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干体温度校验仪炉体及高温干体温度校验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35178发布日期:2018-09-14 22:06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温度校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高温干体温度校验仪中的炉体和具有该炉体的干体温度校验仪。



背景技术:

高温干体温度校验仪用于对测温元件进行校准,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工业现场、计量场所和实验室,具有比较广阔的市场。

高温干体温度校验仪中需设有高温炉体,校验仪在使用过程中,高温炉体的炉芯高温发热,炉芯高温会对仪器中的其他元件造成损害,为防止炉芯的温度对仪器中的其他元件造成损害,通常需在炉芯外围设置降温风道。

因此,如何设置更有效的降温风道,防止炉芯温度扩散是当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更有效降温风道的炉体,并进一步提供具有该炉体的高温干体温度校验仪。

一种高温干体温度校验仪炉体,包括恒温块(13)、隔热筒(14),还包括一置于炉体底部的底座(11),所述隔热筒(14)置于所述恒温块(13)外围并与恒温块(13)相间隔形成冷却通道(C1),隔热筒(14)和恒温块(13)固定在底座(11)上;底座(11)设置通风孔,所述通风孔与冷却通道(C1)相通。

所述高温干体温度校验仪炉体,还包括冷却风扇(16),所述冷却风扇(16)安装在底座(11)空腔内,底座(11)空腔透过所述通风孔与冷却通道(C1)相通。

所述高温干体温度校验仪炉体,所述隔热筒(14)包括套设的内筒体(14-1)和外筒体(14-2),所述内筒体为密闭的双层结构,其由内壁、外壁及两端的封板组成中空的隔热筒体;内筒体(14-1)置于恒温块(13)外侧与恒温块(13)间隔形成冷却通道(C1),外筒体(14-2)置于内筒体(14-1)外侧且相间隔形成二次冷却通道(C2),内筒体(14-1)和外筒体(14-2)底部固定在炉体底座(11)上。

内筒体(14-1)和外筒体(14-2)顶部通过一定位块(15)卡固,定位块(15)开设有与冷却通道(C1)和二次冷却通道(C2)均连通的气流出口(15-2)。

所述高温干体温度校验仪炉体,所述底座(11)固定隔热筒(14)的端面设置支撑柱安装孔(11-2)用于安装支撑恒温块(13)的支撑柱(20),支撑柱(20)顶端与恒温块(13)固定连接,支撑柱(20)底端卡固在支撑柱安装孔(11-2)内。

所述高温干体温度校验仪炉体,所述定位块(15)下部设置对位槽(15-3),恒温块(13)上的加热棒(12)上端头卡固在对位槽(15-3)内。

所述高温干体温度校验仪炉体,所述底座(11)固定隔热筒(14)的端面为肋条状支架(11-1)结构,肋条间的空隙区域与底座(11)空腔连通,肋条支架呈桥拱形状,从侧边向中心部位拱起,条状支架(11-1)上设置支撑柱安装孔(11-2)。

所述底座(11)固定隔热筒(14)的端面分布设多个条状凸台(11-5),外筒体(14-2)由上向下套接在条状凸台(11-5)外侧。

在条状凸台(11-5)间均布或对称设置多个外筒限位块(11-6),外筒限位块(11-6)位于外筒体14-2的内侧或外侧。

在肋条状支架(11-1)边缘分布设多个凸块(11-3),内筒体(14-1)由上向下套接在凸块(11-3)外侧并与凸块(11-3)固定;凸块(11-3)与条状凸台(11-5)间留有间距,该间距与外筒体和内筒体的间距匹配。

