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部件及蓄电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83411发布日期:2018-11-09 18:22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冷却部件及蓄电模块的制作方法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涉及冷却部件及蓄电模块。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冷却部件,公知有在密闭容器内密封冷却介质而成的部件(参照日本特开2002-372388号公报)。冷却介质在密闭容器的蒸发区域中吸收来自热源的热而蒸发,成为蒸气。该蒸气在密闭容器内向冷凝区域移动而散热,冷凝为液体。成为液体的冷却介质在密闭容器内向蒸发区域移动。

在密闭容器内配置有用于促进成为液体的冷却介质的移动的芯(wick)。通过由该芯产生的毛细现象,液体状态的冷却介质向蒸发区域移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7238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根据上述结构,在足够量的冷却介质无法移动至蒸发区域的情况下,存在蒸发区域的液态冷却介质的量不足的担忧。于是,无法通过冷却介质充分地吸收来自热源的热,由此存在冷却部件的冷却性能降低的担忧。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是基于上述那样的状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高冷却部件的冷却性能。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是冷却部件,具备:密封体,由片部件液密地接合而成;冷却介质,密封于上述密封体的内部;及介质,配置于上述密封体内并具备供上述冷却介质移动的路径,在上述介质上设置有供上述冷却介质蒸发而成为气体的蒸发区域,在上述密封体上设置有供成为气体的上述冷却介质冷凝而成为液体的冷凝区域,在上述介质上设置有促进液体状态的上述冷却介质向上述蒸发区域移动的促进单元。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促进冷凝而成为液体的冷却介质从冷凝区域向蒸发区域移动。由此,能够对蒸发区域充分地供给成为液体的冷却介质,因此能够提高冷却部件的冷却效率。

作为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的实施方式,优选以下的方式。

优选为,上述介质具备:高亲和性部,与成为液体的上述冷却介质之间具有亲和性;及低亲和性部,与上述高亲和性部相比,与成为液体的上述冷却介质之间的亲和性低。

根据上述结构,成为液体的冷却介质相比于低亲和性部而容易存在于高亲和性部。因此,相对而言,在低亲和性部容易存在成为气体的冷却介质,在高亲和性部容易存在成为液体的冷却介质。由此,成为气体的冷却介质在低亲和性部内高效地移动,成为液体的冷却介质在高亲和性部内高效地移动。作为其结果,可促进成为液体的冷却介质向蒸发区域的移动,因此能够提高冷却部件的冷却效率。

优选为,上述低亲和性部具有排斥成为液体的冷却介质的性质。

根据上述结构,成为液体的冷却介质与低亲和性部排斥,因此在低亲和性部更容易存在成为气体的冷却介质。由此,成为气体的冷却介质在低亲和性部内的移动效率提高。另一方面,在高亲和性部内存在更多的成为液体的冷却介质。作为其结果,足够量的液体的冷却介质能够移动至蒸发区域,因此能够提高冷却部件的冷却效率。

优选为,上述介质呈片状,上述高亲和性部与上述低亲和性部沿上述介质的厚度方向层叠。

根据上述结构,液体的冷却介质在高亲和性部接受来自热源的热量而蒸发。于是,气体的冷却介质迅速地向层叠于高亲和性部的低亲和性部移动。由此,可抑制在高亲和性部中液体状态的冷却介质的移动被气体状态的冷却介质妨碍的情况。作为其结果,可促进高亲和性部内的液体状态的冷却介质的移动,因此能够提高冷却部件的冷却效率。

优选为,上述介质呈片状,上述介质具备:上述高亲和性部,从上述介质的上述蒸发区域向上述密封体的上述冷凝区域延伸;及上述低亲和性部,与上述高亲和性部相邻配置,且从上述介质的上述蒸发区域向上述密封体的上述冷凝区域延伸。

