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95097发布日期:2018-12-08 06:03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换热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的换热设备中,换热器组件与支架组合在一起时需要借助一些专门的工具,生产时操作费时。因此,可作出进一步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装较简单方便的换热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换热设备,包括支架和换热器组件,所述支架至少部分与所述换热器组件连接,所述支架设有卡持装置,所述卡持装置设有第一端,所述第一端设有沿所述支架高度方向延伸的凸起,所述换热器组件固定于所述支架时,所述凸起与所述换热器组件限位固定。

可选的,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包括靠近所述支架设置的第一换热管,所述凸起与所述第一换热管限位固定。

可选的,所述凸起包括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自所述第一端沿所述支架高度方向向下延伸形成,所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至少部分与所述换热管接触的翅片,所述翅片设有至少一个通孔,所述卡持装置至少部分穿过所述通孔并使得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换热管限位固定。

可选的,所述卡持装置包括限位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限位部与所述支架,所述限位部与所述支架大致平行,所述限位部与所述支架之间设有限位空间,所述卡持装置的第一端设于所述限位部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所述限位部至少部分穿过所述通孔,所述第一换热管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限位空间并与所述第一凸起相扣持。

可选的,所述凸起还包括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自所述第一端沿所述支架高度方向向上延伸形成,所述换热设备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第二凸起卡持固定。

可选的,所述支架还包括固定块,所述固定块设于所述卡持装置的两侧,所述固定块至少部分穿过所述通孔并与所述第一换热管限位固定。

可选的,所述支架还包括第一柱,所述第一柱自所述支架沿所述支架的高度方向向下延伸形成。

可选的,所述换热设备还包括收容盘,所述支架至少部分与所述收容盘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柱设有靠近所述收容盘的自由端,所述自由端与所述收容盘之间设有间隙,所述间隙为2-6mm。

可选的,所述第一柱的截面面积沿远离所述支架方向恒定不变或逐渐减小或先恒定不变再逐渐减小。

可选的,沿所述支架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柱设于所述支架的中间。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的换热设备通过在支架上设置卡持装置,同时在卡持装置的第一端设置沿支架高度方向延伸的凸起,从而当换热器组件固定于所述支架时,可通过所述凸起与所述换热器组件限位固定,而实现所述支架与所述换热器组件的固定连接,且本发明的换热设备组装较为简单方便,生产效率较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换热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支架与收容盘组装固定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侧视示意图;

图4是图2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支架的侧视示意图;

图6是图1中换热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是图1的另一视角立体示意图;

图9是图8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收容盘;10-底壁;11-侧壁;12-收容槽;2-支架;20-固定孔;21-卡持装置;211-第一限位部;212-第一连接部;213-第一限位空间;214-凸起;215-第一凸起;216-第二凸起;217-导引面;22-固定块;221-第二限位部;222-第二连接部;223-第二限位空间;23-第一柱;231-第一部分;232-第二部分;24-加强筋;3-换热器组件;31-换热管;311-第一换热管;32-翅片;321-第一翅片;322-通孔;3221-第一段;3222-第二段;3223-第三段;33-泡棉;4-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与图2所示,本申请揭示了一种换热设备,包括收容盘1、与收容盘1固定连接的支架2以及固定于支架2的换热器组件3。所述支架2至少部分与所述换热器组件3连接。

收容盘1大致呈矩形状设置,并包括底壁10、与底壁10的四侧边缘垂直连接的四个侧壁11以及由底壁10和四个侧壁11围设形成的收容槽12,支架2收容在收容槽12内并与底壁10固定连接。当然,收容盘1的形状可以有多种,于此不予限制;四个侧壁11与底壁10的四侧边缘并非绝对垂直,也可允许有稍许倾斜。

可选的,收容盘1由塑料材质制成,一方面,使得支架2与收容盘1之间安装固定结构简单,且不容易损伤报废;另一方面,收容盘1不会发生腐蚀,寿命长且相对于金属材质重量更轻。当然,收容盘1也可以由塑料材质以外的其他材质制成,于此不予限制。

支架2与收容盘1的底壁10通过紧固件(可选为螺钉4)固定连接;具体来讲,支架2的两端分别设有固定孔20,收容盘1的底壁10上对应设有安装孔(未图示),可选的,紧固件为螺钉4时,安装孔的内侧壁上设有内螺纹,螺钉4穿过固定孔20和安装孔,并与安装孔的内螺纹相啮合,以此来实现支架2与收容盘1的固定。当然,紧固件也可为其它,即:支架2与收容盘1之间也可通过其它方式实现固定,如:过盈配合或卡扣固定等。

从图1可以看出,支架2位于收容盘1的中间位置处,且支架2与收容盘1的四个侧壁11均未连接。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将支架2适当延长,并延长至使支架2与收容盘1的四个侧壁11均相互连接,或者延长至使支架2与收容盘1的其中一个、两个、三个侧壁11相互连接,此时,可将支架2收容在收容槽12内并与收容盘1的其中一个、两个、三个侧壁11固定连接。