底座(11)对应外筒体(14-2)和内筒体(14-1)之间的区域设有与底座(11)空腔连通的通槽(11-4),通槽(11-4)连通二次冷却通道(C2)。

所述高温干体温度校验仪炉体,还包括风阀,风阀固定于底座(11)空腔内,且位于冷却风扇(16)上方。

所述高温干体温度校验仪炉体,底座(11)空腔的表面设置多个对风阀具有限位导向的限位凸起(11-10)。

所述底座(11)底部水平方向设有若干装配部件(9),所述隔热筒(14)外侧边设有若干装配部件(9),所述装配部件(9)用于与高温干体温度校验仪其他部件连接。

所述底座(11)向一侧延伸出一平面,在该平面上设有一个或多个通风口(11-7),该通风口连通来自炉体底部的外界空气但与冷却通道(C1)不连通。

包含所述炉体的高温干体温度校验仪也属于本实用新型。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利用底座将炉体各部件集成为模块形式,便于炉体在温度校验仪中拆卸;通过定位块、底座支撑柱的设计实现对恒温块的自动扶正,避免了拆装调校的作业;隔热筒为双筒结构,多气流通道实现炉体的快速降温,内筒体为密闭的双层结构,质量轻、隔热好。本实用新型炉体可广泛应用于高温干体温度校验仪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炉体在温度校验仪中与周边部件安装示意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炉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B为本实用新型炉体装配后外观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炉体剖面结构及气流通道示意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炉体中底座结构顶视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炉体中底座结构底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炉体中定位块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炉体中底座与隔热筒外筒体安装后俯视图;

图7A为本实用新型炉体中所用风阀的一种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7B为本实用新型炉体中所用风阀的一种具体结构立体图;

图7C为本实用新型炉体中所用风阀的另一种具体结构分解图;

图7D为本实用新型炉体中所用风阀的再一种具体结构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炉体中多气流通道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高温干体温度校验仪构成分解图。

附图标记:

整机部件标号:炉体1、控制板模块2、系统板模块3、测量板模块4、仪器下支座5、仪器外罩6,装配部件9;

炉体1部件标号:底座11,加热棒12,恒温块13,隔热筒14,定位块15,冷却风扇16,风阀17,风阀二18,风阀三19,支撑柱20;

底座11部件标号:支架11-1,支撑柱安装孔11-2,凸块11-3,通槽11-4,条状凸台11-5,外筒限位块11-6,通风口11-7,定位销钉孔11-8;

内筒体14-1,外筒体14-2,快速冷却通道C1,二级冷却通道C2,散热通道C3,

定位块15部件标号:中心孔15-1,气流出口15-2,对位槽15-3;

风阀17部件标号:框架17-1,叶片17-2,连杆17-3,电动机17-4,电动机安装板17-5,安装孔17-6,叶片曲轴17-7,叶片轴17-8,电动机曲轴17-9,限位柱17-10和17-11,卡钩17-12;

风阀二18部件标号:支撑架18-1,可移动挡风板18-2,固定挡风板18-3,旋转轴18-4,中心轴18-5;

风阀三19部件标号:支撑框19-1,片状挡风板19-2。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高温干体温度校验仪中的炉体结构。该炉体1整体为模块化设计,其与高温干体温度校验仪中相邻的控制板模块2和整机仪器下支座5通过装配部件9(如使用安装螺钉)固定,使炉体1能够方便快捷的进行拆装,参见图1所示。

参见图2A和图2B,炉体1包括:置于底部的底座11,置于底座上部的恒温块13、加热棒12、以及置于恒温块外围的隔热筒14,以及置于顶部的定位块15。加热棒12安装在恒温块13内部,是炉体的加热元件;隔热筒14置于恒温块13外围且与恒温块间有间距;底座11为隔热筒14和恒温块13的安装基座;定位块15连接隔热筒14上部且与恒温块13中的加热棒12对位卡固(结合图2B)。

进一步结合图3、图4A和图4B所示,底座11整体呈向下敞口的盒状结构,其整体作为隔热筒14和恒温块13的安装基座,盒体下部空腔内则安装冷却风扇16。本实用新型炉体的优选方式,是进一步在炉体1中设置风阀17用以阻隔来自炉体下方的气流(即便冷却风扇16关闭),风阀17和冷却风扇16装配于底座11的盒体空腔内,向上为进气方向,风阀17位于冷却风扇16上方。底座11盒体内均设有安装冷却风扇16、风阀17的导向、定位结构,例如,如图4B所示,底座11的下部空腔的表面形成有多个(例如6个)限位凸起11-10,该限位凸起用于在安装风阀17的过程中对风阀17起限位作用并可以兼具导向功能,便于风阀17定位在底座11下部空腔内的相应位置(例如与装在底座11上部的恒温块13相对位置);风阀17和冷却风扇16边框设计为方形时,边框的四个角上均具有安装孔,底座11内部的相应位置上具有四个螺纹孔,利用螺钉将风阀17、冷却风扇16一同固定在底座11的盒体内腔。