根据上述结构,高亲和性部从介质的蒸发区域向密封体的冷凝区域延伸,因此冷凝区域中成为液体的冷却介质能够在高亲和性部内向蒸发区域高效地移动。

在高亲和性部内移动至蒸发区域的冷却介质在该蒸发区域从液体向气体相变。此时,高亲和性部与低亲和性部相邻配置,因此成为气体的冷却介质能够从高亲和性部迅速地向低亲和性部移动。

另一方面,低亲和性部从介质的蒸发区域向密封体的冷凝区域延伸,因此成为气体的冷却介质能够在低亲和性部内从蒸发区域向冷凝区域高效地移动。

这样,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将气体状态的冷却介质的移动路径与液体状态的冷却介质的移动路径分开,因此能够提高气体状态的冷却介质的移动效率,并且提高液体状态的冷却介质的移动效率。

优选为,上述介质呈片状,在上述介质中的位于上述冷凝区域侧的部分形成有上述低亲和性部,在上述介质中的与上述低亲和性部不同的部分且在上述蒸发区域形成有上述高亲和性部。

根据上述结构,在蒸发区域形成有高亲和性部,因此成为液体的冷却介质在高亲和性部内向蒸发区域高效地移动。另一方面,在介质中的冷凝区域侧形成有低亲和性部,因此液体状态的冷却介质相对较少。因此,成为气体的冷却介质能够向冷凝区域高效地移动。作为其结果,能够提高冷却部件的冷却效率。

优选为,上述介质包括由合成纤维构成的树脂布。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适当地选择合成纤维的材料,能够容易地调节与液体状态的冷却介质之间的亲和性。

优选为,上述介质具备:高亲和性部,与成为液体的上述冷却介质之间具有亲和性;及低亲和性部,与上述高亲和性部相比,与成为液体的上述冷却介质之间的亲和性低,构成上述高亲和性部的上述合成纤维的密度与构成上述低亲和性部的上述合成纤维的密度不同。

在通过与液体状态的冷却介质之间的亲和性比较高的合成纤维构成介质的情况下,通过使高亲和性部的合成纤维的密度较大且使低亲和性部的合成纤维的密度较小,能够在介质形成高亲和性部和低亲和性部。

另一方面,在通过与液体状态的冷却介质之间的亲和性比较低的合成纤维构成介质的情况下,通过使高亲和性部的合成纤维的密度较小且使低亲和性部的合成纤维的密度较大,能够在介质形成高亲和性部和低亲和性部。

这样,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合成纤维的密度不同这样的简单的方法,能够在介质形成高亲和性部和低亲和性部。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是蓄电模块,具备:上述的冷却部件;及蓄电元件,至少外表面的一部分与上述冷却部件接触。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冷却部件而高效地冷却蓄电元件。

发明效果

根据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能够提高冷却部件的冷却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蓄电模块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冷却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介质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介质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介质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介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图3对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10具备:壳体11;收容于壳体11的内部的蓄电元件12;及收容于壳体11的内部并且与蓄电元件12的外表面的一部分接触的冷却部件13。在以下的说明中,将x方向作为右方、将y方向作为前方、将z方向作为上方进行说明。另外,针对成为相同形状的多个部件,对一部分部件标注附图标记,对其他部件有时省略附图标记。

蓄电模块10以蓄电元件12与冷却部件13的层叠方向朝向上方的姿势配置。上方可以是铅垂上方,另外也可以即使不是铅垂上方而实际上也认为是铅垂上方。

(壳体11)

如图1所示,壳体11作为整体而大致呈长方体形状。壳体11具备:向右方开口并且从右方观察时大致呈长方形的第一壳体14;及安装于第一壳体14的右侧且截面形状大致呈长方形并且向左方开口的箱状的第二壳体15。第二壳体15的左端缘具有仿形于第一壳体14的右端缘的形状的形状。

第一壳体14和第二壳体15能够分别由合成树脂、金属等任意的材料形成。第一壳体14和第二壳体15也可以分别由不同的材料形成,而且,也可以设为由相同的材料形成的结构。