可选的,支架2为塑料支架,一方面,使得支架2与换热器组件3之间摩擦小,不容易产生噪音,同时换热器组件3不容易损伤报废;另一方面,支架2不会发生腐蚀,寿命长且相对于金属支架重量更轻。当然,支架2也可以由塑料材质以外的其他材质制成,于此不予限制。

请参阅图3至图5并结合图2所示,支架2上设有卡持装置21和位于卡持装置21两侧的固定块22,两个固定块22大致对称设置在卡持装置21的两侧,且固定块22的延伸方向与卡持装置21的延伸方向相同。卡持装置21和两个固定块22都用于与换热器组件3相配合,以固定连接支架2与换热器组件3。当然,两个固定块22也可以以不对称的形式设置在卡持装置21的两侧,只要能够实现固定连接支架2与换热器组件3的目的即可,于此不予限制。当然,固定块22的数量包括但不仅限为两个,只要能够实现固定连接支架2与换热器组件3的目的即可,于此不予限制。

卡持装置21包括第一限位部211和第一连接部212,第一连接部212连接第一限位部211与支架2,第一限位部211与支架2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第一连接部212具有一定的高度,以在第一限位部211与支架2之间形成第一限位空间213。第一限位部211和第一连接部212上均设有加强筋24,该加强筋24用于增加卡持装置21的强度,以防在固定支架2和换热器组件3时,卡持装置21发生断裂。

所述卡持装置21为支架2沿与支架2延伸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一段距离,然后再沿与支架2延伸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延伸一段距离,最终形成了所述卡持装置21,此时,沿与支架2延伸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一段距离所形成的就是第一连接部212,沿与支架2延伸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延伸一段距离所形成的就是第一限位部211。

或者也可以说:所述卡持装置21为支架2沿所述支架2高度方向向上延伸一段距离,然后再沿支架2长度方向延伸一段距离,最终形成了所述卡持装置21,此时,沿支架2高度方向向上延伸一段距离所形成的就是第一连接部212,沿支架2长度方向延伸一段距离所形成的就是第一限位部211。

固定块22包括第二限位部221和第二连接部222,第二限位部221与支架2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第二连接部222连接第二限位部221与支架2,第二连接部222具有一定的高度,以在第二限位部221与支架2之间形成第二限位空间223。第二限位部221和第二连接部222上也设有加强筋24,该加强筋24用于增加固定块22的强度,以防在固定支架2和换热器组件3时,固定块22发生断裂。

所述固定块22为支架2沿与支架2延伸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一段距离,然后再沿与支架2延伸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延伸一段距离,最终形成了所述固定块22,此时,沿与支架2延伸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一段距离所形成的就是第二连接部222,沿与支架2延伸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延伸一段距离所形成的就是第二限位部221。

或者也可以说:所述固定块22为支架2沿所述支架2高度方向向上延伸一段距离,然后再沿支架2长度方向延伸一段距离,最终形成了所述固定块22,此时,沿支架2高度方向向上延伸一段距离所形成的就是第二连接部222,沿支架2长度方向延伸一段距离所形成的就是第二限位部221。

卡持装置21设有第一端(未标号),该第一端为第一限位部211远离第一连接部212的一端,即为第一限位部211的末端,第一限位部211的末端设有沿支架2高度方向延伸的凸起214,凸起214包括第一凸起215和第二凸起216,所述第一凸起215自所述第一端朝向收容盘1底壁10突伸(即沿支架2高度方向向下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凸起216自所述第一端朝远离收容盘1方向突伸(即沿支架2高度方向向上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凸起215设于第一限位部211,且沿第一限位部211的延伸方向,第一凸起215的长度大于第二凸起216的长度。换热器组件3固定于支架2时,第一限位部211穿过换热器组件3并使得第一凸起215与换热器组件3限位固定。

第一凸起215与第二凸起216均设有倾斜延伸的导引面217,从而通过导引面217的导引作用,卡持装置21能够顺利穿过换热器组件3。具体地,由于导引面217沿支架2长度方向呈倾斜延伸,这就使得第一凸起215与第二凸起216存在厚度的递增或递减,且第一凸起215的厚度递增时,第二凸起216的厚度也相应递增;第一凸起215的厚度递减时,第二凸起216的厚度也相应递减,即第一凸起215的厚度与第二凸起216的厚度对应递增或递减。

