热箱1内的废冷水,通过废冷水排出管13抽出。

在所述换热箱1的后部箱体的内壁上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6,用于检测换热箱1内废热水的温度,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6分别与废热水输入水泵12和废冷水排出水泵14电性连接,当第一温度传感器6检测到换热箱1内废热水的温度较低时,能够控制废冷水排出水泵14运转,将换热箱1内的废冷水排出,然后控制废热水输入水泵12运转,为换热箱1内输送温度较高的废热水,进行热能交换。在所述换热管4的后部管体的内壁上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61,用于检测换热管4内自来水的温度,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61分别与自来水输入水泵42和自来水排出水泵44电性连接,当第二温度传感器61检测到换热管4内的自来水被加热到预定温度时,能够控制自来水排出水泵44运转,将换热管4内完成加热的自来水排出,然后控制自来水输入水泵42运转,为换热管4内输入温度较低的自来水,与废热水进行热能交换。

在所述换热箱1的后部设有废冷水回收箱7,所述废冷水回收箱7通过废冷水排出管13与换热箱1相连通,所述废冷水排出水泵14将换热箱1内的废冷水抽出,通过废冷水排出管13输送到废冷水回收箱7内进行存储。在所述废冷水回收箱7的内部从前向后依次设有活性炭层71、石英砂层72和PP棉层73,用于对废冷水进行过滤。所述活性炭层71用于减少废冷水中的重金属含量;所述石英砂层72能够去除废冷水中的悬浮物和固体物;所述PP棉层73能够吸附废冷水中的杂质、污泥及矿物质颗粒。所述活性炭层71、石英砂层72和PP棉层73均与水平方向呈一定的倾斜角度,能够增加废冷水与过滤层的接触面积,并且能够使过滤后的杂质沿着过滤层的倾斜表面在废冷水回收箱7的底部形成堆积,便于对废冷水回收箱7进行清理。优选地,所述活性炭层71、石英砂层72和PP棉层73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均为45-60度。在所述废冷水回收箱7的后部设有废冷水回收管15,用于将过滤后的废冷水输出,使废冷水能够作为中水或绿化水进行使用,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在所述换热箱1、废热水收集箱2和加热水储水箱45的箱体外壁上均覆盖有聚氨酯保温材料,能够增加箱体的保温性能,进一步提高废热水热能回收的效率。

综上,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废热水热能回收装置能够对换热后的废水进行过滤处理,使废水作为中水或者绿化水源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水资源的浪费;能够在热能回收过程中使换热装置与废热水充分进行接触,提高热能交换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