第一壳体14与第二壳体15能够通过锁定部件与被锁定部件的卡合构造、螺纹紧固构造、基于粘结材料的粘结等公知的方法而相互组装。另外,在第一壳体14和第二壳体15由金属构成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激光焊接、钎焊等公知的方法而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14和第二壳体15相互以非液密的状态组装。此外,第一壳体14和第二壳体15也可以相互液密地组装。

在壳体11的靠左端部的位置配置有向上下两方向突出的一对电力端子17。电力端子17由金属板材构成。

(蓄电元件12)

蓄电元件12通过在一对电池用层压片之间夹持未图示的蓄电要素并利用热熔接等公知的方法而将电池用层压片的侧缘液密地接合而成。如图1所示,从蓄电元件12的左端缘,呈金属箔状的正极端子24和负极端子25在与电池用层压片的内表面保持液密的状态下,从电池用层压片的内侧向外侧突出。正极端子24与负极端子25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配置。正极端子24和负极端子25分别与蓄电要素电连接。

如图1所示,蓄电元件12沿上下方向排列配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沿上下方向相邻的蓄电元件12配置为:另一个负极端子25位于一个正极端子24的附近,而且另一个正极端子24位于一个负极端子25的附近。设置于相邻位置的正极端子24与负极端子25相互向接近的方向折弯,正极端子24与负极端子25在沿左右方向重叠的状态下通过激光焊接、超声波用焊接、钎焊等公知的方法而电连接。由此,多个蓄电元件12串联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蓄电元件12,例如也可以使用锂离子二次电池、镍氢二次电池等二次电池,另外,作为蓄电元件12,也可以使用双电荷层电容器、锂离子电容器等电容器。这样,作为蓄电元件12,能够根据需要而适当地选择任意的蓄电元件12。

(冷却部件13)

冷却部件13通过在液密地形成的密封体26的内部密封冷却介质27而成。向密封体26内密封的冷却介质27的量能够根据需要而适当地选择。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介质27被后述的介质37a吸收,因此表示冷却介质27的附图标记以指示介质37a的方式记载。冷却介质27能够使用例如从由全氟化碳、氢氟醚、氢氟酮、氟非活性液体、水、甲醇、乙醇等醇类构成的组中选出的一个或者多个。冷却介质27也可以具有绝缘性,而且也可以具有导电性。将冷却部件13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尺寸设定为大于蓄电元件12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尺寸。

(密封体26)

如图2所示,密封体26通过利用粘结、熔接、焊接等公知的方法将大致呈长方形的第一片部件28和第二片部件29液密地接合而成。

第一片部件28和第二片部件29通过在金属制片材的两面层叠合成树脂制的膜而成。作为构成金属制片材的金属,能够根据需要适当地选择铝、铝合金、铜、铜合金等任意的金属。作为构成合成树脂制的膜的合成树脂,能够根据需要适当地选择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尼龙6、尼龙6、6等聚酰胺等任意的合成树脂。

本实施方式的密封体26通过使第一片部件28中层叠有合成树脂制的膜的面与第二片部件29中层叠有合成树脂制的膜的面重叠并热熔接而成。

密封体26的外表面形成有与蓄电元件12导热性地接触的接触部30。

冷却部件13中的比蓄电元件12靠右方突出的部分成为用于气体状态的冷却介质27冷凝而向液体相变的冷凝区域40。在该冷凝区域40中,在密封体26的内部,成为气体状态而温度较高的冷却介质27散热而向液体相变。此时扩散的冷凝热传递于第一片部件28和第二片部件29,热从上述第一片部件28和第二片部件29的外表面向冷却部件13的外部扩散。

(介质37a)

在密封体26的内部配置有介质37a。介质37a大致呈长方形的片状。在介质37a形成有成为液体状的冷却介质27及气体状的冷却介质27所移动的路径的微小的空间。

介质37a在配置于密封体26内的状态下,与密封体26的接触部30相比,配置于相等或者更广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介质37a在密封体26内配置于比接触部30稍广的区域。