本实施例中,在卡持装置21穿过换热器组件3时,首先第一凸起215与第二凸起216的对应厚度较小的一侧先靠近换热器组件3,然后第一凸起215与第二凸起216的对应厚度较大的一侧缓慢且越来越靠近换热器组件3,最后第一凸起215与第二凸起216的对应厚度较小的一侧穿过换热器组件3且越来越远离换热器组件3,与此同时,第一凸起215与第二凸起216对应厚度较大的一侧也穿过换热器组件3,且相较于厚度较小的一侧更靠近换热器组件3,此时导引面217完成了导引卡持装置21穿过换热器组件3的作用。

换热设备还包括固定件(未图示),所述固定件与第二凸起216卡持固定,当支架2与换热器组件3固定完成后,可借助固定件对卡持装置21进行固定,此时固定件与第二凸起216相互卡持固定,以此来实现固定件对卡持装置21的固定。

当然,也可不设置第二凸起216和固定件,只要能够利用卡持装置21(主要是第一凸起215)对换热器组件3进行固定即可。

如图5所示,支架2还设有朝向收容盘1突伸(即沿支架2的高度方向向下延伸)的第一柱23,第一柱23的自由端(即靠近收容盘1的一端)与收容盘1之间留有间隙(如图3所示),可选的,间隙为2-6mm,如此设置,能够避免第一柱23与收容盘1相接触而产生噪音。在支架2的长度方向,第一柱23大致设于支架2的中间位置处。

第一柱23自所述支架2沿支架2的高度方向向下延伸形成,且所述第一柱23的截面面积沿远离所述支架2方向恒定不变或逐渐减小或先恒定不变再逐渐减小。第一柱23具有与支架2相连接的第一部分231和自第一部分231继续向下延伸的第二部分232,可选的,第一部分231的横截面面积沿支架2高度方向向下保持恒定,第二部分232的横截面面积沿支架2高度方向向下逐渐递减,并最终使得第二部分232的靠近收容盘1的一端横截面面积最小。

可选的,第一部分231的横截面面积沿支架2高度方向向下逐渐递减,第二部分232的横截面面积沿支架2高度方向向下逐渐递减,并最终使得第二部分232的靠近收容盘1的一端横截面面积最小。

可选的,第一部分231的横截面面积沿支架2高度方向向下保持恒定,第二部分232的横截面面积沿支架2高度方向向下保持恒定,第一部分231的横截面面积与第二部分232的横截面面积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一部分231和第二部分232的横截面形状可为矩形、圆形、不规则形状等不同形状,于此不予限制。

本实施例中,第一柱23大致呈圆柱状设置,且第一部分231的直径大于第二部分232的直径,可选的,第一部分231的直径沿支架2高度方向向下逐渐递减,第二部分232的直径也沿支架2高度方向向下逐渐递减,第一部分231的最小直径不小于第二部分232的最大直径,并最终使得第二部分232的靠近收容盘1的一端直径最小。

本实施例中,第一柱23设置有两个,且沿支架2的宽度方向排列成一排,沿支架2的长度方向,两个第一柱23重叠成一个,且位于支架2的中间位置处。第一柱23用于在整机防爆实验过程中或跌落或其它较大外力情况下,缓冲支架2的受力,对支架2和换热器组件3进行保护,以防支架2发生断裂,继而影响整个换热设备的运行。当然,第一柱23的数量及排列方式不做限制,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例如:第一柱23可以在支架2的底部设置一个、两个、三个、四个等等,甚至可以覆盖支架2的整个下表面。

请参阅图6至图9并结合图4所示,换热器组件3包括换热管31、与换热管31至少部分接触的翅片32以及与换热管31和翅片32至少部分固定连接的泡棉33。卡持装置21与换热管31固定连接。

所述翅片32可为一体成型的波浪形翅片,也可为一体成型的矩形波状翅片或分开成型的矩形状单个片体。当然,此处的翅片32并不局限于此种形态,也可以是其它形态。

当所述翅片32为一体成型的波浪形翅片时,所述换热管31包括大致平行设置的第一管(未标号)和第二管(未标号),所述第一管与所述泡棉33至少部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管与所述泡棉33至少部分固定连接,所述翅片32具有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一管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二管接触。所述翅片32可以由铝合金、铁等金属材质制成,采用多种形状以增加换热面积。

所述换热管31可以是扁管,并且扁管的数目可以是一根或者多根。扁管内部通常设有多个供冷媒流动的通道,相邻的两个通道彼此隔离。当然,此处的扁管并不局限于此种类型,也可以是其它形态,比如,相邻的两个通道可不完全隔离。

扁管整体呈扁平状,其长度大于宽度,宽度又大于其厚度。扁管的长度方向即为扁管内的通道所确定的冷媒流动方向。扁管的长度方向可以是直线型或折线型或弯曲型等。多个通道排成一列,共同影响扁管的宽度。当然,所有的通道也可以排成两列,只要扁管宽度仍大于其厚度即可。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换热管31的数目为一个,所述换热管31大致呈s型设置。在其它实施例中,换热管31的数目可以为多个,换热管31的形态可以为多种样式,此处不作限制。

