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63560发布日期:2018-06-01 18:25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常规的壁挂式室内机在前面板上开设出风口,并在该出风口安装挡风板,当壁挂式室内机工作时,打开该挡风板以将该出风口显露出来,该壁挂式室内机的风轮驱动换热后的出风气流从出风口吹出。当用户处于该空调器送风范围内时,从空调器的出风口直接吹出的气流,流速较快,会直接吹向用户。尤其在炎热的夏季,如果冷风长时间地直接吹在用户体表,容易导致人体不适,不利于用户身体健康,尤其对于老人、小孩等更容易引发感冒等疾病。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壁挂式室内机,旨在能够实现多面出风,以避免出风气流集中直吹用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所述壁挂式室内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壳本体及安装于所述壳本体的底壳;所述壳本体内部具有出风通道;所述底壳安装于所述壳本体的下端,所述底壳的内侧形成有与所述出风通道连通的空腔,所述底壳包括底盘及分设于所述底盘两侧的侧散风板,两所述侧散风板之间预留有一与所述出风通道连通的安装口,所述底壳还包括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安装口的前散风板,其中,所述侧散风板贯设有多个与所述空腔连通的第一散风孔,所述前散风板的下侧部设有挡风部,所述前散风板的异于所述挡风部的板面贯设有多个与所述空腔连通的第二散风孔。优选地,每一所述第二散风孔自内向外的贯设方向朝向偏离所述挡风部的方倾斜,使得多个所述第二散风孔以所述挡风部为中心向所述挡风部周向呈放射状贯设所述前散风板。优选地,所述第二散风孔内端的邻近所述挡风部的孔缘呈弧形倒角设置。优选地,所述空腔包括与所述第一散风孔连通的第一子空腔、与所述第二散风孔连通的第二子空腔;其中,所述第一子空腔与所述第二子空腔分别与所述出风通道连通,或者,所述第一子空腔与所述第二子空腔相互连通,所述第一子空腔与所述第二子空腔其中之一与所述出风通道连通。优选地,所述壳体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子空腔和所述出风通道、或连通所述第二子空腔和所述出风通道、或连通第一子空腔和第二子空腔的过风口,所述过风口活动安装有风门,所述风门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过风口。优选地,所述风门与所述底壳滑动连接,以使所述风门滑动打开或关闭所述过风口;或者,所述风门与所述底壳枢接,以使所述风门转动打开或关闭所述过风口。优选地,所述底壳内侧设有围板结构,所述围板结构包括与所述前散风板相对的前围板及与所述侧散风板相对的侧围板,所述侧围板与所述侧散风板围合形成所述第一子空腔,所述前围板与所述前散风板的上侧部围合形成所述第二子空腔。优选地,所述挡风部的迎风面设有多个导流槽。优选地,所述第一散风孔设于所述侧散风板的前端,所述侧散风板的后端设有多个盲孔。优选地,所述前散风板与所述侧散风板之间采用弧形散风部平滑过渡连接,部分所述散风孔为设于所述弧形散风部上的第三散风孔。优选地,所述第一散风孔的贯设方向垂直于所述侧散风板的板面,所述第三散风孔的贯设方向向下倾斜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一散风孔与所述第三散风孔的贯设方向均向前倾斜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一散风孔的贯设方向与所述第三散风孔的贯设方向呈一夹角设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壳本体的下端安装底壳,该底壳的内侧形成有与所述出风通道连通的空腔,所述底壳的两所述侧散风板之间预留有一与所述出风通道连通的安装口,所述前散风板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安装口,通过在所述侧散风板贯设有多个与所述空腔连通的第一散风孔,并在所述前散风板的下侧部设有挡风部,所述前散风板的异于所述挡风部的板面贯设有多个与所述空腔连通的第二散风孔,从而在所述壁挂式室内机工作时,从所述出风通道吹出的出风气流,被所述挡风部阻挡而向挡风部的周向流动,当出风气流流动至所述挡风部周向的第一散风孔、第二散风孔时,出风气流通过上述各散风孔而流向室内,从而避免出风气流直吹用户。