介质37a中的与密封体26的接触部30对应的区域成为液体状态的冷却介质27接受来自蓄电元件12的热进行蒸发而成为气体的蒸发区域41。在该冷却介质27蒸发时,从蓄电元件12夺取气化热,因此将蓄电元件12冷却。

(促进单元42)

图3示出介质37a的剖视图。介质37a具有:与液体状态的冷却介质27之间的亲和性比较高的高亲和性部43a;及层叠于该高亲和性部43a的上表面的低亲和性部44a。换言之,高亲和性部43a与低亲和性部44a沿介质37a的厚度方向(上下方向)层叠。在本实施方式中,层叠有高亲和性部43a和低亲和性部44a的构造成为促进液体状态的冷却介质27向蒸发区域41移动的促进单元42。

高亲和性部43a与低亲和性部44a可以经由粘结剂层而粘结,而且也可以热熔接。另外,也可以经由能够使液体状态的冷却介质27和气体状态的冷却介质27通过的材料而粘结,也可以根据需要通过任意的方法而层叠。

低亲和性部44a与液体状态的冷却介质27之间的亲和性比高亲和性部43a与液体状态的冷却介质27之间的亲和性低。在本实施方式中,低亲和性部44a具有排斥液体状态的冷却介质27的性质。

高亲和性部43a由能够吸收冷却介质27的材料形成。高亲和性部43a可以是使将能够吸收冷却介质27的材料加工为纤维状的结构作为织物而成的部件,而且也可以是使将能够吸收冷却介质27的材料加工为纤维状的结构作为无纺布而成的部件。作为无纺布的形态,也可以是纤维片、纤维网(仅由纤维构成的较薄的膜状的片材)或者纤维层(毛毯状的纤维)。作为构成高亲和性部43a的材料,可以是天然纤维,而且也可以是由合成树脂构成的合成纤维,另外也可以是使用了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双方的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高亲和性部43a包括由能够吸收冷却介质27的合成纤维构成的树脂布45。

低亲和性部44a由排斥冷却介质27的材料形成。低亲和性部44a可以是使将排斥冷却介质27的材料加工为纤维状的结构作为织物的部件,而且也可以是使将排斥冷却介质27的材料加工为纤维状的结构作为无纺布的部件。作为无纺布的形态,也可以是纤维片、纤维网(仅由纤维构成的较薄的膜状的片材)或者纤维层(毛毯状的纤维)。作为构成低亲和性部44a的材料,可以是天然纤维,而且也可以是由合成树脂构成的合成纤维,另外也可以是使用了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双方的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低亲和性部44a包括由排斥冷却介质27的合成纤维构成的树脂布45。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下方向上,将高亲和性部43a的厚度尺寸设定为与低亲和性部44a的厚度尺寸相同或者几乎相同。可以将高亲和性部43a的厚度尺寸设定为比低亲和性部44a的厚度尺寸厚,而且也可以将低亲和性部44a的厚度尺寸设定为比高亲和性部43a的厚度尺寸厚。

高亲和性部43a延伸配置至密封体26的冷凝区域40。因此,在冷凝区域40,从气体相变为液体的冷却介质27被高亲和性部43a吸收。被高亲和性部43a吸收的冷却介质27在高亲和性部43a的内部迅速地移动而到达介质37a的蒸发区域41。

到达至蒸发区域41的液体状态的冷却介质27经由接触部30来传递来自蓄电元件12的热。由此,将蓄电元件12冷却。

另外,在蒸发区域41中,冷却介质27吸收气化热而成为气体。由此,进一步将蓄电元件12冷却。

在低亲和性部44a中,液体状态的冷却介质27被排斥,因此低亲和性部44a成为干燥状态。因此,成为气体的冷却介质27能够迅速地向低亲和性部44a移动。低亲和性部44a也延伸配置至密封体26的冷凝区域40,因此气体状态的冷却介质27在低亲和性部44a内迅速地移动至冷凝区域40。

