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出风结构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38524发布日期:2018-08-10 19:36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出风结构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双导风板家用壁挂机,其导风板设计不合理,导致空调在制冷工况下出风口气动噪音较大,同时由于出口减小导致风量减小,舒适性降低,所以双导风板设计不合理将会增加空调的噪音,降低空调的舒适性和性能以及使用性。

如图1至图3所示,现有的导风板结构,包括内导风板1’和外导风板2’,内导风板1’一般为直板,并设置在空调出风口3’的中间位置,起到分流和导流的作用。直板的导风板,导风结构单一,且容易在内导风板的背侧形成负压,导致在内导风板处出现紊流,不仅造成较大的噪音,而且由于直板对气流的流动转向影响较大,也导致空调出风口的送风距离收到影响,送风距离较短,影响室内温度调节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出风结构和空调器,能够调节空调器的出风性能,降低空调器的出风噪音。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出风结构,包括出风口、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当出风口闭合时,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二导风板内侧,第一导风板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沿着出风方向,第一板体位于下游侧,第二板体位于上游侧,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形成预设夹角;第一板体为直板,第二板体为直板或弧板;或第一板体为弧板,第二板体为直板。

优选地,第一板体相对于第二板体向着远离第二导风板的方向折弯。

优选地,第一板体沿出风方向的宽度为s1,s1≥10mm;和/或,第二板体沿出风方向的宽度为s2,s2≥15mm。

优选地,第二板体与出风口的上导流壁之间的夹角为θ,-10°≤θ≤10°。

优选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的预设夹角为α,120°≤α≤170°。

优选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通过圆弧过渡连接。

优选地,圆弧的半径为r,5mm≤r≤40mm。

优选地,当处于制冷工况时,第一板体的出风末端与出风口上沿的最小距离为h,第二导风板的出风末端与出风口上沿的最小距离为h1,1/3h1≤h≤3/4h1。

优选地,第一导风板位于出风口的中部,第二导风板位于出风口的下边缘。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出风结构,该空调出风结构为上述的空调出风结构。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出风结构,包括出风口、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当出风口闭合时,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二导风板内侧,第一导风板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沿着出风方向,第一板体位于下游侧,第二板体位于上游侧,第一板体和第二折直板之间形成预设夹角;第一板体为直板,第二板体为直板或弧板;或第一板体为弧板,所述第二板体为直板。由于第一导风板为折弯板,因此在出风口打开时,第一导风板可以通过折弯结构对空调出风进行二次导流,逐渐改变空调出风流向,从而减少空调出风急速转向所造成的紊流现象,减少或者消除空调出风的涡流,降低出风口的涡流噪音,提高空调的出风性能,增加空调出风时出风口的有效面积,保证空调的出风量,使得风量得到有效提升,同时通过第一导风板的二次导流,可以增大空调的送风距离,提高室内温度的调整效率。此外,在第一导风板的配合下,第二导风板可以向增大出风口的方向旋转,从而进一步增大空调的出风风量,提高空调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导风板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现有的导风板结构在出风口处的气流速度云图;

图3为现有的导风板结构在进行室内送风时的气流速度云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导风板结构处于制冷工况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l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导风板结构处于制热工况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导风板结构出风口处的气流速度云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导风板结构在进行室内送风时的气流速度云图。

附图标记表示为:

1、出风口;2、第一导风板;3、第二导风板;4、第一板体;5、第二板体。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参见图4至图8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空调出风结构包括出风口1、第一导风板2和第二导风板3,当出风口1闭合时,第一导风板2位于第二导风板3内侧,第一导风板2包括第一板体4和第二板体5,沿着出风方向,第一板体4位于下游侧,第二板体5位于上游侧,第一板体4和第二板体5之间形成预设夹角;第一板体4为直板,第二板体5为直板或弧板;或第一板体4为弧板,所述第二板体5为直板。

由于第一导风板为折弯板,因此在出风口打开时,第一导风板可以通过折弯结构对空调出风进行二次导流,逐渐改变空调出风流向,从而减少空调出风急速转向所造成的紊流现象,减少或者消除空调出风的涡流,降低出风口的涡流噪音,提高空调的出风性能,增加空调出风时出风口的有效面积,保证空调的出风量,使得风量得到有效提升,同时通过第一导风板的二次导流,可以增大空调的送风距离,提高室内温度的调整效率。此外,在第一导风板的配合下,第二导风板可以向增大出风口的方向旋转,从而进一步增大空调的出风风量,提高空调的舒适性。