继续参见图4A,盒状结构的底座11顶部为肋条状支架结构,肋条间的空隙区域与盒体内腔连通,支架11-1中心位置设一支撑柱安装孔11-2用于安装支撑柱20,支撑柱20支撑恒温块13,支撑柱安装孔11-2可设计为扁圆状以卡固支撑柱20,支撑柱20与恒温块13下部固定连接。更优的,此肋条支架11-1呈桥拱形状,从侧边向中心部位拱起,便于支撑固定支撑柱20,同时还能改善支架11-1的受力,减小其变形。支架11-1结构经过如此优化,可以增加气流强度,增大气流通道面积,降低空气流动阻力。中心部位拱起还利于与安装在支架11下部的风阀17、冷却风扇16中心拉开距离,有利于降低风阀17、尤其是冷却风扇16中心部位电机的工作温度。

炉体底座11中,肋条状支架11-1可以有多种肋条设置方式,各种形式均需在肋条状支架11-1上设置支撑柱安装孔11-2。

炉体底座11底部两相对侧面的中间位置水平方向分设两个定位销钉孔11-8,用于在将炉体1安装到整机仪器下支座5时的导向及精准定位。底座11与整机仪器下支座5连接的装配部件9可在水平方向分设在定位销钉孔11-8两侧,通过这四个底座11底部水平方向上的装配部件9与仪器下支座5连接(结合图1)。

参见图3和图2B,隔热筒14分为套设的内筒体14-1和外筒体14-2。结合图2B所示,内筒体14-1为密闭的双层结构,其由内壁、外壁及两端的封板组成了一个中空的隔热筒体,中空隔热筒体能利用两层之间静止的空气作为隔热带,不仅具有质量轻、隔热好的特点,更能有效的降低恒温块13对周围零部件的传热,大幅降低周围零部件的温度;外筒体14-2为单层板体结构以利于快速散热。内筒体14-1置于恒温块13外侧且留有间距,外筒体14-2置于内筒体14-1外侧且留有间距,内筒体14-1和外筒体14-2底部固定在炉体底座11上表面,顶部通过定位块15卡固,定位块15留有气流出口15-2(参见图5和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限定定位块15的具体形状,能够实现卡固功能即可,定位块15两端可以分别设置一个或者两个用于与炉体1固定的固定孔。结合图4A所示,在炉体底座11上表面外侧分布设四个条状凸台11-5,四个条状凸台11-5长度方向相同,用于导向、定位和固定隔热筒14的外筒体14-2,外筒体14-2由上向下套接在条状凸台11-5外侧;为更好地对外筒体14-2的安装导向,还可以在炉体底座11上表面分布设四个条状凸台11-5的周边连线中加设外筒限位块11-6,可对外筒体14-2的变形有限定、矫正作用,较好的,外筒限位块11-6设在相邻两个条状凸台11-5连线的中间位置,且位于外筒体14-2的内侧或外侧,设多个外筒限位块11-6时最好对边对称设置,且可以一部分位于外筒体14-2的内侧而另一部分位于外侧。

继续参见图3和图2B,在炉体底座11上表面肋条状支架11-1边缘分布设四个凸块11-3,每个凸块11-3的外侧开设安装孔,用于定位和固定隔热筒14的内筒体14-1,内筒体14-1由上向下套接在凸块11-3外侧,并利用固定栓通过凸块11-3开设的安装孔将内筒体14-1固定在底座11上。用于固定定位内筒体14-1的凸块11-3与用于导向、定位、和固定外筒体14-2的条状凸台11-5间留有一段距离,该距离与外筒体14-2和内筒体14-1的间距匹配,在底座11该段距离所形成的围绕支架11-1的区域内,开设与底座1下部空腔连通的通槽11-4,通槽11-4开设的长短、数量和在所述区域内的位置不限,但较优为均布开设多个。