由于出风气流在通过上述各散风孔的过程中,被各散风孔打散而变得柔和,出风气流风速降低,使得用户感受不到风感,实现无风感出风。由于所述挡风部与所述前散风板一体设置,相对于常规的在前散风板上设置出风口及在该出风口上设置挡风板而言,这种设置方式可使得前散风板的结构简单且较为完整,整体性较佳。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壁挂式室内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底壳的前散风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前散风板上的挡风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底壳上各散风孔的贯设方式之一的示意图;图5为图1中底壳上各散风孔的贯设方式之二的示意图;图6为图1中底壳上各散风孔的贯设方式之三的示意图;图7为图1中壁挂式室内机的底壳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1中壁挂式室内机的第一子空腔与出风通道连通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1中壁挂式室内机的第二子空腔与出风通道连通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中第二子空腔与出风通道之间设有第二风门,且第二风门处于关闭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9中第二子空腔与出风通道之间设有第二风门,且第二风门处于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壳本体240围板结构110面框400换热器120顶框500风轮121进风口600蜗壳200底壳610出风通道210前散风板1a第一子空腔211挡风部2a第二子空腔220侧散风板1b第一过风口230弧形散风部2b第二风门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室外侧”、“室内侧”等的描述,则该“室外侧”、“室内侧”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室外侧”、“室内侧”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壁挂式室内机及包括有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空调器,所述壁挂式室内机能够实现多面无风感出风,以提高用户使用该壁挂式室内机的舒适度。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壁挂式室内机的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壁挂式室内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壳本体100及安装于壳本体100下端的底壳200;其中,壳本体100内部具有出风通道610;底壳200的内侧形成有与出风通道610末端连通的空腔,底壳200包括底盘及分设于所述底盘两侧的侧散风板220,两侧散风板220之间预留有一与出风通道610连通的安装口,底壳200还包括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安装口的前散风板210,其中,侧散风板220贯设有多个与所述空腔连通的第一散风孔,前散风板210的下侧部设有挡风部211,前散风板210的异于挡风部211的板面贯设有多个与所述空腔连通的第二散风孔。具体而言,壳本体100包括面框110及安装于面框110上端的顶框120,顶框120上设有进风口121,面框110的底部设有用以形成出风通道610的蜗壳600,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风轮500(参阅图8)设于出风通道610的入口端,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换热器400呈半包围状设于风轮500的上方。