换热管31包括靠近支架2设置(即位于换热管31底部)的第一换热管311,翅片32包括与第一换热管311相连的第一翅片321,第一翅片321设有至少一个通孔322(如图7所示),该通孔322由第一段3221、自第一段3221两端分别向下折弯形成的第二段3222和第三段3223以及第一换热管311共同围设形成,该第一段322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换热管311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第二段3222和第三段322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段3221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

卡持装置21至少部分穿过通孔322并使得第一凸起215与第一换热管311限位固定,固定块22至少部分穿过通孔322并将第一换热管311限位于固定块22的下方,从而借由卡持装置21与固定块22的相互配合来共同固定换热器组件3。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翅片32呈波浪形设置,第一限位部211和第二限位部221至少部分穿过通孔322并位于第一换热管311的上方,第一换热管311至少部分限位收容于第一限位空间213和第二限位空间223内,同时,第一凸起215与第一换热管311相抵顶扣持,从而,借由第一限位空间213、第二限位空间223及第一凸起215对第一换热管311的限位收容、第一限位部211和第二限位部221对第一换热管311的固定,可实现支架2与换热器组件3的稳定连接,而且组装简单方便。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翅片呈矩形状设置,此时翅片的孔径可调至足够大,故可以不用设置通孔,第一限位部211和第二限位部221直接穿过翅片,即可使第一凸起215与第一换热管311相抵顶扣持,实现支架2与换热器组件3的稳定连接。

换热器组件3也可不设置翅片32,此时卡持装置21的第一限位部211和固定块22的第二限位部221直接从大致平行设置的两个换热管31之间的间隙中穿过,并位于第一换热管311的上方,从而第一换热管311限位收容于第一限位空间213和第二限位空间223内,同时,第一凸起215与第一换热管311相抵顶扣持,以此来实现支架2与换热器组件3的稳定连接。

当需要使用支架2固定换热器组件3时,首先将换热管31底部靠近支架2,即将位于换热管31底部的第一换热管311与第一限位空间213和第二限位空间223对准,通孔322(也可为两个换热管31之间的间隙或孔径足够大的翅片32)与卡持装置21和固定块22对准;然后,在外力作用下推动所述换热器组件3朝向所述卡持装置21和固定块22移动,此时,第一凸起215与第二凸起216的对应厚度较小的一侧先靠近换热器组件3,然后第一凸起215与第二凸起216的对应厚度较大的一侧缓慢且越来越靠近换热器组件3,接着第一凸起215与第二凸起216的对应厚度较小的一侧穿过换热器组件3且越来越远离换热器组件3,由于第二凸起216的长度小于第一凸起215,所以第二凸起216对应厚度较大的一侧先穿过通孔322,接着第一凸起215对应厚度较大的一侧也穿过通孔322,同时第一换热管311至少部分经过第一凸起215进入第一限位空间213,固定块22至少部分穿过通孔322,第一换热管311至少部分进入第二限位空间223;最后,利用第一凸起215将第一换热管311限位固定于第一限位空间213内、利用固定块22将第一换热管311限位固定于第二限位空间223内,即实现了利用所述支架2固定所述换热器组件3的目的。

本申请中,在卡持装置21的延伸方向上,卡持装置21的延伸长度大于固定块22的延伸长度,如此,可满足限位固定第一换热管311的要求。当然,固定块22的延伸长度也可设置成与卡持装置21的延伸长度一致,或者固定块22的延伸长度大于卡持装置21的延伸长度,只要能够实现对第一换热管311的限位固定即可,于此不做限制。

以紧固件为螺钉4为例,将收容盘1、支架2及换热器组件3组装固定时,首先,将支架2与收容盘1通过螺钉4组装固定;然后,将卡持装置21和固定块22自通孔322部分穿过第一翅片321,并使得第一换热管311限位收容于第一限位空间213和第二限位空间223内,同时第一凸起215与第一换热管311相互扣持;最后,将固定件与第二凸起216卡扣固定。此时,即完成了收容盘1、支架2及换热器组件3的固定组装。当然,也可以先完成支架2与换热器组件3的组装固定,再完成支架2与收容盘1的组装固定。

当然,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卡持装置也可不穿过换热器组件,而是将卡持装置设置于第一换热管的下方、同时将第一凸起设置成朝向第一换热管方向(即远离收容盘的方向)突伸,且卡持装置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多个,如此,也能通过卡持装置和第一凸起对第一换热管进行限位固定,进而实现支架与换热器组件的固定连接。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换热设备通过在支架2上设置卡持装置21,同时在卡持装置21的末端设置第一凸起215,从而当换热器组件3固定于支架2时,可通过第一凸起215与第一换热管311限位固定,而达到固定连接支架2与换热器组件3的目的,且组装简单方便,可提高生产效率。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