如此,隔热筒14和恒温块13一起组成了两个独立的风道,其中,内筒体14-1内侧面与恒温块13外侧面间的间隔形成一个冷却通道C1,当炉体需要冷却时,下方的冷却风扇16工作,将大量高速冷空气吹过恒温块13以及内筒体14-1内壁,而将热量经由冷却通道C1向上从定位块15的气流出口15-2排出。内筒体14-1外侧面与外筒体14-2内侧面间的间隔形成二级冷却通道C2,利用来自炉体下方的空气的经由通槽11-4进入二级冷却通道C2自然对流以对内筒体14-1进行进一步降温,从而达到有效控制外筒体14-2壁面温度的目的。炉体剖面示意以及冷却气流分配详见图3所示。

为更好地保持炉体温度的稳定,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方式是在图3所示的炉体1中安装了风阀17。风阀17的作用是切断恒温块13周围快速冷却通道C1的空气对流路径,阻止对流空气对恒温块13的温场影响。任何能达到该功能的风阀结构均可用于本实用新型炉体1中。作为一个具体示例,图7A和图7B给出了风阀17的一种具体结构,其不作为对风阀17其它构型的限制,例如根据炉体形状改变外形、改变叶片形式等等。

图7A和图7B所示的风阀17包括框架17-1,设置在框架内的多个彼此平行的叶片17-2、与多个叶片连接的连杆17-3以及与连杆连接的驱动装置例如电动机17-4,所述电动机17-4固定在框架17-1上。

具体的,框架17-1为方形,在其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形成有多个彼此相对的通孔以允许位于两侧壁之间的叶片17-2穿过通孔进而架设于该两个侧壁上,具有通孔的两个侧壁中的一个延伸出一电动机安装板17-5,其用于安装电动机17-4,所述电动机安装板17-5与所述框架可为一体成型或固定连接。所述框架17-1的四个角上形成有安装孔17-6用于与炉体1底部连接安装,该方形框架的边长与炉体1底部外框相匹配,框架17-1边框的边长为60毫米至120毫米,使得风阀与干体温度校验仪的炉体尺寸相配合,在一个实施例中,炉体1底部为正方形,风阀的框架17-1也为正方形,边长尺寸为92毫米;在另一实施例中,参见图7B所示,框架17-1的四个侧壁中的一个或多个的外表面上分别形成有卡钩17-12,用于冷却风扇16安装时的导向和定位。

叶片17-2为长方形薄板,叶片的一端(靠近连杆17-3的一端)具有曲轴17-7,叶片的另一端具有叶片轴17-8,叶片曲轴17-7、叶片17-2和叶片轴17-8三者一体成型制成。每片叶片17-2两端的叶片轴17-8和叶片曲轴17-7分别卡接进入所述框架17-1两侧壁上的相对通孔内,进而使得所述叶片17-2架设在所述框架17-1内,并且可以进行自由旋转。所述叶片17-2的个数没有限制,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叶片的个数优选为5个。

连杆17-3上具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的个数与叶片17-2的个数相同,叶片一端的叶片曲轴17-7卡接进入所述连杆的通孔。多个叶片17-2以相同的方式与连杆17-3连接,连杆17-3移动带动多个叶片17-2一起旋转,使得多个叶片17-2同步运动。

电动机17-4安装在电动机安装板17-5上,电动机曲轴17-9一端与电动机的旋转轴进行固定,另外一端与连杆17-3连接。在电动机安装板17-5和风阀框架17-1上,各有一处限位柱17-10和17-11,用于限制电动机曲轴17-9旋转的两处极限位置,进而限制电动机17-4旋转轴的旋转角度。

在风阀17使用过程中,在电动机17-4的驱动下,电动机曲轴17-9以电动机的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带动连杆17-3移动,进而通过多个叶片曲轴17-7带动叶片17-2与电动机曲轴17-9同步旋转,在本实施例中,当电动机曲轴17-9旋转至接触位于风阀框架上的限位柱17-11时,所有叶片17-2的叶面均平行于框架17-1所在平面,风阀17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如图1所示;当电动机曲轴17-9旋转至接触位于电动机安装板17-5上的限位柱17-10时,所有叶片17-2的叶面均垂直于框架17-1所在平面,风阀17处于完全打开状态。通过精确控制电动机17-4的旋转轴在两限位柱17-10和17-11之间的旋转角度,即可通过电动机曲轴17-9、连杆17-3和叶片曲轴17-7,精确控制叶片17-2的旋转角度,进而精确控制风阀17的打开程度。