(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冷却部件13具备:使片部件28、29液密地接合而成的密封体26;密封于密封体26的内部的冷却介质27;及配置于密封体内而具备供冷却介质27移动的路径的介质37a,在介质37a设置有供冷却介质27蒸发而成为气体的蒸发区域41,在密封体26设置有供成为气体的冷却介质27冷凝而成为液体的冷凝区域40,在介质37a设置有促进液体状态的冷却介质27向蒸发区域41移动的促进单元42。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促进冷凝而成为液体的冷却介质27从冷凝区域40向蒸发区域41移动。由此,能够对蒸发区域41充分地供给成为液体的冷却介质27,因此能够提高冷却部件13的冷却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介质37a具备:高亲和性部43a,与成为液体的冷却介质27之间具有亲和性;及低亲和性部44a,与高亲和性部43a相比,与成为液体的冷却介质27之间的亲和性低。

根据上述结构,成为液体的冷却介质27相比于低亲和性部44a而更容易存在于高亲和性部43a。因此,相对而言,在低亲和性部44a容易存在成为气体的冷却介质27,在高亲和性部43a容易存在成为液体的冷却介质27。由此,成为气体的冷却介质27在低亲和性部44a内高效地移动,成为液体的冷却介质27在高亲和性部43a内高效地移动。作为其结果,可促进成为液体的冷却介质27向蒸发区域41的移动,因此能够提高冷却部件13的冷却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低亲和性部44a具有排斥成为液体的冷却介质27的性质。

根据上述结构,成为液体的冷却介质27与低亲和性部44a排斥,因此在低亲和性部44a更容易存在成为气体的冷却介质27。由此,成为气体的冷却介质27在低亲和性部44a内的移动效率提高。另一方面,在高亲和性部43a内存在更多的成为液体的冷却介质27。作为其结果,足够量的液体的冷却介质27能够向蒸发区域41移动,因此能够提高冷却部件13的冷却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介质37a呈片状,高亲和性部43a与低亲和性部44a沿介质37a的厚度方向层叠。

根据上述结构,液体的冷却介质27在高亲和性部43a接受来自热源的热而蒸发。于是,气体的冷却介质27迅速向层叠于高亲和性部43a的低亲和性部44a移动。由此,可抑制在高亲和性部43a中液体状态的冷却介质27的移动被气体状态的冷却介质27妨碍的情况。作为其结果,可促进液体状态的冷却介质27在高亲和性部43a内的移动,因此能够提高冷却部件13的冷却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介质37a包括由合成纤维构成的树脂布45。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适当地选择合成纤维的材料,能够容易地调节与液体状态的冷却介质27之间的亲和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10具备:冷却部件13;及至少外表面的一部分与冷却部件13接触的蓄电元件12。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通过冷却部件13而高效地冷却蓄电元件12。

<实施方式2>

接着,参照图4对实施方式2的冷却部件13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介质37b成为在左右方向上细长的长方形。介质37b的右端部配置于密封体的冷凝区域40内。另外,介质37b中的从左端部起大概五分之四的部分成为配置于与接触部30对应的位置的蒸发区域41。

对于介质37b而言,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高亲和性部43b与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低亲和性部44b沿前后方向交替排列配置。高亲和性部43b及低亲和性部44b成为在左右方向上细长地延伸的形状。高亲和性部43b的个数与低亲和性部44b的个数可以是相同个数,也可以是不同个数。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高亲和性部43b与多个低亲和性部44b沿前后方向排列配置的构造成为促进单元42。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为高亲和性部43b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与低亲和性部44b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相同或者几乎相同。也可以设定为在高亲和性部43b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与低亲和性部44b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中任一方比另一方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为高亲和性部43b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尺寸与低亲和性部44b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尺寸相同或者几乎相同。也可以设定为在高亲和性部43b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尺寸与低亲和性部44b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尺寸中任一方比另一方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低亲和性部44b具有排斥液体状态的冷却介质27的性质。