底壳200固定安装于壳本体100的下端,底壳200的内侧形成有与出风通道610连通的空腔,底壳200的前散风板210为所述壁挂式室内机在工作状态下,底壳200所面向用户的面板,底壳200的两侧散风板220分别位于前散风板的左右两侧。前散风板210的下侧部与出风通道610的出风端相对,挡风部211设于前散风板210的下侧部,以使得挡风部211的迎风面面向出风通道610。侧散风板220贯设有多个与所述空腔连通的第一散风孔,前散风板210的异于挡风部211的板面贯设有多个与所述空腔连通的第二散风孔。当所述壁挂式室内机工作时,风轮500驱动进风气流自进风口121进入壳本体100内,该进风气流经换热器400换热后,风轮500驱动该换热后的进风气流吹向出风通道610形成出风气流,该出风气流在出风通道610出风端,被挡风部211阻挡而向挡风部211的周向流动,出风气流被划分为多个小气流,其中,第一股气流(如图中I所示)经前散风板210向前吹出,第二股气流(如图中II所示)经其中一侧散风板220上的第一散风孔侧向吹出,第三股气流(如图中III所示)经另一侧散风板220上的第一散风孔侧向吹出,显然,出风气流被上述第一散风孔和第二散风孔打散而变得较为柔和,其风速减小,从而实现三面无风感出风。显然,所述壁挂式室内机通过前散风板210及两侧散风板220实现三面无风感出风,出风面较大,从而可确保所述壁挂式室内机具有较大的出风量。至于所述空腔的形成方式没有具体限定,例如可以由面框110的底板与底壳200围合形成所述空腔,或者在底壳200的内侧设置围板结构240,以通过围板结构240与底壳200围合形成所述空腔,具体在后文中有详细介绍。值得一提的是,所述散风孔的形状并不局限,所述散风孔可以是圆孔、方孔或多边形孔,亦或者异形孔均可。例如,所述散风孔设置为圆孔,其结构简单,较易于制作成型;或者所述散风孔设置为花瓣形孔,使其可以达到无风感出风效果之外,还可以起到装饰所述壳体外观的效果。由于底壳200固定安装于壳本体100的下端,故将前散风板210可拆卸安装于底壳200的安装口上,以供用户将前散风板210拆卸下来进行清洗,避免底壳200上的各个散风孔积尘而影响出风量或出风质量。由于所述安装口开口较大,因此,可通过所述安装口对底壳200内部结构进行清洁,而无须将整个底壳拆下,清洁方便快捷。至于前散风板210的可拆卸安装方式并不局限,例如,前散风板210与侧散风板210或底壳200内部其他结构(如围板结构)可通过卡扣结构、螺接结构或插销结构中任意一种或多种组合连接方式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壳本体100的下端安装底壳200,该底壳200的内侧形成有与出风通道610连通的空腔,底壳200的两侧散风板220之间预留有一与出风通道610连通的安装口,前散风板210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安装口,通过在侧散风板220贯设有多个与所述空腔连通的第一散风孔,并在前散风板210的下侧部设有挡风部211,前散风板210的异于挡风部211的板面贯设有多个与所述空腔连通的第二散风孔,从而在所述壁挂式室内机工作时,从出风通道610吹出的出风气流,被挡风部211阻挡而向挡风部211的周向流动,当出风气流流动至挡风部211周向的第一散风孔、第二散风孔时,出风气流通过上述各散风孔而流向室内,从而避免出风气流直吹用户。由于出风气流在通过上述各散风孔的过程中,被各散风孔打散而变得柔和,出风气流风速降低,使得用户感受不到风感,实现无风感出风,实现三面无风感出风,实现三面无风感出风。请参阅图3,考虑到经出风通道610吹出的出风气流,风速较大,当该风速较大的出风气流直接吹到挡风部211上时,较容易产生噪声。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挡风部211的迎风面呈弧状设置。具体而言,挡风部211的迎风面呈自内向外凹陷的弧状设置,以使得出风气流吹到挡风部211上时,出风气流沿挡风部211迎风面的弧形方向扩散,从而避免在出风气流直接吹到挡风部211产生较大的噪声。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为加强挡风部211的消音效果,还可以在挡风部211的迎风面设置多个消音盲孔(未图示),以通过所述消音盲孔降低出风气流吹到挡风部211上时所产生的噪声。请再次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所述第二散风孔较为靠近挡风部211,为了将吹至挡风部211上的出风气流引导到前散风板210上的第二散风孔上,挡风部211的迎风面设有多个导流槽(未图示),所述导流槽可呈长条状设置。