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却塔匀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19795发布日期:2018-07-11 03:09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却塔匀水装置。



背景技术:

中央空调系统冷却塔群普遍存在布水不匀的现象,目前除了不断地调整冷却塔进水阀门的开启度外,没有更有效和便捷的方法。

冷却水温直接影响主机的工作效率,特别夏天高温高湿,经常发生冷却水温居高不下影响主机正常运行的问题。如何从冷却系统着手以提高中央空调的运行效率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而冷却塔的匀水是可以提高冷却系统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冷却塔匀水效率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却塔匀水装置,包括若干个套管单元,所述套管单元之间呈U型连接,所述套管单元包括:

套管,所述套管的顶部与大气相通;

出水管,设于所述套管的侧壁上,所述出水管上设有阀体;

进水管,设于所述套管的底部,所述进水管上设有阀体;

匀水器,具有板状结构,板状结构上设有通孔,沿所述套管的轴向方向设于所述套管内。

可选地,所述匀水器设有两个,两个匀水器相互平行。

可选地,所述每个匀水器上沿轴向方向设有两组通孔。

可选地,距离所述套管底部端最近的通孔高度低于所述出水管的水平高度。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一种冷却塔的匀水装置,利用U型管的原理,使冷却水位统一提高到一个高度,利用大气的自然压力,使冷却水同时自由下落,均匀的分布在各个冷却塔上。

本实用新型通过U型套管和设于套管上的阀体,不仅水量分布均匀,而且冷塔不会发生溢流和跑水的现象,套管内设置的两个轴向方向的匀水器,可以将套管内的空间基本划分为三个区域,位于中部的水温通过外部注入的水基本可以保持较低的温度,通过匀水器上的通孔缓缓注入至两侧,这样能较大程度上节省能耗,大大提升了冷却塔的冷却效果,冷却塔填料利用高达90%以上,冷却水温平均降低2度。冷却水温的降低,提升了冷机的工作效率。冷却水温每下降一度,主机效率提升6%。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套管单元的结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套管单元的结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冷却塔匀水装置,参见图1所示,包括若干个套管单元1,套管单元1之间通过管道呈U型连接,每个套管单元1包括套管11,和设于套管11侧壁上的出水管12及设于套管11底部的进水管13,出水管12和进水管13上设有阀体14,套管11的顶部与大气相通;

具体地,参见图2和图3所示,沿套管内的轴向方向设有两个相互平等的匀水器15,匀水器15呈板状结构,其上设有通孔16,每个匀水器15上沿轴向方向设有两组通孔16。为了能将套管11内的添料排干,距离套管底部端最近的通孔高度低于出水管12的水平高度,或出水管设于套管侧壁的近底部。

上述冷却塔匀水装置可用工业塑料和不锈钢制造,安装简便,不同品牌的冷塔均适用。可根据实际管路的尺寸,分别生产不同直径的设备。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