上述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大致相同,因此对相同部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介质37b呈片状,介质37b具备:高亲和性部43,从介质37b的蒸发区域41向密封体的冷凝区域40延伸;及低亲和性部44b,与高亲和性部43b相邻配置,且从介质37b的蒸发区域41向密封体的冷凝区域40延伸。

根据上述结构,高亲和性部43b从介质37b的蒸发区域41向密封体的冷凝区域40延伸,因此冷凝区域40中成为液体的冷却介质27能够在高亲和性部43b内向蒸发区域41高效地移动。

在高亲和性部43b内移动至蒸发区域41的冷却介质27在该蒸发区域41中从液体向气体相变。此时,高亲和性部43b与低亲和性部44b相邻配置,因此成为气体的冷却介质27能够从高亲和性部43b迅速地向低亲和性部44b移动。

另一方面,低亲和性部44b从介质37b的蒸发区域41向密封体的冷凝区域40延伸,因此成为气体的冷却介质27能够在低亲和性部44b内从蒸发区域41向冷凝区域40高效地移动。

这样,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将气体状态的冷却介质27的移动路径与液体状态的冷却介质27的移动路径分开,因此能够提高气体状态的冷却介质27的移动效率,并且提高液体状态的冷却介质27的移动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低亲和性部44b具有排斥成为液体的冷却介质27的性质。

根据上述结构,成为液体的冷却介质27与低亲和性部44b排斥,因此在低亲和性部44b更容易存在成为气体的冷却介质27。由此,成为气体的冷却介质27在低亲和性部44b内的移动效率提高。另一方面,在高亲和性部43b内存在更多的成为液体的冷却介质27。作为其结果,足够量的液体的冷却介质27能够移动至蒸发区域41,因此能够提高冷却部件13的冷却效率。

<实施方式3>

接着,参照图5对实施方式3的冷却部件13进行说明。实施方式3的冷却部件13构成为:通过与液体状态的冷却介质27具有亲和性的合成纤维构成低亲和性部44c和高亲和性部43c,并使构成高亲和性部43c的合成纤维的密度大于构成低亲和性部44c的合成纤维的密度。

也可以通过改变合成纤维的单位面积重量来使构成高亲和性部43c的合成纤维的密度与构成低亲和性部44c的合成纤维的密度不同。此外,单位面积重量是指每单位面积的片材的质量。

另外,也可以通过使在一个介质37c中对高亲和性部43c进行加压时的压力大于对低亲和性部44c进行加压时的压力,来使构成高亲和性部43c的合成纤维的密度大于构成低亲和性部44c的合成纤维的密度。

上述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2大致相同,因此对相同部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介质37c具备:高亲和性部43c,与成为液体的冷却介质27之间具有亲和性;及低亲和性部44c,与高亲和性部43c相比,与成为液体的冷却介质27之间的亲和性低,构成高亲和性部43c的合成纤维的密度与构成低亲和性部44c的合成纤维的密度不同。

在通过与液体状态的冷却介质27之间的亲和性比较高的合成纤维构成介质37c的情况下,通过使高亲和性部43c的合成纤维的密度较大,且使低亲和性部44c的合成纤维的密度较小,能够在介质37c形成高亲和性部43c和低亲和性部44c。

另一方面,在通过与液体状态的冷却介质27之间的亲和性比较低的合成纤维构成介质37c的情况下,通过使高亲和性部43c的合成纤维的密度较小,且使低亲和性部44c的合成纤维的密度较大,能够在介质37c形成高亲和性部43c和低亲和性部44c。

这样,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合成纤维的密度不同这样的简单的方法,能够在介质37c形成高亲和性部43c和低亲和性部44c。