对于第一导风板2而言,如果做成全弧形导风板,在制冷工况下,导风板前段也可以设计成有利于送风,但在导风板尾端弧形则会阻碍气流的导流,如果导风板尾端有利于导风,则导风板前段弧度肯定会减小出口面积,减小了出风量,同样也不利于出口导风。

而采用本发明的空调出风结构,第一导风板2的导风板前段和后段均由直板构成,前后做成直板;或者第一导风板2的导风板前段由直板构成,后段由弧板构成;或者第一导风板2的导风板前段由弧板构成,后段由直板构成,均可以解决全弧形导风板所带来的问题,从而更加有利于导流和送风,有效地克服了采用弧形导风板所带来的上述问题。

第一板体4相对于第二板体5向着远离第二导风板3的方向折弯,从而能够在空调器处于制冷工况时,通过第二板体5对空调出风进行导向,通过第一板体4对从第二板体5导流的空气进行再次换向,实现空气的二次导流,实现气流的水平送风,同时可以减小出口涡量,降低出口的涡量噪音。由于第一板体4相对于第二板体5向着远离第二导风板3的方向折弯,因此可以在出风口处形成更大的出风面积,有效提高出风量。

第一板体4沿出风方向的宽度为s1,s1≥10mm,从而在制冷工况下更加有利于气流水平送风。

第二板体5沿出风方向的宽度为s2,s2≥15mm,从而有利于制热工况下气流近距离落地效果。

第二板体5与出风口1的上导流壁之间的夹角为θ,-10°≤θ≤10°,可以使得第二板体5与出风口1的上导流壁之间形成合适的夹角,从而保证第二板体5对空调出风的导流效果,避免第一板体4与出风口的上导流壁之间的距离过小,影响出风效果,也避免第二板体5与出风口1的上导流壁之间的间隙过小,不能起到较佳的导流效果。

第一板体4和第二板体5之间的预设夹角为α,120°≤α≤170°,使得第一板体4到第二板体5的过渡更加流畅,提高第一导风板2的导流效果,更进一步地减小出风口涡流的产生,降低涡流噪音。优选地,第一导风板2上设置有转动轴,该转动轴设置在第一板体4和第二板体5的连接位置处,从而能够更加方便地实现第一导风板2的工作状态的调节,同时可以使得第一导风板2在进行导风时的对气流的受力结构更加合理,工作结构更加稳定可靠。

第一板体4和第二板体5通过圆弧过渡连接,能够对空气从第二板体5到第一板体4的流动进行导流,防止空气从第二板体5到第一板体4流动发生剧烈转向而导致涡流的产生。优选地,转动轴设置在圆弧段。

圆弧的半径为r,5mm≤r≤40mm,此处的r可以表示圆弧的中心线的半径。通过合理设计圆弧的半径,能够避免圆弧半径过小,无法起到有效的导流作用,同时避免圆弧半径过大无法保证足够的直板长度,实现对空调出风的较大送风距离。

当处于制冷工况时,第一板体4的出风末端与出风口1上沿的最小距离为h,第二导风板3的出风末端与出风口1上沿的最小距离为h1,1/3h1≤h≤3/4h1,从而保证在制冷工况下,第一导风板2的上侧和下侧的出风口不能太小,避免出口阻力过大,保证空调的出风量。

第一导风板2位于出风口1的中部,第二导风板3位于出风口1的下边缘。在空调处于制冷工况时,可以在保证第一导风板2对空调出风进行水平导流的情况下,使得位于出风口1的下边缘的第二导风板3适当的向下旋转,使得第一导风板2与第二导风板3之间的出风口进一步增大,从而再次增加出风量。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利用驱动机构带动导风板旋转以满足旋转要求,驱动方式可以直接用电机驱动,在旋转轴处加入电机,直接用电机驱动旋转,也可以使用齿轮传动,利用电机通过齿轮传动的方式使导风板旋转。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空调器包括空调出风结构,该空调出风结构为上述的空调出风结构。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