当出风气流吹至挡风部211上时,出风气流被挡风部211上的多个导流槽疏流成多股较小的气流,并顺沿所述导流槽的延伸方向流向挡风部211的周向,对出风气流有效导流,且还可以降低噪声。多个导流槽可以沿挡风部211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或者沿挡风部211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亦或者是以挡风部211的中心为基点,向挡风部211的周向呈放射状排布,上述三种排布方式,均可利用所述导流槽将出风气流引导至挡风部211周向的第二散风孔上。请继续参阅图3,进一步地,为便于将出风气流导入所述第一散风孔,每一所述第二散风孔自内向外的贯设方向朝向偏离挡风部211的方倾斜,使得多个所述第二散风孔以挡风部211为中心、向挡风部211周向呈放射状贯设前散风板210。如此,则当出风气流自挡风部211的迎风面向其周向扩散时,出风气流将顺沿所述第二散风孔的延伸方向,一方面可使得出风气流顺利通过所述第二散风孔,另一方面可扩大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送风范围。具体而言,以挡风部211的中垂线为基准,每一所述第二散风孔的贯设方向偏离挡风部211的倾斜角为锐角,其中,较远离挡风部211的第二散风孔其贯设方向偏离挡风部211的倾斜角定义为α,较靠近挡风部211的第二散风孔其贯设方向偏离挡风部211的倾斜角定义为β,则α≥β。以此设置,可确保多个所述第二散风孔以挡风部211为中心向挡风部211周向呈放射状贯设前散风板210。请继续参阅图3,基于上述实施例,为增大通过所述第二散风孔的气流量,所述第二散风孔的内端邻近挡风部211的孔缘呈弧形倒角设置。如此,可使得所述第二散风孔内端形成有朝向挡风部211延伸的弧形导向面,该弧形导向面可以减小出风气流进入所述第二散风孔的阻力,有利于将出风气流引导到所述第二散风孔内,从而确保实现无风感出风的基础上,增大通过所述第二散风孔的气流量。还请参阅图3,进一步地,为便于将出风气流自所述第一散风孔、第二散风孔、第三散风孔向外导出,所述第一散风孔、第二散风孔、第三散风孔的外端均自内向外呈弧形扩口状设置。具体以第一散风孔为例进行说明该弧形扩口的作用:将所述第一散风孔的外端设置成弧形扩口,该弧形扩口一方面减小了气流流动的阻力,有利于将自所述第一散风孔通过的气流快速扩散出去;另一方面部分气流顺沿该弧形扩口扩散至侧散风板220的出风面,以均衡侧散风板220的迎风面和出风面的温差,避免在侧散风板220的出风面产生冷凝水。请参阅图1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为增大底壳200的出风面以增大其出风范围,前散风板210与侧散风板220之间采用弧形散风部230平滑过渡连接,弧形散风部230贯设有第三散风孔。弧形散风部230可以作为前散风板210的一部分,或者侧散风板220的一部分均可,亦或者弧形散风部230为与前散风板210及侧散风板220相互独立的单个结构。弧形散风部230与前散风板210及侧散风板220一体成型结构。由于弧形散风部230呈外凸的弧形设置,使得弧形散风部230上的第三散风孔呈发散状排布于弧形散风部230上,从而弧形散风部230有效增大了底壳200的出风面。显然,由于两侧散风板220和两弧形散风部230均分设在底壳200的两侧,故通过合理设置所述第一散风孔及第三散风孔的贯设方向,可相应调整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出风范围及出风方向。请继续参阅图4,所述第一散风孔及第三散风孔的贯设方式之一为:所述第一散风孔的贯设方向垂直于侧散风板220的板面,所述第三散风孔的贯设方向向下倾斜设置,以扩大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无风感出风范围。具体地,所述第一散风孔垂直于侧散风板220的板面贯穿侧散风板220,所述第三散风孔自弧形散风部230的迎风面向其出风面贯设,且所述第三散风孔的贯设方向向下倾斜。以此设置,可使得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无风感出风范围较广。请参阅图5,所述第一散风孔及第三散风孔的贯设方式之二为:所述第一散风孔与所述第三散风孔的贯设方向均向前倾斜设置,使得所述壁挂式室内机整体向前送风,避免出风气流吹向墙体。具体地,所述第一散风孔自侧散风板220的迎风面向其出风面贯设,且所述第一散风孔的贯设方向前倾斜,所述第三散风孔贯设方向与所述第一散风孔的贯设方向并行,从而使得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出风气流整体向前吹出,避免出风气流吹向墙体。