请参阅图7C,提供另外一种结构形式的风阀称为风阀二18,其包括支撑架18-1、设置在支撑框架内部的多块挡风板和驱动装置。所述支撑架18-1内缘为圆形,挡风板为扇形,可以分为交替分布的固定挡风板18-3和可移动挡风板18-2,多块固定挡风板18-3以其扇形长边均布固定在支撑架18-1圆形内缘,多块可移动挡风板18-2以其扇形短边均布固定于一中心轴18-5。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和与电机连接的旋转轴18-4,所述旋转轴与可移动挡风板18-2中心的旋转轴18-4连接并可驱动所述多个可移动扇形挡风板旋转移动。所述中心轴18-5和所述旋转轴18-4同轴套设连接,相邻固定挡风板18-3之间的空档区域恰匹配可移动挡风板18-2的扇面,且相邻可移动挡风板18-2之间的空档区域恰匹配固定挡风板18-3的扇面,当扇形固定挡风板18-3和扇形可移动挡风板18-2拼接且彼此无遮挡的分布时,所述风阀二18处于关闭状态,此时风阀阻挡气流穿过自身。当扇形可移动挡风板18-2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旋转直至与所述扇形固定挡风板18-3完全或者部分重叠使得两者完全或者部分遮挡时,此时风阀二18处于完全打开或者部分打开的状态,此时风阀允许气流完全或者部分穿过自身。

请参阅图7D,提供再一种结构形式的风阀称为风阀三19,其包括支撑框19-1、设置在支撑框内部的多个片状挡风板19-2和驱动装置。所述支撑框19-1为方形,多个片状挡风板19-2彼此平行且其侧面边缘依次连接,例如铰接,使得相邻的片状挡风板19-2的夹角可以从0度变换至180度,从而呈现出平铺状态或者折叠状态。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当所述多个片状挡风板19-2彼此之间形成180度角,即多个片状挡风板依次平铺形成一个平面时,所述风阀三19关闭,支撑框19-1内部开口被多个片状挡风板19-2完全覆盖,此时风阀阻挡气流穿过自身。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当所述多个片状挡风板之间的夹角小于180,即多个片状挡风板19-2向一侧折叠时,所述多个片状挡风板无法完全覆盖支撑框19-1内部的开口,支撑框在其一侧形成有开口,依据该开口的打开程度,风阀三19完全或者部分打开,此时风阀允许气流完全或者部分穿过自身。

与风阀17类似,风阀二18和风阀三19可以装配在图3和图4B所示的炉体1中,在此不再赘述。

为配合温度校验仪整体装配,本实用新型中的炉体1在模块化设计中,还在上述形式基础上进一步优化:

参见图4A并结合图2B和图8所示,底座11的座体上部向一侧延伸出一平面,在该平面上开具一个或多个通风口11-7,该通风口连通来自炉体底部的外界空气但与冷却通道C1不连通。如此,炉体1安装在温度校验仪中时,座体11上具有通风口11-7的炉体1外侧和仪器内的其它部件间会存在一间距并在该间隔形成一个气流通道C3,利于散热以减少炉体1对装配在仪器内的其它部件例如控制板模块2等的影响。

参见图4A并结合图1所示,底座11的座体一侧底部可水平设置一个或多个装配部件9,使底座11能通过该装配部件9与仪器下支座5固定;隔热筒的外筒体14-2也作为炉体1的外壳,外筒体14-2为铝型材,采用后加工的方式制成,在其一侧面上设有多个侧向装配部件9,用以和与其相邻的其它模块部件如控制板模块2连接,如此,在温度校验仪紧凑的空间内,外筒体14-2还充当了控制板模块2的支撑,并可方便拆装。侧向装配部件9最好设在与底座的通风口11-7同一方向侧面上,如此,装配好的炉体1和控制板模块2之间便可以形成气流通道C3,利于散热。