<实施方式4>

接着,参照图6对实施方式4的冷却部件13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介质37d成为在左右方向上细长的长方形。介质37d的右端部配置于密封体的冷凝区域40内。另外,介质37d中的从左端部起介质37d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尺寸的大概五分之四的部分成为配置于与接触部30对应的位置的蒸发区域41。

蒸发区域41中的从介质37d的左端部起介质37d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尺寸的大概五分之一的部分成为高亲和性部43d。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蒸发区域41形成有高亲和性部43d而在冷凝区域40侧形成有低亲和性部44d的结构成为促进单元42。

冷却部件13构成为:通过与液体状态的冷却介质27具有亲和性的合成纤维构成低亲和性部44d和高亲和性部43d,且使构成高亲和性部43d的合成纤维的密度小于构成低亲和性部44d的合成纤维的密度。

上述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大致相同,因此对相同部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介质37d中的位于冷凝区域40侧的部分形成有低亲和性部44d,在介质37d中的与低亲和性部44d不同的部分且在蒸发区域41形成有高亲和性部43d。

根据上述结构,在蒸发区域41形成有高亲和性部43d,因此成为液体的冷却介质27在高亲和性部43d内向蒸发区域41高效地移动。另一方面,在介质37d中的冷凝区域40侧形成有低亲和性部44d,因此液体状态的冷却介质27相对较少。因此,成为气体的冷却介质27能够向冷凝区域40高效地移动。作为其结果,能够提高冷却部件13的冷却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构成高亲和性部43d的合成纤维的密度与构成低亲和性部44d的合成纤维的密度不同。

在通过与液体状态的冷却介质27之间的亲和性比较高的合成纤维构成介质37d的情况下,通过使高亲和性部43d的合成纤维的密度较大,且使低亲和性部44d的合成纤维的密度较小,能够在介质37d形成高亲和性部43d和低亲和性部44d。

另一方面,在通过与液体状态的冷却介质27之间的亲和性比较低的合成纤维构成介质37d的情况下,通过使高亲和性部43d的合成纤维的密度较小,且使低亲和性部44d的合成纤维的密度较大,能够在介质37d形成高亲和性部43d和低亲和性部44d。

这样,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合成纤维的密度不同这样的简单的方法,能够在介质37d形成高亲和性部43d和低亲和性部44d。

<其他的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不限定为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而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面那样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的技术范围。

(1)在实施方式1的冷却部件13中,构成为第一片部件28和第二片部件29成为在金属制片材的两面层叠有合成树脂的层压膜,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第一片部件和第二片部件在金属制片材的一个面层叠有合成树脂,另外,第一片部件和第二片部件也可以成为由金属制片材构成的结构。在该情况下,第一片部件和第二片部件能够成为通过粘结、焊接、钎焊等而液密地接合的结构。另外,第一片部件和第二片部件也可以成为由合成树脂制的片材构成的结构。作为构成合成树脂制的片材的合成树脂,能够根据需要适当地选择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尼龙6、尼龙6、6等聚酰胺等任意的合成树脂。

(2)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在密封体26内配置有一个介质的结构,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成为在密封体26内配置有两个以上介质的结构。

(3)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体26通过将第一片部件28与第二片部件29接合而形成,但不局限于此,密封体26也可以成为在将一个片部件折弯的状态下使端缘液密地接合而形成的结构,另外也可以成为将三个以上片部件液密地接合而形成的结构。

(4)在实施方式1中,成为介质37a位于密封体26的冷凝区域40的内侧的结构,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成为介质37a未配置于冷凝区域40的内侧而仅在与接触部30对应的区域配置有介质37a的结构。

附图标记说明

10:蓄电模块

12:蓄电元件

13:冷却部件

26:密封体

27:冷却介质

37a、37b、37c、37d:介质

40:冷凝区域

41:蒸发区域

42:促进单元

43a、43b、43c、43d:高亲和性部

44a、44b、44c、44d:低亲和性部

45:树脂布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