而由于通过第一散风孔及第三散风孔后的出风气流较为柔和,且速较小,故不会使用户感觉到风速,即可以避免造成用户不适。请参阅图6,所述第一散风孔及第三散风孔的贯设方式之三为:所述第一散风孔的贯设方向与所述第三散风孔的贯设方向呈一锐角设置,使得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出风气流呈发散状向室内扩散。具体地,所述第一散风孔自侧散风板220的迎风面向其出风面贯设,且所述第一散风孔的贯设方向前倾斜,所述第三散风孔的自弧形散风部230的迎风面向其出风面贯设,所述第三散风孔的贯设方向亦向前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一散风孔的贯设方向与所述第三散风孔的贯设方向之间呈一锐角,如此可使得出风气流分别自所述第一散风孔及第三散风孔吹出后,呈发散状向室内扩散出去。至于所述第二散风孔的贯设方向不设具体限定,例如,所述第二散风孔可以自前散风板210的迎风面向其出风面贯设,且所述第二散风孔的贯设方向向上倾斜,可以扩大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无风感出风范围。但是为避免出风气流向上回流,故优选地,所述第二散风孔的贯设方向向下倾斜。请结合图1和图7参阅,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所述空腔包括与所述第一散风孔连通的第一子空腔1a、与所述第二散风孔连通的第二子空腔2a;其中,第一子空腔1a与第二子空腔2a分别与出风通道610连通,或者,第一子空腔1a与第二子空腔2a相互连通,第一子空腔1a与第二子空腔2a其中之一与出风通道610连通。具体而言,每一侧散风板220对应设置一第一子空腔1a,第一子空腔1a可以覆盖侧散风板220的整个内侧面,或者第一子空腔1a仅覆盖侧散风板220的部分内侧面。请参阅图7,在本实施例中,为避免自侧散风板220吹出的出风气流吹向墙体,所述第一散风孔设于侧散风板220的前端,侧散风板220的后端设有多个盲孔。具体地,第一子空腔1a仅延伸至侧散风板220前端,盲孔的孔径大小与所述第一散风孔的孔径大小相当,如此设置,一方面可使得侧散风板220具有较佳的整体外观效果,另一方面还可使得侧散风板220表面具有一定的粗糙度,可在用户搬运所述壁挂式室内机时,避免打滑。请再次参阅图7,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上,为便于在底壳200内侧形成较为完整的空腔,底壳200内侧设有围板结构240,围板结构240包括与前散风板210相对的前围板及与侧散风板220相对的侧围板,所述侧围板与侧散风板220围合形成第一子空腔1a,所述前围板与前散风板210的上侧部围合形成第二子空腔2a。具体而言,围板结构240与底壳200可通过粘接、螺接或者卡扣连接等方式连接,亦或者围板结构240与底壳200一体成型设置均可,在此并没有具体限制。为便于对底壳200进行清洁,优选地,围板结构240与底壳200通过卡扣连接,以在将前散风板210拆卸下来后,将围板结构240自底壳200上拆卸下来,以避免围板结构240干涉到对底壳200的清洁工作。第一子空腔1a及第二子空腔2a与出风通道610连通的方式有多种,在此例举以下三种连通方式:连通方式一:如图8所示,两第一子空腔1a及第二子空腔2a分别与出风通道610连通,如此设置,可使得出风气流在出风通道610末端即可直接分流进入第一子空腔1a、第二子空腔2a,并对应自所述第一散风孔、第二散风孔吹至室内,出风气流分流吹出的路径较短,从而可在实现无风感出风的基础上,实现快速制冷/制热。连通方式二:两第一子空腔1a均与第二子空腔2a连通,且两第一子空腔1a与出风通道610连通,如此设置,可使得出风气流先分流进入两第一子空腔1a内,两第一子空腔1a内的部分气流经所述第一散风孔吹出,两第一子空腔1a内的另一部分气流分别自第二子空腔2a的两端流入第二子空腔2a内,再经所述第二散风孔吹出。此设置方式,在第二子空腔2a与出风通道610之间未形成有过风口,避免外界的灰尘自该过风口落入至出风通道610内。连通方式三:如图9所示,两第一子空腔1a均与第二子空腔2a连通,且第二子空腔2a与出风通道610连通,如此设置,可使得出风气流先分流进入第二子空腔2a内,第二子空腔2a内的部分气流经所述第二散风孔吹出,第二子空腔2a内的另一部分气流自第二子空腔2a的两端分别流入两第一子空腔1a内,再经所述第一散风孔吹出。