参见图2并结合图3、图5和图6所示,位于炉体1上部的定位块15与外筒体14-2连接,并通过加热棒12对恒温块13进行扶正:定位块15底部开设有和加热棒12相对应的对位槽15-3,对位槽15-3开设的数量和位置与加热棒12的数量和位置完全对应,使装配在恒温块13中的加热棒12的顶部恰能伸入所对应的对位槽15-3中,从而限定了加热棒12及恒温块13在水平方向的移动,实现对恒温块的扶正;定位块15中部设有中心孔15-1,其与恒温块13、均热块与仪器整机外罩顶部防护板中间孔同轴并对位;通过利用定位块15与这些零部件的精密配合,精确保证了恒温块13及炉体1的位置。通过定位块15的设计,炉体1不再需要通过顶部其它定位组件与整机外罩上的框架进行连接定位,炉体1顶部和外罩之间不接触,从而断开了炉体通过顶部定位组件向整机外壳铸铝的外框架的热传导,有效的降低了外框架及与之相连的外罩的温度。

通过以上所述各种优化的设计,使得高温炉体向仪器外罩6的传热大幅降低,整机仪器外罩可采用塑料材质加工成型,不仅降低了材料成本,还大大减少了操作者接触金属外罩可能引起的烫伤。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针对炉体1对恒温块13的自动扶正功能进一步做出优化设计:如,底座11与恒温块13安装时采用四点圆柱定位,即在恒温块13下部的支撑柱20与恒温块13固定连接,支撑柱20与支架11-1上的支撑柱安装孔12-1采用圆柱削平的方式(扁平槽)进行定位;同时,在恒温块13上部,定位块15下部开设的四个对位槽15-3嵌套住恒温块13上的加热棒12(四个加热棒)的上端,如此能有效控制恒温块13和底座11之间的扭转偏差。

再如,底座加工采用压铸工艺,外筒体14-2加工采用挤塑成型工艺,使其安装面平面度和平行度精度都较高。

再如,外筒体14-2和底座11采用上下安装形式,例如为竖直方向上的螺纹连接,且外筒体14-2四周内侧的座体11上都具有导向和限位结构如条状凸台11-5,限位块11-6(参见图4A及图6),外筒装配精度基本和加工精度相当,消除了装配误差。

在气流走向方面本实用新型也进行了精心设计:其一,恒温块13和内筒体14-1之间形成了一个通过冷却风扇16和风阀17控制送风用于给恒温块13快速降温的气流通道即冷却通道C1,通过优化炉体底座11的设计,有效的利用了底座11盒体内腔空间,能安装较现有技术更大尺寸的风扇,使得本实用新型炉体的降温速度大幅增加。参见图8所示C1通道。

其二,在炉体底座1腔体、冷却风扇16外框、风阀17外框、内筒体14-1及外筒体14-2之间区域,形成了第二个气流通道即二级冷却通道C2,在炉体工作时,进入二级冷却通道C2内的外界空气能降低内筒体14-1及外筒体14-2的温度,减少高温炉体对整机的传热。参见图示8所示C2通道。

其三,如图8所示,还另外设计了降温通道C3,该降温通道C3是炉体底部空气通过底座11一侧所设的通风口11-7,在炉体1隔热筒14外侧和仪器内的其它部件间特别形成的一个气流通道,用于给装配在仪器内的其它部件例如控制板模块2(参见图1)等进行降温。

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提供一种温度校验仪,所述温度校验仪中包含有本实用新型所述炉体。图9示出了一种高温干体温度校验仪的构成,其包括有炉体1、控制板模块2、系统板模块3、测量板模块4和仪器下支座5、仪器外罩6。该高温干体温度校验仪中所装配的炉体1构成如前所述。可以理解,图9仅示出一种温度校验仪的形式,本实用新型炉体同样可装配于其它形式的温度校验仪中,在此无需一一例举。

采用以上设计,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有:

1、内筒体为密闭的双层结构,利用两层之间静止的空气作为隔热带,具有质量轻、隔热好的特点。

2、炉体具有自动扶正恒温块的功能。

3、模块化设计,让炉体与产品其它零部件完全独立,能有效地提高生产、维修的便利性,降低产品生产、维护成本。

4、通过精巧布局,让炉体更紧凑,应用更便捷。

5、独立的风道设计,让炉体的高温空气不会对产品其它零部件工作环境造成恶劣影响,从而降低了电子元器件的高温老化风险。同时也隔绝了其它零部件的发热对炉体的影响,提高炉体工作的稳定性和精度。

6、恒温块能由结构自动扶正,减少了装配调整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