由于第二子空腔2a的容积大于第一子空腔1a的容积,有利于通过第二子空腔2a汇集较多的出风气流,以向其两侧的第一子空腔1a扩散,增大无风感出风风量。上述三种连通方式均可实现对出风气流分流作用,具体依据实际出风需求和空腔成型难易度做相应调整,在此不设限定。请参阅图10和图11,在本实施例中,为实现所述壁挂式室内机可选择性地控制其任意一面或多面出风,在所述壳体设有连通第一子空腔1a和出风通道610、或连通第二子空腔2a和出风通道610、或连通第一子空腔1a和第二子空腔2a的过风口,所述过风口活动安装有风门,所述风门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过风口,从而通过控制所述风门的开关状态,可控制所述空腔的通断,进而可选择性地控制所述壁挂式室内机任意一面或多面出风。为便于解释说明,将用以连通第一子空腔1a和出风通道610的过风口定义为第一过风口1b(可参阅图4),与第一过风口1b对应的风门定义为第一风门;用以连通第二子空腔2a和出风通道610的过风口定义为第二过风口,与所述第二过风口对应的风门定义为第二风门2b。若第一子空腔1a及第二子空腔2a与出风通道610采用上述连通方式一,则需在每一第一子空腔1a与出风通道610连通之间设置一第一过风口1b,第一过风口1b活动安装第一风门,并在第二子空腔2a与出风通道610之间设置所述第二过风口,所述第二过风口活动安装有第二风门2b。当仅打开所述第一风门时,所述壁挂式室内机通过两侧散风板220向其两侧出风;当仅打开第二风门2b时,所述壁挂式室内机仅通过前散风板210实现前侧出风,所述壁挂式室内机两侧不出风;当同时打开所述第一风门和所述第二风门2b时,所述壁挂式室内机通过前散风板210及两侧散风板220出风,实现三面无风感出风。若第一子空腔1a及第二子空腔2a与出风通道610采用上述连通方式二,则仅需在每一第一子空腔1a与出风通道610之间设置第一过风口1b,第一过风口1b活动安装有第一风门。当关闭所述第一风门时,所述壁挂式室内机仅停止向外出风;当打开所述第一风门时,所述壁挂式室内机通过前散风板210及两侧散风板220实现三面出风,出风范围较大。若第一子空腔1a及第二子空腔2a与出风通道610采用上述连通方式三,则仅需在第二子空腔2a与出风通道610之间设置第二过风口即可,并在该第二过风口活动安装第二风门2b。当关闭第二风门2b时,所述壁挂式室内机停止向外出风;当打开第二风门2b时,所述壁挂式室内机可通过前散风板210及两侧散风板220出风,实现三面无风感出风。请继续参阅图10和图1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风门与底壳200滑动连接,以使所述风门滑动打开或关闭所述过风口;或者,所述风门与底壳200枢接,以使所述风门转动打开或关闭所述过风口。上述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2b可均采用上述滑动连接或枢接连接方式安装,在此以第二风门2b为例进行详细解释说明,其他风门可参照该第二风门2b的实施方式设置。其中,若第二风门2b与底壳200滑动连接,则可在第二风门2b的两端设置滑块(未图示),在面框110上设置对应供所述滑块安装的滑槽(未图示),并通过驱动装置(未图示)驱动第二风门2b于所述滑槽内滑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过风口。这种活动安装方式,可在需要拆洗底壳200时,将第二风门2b收容至面框110上,经拆下底壳200即可,从而避免在清洁底壳200的过程中,对第二风门2b造成损伤。当然,所述滑槽亦可以设置在底壳200或其围板结构240上。另外,若第二风门2b与底壳200枢接,则可在第二风门2b的两端设置枢接轴(未图示),在底壳200上设置对应供所述枢接轴枢接的轴孔(未图示),并通过驱动装置驱动所述风门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过风口。这种活动安装方式,结构较为简单,易于制造。在其他实施例中,为加强所述壁挂式室内机无风感出风效果,所述壳体设有连通第一子空腔1a和出风通道610、或连通第二子空腔2a和出风通道610、或连通第一子空腔1a和第二子空腔2a的过风口,所述过风口安装有过风格栅(未图示)。通过设置所述过风格栅,可使得通过所述过风格栅的出风气流风速降低,当该降低风速后的气流通过所述第一散风孔或第二散风孔时,出风气流风速进一步降低,其无风感效果更佳。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